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幼兒園 說課稿評價及建議篇一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選自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分餅”,我將從以下七個方面做本節(jié)課的闡述。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今天我所執(zhí)教的《分餅》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節(jié)。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己經學習了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但學生不知道它們叫真分數。在進一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數與假分數的認識,在“分餅”活動中具體體會真分數與假分數的產生過程及其實際含義,為了引出和幫助學生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教材創(chuàng)設了“分餅”的情境活動,并分成兩個層次展開教學。
2、說我的思考和思路:
第一個活動是“3張餅分給四個”這個問題比較抽象,要組織學生展開活動來探索理解。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再交流,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動手中培養(yǎng)了能力。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得理解“真分數、假分數”的概念和特點,我特意改變了順序,每學完一種,就介紹理解“真分數、假分數”的概念和特點,這樣安排是防止學生把帶分數與真分數,假分數并列看作是一類,因為教參特意指出,帶分數只是假分數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防止學生混淆。課后作業(yè)為三題,我經過研究發(fā)現第一題與第三題主要介紹帶分數和假分數的關系是為下一節(jié)新課假分數帶分數互化打下基礎的,所以,我安排作為下一節(jié)課的導入,因此補充了新的鞏固作業(yè)。
3、說學生分析:
一部分學生對假分數和帶分數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他們的意義的學生可能不多。那么本堂課的一個重點就在讓學生理解其意義。感受假分數與帶分數的關系。會讀寫假分數、帶分數。
二、說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經歷假分數與帶分數的產生過程,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能正確讀寫假分數和帶分數,了解假分數和帶分數的關系,理解帶分數與整數的聯系。
2、在探索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試圖尋找其他方法。
3、能夠主動參與教師組織的數學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分餅的情境中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用假分數和帶分數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數與帶分數的關系。
教學用具
電腦課件、圓形紙若干片、剪刀
三、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激(激發(fā)學生興趣)—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放(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原則,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問題誘導學生思考操作。鼓勵學生進行交流,并讓學生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
學生作為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狀態(tài)與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體現出。帶著問題學—在動手操作中學——合作交流中學——學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這節(jié)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己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創(chuàng)境激疑。(4分鐘)
1.我通過情境圖充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出了3張餅如何分給四個人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 2、揭示課題:分餅
(設計意圖:在一上課開始,通過讓學生看熟悉的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動畫片來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既能吸引學生的探索知識的欲望,有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去探索與思考。)
3、大家估計一下每個人能分到一個完整的餅么?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16分鐘)
活動操作一,4張餅平均分3個人。(8分鐘)
設計意圖:讓學生與小組合作交流完成的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從實踐中感受到多種思維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去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
2、各小組匯報分法及分得的結果。
3、課件演示學生兩種分法的圖片: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一動,想一想,說一說,在整個活動中感受數學,體現學習的自主性,要求學生上臺演示不同的方法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與學生大膽發(fā)言問題的能力。
4、概括真分數的.概念。
(1)每個人分到的餅不夠一個,與我們估計的一致,也就是說比1小,你們能說出幾個像這樣的分數嗎?
(2)像 , , ,,?這樣的分數叫作什么分數?有什么特點?
(三)啟思導疑(5分鐘)
1.理解概念,辨析特征。
通過剛才的學習,你有懂得了分數的哪些知識?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真分數,真分數比1?。环肿颖确帜复蠡蛘叻肿臃帜赶嗟鹊姆謹到屑俜謹?,假分數比1大;由整數和真分數組成的分數叫帶分數,帶分數大于1。
(四)實踐應用。(13分鐘)
1、說出哪些是真分數,哪些是假分數?哪些是帶分數?
2、判斷題
①真分數比1?。?) ②所有的假分數都大于1( )
③假分數的分子都大于分母。( ) (五)填空題:讓學生加深理解真分數與假分數的特點
(六)用假分數和帶分數分別表示下面各圖中的陰影部分。加深理解假分數與帶分數的關系。 (七)拓展題。比較分數的大小。加強學生的綜合知識應用能力。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由易到難的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鍛煉,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理解真分數與假分數的特點。這樣的練習既注重了基礎,也可以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會的回答積極性。
(八)總結知識,自我評價。(2分鐘)
這節(jié)課,都學到了什么,讓同學們進行總結,以便于鞏固所學知識。對于學生疑問的地方,教師可以采取同學互助的方式進行解決,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像。
(九)板書設計
分餅(真分數和假分數)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真分數<1,如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數叫假分數,假分數≥1如
由整數和真分數組成的分數叫帶分數,帶分數>1。
(設計意圖:板書設計力求簡潔、直觀、形象、突出重點,對學生容易發(fā)生問題的地方加以突出,引起學生的注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我的說課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北師大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分餅》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我結合教材創(chuàng)設“分餅”的情景活動分成兩個層次展開教學。通過兩個活動讓學生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在這基礎上要求學生對這分數能正確讀寫,了解假分數、帶分數的關系。
這節(jié)課我先以豬八戒分餅這一故事引入,并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一齊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在整個教學中我都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與小組討論來解決問題。兩個實踐活動中,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課堂氛圍都比較強。在小組匯報階段,大家積極發(fā)言。反思這一節(jié)課,小組活動開展得很成功,得益于課前的結構化預習,平時的培養(yǎng),和本節(jié)課的安排,孩子們勇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意與個性,小組活動動而不鬧秩序井然,這是與上幾節(jié)公開課相比最大的進步。但是,由于匯報交流的時間拉得過長,沖淡了練習的時間,使得安排的訓練題沒能完成。今后還要在時間安排上多動腦,把有限的課堂時間用在刀刃上。統觀這節(jié)課我首先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小故事,提出了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然后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共同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概念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使抽象、枯燥的數學概念變得直觀形象,容易理解。習題設計力求有梯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成功的喜悅。
說課稿幼兒園 說課稿評價及建議篇二
1、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這是第六課的重點。同時,也是一個教學的難點。只有準確認識與充分理解此觀點,才能使學生樹立憲法至上的觀念。嚴格遵守憲法,勇于維護憲法的尊嚴。進而,才能真正理解后面的問題。同時,由于學生是首次接觸憲法的相關知識,理論性又很強、有點枯燥,理解上較困難。教師在教法上有一定難度,所以這也是一個難點。
2、憲法規(guī)定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
此問題是第一目的起點,也是一個重點。因為只有充分理解了關于憲法所規(guī)定的內容,領會了憲法內容的特殊性,知道了憲法在內容規(guī)定方面與普通法律不同時,才能進一步、正確理解“為什么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等問題。
在我國,憲法與其他法律是什么關系,憲法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對于九年級學生來說并不很清楚。例如,有的同學認為憲法高高在上,離我們很遠等等。幫助學生正確地看待和認識這些問題,有利于引導他們更好的關心國家大事,參與國家管理,依法行使政治權利。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新課標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憲法為什么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這個問題的初步探究,在思想上能樹立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的觀念。進而能產生進一步學習憲法的愿望,增強憲法至上的觀念。
2、知識與能力: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憲法關于國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的規(guī)定是什么;對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有充分、準確的認識;知道我國現行憲法是1982年憲法。
3、過程與方法:能從內容規(guī)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說明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能在憲法和普通法律的對比中、在對問題的探究中,理解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充分理解和認識了憲法規(guī)定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和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基礎上,能正確理解為什么憲法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比普通法律更為嚴格。
本框的教學重點是第一目“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之所以確立為重點是因為只有充分理解好此內容才能為掌握第二目的內容打下基礎。
根據美心國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的“知識結構”和“發(fā)現學習”的理論,并與之相對應的程序教學原則,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一系的列學習活動,提高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轉換和遷移的能力。我在這節(jié)課采用對比和設疑式教學法,以設疑、激疑、質疑、解疑為課堂教學重要模式,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的途徑,達到教學目的。
具體教學手法如下:
1、充分利用教材中擬人手法介紹的“一次隆重的法律家族聚會”,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情景中感受憲法與普通法律的不同。比如: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活動,或者以動畫形式展示出來,并加入更詳實的資料與案例,對比理解“憲法規(guī)定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
2、在講解“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時,為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既可借助教材中設置的一些小欄目——名言與法律體系金字塔,也可在講解時,設計一些活動。比如采用“排座位”的小游戲(可同時借助多媒體手段),讓學生在為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法規(guī)排位子的同時,
自然而然地理解這個知識點。
多媒體展示:回顧建國以來我國四部憲法發(fā)展過程。
這部分在教材中是第一目最后要了解的內容,我采用倒敘的方法,使學生感知到現行憲法是一部最好的憲法,它為社會的穩(wěn)定、經濟的發(fā)展,保證國家長治久安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
說課稿幼兒園 說課稿評價及建議篇三
一、進入本課的內容
1、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12冊的第3課,是“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教學。紙柱造型是一次立體造型的練習,比較抽象,需要在六年級的學生,在已掌握的操作技能上進行進一步的空間想象,因此本課可以通過讓學生對佳作的欣賞,形成對“立柱”正確的空間理解,并初步感知紙柱造型的藝術形式及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選擇一個基本柱形,再選擇自己喜歡的制作方法(如剪、卷、翻、刻、折等),主動地探求紙柱造型的表現方式,讓學生更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另外,這一課可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如建筑物、生活用品等,學以致用,引起學生的共鳴,讓美術和生活聯系的更緊密。
(1)教學目標
①認知領域:讓學生掌握裁切、卷壓、折疊、粘貼等方法,并靈活運用這些基本方法設計制作紙的立柱造型。
②操作領域: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啟發(fā)學生的聯想思維,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
③情感領域: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思維,培養(yǎng)審美意識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2)學習內容
①教學重點:掌握裁切、卷壓、折疊、粘貼等基本制作方法。
②教學難點:能更巧妙、有創(chuàng)意地制作出精致美觀,有新意的作品。
(3)建議課時:1課時
2、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活動的方式與方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紙制建筑模型,范作及演示所需的半成品,雙面膠,剪刀,直尺。
學生準備:美工紙,剪刀,直尺,鉛筆,雙面膠。
●教學思路:
a、游戲激趣
1、搶答:教師讓學生搶答,我國的四大發(fā)明是哪些。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折一折,揉一揉紙,感受紙性。
2、讓“紙”起立:教師讓學生上臺嘗試紙的可塑性:誰能讓紙站立起來?
b、欣賞導入
1.教師簡單介紹紙雕藝術。
紙雕是一種運用卷曲,立面,立摺,立柱,立體等方式,將平面紙張立體化的技法。
紙雕的起源應追溯中國漢朝紙的發(fā)明及16世紀德國對紙的改良成果。十八世紀中葉,歐洲一群喜愛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開啟了紙雕藝術的大門,他們利用簡單的工具及不同的紙張,創(chuàng)作出許多主題式的紙雕作品。
2、展示紙制建筑模型,初步感受紙的立體形態(tài)。
3、通過大量的佳作欣賞,讓學生感受紙柱造型的藝術表現形式及特點。導入課題。
c、探究學習
1、探究立柱的樣式,與造型方法
①讓學生自主探究,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思考:你能想到那些柱子的樣式?
你用什么方法,做出了紙柱?
②講授,并通過演示讓學生直觀感受從平面到立體的過程。
a)概括立柱的兩大形式:圓柱和棱柱。讓學生欣賞兩種柱式的造型。
b)演示“卷、折”兩大基本方法。
演示一張平面的紙通過卷壓、粘貼變成圓柱體。
演示將圓柱體折疊兩次變成四方柱體。
2、探究用怎樣的紙雕方法美化紙柱造型。
a) 讓學生探究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使紙柱的表面更具有“凸凹”的美感。
b)講授、演示“裁、切、折”方法
演示裁切的方法: 將一個制作好的紙柱造型,采用裁、切、折方法使外形產生新的變化。裁切的步驟:①把紙柱壓平;②按設計的位置、長度和角度剪開;③正反折;④整理成形。
c)將準備好的另外—個半成品,讓學生上臺嘗試用“裁切折”的方法將其外形產生變化。
d)啟發(fā)創(chuàng)造思維。
再次欣賞圖片,讓學生分析它們采用的方法。
欣賞教材中的學生作品。
向學生提出制作要求。運用裁切、卷壓、折疊、粘貼等方法,使一張紙由平面變成紙柱造型、設計制作1~2 件精致、美觀的成品。
d、激勵評價
(1)學生展示各自的作品,說一說自己覺得有新意的紙柱造型。
(2)學生可依據自己表現的內容自由聯想,與生活中的用品、建筑等聯系,說一說自己的作品的制作意圖。
d、課后延伸
讓學生知道在生活中有很多建筑和用品都用到了立柱造型的藝術元素,比如:
建筑中的古羅馬競技場、帕特農神廟的立柱、鐘樓、現代的大廈等
生活用品中的筆筒、臺燈的燈架等
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更多用到立柱造型的物品,并嘗試自己做一做模型。
(2)解決重點與難點的要點
●把握好教學的深度,利用探究這一學習形式,不斷激勵學生,自主嘗試運用最簡單的紙雕方法,有規(guī)律地進行組合加工完成作品創(chuàng)作,體驗成功喜悅。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紙雕的剪、刻、折方法進行細致的輔導,制作的步驟進行適當的演示。造型時要從整體出發(fā),強調紙柱表面“凸凹感”變化,學生可根據自己設計意圖對紙柱的各部位作有規(guī)律或無規(guī)律的剪、折,使之表面具有豐富多變的浮雕效果。
●欣賞藝術大師和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的紙柱造型作品,開拓學生的眼界,從中尋找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 。
(3)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
學生嘗試用紙雕的方法表現紙柱造型時,由于需要運用空間思維,兼顧制作結束后的立體效果,所以在制作時往往不敢嘗試,不知從何下手。為此,可讓學生通過欣賞圖片,從模仿到加以簡單變化,再從簡單變化到隨意創(chuàng)作,由開始的探索“涂鴉”,到后來的有意創(chuàng)作,慢慢消除學生的膽怯,使紙柱造型形象更加放松,更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所賦予的變化。
3、學習評價及建議
(1)學生的評價
●喜歡哪些紙柱造型的作品?為什么?
●紙柱造型做到了與眾不同嗎
(2)大家的評價
●紙柱造型的制作方法你學會了嗎?
●這種教學活動你感興趣嗎?
(3)評價的方式
學生自評與師生互評相結合。
二、典型案例參考
●游戲與體驗
1、搶答:教師讓學生搶答,我國的四大發(fā)明是哪些。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折一折,揉一揉紙,感受紙性。
2、讓“紙”起立:教師讓學生上臺嘗試紙的可塑性:誰能讓紙站立起來?
●欣賞與感受
1.教師簡單介紹紙雕藝術。
2.教師出示紙柱造型圖片,請學生欣賞并談感受。導入課題
●啟發(fā)與嘗試
1.請學生嘗試:把平面的紙張制作出立體效果。
2.討論、交流不同的制作方法。
3.小結:折是最基本的制作方法,還可以進行刻、剪、卷等,都可以讓平面的紙張呈現出立體效果。 概括立柱的兩大形式:圓柱和棱柱。讓學生欣賞兩種柱式的造型。
4.講授、演示“裁、切、折”方法,
5.小結:設計的時候、線條不宜復雜,要注意線條的疏密、曲直組合和變化。
6、在嘗試作業(yè)的時候,有沒有具體的困難?
●美化與實踐
1. 討論:讓學生探究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使紙柱的表面更具有“凸凹”的美感。
2. 講授、演示“裁、切、折”方法。提示學生先用鉛筆在紙面要剪折的地方輕輕畫上線,然后再剪、折。
3. 再次欣賞圖片,讓學生感受紙柱造型的藝術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
4. 學生練習。
●展示與評論
1、展示作品。
自評:介紹自己所用的方法。
互評:① 線條組合如何,是否簡潔又有變化?
② 運用了哪些技法,是否有創(chuàng)新?
③ 立體感是否強?
2、教師點評小結
3、課后拓展:紙柱造型還可以運用在哪些地方?
三、教師教學隨筆:
總的來說,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內容抱有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教學模式中融入了學生探究式地學習方法,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受了中國古人的偉大發(fā)明——紙,可以通過藝術的再加工,可以變成更為現代、更為美觀的藝術造型,體驗了紙?zhí)匦?,學會對原本平面的紙,進行折、剪等方法的加工,使之成為具有現代感的、造型美觀新穎的立體紙柱。同時通過對紙柱造型的設計,還讓學生理解了和掌握了立體構成的簡單知識及紙雕的簡單方法。并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去發(fā)現生活中的立柱造型,又讓學生覺得藝術就在身邊,感到自己也能成為一名設計者,所以這樣更容易地引發(fā)了學生的共鳴,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靈感,增強敢于創(chuàng)造的信心,體會創(chuàng)造的樂趣。
說課稿幼兒園 說課稿評價及建議篇四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性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人文內涵豐富的文章成為語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單元的課文意在讓學生關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間文化,并通過這些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而本文又屬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
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并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欲望。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學生來說,應該是比較疏遠的話題,他們深受西洋和港臺文化影響,缺乏認識了解傳統文化的機會,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賞傳統文化。因此,面對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強烈碰撞的現實,他們需要恰當適時的引導。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對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了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1、學會搜集資料,簡要講述見聞,有條理地發(fā)表見解。
2、學習誦讀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言。
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蘊涵的情趣。
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趣味。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傳統習俗文化呢?還是那句老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過節(jié)習俗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以“情趣”二字為切入點,通過朗讀賞析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逐步從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歸納、最后上升到初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高度。
與教學過程相照應,我設計了如下的教法與學法:教法:導入——閱讀——拓展
學法: 歸納復述——搜索整合——誦讀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1、激發(fā)興趣,導入課題
首先向學生出示食物圖片,讓他們猜猜這些食品與哪些傳統節(jié)日有關。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家鄉(xiāng)的一些傳統節(jié)日的風味小吃。此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歸納復述知識的能力。
2、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有哪些風俗?
意圖:在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搜索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
(2)談談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習俗?這些習俗的緣由是什么?
意圖:問題一可以讓學生廣泛涉獵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分享課前查找的資料信息。
問題二讓學生對端午的認識從粗淺了解轉向探究根源,可以說是對文史地哲等知識的一個匯總學習,從而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jié)日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準確,語言生動地講述見聞,完全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3、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汪曾祺是語言風格的語句,反復朗讀品味。
例如:1、我對異鄉(xiāng)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就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讓他們反復朗讀,并抓住關鍵語句賞析。如“所食鴨蛋多矣”“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幾處,或在平實的白話中穿插頗具特色古漢語,或大詞小用,給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處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口氣朗讀。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確實是好”,“我實在瞧不上?!钡葞滋幎驾^為明顯地運用了江浙方言,顯得非常生動親切。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語言,特別是一個“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會汪曾祺的文章里運用方言的妙處。
可見,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我設計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既有利于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
4、回歸生活,分享體驗
我們之前讓學生回歸課本,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傳統習俗滲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鄉(xiāng)土情結。現在再跳出課本,進行拓展延伸,說說傳統節(jié)日中類似這樣頗具情趣的小事。本環(huán)節(jié)教師先拋磚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各抒己見,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分享體驗,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5、創(chuàng)設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國的許多傳統節(jié)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已經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蕩秋千、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并擬于20xx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學習本文后,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并能聯系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認識到重視傳統文化,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蝕,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熏陶的雙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仡櫿麄€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從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對文本進行賞析品味,最后跳出課本,關注社會,反思生活。
在文本閱讀中,學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歸納復述知識能力、誦讀能力、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鑒別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個教學設計圍繞幾個基本理念: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在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規(guī)律。
3、注重文本的學習,通過反復朗讀來品味語言。
結語:新課改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我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在語文教學中做了許多大膽的嘗試,正如我的這節(jié)研討課一樣,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的藝術多種多樣,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還應做更多的探索,使語文能力成為學生終生受益的法寶。
說課稿幼兒園 說課稿評價及建議篇五
《蘇州園林》是一篇準確地把握了客觀事物特征的優(yōu)美的說明文。作者從欣賞者的角度用簡明樸實和高度概括的語言,說明了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建筑中地位和園林的共同特點--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再從亭臺軒榭等園林建筑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和利用花墻、廊子產生近景、遠景的層次等四個主要方面進行介紹。最后作者又從園林的細微部分著眼介紹蘇州園林的圖畫般的美,即講究每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雕鏤美,園內建筑的色彩美,再次對蘇州園林的特征進行強調。全文結構層次明晰,中間部分運用了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從全文來看又是由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在各部分內容中,或多或少運用了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摹狀貌等說明方法。文中除了說明的表達方式外還運用了描寫。以來等表達方式,語言準確、生動 嚴密,是一 篇典范的介紹園林建筑藝術的說明文。
對于說明文體的學習,學生在本單元剛剛接觸這一還沒有接觸到全部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以及事先說明文或事物說明文等分類,但對說明文體閱讀應掌握的重點內容應該有所知,如:明確說明對象;所說明的事物有什么特點;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有什么特點等等。
本文既高度概括了蘇州園林建筑的成就,詳細介紹了園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園林建筑的原理,寫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選讀這樣的作品,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園林建筑的成就,激發(fā)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又可以豐富關于園林建筑藝術方面的知識,受到一次生動的審美教育。因此,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蘇州園林的特點,理清說明順序;二、學習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體會說明語言的多樣性;三、了解本文嚴謹的結構層次;四、熟悉說明方法,學習用多種說明方法介紹"我們的校園";五、激發(fā)學生熱愛中國古老園林的感情。教學重點:學習多種說明方法和運用,體會說明語言的多樣性。課時安排為兩課時。課前準備:一、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找出生字、生詞并在書上注音注義,標上節(jié)碼;二、課前布置學生發(fā)揮特長,搜集有關蘇州園林的圖片、影視資料等。
本課時為第一課時,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抓住了蘇州園林的哪個特征,又是怎樣突出這個特征的;
2.理清說明順序和結構層次;
3.有重點的選擇分述部分,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了解如何抓住特點、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加以說明,并體會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
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和問題探究上。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看課題猜說明對象。
(二).欣賞領略:看圖片說說個人感受。
(三).了解作者:想語言大師是怎樣介紹蘇州園林的,激發(fā)學習動力。
(四).揭示目標:明確本課時學習任務。
(五).整體感知:
1、.葉老對蘇州園林的印象如何?
2.蘇州園林設計建造上有什么共同特點?設計者和匠師們是怎么做的?
3.。用一句話概括3~9小節(jié)分別寫出了園林哪些特點?這些特點是按什么順序安排的?
4.。全文的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六).研讀品味
在3-9自然段中找出你最喜歡的一段話細細品嘗:葉老先生是怎樣寫的?好在哪?(可以用說明文體的學習方法先提幾個問題)
(七).合作交流
1.用同樣的方法,組內探究其余各段,把握妙處。請圈圈劃劃,加上旁注。
2.勇于發(fā)現新的問題,大膽質疑。
(八).課后問題
1.有感情地朗讀全篇課文,劃出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揣摩詞語運用的妙處?
2.為什么葉老先生不具體介紹四大名園?
1..教師引導不得法:⑴沒有出示學習目標,使得學生研讀品味時走了彎路,沒有馬上進入說明文體的學習范疇;⑵"合作交流"環(huán)節(jié),沒能及時發(fā)現學生在組內未能解決的問題,而把共性的問題作為檢查重點,導致時間上的過分緊張。
2.本課時容量大了一些,學習效果可能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