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是我們除了父母之外教我們最多的人了,老師不僅教我們文化知識也在無形中培養(yǎng)我我們正確的價值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師道》的原文以及閱讀理解答案和題目,一起來看看吧。
師道
許鋒
給大學生上課,母親起初是為我擔憂的——站在那里,像一根蔥,要講出話才行哩。講義就是我要講的內容。兩節(jié)課,八十分鐘,我寫了五六千字。講的是國學。我反復讀講義,讀了一個月。上課前一天,我在局促的客廳支了張桌子,上面放了一臺電腦,手拿遙控筆,開講。妻子和女兒,臨時充當了我的學生。
我一拍“驚堂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妻子和女兒沒有笑,我先樂了。
再來。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
從小學開始,我一直是插班生。父親是個軍人,漂泊不定。初二時,我轉到老家甘肅的一所初中,班主任姓金,教語文。剛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內心極度不安,父親把我交給金老師,騎上車子一溜煙走了。我走進教室時,同學們幾十雙眼睛“款”地掃過來,“打”得我一個激靈。金老師笑呵呵地對同學們說:“今天,我們班轉來一個新同學,叫許鋒,你們知道嗎?他的作文寫得可好了,同學們以后要多向他學習。”有了金老師這一番推薦,我忐忑的心漸漸平靜,也感到了一縷溫暖。
我從小立志要當作家。到了初中后,由于金老師的鼓勵,決心更大,課余偷偷地寫作,偷偷地投稿,但一篇都沒有發(fā)表。急得不行,有一次,找來兩個鉛字,一個是“許”,一個是“鋒”,蘸了黑墨水,把別人發(fā)表在報紙上的一篇作文,用刀片將人家的名字輕輕刮掉,印上自己的名字。我看著“變成”鉛字的“許鋒”,激動得像蒼蠅似的到處亂竄。金老師看到報紙,興奮異常,說:“上課的時候我給全班同學宣布一下。”
金老師走進教室時,我心里一涼——他手里沒拿那張報紙。在講課之前,他問同學們:“大家到學校讀書,是為了什么?”
提高成績、考上大學、建設祖國……回答五花八門。
金老師說:“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用,那怎么可以?什么是信用,就是誠信,一個人如果失去了誠信,就意味著失去了一切。所以,同學們到學校里來,學習是主要的,但做人更重要。不好好學做人,學習成績好,將來更會危害社會。”金老師話題一轉:“任何的學習與興趣,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同學們要不驕不躁,只要努力,能吃苦,沒有實現(xiàn)不了的目標。”
我不敢看金老師,臉上如一顆火球在滾,發(fā)燙,灼熱。從此,金老師都沒有再和我說過這件事。
前年,我去看金老師。他已退休,一見我,老遠就喊:“大作家來了。”“大”字讓我十分羞愧。
到大學,學什么呢?這個問題,我問過自己的學生,有的人說學技術。伍新木教授也問過我們同樣的問題,有的人說學知識,有的人說學技術,有的人說學文憑。伍新木教授斬釘截鐵,聲如洪鐘:“學文化,學人文情懷!”老頭兒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沒有講義,空著手,七十多歲高齡,兩個多小時。伍新木教授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可是,他第一次課告訴我們的是該如何做人。
那次課,我始終處于激動之中,不知不覺攥緊拳頭,捏了一手心的汗。
當我的學生告訴我到大學來是為了學習技術時,我說:“這是主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學習人文情懷。”
我像伍新木教授一樣激動:“同學們,在大學學習應當葆有四大情懷。我的老師曾告訴我第一是人文情懷,這會讓你們的心靈質樸與純粹……”
同學們瞪著眼睛聽著,幾百人的大教室如雪霽的清晨一般寂靜。
我感動得幾乎要流淚,我知道,這正是文化的傳承,生之所需,師之所授,俱來自于師道。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4.下列對散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中的“我”是一個對學術要求嚴謹、對自己教學要求嚴格的老師。“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是全文的文眼。
B.本文語言質樸,輕松自然,句式長短結合,錯落有致,有生活氣息,而質樸的語言背后卻蘊含著作者對師道的深刻理解。
C.“大”字之所以讓“我”十分羞愧,是因為“我”悔恨自己當年沒有勇氣為自己的“偷梁換柱”行為向金老師道歉。
D.聽伍新木教授教導的過程中,“我”受到深深的觸動,并產生強烈的共鳴,為后文自己教育學生作鋪墊。
5.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標題“師道”的內涵。(5分)
6.作者為什么要寫對自己的兩位老師的回憶?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