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是全國高中學子最重要的日子,高考了。高考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所以考生會傾盡全力希望取得好成績,所以,萬一一次發(fā)揮不好,大部分考生會選擇復讀,那么為考好學校多次復讀值得嗎,近日33歲男子高考12次引發(fā)爭議,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來自廣西防城港市貧窮山村的他,因為紀錄片《高十》,被人熟知。
隨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指責。
完整看完紀錄片,我悲哀地發(fā)現(xiàn),他不過是一個執(zhí)著地想和命運抗衡,甚至有點走入死胡同的人。
這樣的人,我沒法去指責。
2010年,唐尚珺第一次高考沒上本科線,父親讓他讀一所技校。他不甘心,拿著學費,瞞著家人開始復讀。
此后,他開啟了自己多年的復讀生涯。
在復讀班里,唐尚珺說出了自己理想的學校,中科大。
夢想和實際之間,隔著銀河般的距離。
唐尚珺屢戰(zhàn)屢敗。
父母一直都不知道真實情況。讀技校的學費,就成了唐尚珺復讀的費用。
2013年年底,“畢業(yè)工作第一年”的唐尚珺,回家過春節(jié)了。
這個年,他過得尷尬內疚又充實。
全家人坐在一起,堂哥抱怨唐尚珺從未接過自己的電話,混社會的人,人情世故一定要懂。
但他不知道,他打電話的那些時候,唐尚珺正在上課。
媽媽催促他趕緊討老婆,26歲,參加工作,可以娶妻生子了。
唐尚珺流著眼淚的鏡頭,令我無比難過。
那一刻,他是否有過后悔?這么堅持,到底是為了什么?
瞞著所有的家人,小心翼翼維護著謊言,又是為什么?
眼前,是貧弱的家庭,是60幾歲還要賣甘蔗維生的父母,是考了幾次依舊沒能達成目標的成績。
未來,到底什么時候才來?
他不知道,可他迫切地想要改變貧窮的家庭。
為了供他讀書,家里破舊的老房子一直沒做排水溝。下雨的天氣,屋子前后泥濘不堪,沒有地方下腳。
67歲的母親早已白發(fā)蒼蒼,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了10歲。她依舊要從早忙到晚。
他只想快一點,帶領家庭走出貧困。
對唐尚珺來說,這個方法,就是考上名校。
2016年,第7次高考,唐尚珺被中國政法大學錄取,那是他離夢想最近的一次。
這一年,唐尚珺終于決定拋棄高中生身份,進入大學。
他拿著錄取通知書回家,向父母坦白的同時,得知父親身體不好了。
肺癌晚期。
遲到幾年的錄取通知書,驅散不了全家的陰霾。和“欽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幾個字放在一起,通知書上的“喜”字,顯得格外刺眼。
就在那時,唐尚珺猛然發(fā)現(xiàn),考上什么大學不重要,親情才最重要。
命運對這個想要破局的家庭極為殘酷,給你一點甜頭,就要用更大的苦楚來交換。
如何跳出這個貧窮的怪圈,我們無從知曉。
紀錄片的最后,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發(fā)展。
可紀錄片沒有拍出的續(xù)集,生活還在繼續(xù)。
本該畢業(yè)工作了的唐尚珺,被傳出今年還在參加高考。
《高十》導演后來說,唐尚珺的父親病危沒錢治病,他放棄讀大學,換取了復讀學校2萬元獎金,給父親救命。
一年之后,父親去世,而唐尚珺在“高考-復讀”的循環(huán)中,繼續(xù)掙扎。
一時間,罵聲四起。
有人說他魔怔了,有人罵他心里有病。
家里窮成那樣,為什么還執(zhí)迷不悔?
是不是高考專業(yè)戶,專門高考賺獎學金?
是不是根本沒勇氣面對社會,才不斷在考試中躲避。
沒窮過的人,根本不懂那2萬塊,對一個家庭意味著什么。
那可能就是一條命,是一個家族的希望。
他用上大學的機會,換父親多活一年。
如果是你,你怎么選?
你以為他不想結束高中生的身份?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沒有經歷過這種痛苦的人,不會懂得這種掙扎。
你可以不理解他,可以不支持他,卻不能忽視他所面臨的真實困境。
我始終記得,那年春節(jié),有點醉意的唐尚珺對著鏡頭說:
我現(xiàn)在都懷疑知識改變命運是不是真的,為著這句話,他后悔了。
搭進了這么多年的青春,值得嗎?
這個答案,只有唐尚珺自己知道。
一個唐尚珺,折射出萬千農村寒門學子的身影。
和同齡孩子相比,他們除了學業(yè)的壓力,還有生存壓力。理想和貧寒的家境,甚至時常發(fā)生沖突。
可即使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他們仍希望闖過這一道難關,去河的對岸看看。
比起曾經吃過的苦,和將來可能面對的苦,學習的苦可能是最輕松的。
因為有期望。
寒門學子努力的原始動力很簡單,不想再窮了,因為窮怕了。
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不為衣食發(fā)愁的資本。
想過得好一點,想跳出貧窮的束縛,又有什么值得嘲笑的?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33歲男子高考12次引發(fā)爭議,為考好學校多次復讀值得嗎相關信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資訊敬請關注可圈可點教育資訊網。
【33歲男子高考12次引發(fā)爭議 為考好學校多次復讀值得嗎】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