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孩子文明禮儀小故事 文明禮儀小故事簡短篇一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jīng)》,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dǎo)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p>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dāng)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后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xué)習(xí)。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后,他放棄做官,繼續(xù)求學(xué)。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dāng)時很有名望的大學(xué)問家、哲學(xué)家、教育學(xué),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xué)的奠基人。他們的學(xué)說為后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xué)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xué)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xué),4年后程顥去世,又繼續(xù)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xué)習(xí)。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fēng),約同學(xué)游?。?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dāng)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dāng)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xué)。
后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范。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jīng)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yǎng)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钡谖逄焯靹偭?,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jīng)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fā)跡了。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xí)r,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jīng)常熟讀,反復(fù)地學(xué)習(xí)、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yīng)。沛公劉邦率領(lǐng)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jù)《太公兵法》經(jīng)常向沛公獻計獻策,
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隨從劉邦經(jīng)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fā)生在唐朝。當(dāng)時,云南一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jīng)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本挷咭幌?,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并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fù)圣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碧铺谀涿睿挷唠S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xiàn)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xué)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xué)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jīng)》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鬃右姶箝T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xué)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崩献右娍鬃舆@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fā)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xué)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xué)識??鬃诱f:“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蓖瑫r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jié)網(wǎng)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于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fēng)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后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shè)置幾杖,像當(dāng)年講學(xué)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xué)生數(shù)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后,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dāng)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fù)乘車到門,皆拜床下”?;笜s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并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fā)生在唐朝。當(dāng)時,云南一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jīng)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本挷咭幌?,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并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fù)圣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xiàn)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xué)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jù)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yīng)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jì)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jié)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jié)友愛的典范。
孩子文明禮儀小故事 文明禮儀小故事簡短篇二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xué)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xué)家。二程學(xué)說,后來為朱熹繼承和發(fā)展,世稱“程朱學(xué)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xué),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xù)求學(xué)。故事就發(fā)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yǎng)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后來形容尊敬老師,誠 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諸葛亮青年時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讀經(jīng)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鉆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zhàn)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臥龍”。善于網(wǎng)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說:“我需要這樣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著關(guān)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dāng)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jīng)回到家時,劉備當(dāng)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為然地說:“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著讓你一再去請。”劉備說:“諸葛亮是當(dāng)代大賢,怎么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說服了張飛,叫上關(guān)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fēng)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著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說?!眲鋮s說:“賢弟,咱們冒此大風(fēng)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xù)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托諸葛亮的弟弟轉(zhuǎn)交,說明來意,并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guān)羽竭力勸阻。關(guān)羽說:“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著輕蔑的口吻說:“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眲溥B忙說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才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說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愿,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說:“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眲鋮s誠懇地說:“我不度德量力,想為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于智術(shù)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眲渲t虛的態(tài)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于是諸葛亮終于答應(yīng)了劉備的請求,懷著統(tǒng)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藺相如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大臣,他很有見識和才能。在“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外交斗爭中,捍衛(wèi)了趙國的尊嚴(yán),地位在名將廉頗之上。這使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巴,說說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頭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碧A相如聽說后,盡量不跟廉頗會面,每次出門,避開廉頗,有時甚至裝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連忙叫車夫繞小路而行。
藺相如手下的人對他這樣卑躬讓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紛紛要求告辭還鄉(xiāng)。藺相如執(zhí)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眾人都說:“當(dāng)然廉將軍不及秦王了?!碧A相如說:“對啦,天下的諸候個個都怕秦王,可是為了趙國,我敢在秦國的.朝廷上斥責(zé)他,怎么會見到廉將軍倒反而害怕了呢?你們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的緣故。如果兩虎相斗,勢必兩敗俱傷。我不計個人恩怨,處處讓著廉將軍,是從國家的利益著想啊?!甭犃诉@番話,大家都消了氣,打消了告辭還鄉(xiāng)的念頭,反而更加尊敬藺相如了。
后來,有人把藺相如的話告訴了廉頗,廉頗大受感動,慚愧萬分,覺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狹窄,實在對不起藺相如,決心當(dāng)面請罪。一天,他脫下戰(zhàn)袍,赤身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府第,“撲”地跪在地上,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地對藺相如說:“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見識淺薄,氣量短小,沒想到您對我竟這么寬容大量,我實在無臉見您,請您用力責(zé)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碧A相如見到這情景,急忙扶起廉頗,兩人緊抱在一起。從此兩人消除了隔閡,加強了團結(jié),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強大的秦國更加不敢輕易地侵犯趙國了。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yīng)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jì)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jié)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jié)友愛的典范。
孩子文明禮儀小故事 文明禮儀小故事簡短篇三
尊敬的各位領(lǐng)導(dǎo)、老師、同學(xué)們:
大家下午好!我是號選手,今天,我為大家講的故事是《張良拾鞋》。
張良是我國古代兩漢初期的一位大臣,小時候曾在今天的江蘇邳縣南居住。相傳,有一天,張良出門散步,走到鎮(zhèn)東石橋,看見橋上站著一位白發(fā)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的老人。張良走過老人身邊時,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脫落,掉在橋下,然后指著張良大聲說:“孩子!到橋下把我的鞋子取上來?!?/p>
張良心想:“你這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丟下去卻讓我去撿,就算你不是故意的,我與你素未謀面,為什么要幫你撿鞋子?但是老人家年歲已大,動作不靈便,走下去撿鞋子難免十分困難,還是幫幫他吧?!边@么一想,張良就走下橋去幫老人家撿鞋子。
看著張良拿著自己的`鞋子走上橋來,老人臉上露出了一絲滿意的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腳,對張良招招手說:“來!給我穿上。”張良心想:“既然已經(jīng)幫他撿了鞋,索性好人做到底,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張良挺直身子跪在地上,小心翼翼的把鞋穿在老人腳上。
老人看了看張良仰天大笑,一句話沒說,轉(zhuǎn)身就走了。老人奇怪的行為,使張良大吃一驚,他看著老人家遠去的身影,心里鬧不明白這是怎么一回事。誰知,過了一會兒,老人竟然又回來了,說:“你這孩子,還值得我來教導(dǎo),五天后,天剛亮?xí)r,你到這兒來等我?!睆埩紝先说男袨殡m然感到奇怪,但還是恭敬地行了個禮說道:“是!”
五天后,天剛蒙蒙亮,張良就匆匆忙忙向鎮(zhèn)東石橋趕去,哪知道老人居然早就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氣地說:“和老人相約,反而比老人晚到,這怎么能行呢?過五天你早點來等我!”說完,扭頭就走。
過了五天,天還沒亮,張良就起了床,向那座橋飛跑過去。老人竟又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氣的胡子都翹起來了,怒氣沖沖的說“怎么又遲到了?過五天再早一點兒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想:“這次無論如何也不能遲到了?!卑胍箷r分他就哈切連天的等候在橋頭了。過了一會兒,老人家步履蹣跚地走來了。張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見張良早早來了,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稱贊說:“年輕人就應(yīng)該這樣?。 彼贸鲆痪頃f:“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書,我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年輕人來傳授,現(xiàn)在我把它傳給你!讀了它,你就會有遠大的謀略,實現(xiàn)自己的宏偉抱負?!睆埩忌钌畎葜x過老人,接過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當(dāng)年姜太公留下的兵書!回去以后,張良反復(fù)誦讀,認真體會,增長了不少的才智。
后來,張良協(xié)助劉邦開創(chuàng)了漢朝,立了大功勞,與他那次撿謝的經(jīng)歷也是密不可分的。
“張良拾鞋”這個小故事被歷代傳為佳話,它告訴我們:不管面對什么人,無論是犯錯誤的人,有許多缺點的人,還是自己不喜歡的人,都要以禮相待?!岸Y貌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學(xué)問都重要?!币远Y待人,既體現(xiàn)了一個人對別人的尊重,也體現(xiàn)了他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同學(xué)們,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文明的行為。讓文明禮儀伴隨著我們一起健康成長吧!
我的故事講完了!謝謝大家!
孩子文明禮儀小故事 文明禮儀小故事簡短篇四
張某是江南人。確切地說,是富春江上游一戶漁民的兒子。他從小吃江鮮,包頭魚、鯉魚、鳊魚、鯽魚……凡是這富春江里的魚,他幾乎都吃過。
但從德國回來后,他就不會吃魚了。吃一次,喉嚨卡一次,痛苦得不得了。一個漁民的兒子,因為吃魚被魚刺卡牢,這就像一個游泳高手在浴池溺水那樣可笑。但他確確實實不會吃魚了。張某的母親慈眉善目,做魚的手藝一流?,F(xiàn)在她老人家迷惑了,她從小為兒子烹魚,兒子還抱在手上的時候,就會吃魚了,從來沒有發(fā)生過魚刺卡喉的事情。她一直相信漁民的兒子的口腔與其他孩子不一樣,有一種特殊的“抗魚刺基因”,是不是兒子在德國呆了幾年,把這“抗魚刺基因”給弄丟了。
結(jié)果還真被張某的母親給猜對了,在江邊長大的張某不會吃魚,就是因為在德國的幾年養(yǎng)成的生活習(xí)慣引起的。在德國,市民以肉食為主,那里也有魚,烹食魚肉也很多。張某在德國求學(xué)過程中出過一次“大丑”,還差點和教授交惡
一次,張某參加一個宴會,自助餐上就有魚塊,張某就取了不少魚塊,美美地享用起來。但吃著吃著,旁邊的`人全部端著盤子走開了,他們還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張某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對。但他還是顧自吃著魚,終于將盤中魚塊吃完,桌上留下了一小堆魚骨和魚刺。這次宴會后,張某覺得一些德國朋友似乎對他冷淡了不少,但沒有發(fā)現(xiàn)其中的原因。第一學(xué)年結(jié)束,他去拜訪教授,教授請他在家中用餐,餐桌上又有魚,魚炸得又香又脆,讓他想起在中國老家母親也是這樣炸魚給他吃,他很感動。他和教授一家一邊喝著紅酒,一邊吃著魚,相談甚歡。但吃著吃著,教授和家人全都看著他,最后,教授的妻子站起身來,臉上有些不快地走開了。
張某不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但還是把自己盤中魚吃完了。用完餐,教授看著他,用十分生氣的語氣對他說:“張某,你太不文雅了,希望你在德國多學(xué)一點禮儀?!?/p>
張某當(dāng)時就懵了,不知教授何出此言。張某追問自己哪里做錯了,教授說,你吃魚的時候,一邊吃,一邊吐骨頭,這非常不禮貌。張某說他在中國,就是這樣吃魚的,難道還有吃魚連骨頭和魚刺一起吞下去的?教授更加生氣了。教授說,在德國用餐時,你把吃進嘴里的東西再吐出來,讓人覺得非常不衛(wèi)生,也缺乏最基本的禮貌。張某這才恍然大悟。后來,張某了解到德國人用餐時,如果是肉食,很少吐骨頭、魚刺。因為他們烹飪時,一般都會先行剔除骨頭、魚刺。如果用餐時吃到骨頭和刺,他們也不會吐出來,而是嚼碎了吞下去。他們認為在餐桌上不從口腔中吐東西,是一種禮儀。而張某這樣的吃魚方法,把細如發(fā)絲的魚刺不斷地從口腔中吐出來,這對德國人來說,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張某回國后也像在德國一樣吃魚,而他母親做魚,從來不會剔除魚刺,他的喉嚨因此被魚刺不斷卡住。
孩子文明禮儀小故事 文明禮儀小故事簡短篇五
在很多國家(地區(qū))的餐飲禮儀當(dāng)中,都講究吃魚時不要把魚翻過來,而是在吃完魚的上面一面后,把魚大骨拿掉,再繼續(xù)吃下面的魚肉,忌諱“翻”。
吃魚時忌諱“翻”,這種忌諱始于漁家,翻魚讓人聯(lián)想到翻船,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有時客人不知道這種忌諱,在吃魚的時候把魚翻了一面,主人會很生氣,還要把魚拿去重煮一遍。
有的地方忌諱“翻魚”的動作,有的地方忌諱說出“翻”字,當(dāng)人們用筷子將魚翻過來時,會說“順魚”(把魚順過來),還有的地方會說“正魚”。有的地方,動作和語言都忌諱“翻”。
內(nèi)陸少水少魚地區(qū),從前多半并不講究,可是后來開汽車的'人多了,也漸漸開始忌諱翻魚了。和翻船無關(guān),和翻車有關(guān)
在某些地方,人們把魚從頭開始倒轉(zhuǎn)一面,叫做“掉頭”,是出海安全回來的意思。
有的地方吃魚,還有魚頭朝屋里的講究。因為魚頭朝外,“余”就從門口溜出去了。
但是聽說有的做股票投資的人喜歡“翻魚”,果真如此的話,那是不是請他們吃飯的時候,不要點“跳水魚”這道菜呢
孩子文明禮儀小故事 文明禮儀小故事簡短篇六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讀經(jīng)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鉆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zhàn)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臥龍”。善于網(wǎng)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說:“我需要這樣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著關(guān)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dāng)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jīng)回到家時,劉備當(dāng)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為然地說:“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著讓你一再去請。”
劉備說:“諸葛亮是當(dāng)代大賢,怎么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眲湔f服了張飛,叫上關(guān)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fēng)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著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說。”劉備卻說:“賢弟,咱們冒此大風(fēng)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xù)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托諸葛亮的弟弟轉(zhuǎn)交,說明來意,并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guān)羽竭力勸阻。關(guān)羽說:“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著輕蔑的口吻說:“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眲溥B忙說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才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說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愿,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說:“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眲鋮s誠懇地說:“我不度德量力,想為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于智術(shù)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眲渲t虛的態(tài)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于是諸葛亮終于答應(yīng)了劉備的.請求,懷著統(tǒng)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打從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齊閔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他一心想兼并列國,自己來當(dāng)天子。這一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面的燕國,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后來傳到燕王噲(音kuài)手里,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xué)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fā)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nèi)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后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nèi)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xiàn)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xiàn)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苯又?,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準(zhǔn)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馬已經(jīng)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fā)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zé)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征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dāng)馬骨來試一試吧?!?/p>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fā),回去以后,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干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xùn)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閔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xiàn)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發(fā)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
樂毅說:“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lián)合起來?!?/p>
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lián)絡(luò),還叫趙國去聯(lián)絡(luò)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國一起發(fā)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tǒng)率五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奔齊國。
齊閔王聽說五國聯(lián)軍打過來,也著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lián)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樂毅善于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涂地,齊閔王逃回臨淄去了。
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占領(lǐng)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lǐng)燕國軍隊,長驅(qū)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為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