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博客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100字篇一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fā)了作者對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墨重彩,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huán)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將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tài)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境界的。
在寫景方面,此人通過“茅檐”“小溪”“青草”這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副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村景象,而在寫人方面,則通過“醉”寫出了“翁媼”生活的愜意與溫馨,而一個“最”字則寫出詩人對“小兒”的天真可愛的喜愛和對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童趣的贊賞。
備課時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給學生什么?是會背嗎?是理解詞義嗎?明顯不對,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這首詞的意思很簡單,背誦更不是難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現代語言再現詞文描繪的意境,這是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中,我以詞語教學為抓手,通過借助注釋和插圖,聯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詞的表面意思,以小溪為線索,展現溪上、溪東和溪頭的畫面,引導學生走入詞境,最后通過“醉里吳音相媚好”兩位老人在說些什么,讓學生想象、交流,感受老人醉心于田園美景、醉心于兒子的勤勞懂事,引導學生在理解與表達的訓練中進入詞境,感受詞的意境美。這個教學過程既是理解訓練,又是想象訓練,更是表達訓練。課程即將結束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時,我先由眼前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再補充出示作者更多的背景資料介紹,從而體會在那種環(huán)境下作者對這種寧靜、恬淡生活的向往和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雖然基本上按照預設的教學流程走,但覺得在想象畫面的這個環(huán)節(jié)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少了,互動交流的時間也不夠,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可以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并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傊?,一堂課下來,存在許多不足,希望各位專家同仁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謝謝大家!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博客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100字篇二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借助朗讀、想象、表演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確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詞的意思,感受田園生活的意境。
3、給詞配樂吟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一教時。
教學過程
1、背誦自己喜歡的詩詞,說詩詞的區(qū)別。同學們,中華民族歷來被稱為“詩詞國度”。唐詩宋詞是我國古典文化中的瑰寶。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宋詞的殿堂,來學習由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板書: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2、看黑板讀題,你知道些什么?
⑴介紹一下辛棄疾。
⑵簡介詞牌:清平樂,詞牌名。
⑶詞:詩歌的一種。分上下兩闕(也稱片)。
⑷村居,詞的題目?!按寰印保亨l(xiāng)村人家。
那么這首詞描寫了怎樣的鄉(xiāng)村人家呢?
1、看圖畫:
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文章是如何寫的?下面,請你自由地來讀這首詞,做到字字讀準,句句通順。
3、為了確保讀得正確、流利,誰愿意給提個醒,哪些字詞或哪些地方要注意?檢查朗讀。
重點提示:
無賴、剝的讀音。
4、圖文對照,學生再讀:
讀讀、看看、想想。讀懂的記下來,不懂的做記號。
5、讀書使人快樂,因為我們從讀書中獲得了新的知識,通過剛才的學習,你一定也有了收獲,講出來與我們分享一下。
(先說前面的,再說后面的,依次說。注意說話要有條理,先說字意、詞意、再說句意。)
⑴“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圖知道。你讀懂了么?讀出你感受到的美?
板書:
景美⑵“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苯涣骼斫猓瑥娬{變序理解上下半句。
⑶為什么最喜歡小兒子?大兒子,二兒子不喜歡么?朗讀體會更喜愛的感情。
⑷讀讀看,從讀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⑸你聽到這對老年夫婦說什么了么?你猜猜看,幾杯酒下肚,白發(fā)蒼蒼的老爺爺會對老奶奶說什么?他們真地喝醉了么?
板書:
人醉6、配樂背誦,引導學生背誦。
7、國畫是我國傳統(tǒng)的藝術,常常書畫不分家的,它時常留下許多空白,給人一遐想,協(xié)商詩詞,使之成為一幅完美之作。在圖上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1、古代詩詞,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我們來感受一下她的魅力。
2、拓展: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程人(今山東濟南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42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64歲再度啟用,不久罷歸,68歲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均不得志。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副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今后一定會在宋詩中盡情遨游,來感受我國詩詞瑰寶的藝術魅力。
1、課外閱讀辛棄疾的或者描寫田園風光的詩詞。
2、回家把這首詞背誦給爸爸、媽媽聽。
3、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yōu)美的記敘文。
板書設計
景美
清平樂村居
(南宋辛棄疾)
人醉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博客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100字篇三
近來,對于自己的教學特質一直處于深思中,我所說自我的“教學特質”之“特質”并不是說它顯示我獨特的教學思考。我的教學特質,我對它越來越清晰明了。對一篇教材有著自我的見解,不是從學生理解層面去思考的,而是完全從純文學的層面去思考。我想,這也是導致我不好的教學特質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二,我喜歡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生出許多想法,因為想法太多,或許也有那么些精妙處所在,于是,我就不愿意放棄任何一個,滿把抓著。其實,這些想法應該是為教服務的,應該在具體規(guī)劃中進行刪減,能體現文章中心的,能對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語文情感有所促進激發(fā)作用的,就留著,并且很好地協(xié)調起來,沒用的,自然該是大刀闊斧地改了。
就拿我這課的設計來說吧,設計的時候以為會有很好的效果,課下來之后,就發(fā)現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是原來想象的,預期的目標沒能達到,課上很冷場,學生們沒能融入詩歌的意境中去,這和我的定位有很大的關系。
我就像和一幫對詞賞析頗有研究的文學愛好者一樣探討,那怎么行呢?他們畢竟是小學生,對詞只是新接觸,且詞這種文體表達的情感比較細膩、深刻,要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才能去體會,是經歷,而絕非看來聽來的經驗之談,學生們當然難以理解。
不過,這樣的失敗對我來說也是很有啟發(fā)的。我的許多設計還是很不錯的,只是太過繁雜,我該好好調整一下思路,抓住某一點,沿某線來重新規(guī)劃,所有的宗旨都直奔中心去,我想,只要奔著中心去,這課應該是會有所改觀的。
近來,總是在嘗試著古詩教學,雖然,對于我們鄉(xiāng)村小學的學生來說,很有些難度,但是,如果我能夠引導到位,找好契合點,我想,無論從什么層次上出發(fā),總能讓學生們在詩詞的學習中,有所獲益的。
比方說,我們幾圍繞“醉”字大做文章可以,誰醉了,醉是高興的醉,是傷心的醉,還是想一醉解千愁卻不得解的醉?在本首詞中,他醉的是什么?分別從自然環(huán)境層面、人文環(huán)境層面、詞人個人經歷及近況層面、整個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層面等進行深入思考,逐層逐次地去體會這首詞,體會詞人。
再比方說,可以圍繞“重詞”這個現象來討論,詞中哪些地方重詞了,為什么重?一一去分析比較,也就能解出詞人心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意境,甚至能讀出詞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豈不是很好?
當然,還可以有別的思考,只是只能抓住某一點來,還課堂生成的空間,還學生去深刻體會的氛圍時間,還一個本真實在的教學情境。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博客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100字篇四
教學目標
1、讀通讀懂這首詞,體會農家樂,感受田園生活的純樸。
2、能體會這首詞的情趣,并能根據自己的感悟讀出情趣。
3、激發(fā)學生更加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化。
教學過程
1、師:今天我們先隨著悠揚舒緩的音樂,欣賞幾幅功力非凡的國畫。(播放課件:一組國畫)國畫是我國傳統(tǒng)的繪畫藝術,它講究用墨的濃淡,線條的疏密,有時它還留有許多空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國畫上一般還題上字,蓋上印章,使之成為一幅完美之作。
2、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播放課件:村居圖),請同學們看看這幅圖上畫的內容,如果請你給這幅畫起個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這幅畫是根據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畫的。請同學們看老師寫課題。(板書課題時邊板書邊說“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詞的題目,所以中間要空一格)要把課題讀好,你認為要注意什么?你能給大家提個醒嗎?(“樂”的讀音,詞牌與詞題中間要略有停頓。)
板書課題:
清平樂·村居4、讀題。
5、“村居”你能理解嗎?(鄉(xiāng)村人家)(過渡)辛棄疾在《清平樂·村居》里描寫了怎樣的鄉(xiāng)村?怎樣的人家呢?讓我們打開課文,來讀讀這首詞。
(點評:第一,在悠揚舒緩的音樂中欣賞精美的國畫作品,傾聽老師的抒情解說,使學生既放松了心情,又了解了國畫的特點──空白,為后面的訓練:“抓住空白,展開想象,擴寫句子”埋下伏筆。第二,由課外國畫引入課文插圖,讓學生給畫取名,一下子就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活躍的狀態(tài),從而輕松地說出了各具特色的畫名。)
,讀正確、讀流利
1、師:老師本來想范讀,可今天嗓子不好(確實嗓子啞了),你們愿意代老師讀嗎?代老師讀,一個要求“讀得正確、流利”。為了確保能讀得正確、流利,誰愿意給大家提個醒,哪些字詞或哪些地方要注意?你們馬上就要代表老師讀了,預習時讀了幾遍?為了替老師爭光,你們把這首詞再讀兩遍,怎么樣?
2、自讀課文。
3、指名讀,師生評。
(點評:老師以自己嗓子不好創(chuàng)設了一個特殊的情境──請學生做小老師代老師讀,為老師爭光。這樣就給了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為了能當好小老師都能積極主動地去讀。)
1、古詩詞的朗讀,不僅要讀得正確、流利,還要讀出詞的節(jié)奏美。要讀出節(jié)奏美,就要體會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頓。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頓的地方,讀時要做到“停而不斷”(老師范讀),而不能……(舉反例)。
2、下面請同學們拿出筆來,你覺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頓,用“/”劃出,然后試著讀出詞的節(jié)奏美,我相信小老師一定會比剛才讀得更好。
3、指名讀,師生評。
(點評:這一塊的教學對學生閱讀有了新的要求,為了讓學生領會“讀出節(jié)奏”,老師通過兩種范讀,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然后摹仿直至掌握。對于整首詞的節(jié)奏,老師沒有作統(tǒng)一規(guī)定,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劃分出不同的節(jié)奏,讀出自己的理解。)
1、師:這46個字的詞,如果老師范讀,一定不用看書,站在講臺前背誦出來,那多自在,多瀟灑,也更能體現老師的風采,你們做小老師,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能背誦出來嗎?你們再準備準備,好嗎?
2、指名背誦。
(點評:老師利用學生好勝的心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讀書的欲望,高效率地熟讀成誦,展示小老師的風采。)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你已經讀了這么多遍了,再將圖文結合,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詩詞畢竟難懂,到目前為止,你還有什么字詞難以理解?
2、質疑。
(如果學生能解答,可讓學生說說你怎么知道的。)
3、老師點撥。
(吳音;臥剝蓮蓬。)
(點評:教學內容疏密有致,學生質疑時提出了很多不理解的詞,老師沒有一一作答,只讓已理解的學生很快地一說而過,重點放在理解“吳音”和“臥剝蓮蓬”上。老師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了吳音的特點,使學生真正領悟了白發(fā)翁媼的親密、浪漫。又通過兒童化的語言描述了吃蓮蓬的滋味,讓學生感知了小兒的調皮、可愛。教學節(jié)奏張弛結合,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陶冶了學生的身心。)
1、讀書時,如果一邊讀腦海里能一邊出現與之相關聯的畫面,那就真正讀進去了,老師能做到,我相信你們一定也能做封!下面你們就低低地吟誦,甚至可以閉起眼睛來吟誦,感受一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學生試著邊低聲吟誦,邊想象畫面。
3、指名學生說說好像看到了什么。
4、配樂朗誦。
(點評:學生說出畫面,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介紹了這首詞的意思,一舉兩得。)
1、讀到現在,你覺得哪一句最有情趣?為什么?
(一老一少。)
2、老師范讀。
(動作表情適當夸張,展現出老人的親昵、小兒的頑皮。)
3、各自練習。
(可設計動作。)
4、指名讀。
5、這么有情趣的生活,辛棄疾先生是什么態(tài)度?
6、對這首詞的作者辛棄疾,誰了解?
(課件:介紹辛棄疾。)
7、誰能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說說辛棄疾“喜”什么?
8、剛才我們給這幅圖起了個名,現在能不能在這幅圖上題一句話?
9、小結:
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一段綿延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一定對宋詞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學們以后在宋詞中盡情遨游,進一步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點評:老師的范讀,把這首詞內在的情趣外化了,也讓學生再次感受到原來古詩詞還可以這樣讀,并努力嘗試著把自己心中的感受也通過朗讀外化出來。)
抓住空白,展開想象,擴寫句子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的文學藝術,在表現手法上與國畫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古詩詞語言含蓄,給讀者留下許多空白,也就有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能不能把你認為最有情趣的句子,通過你的想象使它變得更加具體呢?比如“幾杯酒下了肚,老兩口的話也多了起來,老爺爺笑著對老奶奶說:……”當然,你也可以寫鄉(xiāng)村的景色,還可以寫大兒、二兒、小兒。
(點評:訓練繼續(xù)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為主,并把內在的言語轉為書面語言。)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博客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100字篇五
講到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本打算饒有興趣地講詩人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爾后,再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使學生聽得如癡如醉。當我問到“你認為哪個字用得最好”,原以為學生會費一番周折才會答出,誰知剛點第一個學生就一口答到“綠”,而且,給我們說了理由,把學生帶人花紅柳綠的春景中,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紛紛站起來補充了同學描繪的景色,后來竟然有學生提議要畫出這幅美景,怎么辦呢?就讓他們現場畫吧。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tǒng)的、模糊的。學生把我們帶人古詩“詩中有畫”的意境,教師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板畫所畫的每一步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我想:板畫設計的過程也是“授生以漁”的過程。讓學生不但能學會,還要會學。在學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這怎能不讓我欣喜?
學生通過“鐘山只隔數重山”中“數重山”看出路途比較遠,特別是交通不發(fā)達的古代,要回到家應該不近,但卻說“只隔”說明很近,看起來是矛盾的,卻不矛盾,因為詩人心早飛回家了,再遠也不覺得遠,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此時,我再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chuàng)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chuàng)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就住在鐘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們所見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
在學生體悟到詩歌蘊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導個體、集體品讀:(指名說)
你有過思家的感受嗎?
你想家時心里是什么滋味?
詩人和你是同樣的感受,他會怎樣吟誦這首詩?
如此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促使學生想象,讓他們的情緒在情境中與詩人產生共鳴,更能體悟作品蘊含的情感。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為迎合這次活動的主題,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學生的畫,雖然說得到,可又不能很好地用畫筆把心中所想畫出來,而我的繪畫水平也太差,所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僅是哪一科老師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科老師共同努力,而教師也要不但學習,盡力成為多面手,才會把學生帶進更好的藝術殿堂。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博客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100字篇六
前段時間我上了語文蘇教版五上第26課《清平樂·村居》,這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用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fā)了對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huán)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tài),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在寫景方面,詞人通過“茅檐、小溪、青草”這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幅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村景象,而在寫人方面,則通過“醉”寫出了“翁媼”生活的愜意與溫馨,而一個“臥”則寫出了“小兒”的天真與可愛。
在備課時我就在想,我要教給學生什么?是會都會背嗎?是理解詞意嗎?不,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首詞的意思很簡單,背誦更不是難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詞人通過詞向人們傳達的思想。于是我將“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作為全課的主線,學生通過對詞的學習,從總體上明白了詞的意思,然后引導學生去說“翁媼”談論的內容,去談自己的現在與未來。而這恰恰是詞沒有直接表達的,這是什么?這就是詞人對生活的理解,這也是辛棄疾所向我們傳達的沒有言明的東西。只有理解到這一步,我覺得這才能算完整的學完這首詞。
白居易曾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既是古訓,也是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既然這樣,我們讀詩詞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停住自己的腳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時代的節(jié)奏,去感悟時代,去理解時代,與時代產生共鳴。
辛棄疾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順南宋,他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張并不僅沒有得到南宋政權的認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這首次就創(chuàng)作與這段時間。對于一個終生主張抗擊外敵入侵的將領來說,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畢生的追求,同時這也就是他對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設計是我們有拘泥于文章的教學,而是讓學生有所思,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補那一個個空白。真正的走進文章走進作者。
但是我在教學時沒有適當的拔高,沒有進一步的去理解作者,走進歷史,這就使我的教學出現了失誤,沒有讓感情得到深華。在教學時我脫離了課文也是我教學時的一個錯誤,在教學時我的教學語言不規(guī)范也是我今后要注意的。
我想,經過這樣的學習與討論,我們新教師一定能很快的成長起來的。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博客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100字篇七
教學要求
1、初步了解詞這種文體的有關知識。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4、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感受田園生活的意境,從而受到美育熏陶。
教學重、難點
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感受田園生活的意境,從而受到美育熏陶。
教學過程
1、出示課題:
清平樂·村居讓學生試讀,學生很容易把“樂”字讀錯;聽錄音糾正。
2、揭示題目的意義。
3、簡介作者。
1、聽錄音。
2、練讀課文,要求正確。
3、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1、小聲朗讀課文,劃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提出問題,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教師做好相關提撥的詞語準備:
吳音:浙江上饒一帶的發(fā)音,現在也指江南一帶的發(fā)音。吳:蘇州一帶。
相媚好:看圖解。
翁媼:聯系白發(fā)用圖解。
無賴:選擇意義:a、耍賴皮;b、調皮,討喜。
2、質疑。
3、課件展示課文圖畫,學生分句背出,說出意義。
1、分片練讀:
上片:學習帶“醉”朗讀。
下片:學習帶“喜”朗讀。
2、整篇練讀,練背:
指名背,小組背,男女生比賽背。
1、猜測翁媼“醉”的原因:
⑴因喝酒而醉。
⑵因周圍美好的景色而醉。
⑶因和諧的家庭生活而醉。
⑷因兒子的勞作而醉。
⑸因小兒子的調皮討喜而醉……
再次“醉”讀詞的上闋。
2、猜測翁媼“喜”的原因:
教學提示語:一喜……二喜……三喜……
最喜……
再次“喜”讀詞的下闋。
3、帶著“醉”帶著“喜”誦讀全詞。
1、裝作是學生的爺爺:
我沒讀過幾年書,好象聽說過這首詞,讓我來念給你聽聽。故意念錯“樂”、“媼”和“剝”。
2、裝作是學生的奶奶:
我沒念過書,那時候十分想上學,現在我孫子背給我聽,我很高興,故意理解錯誤:把“翁媼”說成棉襖,把“無賴”說成耍無賴。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博客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100字篇八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詞的內容,借助朗讀、想象,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1、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清平樂·村居》是一首宋詞,作者是誰呢?
(指名回答。)
2、我們還知道“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詞的題目。那題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
3、過渡:那詞人向我們描繪了鄉(xiāng)村農家的什么景致呢?我們就一起跟隨作者走進《村居》吧!
1、指名讀上闋,思考:
作者看到什么?
⑴指名回答,課件出示句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⑵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想象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⑶指名讀,師:
老師仿佛身臨其境了,你看見了么?誰來說說。
(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⑷你覺得這番景色如何,說說你的感受。
(清新秀美恬靜淡美。)
⑸指導朗讀:
讀出景致的美。
2、作者還聽到了什么呢?課件出示句子: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p>⑴一對白發(fā)翁媼在自己的茅屋前,親昵地交談著。他們的心情怎么樣?是從哪個詞感受到的?(相媚好)
⑵可是我們從“茅檐低小”知道這一家農戶生活比較清苦,但老夫婦為何如此快樂呢?他們在交談些什么呢?如果大家把全詞再好好讀讀,就知道了。
(學生自由朗讀。)
⑶指名回答:
老夫婦可能在交談些什么呢?
(談風景、談幸福的往事、談三個兒子。)
課件出示課本中的插圖:請大家想象老夫婦的三個兒子分別在干什么?可能會想些什么?
(同桌討論。)
1、交流:
⑴“大兒鋤豆溪東”:
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他辛勤勞作,孝敬父母,疼愛弟弟。
⑵“中兒正織雞籠”:
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輔助勞動,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到集市上賣個好價錢,貼補家用,減輕哥哥的負擔。
⑶“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tài),即可知曉。
2、重點賞析“小兒”:
⑴你覺得小兒子有怎樣的特點?
(調皮、淘氣、天真。)
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臥”字讓我們感到孩子的頑皮,這個字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
⑵那為什么稱他為“無賴”呢?是不是老夫婦不喜歡他?你從哪兒知道的?
(最喜)
(“無賴”是說他頑皮,是愛稱,并無貶意。)
⑶指導朗讀:
你喜歡這個頑皮的小孩子么?讀出你的喜愛。
2、老夫婦見到這三個兒子,會談些什么呢?
(指名說。)
3、現在大家能體會到老夫婦為什么如此快樂了吧?
(清新、秀麗、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讓白發(fā)夫妻倆愉悅,“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再加上小兒又是這樣頑皮可愛,怎么能不讓他們覺得幸福,盡享天倫之樂呢!真是其樂融融也?。?/p>
4、同學們,我們再一齊來朗讀朗讀這種其樂融融的幸福吧。
5、品味“醉”字:
⑴白發(fā)翁媼真的是因為喝了酒醉了嗎?說說自己的看法?
(“醉”是老人的陶醉,為風景的迷人而醉,為夫妻的親密而醉,為孩子們的懂事而醉。這個“醉”是源于幸福的“酒未醉來人先醉”。)
⑵作者在農村中,看到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副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今后一定會在宋詩中盡情遨游,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1、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象,說一說,再寫下來。
2、查找有關江南、村居的詩詞,和家長一起品讀品讀。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博客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100字篇九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風格也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這首小詞,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詩人首先把我們的目光帶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長滿青草的溪邊。聽見茅草屋有人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發(fā)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兒子在小溪的東面鋤豆田里的雜草,二兒子正在編雞籠子,調皮可愛的小兒子,趴在溪邊剝著蓮蓬,那憨稚之態(tài)格外讓人喜歡。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yōu)美的田園景物,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tài)的形象,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學中,我們?yōu)榱送黄平虒W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1、釋課題,知作者。
2、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明詩意。(借助注釋,小組學習)。
4、品讀體驗: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5、朗讀想象:感悟詩歌意境。
6、將這首詞改寫成故事。
7、拓展閱讀:關于描寫兒童生活的詩歌。
8、詩意行走:仿寫反映兒童生活的詩歌。
整個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尤其是朗讀、想象、感悟、讀寫結合,充分體現了語文課堂精神。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