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將相和》教案張穎篇一
1、正確認寫本課生字,理解重點詞語。
2、能簡要復述本文的三個小故事。
3、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復述“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
引導學生把握三個小故事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
一、 談話導入
人們都說:“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這說明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和長久發(fā)展需文臣武將齊心協(xié)力,但在戰(zhàn)國時,曾發(fā)生一件將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
二、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提出自讀要求:
1、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詞義。
(二)小組合作學習
1、分小組輪流朗讀課文,相互糾正生字的讀音。
2、提出不懂的問題,做好記錄,小組內探討。
三、反饋交流
1、指名朗讀課文。
2、把握詞語的詞義。
(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書理解詞義)
無價之寶 理直氣壯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理直氣壯:理由正確、充分,說話氣勢壯盛。
完璧歸趙: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
負荊請罪:光著上身,背負荊條,向人請罪。
四、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1、文題中“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
(“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和”是齊心協(xié)力,共保趙國。)
2、 本文主要寫了哪幾個小故事?請簡要復述故事。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趙王得到無價之寶——和氏璧,秦王想占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換,藺相如與秦王巧妙周旋,最終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趙國。
澠池之會: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秦王要趙王鼓瑟,并讓人記錄下來,藺相如要求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被逼無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讓人記錄下來。秦王沒占到半點便宜。
負荊請罪:藺相如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讓藺相如下不來臺。藺相如一針見血的話語傳到廉頗耳中,廉頗深知自己大錯,背負荊條,上門請罪。
3、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
(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fā)展,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結果是“負荊請罪”的起因,三個小故事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布置作業(yè)
把“將相和”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六、板書設計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將相和》教案張穎篇二
1、能在閱讀中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能讀準詞語“澠池、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語境中理解“勃然變色、聲色俱厲、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意思。
2、能了解“將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簡要概括“澠池之會”的內容,知道澠池之會的功勞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結果;能轉述“負荊請罪”中將相二人的話,體會“和”的含義。能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嘗試有感情地朗讀關鍵語句。
3、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智勇雙全,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之情。
1、能了解“將相和”的故事;能轉述“負荊請罪”中將相二人的話,體會“和”的含義。
2、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智勇雙全,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之情。
預習課文,查找關于廉頗、藺相如的歷史資料。
一、理解課題,整體感知。
1、揭示課題:35《將相和》
2、理解課題:課題中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從課題知道課文講什么?
3、默讀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4、指導朗讀廉頗的話,引入澠池之會。
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我碰見他,非得叫他下不了臺!
二、深入文本,品讀感悟
●澠池之會
1、自瀆3——8小節(jié),想想:澠池之會這個故事圍繞哪些人?寫了一件什么事?
2、根據(jù)提示簡要概括澠池之會的內容,介紹樂器“瑟”和“缶”。
3、再讀3——8小節(jié),劃出藺相如說的話,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他問什么這樣說?
4、理解藺相如說的兩句話,能有感情地朗讀并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出示句子:“聽說大王善為秦聲,請為趙王擊缶?!?/p>
“你我現(xiàn)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p>
理解句子:
句一:“聽說大王善為秦聲,請為趙王擊缶?!?/p>
(結合學生的交流,隨即聯(lián)系前文秦王的話和第二節(jié)藺相如勸趙王赴澠池會的內容。)=
句二:“你我現(xiàn)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師補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內容)
(能從藺相如的話中知道他這么說、這么做的原因,感受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導朗讀
5、小結:藺相如是不是沒有能耐,就憑一張嘴呢?看來廉頗說錯了。
●負荊請罪
1、齊讀廉頗的話,并指名轉述。
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我碰見他,非得叫他下不了臺!”
(提示學生在這里轉述要有稱呼,用敬語。)
2、自由讀10——14小節(jié),找找:藺相如聽到這話怎么做?怎么說的?
3、理解藺相如說的話,能有感情地朗讀并正確轉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兩個鬧不和,別人不是就有機可乘了嗎?”
4、過渡:原來藺相如對外不甘示弱;對內卻處處示弱。不是因為怕,而是以國
為重。
5、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廉頗“不應該”什么?于是他怎么做?
6、理解“負荊請罪”的意思,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
出示句子:他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親自來到藺相如門上。
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負荊請罪?!柏摗钡囊馑季褪牵罕?。
7、想象說話
廉頗二人見面會說什么?展開合理想象。
三、總結全文、合為一體。
從此兩人結為知己,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你、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結合在一起構成了著名的歷史故事——《將相和》。
板書設計:
35、將相和
(完璧歸趙)藺相如 (澠池之會)
以國家利益為重
(不服氣)廉頗(負荊請罪)
教學效果反饋: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品讀重點語句,感受人物特點。在教學中,我注意滲透“抓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特點”的學法指導,因此,學生能較為準確地抓住重點語段進行品讀,如能抓住描寫藺相如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語句進行朗讀、理解、體會,感悟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與愛國之心。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由于學生對文中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較為熟悉,因此,讓學生以“我非常喜歡(或敬佩)藺相如(或廉頗)”為開頭,聯(lián)系課文內容寫一段話時,學生寫得內容較為豐富,語言也較生動。
《將相和》教案張穎篇三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18課《將相和》
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愛國思想。
2、運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讀人物語言描寫,通過朗讀感悟,初步體會和為貴的道理。
重點感受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頗居功自傲、知錯就改的性格特征。
一、導入,整體感知
1、揭題:這節(jié)課咱們繼續(xù)我們的歷史文化之旅,請大家齊讀課題。
2、交流:我們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老師想知道在這次歷史之旅中,你遇到過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對課文有了哪些簡單了解。(板書:藺相如 廉頗)
3、小結:課文圍繞藺相如、廉頗這兩個人物,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見和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記敘了將相由不和到和的經(jīng)歷。
二、切入,直擊沖突處
1、文中有個句子讓我們感覺到了將相的不和,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把這個句子找出來。
2、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3、自由讀句子,你讀出了什么?
4、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感受廉頗的氣量狹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無敵的多維形象)
5、在老將廉頗看來,藺相如的官職做的比他大,就靠著一張嘴。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板書:嘴 ?)
6、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 看看這張嘴有何特別之處?
三、品讀,感受藺相如
(一)研讀完璧歸趙,感受無我
1、默讀文章第一部分,畫出完璧歸趙中這張嘴說了什么,是怎樣說的,讀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樣的感受。
2、交流,找出藺相如說的話。(其中有個轉述句,要學生試著改為藺相如直接說的話。)
3、比讀一、三句:
出示句子: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xiàn)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⑴對比著讀一讀藺相如說的這兩句話,你發(fā)現(xiàn)它們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嗎?(藺相如先對趙王信誓旦旦地承諾一定把璧送回來,現(xiàn)在卻對秦王說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怎么回事?)
⑵理直氣壯什么意思?他為什么敢理直氣壯地威脅秦王?(引導學生感知藺相如有敏銳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沒有以城換璧的誠意和十分喜愛和氏璧,體會藺相如的機智,持璧在手,底氣充足。)他不理直氣壯行嗎?
⑶你覺得藺相如這個人怎么樣?
⑷指導朗讀。你來威脅秦王試試看。
4、比讀二、四句:
出示句子:
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⑴我們再來對比著讀一讀藺相如說的這兩句話,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⑵交流。(引導學生認識藺相如都是在騙秦王。)
⑶藺相如為什么要騙秦王呢?你讀出了什么?
⑷指導朗讀?,F(xiàn)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誰能從我這騙去?
5、品讀第五句:
出示句子:
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jīng)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⑴讀一讀,你又讀出了什么?
⑵大大方方怎樣理解?
⑶當藺相如大大方方地說完這番話,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么?為什么?
⑷面對強大而不講理的秦王,面對很可能到來的死亡,藺相如為什么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導學生體會,已經(jīng)完成了趙王交給的任務,不辱使命的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⑸來咱們一起放聲讀一讀,讀著讀著,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個人?
6、討論: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為的是什么?
7、小結:為了保住國家的利益,藺相如能夠忘卻個人的生死,讓我們記住,藺相如這個為了國家利益而無我的人(板書:無我)
(二)研讀澠池會見,感受無畏
1、接下來,我們品讀澠池會見中的那張嘴, 請大家自由讀文章第二部分,看看這時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個怎樣的藺相如?
2、交流:這時站在我們眼前的又是一個怎樣的藺相如?你是從哪讀出來的?
3、出示句子:藺相如說:您現(xiàn)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4、你從哪里感受到藺相如的勇敢無畏?
5、指導朗讀。現(xiàn)在你就是機智勇敢的藺相如,你來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6、思考:藺相如為什么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擊缶?
7、師述: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藺相如能夠不顧個人的安危,讓我們記住,藺相如這個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而無畏的人(板書:無畏)
8、齊讀。讓我們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
(三)研讀負荊請罪,感受無私
1、仔細讀讀負荊請罪中的這張嘴,從藺相如的話語中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2、出示句子: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3、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把這個句子換個說法。
4、敢騙秦王、敢逼秦王的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著不如秦王厲害的廉頗呢?他到底怕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
5、他時刻想到的是什么?
6、指導朗讀。
7、師述:為了保持國家的安定,藺相如時刻想到的是趙國、趙國,讓我們記住,藺相如這個為了保護國家的安定而無私的人吧。(板書:無私)
8、我們再來看看廉頗的話,藺相如真的就靠一張嘴嗎?從這張嘴的背后你又讀出了什么?
9、師述:藺相如靠的那僅僅是一張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價去騙秦王,去逼秦王。盡管他沒有出入刀光劍影的戰(zhàn)場。但他用他的唇槍舌劍,他靠他的無我無畏無私為趙國保住了利益,維護了尊嚴,保持了安定!
四、回歸,感受廉頗
1、讀了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你對廉頗有了新的認識嗎?(板書:知錯就改)
2、負荊請罪什么意思?這里有個細節(jié)脫下戰(zhàn)袍,戰(zhàn)袍對將軍意味著什么?廉頗為什么要脫下這身象征著榮譽、身份和地位的戰(zhàn)袍?
3、廉頗為什么負荊請罪?(引導學生感受廉頗的愛國)
五、總結,體會和為貴
1、因為愛國,戰(zhàn)功赫赫的廉頗將軍能負荊請罪,也因為愛國,勇敢機智的藺相如雖不怕秦王,卻處處避著廉將軍。因為他們知道,和則萬事興,和則國家強,和為貴?。。ò鍟簮蹏?/p>
2、齊讀最后一句話。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
18 將 相 和
藺相如 無我 無畏 無私 嘴
愛國
廉 頗 知錯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