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灰姑娘閱讀收獲20字 灰姑娘閱讀收獲與思考篇一
看過了《少年維特之煩惱》,那是在我大一時,看的是歌德25歲時的作品?,F(xiàn)在看了《浮士德》,那是在我大三時,看的是歌德59歲(第一部),83歲(第二部)時的作品。
作為第一部我在閱讀時升起只恨不懂原文的作品,我很難給予這部作品更高的評價。按照前言中所述,“理想的一本應當在幫助堵住比較接近原著的真諦之后,是他得魚而忘笙,對原著產生一窺全豹的渴望?!边@大約是我第一次在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時產生這種感覺。甚至在閱讀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不必去摘引一些心有戚戚的文字,因為全文都是那樣精彩。
但這并不表明這部作品就沒有瑕疵。首先的問題是用典太多,以至于對于對希臘神話都幾乎一無所知的我來說,想讀懂那些詩樣語言背后的寓意實在有些困難,這影響了我對這部著作的理解。更算是未能堅持一氣讀完的一個原因。雖然詞人中我愛極辛棄疾,但遇到通篇砌典時也只能徒呼奈何。
其次則是譯本的事。以后我要想著不去看什么“大學生必讀”,哪怕是人民文學的譯本也是一樣!什么資產階級的局限性啊!!!坑爹呢啊!!!最討厭神馬價值觀一類的主觀教導了!!!有木有啊!!!解釋一下概念就解釋啊!!!加上階級教育有毛用啊!!!搞毛啊!!!
最后是書本身的瑕疵。還是不夠完整啊。第一幕自成體系。第二幕雖然將故事深化了許多,但完整度明顯不足。第三幕(海倫)是原來寫得放入暫且不提,第四幕實在有些可惜,感覺筆力不足,幸而第五幕是之前就寫就的,一下子將《浮》一書提升到了至高的境界。倘天假年,再給歌德老先生以十年時間,那時的《浮》一書,必定能讓異國讀者亦能手不釋卷一氣讀完吧。
由這本所謂“歐洲四大名著”中的最后完成之作,我不由想起了相應的一本寫作時間相差不大的巨著,成書于1784年的《紅樓夢》。
灰姑娘閱讀收獲20字 灰姑娘閱讀收獲與思考篇二
魯迅是個大文豪,恐怕無法學到他的博大精深。但讀一讀也無妨,于是翻開來瀏覽。隨手翻到了《范愛農》這一篇。
讀了開頭,便有勃于我的常規(guī)思路。開頭并沒有寫范愛農,而是寫東京客店里,從報紙上看到安徽巡撫恩銘被徐錫麟刺殺的新聞,及稍后秋瑾和徐錫麟被殺,幾個中國留學生議論的情形。之后在一個同鄉(xiāng)會上討論發(fā)電文時,范愛農才出場,而且是以聲音先出場的:“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fā)什么屁電報呢?!苯又斞缚吹降摹笆且粋€高大身材,長頭發(fā),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一句氣憤的話語,一個“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將范愛農的個性和形象,躍然紙上。
魯迅憤怒了,這個范愛農,對自己的先生徐錫麟被殺,竟“那么冷”,而接著由誰擬電報稿的事,范愛農又說了一句“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fā)電的人羅——”這一句,又進一步寫出了范愛農的“離奇”、“可惡”。是個怪人,不易溝通。
我想,魯迅的寫法,應該是先抑后揚吧,前面“抑”著。接下去的閱讀,應該在某處出現(xiàn)“揚”的文字。閱讀的過程中,一心想盡快的讀到魯迅是如何寫范愛農后來的“揚”的??墒?,這中間,寫了魯迅和范愛農的一些簡單的交往之外,主要還是一些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以及一些場合范愛農與魯迅的對話,對范愛農并無詳細的描寫或深刻的議論什么的。讀到最后,終究沒有讀到“揚”的地方,范愛農最后竟是掉進水里淹死了。而魯迅懷疑他是自殺,最后魯迅“也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還是自殺?!?/p>
于是我又倒回去重新瀏覽一下。這才細細的想一想,魯迅究竟是怎么寫范愛農的。整篇文章,著筆范愛農的地方其實倒并不多,總共也不過幾處。而范愛農的語言、個性、形象,以及其悲慘的結局,卻久久留在我的心里揮之不去。
范愛農的結局,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個性,還有當時那個社會的原因,也是魯迅對那個社會的控訴吧。
不過,我也想到了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魯迅是真誠、坦率的,但魯迅并沒有幫范愛農什么忙。范愛農與魯迅是有書信往來的,范愛農在給魯迅的信件里說了些什么,不得而知。也許范愛農求助過魯迅,也許沒有。但范愛農是多年心存希望的,也許希望魯迅能幫他找份差事。以至于范愛農到最后,還時常說:“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钡K究魯迅沒有叫他,或許魯迅確實沒有辦法,或許,正因為范愛農他那樣的性格,魯迅不愿意叫他。
也有可能,魯迅曾經(jīng)應允過范愛農幫他找份差事,否則范愛農也許不會那樣說。那么憑魯迅當時的社會地位,幫范愛農找個差事,應該不會是什么太難的事情吧。但終究范愛農沒有接到魯迅的電報,范愛農一等再等,終于因為窮困潦倒,終于因為他的個性與人相處困難,終于等待魯迅的電報等的沒有了耐心,終于因為喝酒,于是,不如死了算了,一了百了。
魯迅通過寫范愛農,折射出對當時的社會和zf的黑暗進行控訴和抨擊。正是當時那個社會造成了范愛農最后慘死的結局。魯迅雖然寫的是范愛農,可范愛農的身后,潛藏著一個巨大而黑暗的社會背景。
灰姑娘閱讀收獲20字 灰姑娘閱讀收獲與思考篇三
這本書最開始就寫了這樣的一句話:“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xiàn)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鄉(xiāng)土中國,并不是說中國的鄉(xiāng)村,也不是說中國鄉(xiāng)村的鄉(xiāng)土性。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這種鄉(xiāng)土性是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響。但隨著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發(fā)展,中國的鄉(xiāng)土社會受到了沖擊。中國出現(xiàn)了很發(fā)達的城市,這些城市具有了現(xiàn)代社會理性、變化速率大、關系不穩(wěn)定的特點,可是仍然中國社會的文化是鄉(xiāng)土性的。
一、土里長出的文化
很早以前我就思考過,為什么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中國人是不太懂反抗的。當自己與別人產生并非無理的矛盾的時候,中國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約束自己,以和為貴,所謂“克己”。好比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兒子和別人兒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兒子錯了,肯定都是劈頭蓋臉把自己兒子罵一頓。直到看到一篇文章說,因為中國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飯的,在人們對自然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只能崇拜它,順應它。天,直接關系到人們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活過這一歲。深以為然。而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中國人的逆來順受來源于祖祖輩輩的順應。這還只是鄉(xiāng)土性的一部分。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很多的根據(jù)都可以從土地里找到。好比說中國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人際交往是不講究效率的,講究的是感情。于是人們的談話很多都是沒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無法進入正題,就連工作時也是這樣,它不會像外國人開門見山直來直往。仔細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鄉(xiāng)土性隨處可見。
再想想咱們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穩(wěn)定、保守、安于現(xiàn)狀,還是天人合一、儒道的價值體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記。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著泥土的氣息,有著文化的投影。國人“內圣”人格取向,或者一直到近代中國依然是一個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中國人是有根的,他們的根扎在土里。人就好比是這樹上的葉子,一代一代的調零了又新生,可是根沒有變,根還是深深的在泥土里。
二、鄉(xiāng)土社會在轉型
說是中國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期,現(xiàn)在真正的了解到社會轉型的含義,不僅僅是從落后農業(yè)國家轉向于先進的工業(yè)國家。原本一個“阿波羅”式的社會,顯現(xiàn)出了“浮士德”式社會的特征。我們的鄉(xiāng)土社會在受理性社會的沖擊,我們的鄉(xiāng)土社會在很多方面被瓦解著,那是工業(yè)文明帶來的結果。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分開居住。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有著所謂的城市綜合癥,空虛,沒有安全感,每天和很多人在一起卻覺得自己沒有朋友。現(xiàn)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西方較活躍的文化和思想觀念。人們的生活不確定因素增多。連百姓也像電子產品一樣更新?lián)Q代,沒有新的功能,很快被淘汰。以前的人們想著一輩子老死故鄉(xiāng),現(xiàn)在的人們想著出去闖蕩闖蕩。我們的社會在改變,而且還會有更深層次更潛在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先進的文明征服了落后的文明,也是中華文化吸收新的元素,是沖擊是更新也是考驗。
這樣的轉型,說不清楚是城市里氣氛更濃烈還是農村。無疑城市的不確定性更大。但城市中 “生于斯,死于斯”大有人在,也有一家老小四世同堂共居一室。
農村中的青少年“走出去”的愿望說不定更強烈。我想這樣的社會轉型,是整體的,是這個社會方方面面的改變。原本不管是中國的鄉(xiāng)村還是城市,都是典型的鄉(xiāng)土中國。
灰姑娘閱讀收獲20字 灰姑娘閱讀收獲與思考篇四
傷逝,傷的是又一股反抗力量的逝去,傷的是反抗最后走向了消逝,
子君與涓生是一對在五四時期幸運地自由戀愛了的青年,他們曾勇敢、曾幸福,修成正果后卻又離散了。和整場運動一樣,兩個青年有滿腔熱血,卻不成熟,都未能完全對他們的生活負責,都未為做好去應對各種磨難,只是熱烈而單純地追求未知而神秘的自由,卻沒料到生活是艱難的,他們沒有爭取完全自由的能力。這樣的反抗,最終只能走向妥協(xié),走向失敗。
子君的反抗,自然是受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誘惑,才有勇氣追隨了爭取自由解放的隊伍,才敢于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英勇的話。子君是受了誘惑的,被未知的、也許美好的東西的吸引。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正如涓生所說:“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因而婚后,子君與《倪煥之》中的金佩璋一樣,自覺地沉淪在繁瑣而無趣的日常生活上,滿足于個人小天地里的幸福,喪失了人生理想,不再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與歡愉。也許到死,子君自己也都還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爭取什么。
相比子君,作為領路人的涓生,卻讓我感到更大的失望。當與子君同時上街散步,只有看見子君高興而自豪的走著時,才敢也抬頭挺胸起來。當丟失了本來就不高薪的工作時,涓生不敢面對自己失業(yè)的恐懼,就將自己的這份恐懼轉嫁給子君,認為是子君在恐懼。也許程度再深下去,就如《神經(jīng)病》中的方正英一樣,對生活的擔憂使自己神經(jīng)衰弱,卻對別人說是自己的妻子發(fā)了神經(jīng)。
涓生是虛偽的,高調追求自由,卻在上街時縮在子君后頭;涓生是無能的,面對失業(yè)的壓力,家庭的責任,只是選擇躲在通俗圖書館里;涓生是可笑的,不讓子君打擾吃飯的他,卻計較自己吃飯介于油雞與趴兒狗之間的地位;涓生是邪惡的,在艱苦黑暗時期,竟認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舍去”,甚至想到子君的死。
同《玩偶之家》中的諾拉一樣,子君與涓生都是因一時沖動而做出反抗現(xiàn)實壓迫,都是不成熟的、沒有根基的,似玻璃般易碎。終有一天,只拎了件小包就出走的諾拉會回家繼續(xù)當她的“小鳥兒”、“小松鼠”抑或走向墮落,沒有任何資本的子君和涓生,不可避免地也只能是走向離別和失敗。反抗,就這樣行走在消逝中。
灰姑娘閱讀收獲20字 灰姑娘閱讀收獲與思考篇五
花了幾個星期,斷斷續(xù)續(xù)讀完了《四世同堂》。老舍真是個北京人,把北平的人、事,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寫出神韻來了。說看這書能激發(fā)出什么愛國熱情是假的,我就是覺得做人要有做人的準則。
北平淪陷了,日子還要過,大家都死了不是就怎么怎么好,死也是為了活。我開始就奇怪,為什么逃出去就是好的,留下來的就是懦弱無能。在我看來,亂世中不做違背良心的事,能夠保全自身、保全家人,還能為別人多少也做些貢獻,也是一種抗爭。而且是廣大人民群眾最容易做到的,不是什么可恥的事情。畢竟,絕大部分人心里都有善良,可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到最后,連瑞宣也想通了,不象以前那么矛盾了。
我說,小說寫得殘酷。我以為像尤桐芳心地善良,又有勇氣,必會有一番作為。結果呢,就稀里糊涂地被錢詩人炸死在臺上了。什么都沒能做,心中懷著那么大的仇恨,什么都沒做成,還不是讓日本人害死的,是讓大家最最敬重的錢詩人。大家說錢詩人是導師,太言過其實了。他做那些事,有多少是為了愛國,又有多少是因為仇恨。如果他沒有錢仲石那么個兒子,沒有冠曉荷那么個鄰居,誰知道他會不會像牛教授那樣啊。因為國仇家恨把他逼到了那個份上,任何人都會去反抗、去斗爭。老舍也沒想把他寫成完人,他為了報仇害死了無辜的人,日后也必要為此而懺悔。
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這些人品質低劣是罪有應得。而像冠曉荷和祁瑞豐,老舍簡直都不愿意去批判他們,只說他們是無聊。他們是北京文化的極端產物,下場可算是滑稽。一心做漢奸、做特務、做日本人的走狗,最后還是叫日本人給弄死了。北京人的性格,在太平歲月是最好的,對誰都那么客氣有禮。可是到了戰(zhàn)爭年代,卻只懂得忍,逆來順受、不敢反抗。
我不是不喜歡錢詩人,我對他就沒什么感覺。但我喜歡他的一句話,大意是:到什么時候都不許灰心,因為一個人要是灰了心,就只能看到別人的不好,而看不到自己的墮落了。什么時候都要懷著希望,不能絕望。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就是要有待后生的信念。信心也是一種美德。
灰姑娘閱讀收獲20字 灰姑娘閱讀收獲與思考篇六
《浮士德》是德國大文豪歌德的一部詩劇,后來被改寫成小說。它是世界文學庫里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閃射著美麗迷人的光彩。它曾是馬克思“最喜愛的”一部德語文學著作,被他讀得滾瓜爛熟。正如研究《紅樓夢》有《紅學》一樣,在世界范圍內研究《浮士德》也已形成文學領域里的一個獨立學科,被稱為“浮學”。
《浮士德》給我們講述的是一個“異人”,一個永遠不安于現(xiàn)狀、永遠自強不息的德國男子的故事。他的一生痛苦曲折,卻敢作敢為,豪邁悲壯。
故事大體是這樣的:上帝和魔鬼靡非斯托發(fā)生爭論,魔鬼認為世人的代表――浮士德野心勃勃,好高騖遠,永不知足,不會有好下場。而上帝認為浮士德在追求時偶爾誤入彎道,但最終會走上正途。他們打賭;由靡非斯托去引誘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棄自己高尚的追求;棄善從惡,成為魔鬼的俘虜。魔鬼靡非斯托下到人間,與已對追求感到厭倦和失望的老博士浮士德說,他可以讓浮士德永不安寧得到滿足,條件是浮士德要用鮮血做抵押,一旦有一天說出:“真美啊,請停下來”,就讓靡非斯托帶走他的靈魂。
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幫助下,喝了巫婆神奇的魔湯,恢復了青春,遨游了人間和神界,先后經(jīng)歷了美好的愛情,對宮廷中的權勢財富的追求,以及對古希臘藝術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都不能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后,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yè)中,百歲高齡而且雙目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說出了決定賭局勝負的那句話,然后心滿意足地倒地而死。然而浮士德的靈魂,并沒有被靡非斯托抓進地獄,而是天使們奮力從魔鬼手中救出浮士德,護送著送上了天堂,因為他最終投身于替大眾謀幸福這一崇高的事業(yè)。
《浮士德》是一本說不盡的書,把它改寫成小說其實是一種冒險,因為誰也不敢說自己讀懂了它。書中運用了許多象征、隱喻手法。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浮士德》,筆者于是斗膽冒險試一試。在改寫過程中,筆者盡量扣緊詩劇原有的情節(jié)和文字,以免破壞它原有的內涵和美,只在可以想象的地方稍做渲染。
當我從第一章一直讀到第八章時,我開始覺得浮士是個只會享受的登徒浪子。我一邊厭惡地思考著浮士德的所作所為,一邊繼續(xù)往下讀――第九章:美夢成真。這章故事寫的太美了!里面有一段話不僅把我對浮士德的壞印象沖淡掉,還使我十分感動,淚水情不自禁地奪眶而出。這段話是這樣寫的:后來,他又得到皇帝的賞賜,有了自己的一塊封地,于是開始孜孜不倦地圍海造田。經(jīng)過艱苦奮斗,終于使一片荒涼的海灘變成了美麗的花園。他已年近百歲,雙目失明,黑暗之中他仿佛聽到成千上萬的人在海邊勞動的歌聲。這時,他突然悟到:這就是自己要追求的目標――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去做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他說:“我愿意看見這樣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做著自由的國民?!彼椴蛔越睾暗溃骸澳阏婷腊?請停一下!”說罷,他倒地而死結束了他探索的一生。此后,他的尸體和靈魂,被上帝派來的天使接到天國去了。天空中,圣母和他的女友瑪格莉特迎接他,一起飛往最高的天堂。
德國作家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是德國文學中最杰出的作品。此書寫了近60年,它取材于民間傳說。作品通過浮士德一生不懈的追求,概括地反映了從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初西歐資產階級上升時期進步人士不斷追求光明、探索真理的過程。詩劇中的浮士德是個自強不息者。
灰姑娘閱讀收獲20字 灰姑娘閱讀收獲與思考篇七
最近,美國大選鬧得沸沸揚揚,尤其是特朗普與希拉里的口水戰(zhàn),雙方極盡所能,互相攻擊,你來我去的,更是讓觀眾看得“過癮”,最終,特朗普取得出乎意料的勝利,著實讓各位看客唏噓不已。
美國大選,是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最重要的體現(xiàn)。資本主義制度從十六世紀開始至今,已歷經(jīng)大約五百年,五百年的榮辱興盛,它的體制理念,早已深深植入每一個國民的血液里,主宰著他們的一言一行?!段业氖迨逵诶铡分械姆评辗驄D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這幾天我在上《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這是我第二次研讀此文,感觸也更加不同。此文是法國的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最的小說名篇之一。這篇文章主要寫“我”一家人在去哲爾賽島途中,巧遇于勒經(jīng)過,刻畫了菲利普夫婦在發(fā)現(xiàn)富于勒變成窮于勒的時候的不同表現(xiàn)和心理,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不同態(tài)度,揭示并諷刺了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情形。故事不長,卻耐人尋味。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文中的菲利普夫婦就是這樣的人。他們身上體現(xiàn)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的悲哀,無奈,掙扎和企盼。他們從沒試著去改變命運,而是把一切的希望寄托在一個不切實際的于勒身上,或許,他們只能如此,這也是他們的悲哀-------平靜的接受命運的安排。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像菲利普夫婦那樣的人卻也不少見。
在食品里添加各種色素,添加劑,甚至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工業(yè)原料,為了謀取私利,不惜一切手段,“金錢至上”的觀念支配著他們的一切行為。這是一種精神的缺失,一種關注內心的缺失,急功近利的物質主義者。
我想,無論我們身處何時何地,我們更該關注我們的內心世界,以清麗的雙眼凝眸世界,用愛與責任鑄造生命的意義,譜寫新世紀的輝煌。因為,金錢并不是萬能的,正如作家龍應臺所說:“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美;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紙筆,但買不到文思;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由此可見,擁有親情、友情……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