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男同GAYA片大全,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

當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作文 >> 大道之行也總結(jié)(12篇)

大道之行也總結(jié)(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21 14:13:44
大道之行也總結(jié)(12篇)
時間:2023-03-21 14:13:44     小編:zdfb

工作學習中一定要善始善終,只有總結(jié)才標志工作階段性完成或者徹底的終止。通過總結(jié)對工作學習進行回顧和分析,從中找出經(jīng)驗和教訓,引出規(guī)律性認識,以指導今后工作和實踐活動。怎樣寫總結(jié)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總結(jié)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今后的總結(jié)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道之行也總結(jié)篇一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是儒家經(jīng)典"三禮"之一,為戰(zhàn)國至漢初期間儒家思想和禮儀論著的選編。孔子弟子、再傳弟子和后學撰著,漢初戴圣編寫。

《禮記》由多人撰寫,采自多種古籍遺說,內(nèi)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后人采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東漢鄭玄將49篇分為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后人又有不同的分法。一、 學習文言字詞:

1、為下列加紅字注音。

與能( )修睦( )男有分( )惡( )

2、 解釋下列加紅字的意思:

講信修睦:培養(yǎng)。

故:所以。

不獨親其親:(前一個)親:以……為親,意動用法;(后一個)親:親人。

不獨子其子:(前一個)子:以……為子,意動用法;(后一個)子:孩子,兒女;

寡:老而無夫的人。

孤:幼而無父的人。

獨:老而無子。

男有分:職業(yè),職守。

女有歸:女子出嫁。

惡:憎惡。

興:發(fā)生,產(chǎn)生。

作:發(fā)生,興起。

外戶:外:從外面,這里方位名詞活用做狀語;戶:關(guān)門。這里名詞活用為動詞。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推舉。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4、 解釋下列語句:

大道之行: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社會上得以實施并廣泛開展。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情況(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自己獨自享用。也就是說社會上的人們財富、私有的概念很淡薄。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搞陰謀的事就不會發(fā)生,盜竊作亂等行為也不會興起。

二、理解課文內(nèi)容

1、 課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認識?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國泰民安的理想狀態(tài)。

"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當時人們頭腦中的理想境界,兩個詞中帶有明顯的理想色彩,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2、 文中所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文中的大同社會有以下基本特征: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guān)愛。全社會親如一家(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有合適的安排(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尤其是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xiàn)出了社會的關(guān)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男有分,女有歸)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chǎn)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chǎn)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jù)為己有。

3、 怎樣理解孔子關(guān)于"大同"社會的思想?

"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gòu)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4、 文中是如何闡述解釋"大同"社會的?全文的結(jié)構(gòu)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闡述"大同"社會是分三個部分進行的,因此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lǐng)性說明?!按蟮乐幸病笔强偺?,以下分述:①天下為公②選賢與能③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②男有分,女有歸③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

在與現(xiàn)實社會的對比中突出"大同"社會的特點。

三、比較閱讀

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同時,把本文與前面學過的《桃花源記》比較起來進行閱讀,感受一下兩篇文章有和異同。(提示:從《大道之行也》中找出句子,在《桃花源記》中尋找與之對應的描寫。)

中 考 解 析

1、(山西省)根據(jù)課文中的古詩文,在下面橫線上填出有關(guān)句子,每處填寫一句。

⑴.夜闌臥聽風吹雨,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⑶爭渡,爭渡, 。

⑷.______________,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從視覺角度看,色彩鮮明、紅白映襯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論語>六則》中,孔子論述"學"和"思"辯證關(guān)系的兩個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公園花展,觀賞牡丹花的人總比觀賞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頤《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詩句、文言語句的默寫

【分析】:前4道小題為一般性默寫,根據(jù)前后句子補足原文,這類題難度較小。答題時要注意兩點:一要注意所填內(nèi)容是否完整,字數(shù)是否與原文一致;二要防止出現(xiàn)筆誤,尤其是平時易寫錯的字,要特別留意,這樣才能保證解題的準確。后3道小題為理解性默寫,要求在全篇熟練背誦及理解的基礎上,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寫出有關(guān)的句子。第⑺題特設情境,古今結(jié)合,較好的考查了學生的積累與靈活運用能力。

答案為:⑴.鐵馬冰河入夢來 ⑵.渭城朝雨浥輕塵 ⑶.驚起一灘鷗鷺 ⑷.枯藤老樹昏鴉 ⑸.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⑹.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2、(河北省)根據(jù)要求寫出課文原句。

①《醉翁亭記》中描寫瑯琊山春季和夏季景色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賣炭翁》中表現(xiàn)賣炭翁矛盾心理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岳陽樓記》中表達作者遠大政治抱負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陋室銘》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文言語句的默寫

【分析】:本題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考查識記能力,難度較大。不但要能熟練背誦課文,而且還要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及重點語句的含義,缺一不可。

答案為:①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②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③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陜西?。┌匆髮懗稣n文原句

①建國50多年來,我國各條戰(zhàn)線涌現(xiàn)出一大批勞動模范、戰(zhàn)斗英雄,正像毛澤東《沁園春·雪》里所寫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辛棄疾《破陣子》一詞,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概括而又生動地再現(xiàn)緊張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詩句的默寫

【分析】:①題不但考查學生的默寫,還考查學生對名句的靈活運用。答案為: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②題是從理解的角度考查學生的背誦,題目中限定了默寫的內(nèi)容。答案為: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課 外 拓 展

讀《禮記》選文

孔子過泰山側(cè)--從鏡子中照見人類的丑惡

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2)。使子路問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吾苛政(6)。"夫子曰:"小子識之焉(7),苛政猛于虎也!"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植弓》下。②式:同"軾",車前的橫木,供乘車時手扶用。(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的確,確實。(5)舅:丈夫的父親。(6)苛:苛刻,暴虐。(7)小子:長輩對晚輩的稱呼。識(zhì):同"志",記住。

【譯文】

孔子路過泰山旁邊,見到一個婦女在墳墓前哭的很傷心??鬃佑檬址鲋囕Y側(cè)耳聽。他讓子路前去詢問說:"聽您的哭聲,真像是遇上憂傷的事。"婦女于是說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兒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說:"那您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女回答說:"這里沒有苛政。"孔子對子路說:"你要好好記住,苛政比老虎還要兇猛??!"

【讀解】

寧和虎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統(tǒng)治,用反襯的方法烘托出社會政治的殘暴專橫,不堪忍受。這種水深火熱的狀況也許有點夸張,但卻道出了一種現(xiàn)實:人類社會有時比獸類社會還要黑暗和兇暴,人有時比食人野獸還要殘忍。

個人是無力反抗比野獸還要兇殘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樣的圣人,也只有哀嘆的份兒。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烏鴉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和野獸為伍,寧為野獸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殘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從中看到人性的丑惡和兇殘,看到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據(jù)說,人是最怕照鏡子的。當人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實面目時,會被嚇的不附體。不知道我們從鏡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時,會不會嚇的魂不附體?

大道之行也總結(jié)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guān)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gòu)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lián)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lián)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了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探究創(chuàng)新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我們看了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你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guān)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gòu)想,并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整體感知:

1.提供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個心性特別高潔,志向特別幽遠,內(nèi)心情懷特別豐富的人。一天,他參加完魯國年終的祭祀,有感于魯國的現(xiàn)狀發(fā)出了感嘆:“唉,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當政的時代,我沒有趕上,但是我對它們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文中這番對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描繪。

2.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為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yè)、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邪之心。閉:閉塞,這里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注意以下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指老而無妻的人。

4.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备攀龃笸鐣母咎卣?;總領(lǐng)全文。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痹斒觥按笸鄙鐣幕咎卣鳎?/p>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笨偨Y(jié)全文

5.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nèi)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tǒng)領(lǐng)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jié)的語氣讀?!笆侵^大同”是全文結(jié)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6.全班齊讀課文。

三、思考討論:

1.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zhí)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2.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特點?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3.怎樣實施“大道”,實現(xiàn)“大同”?

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關(guān)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gòu)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課堂小結(jié):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xiàn)而加倍努力吧!

“大同”與“小康”的區(qū)別是什么?這里的“小康”與xx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小康”相同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五、作業(yè)設計:

熟讀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

二、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lǐng)全文的語句是什么?照應此句的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提問:怎樣實施“大道”,實現(xiàn)“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請找出相關(guān)語句,并作講解。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3、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三、思考討論:

1.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guān)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滿足發(fā)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坝蟹帧本褪怯蟹€(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2.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xiàn)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xiàn)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jīng)折射出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思考以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fā)言。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要啟發(fā)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xiàn)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要求學生聯(lián)系歷史知識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fā)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lián)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五、課堂小結(jié):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快樂地生活著。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們更要加強國防建設,以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

六、課外延伸:

比較──拓展課文。

1.和《桃花源記》比較閱讀,找出本文與《桃花源記》相對應的句子。

故人不獨親其親……皆有所養(yǎng)──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講信修睦──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歸──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2.小結(jié):由此可見,陶淵明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會”,都是沒有階級壓迫,沒有戰(zhàn)爭紛擾,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團結(jié)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淵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時更含蓄。

大道之行也總結(jié)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初步了解先賢圣哲關(guān)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gòu)想,進而感知“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試背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

讀能力。

3.聯(lián)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lián)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了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lǐng)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zhì),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關(guān)于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chuàng)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具準備

小黑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nèi)化課文內(nèi)容,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桃花源記》中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沒有權(quán)、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斗,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里生活是快樂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一個人人幸??鞓?,個個相處融洽的理想社會。在秦漢以前我國的先哲們就已經(jīng)對這樣的時代進行了論述,先哲們把這樣理想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掃清文字障礙。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yè)、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yǎng)”“撫養(yǎng)”)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2.教師領(lǐng)讀 ,學生跟讀,初步感知文意。

3.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可小組討論。

4.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1)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jù)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备攀龃笸鐣母咎卣?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痹斒觥按笸鄙鐣幕咎卣?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笨偨Y(jié)全文。

(2)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nèi)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tǒng)領(lǐng)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jié)的語氣讀?!笆侵^大同”是全文結(jié)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4)全班齊讀課文。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guān)語句,并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guān)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2)滿足發(fā)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坝蟹帧本褪怯蟹€(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柏洂浩錀売诘匾?,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xiàn)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xiàn)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jīng)折射出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fā)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這是三道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要啟發(fā)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xiàn)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第二題要求學生聯(lián)系歷史知識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第三題重在激發(fā)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lián)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五、課堂小結(jié)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xiàn)而加倍努力吧!

六、試背課文

七、布置作業(yè)

大道之行也總結(jié)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guān)文言詞,翻譯并背誦課文。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了解古代先褪フ芄賾諶死嗌緇岬奈按罄硐耄鹽鍘按笸鄙緇岬幕咎卣鰲?br> ???過程與方法

1.抓住“天下為公”這個關(guān)鍵詞理清課文的層次。

2.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探究創(chuàng)新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齊背《桃花源記》)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沒有權(quán)、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斗,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里生活是快樂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一個人人幸福快樂,個個相處融洽的理想社會。在秦漢以前我國的先哲們就已經(jīng)對這樣的時代進行了論述,先哲們把這樣理想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2.《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為別于戴德的《大戴禮》,故稱《小戴禮》。全書包括《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除有關(guān)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各種禮節(jié)制度的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如流傳很廣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禮記·檀弓》篇?!抖Y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當時文物制度的參考書。《禮記》的語言也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二、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詞句,翻譯課文。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選賢與能(jǔ)矜寡孤獨(guān)男有分(fèn)

2.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推舉。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不獨親其親:①親:以……為親,意動用法;②親:親人。?

不獨子其子:①子:以……為子,意動用法;②子:孩子,兒女;

成語:鰥寡孤獨、夜不閉戶

三、整體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边@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lǐng)性說明。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疤煜聻楣?,這是說政權(quán)(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來)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斑x賢與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由社會成員選舉產(chǎn)生。選舉的標準是“賢”和“能”,“賢”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眾──用現(xiàn)代話來說,叫做“德才兼?zhèn)洹??!爸v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起良好的關(guān)系,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袄嫌兴K,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關(guān)愛。(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zhì)生活說的。(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jù)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

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就是拿現(xiàn)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等,在“大同”社會里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個結(jié)論非常鼓舞人心。

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zhí)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合作探究:

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guān)語句,并作講解。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2.?那么文章中從那幾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責任、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袄嫌兴K,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關(guān)愛。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坝蟹帧?,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才能豐衣足食。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粘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xiàn)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

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xiàn)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jīng)折射出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關(guān)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黃帝、顓臾、帝齒、堯、舜)之世”的傳說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gòu)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啟發(fā)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xiàn)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推知鰥寡孤獨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

6.為實現(xiàn)“大同”社會,從古到今有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請結(jié)合歷史知識舉幾個名人的事例。

四、課堂小結(jié)

1.“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xiàn)而加倍努力吧。

2.寫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來社會?;蛘咭浴拔以诠?000年”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五、拓展練習

1.按要求仿寫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選一種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寫一個句子。

例句:教師的周圍飄著粉筆屑,不,那不是粉筆屑,那是教師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刪、不更改下面一句話的任何一個字,寫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話。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葉一樣,雖然護住了紅花,自己卻化作了污泥。

改句:他像落地的枯葉一樣,雖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卻護住了紅花。

怪哉

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怨,咸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蟲?”朔曰:“尺。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當消?!庇谑鞘谷巳∠x置酒下,須臾糜散。(選自《太平廣記·昆蟲一》)

[注釋]①幸:臨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稱為“幸”②拘系:拘押,關(guān)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確,確實

1.解釋加點詞語。

①觀者莫識()

②還對曰(?)

③咸仰首嘆曰(?)

④信如其言(?)

⑤何以去蟲(?)

⑥以酒灌(?)

2.翻譯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獄處。

②于是使人取蟲置酒下,須臾糜散。

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到,魯迅小時候曾經(jīng)問他的先生:“怪戰(zhàn)這蟲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據(jù)本文作出回答嗎?

4、東方朔對“怪哉”的解說,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參考答案:

1.①識辨②回答③都④確實⑤除去⑥用

2.①這兒肯定是秦朝的牢獄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蟲捉來放到酒中,過了一會這蟲子就化掉了。

3.傳說中因人含冤怨憤而變成的蟲子,在酒中就會化掉。

4.東方朔的解說,含有勸喻漢武帝要寬待百姓的意思。

課文補遺--談談儒家的政治理想

對儒學來講,理想人的培養(yǎng)和和諧家庭的建立畢竟只是為達到最終目的——治國平天下——鋪平了道路,要使國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現(xiàn),根本上還需要現(xiàn)實政治的努力。天下統(tǒng)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君仁臣義;君民同樂,輕斂薄賦:這既是儒學家們憧憬、瞻望的理想社會的格局,也是他們終身倡導,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現(xiàn)實政見和主張。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嚴格地說,只是一種管理社會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會,便是一個安定、和諧與統(tǒng)一的治平之世。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悅遠來、“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到荀子的上下協(xié)調(diào)、“群居和一”“四海之內(nèi)若一家”等等無不構(gòu)畫出一幅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美妙藍圖。

先秦儒家這種從仁學的基點出發(fā)建構(gòu)而成的美好社會的圖景,到了秦漢之際,便自然地發(fā)展為“大同”理想?!按笸馈憋@然是對原始社會的帶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達了儒家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為公”這一公有制社會的本質(zhì)特點,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愛互助的人際關(guān)系,為后來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極有價值的思想資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時,從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又肯定“大道既隱”,“天下為公”已被“天下為家”所代替。出現(xiàn)了財產(chǎn)私有,“貨力為己”的以血緣關(guān)系為基礎的宗法教度,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官爵、財產(chǎn)世世代代相沿襲,形成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關(guān)系,于是,便有必要“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本S護宗法等級秩序,區(qū)分尊卑上下貴*的禮義制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儒家把這種需要用禮義制度、道德規(guī)范來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社會稱之為“小康”社會,并認為它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產(chǎn)生的,這實際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導的禮義之治的歷史必然性,亦表達了儒家的較低一層次的社會理想。

然而,不僅“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個烏托邦,就是“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以仁義為法則來協(xié)調(diào)一切人與人的關(guān)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酌蠈W說的遭遇就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罰,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養(yǎng)生息,減輕受剝削壓迫的程度,從而對發(fā)展經(jīng)濟和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表現(xiàn)出較多的人民性和歷史遠見。但另一方面,這種善良的愿望和主張卻不符合統(tǒng)治者急功近利的現(xiàn)實需要,擴大疆域,稱霸諸侯,一統(tǒng)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為有力的,現(xiàn)實的手段。

于是,我們便可以看到,儒家這種以仁學為基礎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理想,其本身的內(nèi)容和特點就決定了它在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特殊的歷史命運。

大道之行也總結(jié)篇五

語言運用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大道之行——?

(2)選賢與能——?

(3)講信修睦——?

(4)不獨親其親——?

(5)使老有所終——?

(6)男有分,女有歸——?

(7)不必藏于己——?

(8)謀閉而不興——?

(9)外戶而不閉?

(10)是謂大同——?

2.?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1)選賢與能?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讀__________?

(2)矜、寡、孤、獨、廢疾者?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讀__________?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3)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4.?寫出與加點詞詞義相同的成語。?

(1)選賢與能——?

(2)貨惡其棄于地也——?

(3)講信修睦——?

5.?以“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為話題寫一段話。?

6.?根據(jù)情景用下面的詞語說一段話(詞序可以調(diào)整)。?

(1)用風、雨、樹表達自己在安定、詳和的社會中生活時的心情。?

(2)用風、雨、樹表達自己在生活中受挫折時的心情。?

課內(nèi)精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痰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7.?解釋加點的詞語。?

(1)不獨子其子——?

(2)壯有所用——?

(3)矜、寡、孤、獨、廢疾者?

(4)女有歸——?

(5)貨惡其棄于地也——?

(6)力惡其不出于身也——?

(7)外戶而不閉——?

(8)是謂大同——?

8.?指出文中加點詞統(tǒng)領(lǐng)的句子。?

(1)故?

(2)是故?

9.?文中畫橫線句子的語序可否顛倒?為什么??

10.翻譯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

11.簡答。?

(1)課文采用的是什么結(jié)構(gòu)形式??

(2)課文說明的大同社會有哪些特征??

課外選讀?

唐太宗論止盜?

上與群臣論止盜?;蛘堉胤ㄒ越?,上曬①之日“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shù)年之后,海內(nèi)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0焉。?

(司馬光)?

【注釋】①曬(shen3)微笑。②野宿:在郊外露宿。?

1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上與群臣論止盜?

(2)民之所以為盜者?

(3)或請重法以禁之?

(4)故不暇顧廉恥耳?

(5)輕徭薄賦?

(6)安用重法邪?

(7)自是數(shù)年之后?

(8)路不拾遺?

13.回答下列問題。?

(1)對“盜”的問題,群臣的看法是什么??

(2)對“盜”的問題,“上”的看法和理由是什么??

(3)“上”的做法營造了什么樣的理想社會??

(4)“海內(nèi)升平”使你聯(lián)想到課文中哪個句子??

(5)“外戶不閉,商旅野宿”使你聯(lián)想到課文中哪個句子??

思考探究?

14.社會是人賴以生存的家園,其興與衰,好與壞,時常牽動著文人墨客——肩擔道義者的心。你能說出《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點嗎??

大道之行也總結(jié)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guān)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gòu)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lián)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lián)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了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lǐng)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zhì),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關(guān)于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chuàng)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已選好的一張科幻vcd、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nèi)化課文內(nèi)容,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yè)、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yǎng)”“撫養(yǎng)”)?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1)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jù)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痹斒觥按笸鄙鐣幕咎卣?;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jié)全文。?

(2)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nèi)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tǒng)領(lǐng)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jié)的語氣讀?!笆侵^大同”是全文結(jié)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4)全班齊讀課文。?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guān)語句,并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guān)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2)滿足發(fā)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柏洂浩錀売诘匾?,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xiàn)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xiàn)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jīng)折射出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4.多媒體顯示板書設計,學生依據(jù)板書提示,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fā)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這是三道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要啟發(fā)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xiàn)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第二題要求學生聯(lián)系歷史知識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第三題重在激發(fā)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lián)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教師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發(fā)學生想像。?

五、課堂小結(jié)?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xiàn)而加倍努力吧!?

學生齊背課文。?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給下面這段文字加標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下面是一段不規(guī)范的譯文,請學生讀后評價,并說出簡潔正確的譯法。?

大道推行的時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負責工作,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的氣氛。所以人不單單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不單單以自己的兒子為兒子,讓老人有人養(yǎng)老送終,讓年輕人得到重用,讓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長大,讓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而無父、老而無子的人和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讓男子有職業(yè),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所以*邪之謀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從外面把門扇合上而不用門閂插門,這就叫理想社會。?

[注]正確譯文,參考教參p207相關(guān)資料。?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完成下列練習:?

(1)解釋加粗的詞。?

①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

③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④男有分,女有歸?

(2)翻譯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②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一、查找資料,搜集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未來的不同暢想的內(nèi)容,在班內(nèi)組織一次以“暢想未來”為題的讀書交流會。?

二、寫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來社會。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三、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①昔者仲民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②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③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④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⑤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為小康?!?

1.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2.“大同”與“小康”的區(qū)別是什么?這里的“小康”與xx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小康”相同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①以前,孔子有次作為禮賓參加蠟祭。祭事結(jié)束后,他到城門觀臺上游覽,不禁感嘆起來。?

②大道實行的時代和夏、商、周幾位英明人物在位的時代,我都沒有趕上,但那時的情景古書上還記載了一些。?

③君主世襲成為制度,修筑城郭溝池以加強防御。制定禮義來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行為,用以端正君臣之分,加強父子感情,促進兄弟和睦,使夫婦關(guān)系和順,用以設立各種制度,劃分田地和住地的疆界,使勇力和智力得到尊重,使個人建立的功勞屬于自己。?

④他們用禮來顯示正義,考驗信實,指明錯誤,確立仁讓典范,給人們指示永遠遵循的原則。?

⑤如果有人不遵循這樣的原則,即使他有權(quán)有勢,也要把他罷免,使人們都知道他是危害社會的人。?

2.略。?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1.談談儒家的政治理想?

對儒學來講,理想人的培養(yǎng)和和諧家庭的建立畢竟只是為達到最終目的——治國平天下——鋪平了道路,要使國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現(xiàn),根本上還需要現(xiàn)實政治的努力。天下統(tǒng)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君仁臣義;君民同樂,輕斂薄賦:這既是儒學家們憧憬、瞻望的理想社會的格局,也是他們終身倡導,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現(xiàn)實政見和主張。?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嚴格地說,只是一種管理社會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會,便是一個安定、和諧與統(tǒng)一的治平之世。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悅遠來、“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到荀子的上下協(xié)調(diào)、“群居和一”“四海之內(nèi)若一家”等等無不構(gòu)畫出一幅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美妙藍圖。?

先秦儒家這種從仁學的基點出發(fā)建構(gòu)而成的美好社會的圖景,到了秦漢之際,便自然地發(fā)展為“大同”理想?!按笸馈憋@然是對原始社會的帶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達了儒家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為公”這一公有制社會的本質(zhì)特點,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愛互助的人際關(guān)系,為后來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極有價值的思想資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時,從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又肯定“大道既隱”,“天下為公”已被“天下為家”所代替。出現(xiàn)了財產(chǎn)私有,“貨力為己”的以血緣關(guān)系為基礎的宗法教度,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官爵、財產(chǎn)世世代代相沿襲,形成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關(guān)系,于是,便有必要“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本S護宗法等級秩序,區(qū)分尊卑上下貴*的禮義制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儒家把這種需要用禮義制度、道德規(guī)范來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社會稱之為“小康”社會,并認為它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產(chǎn)生的,這實際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導的禮義之治的歷史必然性,亦表達了儒家的較低一層次的社會理想。?

然而,不僅“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個烏托邦,就是“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以仁義為法則來協(xié)調(diào)一切人與人的關(guān)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酌蠈W說的遭遇就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罰,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養(yǎng)生息,減輕受剝削壓迫的程度,從而對發(fā)展經(jīng)濟和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表現(xiàn)出較多的人民性和歷史遠見。但另一方面,這種善良的愿望和主張卻不符合統(tǒng)治者急功近利的現(xiàn)實需要,擴大疆域,稱霸諸侯,一統(tǒng)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為有力的,現(xiàn)實的手段。?

于是,我們便可以看到,儒家這種以仁學為基礎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理想,其本身的內(nèi)容和特點就決定了它在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特殊的歷史命運。?

(《東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編)?

2.關(guān)于《禮記》?

《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為別于戴德的《大戴禮》,故稱《小戴禮》。全書包括《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除有關(guān)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各種禮節(jié)制度的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如流傳很廣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禮記·檀弓》篇?!抖Y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當時文物制度的參考書?!抖Y記》的語言也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大道之行也總結(jié)篇七

【學習目的】

1、熟讀成誦,把握字詞。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聯(lián)系生活,理解提升。

【學習時間】

一課時。

【學習準備】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教學設計】

一、理想社會,交流引讀

同學們,我們看了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你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zhàn)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熟讀成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⑴ 教師范讀古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

⑵ 學生仿讀并注意文中停頓:

① 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nèi)涵

② “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tǒng)領(lǐng)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tǒng)領(lǐng)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tǒng)領(lǐng)以下四句,其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

③ “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④ “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⑤ 末句是全文結(jié)論,要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⑶ 學生朗讀并試著背誦。

2、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選賢與能:通“舉”

⑶ 講信修睦:培養(yǎng)

⑷ 故人不獨親其親:獨,單獨。親,以…為親

⑸ 矜:guān 老而無妻的人

⑹ 皆有所養(yǎng):供養(yǎng)

⑺ 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yè)

⑻ 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謀閉而不興:發(fā)生

⑾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總領(lǐng)全文。*

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征。

第三層:總結(jié)全文。

4、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zhí)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這幾個概念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關(guān)鍵)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1、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特點?

⑴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

⑵ 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⑶ 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2、怎樣實施“大道”,實現(xiàn)“大同”?

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3、如何理解孔子關(guān)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gòu)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體驗反思,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聯(lián)系伊拉克目前硝煙四起的局勢,今天你又是如何認識“大同”社會的?你覺得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早日實現(xiàn)大同?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五、總結(jié)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jié)存儲: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們更要加強國防建設,以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

2、課外延伸:

⑴ 背誦默寫課文。

⑵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所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大道之行也總結(jié)篇八

和安中學? 鐘光尤

1.????? 掌握相關(guān)文言詞語,翻譯并背誦課文

2.????? 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 了解古代先賢圣哲關(guān)于人類社會的偉大理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1.????? 理解全文大意,積累詞語

2.????? 領(lǐng)會文章的內(nèi)涵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學生齊背《桃花源記》……文中的桃花生活是歷代文人夢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關(guān)于人類美好生活的構(gòu)想,我們的先哲們把這種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種社會是怎樣的。

2.作品與背景簡介

3.出示學習目標

(二)新課學習

1.檢查預習情況(重點字詞的注音與解釋)

2.聽錄音,注意難讀字

3.指導朗讀(個別讀、齊讀)

4.圍繞以下問題小聲讀課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讀課文,對課文的字詞句進行解釋

6.學生翻譯全文

7.齊讀課文,思考:(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3)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怎樣?

8.分析文章的結(jié)構(gòu)

9.學生齊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拓展練習

1、發(fā)揮你的想像,把大同社會的場景進行形象的描繪。

2、“大同 ”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們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諧社會和這個大同社會的關(guān)系?

(四)課堂小結(jié)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學習了解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盡管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實現(xiàn),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的財富……

(五)課堂練習(字詞句釋為主,具體內(nèi)容略)

大道之行也總結(jié)篇九

1、熟讀成誦,把握字詞。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聯(lián)系生活,理解提升。

一課時

●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文人筆下的理想社會,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贍養(yǎng)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guān)系的老人。在撫養(yǎng)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小孩。)陶淵明: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范仲淹: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同學們,我們看了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zhàn)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①給下面這段文字加標點。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②學生讀古文并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nèi)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tǒng)領(lǐng)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tǒng)領(lǐng)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tǒng)領(lǐng)以下四句,其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 c“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e末句是全文結(jié)論,要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yǎng) ?d故人不獨親其親:獨,單獨。親,以---為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yǎng):供養(yǎng)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yè) ?h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fā)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將全文依據(jù)“總——分——總”的思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總領(lǐng)全文。? 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征。? 第三層:總結(jié)全文

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zhí)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1、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特點????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滿足發(fā)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2、怎樣實施“大道”,實現(xiàn)“大同”??? 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3、文中的“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桃花源記》比較閱讀,找出本文與《桃花源記》相對應的句子。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故人不獨親其親..皆有所養(yǎng)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3)?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講信修睦 (4)?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男有分,女有歸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們更要加強國防建設,以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

①??? 背誦默寫課文。

②???? 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fā)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養(yǎng)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物被拋棄在地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總結(jié)篇十

大道之行也

《禮記》

教學目標?:

1、抓住“天下為公”這個關(guān)鍵詞理清課文的層次,

2、理解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學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進一步鞏固文言文的翻譯。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guān)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gòu)想,并給它定名為“大同”?,F(xiàn)代社會也有很多人憧憬著“大同”的理想社會。像孫中山、譚嗣同、康有為等人。毛澤東更是提出了與之類似的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們就來領(lǐng)略儒家經(jīng)典著作,出自《禮記》的《大道之行也》。

二、教學目標?:

(一)、背誦課文? (二)、理解意思?? (三)、領(lǐng)悟“大同“社會

三、初讀課文

(一)學生初讀課文,認識字詞。

〔選賢與(jǔ)能〕

〔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

〔男有分(fèn)〕

〔貨惡(wù)其棄于地也

(二)學生自讀課文,能夠讀順課文

(三)教師范讀課文,指導朗讀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nèi)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b.“故人不獨親………”“使老有所終……”中的“人”“使”各統(tǒng)領(lǐng)其下兩

句和四句,其后一頓;

c.“貨”“力”兩字后一頓,表明觀點; d.“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e. “是故”承上作結(jié)一頓;f.“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g.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

語氣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四)學生齊讀課文。

四、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1、根據(jù)課下注解翻譯課文。

2、劃出自己不能解釋的字詞。

3、小組討論解決。

4、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來,課堂解決。

5、課堂交流翻譯的情況。

6、同位交流檢查翻譯的情況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

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忠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孩子能順利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路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自己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重點解釋:

與,通“舉”,選舉

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分:職分,指職業(yè)、職守

歸:女子出嫁

惡:憎惡????????? 閉而不興:杜絕

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亂:指造反????????? 賊:指害人

作:興起??? 大同:有和、平的意思

五、 回答下面的問題

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

(一)學生思考

(二)學生討論

(三)課堂交流

一、對“大同”社會的綱領(lǐng)性說明

二、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a人人都能受到社會的關(guān)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三、全文的總括語

六、背誦課文。指導學生根據(jù)層次一層一層地背誦。

討論:你認為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哪些地方達到了“大同”社會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會是什么樣子的?為此,我們還應該作哪些努力?

七、布置作業(yè)?:

背誦默寫課文

背解釋并抄寫2遍

以“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為話題寫一段話。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天下為公”這個關(guān)鍵詞理清課文的層次,

2、理解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學重點、難點:

3、積累文言詞語。

4、進一步鞏固文言文的翻譯。

一、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

1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

2、學生背誦課文。

故人不獨親④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①,女有歸②。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④。

3、檢查課下注解:

①選自《禮記·禮運》?!抖Y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與,通“舉”。⑤〔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分,職分,指職業(yè)、職守。歸,女子出嫁。惡,憎惡。④〔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同,有和、平的意思。

4、檢查學生的口頭翻譯:

故人不獨親④其親,不獨子其子,

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yǎng),

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孩子能順利成長,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④。

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 路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自己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

二? 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并解釋。

1選賢與能

2男有分,女有歸

3貨惡其棄于地也

4陶后鮮有聞

三、布置作業(yè)?:

第一、抄寫課下注解

第二、練習三

課后記: 在設計上,分層和背誦的環(huán)節(jié)放在翻譯之后,效果就好了。我當時的想法是,讓學生根據(jù)朗讀提示就能劃分課文層次,但這對于好學生而言尚可,中等以下的學生是達不到的。這堂教學設計在實施的過程中,在時間上出現(xiàn)一點偏差。最后的討論本是個出彩之處,但時間關(guān)系發(fā)揮的不夠充分。你認為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哪些地方達到了“大同”社會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會是什么樣子的?為此,我們還應該作哪些努力?這個問題設計的不錯,學生聯(lián)系了現(xiàn)實社會,理解了課文內(nèi)涵,也達到了德育的目標。

大道之行也總結(jié)篇十一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guān)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gòu)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二)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lián)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二、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三、教學難點?

1.聯(lián)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了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lǐng)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zhì),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關(guān)于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chuàng)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nèi)化課文內(nèi)容,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

一、導入語。

假如同學們到南京旅游,一定會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長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門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生前題寫的四個大字——“天下為公”。這四個字是孫中山先生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他題寫的最多的一句話。它包含著孫先生為之奮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會構(gòu)想。其實,這一句話最早出自于我國一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禮記》。那么這四個字究竟有什么含義?這什么被孫中山先生奉為一生理想?我們不妨走進這部兩千多年前就出現(xiàn)的典籍,共同尋找答案。

(板書課題)

二、整體把握課文。

1、本課文是從《禮記》中節(jié)選的一段文字,編者以第一句話作為標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搜集全文閱讀。今天我們只要研究這一段文字。

先請同學們共同朗讀課文,請注意生字和特殊讀音。

(學生朗讀)

(教師點評朗讀,如有必要可板書重點讀音和朗讀錯誤的讀音。)

2、通過提問把握課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兩個字來表示理想社會?(“大同”)

“大道”與“大同”有什么關(guān)系?(“大道行”才能達到“大同”社會)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社會面貌?請劃出有關(guān)文字回答。(“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

(在回答的時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學生不理解,可以請發(fā)言的同學來解釋。)

3、老師小結(jié):這段文字從很多方面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tài),也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安居樂業(yè)、人人平等、互敬互愛、親如一家的社會畫卷。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難怪千百年來,從孔子孟子到陶淵明,從洪秀全康有為到孫中山,無數(shù)仁人志士視之為最高理想。接下來我們來研究下這個理想的實質(zhì)是什么?

三、深入研究課文,領(lǐng)會課文實質(zhì)。

1、請大家默讀課文,用課文中有關(guān)語句來回答問題:

選舉什么樣的人治理國家:?

提倡什么的人際關(guān)系:?

怎樣對待弱勢群體:?

具有什么樣的物質(zhì)財富觀念:?

具有什么樣的勞動觀念:?

2、學生回答問題。

3、以上這些方面涉及到一個社會的各個方面,作者對此作了大膽的設想。作為兩千多年前的人,能夠有這樣的設想確實叫人敬佩。然而,我們同時也應看到,作者的這些設想僅僅停留于提綱式的粗線條的勾勒,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法。時代的局限使得他們不可能去研究這些設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實踐這些設想的方法。我們今天去閱讀這些文字,大家想過什么方法可以實踐這些設想嗎?請大家大膽想象,說出你的設想,說不定明天的社會學家就出現(xiàn)在你們中間。

同學談設想,老師注意傾聽。

大道之行也總結(jié)篇十二

【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理解大同社會的特征。

2.理清層次;背誦課文。

3.感受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學重難點】

1.背誦課文。

2.理解大同社會的特征。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齊背《桃花源記》)對美好社會的不懈追求,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永恒主題。其實由陶淵明再上溯千年,我國就有了名字為“大同”(板書)的美好社會構(gòu)想。那么,大同社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會?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學習《大道之行也》。先請學生們自由讀課文,要求讀音正確、停頓正確。好,讀起來——(板書:大道之行也《禮記》)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師生點評。

(1)關(guān)注生字讀音。與(jǔ) 矜(guān) 分(fèn) 惡(wù)

(2)關(guān)注句子停頓。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故/謀/閉而不興

三、理解文意

1.默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

2.屏顯如下練習。

(1)解釋加點的字。

①選賢與能——通“舉”,選拔。

②男有分,女有歸——職分,指職業(yè)、職守。女子出嫁。

③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④是故謀閉而不興 是謂大同——這。

(2)翻譯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

②天下為公。

——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

③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

(3)給文章加標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3.指導朗讀。對誦讀作具體指導,在誦讀中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nèi)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你認為哪一個是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

明確:天下為公:一個“公”字點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第二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每組后當作一頓,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tǒng)領(lǐng)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tǒng)領(lǐng)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tǒng)領(lǐng)以下四句,其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這兩句話是怎樣體現(xiàn)大同社會“天下為公”的特征的?

明確: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袄嫌兴K,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關(guān)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zhì)生活說的。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柏洂浩錀売诘匾?,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jù)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第三層:“是故”用承上作結(jié)的語氣讀?!爸\閉而不興”中“閉”讀降調(diào)?!岸婚]”一語后停頓可稍長。末句是全文結(jié)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4.指名朗讀。要求讀出理解、讀出層次,直至背誦。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世外桃源”與本文“大同”社會相比,有哪些相似之處?

2.聯(lián)系實際思考,你認為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哪些地方達到了“大同”社會的要求?我們還應該作哪些努力?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fā)言。然后推選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題,要啟發(fā)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xiàn)象來認識這個社會,加深對本文的理解,例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再如,從“往來種作”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那是一個“男有分,女有歸”的理想社會。第二題從正面設問,引導學生挖掘當前社會的積極健康因素,要求學生聯(lián)系歷史知識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題重在激發(fā)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lián)想和想象,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齊背課文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quán)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nèi)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