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陽明心學推薦書目篇一
求圣于心,求圣于行
——讀《王陽明心學》有感
(海蓄公司 楊彥青)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開創(chuàng)的陽明心學無論是在在哲學還是道德倫理體系的歷史進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學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與其學說相抗衡者,也正是陽明心學。陽明心學可以看做是一種建立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上,同時批判朱子理學,具有他們那個時代內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種道德哲學體系。這種新型的道德哲學將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學本體的高度,簡化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情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以心即理為前提,以致良知為目標,通過知行合一動機論來解決傳統(tǒng)儒家道德理性與道德實踐互相脫節(jié)的問題,其學說的現(xiàn)實意旨在于實現(xiàn)破心中賊的道德凈化目的與政治教化目標。那么,在陽明的心學之中我們就必須把握三個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陽明主張心即理,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質性的心,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靈明,具體表現(xiàn)為人的認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說陽明心學中的心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是感覺與認知之心;第二是人與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種憐憫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種判斷是非的道德理性。這里引用一段話來更簡單的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
王陽明心學推薦書目篇二
???致良知。如何致?致就是聽、如何聽?知行合一。在自己的生命實踐中去聽到良知,知和行不能分作兩件事,它本不是兩件事,它是一件事。不能以為在行之前先要有知。否則就是朱熹的理學了。我先認識天理然后再去行動實踐,這叫朱熹理學。王陽明話怎么說?
王陽明說:“”行才完成了知。并不是在行之前有一個知,知就是心的開端。頭腦中認識的道理那叫頭腦中的知,它帶不來行動。,這個知是對真理的領會,凡是真理一定是我們心向往之的,心向往之就是行之始。你看到美好的景色,非常想要融入其中,因為你心向往之。所以心向往之表明了知是我們行動的動力。人知道這東西好,就心向往之。知道那東西不好,叫唯恐避之不及。這叫行之始,不由自主心向往之。比如我們中國人曾經(jīng)一度以為西方文明是真理所在,所以中國近代史開端上一批又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紛紛向西方尋求真理,當時西方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就是心向往之,現(xiàn)在才終于發(fā)現(xiàn)他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終于西方文明不再是真理了,不再是東方人,阿拉伯人心向往之的了。由此我們看到凡是我們確認為真理的東西,它同時一定是我們心向往之的。心來了,這叫行之始。那么呢?這真理你既然心向往之,你就想要和它融為一體,你想做的事情就是讓自己跟這個你所向往的東西融為一體。如何融為一體?行;不行則不能融為一體。因為我們向往了,所以我們去行動,行動就是讓我們自身跟他融為一體,這樣我們的生命因此有了意義,有了精彩,讓我們生活在真理中。。全部這一切都是實踐的,而不是理論的,心學這個學不是理論,而是實踐。學了就要習,合起來就叫學習。
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拿習字來說,學做圣賢這個學就是不斷實踐,一日數(shù)飛,如鳥一般。學而不習非學也??鬃記]有完全闡發(fā)它,只是第一句話說了,后來的儒家就要闡發(fā)它,到了王陽明叫知行合一。學---學做人,讓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和精彩,讓我們生活在真理中,這叫學而時習之,這叫知行合一。整個心學絕不是抽象的理論,學者可以研究它,但王陽明心學是叫我們去身體力行的。行有未到處,一定是知沒到。所以致良知乃是生命實踐之功夫,而不是單純認識的活動。不然知是不曾知,如果你不能實踐,就是你還沒知呢,一知就行動,因為心向往之。他說,未曾知過,。
?,F(xiàn)在你一練習書法就想書法大成,有人欣賞。錯了。你要做的只是澆灌你的樹根,。種樹時你在想它應該開出燦爛的花朵,應該有茂盛的葉,應該有很好的枝,你就帶著這樣的目標去種樹了,殊不知花也罷葉也罷枝也罷是樹根只要扎的深,它自然出來的東西,而不是你求的。你如果練書法不圖字好看(這是第一個前提),你如果辦企業(yè)不圖晉升五百強,你把這件事情認認真真做,用敬了,這叫功夫。在根子上落手,那叫澆灌,只要樹根澆灌的好,只要根扎的深,它還怕什么呢?冬天一定會來,這棵樹的花葉都要凋零,那么光禿禿的樹枝死了,沒關系。當春天到來的時候,它又花繁葉盛起來。如果那個樹的根扎的不深,就凍死了。就是這個道理。
王陽明心學運用到我們生活中來了,它是實踐、知行合一。如何知行合一,這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聽良知,良知乃是我們生命的意義的根本。因為它和天在一起,那就是天理。不要專門的吱吱呀呀的去學那個來來回回積攢了一百多條的王陽明教我的人生箴言,也記不完,它到處都應用自如。王陽明一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立功,多次帶兵打仗,平定叛亂。立德,是說他一生行為,是一個榜樣。立言,講的是他的學說。王陽明的心學如果他沒有自己實踐給我們看,我們恐怕會認為這只是空論。王陽明為何讓許多人折服了,他如果光立了一個言,你們會覺得叫空言,他做給你們看了。儒家講最高成就是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他都具備了。中國一部近代史上一些重要的人物無一不是王陽明的信徒。曾國藩、李鴻章、xxx。毛未公開承認。因為他反對儒家學說,但他的精神跟王陽明一脈相承。這就是王陽明。更何況他還影響了日本,這是他的知行合一的學說。不要在那里空翻書討論來討論去,真理不在口中的辯論,真理就是在你的生命實踐當中去聽到天理了。如果我們用王陽明心學來闡發(fā)孟論,讓我們別忘記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因為你有止于至善的目標,就是你有人生目標了,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叫定靜安慮,定靜安慮來自知道目標叫知。知止而后能定,人才定下來了,我們現(xiàn)在年輕人就定不下來。定而后能靜,不管周遭怎樣的混亂,你靜。靜而后能安,有信心有自信。安而后能慮,把事情考慮的周祥,慮而后能得。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王陽明心學推薦書目篇三
趁暑假假期,讀了一本朋友介紹的《知行合一王陽明》。
此書主要解讀了知行合一這一哲學理念以及其創(chuàng)始人王陽明的通俗全傳,也可以說是一部從知行合一的角度來呈現(xiàn)王陽明傳奇人生的傳記。這就不得不說到王陽明。
王陽明,浙江寧波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心學創(chuàng)始人,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陽明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它從道德修養(yǎng)的角度批判了格物致知的內在矛盾,并主張心即理,提出知行合一的口號。
知行問題是中國哲學中一個相當古老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王陽明的立場是知行應當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爸切械闹饕?,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道德是人的指導思想,人的行動要按照要始終遵循道德才能達到“良知”的工夫。
王陽明的心學,講究的是人人平等,講究的是光明良知,講究的是內心的平靜。朱熹主張去心外格物,而王陽明則認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諦,現(xiàn)在所做的事不過是對心學悟道的踐行而已。自龍場悟道以來,王陽明的仕途就變得光明起來,南贛剿匪以及平定寧王都是他心學的運用。我認為在他的心學中有心理學的應用,似乎他的心學可以運用到任何領域,而王陽明則解釋為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陽明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但其在剿匪時卻因為士兵剿匪時士氣不高,當眾砍殺了幾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眾生平等,那他又為何以別人的生命來換取其他人的前進,這無疑違背了他提出的觀點。不過王陽明也說自己在運用戰(zhàn)術的時候是違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講學過程中從沒有提過這些戰(zhàn)術的運用。天地間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則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
正如-所說,貫徹核心價值觀、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都一樣貴在知行合一?!爸笔腔A、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帶“知”,做到知行合一;也要堅持行勝于言,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統(tǒng)籌兼?zhèn)?、多管齊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看得見、信得過、學得來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
所以“知行合一”這一思想,更強調的是個人精神修養(yǎng)與精神境界對道德行為的影響。談及人的行為我們就要知道,正確的認識可以積極影響人的行為;錯誤的認識則消極人的行為。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當前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正確認識,因此只要我們對其進行必要的正確引導就會積極影響人的行為。在我們進行必要的正面教育、使人們在內心存在對核心價值觀的“知”后,還要在持久的實踐中不斷產生正面的社會效果,最后才可能使人們自覺行動。
知行合一,--推薦了六次的哲學理念。以其為基本,強調了黨的群眾路線該如何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如何培育和踐行;以及對當代年輕人“十六字訣”新要求。
看完這部書后,感覺更深的是對自身認識的提高,不僅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認識,還有自己在道德行為上的認識。
王陽明心學推薦書目篇四
人與動物的不同在于人有孟子所講的心,故而有自由的意志和行為的責任能力。一切社會存在的前提是人有心。這就是孟子的心的存在依據(jù)。人是有心的動物。仁心感通。
人作為個體存在(inspanidual)???inspanidualism個人主義原理。
歐洲人中世紀生活在宗教團體即教會中,他們都說團體中的個人,基督教衰落,他們都從團體中出來,變成個體的人,然后他們用理性來訂立的契約。所以是歐洲社會近代以來直到今天的歐洲社會的基本原理。
中國人雖承認形骸間隔,但又通過一體之仁連在一起。仁心感通萬物,中國的宇宙觀由此而來,陸象山講“”
我們現(xiàn)在推崇西方的自然科學,深受其影響,相信一個物質的宇宙,它是科學研究的對象。對于中國人給出一個道德的宇宙,即仁心感通萬物那個宇宙,卻覺得太荒謬。然而我們仔細想來,。無機物的存在是為有機物創(chuàng)造條件的,有機物存在于是生命出現(xiàn),于是出現(xiàn)植物,動物,出現(xiàn)人。。
按照中國的宇宙觀,整個宇宙趨向于生命,生命趨向于生命情感。我們離開無機物也無法生存,所以瓦石之類無故的被毀壞,我們會生顧惜之心。佛家講有生命的東西都叫做有情物。最高的有情物是人,
中國人講宇宙的本性。天地之大德曰生。德就是它的性質,天地的根本性質是生命。正如周易講生生不息,整個宇宙趨向于生命。按照中國的宇宙論,我們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才是合適的。我們的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西方的哲學發(fā)展為西方的科學,于是要征服世界,改造世界,今天開始受報應。中國的宇宙觀不是這樣。至此我們講了心學在孟子那里的開端,找出了那個“心”的存在。這個心不是西方哲學當作理性的認知能力。理性的認識能力是頭腦的事情??鬃又v的仁,后來孟子叫做惻隱之心,這個心不是理性的,而是生命情感。我們離開生命情感談真理的話,那是頭腦的事情。頭腦是去認識外部世界,那個頭腦用他的理性來幫助我們在這個世界中趨利避害。趨利避害的理是在,我們現(xiàn)在只抓住了心之外的理,而不知道。你拋棄你的心,取出一個理,這個理將傷害我們的生活?;氐街袊膶W,我們知道。
你要抓住不放的、認識到的理、在你心里站得住腳的理叫做心本身的理。。我們一旦使自己的心亡失,跟著心外之理走,這叫心之亡失,結果會使得我們的心無法得到安放。
王陽明心學推薦書目篇五
早在初中時代學習歷史時,有幸認識了偉大的哲學家王陽明先生,他的理念“知行合一”長久讓我難以忘懷,在這里我從兩個地方闡述我對本書乃至對王陽明哲學的想法。
首先王陽明先生的哲學雖部分來源于儒家,但核心理念卻是突破南宋時期朱熹朱圣人的觀點:“存天理、去人欲”。朱圣人以一孔之見提出“滅人欲”而王陽明先生則不同,他明白:天理和人欲是不能分離的,本身欲望和情感都是由人的意識所產生,若一味的強制分離,反而有違萬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我舉一個書中的例子,王陽明先生在寺廟中與一位高僧的對話:
王陽明問道:
“有家嗎?”
高僧睜開了眼睛,答:
“有?!?/p>
“家中尚有何人?”
“母親尚在?!?/p>
“你想她嗎?”
良久之后,一聲感嘆:
“怎能不想啊!”
然后高僧緩緩地低下了頭,在他看來,自己的這個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陽明看著眼前這個慚愧的人說道:
“想念自己的母親,沒有什么好羞愧的,這是人的本性啊!”
聽到這句話的高僧并沒有回應,卻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第二天,他收拾行裝,舍棄高僧的身份,還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親。
我想當時寺內任何一個和尚都對不會想到,竟然有人把自己寺內的高僧勸回了家
這件事完美的說明了人欲不會也不應被我們克制或是泯滅,之所以王陽明先生提出:“理和欲為并存,即天理就是人欲”的觀點,就是因為他明白也希望人類應通過致良知去了解人欲和研究事物的善惡,若為善則為之;若為惡則去之,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 在“知行”上,王陽明先生始終堅持: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赡苊總€人都會有自己想法和理解,我認為知而不行,則為空知;行而不知,則不知所以然,簡單說也就是兩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也不能單獨片面強調“實踐出真知“,因為兩者并行,我去實踐,只是去驗證這個真理,就像最后書中所言,其實最終目的就是磨練我們的心。另外知行合一也是和“理欲”、“至良知”等觀點所對應,用良知做事、判斷善惡,用心靈態(tài)度決定正確的行為方式,做到言行一致。
也希望自己今后能夠將此學以致用,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工作中。
王陽明心學推薦書目篇六
最近讀了一本書《王陽明心學》,與這本書的結緣是辦公室里一位同事在聽《王陽明心學》的廣播,從講解人娓娓道來的話語中給我一種靜心的深邃,于是問她是什么內容?她告訴我是《王陽明心學》,并說家里有這本書愿意拿給我看,于是她第二天就把自己剛買的還沒有拆封的這本書拿給我看。
對于這種慷慨我怎能不好好讀呢?對于心學的書,我剛開始的感覺是內容深奧,理論性強,看不明白,但是拿到書籍從王陽明出生講起,文中語言淺顯易懂,有些傳奇的特色深深吸引了我。如,他出生時祖母夢見一群五彩祥云浩浩蕩蕩而來,為首的神人懷里抱著一個嬰兒,降落在王家門前,把嬰兒交給了他的祖母,之后王陽明便哇哇墜地。于是,給他取名王云,正因為這個名字他到五歲還不會開口說話,后來改名為“守仁”。奇妙的是,改名當天居然開口說話了,而且不鳴則起,一鳴驚人。不但日常用語對答如流,而且《四書五經(jīng)》中的圣言一口氣都給背了出來。
王陽明從小是一個調皮的孩子,上學時逃課。經(jīng)過老爸的多次訓斥和老師的多次教育后,仍然惡習不改,天天只想著玩兒。正當大人們對這個問題少年即將失去信心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徹底改變了王守仁。這件事情對我印象很深。
有一天,守仁又翹課了,在市場上瞎溜達,看見一個小孩兒在賣鳥,就湊過去問價錢,可問完價錢,掏掏口袋卻不夠數(shù)。守仁眼珠一轉,就讓那小孩兒先把鳥給他,回頭再送錢過來。那小孩兒可不傻,堅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守仁同學頓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伸手就要去搶。那小孩兒也不甘示弱,馬上跟他比畫。就在這時候,一個算命先生從他們身邊經(jīng)過,無意間瞥了王守仁一眼,忽然停住了腳步。此人精通麻衣神相,當他看到王守仁的相貌時,心里馬上跳出一個念頭:此子他日大貴,當建非常功名。
算命先生當即把鳥買下,送給了守仁,然后慈愛地撫摸他的臉,意味深長地說了幾句話:“小朋友,記住我下面的話——日后,當你的胡須長到領口時,你就入了圣境;當胡須長至丹田,你就結了圣胎;當胡須長到丹田以下,你就結成圣果,功德圓滿了。”
臨走之前,算命先生又叮囑了一句,他說:“小朋友,你一定要讀書自愛,我所說的話,將來必定應驗!”就是最后這句話,把守仁同學從一個問題少年徹底變成了三好學生。
讀到這里的時候,我不僅對這個算命先生一種佩服,年年做教育的我是否年年有這樣的智慧?我也總是高呼賞識學生。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但是也曾經(jīng)有多時我忽略了對學生入心的教育。這幾天內心澎湃和不安……
于是,我走進教室,重新“認識”耿文軒、馬子涵、崔展源……對經(jīng)常完不成作業(yè)是耿文軒不再“威逼”,如果他哪天作業(yè)按時完成了就大加表揚,每周的“閱讀存折”“日記”每周也檢查,如果完不成了就告訴他,這次完不成就算了這周之內如果能把這些作業(yè)都完成了,我就給你三朵小紅花。慢慢地,他每天晚上的作業(yè)開始做了,雖然字跡還是潦草,錯字還有很多,但是我知道,他已經(jīng)用心了,有一周的“閱讀存折”不知是因為沒有帶回家,還是丟了,居然填寫在了紙上。交上來時他沒有寫名字,但是我看出是他的字跡,毫不猶豫地給他了三顆“星”,還有馬子涵、崔展源、袁浩東,語文課上我讓他們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也多了起來……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顆幼芽,老師就是那個澆灌者,有時老師想給予他們更多的陽光雨露讓他們快快成長,但太強的陽光、太多的水分也會對他們傷害,給他們適合自己的溫暖,他們定會茁壯成長!
王陽明心學推薦書目篇七
這本書在17-18年都算比較火熱,原因是這些年____在多次講話中先后10多次提到王陽明思想,也推薦了這本度陰山所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肯定了陽明心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是加強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當然我們所熟知的很多企業(yè)家也都是陽明心學的追隨著和實踐者。
這本書還是比較好閱讀的,完整的介紹了王陽明心學淵源,講述了成長故事和心路歷程,衍伸了部分明朝歷史背景,最后利用外篇比較系統(tǒng)性的介紹了心學的理論部分,是一本好讀、好學、好用的書。
王陽明講的是心學,心學是儒學和禪宗的結合。王陽明的“心學”也稱“陽明學”影響了整個亞洲,其主要思想是“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存天理去人欲”“事上練”“致良知”,而這些就是強大人內心的終極武器。
總結書中強大內心的方法是跟從自己的內心,我是自己的上帝;要俯首于自己的內心;去私情、去私欲,永遠追求光明、追求幸福;在事上磨練,不要操心人生,而要操心良知;不要與外界外物對立,人的天賦有別,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量去獲取他們,所以最好的辦法,最佳的結果是不要去操控指揮財富、名聲、地位,是要盡己之力。
每個人生來就是想要追求幸福,雖然王陽明說人生來就是潛在圣人,然而受環(huán)境影響、受很多客觀、主觀因素,我們的內心都會被蒙蔽,我們的良知會有偏差。致良知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向內求索,另一個是向外求索。向內求索叫“內省”,就是做減法,減少欲望,減少各種桎梏對內心的束縛,拂去各種灰塵對良心的蒙蔽,回歸“本真”。向外求索叫“事上磨練”,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實踐”。
提到陽明心學,提到“事上練”這幾個字,第一個能想到的企業(yè)家就是日本的稻盛和夫,當然陽明心學對于整個日本的發(fā)展也都是影響深遠的。
稻盛和夫利用心學創(chuàng)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yè),日本京都陶瓷集團公司和日本第二電話電報公司,不僅如此在稻盛和夫78歲時,接過了瀕臨破產的日本航空公司,利用心學,他使得日航起死回生。他公開宣布自己不拿日航的工資,沒有大量裁員而是盡量保住員工的飯碗,在這期間他向員工傳導知行合一的思維方式,要追求幸福,要明白日航的存在是為了讓大家幸福,所以必須一起努力。他還倡導用良知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每天都要進行總結,因為良知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件事情上所體現(xiàn)的良知程度都不同,必須隨時不斷地進行總結,才能不斷地有所進步,第二天根據(jù)自己的總結,改進后用良知繼續(xù)工作。最重要的是他對日航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去掉了盲目擴張和嚴重的官僚主義,因為這些在心學中都是私欲的表現(xiàn),不符合天理,自然也就無法取得人心。此外,對于公司盛行的官僚主義,稻盛和夫提拔了一批優(yōu)秀的員工擔任中層管理者,并告訴他們,你們要發(fā)揮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溝通左右的關鍵,你們每個人都是公司的主人。稻盛和夫正是利用了心學,才使得日航重新回歸“航道”。
稻盛和夫和王陽明不是天生的圣人,也不是生來有扭轉乾坤的本領,他們永遠是在事上練,在事上去尋找良知。你的良知只有你自己知道,沒有人能替你致良知。歸根到底一句話,只有自己的良知才能拯救自己。反觀自身以及自身企業(yè),用心對待自己的內心,對待員工,什么才是我們要追求的,跟從自己的內心做事。每天學會內省學會總結,從而不斷提升。不僅僅是做企業(yè),其實我們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是很好的“事上練”的機會,我們不一定會成為圣人,但我們可以盡力去做對家庭、對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王陽明心學推薦書目篇八
放假前我參加了共青團云巖區(qū)區(qū)委組織的團干培訓“知行合一,致良知”陽明文化行活動,培訓當天給我們每人發(fā)了一本《知行合一王陽明》的書籍,回家后我看了看,書中的內容讓我印象很深刻,也有很多的感觸。所以想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書中講述了王陽明的輝煌傳奇。任何一個優(yōu)秀人物的成長都不會那么一帆風順,王陽明也是如此。他經(jīng)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xxx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靜后,王陽明不但求得了內心的安寧,而且逐漸通過“知行合一”擁有了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率文吏弱卒,蕩平了江西數(shù)十年巨寇。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三十五天內平定了寧王之亂。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族匪患。王陽明本是凡塵俗子,但是他的心學卻能夠萬世流傳,讓人拜讀后回味無窮。這是因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勇于深刻剖析追根求源;他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鍛煉內心平靜面對,而后深思熟慮總結經(jīng)驗。
他在被放逐到龍場驛時,那里荒僻蟲蛇眾多、瘴氣流行,接近于山頂洞人居住時代。他在這樣艱苦流放時期沉靜苦思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場和險惡的朝堂,讓龍場悟道實際發(fā)揮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內心的良知,便能達到寧靜于內,無敵于外的境界。人是沒有能力改變外部環(huán)境的,只能適應環(huán)境。這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不經(jīng)風雨,就不能見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長,讓人成熟。
他在南贛剿匪的時候,悟出了“任何一件事靠你一個人獨坐想象,無論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無補;必須要到事情上面去磨煉,做事時無愧于人、無愧于心,也就是所謂的煉心”。他的了悟告訴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學會反思。每天想想自己是否在人際交往中做了不妥當?shù)氖虑?每天是否做了欺人欺心的事情?如果沒有,那就安心并保持這種好狀態(tài);如果有不妥當?shù)胤?,那就馬上改正過來。其實王陽明能夠剿匪成功不單是卓越的軍事才能,也凸顯出非凡的攻心術。這就是萬事不難,要做有心人。時時處處留心做事,成功也就是必然的結局。
他在《傳習錄》中提出:良知在人,永遠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盜賊,你喊他賊,他也不愛聽,這就是良知永遠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說他沒有良知了。正如烏云遮住了太陽,你能說太陽消失了嗎?這樣辯證的觀點通俗易懂很容易讓眾人接受。接著他從良知中引申出是非善惡,并強調每個人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惡,“是非”屬于智慧,“善惡”屬于道德,而每個人一出生就具有這兩種素質,所以都是潛在的圣人。由此他又提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只俯首于自己的心”。這里肯定每個人存在的價值,倡導“人人平等”也體現(xiàn)出人的“自尊”。
讀了王陽明先生的心學,領悟到了知行合一的一些內涵,頓時感覺到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或者復雜的外部世界都不足以成為人生前進的阻礙;我們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都是自己的上帝;我們只需要憑借自己的良知做人斷事,塵世間原本也是如此簡單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