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基本條件。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一物理教案設計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一
初步認識與非門可以代替與門、非門。
t065或74ls00型二輸入端四與非門集成電路兩塊,100歐定值電阻1只,gd55—2型發(fā)光二極管1只,常閉按鈕開關兩個,一號干電池三節(jié)(附電池盒),mg42—20a型光敏電阻1只。
1.復習
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與門、非門、與非門三種門電路,同學們還記得與門、非門、與非門使電路閉合的條件嗎?同學們邊回答,老師邊板書:
(與門輸入端都是高電位時非門輸入端是低電位時與非門只要有一個輸入端是低電位)
與非門是最常見的門電路,這是因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沒有專用的非門、與門時(為了生產(chǎn)、調(diào)試的方便與規(guī)范,在集成電路產(chǎn)品中沒有與門、非門,而只供應與非門),可以用與非門來分別代替它們。今天我們就學習如何把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使用。板書:
(第六節(jié)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
2.進行新課
(1)用與非門作為非門
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研究只應用與非門的一個輸入端a(或b),另一個輸入端b(或a)空著,這個與非門的開關條件。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低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把它當作一個電路的開關,此時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高電位,關的)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高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這個開關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低電位,開的)
問:這樣使用與非門,這個與非門可不可以看作是個非門(與本節(jié)課復習中的板書呼應)?(可以)
板書:
高一物理教案設計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二
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1、共點力:物體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線或作用線的延長線能相交于一點的力
2、平衡狀態(tài):在共點力的作用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
說明:這里的靜止需要二個條件,一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為零,二是物體的速度為零,僅速度為零時物體不一定處于靜止狀態(tài),如物體做豎直上拋運動達到點時刻,物體速度為零,但物體不是處于靜止狀態(tài),因為物體受到的合外力不為零。
3、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合力為零,即0
說明;
①三力匯交原理:當物體受到三個非平行的共點力作用而平衡時,這三個力必交于一點;
②物體受到n個共點力作用而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取出其中的一個力,則這個力必與剩下的(n-1)個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問題,則其平衡條件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轉動軸的物體的平衡條件
高一物理教案設計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三
【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圓周運動,什么是勻速圓周運動
2、理解什么是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間的關系
4、能在具體的情境中確定線速度和角速度與半徑的關系
【學習重點】
1、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勻速圓周運動
3、線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間的關系
【學習難點】
對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的理解
分析下圖中,a、b兩點的線速度有什么關系?勻速圓周運動中,勻速的含義是 。勻速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是不變的嗎?分析情況下,輪上各點的角速度有什么關系?
探究四、1)線速度與角速度有什么關系?怎樣推導他們的關系?
2)勻速圓周運動的den線速度,角速度,周期,頻率之間有什么關系》試推導其關系。
1、有兩個走時準確的始終,分針的長度分別是8cm和10cm,歷經(jīng)15分鐘,問兩分針的針尖位置的平均線速度是多大?
高一物理教案設計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四
1、定義: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
思考: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是否相同?為什么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情況與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不同?
在空氣中與在真空中的區(qū)別是,空氣中存在著空氣阻力。對于一些密度較小的物體,例如降落傘、羽毛、紙片等,在空氣中下落時,受到的空氣阻力影響較大;而一些密度較大的物體,如金屬球等,下落時,空氣阻力的影響就相對較小了。因此在空氣中下落時,它們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體都只受到重力,同時由靜止開始下落,都做自由落體運動,快慢相同。
2、不同物體的下落快慢與重力大小的關系
(1)有空氣阻力時,由于空氣阻力的影響,輕重不同的物體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較重的物體下落得較快
(2)若物體不受空氣阻力作用,盡管不同的物體質(zhì)量和形狀不同,但它們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zhì):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1、自由落體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2、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自由落體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處的自由落體加速度一般不同。
規(guī)律:赤道上物體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極處重力加速度最大;物體所處地理位置的緯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動規(guī)律
因為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所以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論都適用于自由落體運動。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關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論:h=gt2
問題1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情況與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相同嗎?你有什么假設與猜想?
探究思路:物體在真空中下落時,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氣阻力,此時物體的加速度較大,整個下落過程運動加快。在空氣中,物體不但受重力還受空氣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時物體加速度較小,整個下落過程較慢些。
問題2自由落體是一種理想化模型,請你結合實例談談什么情況下,可以將物體下落的運動看成是自由落體運動。
探究思路:回顧第一章質(zhì)點的概念,談談我們在處理物理問題時,根據(jù)研究問題的性質(zhì)和需要,如何抓住問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種理想化的模型,使復雜的問題得到簡化,進一步理解這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問題3地球上的不同地點,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相同嗎?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點,同一物體所受的重力不同,產(chǎn)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來講,越靠近兩極,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就越大;離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例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從靜止開始下落的物體一定做自由落體運動
b。若空氣阻力不能忽略,則一定是重的物體下落得快
c。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總是垂直向下
d。滿足速度跟時間成正比的下落運動一定是自由落體運動
精析:此題主要考查自由落體運動概念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是指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選項a沒有說明是什么樣的物體,所受空氣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選項c中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應為豎直向下,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都與時間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體運動。
答案:abcd
例2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對自家屋頂?shù)蜗碌乃芜M行觀察,發(fā)現(xiàn)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時間為1.5 s,他由此估計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間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樣估算的嗎?
精析:粗略估計時,將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體,g取10 m/s2,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可求得。
答案:設水滴落地時的速度為vt,房子高度為h,則: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綠色通道:學習物理理論是為了指導實踐,所以在學習中要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分析問題要從實際出發(fā),各種因素是否對結果產(chǎn)生影響都應具體分析。
例3一自由下落的物體最后1 s下落了25 m,則物體從多高處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題中的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加速度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體最后1 s的位移為25 m,如果假設物體全程時間為t,全程的位移為s,該物體在前t—1 s的時間內(nèi)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設物體從h處下落,歷經(jīng)的時間為t。則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體從離地45 m高處落下。
綠色通道:把物體的自由落體過程分成兩段,尋找等量關系,分別利用自由落體規(guī)律列方程,聯(lián)立求解。
自主廣場
1、在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讓一輕一重的兩石塊從同一高度處同時自由下落,則
a、在落地前的任一時刻,兩石塊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塊下落得快、輕的石塊下落得慢
c、兩石塊在下落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們在第1 s、第2 s、第3 s內(nèi)下落的高度之比為1∶3∶5
答案:acd
2、甲、乙兩球從同一高度處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則在下落過程中
a、兩球速度差始終不變
b、兩球速度差越來越大
c、兩球距離始終不變
d、兩球距離越來越大
答案:ad
3、物體從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達地面時的速度與在一半高度時的速度之比是
a、1∶2
b、1∶1
c、2∶1
d、4∶1
答案:b
4、從同一高度處,先后釋放兩個重物,甲釋放一段時間后,再釋放乙,則以乙為參考系,甲的運動形式是
a、自由落體運動、
b、勻加速直線運動a
c、勻加速直線運動ag
d、勻速直線運動
答案:d
5、a物體的質(zhì)量是b物體質(zhì)量的5倍,a從h高處,b從2h高處同時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下落1 s末,它們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時,它們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過程中同一時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從距離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個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內(nèi)的位移。
答案:35 m
7、兩個物體用長l=9。8 m的細繩連接在一起,從同一高度以1 s的時間差先后自由下落,當繩子拉緊時,第二個物體下落的時間是多長?
答案:0.5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0。2 s內(nèi)通過高度為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頂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
9、如圖2—4—1所示,豎直懸掛一根長15 m的桿,在桿的下方距桿下端5 m處有一觀察點a,當桿自由下落時,從桿的下端經(jīng)過a點起,試求桿全部通過a點所需的時間。
(g取10 m/s2)
圖2—4—1
答案:1 s
高一物理教案設計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五
【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的意義、公式、符號、單位、矢量性。
2、知道質(zhì)點的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qū)別。
4、會用公式計算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學習重點】
速度、瞬時速度、平均速度三個概念,及三個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
【學習難點】
平均速度計算
【方法指導】
自主探究、交流討論、自主歸納
【知識鏈接】
【自主探究】
知識點一: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
【閱讀】p15 “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a級 1、物體沿著直線運動,并以這條直線為x坐標軸,這樣物體的位置就可以用 來表示,物體的位移可以通過 表示,δx的大小表示 ,δx的正負表示
【思考與交流】1、汽車在沿x軸上運動,如圖1—3—l表示汽車從坐標x1=10 m,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到達坐標x2=30 m處,則δx = ,δx是正值還是負值?汽車沿哪個方向運動?如果汽車沿x軸負方向運動,δx是正值還是負值?
2、如圖1—3—l,用數(shù)軸表示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能否用數(shù)軸表示時間的變化量?怎么表示?
3、綠妹在遙控一玩具小汽車,她讓小汽車沿一條東西方向的筆直路線運動,開始時在某一標記點東2 m處,第1s末到達該標記點西3m處,第2s末又處在該標記點西1m處。分別求出第1s內(nèi)和第2s內(nèi)小車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識點二:速度
【閱讀】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問題。
實例:北京時間8月28日凌晨2點40分,雅典奧林匹克體育場,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的日子,21歲的上海小伙劉翔像閃電一樣,挾著狂風與雷鳴般的怒吼沖過終點,以明顯的不可撼動的優(yōu)勢獲得奧運會男子110米欄冠軍,12秒91的成績平了由英國名將科林約翰遜1993年8月20日在德國斯圖加特創(chuàng)造的世界紀錄,改寫了奧運會紀錄。那么請問我們怎樣比較哪位運動員跑得快呢?試舉例說明。
【思考與交流】
1、以下有四個物體,如何比較a和b、b和d、b和c的運動快慢?
初始位置(m) 經(jīng)過時間(s) 末了位置(m)
a。自行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20 100
b。公共汽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10 100
c火車沿平直軌道行駛 500 30 1 250
d。飛機在天空直線飛行 500 10 2 500
a級1、為了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可以用 跟發(fā)生這個位移所用 的比值,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3、單位:國際單位m/s或ms-1,常用單位km/h或kmh-1 , ㎝/s或㎝s-1
4、速度的大小在數(shù)值上等于 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 的方向 , 位移是矢量,那速度呢?
問題:我們初中時曾經(jīng)學過“速度”這個物理量,今天我們再次學習到這個物理量,那大家仔細比較分析一下,我們今天學習的“速度”跟初中學習的“速度”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有什么不同?
知識點三: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一般來說,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運動的快慢不一定時時一樣,所以由v=δx/δt求得速度,表示的只是物體在時間δt內(nèi)的 快慢程度,稱為: 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__的方向決定,它的_____________表示這段時間內(nèi)運動的快慢。所以平均速度是 量,
1、甲百米賽跑用時12。5秒,求整個過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那么我們來想一想,這個速度是不是代表在整個12。5秒內(nèi)速度一直都是這么大呢?
2、前面的計算中我們只能知道百米賽跑中平均下來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體運動的快慢,如果我想知道物體某個時刻的速度如10秒末這個時刻的速度,該如何計算呢?
【思考與交流】
教材第16頁,問題與練習2,這五個平均速度中哪個接近汽車關閉油門時的速度?
總結:質(zhì)點從t到t+△t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x/t△中,△t取值 時,這個值就可以認為是質(zhì)點在時刻的瞬時速度。
問題:下列所說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時速度?
1。 百米賽跑的運動員以9。5m/s的速度沖過終點線。
2。 經(jīng)過提速后,列車的速度達到150km/h。
3。 由于堵車,在隧道中的車速僅為1。2m/s。
4。 返回地面的太空艙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5。 子彈以800m/s的速度撞擊在墻上。
知識點三:速度和速率
學生閱讀教材第16頁相應部分的內(nèi)容并填空:
速度既有 ,又有 ,是 量,速度的 叫速率,速率是 量。
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用到“速度”這個詞,那我們平時所講的“速度”在物理學中的哪個速度呢?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舉例:
高一物理教案設計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六
高一化學教案:牛頓第一定律學案
第一節(jié) 牛頓第一定律 學案
牛頓第一定律
1. 知道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
2. 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和結論。
3. 知道什么是慣性,會正確理解有關現(xiàn)象。
4. 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和意義。
(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
如圖甲所示,讓小球沿一個斜面從靜止?jié)L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
如果第二個斜面傾斜角度小,如圖乙所示,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路程,繼續(xù)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丙所示,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是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續(xù)運動下去。
伽利略的思想方法
伽利略的實驗+科學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雖然是想像中的實驗,但這個實驗反映了一種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之上的。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抽象為指導,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從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規(guī)律。
(2)伽利略的觀點:在水平面上的物體,設想沒有摩擦,一旦物體具有某一速度,物體將保持這個速度繼續(xù)運動下去。
(3)笛卡爾的觀點:除非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物體將永遠保持其靜止或運動狀態(tài),永遠不會使自己沿曲線運動,而只保持在直線上運動。笛卡爾補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觀點。
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工作,并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先看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
(1)內(nèi)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
(2)如何正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對牛頓第一定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①明確了慣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話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揭示了物體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的屬性慣性,即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zhì),牛頓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②確定了力的含義:
定律的后半句話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tài)為止,實際上是對力的定義,即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并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點要切實理解。
③定性揭示了力和運動的關系:
牛頓第一定律指出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guī)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而實際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當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時,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但是,我們不能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為合外力為零。
(1)對慣性定律的理解
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zhì),即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同時,牛頓第一定律還定性地指出了力的動力學意義: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即改變速度的原因。物體在速度發(fā)生改變時,就有加速度。因此也可以說:力是使物體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的原因,也不能認為有力就有運動,沒有力就沒有運動,更不能認為物體向哪個方向運動就一定受到那個方向的力的作用。
(2)對慣性的理解
①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②慣性與運動狀態(tài)無關:不論物體是處于怎樣的運動狀態(tài),慣性總是存在的,當物體原來靜止時,它一直想保持這種靜止狀態(tài);當物體運動時,它一直想以那一時刻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
③慣性與物體是否受力無關,與物體速度大小無關,僅由物體的質(zhì)量決定。
(1)從概念比較
慣性是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zhì),而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迫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2)從意義比較
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而物質(zhì)無處不在,慣性也就無處不有,一切物體均具有慣性,我們所處的世界是慣性的世界,也叫慣性系。
慣性不是力,慣性與力毫無關系,二者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迫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也是使物體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
5. 決定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內(nèi)因與外因
決定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物體受到的外力;另一個是物體本身的質(zhì)量。外力是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外部因素,質(zhì)量是決定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難易程度的內(nèi)部因素。
在物體的質(zhì)量一定時,物體受到的力越大,其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就越迅速;反之,物體受到的力越小,其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就越緩慢。
在物體所受外力一定時,物體質(zhì)量越大,其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就越困難;反之,物體的質(zhì)量越小,其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就越容易。物體質(zhì)量的大小決定了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難易程度。
6. 明確區(qū)分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難易與讓運動物體停止運動的難易的不同
有同學認為:汽車的速度越大,讓它停下來即剎車所用的時間越長,即讓汽車停止運動就越困難,因此認為汽車的速度越大其慣性就越大。其實這是錯誤的。
比較物體慣性大小的方法是: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加速度大的其慣性??;加速度小的其慣性大;加速度相等時其慣性等大。同輛汽車,剎車時所受阻力相同,加速度相同,即單位時間內(nèi)速度改變量相同,慣性大小就相同。行駛速度大的汽車,停下來的速度改變量越大所用時間就越長,而單位時間內(nèi)的速度改變量仍然相同,即加速度相同,慣性大小相同。所以慣性的大小與速度大小無關。
例1. 關于牛頓第一定律,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 牛頓第一定律反映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
b. 牛頓第一定律就是慣性
c. 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運動狀態(tài)保持不變是由于物體具有慣性
d. 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時,物體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解析:對a,由牛頓第一定律可知,該定律反映的就是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故a選項正確。
對b,慣性與慣性定律二者的物理意義截然不同。慣性是一切物體都具有維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zhì),無論物體處于什么狀態(tài),物體的慣性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慣性定律則是說: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物體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它是物體不受外力作用的條件下所遵守的規(guī)律。慣性與慣性定律這二者極易混淆,只有從概念的物理意義上分析、對比,從而作出正確判斷。故b選項錯誤。
對c,由牛頓第一定律可知,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原因,就是由于物體不受外力和具有慣性。故c選項正確。
對d,由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可知,力就是迫使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原因,故d選項正確。
慣性與質(zhì)量關系的定性分析
例2. 在谷物的收割和脫粒過程中,小石子、草屑等雜物很容易和谷物混在一起,另外谷粒中也有癟粒。為了將它們分離,可用揚場機分選,如圖所示。它的分選原理是( )
a. 小石子質(zhì)量最大,空氣阻力最小,飛得最遠
b. 空氣阻力對質(zhì)量不同的物體影響不同
c. 癟谷粒和草屑質(zhì)量最小,在空氣阻力作用下,反向加速度最大,飛得最遠
d. 空氣阻力使它們的速度變化不同
解析:各種雜物以相同的速度從機器中拋出,由于所受空氣阻力不同,產(chǎn)生的加速度也不一樣,使它們的速度變化不同,故d選項正確。或者這樣理解:小石子質(zhì)量大,慣性大,運動狀態(tài)較雜質(zhì)要難改變得多,故飛得最遠,而實谷粒質(zhì)量和慣性介于小石子和癟粒之間,故最后實谷粒位置居中。
答案:d
例3. 如圖(1)所示,重球m系于細線dc的下端,重球m的下方又系一條同樣的細線ba,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1)
a. 在線的a端緩慢加大拉力時,線dc先斷
b. 在線的a端緩慢加大拉力時,線ba先斷
c. 在線的a端猛力一拉,線ba先斷
d. 在線的a端猛力一拉,線dc先斷
解析:重球m的受力如圖(2)所示。
(2)
對a,當在線的a端緩慢加大拉力時,使得重球m能夠發(fā)生向下的微小位移,從而使得上部細線cd的拉力 逐漸增大,又由于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地進行的,故可以認為重球m始終處于受力平衡狀態(tài),重球m的受力是 。當ab線下端的力 增大時, 也隨之增大,并且總是會有上部的cd繩先到達受力極限的程度,因而cd繩先被拉斷。故a選項正確。
對b,由上面的分析可知,b選項錯誤。
對c,當在a端猛力一拉時,由于重球m的質(zhì)量較大,其慣性也就較大,并且力的作用時間又極短,故重球m向下發(fā)生的位移也極小,以至于上部的線cd還沒來得及發(fā)生伸長的形變,下端線中的拉力 已經(jīng)達到了極限強度,因而下部的線ab必然會先斷。故c選項正確。
例4. (20xx年廣東)下列對運動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 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的自然狀態(tài)是靜止的,只有當它受到力的作用時才會運動
b. 伽利略認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
c. 牛頓認為力的真正效應總是改變物體的速度,而不僅僅是使之運動
d. 伽利略根據(jù)理想實驗推論出:如果沒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體,一旦具有某一個速度,將保持這個速度繼續(xù)運動下去
解析:亞里士多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故a項錯,其他三項與史實吻合。
答案:a
例5. (20xx年上海市綜合試題)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和解決問題過程中,不僅需要相應的知識,還要注意運用科學方法。理想實驗有時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規(guī)律。咖利略設想了一個理想實驗,其中有一個是實驗事實,其余是推論。
①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然要達到原來的高度;
②兩個對接的斜面,讓靜止的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
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釋放的高度;
④繼續(xù)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續(xù)的勻速運動。
請將上述理想實驗的設想步驟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_______(只要填寫序號即可)。在上述的設想步驟中,有的屬于可靠的事實,有的則是理想化的推論。下列有關事實和推論的分類正確的是( )
a. ①是事實,②③④是推論
b. ②是事實,①③④是推論
c. ③是事實,①②④是推論
d. ④是事實,①②③是推論
解析:本題是在可靠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將實驗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規(guī)律,得到正確的結論,而②是可靠事實,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高度上作無摩擦的設想,最后推導出水平面④上的理想實驗,因此正確順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 b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20分鐘)
1. 人從行駛的汽車上跳下來后容易( )
a. 向汽車行駛的方向跌倒
b. 向汽車行駛的反方向跌倒
c. 向車右側方向跌倒
d. 向車左側方向跌倒
2. 有道是坐地日行八萬里,可見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相當大的,然而當你在原地向上跳起后會發(fā)現(xiàn)仍落在原處,這是因為( )
a. 你跳起后,會得到一向前的沖力,使你隨地球一同轉動
b. 你跳起的瞬間,地面給你一個力,使你隨地球一同轉動
c. 你跳起后,地球也在轉,但由于你留在空中時間太短,以至于落地后的距離太小,看不出來
d. 你跳起到落地,水平方向速度同地球一樣
3. 殲擊機在進入戰(zhàn)斗狀態(tài)時要丟掉副油箱,這樣做是為了( )
a. 減小重力,使運動狀態(tài)保持穩(wěn)定
b. 增大速度,使運動狀態(tài)易于改變
c. 增大加速度,使狀態(tài)不易變化
d. 減小慣性,有利于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
4. 下列事例中,利用了物體的慣性的是( )
a. 跳遠運動員在起跳前的助跑運動
b. 跳傘運動員在落地前打開降落傘
c. 自行車輪胎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狀
d. 鐵餅運動員在擲出鐵餅前快速旋轉
5. 關于慣性,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 人在走路時沒有慣性,被絆倒時才有慣性
b. 百米賽跑到達終點時不能立即停下來是由于有慣性,停下來后也就沒有慣性了
c. 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有慣性,受到外力作用后慣性就被克服了
d. 物體的慣性與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及受力情況均無關
6. 你試著自己學做蛋炒飯,你兩手分別握住一只雞蛋,現(xiàn)用右手的雞蛋去碰停在你左手中的雞蛋,結果如何?大部分情況是只破了一只雞蛋,則先破的蛋是( )
a. 右手的 b. 左手的 c. 同時破 d. 無法判定
7. 當人們的衣服上沾了一些灰塵時,都習慣地用手在沾有灰塵的地方拍打幾下,這樣灰塵就會掉了,請同學們用學過的知識解釋。
8. 在足球場上,為了不使足球停下來,運動員帶球前進必須不斷用腳輕輕地踢撥足球(即盤帶)又如為了不使自行車減速,總是不斷地用力蹬腳踏板。這些現(xiàn)象不正說明了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那為什么又說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試題答案】
1. a 2. d 3. d 4. ad 5. d 6. b
7. 當你拍打沾有灰塵的衣服時,衣服受力突然運動,而灰塵因慣性要保持靜止,所以與衣服脫離,就掉下來了。
8. 足球在草地上時,受到阻力作用,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速度變小,最終會停下來,所以在盤帶足球時,人對足球施加力的作用,恰好是起了使足球已經(jīng)變小的速度再變大的原因。
高一物理教案設計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七
重力
定義: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
說明:
①地球附近的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產(chǎn)生的,但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④在兩極時重力等于物體所受的萬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時不相等。
(1)重力的大?。篻=mg
說明:
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體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緯度越高,同一物體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體在兩極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個物體的重力不受運動狀態(tài)的影響,與是否還受其它力也無關系。
③在處理物理問題時,一般認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變。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說明:
①在兩極與在赤道上的物體,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響,與運動狀態(tài)也沒有關系。
(3)重心:物體所受重力的作用點。
重心的確定:
①質(zhì)量分布均勻。物體的重心只與物體的形狀有關。形狀規(guī)則的均勻物體,它的重心就在幾何中心上。
②質(zhì)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的重心與物體的形狀、質(zhì)量分布有關。
③薄板形物體的重心,可用懸掛法確定。
說明:
①物體的重心可在物體上,也可在物體外。
②重心的位置與物體所處的位置及放置狀態(tài)和運動狀態(tài)無關。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體物體時,就可以把整個物體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個力來表示,于是原來的物體就可以用一個有質(zhì)量的點來代替。
高一物理教案設計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八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解釋速度的概念,能夠概括速度的定義、公式、符號、單位和物理意義。
(2)解釋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定義并學會辨析。
(3)能夠說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認速度與速率。
2、過程與方法
(1)在概念轉變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全面、正確的關于速度的概念。
(2)通過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的過程,鍛煉使用極限思維。
(3)通過對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速度與速率的區(qū)別和分辨,學會運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速度全面正確地解釋來積極培育自身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
(2)積極將自己的觀點及見解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
(3)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嘗試體會物理學中蘊含的對立統(tǒng)一。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第一課時
學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學生在經(jīng)歷了初中階段的學習后,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取代形象思維占據(jù)主要地位、學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能夠按照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利用假設思維進行學習;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調(diào)控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學習過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種程度下學生思維不再是“抱殘守缺”,而是較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學生學習動機由興趣支撐逐漸轉變?yōu)橛梢庵局危瑢W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
(5)學生之間的交流對于學生學習具有一定的影響、
關于“速度”的學習,學生在初中階段科學學科中所接受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這與高中對于“速度”的定義截然不同,學生雖然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這個基礎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將初中階段所接受到的關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轉變?yōu)榭茖W概念,達到一個新的認知平衡是本節(jié)課的一條主線、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以及前面關于“位移”、“路程”的學習為本節(jié)課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本節(jié)課可能存在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學生根據(jù)初中階段的學習積累對于“速度”難以產(chǎn)生正確、客觀的認識,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轉變;二是學生對于“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兩個概念可能會有所混淆,教師應該利用課堂呈現(xiàn)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區(qū)分。
教學重點: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過極限的思維方法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難點:
對瞬時速度的理解,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問題情境引入、探測已有概念、產(chǎn)生認知沖突、解構迷思概念和建構科學概念、形成新的認知平衡。
高一物理教案設計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二篇九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fā),了解科學、認識科學。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涵。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高維空間對普通人來說,是很難想像的。所以,教學重點是文章內(nèi)容,而不是相關的科學知識。相關知識教師有所了解,能幫助教學課文即可,不必教授給學生。
教學方法:師生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成為一位科學家是無數(shù)有志青年的夢想,對物理的探究更是許多年輕的學子孜孜以求的,我們來看一下加來道雄的成長道路,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發(fā)。
(板書)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fā),了解科學、認識科學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涵。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yè)于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后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2、本文的基本結構
文章的題目是“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因此,敘述的順序主要是歷時性的。但是,作者開頭就說“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導我走上成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倍巴甑膬杉な隆弊鳛槲恼碌闹饕獌?nèi)容,又是共時性的敘述。這樣的結構安排,使文章既脈絡清楚,又重點突出。
結構如圖:
童年青年(成年)
鯉魚世界的幻想(想像)
實驗(理論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故事(理論)
3、本文的基本內(nèi)容①人人都對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愛的形式尋求自然的“謎底”,但是大多數(shù)人一般直接探尋自然本身,而作者卻由人的觀察角度,反思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此谱髡呱倌陼r的思維超出同齡人,其實只是他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這樣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對高維空間理論探究的基礎。
②作者少年時接觸到愛因斯坦的“未竟事業(yè)”,激發(fā)了他的探究興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動人心”,是因為他把愛因斯坦的理論當成一個“偵探故事”來閱讀、探究,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決定要對這一秘密刨根問底”,也表現(xiàn)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這是成為科學家的基本素質(zhì)。
③高中時代,本應“在棒球場或籃球場玩?!?,享受青春年華,但作者卻“找遍周邊地區(qū)大量的電子倉庫,裝配必需的硬件設備”,在“學校的足球場中纏繞22英里長的銅線”,自己動手建設實驗室,驗證愛因斯坦理論,探究反物質(zhì)。作者進行這樣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xiàn)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
由①②到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歷程”和“教育內(nèi)容”。
第二課時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本文在材料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本文布局謀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在整體上,作者并沒有從童年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按時間順序敘事,而是通過童年的兩件趣事和高中時建立實驗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長為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長的經(jīng)驗;在局部上,如高中階段,作者看了許多統(tǒng)一場理論方面的書,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圖書館,相關的理論書籍是怎樣啟發(fā)、引導他研究的,這里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筆帶過,重點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對撞機”上,其中具體的數(shù)據(jù)敘述得很詳盡,讓人體會到作者嚴謹、踏實的性格,以及內(nèi)在的成為物理學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zhì)。
2、提問:本文體現(xiàn)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明確:本文三個主要部分,并不是簡單地敘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nèi)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為優(yōu)秀科學家最為重要。
(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chuàng)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局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創(chuàng)造,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探尋自然的奧秘,對真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戲”,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戲”使他們樂此不疲,充滿__,不受外界的__和干擾;而“境界”使他們不顧功利,不畏強權,只求真理。
(3)實驗精神:丁肇中說過:“現(xiàn)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實驗?!薄翱茖W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保ā稇懈裎镏轮瘛罚┯辛讼胂窳?,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為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shù)據(jù),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作者從事的高維空間理論,雖然還停留在紙面上,但是科學家們已經(jīng)在做許多基礎的實驗工作,努力使理論得到證明。即使如科學家霍金靠睿智的頭腦創(chuàng)建黑洞理論,也要有數(shù)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實驗基礎,也不是空想出來的。
3、【提問】“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p>
(2)“它們?yōu)樗徸约耗軌蜻\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秘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
(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xiàn)”——它們認為是“奇跡”,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為“胡說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guī)律”。
4、提問: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自以為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
(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里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
(2)“科學家發(fā)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為他們只愿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
(3)“不能在實驗室里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xiàn)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zhí)。
5、提問:課文中閱讀__空間歷險故事和統(tǒng)一場理論書籍兩小段內(nèi)容,對“教育歷程”的敘述有什么作用?
明確:課文的重點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實驗室,這三個事例已經(jīng)把“教育歷程”完整地勾畫出來。而夾雜在其中的兩個小事例,主要起補充和銜接的作用。歷險故事加深作者對高維空間的想像,激發(fā)興趣;而閱讀統(tǒng)一場理論書籍,既表現(xiàn)高中階段作者求知的熱情,也銜接起由理論到實驗的探究過程。
6、提問:作者說“我決定要對這一問題刨根問底,縱然為此而必須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痹谧髡咝闹小袄碚撐锢韺W家”應該是怎樣的人?
明確: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說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霸谒晦o”意味著“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7、提問:作者建立實驗室的事例,對我們現(xiàn)實生活有怎樣的意義?
明確:科學是建立在基礎實驗之上的,科學理論要經(jīng)過實驗的檢驗才能得到論證。實驗不是簡單的操作,要有理論指導,要有實驗的設計,要有策劃組織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實驗考驗的是實驗者的綜合能力。而我們當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理論,輕視基礎實驗,表現(xiàn)為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對教育而言,重知識,輕能力的現(xiàn)象很普遍。這些都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重視實驗給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啟迪。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查字典語文網(wǎng)有全面的語文知識,歡迎大家繼續(xù)閱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