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jié)的習俗篇一
每一次過端午節(jié)都是非常開心快樂的,我們用一顆熱愛的心去感受端午節(jié)給我們帶來的無限愉快與樂趣,我們的收獲可大了。
端午節(jié)最受歡迎的食物便是粽子了,那天是要吃粽子的。每逢端午節(jié),基本家家戶戶都有幾大串。勤勞的媽媽靈活地用雙手做出了一個個美麗惹人的粽子,我們看在眼里,如此簡單的做法準不會呢?說不定我比你們做得更好呢,可別小看我,于是我決定在母親面前“大顯身手”,讓媽媽看看我有多么的聰明??刹恢醯?,我做的粽子始終沒有母親做的那樣好,有時還有些小漏洞會漏米呢。母親在一邊看著笑個不停,然后熟練地教我做。做完了后,母親用繩子把一個個粽子捆住,再成一串,大約有七、八個,之后放進鍋里煮熟。
開飯了,粽子被送上了桌。把包裝葉剝去,黃澄澄的肉食展現在我眼前,迫不及待地沾了點白沙糖就投進了嘴里,味道美極了,我津津有味地吃了幾個,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澳阒吏兆佑袔讉€角嗎?”大哥突然問。“五個”我脫口而出。“年年吃粽子,它有多少個都不知道。來,仔細瞧瞧?!蹦赣H遞給我一個粽子笑著說。 “你可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了”母親望著我問?!八莻鹘y(tǒng)下來的,哪有什么由來?!蔽也患偎妓鞯鼗卮?。這時大哥有點得意地說:“是為了紀念舊戰(zhàn)國時代楚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的形象體現和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性*格,他為捍衛(wèi)真理與正義剛直不阿,奮不顧身的意志言行等都值得我們學習。”我瞅了大哥一眼,嘟起小嘴說:“我也要向屈原學習,愛真理、愛正義、努力學習,好好保衛(wèi)我們的祖國?!卑职謰寢尨笮ζ饋恚Φ檬悄菢拥拈_心,粽子吃得更有味、更香了。
端午節(jié)除了吃粽子的風俗習慣外,有時還要劃龍舟比賽。主要是在一些大河上進行的,在我們的家鄉(xiāng)就是清水江了,清水江也有點著名哦,有時間你也來看看。江岸兩邊埃埃擠擠地站滿了人,肩并著肩,腳跟并著腳跟???,比賽船只正處在同一戰(zhàn)線上,每位隊員正沉著地等待著發(fā)號令。“啪”號聲已響,各位船員緊張而又熟練地操縱著船漿,不停地有規(guī)律地在水中劃動著。此時此刻,各隊的“啦啦隊”也正在興奮地舞動著,吶喊著,為自己所支持的船隊助威。進入了高|潮階段,真是精彩極了,熱鬧極了,鼓聲、吶喊聲混成一片,震耳欲聾,翻過幾座山坡都能聽見。船員那雄健的姿勢,必勝的信念,令我贊嘆不已。其實,勝敗與否,在他們心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發(fā)揮出了真正的最高的技術水平,精神可喜。
端午節(jié),十次有六次還吃楊梅呢。那墨紅的果實,甜甜的果汁,真是美味可口,又酸又甜。令人越吃越想吃,不過,吃多了,牙齒有些酸痛。因此小孩子還唱道:“楊梅,楊梅真好吃,吃完過后真難過,請找個地方坐一坐。”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又何止這些呢。可我的笨筆寫不出多少,就讓它在我心中珍藏著吧,讓我從內心去體驗那些風俗習慣,去感受它獨特的“美”。
端午,端午,你是我追求的見證,我一定堅持正義,更會向往你的“美”。
中秋節(jié)的習俗篇二
[活動目標]
1.了解家鄉(xiāng)端午節(jié)的有關知識,培養(yǎng)學生深厚的民族情懷。
2.增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培養(yǎng)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正確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3.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處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
[活動準備]
教師準備:全方位收集有關“端午節(jié)”的資料,全面了解相關知識。 學生準備:收集有關資料,確定探究主題,組成活動小組,群體策劃進行研究。
課前交流:
都說我們班的同學特別聰明,課前我們先來做個游戲好嗎?我出圖片大家猜猜是什么節(jié)日,比比誰的知識最豐富?
課件展示有關節(jié)日的圖片,學生搶答。
(我們班的同學可真聰明,知識真豐富!)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上周我們剛剛過完了一個節(jié)日――勞動節(jié)。知道勞動節(jié)是幾月幾日嗎?陽歷的五月一日是國際勞動節(jié),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jié)日。那么你們知道每年的端午節(jié)是農歷的幾月幾日嗎?(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即將來臨的端午節(jié)。齊讀課題:走進端午節(jié)
二、分組交流
1.前幾天根據大家的興趣與愛好我們自愿組成了四個小隊,各個隊都有自己的名字。請響亮地來報一下隊名吧!
節(jié)日飲食隊 節(jié)日故事隊 節(jié)日習俗隊 節(jié)日詩歌隊
2.下面我們就在隊長的帶領下認真交流收集的相關資料,待會兒用你們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展示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
3.分組討論交流,師參與其中。
學生有的在交流傳說;有的在練習講故事,有的在進行古詩配畫,有的在包粽子……
4.師總結:同學們討論得可真投入,劉老師都不忍心打擾你們了。想不想把我們的研究成果展示一下,哪個隊先來?
三、匯報展示
有請隊長帶領你們的隊員上臺,他們匯報時其他小隊可要注意聽,比比哪個小隊的發(fā)言最積極,聽得最認真,我們將評選金星隊!
(下面的順序隨著學生的活動而隨機進行調整)
1.節(jié)日故事隊
我們是故事隊,我們主要研究了端午節(jié)的來歷與傳說。
(1)大家知道端午節(jié)跟誰有關嗎?(屈原)
(2)我來為大家講講《屈原投江》的故事。
(3)我這兒還有一個傳說呢!《紀念孝女曹娥》
(4)其他隊還有補充的嗎?
(5)聽了這些故事,你們有什么感受?
(6)師小結:這些動人的傳說,讓我們感受到了屈原的愛國;曹娥的
孝敬;伍子胥的忠貞;那位大嫂的善良,每個故事都深深地感染著我們,謝謝故事隊給我們帶來的文化享受。
2.節(jié)日習俗隊
我們是習俗隊,我們主要研究了端午節(jié)的習俗。
(1)大家快看,習俗隊給我們帶來什么禮物啦!
配香囊:展示香囊,這是我跟媽媽學著制作的香包,你們知道這里面裝的什么?(朱砂、雄黃、香藥)
(2)插艾子:我通過上網、問我的奶奶知道了: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我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師:是呀,如今手足口病等流行病不斷發(fā)生,我們一定講究衛(wèi)生,保證健康。
(3)系彩繩:過端午節(jié)時媽媽還為我的手腕、腳腕系上彩線呢!我們班的同學還有誰系過彩繩?
師追問: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嗎?
(4)賽龍舟:??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5)食粽子
(5)其他隊還有補充嗎?
(5)師小結:只要多觀察、多問、多學,對我們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了解得更深入,更好地享受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
3.節(jié)日飲食隊
我們飲食隊,我們主要研究了端午節(jié)的粽子。
(1)我們先來給大家猜個謎語,看看哪個隊反應最快?
三角四棱長,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帶細品嘗。 (粽子)
(2)想知道這漂亮的粽子是怎么做成的嗎?下面我就包一個給大家看一看。
學生邊做邊實物展示。師問:你是跟誰學的?(可見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我們的老師呀!就要快過端午節(jié)了,請不會的同學們也學著與家人包粽子,全家一起動手,樂就在不言中。)
(3)其實,粽子的種類可多啦讓我們一起看看各種各樣的粽子,飽飽眼福吧!
學生投影自己拍攝的圖片:能說說是怎么收集到的?說清楚名稱、里面的是什么?(蓮子肉粽、板栗肉粽、棗粽;北方的粽子多以大棗、豆沙為餡,南方以肉餡為主。)
有的學生到超市進行了調查;還有的進行了拍照 ;有的采訪了周圍的人……
(4)聽了飲食隊的匯報,你們想對他們說點什么?
師總結:節(jié)日飲食隊自編了謎語,還為我們講述了包粽子的方法,還運用多種方法調查了粽子的種類,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中秋節(jié)的習俗篇三
“五月五,過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個荷包香馥馥?!边@是一曲曾在舊時青島廣為流行的端午節(jié)歌謠,唱出了過端午節(jié)各項豐富有趣的民俗活動。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最遲在南北朝時期,農歷五月初五已經成為大江南北中國人共同的節(jié)日了。舊時青島的端午節(jié)民俗不僅豐富有趣,而且還具有膠東一帶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
舊時青島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結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絹把莊稼苗或草葉樹葉上的露珠采下來,用它擦眼擦臉,據說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少男少女還把拉的露水帶回家,給老人擦臉擦胳臂,據說可一年不生瘡疤癩癤,這一風俗在膠東半島曾經盛行。
作家丁寧在散文《端午》中這樣描寫道:“雞鳴頭幾聲,事先約好了的幾個好朋友,便在朦朧的晨曦中集合在街頭,手拉手兒,嘰嘰嘎嘎,嘻嘻哈哈,又說又笑,驚得各家的狗一齊狂吠。每人拿一條羊肚子毛巾,直奔野外的河邊、山坡,找那些綠草長得最豐盛、最鮮亮的地方,把毛巾搭在草梢上,一手捏一個角兒……來回奔跑……一會兒,毛巾濕得透透的,鞋子、褲腳也濕得透透的,就算成功。這時,太陽還沒有露頭……”
人們拉露水回家時,常常要采些艾蒿帶回家,插在屋檐下、門窗上,因相傳插艾蒿可以驅蟲避邪。《膠澳志?民社志》轉錄舊縣志記載:端午節(jié)“門懸蒲艾,人簪艾葉,兒女系五色絲于臂,以辟邪?!边@一端午習俗至今仍在青島民間沿襲。
端午節(jié)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即墨縣志》記載:“兒女系五色絲于臂以辟邪?!敝袊糯绨菸迳?,以紅、綠、黃、白、黑為吉祥色。這天家長給兒童手脖、腳脖、手指上系五彩線;給女孩子發(fā)髻上插艾葉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樣裝著藥材的香荷包等。這既可以驅邪,又是很吉祥的裝飾品。
清代《即墨縣志》記載:“端午食角黍、泛雄黃酒飲之?!迸f時青島民諺:“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襖扔。”角黍即粽子,舊時青島人多吃用大黃米加大紅棗包的粽子。每年一到臨近端午節(jié)時,城鄉(xiāng)集市上便有了賣蘆葦葉和波羅葉的商販。端午節(jié)前包粽子是一項很有意思的節(jié)令活動,一家大小不論是會包粽子的還是不會包的,都圍在一起包粽子,說說笑笑特別開心。
另外,粽子鍋里煮的雞蛋有一股淡淡的葦葉清香氣味,特別好吃。端午節(jié)親友鄰里之間互相贈送粽子、雞蛋,是一項人情味很濃的社交活動。即墨人過端午還吃一種荷葉形的面食“荷葉”,端午節(jié)時還多喝雄黃酒,兒童不能喝酒則將酒點在耳孔里,相傳此俗可以辟蟲蛇。
舊時青島端午節(jié)食品中還有一種叫作“粘占”的美食。端午節(jié)前后,人們將青麥穗上的麥粒煮熟,搓去外皮以后,再用石磨磨成長條形的“粘占”?!罢痴肌鼻逑憧煽?,風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是端午節(jié)孝敬老人和哄孩子的美食。
中秋節(jié)的習俗篇四
端午節(jié)大家都很熟悉。你應該稍微了解一下端午節(jié)的習俗和起源。不過一個地方端午節(jié)的習俗很多,今天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端午節(jié)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為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一節(jié)、初五節(jié)、艾節(jié)、端午節(jié)、重午日、午日、夏日。原本是消災消災的夏季節(jié)日。端午節(jié)是中國漢族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成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節(jié)被命名為“詩人節(jié)”來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辟邪?!爸袊宋绻?jié)”是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詩詞歌賦等大量文學作品從古代流傳下來。
這種說法源于南朝梁朝的吳郡《續(xù)齊揩記》和南朝的宗舉《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河汨羅江后,當地人立即去劃船打撈,一路前往洞庭湖,但屈原的尸體一直沒有見到。當時正好是下雨天,湖上的船只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搶救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外出,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悼念,人們在河上劃船,然后逐漸發(fā)展成龍舟比賽。人們怕河里的魚吃了他的尸體,就回家拿來湯圓丟到河里,免得魚蝦糟蹋屈原的身體,這后來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好像和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有《端午》首文秀的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
“萬水千山粽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沾著紅棗香,粽葉包著朋友情。”不管怎么說,聽完我的介紹后,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節(jié)的知識呢?
端午節(jié)習俗演講稿3分鐘10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边@首兒歌說的就是過端午節(jié)的情景。
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又稱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相傳戰(zhàn)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因為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江自殺。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就把他的投江日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jié)。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活動。據說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為了喂飽魚蛟蝦蟹,讓它們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在我們長壽之鄉(xiāng)如皋,至今也保留著端午節(jié)吃粽子,插艾葉,戴香囊的習俗。每年端午節(jié),奶奶都會從河邊采來新鮮的蘆葦葉,清洗干凈,先放在水里煮一煮,同時把準備好的糯米浸泡后晾干。一切都準備好之后,奶奶就開始包粽子了。每次她選取兩三片葉子,左手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里一卷,卷成一個圓錐體,接著在里面放入糯米,最后用棉線把粽子捆結實,一個有模有樣的粽子“寶寶”就誕生了!奶奶還喜歡根據各人的口味在糯米里加入紅棗、紅豆、火腿等“點綴”。那些穿著綠衣的粽子在爐火上煮著,還沒出鍋呢,空氣中就已飄蕩著葦葉的清香,饞得我直流口水,恨不得先抓起一個吃起來。
端午節(jié)前夕,奶奶還會特意買來艾葉,掛在門上獲放在柜子上,媽媽則要替我佩戴五顏六色,香味四溢的香囊。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個危險時期,很多人都會生病。而香囊里面的艾葉和雄黃有著辟邪驅瘟的神效。
我愛上了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哦,又到一年粽子飄香時……
中秋節(jié)的習俗篇五
元宵節(jié)是我國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因正月為元月,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又稱“上元節(jié)”。我國各地的上元節(jié)活動大同小異,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湯圓,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節(jié)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jié)”。在臺州,元宵節(jié)為正月十四,其節(jié)日氣氛也有著與眾不同的特征和內涵,臺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國獨一無二。
傳統(tǒng)元宵節(jié)為正月十五,但在臺州,卻以十四為節(jié),尤其在千年府地臨海城區(qū)最為典型,歷史也最悠久,俗稱“臺州府十四夜燈會”。在當地,流傳著許多關于十四日元宵來歷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不外乎“孝子說”、“ 戰(zhàn)事說” 、“筑城說”。 “孝子說”
元至正十四年(1354),方國珍率浙東農民軍攻入臺州府,建國稱王,在北固山建天壇,以今臺州城隍廟為金殿,并下詔普“天”同慶,包括傳統(tǒng)節(jié)日。方國珍的母親信佛,
每月朔、望兩天(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吃素齋,每年的元宵節(jié)與中秋節(jié)剛好是方母吃齋之日。方國珍是個孝子,為了使母親能與“天下百姓”同樂,他便下詔提前一天過元宵。此后,在臺州,正月十四鬧元宵便成了風俗。
戚繼光在臺州抗倭時,有一年正月十四,戚家軍在海邊打垮了一股倭寇。倭寇逃往內地。時天色已晚,戚家軍趕到,百姓紛紛點燈幫助戚家軍搜索殘敵。一時間,城里城外,每間房屋,到處燈火通明。倭寇無處藏身,全部被消滅。為紀念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節(jié)改到正月十四夜。
據《民國臨??h志》記載,臺州正月十四元宵節(jié)與糟羹的來歷有密切的關系:“唐筑城時,天寒以是犒軍,遂成故事?!泵耖g傳說則較為詳細。當年大將軍尉遲恭(一說臺州刺史尉遲繚)奉命修筑江南長城,筑好長城這一天,剛好是正月十四,臺州百姓為了慶祝這一“節(jié)日”,紛紛拿來家中的米飯、
芋艿、粉絲、芥菜等食物前往軍營犒勞將士,可由于天氣冷,剛到軍中時便已涼了,大家過意不去,為了能讓每個士兵都能吃上一口自家的菜,便把所有東西倒在了一起,燒成了“大鍋羹”, 后來演變成糟羹。這一夜,百姓們通宵點燈慶賀,從此臺州形成每年正月十四亮長夜燈的習俗 。
無論是“孝子說”,還是“ 戰(zhàn)事說” 、“筑城說”,筆者認為,都不能作為臺州元宵節(jié)為正月十四的依據。原因很簡單,民俗具有“集體性”和“穩(wěn)定性”的特點。任何一種民俗的形成,都不是一年二年或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形成并普及的。而一種民俗一旦形成,更不是某一個皇帝或某一個有影響的'人一句命令就能消失或改變的。
民俗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方式,它是社會集體共同認可的一種規(guī)范。鐘敬文先生主編的《民俗學概論》中指出:“民俗文化不是個人行為,而是集體的心態(tài)、語言和行為模式。個人行為構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發(fā)展永遠是集體參與的結果?!蓖瑫r,民俗的形成,要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如春節(jié),傳說早在新石器時期堯舜時就有過“春節(jié)”的風俗,但一直到漢代才逐漸定型。元宵節(jié)亦然,上元節(jié)(即元宵節(jié))因“正月為元月,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而名,是經過長期演變,至漢武帝期間才形成。因此,由于修筑長城或因抗敵的“筑城說”、“戰(zhàn)事說”而把節(jié)日提前一天,很難成立。 一種民俗一旦形成,就會伴隨著人們的生產及生活方式長期相對的固定下來,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難改變。如我國的纏足習俗,清初,清朝統(tǒng)治階級就頒布詔令“禁止纏足”,但直至清末,此風仍在盛行;又如,“元旦”這個節(jié)日,原為正月初一,中華民國改元旦為公歷一月一日,至今已近百年,但在民間,許多百姓仍然沒有接受“元旦”這個節(jié)日。因此說,元宵節(jié)由方國珍一聲令下,而改為正月十四,這種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再者,《臺州府志》記載:吳越國錢h時,就有“俗以十四為重”的記載??梢姡_州正月十四鬧元宵的習俗在五代間便已存在。
“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形成有其自身規(guī)律,無法與歷史上的某個人物或事件發(fā)生聯系。”(顧希佳《風俗十講》)也就是說,節(jié)日風俗的傳說往往是后人對節(jié)日風俗起源的一種解釋和附會。在實際形成過程中,是先有節(jié)日風俗,然后才有傳說,這也是我們對同一節(jié)日風俗有不同傳說的解釋。
那么,臺州元宵節(jié)為什么要定于正月十四呢?筆者認為還得從元宵節(jié)本身形成的時間以及當時臺州的社會習俗和飲食習俗來討論。
傳統(tǒng)元宵節(jié)的節(jié)期與節(jié)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fā)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jié)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即正月十五),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jié)相接,白晝?yōu)槭?,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至清代,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節(jié)期縮短為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