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教案嗎?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高中物理教資教案設計篇一
高中語文教資面試精選教案2篇
第一篇 《雨巷》
試講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理解詩歌意象及情境
3、試講時間10分鐘。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理解詩歌的意象及意境,分析意象的象征意義。
通過反復品讀,感受詩的韻律美。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分析詩中“雨巷”、“我”、“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和表現(xiàn)手法。
三、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創(chuàng)造情境
播放江濤演唱的《雨巷》,課件展示歌詞,創(chuàng)設氛圍導入。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 學生自主介紹背景材料,教師補充
現(xiàn)代詩人,又稱“雨巷詩人”,中國現(xiàn)代派象征主義詩人。
1927年政治風云激蕩,詩人內心苦悶彷徨。反動派屠殺革命者,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
2 解決生字詞
學生聽朗讀,正字音,注意下列字詞讀音:
彷徨 páng huáng 寂寥jì liáo 彳亍 chì chù
惆悵chóu chàng 頹圮tuí pǐ
3 初步感知
讀完詩歌,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確:整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富有美感又充滿著濃重憂傷的抒情意境。
4 層次分析
第一部分 第1節(jié) “我”希望遇見丁香姑娘
第二部分 第2-6節(jié) “我”夢幻中遇見丁香姑娘
第三部分 第7節(jié) “我”希望再次遇見丁香姑娘
(三)研讀詩歌,解讀意象及象征意義
1 細讀詩歌,自由交流詩歌意象
(1)雨巷
雨:迷茫、潮濕、陰冷;巷:陰暗、狹窄、悠長。
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突出陰暗、清冷、寂寥的環(huán)境特征。
(2)籬笆墻
這個籬笆墻是頹圮的,就是讓人感覺有種破敗、凄涼的氣氛。
當雨巷、籬笆墻結合起來,于是便營造出幽深、寂靜、朦朧、凄美的氛圍。
(3)油紙傘
未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像空間。油紙傘本身就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充滿傳統(tǒng)氣息。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又寂寥地下著小雨,更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和孤獨的氛圍。而油紙傘與雨巷、籬笆墻也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暮春,并 1 / 4
且在寂寥地下著的小雨,在幽深、寂靜、凄美、朦朧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迷離、空蒙的氛圍,總體來說,朦朧、感傷。
(4)丁香
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狀像結,開在暮春時節(jié),易凋謝。開花為白色或紫色。
丁香開花在暮春時節(jié),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本 詩中的丁香展現(xiàn)出其美麗、高潔、愁怨。
教師補充古典詩詞中有關丁香的描寫,幫助學生理解: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钌屉[
芭蕉彎彎如月牙,丁香凄凄似別離。——李璟
竹葉豈能消積恨,丁香空解結同心?!f莊
各自南浦別,愁見丁香結。——牛嶠
愁腸豈異丁香結?因離別,故國音書絕?!瞰?/p>
西窗白,紛紛涼月,一院丁香雪?!鯂S
2 小組合作探究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
(1)閱讀詩歌,思考:“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著什么?
(2)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明確:
“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詩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嗎?“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雖執(zhí)著但“道阻且長”,“姑娘”永遠“宛在水中央”。這就給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層悲劇色彩。
如果詩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愛情中的青年,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嗎?或許她的家就在巷子的盡頭,或許她只是從這巷子經過,誰知道呢?讀者盡可以展開想像。有時候,抒情詩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詩人自己,詩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補充。從這一角度說,詩人和“姑娘”是二位一體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即“我”是實實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來的“我”,或另一層面的“我”。
(四)品讀詩歌,分析藝術特色
1 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 總結詩歌藝術特色
(1)復沓句式的妙用,形成了回環(huán)疊唱的效果
(2)詞語的重疊運用,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jié)奏
(3)每節(jié)押“ang”韻兩至三次,使得音節(jié)舒緩悠揚
(4)運用排比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五)小結本課,升華情感
戴望舒是一個熱情澎湃的詩人,也是一個對生命對生活有著美好追求的普通人,更是執(zhí)著追求與尋找出路的勇敢戰(zhàn)士。生活中大家都會遇到“雨巷”,當我們被磨難纏繞時要想起戴望舒的追求精神,笑對人生起伏。
(六)布置作業(yè),延伸學習
1 背誦全詩
2 戴望舒的另一首《我用殘損的手掌》,也被認為是他最優(yōu)秀的詩篇之一,同學們可以找來閱讀一下,體會戴望舒作品的特點。
板書設計:
第二篇 《荷塘月色》
2 / 4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試講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欣賞荷塘月色地美景,領悟寫作手法。
3、試講10分鐘。
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抓住文眼,理解課文的主旨。
2.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二 重難點
1 理解文中優(yōu)美景色及表現(xiàn)景物的技巧。
2 理解文中流露出作者復雜的情感。
三 教學過程
(一)溫故導入
請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
(二)鑒賞美景
1、閱讀鑒賞第四段
(1)指名一個學生朗讀
(2)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什么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第1組)荷葉:“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用田田寫出了葉子之多;“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边\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lián)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tài)美。(播放幻燈片8)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边\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tài)、羞澀神情的,現(xiàn)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fā)讀者的想象。(播放幻燈片9)
3 / 4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保ㄌ崾緦W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边\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chuàng)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播放幻燈片10)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弊髡甙阉娕c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播放幻燈片11)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
法令人浮想聯(lián)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2、誦讀鑒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鑒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學生朗讀。
(2)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3)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tài)。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tài)。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小結: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著幻燈片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播放幻燈片12)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
明確:除傳神的動詞運用外,還用了正反結合、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4~5段。
2.閱讀全文,進一步了解全文的結構及作者的感情基調。
板書設計:
4 / 4
高中物理教資教案設計篇二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精選高中數(shù)學教資面試教案兩篇
第一篇《函數(shù)的單調性》
1.題目:函數(shù)的單調性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試講時間約10分鐘;
(2)創(chuàng)設問題進行導入,建立與已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3)采用恰當?shù)?p>教學
方法,讓學生直觀感受數(shù)形結合思想。4.考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實施。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從形與數(shù)兩方面理解單調性的概念,初步學會利用函數(shù)圖象和單調性定義判斷、證明函數(shù)單調性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函數(shù)單調性定義的探究,提高觀察、歸納、抽象的能 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函數(shù)單調性的證明,提高推理論證能力,體驗數(shù)形結合思想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知識的探究過程養(yǎng)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嚴謹論證的良好思維習慣;感受用辯證的觀點思考問題。
教學重點:
函數(shù)單調性的概念形成和初步運用。
教學難點:
函數(shù)單調性的概念形成。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分別作出函數(shù)y=2x,y=-2x和y=x2+1的圖象,并且觀察函數(shù)變化規(guī)律,描述前兩個圖象后,明確這兩種變化規(guī)律分別稱為增函數(shù)和減函數(shù)。然后提出兩個問題:問題一:二次函數(shù)是增函數(shù)還是減函數(shù)?問題二:能否用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增函數(shù),什么是減函數(shù)?
學生活動:觀察圖象,利用初中的函數(shù)增減性質進行描述,y=2x的圖象自變量x在實數(shù)集變化時,y隨x增大而增大,y=-2x的圖象自變量x在實數(shù)集變化時,y隨x增大而減小。在此基礎上描述y=x2+1在(-∞,0]上y隨x增大而減小,在(0,+∞)上y隨x增大而增大。理解單調性是函數(shù)的局部性質,在一個區(qū)間里,y隨x增大而增大,則是增函數(shù);y隨x增大而減小就是減函數(shù)。
設計意圖: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提出“通過已學過的函數(shù)特別是二次函數(shù)理解函數(shù)的單調性”,因此在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從學生熟知的一次函數(shù)和二次函數(shù)入手,從初中對函數(shù)增減性的認識過渡到對函數(shù)單調性的直觀感受。通過一次函數(shù)認識單調性,再通過二次函數(shù)認識單調性是局部性質,進而完善感性認識。
(二)初步探索,形成概念
教師活動:(以y=x2+1在(0,+∞)上單調性為例)讓學生理解如何用精確的數(shù)
學語言(隨著、增大、任?。﹣砻枋龊瘮?shù)的單調性,進而得到增(減)函數(shù)的定義。并進一步提出如何判斷的問題。
1 / 4
高中數(shù)學教案
學生活動:通過交流、提出見解,提出質疑,相互補充理解函數(shù)定義的解釋,討論表示大小關系時,理解如何取值,明白任取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啟發(fā)式提問,實現(xiàn)學生從“圖形語言”到“文字語言”到“符號語言”認識函數(shù)的單調性,實現(xiàn)“形”到“數(shù)”的轉換。
(三)概念深化,延伸擴展
教師活動:提出下面這個問題:能否說f(x)=在它的定義域上是減函數(shù)?從這個例子能得到什么結論?并給出例子進行說明:
進一步提問:函數(shù)在定義域內的兩個區(qū)間a,b上都是增(減)函數(shù),何時函數(shù)在a∪b上也是增(減)函數(shù),最后再一次回歸定義,強調任意性。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提出自己觀點,并提出反例,如x1=-1,x2=1,進而得出結論:函數(shù)在定義域內的兩個區(qū)間a,b上都是增(減)函數(shù),函數(shù)在a∪b上不一定是增(減)函數(shù)將函數(shù)圖象進行變形(如x
設計意圖:通過上面的問題,學生已經從描述性語言過渡到嚴謹?shù)臄?shù)學語言。而對嚴謹?shù)臄?shù)學語言學生還缺乏準確理解,因此在這里通過問題深入研討加深學生對單調性概念的理解。
(四)證明探究,應用定義
教師活動:展示例題
例1:證明函數(shù)在(0,+)上是增函數(shù)
證明:任取且
∴函數(shù)在(0,+)上是增函數(shù)。
進一步提問:如果把(0,+∞)條件去掉,如何解這道題?要求學生課后思考。
學生活動:根據(jù)單調性定義進行證明、討論,規(guī)范出證明步驟:設元、作差、變形、斷號、定論,理解根據(jù)定義進行判斷,體會判斷可轉化成證明并完成課后思 考題。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是對函數(shù)單調性概念的準確應用,本題采用前面出現(xiàn)過的函數(shù),一方面希望學生體會到函數(shù)圖象和數(shù)學語言從不同角度刻畫概念,另一方面避免學生遇到障礙,而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單調性定義的應用上。課標中指出“形式化是數(shù)學的基本特征之一,但不能僅限于形式化的表達。高中課程強調返璞歸真”因此本題不再從證明角度,而是讓學生再次從定義出發(fā),尋求方法,并體會轉化思想。
(五)小結評價,作業(yè)創(chuàng)新
教師活動:從知識、方法兩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
總結
,留出如下的課后作業(yè)(1、2、4必做,3選做):1、證明:函數(shù)在區(qū)間[0,+∞)上是增函數(shù)。
2、課上思考題
3、求函數(shù)的單調區(qū)間
4、思考p46 探索與研究
學生活動:回顧函數(shù)單調性定義的探究過程、證明、判斷函數(shù)單調性的方法步驟和數(shù)學思想方法,完成課后作業(yè)。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單調性概念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有清晰的認識,體會到數(shù)學概念形成的主要三個階段:直觀感受、文字描述和嚴格定義,并且作業(yè)實現(xiàn)分層,滿足學生需求。
六、板書設計
第二篇《函數(shù)的奇偶性》
1.題目:函數(shù)的奇偶性
2.內容:
2 / 4
高中數(shù)學教案
3.基本要求:
(1)試講時間約10分鐘;
(2)通過問題設計,聯(lián)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探索新知識;
(3)設計一些基礎性例題,以幫助學生理解函數(shù)奇偶性的主要特征。
4.考核目標:問題設計,知識歸納,教學實施。
教學設計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函數(shù)的奇偶性及其幾何意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從圖形直觀感知到代數(shù)抽象概括,從特殊到一般的概念形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觀察、抽象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自主探索,體會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感受數(shù)學的對稱美。
教學重點:
理解函數(shù)的奇偶性及其幾何意義。
教學難點:
判斷函數(shù)奇偶性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圖片展示,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喜字、蝴蝶、撲克牌、交通標志四幅圖片,請學生觀察這些圖片具有什么樣的共同特征。
通過觀察,老師適當引導,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前兩幅圖是軸對稱的,后兩幅圖是中心對稱的。
繼續(xù)追問數(shù)學中這樣的對稱,請學生舉例說明。由于前幾節(jié)課都在學習函數(shù),會有部分學生想到有些函數(shù)的圖像是對稱的。
引入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圖像具有對稱特征的函數(shù)的性質——奇偶性
二、合作探索,學習新知
1.觀察下列函數(shù)的圖像:說明圖像有什么樣的特點。
思考1:這兩個函數(shù)的圖像有何共同特征?
思考2:對于上述兩個函數(shù),f(1)與f(-1),f(2)與f(-2),f(a)與f(-a)有什么關系?
一般地,若函數(shù)y=f(x)的圖象關于y軸對稱,當自變量x任取定義域中的一對相反數(shù)時,對應的函數(shù)值相等。即f(-x)=f(x)思考3:怎樣定義偶函數(shù)?
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形成小組結論,最后展示本組討論結果。
師生互動將學生得到的定義進行補充完善最終得到精確的偶函數(shù)的定義:設函數(shù)f(x)的定義域為d,如果對d內的任意一個數(shù)x,都有,且,則這個函數(shù)叫做偶函數(shù)。練習:判斷下列函數(shù)是否為偶函數(shù)?(口答)
2.觀察下面兩個函數(shù)的圖像,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1:觀察圖像,從對稱的角度思考,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
問題2:分別求當自變量x=±1, ±2時的函數(shù)值,從中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問題3:是否對于定義域內所有的x,都有類似的情況?
問題4:類比偶函數(shù)的定義給出奇函數(shù)的定義。
3 / 4
高中數(shù)學教案
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后,小組內進行交流,形成小組最后結論,最終展示本組成果。
小組代表展示結果后,師生互動得出奇函數(shù)的定義:設函數(shù)f(x)的定義域為d,如果對d內的任意一個數(shù)x,都有,且,則這個函數(shù)叫做偶函數(shù)。練習:判斷下列函數(shù)是否為偶函數(shù)?(口答)
3.強化定義,深化內涵
對奇函數(shù)、偶函數(shù)定義的說明:
(1)如果一個函數(shù)f(x)是奇函數(shù)或偶函數(shù),那么我們就說函數(shù)f(x),具有奇偶性。
(2)函數(shù)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是:定義域關于原點對稱。
(3)若f(x)為奇函數(shù),則f(-x)=-f(x)成立;若f(x)為偶函數(shù),則f(-x)=f(x)成立。
三、
講練結合,鞏固提升例1.利用定義判斷下列函數(shù)的奇偶性
小結:用定義判斷函數(shù)奇偶性的步驟: :
(1)先求定義域,看是否關于原點對稱;
(2)再判斷f(-x)與f(x)的關系;
(3)若f(-x)=f(x)則f(x)是偶函數(shù);若f(-x)=-f(x),則f(x)是奇函數(shù)。
例題2:利用定義判斷下列函數(shù)的奇偶性
四、總結升華
師生一起回顧函數(shù)奇偶性的定義,圖像性質,已經如何判斷一個函數(shù)的奇偶性。
五、布置作業(yè)
1.教材42頁習題
2.設f(x)是定義在r上的奇函數(shù),當x>0時,f(x)=2x+1,求x
板書設計:
函數(shù)的奇偶性
偶函數(shù):
奇函數(shù):
判斷函數(shù)奇偶性步驟: 一看
二找
三判斷
4 / 4
高中物理教資教案設計篇三
高中語文教資面試教案
【篇1:語文人教版高中必修一15分鐘面試課教案】
必修一 2.詩兩首
3.大堰河——我的保姆 4.燭之武退秦師 5.荊軻刺秦王 6.鴻門宴
7.紀念劉和珍君 8.小狗包弟
9.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10.短新聞兩篇 11.包身工
12.飛向太空的旅程
(一)上片
抓住“憶”和“恰”,從動詞入手,體會詩人的情感。
提問:這首詩不僅意象選取精妙,很多動詞的選用也非常傳神?,F(xiàn)在請大家齊讀下片,找出使用精妙的詞語,并想一想這么用有什么好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三)以抒情方式為線索,串聯(lián)上、下片,整體把握
我們前面說過,鑒賞詩歌,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從意象著手來分析詩歌,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從詩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其抒情方式來賞析。抒情詩詞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過寫景、狀物、記事、寫人來抒發(fā)感情。接下來通觀全篇,我想請同學們結合詞作,說說作者運用了哪些抒情手法,又塑造了詩人怎樣的形象。
明確:
上闋“看”統(tǒng)領的7句是借景抒情——獨立寒秋,卻描述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樂觀、積極、氣度不凡的詩人;
“悵”、“問”是觸景生情,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詩人把他的一腔宏圖大志展現(xiàn)出來,我們看到是一個志在天下的偉人;
下闋的“攜”、“憶”、“記”表明是懷人憶事抒情,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激情昂揚,我們看到的是一群志同道合、肩扛國家大義的斗士。2.詩兩首 《雨巷》
好,時間到。我們已經完整地讀完這首詩,大家找找看,這首詩里邊,總共描寫了多少位人物?(兩位)分別是誰呢?(“我”和“姑娘”)沒錯了,那我們在講前邊的詩歌時,用了一個專門的術語,我們說這個術語是用來形容詩詞中所描寫的具體事物,這個術語是什么呢?(意象)(板書),所以,這首詩歌中出現(xiàn)的意象,從人物方面來講,就有“我”和“姑娘”(板書),那在詩歌中,“我”和“姑娘”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我”在悠長的雨巷中彷徨,是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著姑娘。說明“我”是想要追尋這個姑娘。請大家找找看,詩歌中用了哪些語句來描寫這個姑娘?待會我請同學來回答。一節(jié)一節(jié)地找。好,請一個同學來找出詩歌中描寫姑娘的語句。
第一節(jié):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第二節(jié):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哀怨/彷徨;第三節(jié):彷徨/撐著油紙傘/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
第四節(jié):靜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夢一般地飄過(“太息”什么意思???嘆息的意思);第五節(jié):靜默/走盡這雨巷;第六節(jié):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第七節(jié):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
我們從剛剛同學的回答可以看出,詩人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姑娘,描寫姑娘的動作,描寫姑娘的情緒,他還用了許多別的意象來襯托這個姑娘,首先他寫到,姑娘是出現(xiàn)在一個什么地方?(雨巷)好,請大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細雨朦朧中,你走在這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巷子里,這里遠離塵囂,遠離熱鬧,你的腳下,踩著幽暗的、濕漉漉的青石板,透著寒氣,透著冷清。在這樣的一條雨巷中,你感覺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樣?(朦朧的、陰沉的)所以,雨巷這個意象,首先給我們規(guī)定了這個姑娘出現(xiàn)時候的大環(huán)境,是朦朧的、陰沉的。
我們也知道,這首詩歌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姑娘,但是,我們從這些描寫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樣子,她是大眼睛呢還是丹鳳眼,她是圓臉呢還是瓜子臉,我們看得到嗎?(看不到)。不僅我們看不到,詩人也看不到,為什么呢?因為她撐著一把油紙傘。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見到過油紙傘。(電視中),對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們生活為題材的電視劇,因此呢,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在特點(單獨提問),這樣一把傘出現(xiàn)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給這個姑娘增添了一層神秘、朦朧的色彩。而在首詩歌里邊,詩人還多次用了同樣一個比喻來形容姑娘,他將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所以丁香也是我們這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意象(板書:丁香)。丁香是一種?(花),沒錯了,丁香花。那假如這樣,我換成別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不行)為什么不行啊?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丁香這個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含意。丁香一般是開在暮春時節(jié),花的顏色主要有兩種,淡紫色和白色,開花的時候有一種淡淡的芬芳,它給人一種柔弱、純潔、素凈的感覺。所以,在古典詩詞中,丁香一般象征著美麗、高潔。另外一方面啊,我們剛剛講了,丁香是開在暮春時節(jié),也就是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再加上它雖然嬌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謝,所以古人對著丁香,容易傷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來象征愁怨。
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就有不少有關詩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說李商隱的《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還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的“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些詩句啊,都是將丁香和愁怨聯(lián)系在一起?;氐轿覀冞@首詩歌中,【篇2:高中語文試講教案(教學設計)參考模板】
首先,根據(jù)高中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學習基礎,并結合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以及毛澤東詩歌特點,設計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主要讓大家了解詞的一些體裁知識,品味關健詞語,體悟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2.品味精當、形象、極富表現(xiàn)力的語言,把握詞的情感脈絡,感受毛澤東博大的情懷和革命壯志。
3.培養(yǎng)大家“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領會詩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寬廣胸襟和革命氣概。 為了實現(xiàn)以上教學目標,圓滿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依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基礎,確定如下教學重點難點: 命樂觀精神。
難點:深刻領會“浪遏飛舟”的含義;從意象的角度了解關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學的描寫。
根據(jù)以上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要求,重點講授本節(jié)課的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新課
自古文人多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歐陽修《秋聲賦》:“噫嘻悲哉!此秋聲也”。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船漁火對愁眠”。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以嘆時運不濟,人生的艱難萬苦。但也有不少文人為我們唱出了秋的贊歌。如唐朝劉禹錫《秋詞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贝呷藠^發(fā)有為,大展鴻圖,給人頑強奮斗的精神。還有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睘槲覀兠鑼懥艘环鷻C盎然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營造了一種闊大的意境。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一代偉人毛澤東給我們描繪的秋景,一同走進這位偉人的崇高心靈,體會這位偉人青年時代的宏大胸襟和遠大抱負。
二、背景及作者簡介
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fā)展,農民運動蓬勃興起。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創(chuàng)建了湖南第一個黨支部:韶山支部。同時,國共兩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經在廣州正式成立。但陳獨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領導權交給資產階級。毛澤東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這年10月,毛澤東從韶山前往廣州創(chuàng)辦全國農民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絢麗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勢,追憶了昔日的戰(zhàn)斗歲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豪放詞,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領導權問題。
毛澤東(1893-1976),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三、解題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洞庭春色》《東仙》《念離群》《壽明星》。相傳為東漢明帝
女兒沁水公主園,后來被外戚竇憲所奪,有人作詩詠其事,這個詞牌由此得名。長沙,是詞的內容。
詞,是我國傳統(tǒng)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裁,起源于隋唐之際,大盛于宋,隨著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樂曲調的歌辭,在發(fā)展過程中漸與音樂分離,成為純粹的文學樣式。初起是稱“曲子”、“雜曲子”和“曲子詞”,后來也稱作“樂府”、“長短句”或“詩余”。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詞牌,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shù)、句數(shù)和平仄聲韻。某些詞牌的命名,與創(chuàng)始之作的內容有關聯(lián),但后人倚聲或依譜繼作,則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賦詞牌本意,也可以撇開詞牌本意自由發(fā)揮。詞的標題和詞牌有著嚴格的區(qū)別,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xiàn),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
詞的分類:詞分為小令、中調、長調,這是依字數(shù)的多少來劃分的。58字以內為小令;59至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
詞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約派。其作品分別表現(xiàn)出不同風格。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作品清麗含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婉約細膩,題材較狹窄,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四、指導朗讀
首先請大家聽錄音朗讀全文,整體感知文章意境;然后請同學們重點誦讀文章。誦讀文章時,請大家注意,文章中的“看”、“憶”都是領字,讀時兩字后要稍作停頓,以突出它們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憶“字所控七句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自信,語速稍快。
五、整體感知,疏清思路
上闋由“立”到“看”再到“問”,側重寫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誰主沉浮;下闋由“憶”到“記”,側重追憶往事,表現(xiàn)青年時代的革命精神和遠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貫全詞。
請同學們結合全詞,展開想象,看看這首詞描述了幾幅畫面?
好,我們可以看出,詞中描述了四幅畫面是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和中流擊水圖。下面我們分別重點來看一下:
第一,獨立寒秋圖
請大家看開頭三句詞,前三句的詞序和同一般詞序不一樣,這是為了適應詩詞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順序應為:寒秋,獨立橘子洲頭,湘江北去。其大意為:在深秋時節(jié),年輕革命家毛澤東獨立于橘子洲頭,深情凝望著湘江水滾流北去(心頭翻騰著無盡的遐想)?!蔼毩ⅰ币辉~不僅表明站在橘子洲頭的是一個人,而且讓讀者想象詞人面對湘江滾滾北去時表現(xiàn)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氣概。此三句點明了時間、地點、特定的環(huán)境。
板書:獨立寒秋圖:點明時間、地點、環(huán)境(二)湘江秋景圖:
大家想一下,文章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來寫? 主要有山、林、江、舸、鷹、魚,通過這些來由點到面的進行勾勒萬物。
詩人描繪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詩人通過遠眺、近觀、仰望、俯視到的紅葉、綠水、藍天、白帆、雄鷹、游魚,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色彩絢麗壯美的秋景圖,體現(xiàn)了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表現(xiàn)出了詩人寬廣的胸襟。
此時,詩人面對美麗壯觀的寒秋圖,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面對生機蓬勃、絢麗壯美的大自然和廣闊宇宙,詩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國命運和革命未來,進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誰是大地主宰的問題:革命領導權問題?!皭潯保瑢懗鲈娙怂季w萬千,百感交集。這一問也寫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凌云壯志。(三)崢嶸歲月圖: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在全文結構中起承接過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兩片的詞,其下片首句又稱過片,起過渡作用。詞的上下片寫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詞時非常注重過片。本詞上片寫獨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與“同學”一起來游的情景,于是過渡到對往昔生活及“同學少年”的回憶中,過渡自然,銜接巧妙。
文中詩人回憶的是往昔“崢嶸歲月”(即對往日不平凡的斗爭生活的形象概括);具體表現(xiàn)在中間七句,由“恰”字統(tǒng)領。作者選用典型事例,將往事化為觸手可及的形象,將過去的歲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來。如將同學們的精神面貌化為“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將同學們的活動和志趣:經常評論國家大事,慷慨激昂、奮筆疾書,寫出批評惡濁、表揚善良(激濁揚清)的文章,向軍閥、帝國主義展開了英勇斗爭化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將蔑視權貴的意思化為“糞土當年萬戶侯”——把反動統(tǒng)治者視如糞土。
其實,我們知道毛澤東在長沙第一師范學習和工作時,常與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國的知識青年一道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他們在長沙組織了“新民學會”,創(chuàng)辦了《湘江評論》;1915年5月,袁世凱接受了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毛澤東印發(fā)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澤東和何叔衡領導了湖南人民驅逐反動軍閥張敬堯的斗爭,接著又向湖南軍閥譚延闿、趙恒惕展開英勇斗爭。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發(fā)的戰(zhàn)斗風貌和豪邁氣概,表現(xiàn)了毛及戰(zhàn)友們以天下己任,蔑視反動派、改造舊世界的戰(zhàn)斗精神。
(四)中流擊水圖
大家品讀一下文中最后三句,這三句話主要設問結尾,采用了象征手法,運用了大膽的夸張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形象地表達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壯志:在新時代的浪潮里,正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風浪中,乘風破浪,急流勇進,擔負起主宰國家命運前途的大任,表達了立誓振興中華氣概豪情,表現(xiàn)了革命家的英雄氣概。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各位老師,我的試講完畢,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聆聽。謝謝!
【篇3:高中語文試講教案《錦瑟》】
錦瑟
李商隱
一、導入
同學們,老師說兩句詩,大家看看是誰的作品?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誰的?沒錯,李商隱。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一首詩《錦瑟》。
二、目標
好的,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請看大屏幕,我們一起讀一下。那么帶著這三個目標,我們一起來品讀這首詩。首先來認識一下作者,你來介紹一下,介紹的很全面,看來你預習的很好,請坐。
三、整體把握
接下來,我們來我們聽一下這首詩的配樂朗誦,在聽的時候,請大家注意它的語氣節(jié)奏。聽完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朦朧,不解。確實不好理解。那好的,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首詩,再品味一下。有感覺了嗎?嗯,感到一種哀婉。很好。那現(xiàn)在我們想請一位同學們?yōu)榇蠹遗錁防收b一下這首詩。誰愿意挑戰(zhàn)一下自己?好的,后面的男生,你的手舉的最高,你來讀。很好,請坐,謝謝你。
四、合作探究
同學們,《錦瑟》一詩,堪稱李商隱詩集中的壓卷之作。然而,對于這首詩的旨意,千百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元好問就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边@樣的詩固然好,可是就算東漢的大訓詁學家鄭玄再世,也只能望之興嘆,無力為它作注??梢娺@首詩的特異之處。如果把古今關于《錦瑟》一詩的詮釋和爭論收集在一起,足可以編成一本厚厚的書。這里我們只看其中一部分的說法,請看大屏幕。有這么多。
好,這首詩的立意究竟緣何?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現(xiàn)在我們來細細的品讀。待會的時候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
先看第一聯(lián)。一起讀一下。這句是起興之筆。同學們,這句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好的,你來說,錦瑟清幽哀怨,牽出作者的情絲,令作者回想起往事,一言難盡。說的太好了,請坐。好的,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瑟”這種樂器,請看大屏幕,相傳它有五十根弦,后因為它的聲音太悲,唐代的時候改為二十五弦。作者寫五十弦,一方面是暗示自己年過半百,一方面也道出了悲苦之深。
如果說首句是起興,那么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則是對往昔的追憶。
好,現(xiàn)在來看詩的頷聯(lián),這里有兩個典故,請同學們把他們找出來,看看這兩個典故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你來說,對,莊生夢蝶,千古一夢,表現(xiàn)了對美好情感的追懷。以及望帝化鳥,更轉出一種悲涼的情調來──生而不能,死則續(xù)夢!理解的很透徹請坐。這是怎樣的悲哀?。?/p>
接著,詩意又轉,開出另一新的境界來。看詩的頸聯(lián)。“珠有淚”是什么意思?看一下課文注釋。鮫人泣淚,化而為珠,人們獨愛珍珠之美,卻不曾體會鮫人之痛,這其中滋味,大家可以體味一番?!八{田日暖玉生煙”是什么意思?你來說,很好,請坐。藍田美玉,才美不外現(xiàn),終將如輕煙散去,美好事物不能長在,寄寓了悲傷之情。可見這一句透著作者對明珠、美玉的愛慕、執(zhí)著,卻又帶著幾分哀痛、無奈。
最后一聯(lián),以感嘆作結。“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往事如煙,縱使千般美好,而今思之,也只不過是水中之月,鏡中之花。全詩就在這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中結束,余音裊裊,言盡而意不止。
好的,現(xiàn)在請大家再自由的朗讀這首詩,感受一下作者的哀婉傷感。五、拓展延伸
同學們,尾聯(lián)說“此情可待成追憶”,此情到底是什么情?前面我們說這首詩朦朧多解,它的主旨和情感到底是什么呢?大家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好的,你先說,你覺得是政治詩,表達了他在官場上的失意。好的,請坐。誰有不同的觀點,你來。嗯,這是作者的文人自傷。噢,你也想說,噢,是一首愛情詩,表達了對亡妻的悼念。請坐。你怎么認為,噢,你也覺得這是一首愛情詩。
看來,大家都比較傾向認為《錦瑟》是愛情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那好,現(xiàn)在我們再一起讀一下這首哀婉凄美的歌。
六、小結作業(yè)
同學們,一首《錦瑟》朦朧多解,我們不敢說李商隱開啟了中國當代朦朧詩的先河,也不敢說他影響了法國的象征主義詩派。但他確實是一位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先鋒派”。也許正是這種朦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課下的時候請同學們再細細的品味這首詩,然后搜集李商隱的其他作品加以賞析,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
下課,同學們再見!
板書
錦瑟
李商隱
起興用典
追憶哀婉傷感
悲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