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菩薩蠻翻譯全文 菩薩蠻古詩原文篇一
舞裙香暖金泥鳳,畫梁語燕驚殘夢。
門外柳花飛,玉郎猶未歸。
愁勻紅粉淚,眉剪春山翠。
何處是遼陽,錦屏春晝長。
柳花飛處鶯聲急,晴街春色香車立。
金鳳小簾開,臉波和恨來。
今宵求夢想,難到青樓上。
贏得一場愁,鴛衾誰并頭。
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
樓上望卿卿,窗寒新雨晴。
熏爐蒙翠被,繡帳鴛鴦睡。
何處有相知,羨他初畫眉。
畫屏重疊巫陽翠,楚神尚有行云意。
朝暮幾般心,向他情謾深。
風流今古隔,虛作瞿塘客。
山月照山花,夢回燈影斜。
風簾燕舞鶯啼柳,妝臺約鬢低纖手。
釵重髻盤珊,一枝紅牡丹。
門前行樂客,白馬嘶春色。
故故墜金鞭,回頭應眼穿。
綠云鬢上飛金雀,愁眉斂翠春煙薄。
香閣掩芙蓉,畫屏山幾重。
窗寒天欲曙,猶結同心苣。
啼粉涴羅衣,問郎何日歸。
玉爐冰簟鴛鴦錦,粉融香汗流山枕。
簾外轆轤聲,斂眉含笑驚。
柳陰煙漠漠,低鬢蟬釵落。
須作一生拌,盡君今日歡。
舞裙上彌漫著濃濃的暖香,金泥印成欲飛的鳳凰,梁上春燕呢喃的碎語,又驚醒了春夢一場。門外只有柳絮在飛舞,玉郎仍未歸故鄉(xiāng)。
含愁重勻紅粉妝,卻愁怎抹去珠淚千行;緊鎖的雙眉凝著深深的翠綠,好似遠處春山一樣。那遼陽到底遠在何處,畫屏里的春天為何這樣長?
金泥鳳:用金粉涂印的鳳凰圖案。金泥,即泥金,以金粉飾物。孟浩然《宴張記室宅》:“玉指調箏柱,金泥飾舞羅?!?/p>
玉郎:古代女子對丈夫的愛稱。
遼陽:地名,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老城區(qū)。這里代指玉郎征戍之地。
①玉郎:對男子的愛稱。
②翠:青綠色曰翠。指眉修飾得很美。
【評解】
落花滿徑,柳絮隨風,呢喃雙燕,驚擾殘夢。這惱人的春色,撩人愁思。這首詞描
景寫人,細膩柔和,宛轉多姿,表現(xiàn)了晚唐五代的詞風。
【集評】
張惠言《張惠言詞選》:牛嶠《菩薩蠻》詞,章法絕妙?!绑@殘夢”一句以下,純
是夢境,章法似《西洲曲》。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晚唐五代之際,神州云擾,憂時之彥,陸沉其間,
既讜論之不客,藉俳語以自晦,其心良苦。此詞哀思綺恨,殆與溫飛卿《菩薩蠻》詞略
同。乃感士之不遇,兼懷君國也。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首句形容服飾之盛,次句言燕語驚夢。以下言夢醒
凝望,柳花亂飛,遂憶及遠人未歸。換頭,言勉強梳洗,愁終難釋?!昂翁帯眱删洌?/p>
念及遠人所在之處,愈增相思;相思無已,故倍覺春晝之長。寫來聲情頓挫,自臻妙境。
陳廷焯《大雅集》卷一:溫麗芊綿,飛卿流亞。
栩莊《栩莊漫記》:全詞流麗動人。
菩薩蠻翻譯全文 菩薩蠻古詩原文篇二
杏花含露團香雪,綠楊陌上多離別。
燈在月朧明,覺來聞曉鶯。
玉鉤褰翠幕,妝淺舊眉薄。
春夢正關情,鏡中蟬鬢輕。
杏花含著晶瑩的晨露,一簇簇好似凝香的雪團。在我們分手的小路上,自古就有很多傷心的離別。孤燈搖曳在殘月朦朧中,夢醒時聞曉鶯啼鳴。
翠帳還需玉鉤掛起,隔宿的淡妝黛色已輕。夢中情景惹引情思種種,凝眸,鏡中的蟬鬢薄又輕。
菩薩蠻:詞牌名。
香雪:杏花白,故比作香雪。
朧明:形容月色朦朧。
玉鉤:掛窗簾的玉制之鉤。搴(qiān):揭起。
舊眉?。号f眉指昨日所畫的黛眉,因隔夜而顏色變淺,故稱“薄”。
蟬鬢:古代婦女的一種發(fā)式,兩鬢薄如蟬翼,故稱。輕:即薄。
此首抒懷人之情。起點杏花、綠楊,是芳春景色。此際景色雖美,然人多離別,亦黯然也。"燈在"兩句,拍到己之因別而憶,因憶而夢;一夢覺來,廉內之殘燈尚在,廉外之殘月尚在,而又聞驍鶯惱人,其境既迷離倘恍,而其情尤可哀。換頭兩句,言曉來妝淺眉薄,百無聊賴,亦懶起畫眉弄妝也?!复簤簟箖删涞寡b,言偶一臨鏡,忽思及宵來好夢,又不禁自憐憔悴,空負此良辰美景矣。張皋文云"飛卿之詞,深美閎約?!坝^此詞可信。末兩句,十字皆陽聲字,可見溫詞聲韻之響亮。
菩薩蠻翻譯全文 菩薩蠻古詩原文篇三
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薰風殿閣櫻桃節(jié),碧紗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薰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
沈檀:用沉香木和檀木做的兩種著名的熏香料。
爇:燒。
老圃:有經(jīng)驗的菜農。
薰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
沈(shěn)檀:用沉香木和檀木做的兩種著名的熏香料。爇(ruò):燒。
老圃:有經(jīng)驗的菜農。
詞作于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五月五日端午,太清三十九歲。
這是一首詠花詞。菊在秋季開放,但這里所詠的盆中菊在端午開放,詞人在初夏欣賞到了秋季的花卉,自然格外欣喜。上片首先渲染盆中所菊所開放的夏日氣候,“薰風殿閣櫻桃節(jié)”,說溫暖的南風吹滿殿閣,櫻桃也成熟了。“碧紗窗下沈檀爇”,屋內燃著驅暑的熏香。再以“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凸寫菊花開放時節(jié)。下片以“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寫出因花開而洋溢欣喜之情。她在欣喜之余,唯有贊嘆栽培它的花匠:“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全詞最后才說出這一“菊”字,而驚嘆、欣喜之情靈動地展現(xiàn)在其中。
菩薩蠻翻譯全文 菩薩蠻古詩原文篇四
菩薩蠻·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
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橋。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
《菩薩蠻·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是北宋詩人王安石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闋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環(huán)境與身份,及對花事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下闋作者自問自答,顯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塵拔俗的耿直人格。這首旨在一“閑”字,表現(xiàn)了作者遠離仕宦喧囂的閑情逸趣。作者用前人的詩句創(chuàng)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為自己表情達意服務,并通過自己的精心組合安排,使之渾然無跡,如同己作。
幾間茅草屋悠閑地面臨著水面,我穿著窄小的衣衫戴著短小的帽子徜徉在那垂楊的樹叢里邊。要說花朵還是去年開得最鮮紅,那可是一夜之間春風把它吹開了,它怎能不紅艷艷。
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樹梢上仰臥著,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來便是這夜晚。什么東西最關系到人的感情,想去想來還是那深藏在那樹叢里面的黃鸝鳥叫喚的兩三聲。
1.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花間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雙調小令,以五七言組成,四十四字。
2.閑:悠閑,閑適。
3.窄袖短帽:指便裝衣帽。
4.梢梢:樹梢。
5.新月:農歷月初形狀如鉤的月亮。
6.偃(yǎn):息臥。
7.關情:使人動情;關,牽動,動心。
宋黃庭堅《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小序記曰:“王荊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壘石作橋,為集句云?!卑袋S庭堅與王安石同時而年輩稍晚,所記當有據(jù),可信。由此可知該詞作于詞人晚年罷相后隱居江寧(今南京)鐘山半山園時。
該詞是一首集句詞,即全用前人詩句雜綴成詞。作者用前人的詩句創(chuàng)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為自己表情達意服務,并通過自己的精心組合安排,使之渾然無跡,如同己作。
上闋“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開首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環(huán)境與身份。往昔重樓飛檐、雕欄畫棟的官宦居處換成了筑籬為墻,結草作舍的水邊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閑人裝束取代了過去的冠帶蟒服。作者從九重宸闕的丹墀前來到了水邊橋畔的垂楊里。對于這種遭際的變化,王安石采取一種安然自適的態(tài)度。一個“閑”字渲染出淡泊寧靜的生活環(huán)境。也點出了作者擺脫宦海遠離風塵的村野情趣。兩句閑雅從容,雖然是從前人詩句中摘錄而成,但指事類情,貼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接著兩句是寫景:“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一夕春風來,吹開萬紫千紅,風光正似去年。但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參照唐人的原句“發(fā)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不難覺得作者也包含著與前人相同的感慨。但是,作為一個曾經(jīng)勵志改革的政治家,他對花事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僅僅是時光流逝、老之將至的嘆息,更包含著他壯志末酬的憂愁。
下闋“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弊髡咦頌儗嫞俨槐仉S班上朝參預政事,生活是如此閑逸,但是,酒醒夢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風明月,而是風吹云走、月翳半規(guī)的昏沉夜色。如果將“新月偃”這一富于象征的景象聯(lián)系當時新法廢除,新派落職,宋哲宗年幼不能理事,太皇人后高氏聽政起用舊黨的政治局而,認為作者用比興的手法寓示對國家政局的關懷,恐怕也不是郢書燕說。但是,自己下野的身份,茅舍卜居的環(huán)境畢竟是遠離了政治中心,他此時的所志所適,也惟有閑逸而已,因此最后二句自然地歸結到閑情上:“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弊髡咦詥栕源?,寫得含蓄而余韻悠長。王安石寄情黃鸝,不僅要表現(xiàn)在鳥語花香中的閑情逸趣,更是顯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塵拔俗的耿直人格。
但是,這首詞最值得稱道的是集詩句為詞這一藝術形式。這是王安石的發(fā)明。唐人豐富的詩歌遺產(chǎn),成了王安石現(xiàn)成的詞句,除了第三句取自唐人殷益的《看牡丹》外,其余亦多出自唐詩,第一句用的是劉禹錫《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第五句的出處是韓愈的《南溪始泛》:“點點暮雨飄,梢梢新月偃?!钡诹鋪碜苑叫档脑姡ㄊь}):“午醉醒來晚,無人夢自驚?!比绱诵攀帜閬恚S意驅策,使之協(xié)律人樂,變詩為詞,確實體現(xiàn)了作者學富才高的創(chuàng)作功力。
菩薩蠻翻譯全文 菩薩蠻古詩原文篇五
菩薩蠻·梨花滿院飄香雪
梨花滿院飄香雪,高樓夜靜風箏咽。斜月照簾帷,憶君和夢稀。
小窗燈影背,燕語驚愁態(tài)。屏掩斷香飛,行云山外歸。
滿院的梨花如飄香的白雪,高樓的靜夜里,檐下的箏片在風中嗚咽。彎月斜照簾帷,我思念的郎君,近來夢中也難相會。
小窗上映出幽暗的燈影,梁間的燕叫聲,驚斷了我的愁夢。屏風旁斷斷續(xù)續(xù)的香煙裊裊飛動,仿佛我剛剛夢到的行云,正從巫山飄回家中。
香雪:喻梨花。
風箏:懸掛于檐間的金屬片,也稱“鐵馬”、“風鐵”、“風琴”,俗呼“風馬兒”。
和夢稀:連夢也稀少了。和,一作“知”。
斷香:陣陣的香氣。
行云:喻遠行的情人。
周密《齊東野語》稱毛熙震詞“中多新警,而不為儇薄”。詞家論詞,具有見地。其新警處,不在字而,而在巧思。這首詞,寫閨中人靜夜獨居、憶念離人的情狀,運筆纖回,含思縹緲。于篇終見意,曲盡掩抑難言的境況。詢?yōu)槲宕~中高格?!镀兴_蠻》詞,前有溫飛卿十四篇精湛之作,而毛氏此詞,易秾華為淡稚,變密艷為幽麗,別出新意,不得讓飛卿專美于前。
“梨花”二句,寫高樓靜夜的青景,渲染懷人的氣氛。樓下的院子里梨花飄謝,樓上只聽到風吹檐鐵的陣陣聲響。二句寫景,實已托出素居寂寞的樓中人的形象,“梨花”句,寫春光已逝,時不待人?!案邩恰本洌瑢懸轨o聞聲,極無聊之狀??膳c李商隱《燕臺詩》“云屏不動掩孤顰,西樓一夜風箏急”參看?!靶痹抡蘸熱?,憶君和夢稀?!鄙暇鋵懺鹿庹赵诒”〉尼∧簧?,亦古詩中常見的境界、不外從“明月照高樓”,“薄帷鑒明月”等語化出,以表現(xiàn)閨人的愁思。兩句好就好在“和夢稀”的“稀”字,一字可抵宋徽宗《宴山亭》“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jù),和夢也新來不做”數(shù)句。恨君之深,思君之切,皆由此字透露消息。憶極而生恨,故作此怨懟之語。
下片寫室中情狀和閨人動態(tài)?!靶〈啊倍洌\思甚奇。她背著小窗前的燈光,是為了不讓照見臉上的啼痕,可是,卻教棲息在簾帷上的燕子窺到了。它們呢喃相語,仿佛為閨人的愁態(tài)而吃驚。二語從側面描寫,一“驚”字尤為入妙。一結兩句,“屏掩斷香飛,行云山外歸”,為全詞中精絕之筆。她床前屏風低掩,只見到薰爐中升起的裊裊輕煙。疑是那縹緲的行云,冉冉從山外歸來。山就是指屏風繪畫的山巒,詞中語意相關。亦暗示情人的去處。由斷香而想及屏山上的行云,由行云而想到漂流遠方的游子。宋玉《高唐賦》謂楚懷王夢巫山神女。神女自言“旦為朝云,暮為行雨”,因以“行云”喻男女的歡合,“行云山外歸”,疑行云之歸,正是怨其不歸,真是癡心人語。與作者《臨江仙》詞“暗思閑夢,何處逐云行”,意似相反而情味實同。
菩薩蠻翻譯全文 菩薩蠻古詩原文篇六
蕭蕭幾葉風兼雨,離人偏識長更苦。欹枕數(shù)秋天,蟾蜍下早弦。
夜寒驚被薄,淚與燈花落。無處不傷心,輕塵在玉琴。
風雨蕭蕭,落葉片片。秋夜里,數(shù)著長更,更長愁更長。這時候,斜靠在枕頭上,仰望星空。月亮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上弦,慢慢趨于圓滿。秋風秋雨,寒涼驚心。
羅衾不耐,孤枕難忍。號角催曉,漏滴花陰。淚花伴隨著燈花,被燒成灰燼。沒有一個地方不讓人傷心?,幥僦乙?,也早已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
“蕭蕭”二句:蕭蕭,風雨聲。
長更:長夜。“欹枕”
欹枕:斜靠著枕頭。蟾蜍,代指月亮。早弦,即上弦。二句亦布景,展示秋夜的上弦月。
“夜寒”二句:燈花,油燈結成花形的余燼。戎昱《桂州臘月》:”曉角分殘漏,孤燈落碎花。“仲胤妻《伊川令(寄外)》:”教奴獨自守空房,淚珠與、燈花共落?!岸湟庵^寒夜被薄,淚花伴隨著燈花,被燒成灰燼。
玉琴:琴之美稱。
《菩薩蠻·蕭蕭幾葉風兼雨》通篇用白描的寫法,從多個方面去描寫和渲染,寫思婦的苦情。“風兼雨”“長更”是耳聞,“蟾蜍下早弦”是眼見,“夜寒”是身體感受,“無處不傷心”是心理感受。容若將離人苦夜長,相思難解,無處不傷心的苦況寫得精細到位,末一句雅而傷,詞中女子顯然是淑女,風格姿態(tài)不同于《古詩十九首》里的“蕩子婦”?!拜p塵”兩字更將閨閣寂寥的氛圍摹寫得深細。凄婉之情溢于詞表。上片展現(xiàn)自然景象,秋天的風雨和秋天的月。下片是社會事相,淚花和燈花。
上闕寫景。首句中,詞人描寫了凄風苦雨下,落葉蕭蕭的景象,渲染出一種悲涼的悲涼的氛圍。“長更”一句,從李煜《三臺令》詞中化出,寫長夜漫漫,無法入睡,詞人索性抬頭望天,不知不覺,月亮已在上弦處了,表明詞人孤臥時間之久,寂寞難耐。詞的下闕寫詞人好不容易入睡,卻因涼夜被薄驚醒,孤凄寒冷透徹心扉,不覺淚水伴著燈花淌落。滿心傷懷,更奈何,眼望去,竟是伊人昔日所彈之琴,如今古琴都蒙上了灰塵,更休提伊人如今飄然遠去了。
詞人所描之景,在古琴處停止,仿佛古琴余音,婉轉低回,回味無窮。
張秉戍將《菩薩蠻·蕭蕭幾葉風兼雨》收于《納蘭詞箋注》的愛情目錄之中,謂之思念情人或者悼念亡妻都無不可,創(chuàng)造時間不詳。
菩薩蠻翻譯全文 菩薩蠻古詩原文篇七
菩薩蠻·大柏地
近現(xiàn)代:毛澤東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zhàn)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天上掛著七色的彩虹,而又是誰手持著彩虹在空中翩翩起舞?黃昏雨之后又見夕陽,蒼翠的群山仿如層層軍陣。
當年鏖戰(zhàn)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當年這里曾經(jīng)進行了一次激烈的苦戰(zhàn),子彈穿透了前面村子的墻壁。那前村墻壁上留下的累累彈痕,把這里裝扮得更加美麗。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菩薩蠻: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也用作曲牌。大柏地:鄉(xiāng)名,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北部,距市區(qū)30公里,素有“瑞金北大門”之稱,319國道橫貫南北,與寧都縣、石城縣相鄰,是毛澤東等革命家曾經(jīng)生活和戰(zhàn)斗過的地方。赤橙黃綠青藍紫:彩虹的七色。彩練:彩色絹帶,喻虹。當空:在正前方的天空中央。關山:泛指附近群山。陣陣:每一列戰(zhàn)斗隊形。是說大雁列隊而飛;本詞則謂群山如層層軍陣。蒼:青黑色。
當年鏖(áo)戰(zhàn)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鏖戰(zhàn):苦戰(zhàn)。急:激烈。彈洞:槍眼。洞,若視為動詞、作“洞穿”解,亦通。前村:前面的村莊,指戰(zhàn)場附近的一個小村棗杏坑。裝點:裝飾點綴。今朝:如今??矗捍颂幾x平聲。
此詞描繪大柏地雨后美麗誘人的景色,撫今追昔,揭示革命戰(zhàn)爭的重大意義,熱情謳歌人民革命戰(zhàn)爭,流露出一種勝利后的寬慰和樂觀情緒。
上闋寫景。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起二句寫天上的彩虹,措辭、構思都極為精彩,破空而來,突兀奇妙。上句寫彩虹的七色,一氣連下七個顏色字,自有詩詞以來,從未見人這樣寫過,的確是創(chuàng)新出“色”的神化之筆!下句愈出愈奇。將彩虹比作“彩練”,一般詩人詞人或也構想得出來,尚不足夸,妙的是作者烹煉了一個獨具匠心的“舞”字,遂使本為靜態(tài)的彩虹活了起來,何等的靈動!這樣的語言,正是詩詞的語言,非其他任何一種藝術樣式所能達到。試想,七彩繽紛,長虹如拱,這一幅景象,油畫、版畫、水彩畫,哪一個畫種不能摹繪?更不用說攝影、電影、電視之可以真實地將它記錄下來了。唯虹霓化“彩練”而“當空舞”,這樣的意境,只能存在于詩人或詞人的形象思維之中。詩詞是用文字符號砌成的藝術建筑,而文字符號無論如何也比不上視覺形象來得直觀動人,因此,欲追求詩詞寫景之逼真如畫,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自取其敗。聰明的作家,往往注意揚詩詞之長而避其短,于“畫”之所不能表現(xiàn)處,別出趣味。依照這一法則創(chuàng)作出來的詩詞,方有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庶使其他任何一種藝術品類都無法替代。毛澤東這兩句詞的妙處,正須向這方面去體認。又者,“誰持”云云,是詰問的語氣,卻并不要人回答。由于下文都是陳述句,這里用問句開篇,就顯得非常吃重——有此一問,通篇句法便有起伏、變化,不至流于呆板、凝滯。假若這句采用諸如“天仙彩練當空舞”之類的敘述語氣,豈不遜色多多,何能像現(xiàn)在這樣峭拔?
“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弊髡咭咽鹈髟~的寫作日期是“一九三三年夏”,注重交代季節(jié)的特殊性——“夏”,這里更補出詞篇切入的具體時間和氣候狀況。由于這是夏天的某個傍晚,一場雷暴雨后,夕陽回光返照,于是才會有彩虹滿天的綺麗景觀。又由于大雨洗盡了空氣中懸浮的塵埃,斜暉的射線投注無礙,于是遠處的群山才顯得格外的蒼翠??梢娔恰坝旰髲托标枴蔽遄?,雖只平平說來,并沒有什么驚人之處,但卻束上管下,使前面的“赤橙”二句、后面的“關山”一句,都顯出了合理和有序,委實是少它不得的。晚唐著名詞人、“花間派”的鼻祖溫庭筠,有《菩薩蠻》詞曰:
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時節(jié)欲黃昏,無聊獨倚門。
毛澤東“雨后復斜陽”句,即用溫詞中成句,僅改動了一個字。然而,溫詞是寫閨情,風格綺怨而纖柔;毛詞則是寫戰(zhàn)地,雖借用溫詞之句,但一經(jīng)與下文“關山陣陣蒼”云云搭配,便見得境界闊大、氣象蒼茫,風格與溫詞迥然不同。毛澤東博覽群書,熟讀了大量的古詩詞,故時將前人成句信手拈來,或稍加繩削,用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值得稱道的是,其所取用,大都與己作渾然化為一體,不見痕跡,決非食古不化者可比。這里又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下闋寫撫今追昔的感慨。“當年鏖戰(zhàn)急,彈洞前村壁”兩句追憶1929年2月在這里發(fā)生的激戰(zhàn),那次戰(zhàn)斗形勢是多么緊張,打得是多么激烈,僅用兩天時間就消滅了尾隨的敵人。村前墻壁上無數(shù)的彈洞,就是當年戰(zhàn)斗留下的痕跡。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是說今天看來,那些彈洞,裝飾和點綴著陣陣蒼翠的關山,卻別有一番風采,使得關山更加美麗了。這既是作者對槍桿子打下的江山的贊美,也是對美的發(fā)現(xiàn),在作的眼里,一切都是物隨心意,作者的樂觀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菩薩蠻·大柏地》整首詞亦畫亦詩,情景交融。詞描繪的畫面是:絢麗的彩虹、雨后的斜陽、蒼翠欲滴的關山、前村墻壁上的彈洞等,高下、大小、遠近、偏正、方位等構圖適宜,層次感極強。色彩是:彩虹的赤橙黃綠青藍紫,斜陽的紅,村莊墻壁的白,但以天宇的湛藍和群山的蒼翠為主色?!拔琛弊质谷擞X得彩虹在藍天的映襯下有一種飄動感“陣陣蒼”讓人感到群山的蒼翠之色有著深淺明暗的變化。真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傊麄€畫面豐富和諧,生機盎然。作者在詞中所抒發(fā)的是重游自己戰(zhàn)斗過的地方,回憶往日輝煌勝利時的愉悅之情,和對人民革命戰(zhàn)爭以及經(jīng)過戰(zhàn)爭洗禮的革命根據(jù)地的贊美之情。這些喜悅贊美的情思又是在不露痕跡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描寫中流露出來的。作者把主觀的情志美與客觀的自然美、社會美高度統(tǒng)一,熔煉成藝術美,情景交融,富有韻味。
動態(tài)地描寫景物與巧妙地運用聯(lián)想也是《菩薩蠻·大柏地》的突出特點。上闋從彩虹聯(lián)想到彩色綢帶“當空舞”,從關山聯(lián)想到雨后斜陽時“陣陣蒼”;下闋從彈洞聯(lián)想到“裝點此關山”,以至“今朝更好看”,這些動態(tài)描寫充分體現(xiàn)了在“郁悶”心境下的作者樂觀的情懷,堅信革命一定會取得成功的信念。
菩薩蠻翻譯全文 菩薩蠻古詩原文篇八
菩薩蠻·牡丹含露真珠顆
唐代:佚名
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庭前過。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
檀郎故相惱,須道花枝好。一向發(fā)嬌嗔,碎挼花打人。
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簾前過。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
牡丹花上朝露像珍珠般閃爍,嬌美的人兒從簾前走過。滿面含笑問郎君:“我的容貌勝過花,還是花兒勝過我?”
檀郎故相惱,剛道花枝好。一向發(fā)嬌嗔,碎挼花打人。
郎君故意說:“牡丹花兒比你強多了!”美人一面嬌嗔,一面將花揉得碎碎的扔到了檀郎臉上。
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簾前過。含笑問檀(tán)郎:花強妾(qiè)貌強?
檀郎:晉代潘岳小名檀奴,姿儀美好,舊因以“檀郎”或“檀奴”作為對美男子或所愛慕的男子之稱。
檀郎故相惱,剛道花枝好。一向發(fā)嬌嗔(chēn),碎挼花打人。
挼:揉搓?!芭病钡漠愺w字?!对~品》“美人”作“佳人”,“須道”作“只道”,“一向”作“一面”。
這首《菩薩蠻》,生動地描繪了折花美女天真嬌癡的神態(tài),謳歌男女間的愛情。寫得流麗自然,而又細膩入微。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
楊升庵曰:此詞無名氏,唐玄宗嘗稱之。蓋又在《花間》之先也。
菩薩蠻翻譯全文 菩薩蠻古詩原文篇九
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
偷穿宮樣穩(wěn),并立雙趺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
道路留香不吝惜美女的腳步,久久斂束著絲羅襪如在水波上走。只見她那舞步如旋風,都不留下步履蹤跡。
暗暗地穿著宮廷樣式的鞋適合走路穩(wěn)健,而并立兩腳行路就困難。你說纖細美妙到何種程度,該是很難。要說“纖妙”,必須把婦女托在手掌上去看她的腳。
涂:道路,通途。
羅襪:絲羅制的襪。
凌波:起伏飄浮于波濤之上。
風:旋風。
行處蹤:行經(jīng)場所的蹤跡。
偷:暗暗地。
宮樣:宮廷樣式的衣裳,這里借指小鞋。
雙趺:腳。
纖妙:纖細美妙。
應:該。
中國古代婦女纏足始于南唐而盛行于宋代,人們認為婦女的腳纏得越小越美。自上而下,漸成風氣。宋英宗熙寧六年(1073年)春,蘇軾在太常博士直史館杭州通守任上,作該詞披露北宋社會這一陋習。
上片描繪侍妓或歌妓的.小腳步態(tài)?!皩徝览硐霛B透于審美感受之中,主宰著一定民族、一定時代、一定階級的審美趣味、風尚和趨向?!碧K軾寫作該詞所帶的審美傾向也不例外。“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特寫侍妓或歌妓輕飄的步姿。蓮上“承步”,“羅襪凌波”,如洛水女神飄在水面上。中國古代愛戀民歌就是承襲這種小腳美的審美觀來吟詠“蓮承步”,“羅襪凌波”的。“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特寫輕飄的舞姿。正因為腳小舞起來就顯得輕盈多了。飛舞起來如“回風”一般,且不留下腳印。對于這種迅疾輕盈的舞姿,蘇軾是帶著贊美的態(tài)度來評判的。
下片描敘侍妓或歌妓的小腳的痛苦與慰藉?!巴荡m樣穩(wěn),并立雙趺困”,描寫侍妓或歌妓纏足所帶來的痛苦。即是暗暗地想換穿宮廷貴夫人鞋,合適是合適,但不能并立站起來,走路更困難。宋代這種殘忍的纏足審美觀,使很多婦女痛苦一生,蘇軾毫不回避地披露了這種痛苦與困難?!袄w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纖妙是指人們以習慣的審美觀為準繩,腳是纏得越小越“纖妙”。“說應難”,意思是用語言難以表達?!绊殢恼粕峡础?,反映了蘇軾雖然反對婦女纏足,但是存在著時代的局限性與審美上的局限性。
該詞是蘇軾站在欣賞的角度和批判的立場上,通過寫侍妓、歌妓,披露纏足給婦女帶來痛苦,對北宋社會這一陋習表示不滿。該詞有些庸俗,近乎游戲文字,不完全是 “惡謔、惡趣”之詞。
菩薩蠻翻譯全文 菩薩蠻古詩原文篇十
《菩薩蠻·枕前發(fā)盡千般愿》
枕前發(fā)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xiàn),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參辰:星宿名。參星在西方,辰星(即商星)在東方,晚間此出彼滅,不能并見;白天一同隱沒,更難覓得。
北斗:星座名,以位置在北、形狀如斗而得名。
即:同“則”。
菩薩蠻:詞牌名。近人楊憲益《零墨新箋》考證《菩薩蠻》為古緬甸曲調,唐玄宗時傳入中國,列于教坊曲。變調,四十四字,兩仄韻,兩平韻。②休:罷休,雙方斷絕關系。
參辰:星宿名。參星在西方,辰星(即商星)在東方,晚間此出彼滅,不能并見;白天一同隱沒,更難覓得。
北斗:星座名,以位置在北、形狀如斗而得名。
即:同“則”。
它沒有文人詞深婉曲折的風致和含蓄蘊藉的神韻。從寫法上的鋪排、襯字的運用、表意的潑辣直露看,似元曲。但又無元曲的圓熟流麗、揮灑曲折。然而它卻激動人心,千古不衰。
原因在于主人以忠貞熱烈的感情激發(fā)的想象和這種想象的感染力。詞中的想象多樣而新奇。主人公一連想到六種自然景物和非現(xiàn)實現(xiàn)象。青山、水面、黃河、參辰、北斗、日頭,這些是習見的,并不奇。但經(jīng)浪漫主義的想象之后,立刻變得引人入勝了。這些奇想反復表達了主人公的愿望,使人感到分明有一種“理”在:真正的愛情不一定是已經(jīng)長久不分的,而是希望天長地久的。如果沒有這種希望,整日廝守也徒然,有這種希望,即使天涯海角甚至人間天上的分離也美滿。在主人公的眼中,愛情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共存??鋸埖貜娬{了愛情永固,但又不覺得過分,讀者只為主人公崇高的感情而激動。相形之下,那些不嚴肅的愛情觀是多么暗淡、空虛和渺小。由羨慕進而想到主人公如此之情是怎樣產(chǎn)生的。
盡管因素多種,依現(xiàn)在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它有充實的內容。但詞中卻只字未提,明快而又耐人尋味。詩中的想象是廣闊大膽的。由大地到天空是其想象的空間,由山河到星日是其想象的對象。以宇宙間最雄偉的景物來烘托愛情,敢于把愛的生命與永恒的宇宙并提,形成一種奇妙的類比推理:青山不會爛,水面浮不起秤錘,黃河不會枯竭,參星和辰星不會在白天出現(xiàn),北斗不會回到南天,半夜不會升起太陽,愛情不會中斷。這樣的類推也可說是理不通而情通,無理而妙。詩中提到的自然現(xiàn)象都遵循一個共同的規(guī)律,存在于天地之間,根據(jù)人們的經(jīng)驗,這規(guī)律是萬古不變的。詞中主人公正是依據(jù)這些自然現(xiàn)象與愛情理想在時間上的相似點,進行想象的。但未從正面寫,卻將愛的中止與這些規(guī)律的改變聯(lián)系起來讓前者發(fā)生在后者之后,由于后者是不會實現(xiàn)的,前者就不會發(fā)生。愛情永存的愿望被表現(xiàn)得十分生動有力,體現(xiàn)了從反面寫與從正面寫的不同效果。對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的擔心,是更深的愛。愿其長久和害怕失去雖然意思相近,但后者對于對象的珍愛遠勝前者,往往是精神上難以缺少的。詩中的奇?zhèn)ハ胂笳怯蛇@深情所激發(fā),而想象又使感情表達得更真摯、明朗、堅定、感人。
菩薩蠻翻譯全文 菩薩蠻古詩原文篇十一
枕前發(fā)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
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xiàn),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唐代·佚名《菩薩蠻·枕前發(fā)盡千般愿》
譯文及注釋
在枕邊發(fā)盡了千百種誓言,想要斷絕愛戀關系除非等到青山潰爛,秤錘在水面上漂浮,黃河干枯得見底。
還要白天看見參星和商星,北斗回到南面。即使這些事都出現(xiàn)了,還是不能中斷,除非是半夜三更出現(xiàn)了太陽!
菩薩蠻:唐教坊曲名,后成為詞牌名,為雙調小令。
愿:誓。
發(fā)愿:即發(fā)誓,是唐代俗語。
休:休棄,斷絕。
參(shēn)辰:同“參商”,星宿名。參星和商星此出彼滅,互不相見。
北斗(dǒu):即“北斗七星”,形狀如斗,其斗柄永遠指向北方。
即:同“則”。
日頭:太陽。
賞析
本文渝敦煌曲子詞中的一首早期民間詞作,寫的渝男女間的愛情盟誓。為了表達對愛情的堅貞位渝,全詞一共使用了六種自然景物和非現(xiàn)實現(xiàn)象表達了主人公的愿望。在主人公眼中,愛情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共存,夸張又位過分地強調了愛情的永固。此詞圓熟流麗,揮灑曲折,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表現(xiàn)方式,使得這篇抒情之作成為唐朝詩苑中的一顆明珠。
特色之一渝開門見山。
全詞從感情的高峰上瀉落,滾滾滔滔,一發(fā)難收。芙蓉帳里、鴛鴦枕上的這位女主人公,既貪戀云雨新歡的良宵,又位能位擔心現(xiàn)實生活中女子常遭遺棄的位幸,兩種感情的撞擊一下子將她推樂盟山誓海的峰巔。因而一落筆,感情便噴薄而出,并外化為開門見山的結構特點,晴日之下忽然轟雷四的,以高八度唱出“枕前發(fā)盡千般愿。從“發(fā)愿從即發(fā)誓,渝唐代的俗語,也渝至今仍活在江南一帶的口頭語。發(fā)愿本來已渝莊重的表示,“發(fā)從而至于“盡從,“愿從有“千般從之多,更可看出女主人公感情的激動與態(tài)度的堅決。首句切入正題,同時又有著提綱契領、籠罩全篇的作用,以下七句所興六事,便渝從首句“發(fā)愿從這一源頭上流出而形成的一條綿延位絕的感情的長河。
特色之二渝博喻手法的運用。
為了表現(xiàn)對堅貞位渝的愛情的樂往,詞中廣泛設喻。女主人公表示,除非六件位可能實現(xiàn)的事都成為事實,否則決位同意婚姻關系的解除。她舉出的六件事渝:青山爛,秤錘浮,黃河枯,白天同時見到參星和辰星,北頭的斗柄轉樂南面,半夜里出現(xiàn)太陽。這和漢樂府民歌《上邪》的構思極為相似:“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在合,乃敢與君絕!從都渝采用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事物作比喻,“青山爛從與“山無陵從、“黃河枯從與“江水竭從,更渝如出一轍,但這并位意味著《菩薩蠻》因襲《上邪》,而正好說明了它們都來自生活。正因為渝來自生活,所以所用比喻盡管相似,卻并位全同?!鞍兹諈⒊浆F(xiàn)從與“三更見日頭從,同“冬雷震震,夏雨雪從雖然都渝從時間的角度立論,但前者著眼于晝夜,而后者著眼于四季。具體的寫法也各有千秋:《上邪》以前后兩個“絕從字相響應,五個比喻一氣直下;《菩薩蠻》則以第一個“休從字引出五個比喻以后,略一頓挫,以“休即未能休從的讓步副句以退為進,意思渝即使以上五種假設都成為事實,要遺棄(即所謂“休從)我,也還渝辦位到的,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提出了“且待三更見日頭從的新的假設。此詞由于緊緊圍繞著“位能休從這一中心取譬設喻,所以“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從(《文心雕龍·附會》)。眾辭輻輳,如大弦小弦嘈嘈切切,似大珠小珠跌落玉盤,響的的渝一片繁富而又和諧的樂音。
特色之三渝具有民歌的情調與風格。
文人筆上的“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從的纖細情感,蘊藉含蓄、欲說還休的委婉的表達方式,以及反復推敲、精雕細琢的煉字造句的功夫,與這首詞渝無緣的。此詞抒發(fā)的渝天籟之聲,大膽,熱烈,奔放,率直。意在夸張,位惜夸大其辭(如“枕前發(fā)盡千般愿從句);為了強調,比喻的運用層見疊出;在用字上也位避重復,三用“休從字,二用“面從字、“日從字,“且待從兩見而又用了“直待從。這些無位表現(xiàn)民間歌謠拙樸、自然的本色。南朝民歌《大子夜歌》說:“位知歌謠妙,聲勢由口心。從所謂“聲勢由口心從,渝說民間歌謠獨特的風情格調的形成,渝由于心有所感,以口寫心。這大概就渝這首《菩薩蠻》語淺情深、似拙而巧,成為一首好詞的奧秘。
這首曲子詞落筆驚風,造勢遒邁,且沒有文士詞幽婉曲折的風致與含蓄蘊藉的神韻,完全渝情思所致,任意揮灑,恰似長河東流,浩浩湯湯。全詞熱烈大膽,奔放直率,似拙而新,語淺情深。首句切入正題,的著提綱挈領、總攬全篇的作用,以下七句所列舉六種自然景物和非現(xiàn)實現(xiàn)象(青山、水面、黃河、參辰、北斗、日頭),便渝從首句“發(fā)愿從這一源頭上飛流直下而形成的一條綿延位絕的情感河流。其想象渝宏闊而豐富的,想象的空間由地及天,想象的對象由山河到星日,以世間最雄偉的景物來比擬愛情,把愛情鮮活的生命與永恒的天地日月相提并論,形成一種奇妙而合理的類比推理:青山位會爛,水面上浮位的秤錘,黃河位會干枯,參星和辰星位會在白晝出現(xiàn),北斗位會轉到南面,三更半夜位會見到日頭,愛情也因此綿綿無絕期。作者從反面下筆,如此類推,可謂悖理而合情、無理而曼妙,從而收到與《上邪》殊途同歸、異曲同工之效果。
菩薩蠻翻譯全文 菩薩蠻古詩原文篇十二
[唐代]韋莊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
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
勸我早還家,綠窗人似花。
當時紅樓離別之夜,令人惆悵不已,香燈隱約地映照著半卷的流蘇帳。殘月將落,天剛破曉時,“我”就要出門遠行,美人含著淚珠為“我”送行,真是“寸寸柔腸,盈盈粉淚”的樣子。臨別時為我彈奏一曲如泣如訴的樂章,那琵琶桿撥上裝飾著用金制成的翠羽,雍容華貴;那琵琶弦上彈奏著嬌軟的鶯語,婉轉動人。那凄惻的音樂分明是在勸“我”早些兒回家,碧紗窗下有如花美眷在等著他。
紅樓:紅色的樓,泛指華美的樓房。此指官貴人家女子的閨一說猶青樓,妓女所居。
堪惆悵:堪,“那堪”的省文。此指因失意或失望而傷感、懊惱。
香燈:即長明燈。通常用琉璃釭盛香油燃點。
流蘇帳:用彩色羽毛或絲線等制成的穗狀垂飾物。常飾干車馬、帳帳等物上。此指飾有流蘇的帷帳。
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此句是當黎明之時將要出門離去女子留著眼淚與之辭別。
琵琶:初創(chuàng)批把。見《釋名釋樂器》。此類樂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漢代傳人我國。后經(jīng)改造,團體修頸,有四弦、十二柱。俗稱“秦漢子”。南北朝時又有曲項琵琶傳八我國。四弦腹呈半梨形頸上有四柱,橫抱懷中用撥子彈奏即現(xiàn)今琵琶的前身。唐宋以來經(jīng)不斷改進柱垃逐漸增多改橫抱為豎抱,廢撥子改用手指彈奏,觀今民間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稱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彈奏所有半音技法豐富成為重要的民族樂器。
金翠羽:指琵琶上用黃金和翠玉制成的飾物。
弦上黃鶯語:此句是指琵琶之聲猶如黃鶯的啼叫。
綠窗:綠色紗窗。指貧女的閨室。與紅樓相對,紅樓為富家女子閨室。
據(jù)唐圭璋《唐宋詞簡釋》記載。
韋莊生在唐帝國由衰弱到滅亡、五代十國分裂混亂的時代。他一生飽經(jīng)亂離漂泊之苦。黃巢攻破長安,他逃往南方,到處流浪。直到59歲,才結束了這漂泊流離的生活。
這首《菩薩蠻》詞,就是寫作者浪跡江南一帶時思鄉(xiāng)懷念妻子的惆悵心情。
詞的上片,寫離別之夜,愛人和淚送行的動人情景。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边@兩句寫分別時的情景。回憶在朱門紅樓那天告別之夜,燈光映照著半卷的掛有流蘇的帳子的情景,真叫人難過極了?!傲魈K”,是用五彩毛羽或絲綢作成的須帶或垂飾,稱流蘇?!鞍刖砹魈K帳”,指人還未入睡。
“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贝味鋵懬樯钏坪?,難舍難分,一直到殘月將落時,愛人帶著淚水,才送我離開家門,分手告別的。
詞的下片,寫客地思歸,由聽到琵琶樂聲想到所愛之人正倚窗遠望,等候自己歸去。
“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边@兩句寫作者在他鄉(xiāng)聽歌女彈琵琶,弦上彈出黃鶯般的音樂聲?!敖鸫溆稹北局该廊说慕疴O,這里用以代指歌女,“黃鶯語”指琵琶彈的樂聲就象清脆婉轉的黃鶯啼般的歌聲,極寫琵琶聲調的婉轉。
“勸我早還家,綠窗人似花?!边@兩句寫詞人由“黃鶯語”聯(lián)想起愛人臨別時叮嚀自己早日歸家,想到花容月貌的愛人此時正倚窗遠望,盼望歸去。
據(jù)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詞又作: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掩流蘇帳。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菩薩蠻翻譯全文 菩薩蠻古詩原文篇十三
濕云不動溪橋冷。嫩寒初透東風影。橋下水聲長。一枝和月香。
人憐花似舊?;ū热藨?。莫憑小欄干。夜深花正寒。
潮濕的云彩凝滯不動,溪橋清冷,輕寒剛剛穿透東風的身影。橋下水發(fā)出長長的聲響,河畔的梅枝正揉和著月光發(fā)出香氣。
人愛花好似見了舊友,花與人比較起來該是俊秀清瘦。獨自一人寂寞靠著那小小的欄桿,殊不知夜深正熬受著寒冷哩!
濕云:天空中凝聚的濃云。
嫩寒:輕寒;微寒。
莫:同寞,寂寞。
上片寫橋下月夜船上所觀美景。開頭兩句,以仰視描繪之筆,烘托詞人此時此地的一種壓抑心境?!皾裨撇粍印笔侵缚臻g濕氣呈現(xiàn)飽和狀態(tài),人感到胸悶,暗示著詞人的抑郁心情。而“溪橋”又是清涼的,昭示著冷天的到來?!澳酆眲倓偞┩笘|風留下身影。一個“透”字,突出了詞人生活處境的嚴峻。詞人把“濕云”、“溪橋”、“嫩寒”、“東風”全都人格化了。第三、四句以俯視描繪之筆,烘托詞人此時此地由壓抑到恬淡的心境: “橋下水聲長”,寫聽覺;“一枝和月香”,寫嗅覺。由聽覺挪移到嗅覺,其間采用了跳躍和剪輯的手法,把它們連接起來的便是河畔上、高樓旁的一棵梅花樹?!昂汀弊忠怀?,全盤皆活了。月,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疊印在月兒上,花香、月香也就分不清了,給人一種寧靜恬淡的感覺。上面八種景物,構成四幅畫面,聲、形、色、味俱全,宛如過電影一般。
下片寫河畔高樓與河下船里的情思。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寫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憐花似舊,花比人應瘦?!笔恰叭藨z花”還是花憐人,是“花比人”還是人比花,全在詞人的情感中:“舊”與“瘦”。這與“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后兩句側面描寫佳人的相思,實際也是東坡自己的情思:“莫憑小欄桿,夜深花正寒?!痹~人運用李后主《浪淘沙·簾外雨潺潺》中的“獨自莫憑欄”和“羅衾不耐五更寒”詞句,不露痕跡,有點石成金之妙。
全詞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比喻與通感的筆調,生動描繪了泗水上的冬夜月景,烘托了兩種相思,一樣情懷。只說“人憐花似舊”,不說花憐人全新;只說“夜深花正寒”,不說夜深人正寒。這種隱喻之筆,是詞人描寫佳人慣用的手法,值得借鑒。
此詞約作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冬至。是時,東坡從泗洲(今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過楚州(今江蘇省境),登蔡景繁西閣,與王元龍晤,和楚守田待問,賦此詞以嗔贈侍女。
菩薩蠻翻譯全文 菩薩蠻古詩原文篇十四
玉京人去秋蕭索,畫檐鵲起梧桐落。欹枕悄無言,月和殘夢圓。
背燈唯暗泣,甚處砧聲急。眉黛遠山攢,芭蕉生暮寒。
在這蕭索的秋天,心上的人兒遠去京城,庭院畫檐下喜鵲飛起,院中梧桐紛紛飄落。倚靠著枕兒默然遠想,月兒和夢境都是那么的圓美。
不知什么地方響起陣陣搗衣聲讓人從夢中驚醒,看著眼前的冷寂,柔腸寸斷,背著燭燈哀泣不止。眉頭如遠山緊蹙,室外月色下的芭蕉也覺瑟瑟寒意。
玉京:指帝都。
欹枕:斜倚枕頭。欹,歪斜;傾斜。
暗泣:暗中哭泣。
眉黛:指古代女子用黛畫眉,所以稱眉為眉黛。
攢:聚攏。
這是北宋初年廣為流傳的一首詞,筆致工巧,深婉動人,盡極抒寫一位溫柔多情、敏感嫻靜女子之念思之情,陳廷焯評贊該詞:“如怨如慕,極深款之致?!睋?jù)阮閱《詩話總龜》等書記載:“南唐盧絳病痁(shān,瘧疾),夢白衣美婦歌曰:‘玉京人去秋蕭索’云云。”給這首詞蒙上一層迷離恍惚的神秘色彩,世稱為“鬼詞”,可見人們對其喜愛之極。上闕首句“玉京人去秋蕭索”,點明親人遠去京師,春去秋至而音信全無?!爱嬮荠o起梧桐落”,鵲起不顧,進一步暗示親人一去杳然;庭院闃寂,悵然失望,梧桐葉墜之聲亦清晰可聞,懷想之深,立見?!办フ砬臒o言”,夜不安寐,欹枕無言,用動作表現(xiàn)心理,形象而又委曲。 “月和清夢圓”,夢里依稀與親人團聚。詞人把夢中團聚與中天月圓巧妙地交織一起,“圓”語雙關,圓而不圓,夢境與現(xiàn)實、月色與人事兩相反襯,思念之情愈婉愈深。“背燈惟暗泣,甚處砧聲急”,前后倒裝?!吧跆幷杪暭薄?,深夜里不知什么地方響起陣陣搗衣聲,把人從朦朧的睡夢中驚醒?!吧跆帯北砻髡杪晱暮苓h處傳來,時斷時續(xù),并不太響,也符合乍醒恍惚情態(tài)。這種響聲亦把人驚醒,說明睡得不安穩(wěn),夜之冷清更甚,“急”未必實寫砧聲矣?!氨碂粑┌灯保瑝魯嗌駛麪?。眼前冷寂,夢中歡聚,兩相襯照,益發(fā)傷神悵惘,豈不柔腸寸斷、哀泣不止呀!一“暗”字,心中哭泣,為傷感之最?!懊槛爝h山攢”,接“背燈暗泣”,給傷心之極攢蹙秀眉一特寫,更將滿膺思念、一腔哀怨,無法釋懷而凝結于眉間黛遠。末句“芭蕉生暮寒”宕開,以景收束?!鞍沤渡逼嗬渲?,寒氣直沁人心里,又不說破,辭婉情切,令人哀怨無端,為以景結情之妙筆。此詞上下兩闕各用兩仄韻、兩平韻,平仄傳遞,情調亦由緊促轉為低沉,與詞意的轉進相諧和。結構上一句景,一句情,間或情景雙寫。在情與景的相映、相生、相融中,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婉曲而深切地袒露出來。
菩薩蠻翻譯全文 菩薩蠻古詩原文篇十五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她撥響音色哀怨的箏,彈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聲聲愁緒,仿如碧波蕩漾的湘水。她的纖纖玉指,劃過十三根箏弦,細膩地傳達出內心濃稠的怨恨。
面對宴間賓客,她清澈的目光緩緩流動,箏柱斜列著,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當曲調彈響到最哀傷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兩道黛眉,就這樣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弄:演奏樂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傳舜帝南巡蒼梧,二妃追至南方,聞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為題材寫成樂曲。
十三弦:漢史游《急就篇》之三顏師古注:“箏,亦小瑟類也,本十二弦,今則十三?!鼻锼呵锾斓乃?,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慢:形容眼神凝注。
玉柱斜飛雁:古箏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稱雁柱。
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畫眉,故稱眉為眉黛,黛,青黑色的顏料。
這是一首寫歌女彈箏的詞,或有所寄托,或純寫眼中所見之人,耳中所聞之曲,不必深究。
開篇先點出樂曲的格調,首先,用的是箏,而箏聲向來蒼涼柔婉,適合表現(xiàn)哀怨、哀愁的情緒,而歌女所彈奏的也正是類似湘江故事的哀傷曲調。樂曲本是要靠耳聽,而無法目見的,但詞人卻突然從聽覺轉向視覺,說“聲聲寫盡湘波綠”。這種修辭手法叫作“通感”,也稱“移覺”,即將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諸如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感觸溝通起來。因為文字最方便描寫的是視覺,而對于聽覺則相對難以描摹,所以用視覺來比擬聽覺——澄碧的湘流。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來說,確實易使人產(chǎn)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來比喻箏曲。
上闋后兩句點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義,并點出彈箏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箏彈奏“幽恨”之曲。
下闋開篇也是視覺,重點從箏曲轉換到彈箏之人,在宴會席間,沉靜地彈箏,“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緩緩流轉,表明彈箏的女子完全把整個身心都融合到所彈奏的箏曲中去了。而賞其彈奏者眼中所見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箏柱,也將箏和人合為一體,仿佛這樂聲不是從箏上彈出,而是從彈箏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箏聲彈奏到最凄婉斷腸的那一刻,女子緩緩垂下雙眉,表情與樂聲渾然一體,吐盡了胸中的哀傷和怨恨。
全詞語辭清美婉麗,情感真摯凄哀,風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觀可嘆。
晏幾道自幼潛心六藝,旁及百家,尤喜樂府,文才出眾,深得其父同僚之喜愛。他不受世俗約束,生性高傲,不慕勢利,從不利用父勢或借助其父門生故吏滿天下的有利條件,謀取功名。此詞借寫一個歌妓彈箏來表現(xiàn)當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實則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和愁緒。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 歷任潁昌府許田鎮(zhèn)監(jiān)、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