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一
課前談話時,一起欣賞了一組展示家庭幸福和美的圖片,并請學生談論,在這些圖片中,你發(fā)現了什么?學生的發(fā)言表達了他們的心聲:家人團聚,共享天倫是最大的幸福。
以此作為情感的鋪墊,營造氛圍,急轉直下。
今天,我們就來傾聽一個中國孩子關于戰(zhàn)爭發(fā)出的呼聲。揭示課題。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即使做了充分的預習,課堂上仍然要留足讀書的時間。課上初讀課文,是要體現對文本的整理把握,梳理脈絡。通過初讀,解決了“這封信是誰寫給誰的?他在信里發(fā)出了怎樣的呼聲?”這兩個問題,并且存疑:“為什么署名寫‘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而不直接寫雷利這個名字?等到整篇課文都學完了,我們就會有深入而全面的認識。”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一是能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要學會關注體裁特點,讀書信要關注格式,這也是一種學習語文的方法的總結。
從多音字到課文新詞的學習,結合了“據義定音”、“找近義詞理解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等方法,帶動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通過閱讀去搜集和處理信息。
通過抓“卓越”這個詞,全面了解文中的爸爸卓越還表現在哪里,并且?guī)佣⑷匀欢蔚膶W習。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中,有一點特別值得反?。寒斠簧f:“爸爸的卓越還表現在是一個出色的經濟學家”時,我沒有及時去引導他去尋找前半句,而是急著去找另一個學生,企圖救場。結果另一個孩子又找到“爸爸是和平衛(wèi)士、犧牲在維和的戰(zhàn)場上”這些話語。事后一想,如果我能追問第一發(fā)言的學生:“還有嗎還體現在哪?”說不定,學生就能回答完整,補充到位。我想,這也是一種課堂調控經驗缺乏的表現,值得在日后的教學中去錘煉。在今后的日子里應深入地關注學生的發(fā)言,做比較準確地引導,那么學生就能很好地表達、歸納。
設計這堂課的主旨是:以讀為軸心,連接學生、文本、語言、情感這四個點;在朗讀、感悟中回歸語文本色,演繹語文風采。
課文是封書信,作者主體感情色彩濃厚,情感自然質樸。遣詞造句無過多雕琢痕跡,源于生活源于自身的生活經歷。通過讀,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橋梁。“分別時美麗的約定”和“重逢時殘酷的現實”這兩個內容的對比處理和挖掘。不僅僅在情感上打動人心,更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這兩個自然段地對比寫作才造成這樣的情感落差,也才能這樣打動人心。讓學生隱約明白,這樣的表達手法的妙處。
而體驗到這種情感落差是因為前面所做的鋪墊、情緒的積淀,到這個環(huán)節(jié),使得情感有了一個突破口,而且,這時候的情感又是依附在文字之上的。從第二自然段“美麗的約定”的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去感受這份美麗。再進入第三自然段的學習,通過
“和爸爸分別后,家人天天盼著他回家,想象著重逢的畫面是怎么樣的?”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把兩個自然段結合在一起,造成一種落差。同時,課堂語言的設計和表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營造了一個場,讓學生進入到情境當中去,真切地感受文字傳達出來的情感。并且用形式多樣的朗讀去提升這樣的情感認識。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之所以能營造出這樣的氣氛,這樣的場,關鍵點就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通過品詞析句,通過教師語言的描述,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來體現的。
在朗讀當中,凸顯了文本的情感主線:因為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引發(fā)對戰(zhàn)爭的痛恨,更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
課堂教學如同烹飪手藝,此次課上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對課堂節(jié)奏和火候的把握還是比較欠缺的。
比如說,更多的是關注設計,及時從課堂獲取信息的意識稍欠缺。當學生的回答有失偏頗時,當學生說不到點子上的時候,該怎么去引導?尚不能很自如。師生互動時,什么時候火候最好?什么時候展示這個環(huán)節(jié)才能有最佳的效果?比如“美麗的約定”和“殘酷的現實”那兩段話的對比,是個很好的設計,但如何在課堂上起到最大的作用呢?這個還需要深思再深思。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二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并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吁: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著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因此教學時我注意聯系生活的實際,聯系當前世界的局勢,通過多幅畫面讓學生親身感受戰(zhàn)爭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引導學生體會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體會、感悟書中的這種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貴。
要調動學生的潛能,還要確立正確的導學思路,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為此這節(jié)課我確定了這樣的指導思想: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讀,通過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來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達到感情的升華。圍繞這一主題,我精心設計了如下教學步驟:
1、自讀,初步體會文中的情感。
2、再讀,感知課文內容,在讀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以讀促感,以感促讀,達到與小作者情感的共鳴。
3、讓學生抓重點詞句讀,讀的同時聯系具體實例理解課文內容。
4、多種形式比賽讀,激發(fā)學生讀的積極性,讀的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是說,讓讀貫穿本節(jié)課的始終,體現讀中感悟,讀有所思,讀有所得的思想。不僅學生不感到乏味,樂“讀”不疲,而且,課文的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的理解了。
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凱旋的情景,有的說:“我一下子撲進爸爸的懷抱,在爸爸的臉頰上親了又親?!庇械恼f:“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還有的說:“爸爸,我一定向你學習,長大了也當一名維和戰(zhàn)士?!本驮趯W生飽含激情的贊美聲中,我一下子把話題拉到爸爸犧牲,學生的感情從顛峰一下子跌入低谷,我抓住契機,再次讓學生想象此時的情景,隨著思維的積極活動,學生聯想、想象的翅膀隨之展開。學生們從心底里噴發(fā)出對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鏗鏘有力的呼聲響徹整個教室。
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這些語句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前我布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起戰(zhàn)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zhàn)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后,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huán)節(jié)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三
這篇課文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的一封信,信中飽含著一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情感。
由于現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情感,一是要多讀,在反復的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情感;二是多揣摩,從作者的失父之痛中體會和平之可貴;三是適當補充事實,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
教完本文,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一、悟讀交匯,深入文本——情感升華的基礎
在這節(jié)課上,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但課堂上只有“讀”,沒有“悟”,學生的“讀”往往會流于形式,而成為課堂最華麗的裝點。如果我在引導朗讀“痛失父親”這一部分,先讓學生了解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從文中找到描寫他的詞句,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交流后指導朗讀。又如:句式訓練:此時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我會想......帶著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讀第三節(jié)。另外還有:過渡:是啊,是可惡的戰(zhàn)爭、殘酷的戰(zhàn)爭、無情的戰(zhàn)爭,奪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還奪去了許許多多無辜的生命。此時此刻,我們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讓我們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聲,一起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會更容易理解。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想象
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靈柩回來的情景,有的同學說,想象到當時機場沉寂得很,只有哭聲;有的說,想媽媽失去了他所摯愛的人,一定痛不欲生,有的說,爸爸的嘴沒合上,可能是在說:“和平、和平……學生的融入不夠,自己是進到課文里去了,造成老師引導的過多的,學生體會甚少。體會甚少就造成朗讀情感不夠。我想應該是準備工作做的不夠,讓學生課余體會的不夠多,造成情感的斷層,以致使學生在上課文時有疙疙瘩瘩的情感,又點零星。
三、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一個成功之處就是讓學生通過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到很多,且提起戰(zhàn)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后,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huán)節(jié)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
我發(fā)現:一節(jié)課有時為了完成多個目標,課前教師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而這種設計,有時恰恰是成了教師上課的鎖鏈,也成了教學視網膜上的一個盲點,也使學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細考慮: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于學生,我們也要根據情況把這個權利還給學生們。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四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聯合國軍事觀察員雷潤民在執(zhí)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壯烈犧牲后,他的孩子——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在極度悲傷之余,提筆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寫了一封情感真摯而又充滿期望的信。
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聲呼吁: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表達了中國青少年的正義感和愛好和平的愿望。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這篇課文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著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因為自己是軍事迷,對軍人有著特殊的情節(jié)。每次讀完這篇課文,我都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很多時候,我的眼淚都要落下,同時這篇情真意切的課文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班上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
可是通過今天的課堂教學,我卻發(fā)現班上的孩子沒有真切地感受到雷利的呼吁,沒有收到戰(zhàn)爭的感染。課后,反省自己這節(jié)課的失敗。在上課之前,我就預設到現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情感,我設計了朗讀環(huán)節(jié)。先是教師范讀,讀著讀著,我的眼淚都要落下來了,可是班上還有幾個孩子竟然在笑。然后分小組讀,學生個別讀,在反復的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情感??墒牵嗌系暮⒆舆€是沒有辦法體會出來,朗讀的時候仍然不夠充滿激情;于是,我決定帶領他們揣摩,從作者的失父之痛中體會和平之可貴。然而,他們平時養(yǎng)尊處優(yōu),幾乎沒有失去親人的人生經歷,所以,這層感情也沒有體會出來;好在課前我做了功課,補充大量的戰(zhàn)爭圖片、事實,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這才,感覺出學生慢慢地對戰(zhàn)爭有了一些感覺,對作者有著同情。
課后,我布置了家庭作業(yè):小練筆。讓學生欣賞現在世界上的不太平后交流:為了制止戰(zhàn)爭,保衛(wèi)和平,我們又能夠做點什么?拿起手中的筆把心中所想寫下來。(可以是一首小詩、一段話、一句名言或一幅對聯。)
我想,還是要課后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他們能夠深切地體驗。所以,我又一次布置了作業(yè):讓學生課后收集有關資料再次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下節(jié)課,讓他們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后,再談自己的感受。希望能補救課堂上的不足。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五
之所以選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作為此次賽課的,其主要原因是幾年前參加區(qū)優(yōu)質課評比上的就是這一課,而且還拿了一個一等獎。估計是嘗到了甜頭,這次希望也能輕松過關,有不勞而獲的嫌疑。但是真正開始磨課,才發(fā)現,所謂的過去經驗都是空的。甚至不如沒有,因為所謂的有,也是一種羈絆,一種束縛。
好在經歷了一個月左右的磨課歷程之后,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突破,有了亮點。
以下結合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反思:
課前談話時,一起欣賞了一組展示家庭幸福和美的圖片,并請學生談論,在這些圖片中,你發(fā)現了什么?學生的發(fā)言表達了他們的心聲:家人團聚,共享天倫是最大的幸福。
以此作為情感的鋪墊,營造氛圍,急轉直下,用“我們談論著幸福,沉浸在幸福之中,可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無辜的人,他們的幸福卻被戰(zhàn)爭這個惡魔無情地奪走。今天,我們就來傾聽一個中國孩子關于戰(zhàn)爭發(fā)出的呼聲?!眮斫沂菊n題。
二、初讀課文是對文本的整體把握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即使做了充分的預習,課堂上仍然要留足讀書的時間。課上初讀課文,是要體現對文本的整理把握,梳理脈絡。通過初讀,解決了“這封信是誰寫給誰的?他在信里發(fā)出了怎樣的呼聲?”這兩個問題,并且存疑:“為什么署名寫‘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而不直接寫雷利這個名字?等到整篇課文都學完了,我們就會有深入而全面的認識?!边@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一是能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要學會關注體裁特點,讀書信要關注格式,這也是一種學習語文的方法的總結。
從多音字到課文新詞的學習,結合了“據義定音”、“找近義詞理解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等方法,帶動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通過閱讀去搜集和處理信息。
通過抓“卓越”這個詞,全面了解文中的爸爸卓越還表現在哪里,并且?guī)佣?、三自然段的學習。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中,有一點特別值得反?。寒斠簧f:“爸爸的卓越還表現在他是一個出色的經濟學家”時,我沒有及時去引導他去尋找前半句,而是急著去找另一個學生,企圖救場。結果另一個孩子又找到“爸爸是和平衛(wèi)士、犧牲在維和的戰(zhàn)場上”這些話語。事后一想,如果我能追問第一發(fā)言的學生:“還有嗎還體現在哪?”說不定,學生就能回答完整,補充到位。我想,這也是一種課堂調控經驗缺乏的表現,值得在日后的教學中去錘煉。在今后的日子里應深入地關注學生的發(fā)言,做比較準確地引導,那么學生就能很好地表達、歸納。
設計這堂課的主旨是:以讀為軸心,連接學生、文本、語言、情感這四個點;在朗讀、感悟中回歸語文本色,演繹語文風采。
課文是封書信,作者主體感情色彩濃厚,情感自然質樸。遣詞造句無過多雕琢痕跡,源于生活源于自身的生活經歷。在教學中,關注文本,把文本當中感悟回歸的落腳點和歸宿。通過讀,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橋梁。
在課堂上出成效的是“分別時美麗的約定”和“重逢時殘酷的現實”這兩個內容的對比處理和挖掘。不僅僅在情感上打動人心,更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這兩個自然段地對比寫作才造成這樣的情感落差,也才能這樣打動人心。讓學生隱約明白,這樣的表達手法的妙處。
而體驗到這種情感落差是因為前面所做的鋪墊、情緒的積淀,到這個環(huán)節(jié),使得情感有了一個突破口,而且,這時候的情感又是依附在文字之上的。從第二自然段“美麗的約定”的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去感受這份美麗。再進入第三自然段的學習,通過“和爸爸分別后,家人天天盼著他回家,想象著重逢的畫面是怎么樣的?”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把兩個自然段結合在一起,造成一種落差。同時,課堂語言的設計和表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營造了一個場,讓學生進入到情境當中去,真切地感受文字傳達出來的情感。并且用形式多樣的朗讀去提升這樣的情感認識。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之所以能營造出這樣的氣氛,這樣的場,關鍵點就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通過品詞析句,通過教師語言的描述,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來體現的。
在朗讀當中,凸顯了文本的情感主線:因為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引發(fā)對戰(zhàn)爭的痛恨,更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
課堂教學如同烹飪手藝,此次課上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對課堂節(jié)奏和火候的把握還是比較欠缺的。
比如說,更多的是關注設計,及時從課堂獲取信息的意識稍欠缺。當學生的回答有失偏頗時,當學生說不到點子上的時候,該怎么去引導?尚不能很自如。師生互動時,什么時候火候最好?什么時候展示這個環(huán)節(jié)才能有最佳的效果?比如“美麗的約定”和“殘酷的現實”那兩段話的對比,是個很好的設計,但如何在課堂上起到最大的作用呢?這個還需要深思再深思。
在教學反思即將完成的此刻,我特別要說的是感謝!感謝蓮都外國語學校403班的學生和他們的語文老師。這個班的孩子語文學習的習慣很好,他們的老師很注意平時語文學習中的方法指導,孩子們也積累了不少的語文學習的好方法。朗讀水平高,表達很自信,很順暢,給人一種落落大方的感覺。讀書很投入,很有表現力。基于對學生的這個認識,在課堂上努力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在課堂上,給聽課老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個叫做吳缺的男孩,他的朗讀博得了全場的掌聲,真是能讀到大家的心里去;他的想象寫話細膩深刻,展現了良好的語言功底。像這樣優(yōu)秀的孩子,這個班里還有很多很多,成了一個善于學習語文的群體。這也是他們的老師精心培養(yǎng)的結果。
當我在課后經過幾天的思考和沉淀,寫下了一個說不上深刻但很坦誠的教學反思,只是為了表達內心的點滴感受,記錄上課的片段。僅此而已!最后,化用《長相思》一詞作為教學反思的結尾:
風悠悠,雨悠悠,欲駕輕舟把卿求,春風三月甌江流。
語悠悠,文悠悠,演繹激情春風柔,語文本色是追求。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六
新課程改革和實施以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遠遠落后于現有的教材和學生。傳授式的教學越來越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和發(fā)展。因此,在小學中年段的教學中,以導學式的教學方式來代替?zhèn)魇谑降膫鹘y(tǒng)教育,以教師的教授為主轉變?yōu)閷W生的自主學習,從而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潛在的巨大動力。因此,在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時,我就注意了教學中的幾點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要想真正的調動學生沉睡的潛能,我們必須把握好教學的良好的時機,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好的學習情境。比如說,恰巧,在一夜之間美伊的戰(zhàn)爭再一次打響了。在關注伊拉克戰(zhàn)事情況的同時,我們就可以關注到《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美伊戰(zhàn)爭不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嗎?學生一定會查閱到很多資料,也能更直觀的感受戰(zhàn)爭,理解課文的內容。
課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樣,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對文中感情的.體會超出了我的預想。因此,我也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不能為教教材而教教材,應該更靈活的運用教材,為教學所用,適當安排。
要調動學生的潛能,還要確立正確的導學思路,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為此這節(jié)課我確定了這樣的指導思想: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讀,通過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來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達到感情的升華。圍繞這一主題,我精心設計了如下教學步驟:
⑴ 自讀,初步體會文中的情感。
⑵ 再讀,感知課文內容,在讀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以讀促感,以感促讀,達到與小作者情感的共鳴。
⑶ 讓學生抓重點詞句讀,讀的同時聯系具體實例理解課文內容。
⑷ 多種形式比賽讀,激發(fā)學生讀的積極性,讀的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是說,讓讀貫穿本節(jié)課的始終,體現讀中感悟,讀有所思,讀有所得的思想。不僅學生不感到乏味,樂讀不疲,而且,課文的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的理解了。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說的特別有道理。書是讀懂的,不是教師教懂的。當然,這里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但讀才應該是最為主要的。只有讓學生自己讀,通過讀去體會,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內容,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的學習?!兑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篇特別感人的書信體裁。在備課的時候,我就設想將小作者這種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調貫穿全文。讓學生通過對朗讀中感情基調的把握來進一步理解課文,達到對課文的深入體會和理解。因此在全文的設計上,貫穿了一個讀字。由潛入深,由易到難,由平淡到感人。讓學生對課文的認識也同時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過程。讓學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靜到起波瀾直至被感動的過程。我想這種讀甚至要勝過我們枯燥的一千句、一萬句的講解。所以,這節(jié)課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閱讀教學中讀的好處。
語文即生活,生活實際才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而空洞的講解,乏味的說教,早已經被現在的小學生所厭倦,又何談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因此,本文的教學我就聯系當前美伊戰(zhàn)爭和其他地區(qū)的戰(zhàn)爭情況。課題出示后就播放錄像,創(chuàng)設情境;課中聯系具體實例,加強理解;課后激發(fā)學生情感,引導實踐。以此完成導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學習于輕松、不知不覺中。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是生活的再現和提高,應該是學生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的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所以,通過上節(jié)課也讓我感受到: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學習語文,實際上是為學生選擇了一條學習語文有效、有趣的捷徑。
另外課堂中問題的提出要讓學生能夠充分地發(fā)揮自主性。比如課前提出的讀了課文你體會到了什么和語文實踐中提出的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愛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都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潛在動機。不僅學生有濃厚的興趣,而且形式多樣,效果好。
學生的語文能力哪里來?它來源于學生充分的語文實踐。充分的利用學生的讀寫結合和語文實踐來加強學生對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學生寫的能力、實踐能力的提高,也才是我們語文教學之根本。因此,這節(jié)課我不拘一格,讓學生自由閱讀,各抒己見。尤其是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讓學生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盡管表述的不同,但都或近或遠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形成了自己的主觀意識,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和感悟。所以針對本課的內容,我精心設計了學生的語文實踐的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多種形式來表達自己愛好和平的心聲。為此有的學生制作公益廣告;有的畫漫畫,配以一小段說明;有的繡十字繡,繡了和平二字;有的用詩歌、想象文、書信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呼聲。通過多種形式營造了語文實踐廣闊的空間。語文課上學生各顯神通,盡展自己的才能!學生不僅學的高興,而且學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思想教育也蘊涵其中,一舉多得。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照顧學生的差異,不必讓學生一二一,齊步走!我們應該讓語文課的教學更具廣闊的內涵,它應該是多學科的融合,才能有利于學生更充分的發(fā)展。
回顧這節(jié)課總感覺應該更精彩。不是老師,而是學生們,他們應該更出色些。是什么影響了學生?仔細琢磨,發(fā)現:一節(jié)課有時為了完成多個目標,課前教師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而這種設計,有時恰恰是成了教師上課的鎖鏈,也成了教學視網膜上的一個盲點,也使學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細考慮: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于學生,我們也要根據情況把這個權利還給學生們。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后反思篇七
本文講述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聯合國軍事觀察員在執(zhí)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壯烈犧牲后,他的孩子--一個平凡的中學生,在極度悲傷之余,提筆給聯合國秘書長寫了一封情感真摯而又充滿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聲呼吁: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表達了中國青少年的正義感和愛好和平的愿望。
在這節(jié)課上,我通過形象的教學課件和生動解說,將學生帶入了戰(zhàn)爭的境界,讓學生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上課開始,我就通過展示一組戰(zhàn)爭畫面讓學生在感官上受到觸動,為學習課文營造良好的情感基調。教學中,我重視引導學生的朗讀,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但語文課只有"讀",沒有"悟",學生的"讀"往往會流于形式,而成為課堂最華麗的裝點。這節(jié)課上,不僅有聲情并茂的"讀",還有潛心會文的"悟",學生或"讀"中"悟",或"悟"中"讀";或"讀"后"悟",或"悟"后"讀"。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從文中找到描寫他的詞句,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交流后指導朗讀。
又如:句式訓練:此時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我會想。帶著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讀第三節(jié)。
在指導學生實踐活動時,我的設計是:過渡:雷利用信發(fā)出了他的呼聲,一位記者用手中的攝像機記錄了戰(zhàn)爭的殘酷,發(fā)出了"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的呼聲。交流:為了制止戰(zhàn)爭,保衛(wèi)和平,我們又能夠做點什么?
在情理交融中,學生對文中的"父親之愛"、"喪父之痛"這種"情",自然升華為"戰(zhàn)爭之恨"這種"理";因為情理交融,學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憾人心,學生的"理"因"情"而更發(fā)人深省。
在整節(jié)課的學習中,學生注意力集中,情緒激動,真切到感受到小作者的切膚之痛,讀到情感深處便潸然淚下。最后一棵許愿樹讓學生得以將心中所有的情緒化作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學生個個激情澎湃,極力將自己的所思所感表達出來!
本課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學生的情感是得到了很大的熏陶與觸動,但在語言的表述上卻顯得遜色些,大部分學生的語言比較匱乏,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多注意學生語言積累上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