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魯迅《狂人日記》讀后感300字 魯迅《狂人日記》讀后感1000字篇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fā)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
這是小說的開篇,人物的意識首先登場了。為什么“今天”的月光格外好呢?為什么以前的三十多年見到的“全是發(fā)昏”的呢?“我”的精神因月光格外的爽快,可是“我”覺得還是要小心,因為“趙家的狗”不知為何,“今天”看了我兩眼。其實主人公意識的登場,先生就預(yù)示著他的意識與常人的并不相同,否則“狂人”二字又從何而來呢?
這幾天出行“我”總覺得村人的眼神和言談舉止有些許異樣,便想起了其他村莊的人們將大惡人打死并把他的心肝挖出來吃的傳聞,“我”終于明白其中緣由,其他村莊的人會吃人,緣何自己村莊的人就不會呢,既然可以吃別人,為什么不可以吃“我”呢?“我”猛然發(fā)覺,原來這是一個吃人的世界!本文的敘述者說,“狂人”是患了“迫害癥”這類的癔癥,因此稱他為“狂人”。然而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個生活在封建士大夫家族中在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中猛然覺醒的知識分子。他的臆想并不是毫無理由,他以為他所生活的世界日益變成一個人吃人的世界,其實他看到的是人們獨立的思想被日益吞噬,他看到的是在這個黑暗社會下人們的人格逐漸喪失。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狂人”所看到的“仁義道德”,是封建禮教下的道德,而他已經(jīng)覺醒的民主意識讓他看到這封建思想中極力提倡極力追捧與膜拜的道德,其實是活生生的“吃人”二字!在“狂人”臆想的世界里,他看到的是在封建禮教地束縛下,一個 人與人之間互相殘害的,人吃人的可怖的世界,他認識到,原來幾千年來的封建文化,教給人們的實質(zhì),其實就是“吃人”二字。他感到親情的缺失、人情的淡薄,他感到孤立于世間的艱險與悲戚,人吃人的殘酷迫害正在趨近于他,其實是封建思想的魔爪正在伸向他?!翱袢恕辈“Y只是把封建殘余對人身心的侵害變得更加具體和生動了,然而卻沒有人能明白他的恐懼,沒有人明白他的狂與不狂, 沒有人能看到自己內(nèi)心比“迫害癥”更加可怕的病癥。在這樣的情況下,真正的“狂人”被看作普通人,而覺醒的人卻被看作“狂人”形單影只地艱難而忐忑地在亂世中掙扎度日。 現(xiàn)在看來,“狂人”其實說的并不只是主人公本身,而是生活在那個黑暗的世界里,在封建思想的壓迫下,人性逐漸泯滅的全體國民。
“救救孩子!”多么微弱,無奈,又悲壯的吶喊,救救孩子、救救下一代吧,被侵蝕的頭腦、被腐化的思想,到你們就停止吧,讓封建社會的假仁義假道德侵害到你們這一代就停止吧,別讓下一代的孩子們還像你們一樣,在這種可怕的、人情淡漠的年代里、在“吃人”與被吃中終其一生。
《狂人日記》是一種自由的流露,一次正義的爆發(fā)。魯迅先生的聲音在那個充滿惡臭、血腥味的封建社會,喚起了沉睡的人,沉睡的真的人,喚醒了整個世界。
魯迅《狂人日記》讀后感300字 魯迅《狂人日記》讀后感1000字篇二
翻開《狂人日記》,首先進入讀者視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這個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過“常人視角”敘述出來的:狂人發(fā)病棗旁人側(cè)目棗家人延醫(yī)救治棗狂人復原。這一層的意思凡識字者均可以解讀出來,因為在小說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xiāng),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一,知非一時所書。間亦有略具聯(lián)絡(luò)者,今撮錄一篇,以供醫(yī)家研究。
通過常人視角,我們可以合理地解釋狂人眼中他人對其的“迫害行為”。比如小說的第一節(jié)中狂人記道: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根,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因為得知狂人發(fā)了狂,因此大家對他有些害怕,并且議論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卻認定是大家謀劃好了,要害了他了。再如:狂人的大哥請了醫(yī)生來給狂人診治,開了藥,囑咐大哥趕快給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卻是這樣的情形老頭子跨出門,走不多遠,便低聲對大哥說道,“趕緊吃罷!”大哥點點頭。原來也有你!這一件大發(fā)見,雖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這些描寫,于是我們得到一個完整的符合邏輯的故事:一個年輕人由于腦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醫(yī)生的治療年輕人的瘋病治愈了,重新進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軌道(赴某地候補矣)。我們所看到的“狂人日記”就是這樣一個醫(yī)學上的病例的記載。由于魯迅曾經(jīng)學習過醫(yī)學,并且護理過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這份“狂人日記”模擬得十分真切、詳盡。
以上是對《狂人日記》的第一層解讀,然而大多數(shù)人都可以很輕易地透過病例的假象,看到魯迅以象征的形式對封建傳統(tǒng)所進行的批判棗在這里,我將它作為我的第二層解讀,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層批判”。
當我們以“狂人視角”對作者筆下的世界進行關(guān)照時,我們就開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傳統(tǒng)”殺人、吃人的罪惡棗周圍人無法容納清醒者開始對他進行迫害:加之“瘋”的罪名棗狂人重新屈服于惡勢力,同流合污(或被吃)。這是在《狂人日記》發(fā)表的當時和以后,大多數(shù)評論者所解讀出來的共同結(jié)果。在這種解讀中,出現(xiàn)了一個時代化的批判對象:“傳統(tǒng)禮教”----這正是新文化運動著力批判的對象。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此為自己批判的焦點,是無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確是魯迅當時的創(chuàng)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來: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另外,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正因為有了這種共同的解讀,《狂人日記》才被作為“五四”啟蒙運動的一個文學范本,通過它,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然而一個文本在它被創(chuàng)作完成之后,便脫離了作者成為獨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時代中,不同的讀者將會有不同的解讀出現(xiàn)。
正如世紀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記》可以解讀出的第三層意義:這就是狂人“對人類的深層批判”。依然是通過“狂人視角”關(guān)照周圍世界的真相:敢于對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發(fā)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提防、傾軋、殘殺,并且已經(jīng)成為一種難以扼止的惡性循環(huán):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谑强袢撕粲跞祟惡湍老嗵帲喝チ诉@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飯睡覺,何等舒服。這只是一條門檻,一個關(guān)頭。然而:他們可是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師生仇敵和各不相識的人,都結(jié)成一伙,互相勸勉,互相牽掣,死也不肯跨過這一步。絕望當中狂人吶喊、呻吟,發(fā)出“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
對人類整體的批判也許并非魯迅創(chuàng)作時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卻具有廣闊的共時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決不僅止于五四前的中國國民而可以延伸到整個人類;其批判所指的人類劣根性也不是僅僅消滅“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許它本就是人類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個分子,永遠無法消除,并將在最終導致人類的自我毀滅。這征兆,我們在今天已經(jīng)可以看出:可以將地球毀滅幾千次的核武器、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的對地球的污染、因人類道德淪喪爆發(fā)出來無法治愈的世紀疾病“愛滋”……魯迅正是因為看到了人類的這種難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絕望,“救救孩子”的呼聲之后才不是一個“感嘆號”而是“省略號”。在他看來,這呼聲儼然如將封閉在無法打破的鐵屋子里的將死之人喚醒,使他們感到無法解脫的痛苦。
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直面現(xiàn)實的勇士,即使他內(nèi)心中已經(jīng)感到絕望卻仍然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滅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已經(jīng)有人在呼吁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為旌”,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雖然這呼聲十分微弱,但卻令人看到了人類世界的最后曙光。
魯迅《狂人日記》讀后感300字 魯迅《狂人日記》讀后感1000字篇三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中寫道:“我橫看豎看都只有兩個字,那就是吃人。”而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中寫道:“這是個吃人的社會,他不讓好人生存。”兩者主題相比,都充分的批判了舊社會,唯一不同的是老舍筆下有一個力圖靠自己辛勤奮斗而改變命運的“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的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當時在各種惡勢力的壓迫和政治的剝削下,百萬破產(chǎn)農(nóng)民紛紛涌入城市,而祥子正是其中一個。
全書敘述了駱駝祥子在經(jīng)歷人生的三起三落的打擊下精神崩潰從而變成一個慵懶自私的庸人的故事。
整個故事令人回味的同時也飽滿深思:“在舊社會的壓迫下,人的精神承受程度就僅此而而已嗎?” 文篇開頭有一段這樣的記敘:“祥子本來生活在農(nóng)村,18歲是喪了父母和丟失幾畝田便到北平當人力車夫。
咬牙苦干了3年,湊足了100塊錢買了輛新車,這使他幾乎激動的哭了出來,他幻想著照這樣拉下去趕上兩年,就又可以買輛新車,一輛,兩輛……他也可以開廠子了。”這段故事情節(jié)細膩的描繪了祥子的遠大理想,這同時也使我們充分的感受到了小生產(chǎn)者積極進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這種精神是殘存在舊社會中。
而文末又有一段這樣的記敘:“他低著頭,彎著背,口中叼著個由路上拾來的煙卷兒,有氣無力的慢慢蹭。
只是他走他的,低著個頭像做著夢,又像在思索著點高深的道理?!边@段文字也細膩而生動的描繪了祥子陪人送殯的一個場景。
由文篇和文末的兩段描繪而形成的強烈對比中,我感到痛心,一個擁有遠大理想的勤人竟變成這樣一個慵懶、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的小老頭。
合上整本書,我的心交錯縱橫。
此刻飽滿著心酸、同情與深思。
我同情,那是因為像祥子這樣的人的遭遇太過悲涼;我心酸,那是因為祥子由一個正氣之人變成充滿歪風邪氣的用人;我深思,難道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中,中華兒女就只能被失敗搓倒嗎?不僅在舊社會,今時今日,也存在著許多類似祥子這樣的事情。
我有一個小阿姨,最讓她引以為傲的就是她的兒子。
表哥是一個異常優(yōu)秀的學生,德智體美勞在他的身上都能充分均勻的發(fā)展,而且他經(jīng)常在各項國家賽事拿獎,對于我們旁人而言他簡直就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典型的好學生。
那時高考剛剛結(jié)束,在我心中以他的資質(zhì)清華北大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所以我便趁這個好時機回老家恭喜他。
一份心意始終抵不過命運的安排,一個噩耗從別人的口中傳來:表哥因3分之差無緣清華,精神崩潰后遂自殺而逝。
這無疑對我來說是個極大的霹靂,我先是極大的震撼,然后便是莫大的嘆惋。
我感嘆這樣一條鮮活的生命就此而逝;我感嘆祖國未來的棟梁就此消失;我感嘆這樣一個飽讀詩書的聰明人處事怎么如此極端。
近年來,全國各大媒體不斷報導出有關(guān)“考生壓力過大精神崩潰或者自殺這樣一些惡性的事件。
據(jù)統(tǒng)計,我國因考試而造成的惡性的事件的發(fā)生率以每年5%的百分比在持續(xù)上漲。
面對這些噩耗,難道我們只能為他們嘆惋?難道我們只能熟視無睹?難道我們只能坐以待斃?不,我們是完全有機會去阻止悲劇的發(fā)生。
如果我們能夠細心的去看待這些事件,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精神上的承受極限從而促使極端的處事方式。
讓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假如祥子樂觀點,咬牙再苦干,那么他早已是一件車廠子的老板了;假如表哥嘗試心胸放開點,培養(yǎng)好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去復讀的話那么憑他的資質(zhì)早已在清華的學堂里“兩袖清風”了;假如全國成百上千的自殺考生也和表哥一樣,那他們也早已實現(xiàn)各自的理想各奔東西了。
所有的假如,不是存于腦海的泡影,不是嘴上的不切實際,更不是耳上的危言聳聽,它是可以實現(xiàn)的,唯一的前提是:放飛心情,積極樂觀。
青春是一道絢麗的彩虹,稍縱即逝。
青春是一艘急流而下的航船,不可回頭。
青春是一樣別致的禮花,美景難有。
讓我們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在青春的藍天自由翱翔;讓我們把握好自己的心態(tài),沐浴在理想的春風中;讓我們把握好自己的思想,乘著青春,綻放出人生最美好的禮炮。
社會固然沒有百分百光明的,但是如果我們改變態(tài)度及社會觀去適應(yīng)這個環(huán)境的話,命運的改變一切皆有可能。
保爾·柯察金曾說:“人生是一條船,在生命里旅行,沒有不受傷的心靈,堅持住,不要沉默?!币虼耍盐蘸萌松姆较?,開好人生的小船,切勿做那只潦倒的駱駝。
魯迅《狂人日記》讀后感300字 魯迅《狂人日記》讀后感1000字篇四
魯迅曾經(jīng)說過:“沒有沖破一切傳統(tǒng)思想的手法和闖將,中國不會有真正的新文藝的。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fā)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光。”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xiàn)代白話小說。令人驚異的是,這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已經(jīng)顯示出極其成熟的特色,使后來的許多研究者為之傾倒,究其原因,除了魯迅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外,我們也無法不嘆服于先生的天才。
犀利的思想與凝練老辣的語言融為一體,撕開其潛意識里面的自私,冷漠,懦弱等變態(tài)性的劣根心理,使他們在惶惶不安之中受到靈魂的折磨。在《狂人日記》中并用著兩種創(chuàng)作方法:實寫人物,用的是現(xiàn)實主義;虛寫寓意,用的是象征主義。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過象征主義方法來體現(xiàn)。但不同于一般象征主義作品的是,文章中的象征主義方法不是獨立的,它只是依附于現(xiàn)實主義而存在,如同影子依附于形體而存在一樣。自然,影子又并非可有可無,相反卻十分重要:如果沒有象征主義方法構(gòu)成濃濃的影子,作者投射在狂人身上的思想光束就無從顯示??梢哉f,現(xiàn)實主義方法構(gòu)成小說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義方法構(gòu)成了小說的靈魂。
小說刻畫了一個精神迫害癥患者對周圍世界異于常人的內(nèi)心感受和情緒流變,從而揭示了被封建文化統(tǒng)治的社會的“吃人”本質(zhì),全面顛覆了封建文化的合法性,喊出了“救救孩子”這樣富于啟蒙主義意味的聲音。魯迅曾借用吳虞的說法追認自己的小說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實際上這篇小說有著更為深刻的意蘊。小說的深刻性既表現(xiàn)在對他人進行反封建思想革命啟蒙的徹底性上,也表現(xiàn)在魯迅對于知識分子充當 啟蒙角色的資格的質(zhì)疑上。魯迅沒有像同時代其他知識分子那樣有一種高高在上充當救世主的心態(tài),而是把這種否定也指向了知識分子本身。魯迅的創(chuàng)作過程可以看作是對身內(nèi)身外雙重世界的搏斗過程。這是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最為徹底最為決絕最為深刻最為清醒的聲音。如果我們撇開是帶背景的束縛,把思考擴展到整個人類世界的發(fā)展歷史,擴展到整個人類世界的生存境遇,那么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限制的生存狀況,群體對個人人性的限制,肯定會激發(fā)我們進一步的思索,使我們有新一層的領(lǐng)悟。
《狂人日記》是具有最明顯的象征主義色彩的作品。它是魯迅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發(fā)出的第一聲“吶喊”,多年淤積在魯迅心中的對封建傳統(tǒng)思想的憤愁之情需要一次總的爆發(fā),多年積累起來的對封建傳統(tǒng)思想吃人本質(zhì)的整體性認識需要一個概括性的發(fā)現(xiàn)。在這時,任何具有鮮明的特指性的事件都不足以完成這樣一個創(chuàng)作任務(wù)。魯迅需要一個具體的形象,但這個具體形象又必須是一個非常態(tài)的人物。他不能象常態(tài)的人物那樣對于具體事件具有太大的粘著性,不能象常態(tài)的人物那樣對于現(xiàn)實的生活環(huán)境和思想環(huán)境具有那么大的潛在適應(yīng)性 ,也不能象常態(tài)的人物那樣循著常規(guī)的思維邏輯由現(xiàn)象向本質(zhì)做漸次的正常推理.魯迅找到了“狂人”這個具有現(xiàn)實性的人物,實際上便是找到了一個由現(xiàn)實性向象征性過渡的藝術(shù)關(guān)節(jié)。他利用“狂人”的變形心理直接把現(xiàn)實的封建關(guān)系轉(zhuǎn)化為一種象征,并由這種象征直接升華到對封建關(guān)系和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抽象本質(zhì)的剝露。這里的社會思想環(huán)境是作為一個模糊的整體性畫面出現(xiàn)的,“狂人”對它的感受首先是一種情
緒性的感受。在情緒性感受的基礎(chǔ)上直接進行理性的本質(zhì)概括,是《狂人日記》運用象征主義手法的結(jié)果,僅僅依靠現(xiàn)實主義的真實描繪,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便不足以達到如此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力。而強烈的情緒性與明確的理性概括相結(jié)合,現(xiàn)實可能性與現(xiàn)實關(guān)系的變形描寫相結(jié)合,則是《狂人日記》現(xiàn)實主義和象征主義相結(jié)合的主要標志。
狂人的確是一個迫害狂患者,懼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征。但作品的主旨并不是要挾下層勞動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因而作品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征性的形象,是一個站在時代前面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啟蒙者,是一個勇于向傳統(tǒng)世俗社會挑戰(zhàn)和反封建民主主義象征形象。他的超前思想認識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的。
在那個變態(tài)的社會里,狂恰恰是現(xiàn)實的不狂。
狂人具有質(zhì)疑意識、批評意識、自省意識。在舉世昏睡的世界里,唯獨狂人善于質(zhì)疑:“從來如此,便對么?”覺醒的狂人發(fā)出了這樣的詰問,正是對幾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勢力的懷疑與否定,這是狂人的質(zhì)疑疑問;狂人執(zhí)著勇猛,看穿一切,“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用“吃人”兩個字作簡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這是狂人的批判意識;狂人不僅揭露他的大哥吃人,也揭露他自己也在不知不覺地吃人,如把他的妹妹也吃了,這是狂人的自省意識。
《狂人日記》的價值在于“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動深刻地揭示出覺醒者想封建文化的宣戰(zhàn),亦即“表現(xiàn)的深刻”??袢穗m然已經(jīng)覺醒了,對于覺醒后該怎樣,意識卻很朦朧,但他那種反封建的勇猛與執(zhí)著精神無疑為知識分子起了表率作用,是值得他們學習的,這也正是魯迅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