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很多人都不陌生的,我們記得《背影》,更為“不為五斗米折腰”之情懷而感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史記><漢書>》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讀<史記><漢書>》閱讀原文:
①《史記》,漢司馬遷著。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景帝中元五年生,卒年不詳。他是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小時候在本鄉(xiāng)只幫人家耕耕田、放放牛玩兒。司馬談作了太史令,才將他帶到京師(今西安)讀書。他十歲的時候,便認識“古文”的書了。二十歲以后,到處游歷,真是足跡遍天下。他東邊到過現(xiàn)在的河北、山東及江、浙沿海,南邊到過湖南、江西、云南、貴州,西邊到過陜、甘、西康等處,北邊到過長城等處;當(dāng)時的“大漢帝國”,除了朝鮮、河西(今寧夏一帶)、嶺南幾個新開郡外,他都走到了。他的出游,相傳是父親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但也有些處是因公去的。他搜得了多少史料,沒有明文,不能知道??墒撬麉s看到了好些古代的遺跡,聽到了好些古代的軼聞;這些都是活史料,他用來印證并補充他所讀的書。他作《史記》,敘述和描寫往往特別親切有味,便是為此。他的游歷不但增擴了他的見聞,也增擴了他的胸襟;他能夠綜括三千多年的事,寫成一部大書,而行文又極其抑揚變化之致,可見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闊大。
②他二十幾歲的時候,應(yīng)試得高第,作了郎中。武帝元封元年,大行封禪典禮,步騎十八萬,旌旗千余里。司馬談是史官,本該從行;但是病得很重,留在洛陽不能去。司馬遷卻跟去。回來見父親,父親已經(jīng)快死了,拉著他的手嗚咽著道:“我們先人從虞、夏以來,世代作史官;周末棄職他去,從此我家便衰微了。我雖然恢復(fù)了世傳的職務(wù),可是不成;你看這回封禪大典,我竟不能從行,真是命該如此!再說孔子因為眼見王道缺,禮樂衰,才整理文獻,論《詩》《書》,作《春秋》,他的功績是不朽的。孔子到現(xiàn)在又四百多年了,各國只管爭戰(zhàn),史籍都散失了,這得搜求整理;漢朝一統(tǒng)天下,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也得記載表彰。我作了太史令,卻沒能盡職,無所論著,真是惶恐萬分。你若能繼承先業(yè),再作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揚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著我的話罷。”司馬遷聽了父親這番遺命,低頭流淚答道:“兒子雖然不肖,定當(dāng)將你老人家所搜集的材料,小心整理起來,不敢有所遺失。”司馬談便在這年死了,司馬遷在這年三十六歲,父親的遺命指示了他一條偉大的路。
③父親死的第三年,司馬遷果然作了太史令。他有機會看到許多史籍和別的藏書,便開始作整理的工夫。那時史料都集中在太史令手里,特別是漢代各地方行政報告,他那里都有。他一面整理史料,一面卻忙著改歷的工作;直到太初元年,太初歷完成,才動手著他的書。天漢二年,李陵奉了貳師將軍李廣利的命,領(lǐng)了五千兵,出塞打匈奴。匈奴八萬人圍著他們;他們殺傷了匈奴一萬多,可是自己的人也死了一大半。箭完了,又沒吃的,耗了八天,等貳師將軍派救兵。救兵竟沒有影子。匈奴卻派人來招降。李陵想著回去也沒有臉,就降了。武帝聽了這個消息,又急又氣。朝廷里紛紛說李陵的壞話。武帝問司馬遷,李陵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李陵也做過郎中,和司馬遷同過事,司馬遷是知道他的。
④他說李陵這個人秉性忠義,常想犧牲自己,報效國家。這回以少敵眾,兵盡路窮,但還殺傷那么些人,功勞其實也不算小。他決不是怕死的人,他的降大概是假意的,也許在等機會給漢朝出力呢。武帝聽了他的話,想著貳師將軍是自己派的元帥,司馬遷卻將功勞歸在投降的李陵身上,真是大不敬;便教將他抓起來,下在獄里。第二年,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宮刑。宮刑是個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他灰心失望已極,只能發(fā)憤努力,在獄中專心致志寫他的書,希圖留個后世名。過了兩年,武帝改元太始,大赦天下。他出了獄,不久卻又做了宦者做的官——中書令,重被寵信。但他還繼續(xù)寫他的書。直到征和二年,全書才得完成,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他死后,這部書部分的流傳;到宣帝時,他的外孫楊惲才將全書獻上朝廷去,并傳寫公行于世。漢人稱為《太史公書》《太史公》《太史公記》《太史記》。魏、晉間才簡稱為《史記》,《史記》便成了定名。這部書流傳時頗有缺佚,經(jīng)后人補續(xù)改竄了不少;只有元帝、成帝間褚少孫補的有主名,其余都不容易考了。
⑤司馬遷是竊比孔子的。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時代第一個保存文獻的人;司馬遷是秦火以后第一個保存文獻的人。他們保存的方法不同,但是用心是一樣?!妒酚?middot;自序》里記著司馬遷和上大夫過壺遂討論作史的一番話,司馬遷引述他的父親稱揚孔子整理“六經(jīng)”的豐功偉業(yè),而特別看重《春秋》的著作。他們父子都是相信孔子作《春秋》的。他又引董仲舒所述孔子的話:“我有種種覺民救世的理想,憑空發(fā)議論,恐怕人不理會;不如借歷史上現(xiàn)成的事實來表現(xiàn),可以深切著明些。”這便是孔子作《春秋》的趣旨;他是要明王道,辨人事,分明是非、善惡、賢不肖,存亡繼絕,補敝起廢,作后世君臣龜鑒?!洞呵铩穼嵲谑嵌Y義的大宗,司馬遷相信禮治是勝于法治的。他相信《春秋》包羅萬象,采善貶惡,并非以刺譏為主。像他父親遺命所說的,漢興以來,人主明圣盛德,和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是他父子職守所在,正該記載表彰。他的書記漢事較詳,固然是史料多,也是他意主尊漢的緣故。他排斥暴秦,要將漢遠承三代。這正和今文家說的《春秋》尊魯一樣,他的書實在是竊比《春秋》的。他雖自稱只是“厥協(xié)六經(jīng)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述而不作,不敢與《春秋》比,那不過是謙詞罷了。
⑥《史記》雖然竊比《春秋》,卻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書法,只據(jù)事實錄,使善惡自見。書里也有議論,那不過是著者牢騷之辭,與大體是無關(guān)的。原來司馬遷自遭李陵之禍,更加努力著書。他覺得自己已經(jīng)身廢名裂,要發(fā)抒意中的郁結(jié),只有這一條通路。他在《報任安書》和《史記·自序》里引文王以下到韓非諸賢圣,都是發(fā)憤才著書的。他自己也是個發(fā)憤著書的人。天道的無常,世變的無常,引起了他的慨嘆;他悲天憫人,發(fā)為牢騷抑揚之辭。這增加了他的書的情韻。后世論文的人推尊《史記》,一個原因便在這里。
《讀<史記><漢書>》閱讀題目:
11.下列選項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左傳》是編年體史書,書中刻畫的燭之武、蹇叔、晉文公等人,形象鮮明。
B.《戰(zhàn)國策》是國別體史書,鄒忌、馮諼都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風(fēng)采。
C.《史記》是紀傳體通史,記述了自黃帝以來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的歷史。
D.《漢書》是編年體斷代史,《蘇武牧羊》中寫漢使蘇武受盡迫害,猶凜然不屈。
12.下列對文本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司馬遷曾四處游歷,足跡遍天下,這不僅增加了他的見聞,也使他胸襟開闊。
B.司馬遷知道李陵秉性忠義,心懷舍身報國的志向,于是挺身而出為李陵辯護。
C.《史記》幾經(jīng)流傳,多有缺佚,經(jīng)后人補續(xù)改竄,終成五十二萬余字的巨著。
D.司馬遷自稱“述而不作”,其著作不敢與《春秋》比,作者認為這是他的謙詞。
13.文中評價《史記》行文“極其抑揚變化之致”,請結(jié)合你讀過的《史記》中的相關(guān)篇目(如《陳涉世家》《鴻門宴》《信陵君竊符救趙》等),談?wù)勀愕拈喿x體會。(5分)
14.第②段中“父親的遺命指示了他一條偉大的路”,請結(jié)合全文,簡要說明“偉大的路”的內(nèi)涵。(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