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西安事變周年感想體會篇一
西安事變80周年整,云淡風輕,波瀾不興。
為什么?
西安事變真相怎樣,我不說“真相是什么”,只介紹歷史研究的“倒帶法”,介紹“歷史學專家怎樣寫驗尸報告”。
1、根據檔案的公布與保密的既成事實判斷未知真相的背面
事態(tài)各方,凡是不解密檔案或僅僅選擇性解密的,其檔案可以斷定,對該事態(tài)方極為不利。
極力掩蓋的,一定是丑陋的。
2、從收益者與受害者的結果往前推一些關鍵真相
延遲戰(zhàn)爭爆發(fā),最大受益者當然是國民政府,以及四川陜西以東的中國平民。
刺激戰(zhàn)爭提前爆發(fā),受益者有哪些人?
3、黙證
某些當事人“不說話”或“不說某些話”,不做或拒絕做某些事,這是“不說之說”。
抗戰(zhàn)的既成事實,也是“默證”。
戰(zhàn)爭的慘烈程度,國際援助的姍姍來遲,也默默證明“準備不足”,原先的拖延很有必要,是符合川陜以東的人民的利益的。
黙證,是真相的默默訴說。
4、從信息的發(fā)布趨勢推
80年以來,信息的發(fā)布當然是逐年增加。
信息發(fā)布的80年歷史,縱向對比,可以看出“謊言被揭露的歷史”,與“對某當事人有利或不利的信息的增加規(guī)律”。
然后,可以推知哪些“未公布的信息”。
西安事變周年感想體會篇二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2年1月18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會戰(zhàn)開始。
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成立,日本加速肢解中國的步伐。
1933年1月3日,日本軍隊侵占山海關。
1933年2月21日,十萬日偽軍進攻熱河省,熱河省主席湯玉麟率東北軍望風而逃。
一樁樁一件件,都是蠻橫的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橫行無阻。而當中國大好山河屢遭肆虐之時,中國的統(tǒng)治者蔣介石卻對日本的侵略和分裂中國的企圖屢加容忍、妥協(xié),在內戰(zhàn)的“舞臺”上”大方異彩。
1932年5月5日,簽訂《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
1933年5月5日,設立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準備對日交涉停戰(zhàn)。 1933年5月31日,簽訂《塘沽協(xié)定》,將華北置于日本的監(jiān)視之下。 1935年5月,受日本要挾簽訂《何梅協(xié)定》出賣了河北省、察哈爾省的主權。 1935年10月,蔣介石同意了日后成為日本進一步侵略中國的行動綱領的“廣田三原則”。
1933年7月,蔣介石以“破壞整個國策”的罪名破事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的首領馮玉祥離開同盟軍總部,方振武出國,孫良城解甲歸田,而吉鴻昌更是被殺害于天津。
1936年6月1日開始,蔣介石與兩廣的矛盾險些釀成內戰(zhàn),他無視兩廣的北上抗日請求,還不斷分化、脅迫、收買,使寶貴的抗日浪潮消解于無形,雖然兩廣的這個“抗日”口號只是借口,但這在當時的中國還是難能可貴的。
1931年開始,蔣介石就不斷督促東北軍圍剿紅軍,擴大內戰(zhàn)范圍和程度。 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蔣介石就不斷無視中國共產黨聯合抗日的提議,依舊對紅軍步步緊逼。
一樁樁,一件件,在我看來,中國遭受的災禍不僅是來自急于擴張的日本侵略者,更多的是來自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蔣介石及其控制的國民政府。
1931年11月30日,蔣介石在顧維鈞就任外交部長職務宣誓會上的訓詞中公然聲稱:“攘外必先安內,統(tǒng)一方能御侮,未有國不能統(tǒng)一而能取勝于外者。故今日對外,無論用軍事方式解決,或用外交方式解決,皆非先求國內統(tǒng)一不能為功” 。不可否認,“攘外必先安內”在某些情況下是非常正確而有效的,不過我認為在20世紀三十年代抗日戰(zhàn)爭情形緊迫,日軍不斷對中國進行蠶食之時,進行對外戰(zhàn)爭維持中國的存續(xù)遠比用內戰(zhàn)緩慢安定國內形勢更為重要。蔣介石為了“安內”而對日本的妥協(xié),使日本的胃口越來越大,對中國的侵略越來越肆無忌憚。在當時來看,中國所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來自日軍的進攻、日本的擴張,而不是來自中國國內鮮能對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造成重大影響的反對勢力,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與其紅軍。蔣介石不知道也不愿知道中國當時的矛盾已由國內各勢力間的政治矛盾轉移到中日間的民族矛盾,他只是為了一己私利,只想肅清國內的反對勢力,成功地鞏固自己對中國的統(tǒng)治、控制。而這,從愛國主義的角度上看,是與之完全背道而馳的。一個國家的統(tǒng)治者,若不堅定地奉行愛國主義,并把它作為行動的準則,不能在國家危難之時保護主權、領土的完整和人民的安全、權利,他還能稱作、還配成為一位國家的統(tǒng)治者、領導人嗎?我想這是不可能的。
愛國主義,是一種對國家、民族的深度信賴與忠誠,是一種對國家的認同感,是一種保留國家存續(xù)的強烈意愿,它暗示著個體應將國家利益置于個人與團體利益之上。在20世紀三十年代的動亂時期中,愛國主義我想就深切地表現在保護祖國不受外敵入侵上,它應該以國家的安全與利益為最根本,旨在維護國家的存在,因此損害國家力量的內戰(zhàn)是不被允許的。在被日本大肆侵犯,國家處于生死存亡關頭之時,奉行愛國主義,便應該集合國內所有的愛國志士,所有的可以保護國家的力量,進行抵抗和驅逐的戰(zhàn)斗,而不應該繼續(xù)內戰(zhàn),把“攘外”的珍貴力量都無謂地消耗在了內戰(zhàn)的無底洞中。這種論調可能有些極端與短視,但當國家不復存在時,再長遠的考慮也都只是鏡花水月。因此,真正的愛國主義,便是拋卻個人利益,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
對蔣介石來說,便是“攘外”大于“安內”。
蔣介石做不到奉行愛國主義,但有更多的國民與將領可以做到。于是,西安事變便是在這種愛國主義的背景下轟轟烈烈地開始的。
日軍侵略我吉林省和黑龍江省,遇到不執(zhí)行蔣不抵抗命令的東北軍將士的頑強抵抗。
日軍進攻錦州,戍守的東北軍將士堅守不退,直到彈盡糧絕。
日軍進犯上海,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十九路軍拒絕蔣介石的撤退命令,奮起抗擊日寇侵略。
日軍進犯長城各口,二十九軍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領導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成功地收復部分領土。 中國共產黨派遣一大批優(yōu)秀黨員進入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給日本侵略者以直接打擊。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南京、天津、漢口、青島、太原、長沙等地的工人掀起了一系列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
青年學生更是成為抗日救亡運動的急先鋒與主力,起了起了宣傳者、鼓動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各地大量的罷課、請愿活動甚至直接參軍顯示青年們高昂的抗戰(zhàn)意愿、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
雖然蔣介石極力組織,但抗日救亡運動還是愈演愈烈,人民大眾的愛國主義思想是不能被阻礙的,順之者昌,逆之者亡,1935年12月9日的“一二九學生運動”及1936年12月9日“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的紀念更是成為西安事變的直接導火索,讓“逆之者”蔣介石嘗到了被囚禁的痛苦和無奈。
一個有血性的國家,一個能長遠存續(xù)的國家,她的大量的國民必定有著強烈而堅定的愛國主義思想。當國家的安全受到威脅,人民的生活不能保證時,愛國主義勢必會爆發(fā)出驚人的力量,在無數愛國的人民的支持下。整個國家愛國主義的實現,必定是存在于一個龐大基數上的,有一個龐大的充斥著愛國主義情緒的人群,愛國的思想才會深入到國家的行動上去,而一旦有這個龐大基數的存在,愛國主義便是不可以阻擋的,它就會利用國家的一切力量,不論它們之前是友善還是敵對,去抗擊侵略者,維護國家的安全與利益。
西安事變有一種必然性,它無關張學良還是楊虎城還是某個其他的將領,它是因國家、國民的愛國主義而必然也必須發(fā)生的,它是當時廣闊的被愛國主義思想籠罩的背景下的必然產物,它是龐大的愛國人群傳遞愛國主義思潮、進行愛國主義運動的必需結果,它是全民愛國主義的一種深刻而直接的表現?!叭镣狻痹趷蹏髁x的渲染下必然大于“安內”。
因此,我認為愛國主義的存在和實現需要一個龐大的基數,只有大量清醒的愛國人群,統(tǒng)一而激烈的活動才能讓愛國主義不會消失、不被篡奪。
西安事變周年感想體會篇三
80年前的12月12日,發(fā)生的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的抗戰(zhàn)格局。張學良作為那場歷史事件的關鍵人物,也備受矚目。坊間一直流傳著“一座大帥府、半部民國史”的說法,下面就讓我們跟隨記者,一起走進坐落在遼寧省沈陽市的張氏帥府,重溫一下張氏父子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
張氏帥府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及其長子、愛國將領張學良主政東北時期的官邸和私宅,以其恢宏的建筑、精湛的裝飾藝術,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贏得了“東北第一名人故居”的美譽。
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位于張氏帥府大青樓內的老虎廳,在這里發(fā)生了史上著名的“楊常事件”。說的是1920xx年年初老帥張作霖手下的兩位老將楊宇霆和常蔭槐來到大帥府脅迫少帥張學良簽署一份文件。為了鞏固自己在整個東北軍中的地位和政令執(zhí)行的順暢,張學良拒絕了兩位老將的脅迫,并且將他們處決于此。在事后的一次采訪當中張學良表示自己做出這一決定也是非常的困難,甚至不惜采用拋硬幣這種形式來做出最后的決定。
作為西安事變主要發(fā)動者之一的張學良,1920xx年出生,20xx年去世。他19歲從軍入東北講武堂,作為奉系大帥的長子少帥,可以說是風流倜儻、叱咤風云,統(tǒng)帥數十萬東北軍,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上將,很多近代的重大事件都跟他相關,比如說東北易幟、中原大戰(zhàn)、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張學良一直是被人們所關注的人物。
作為近現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張學良也是備受爭議。
“九一八事變”是他一生的疼,人們對他的責備、對他的不滿,他接受了,他自己說我判斷失誤了嘛,但是不可以由此說他賣國。丟失東北他是有責任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重大的失誤,我們才會看到后來的“西安事變”啊。他一直在尋求解決中國的路,面對日本對中國咄咄逼人的態(tài)勢,他一直在尋求,一直在糾正自己的想法,最終他決定用“西安事變”的方式來改變中國的現狀。那么這樣的一種壯舉促成了國內的和平停止了國內的內戰(zhàn),國共攜手共同對日。那么從這個意義上說“西安事變”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它應該對中國的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
整整80年后,人們再度回望西安事變、再次解讀張學良,他身上的民族精神是不會被時間所磨滅和忘卻的。
西安事變周年感想體會篇四
最近這段時間中央八臺在熱播《西安事變》,最開始看的時候特別不喜歡胡兵演的張學良,他的長相與我心目中張學良的形象相差太遠,他不是我以往看到的任何一屆“張少帥”那樣帥,那樣英俊。雖然胡軍本人并不太難看,也挺瀟灑,但他外形的感覺和味道實在是與張學良的味道相差太遠。但隨著劇情的深入和轉折,我覺得在本劇中胡兵還是把張少帥那種匪氣給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昨天看的那三集。胡兵是我看過的,把張學良演得最具匪氣的一個。雖然不喜歡胡兵演的張學良,但我還是覺得胡兵演出了張學良的另一面。
在整個連續(xù)劇中,我個人認為演得不錯的當屬楊虎城、毛澤東、周恩來、趙四小姐。
在整情節(jié)轉化和人物表演中,我覺得楊虎城演得非常不錯,他把一個愛國、抗日、聯共、一方軍閥的特點都表演的很是到位。他抗蔣,不唯蔣是從,就是一方軍閥的思想的表露,但他很會為人處事,萬事不輕易從口中說出,他比張學良老謀深算多了。但他的本質是好的,他聯俄聯共抗日,是民族英雄的代表。在整個西安事變中,他的角色是極其重要的。
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戲雖然不多,但我覺得他們的對白和演技都非常的精彩,讓我不住的喝彩,尤其是毛澤東說的那句:“給我狠狠地打,打出談判桌上的發(fā)言權?!边€有昨天那集:蘇聯報紙上對張、楊行為給予否定,毛和周說的對白及演技,都是非常的精練和精彩的。
此戲中的趙四小姐,讓我看到了四小姐聰明、機智、乖巧的一面,戲不多但也討人喜歡。
我們的蔣夫人雖然對白不錯,演技不錯,但外形和氣質與本人相差甚遠,以致感覺略遜一籌了。
當然整部戲里扮演蔣介石的演員表演得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他把內心的那種矛盾、武斷、自私、自負都刻劃得很深刻。
西安事變無論是對于中共還是中國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他的歷史意義是永遠值得世人謹記的。
在看電視時,女兒在邊上說著:我要過安穩(wěn)的生活,我不要死得那么早。(楊虎城養(yǎng)女被害,一直未找尋到時的情景播出時女兒名言)。
老公在邊上說:死有重于泰山,輕于鴻毛,你想怎么死?
女兒:現在又沒有戰(zhàn)爭。
老公:你和你媽一樣,長大就是個叛徒,貪圖享受,要過安逸的日子。
西安事變周年感想體會篇五
20xx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變紀念日,不知不覺已經80年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西安事變80周年感想
心得體會
,歡迎借鑒。八十年前的1936年12月12日,中國的西安發(fā)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大事變,史稱“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 。即:在西北負責“剿共”的東北軍將領張學良、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發(fā)動兵變,逮捕了當時的國民黨及政府首腦蔣介石。由此引發(fā)了國際國內的巨大關注。也給當時的全國局勢帶來了新的危機。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幫助下,最后和平解決,促成了全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由此成為中國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一個重要轉折。也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成功領導敵后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的重要轉折!
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侵略軍發(fā)動了侵略我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使得東北國土淪陷。當時的國民黨領袖蔣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放棄了東北軍抗擊日軍。調動軍事力量全面圍剿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紅色蘇區(q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紅色蘇區(qū),由于“左”傾錯誤領導,造成了工農紅軍的巨大路線錯誤,在國民黨圍剿下,被迫戰(zhàn)略轉移,長征二萬五千里,轉戰(zhàn)到陜北落腳,由這里東征“抗日”。蔣介石又調東北軍和西北軍在陜北進行新的圍剿,在這時的華北,日本侵略者進一步虎視眈眈,企圖侵占我國華北,進而全面入侵我國。全國民眾抗日呼聲日益高漲,還爆發(fā)了抗日的“一二·九”愛國運動。
在這樣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順應歷史潮流,順應全國人民抗日呼聲,對趕來西安“督戰(zhàn)剿共”的蔣介石苦諫無效的情況下,被迫實行“兵諫”,抓捕了督戰(zhàn)圍剿紅軍的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一行,并通電全國一致抗日。
這一“西安事變”的突然發(fā)生,引發(fā)了美英、蘇聯等東西方大國的極大關注,引發(fā)了國民黨和共產黨雙方的極大關注,引發(fā)了國民黨內部的各派勢力的極大關注,更引發(fā)了全國民眾和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在這紛繁復雜、危機四伏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擯棄前嫌,用極大的包容和協(xié)商的胸懷,采用協(xié)商民主的方式,促成事變的和平解決。使蔣介石同意了“停止內線,聯共抗日”的正確主張。形成了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抗日的新局面,全國各族各界各黨派聯合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也為后來奪取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完全勝利奠定了基礎,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徹底勝利做出了貢獻!
一、政治大局。中國共產黨在遵義會議后,形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進而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獨立自主地解決重大問題,科學正確分析當時的國內政治大局,即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維護民族和國家的最大利益,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終把這個政治大局挺在前面,成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要的思想政治和理論指導的前提,也成為黨領導抗戰(zhàn)的首要基礎。
二、包容胸懷。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制定了為人民、為民族奮斗的綱領和宗旨。從第一次國共合作中與國民黨并肩擔起反帝反封建的責任,在北伐中生死與共。而在1920xx年的“4.12”政變中、蔣介石背叛革命,背叛了孫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殺害了大批中國共產黨人,并對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反復“圍剿”,他的雙手沾滿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鮮血。而西安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人不計前嫌、不計較本黨利益,以極大寬廣的胸懷,包容了一切,擁護蔣介石為領袖的國民政府一致對外抗日,中國工農紅軍自愿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開赴抗日前線對日軍作戰(zhàn)。這樣的包容胸懷是任何一個政黨所不具備的。
三、協(xié)商民主。中國共產黨人在處理“西安事變”過程中,科學、正確地運用協(xié)商民主的方式,與張學良、楊虎城二位將軍協(xié)商,與宋美齡和美國代表端納協(xié)商,與被扣押的蔣介石協(xié)商。經過近半個月的協(xié)商,終于使蔣介石放棄剿共政策,答應了“停止內線,聯共抗日”,進而促進了抗日民主統(tǒng)戰(zhàn)的最終形成,有效有力地推動了全民、全民族抗戰(zhàn)。
四、策略方法。中國共產黨人在整個處理“西安事變”的過程中,講究斗爭策略,充分體現了“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的戰(zhàn)略思想,主動轉變“反蔣抗日”為“聯蔣抗日”的行綱領和
口號
,擁護蔣介石領導國民政府抗日,并愿將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這是正確的策略。但同時又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與國民黨的“一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政策進行堅決斗爭,做到有理有利有節(jié)。與此同時,講究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辯證、歷史的唯物主義科學方法,把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問題具體方法這一活的靈魂運用于解決問題全過程,這使得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得到了在中國革命中的最為成功的實踐與創(chuàng)造!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之一。
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照慧照愚,照善照惡,照美照丑。從這些歷史啟迪中,使我們更加堅信以為的黨中央的治國理政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科學偉大和光榮正確。自黨的以來,率先垂范,帶領黨中央在講政治大局中始終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進而同筑中國夢這一大局,以極大的政治氣魄和膽略協(xié)商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以極寬極大的包容胸懷處理國際復雜關系、兩岸關系,以及其他各種關系;提出“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得到了上百個國家的擁護參與,并用協(xié)商民主方式成功解決和化解各種矛盾。既講原則、又講策略,把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重要法寶的運用提高到更好更新的水平。為全黨做出了嶄新的表率,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功做出了貢獻,更堅定了我們跟黨前行、奮斗的信心和決心!
作為協(xié)商民主主渠道之一的人民政協(xié),應始終把握運用中國共產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一重要法寶,以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和“紀念人民政協(xié)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系列講話為指導,向黨中央和看齊,以博大的胸懷,以包容的情懷,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合作共事,民主協(xié)商,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而且善于商量,團結民主地、和諧快樂地商量,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共同筑就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作為我們?yōu)橹Φ牟恍缸非?。我們的目的能夠達到,一定能夠達到!
西安事變80周年整,云淡風輕,波瀾不興。
為什么?
西安事變真相怎樣,我不說“真相是什么”,只介紹歷史研究的“倒帶法”,介紹“歷史學專家怎樣寫驗尸報告”。
1、根據檔案的公布與保密的既成事實判斷未知真相的背面
事態(tài)各方,凡是不解密檔案或僅僅選擇性解密的,其檔案可以斷定,對該事態(tài)方極為不利。
極力掩蓋的,一定是丑陋的。
2、從收益者與受害者的結果往前推一些關鍵真相
延遲戰(zhàn)爭爆發(fā),最大受益者當然是國民政府,以及四川陜西以東的中國平民。
刺激戰(zhàn)爭提前爆發(fā),受益者有哪些人?
3、黙證
某些當事人“不說話”或“不說某些話”,不做或拒絕做某些事,這是“不說之說”。
抗戰(zhàn)的既成事實,也是“默證”。
戰(zhàn)爭的慘烈程度,國際援助的姍姍來遲,也默默證明“準備不足”,原先的拖延很有必要,是符合川陜以東的人民的利益的。
黙證,是真相的默默訴說。
4、從信息的發(fā)布趨勢推
80年以來,信息的發(fā)布當然是逐年增加。
信息發(fā)布的80年歷史,縱向對比,可以看出“謊言被揭露的歷史”,與“對某當事人有利或不利的信息的增加規(guī)律”。
然后,可以推知哪些“未公布的信息”。
80年前的12月12日,發(fā)生的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的抗戰(zhàn)格局。張學良作為那場歷史事件的關鍵人物,也備受矚目。坊間一直流傳著“一座大帥府、半部民國史”的說法,下面就讓我們跟隨記者,一起走進坐落在遼寧省沈陽市的張氏帥府,重溫一下張氏父子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
張氏帥府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及其長子、愛國將領張學良主政東北時期的官邸和私宅,以其恢宏的建筑、精湛的裝飾藝術,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贏得了“東北第一名人故居”的美譽。
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位于張氏帥府大青樓內的老虎廳,在這里發(fā)生了史上著名的“楊常事件”。說的是1920xx年年初老帥張作霖手下的兩位老將楊宇霆和常蔭槐來到大帥府脅迫少帥張學良簽署一份文件。為了鞏固自己在整個東北軍中的地位和政令執(zhí)行的順暢,張學良拒絕了兩位老將的脅迫,并且將他們處決于此。在事后的一次采訪當中張學良表示自己做出這一決定也是非常的困難,甚至不惜采用拋硬幣這種形式來做出最后的決定。
作為西安事變主要發(fā)動者之一的張學良,1920xx年出生,20xx年去世。他19歲從軍入東北講武堂,作為奉系大帥的長子少帥,可以說是風流倜儻、叱咤風云,統(tǒng)帥數十萬東北軍,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上將,很多近代的重大事件都跟他相關,比如說東北易幟、中原大戰(zhàn)、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張學良一直是被人們所關注的人物。
作為近現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張學良也是備受爭議。
“九一八事變”是他一生的疼,人們對他的責備、對他的不滿,他接受了,他自己說我判斷失誤了嘛,但是不可以由此說他賣國。丟失東北他是有責任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重大的失誤,我們才會看到后來的“西安事變”啊。他一直在尋求解決中國的路,面對日本對中國咄咄逼人的態(tài)勢,他一直在尋求,一直在糾正自己的想法,最終他決定用“西安事變”的方式來改變中國的現狀。那么這樣的一種壯舉促成了國內的和平停止了國內的內戰(zhàn),國共攜手共同對日。那么從這個意義上說“西安事變”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它應該對中國的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
整整80年后,人們再度回望西安事變、再次解讀張學良,他身上的民族精神是不會被時間所磨滅和忘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