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發(fā)展迅速,人們壓力與日俱增,心理問題不斷涌現(xiàn)。于是,人們從書籍中找尋慰藉,期望從中探知自身浮躁、焦慮的根源及解決之道,進而獲取追求幸福的法門,讓心靈得到安撫與指引。 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的內(nèi)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在老師和同學領讀和交流下,《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對我啟發(fā)頗多。首先,書中強調(diào)了“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讓我意識到人生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由一個個瞬間組成。因此,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個當下,好好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
而“自由就是要被討厭”這個觀點讓我深感震撼。我們常常為了迎合他人、避免沖突,而犧牲了自己的個性和自由。但是,真正的自由應該是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這可能會被別人討厭(不過我還是認為自由應該在社會共良下進行)。
最后,書中的”課題分離“也讓我對人際關系和為人處事有了新的認識。不過對于書中的內(nèi)容,我們也該”課題分離“著看待——我們不應該只是被動地接受這本書的內(nèi)容,而應該用其中的知識積極地去書寫自己的人生。我們應該勇敢地去嘗試、去創(chuàng)造、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總之,《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要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和自由,不要被別人的看法所束縛。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會時刻牢記這些感悟,勇敢地前行。
篇二:《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被討厭的勇氣》是日本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的作品。岸見一郎是日本一位很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顧問。古賀史健則是日本自由作家,擅長以對話體創(chuàng)作。本書采用對話體講述了一個禪師和一個青年對談的故事,以此介紹了岸見一郎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成果和思考。我個人覺得這是一本非常適合老師和青少年的心理自助讀物。它富有情趣,飽含哲理而又通俗易懂,語言明白曉暢,讀來回味無窮。讀完此書,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的人生要努力做到八個字:敢于平凡,活在當下。下面結(jié)合此書具體談一下。
一、勇氣是如何喪失的
《被討厭的勇氣》書名取得非常好,因為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缺乏“勇氣”,尤其是“被討厭的勇氣”。東方人講究的是集體至上。融入集體,獲得大家的喜愛和擁護,個人才有生存價值和身份地位。從這角度來看,這本書就更適合我們。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們并不少缺乏能力,而是缺乏勇氣”。我曾經(jīng)問過很多中小學生,“你對你的學習成績滿意嗎?你有沒有采取一些措施去改變?”結(jié)果很多學生的回答都是“不滿意”,但是沒有行動。反思我們自己,常常知道問題癥結(jié)所在,也不缺乏能力,但缺乏行動的勇氣。
為什么呢?讀完此書,我的理解是,我們?nèi)狈τ職獾母驹蚴且驗槲覀儍?nèi)心深處對自己不接納,我們不能允許自己平凡,不能接受真實的自己。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要獲得成功,要獲得大家的認可”,“除非如此,就沒有價值”;我們忽視了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我”作為一個獨特的平凡人的價值。生活的難題是:我們被教育要為成功瘋狂,我們不被允許平凡,結(jié)果我們淪為平庸。生活的真相是:成功者永遠都是少數(shù)。我們大多數(shù)人,因為缺乏某些“成功的要素”而不會成功,我們只能成為自己。時至今日,一個中學生說出“我要成為我自己”,還可能被認為是說胡話。人們用分數(shù)、工作、職業(yè)代替了一個個活生生的、不同的“人”。針對這個問題,阿德勒提出了“課題分離”的主張。他認為“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我們不能活在別人的人生中”。借助“課題分離”這個工具,我們才能重新審視并且獲得屬于我們自己的人生。通過此書,我仿佛聽見阿德勒在大聲吶喊:放棄那些“廉價的優(yōu)越性追求”吧!放棄那些世俗的名利權(quán)情吧!“普通并不等于無能,我們根本沒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yōu)越性”!我們要擁有敢于平凡,甘于平凡的勇氣!這樣我們才能獲得看世界的新角度,獲得屬于我們的新生活。透過作者的一些描述,我還體會到作者的一些無奈和感慨:在集體至上的儒家文化影響下,個體是只有工具化價值的,任何真正的成長、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意都可能被視為“叛變和叛逆”,是被討厭的。
“課題分離”提醒我們:面對任何問題,首先要考慮:這是誰的課題?如果是屬于我的,就絕不逃避,勇敢面對,擔負責任;如果不是,就保持距離,絕不干涉。父母的偏見是父母的課題,孩子的學習是孩子的課題,領導的怪脾氣是領導的課題,同事的壞毛病是同事的課題,老婆的小癖好是老婆的課題……這些統(tǒng)統(tǒng)與我無關,我無需對此負責,如此則“吾心可安”。
雖然我們是“被拋入這個世界的”,但“我”成長起來,“我”就要對我的生命負責,我就是我生命課題的主人,而其他人都只是我生命劇場的看客或路人。書中借哲人之口還指出,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是輕松的,并且可以隨時抱怨;而探索自己的人生,在擁抱自由的同時則可能會遭遇迷茫和迷路,面臨諸多難題而無可抱怨。大多數(shù)人其實害怕承受自由之重,而甘為“命運之奴”。只有敢于被別人討厭的人,才能享受自由。
二、人生只有一天
禪宗有個故事,是我非常喜歡的。故事說到,有個小和尚問得道的高僧,什么是佛。高僧回答,佛就是吃飯睡覺,小和尚不明白;過了幾天,小和尚掃地的時候遇見高僧,忍不住再一次發(fā)問;高僧看了他手中的一眼,說,佛就是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掃地時掃地。小和尚突然大悟?!侗挥憛挼挠職狻芬蔡岬搅祟愃频恼f法。阿德勒認為,所謂的“過去”、“未來”不過是我們想象出來的“理由”,它們帶給我們無盡的束縛。它們很多時候成為逃避現(xiàn)實的人們的借口。在他看來,人生只有一天,就是“今天”,昨天發(fā)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態(tài)度;明天會發(fā)生什么并不確定——可以確定的是:我們今天的努力。所以只有今天才是我們可以把握的,才是至關重要的。在對人生的把握上,我們必須像佛一樣生活,我們才能活得有滋有味,生機勃勃。“我們的人生是點的連續(xù),是連續(xù)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中,我們的人生存在于剎那之中”,在這一點上,作者認為阿德勒超越了佛洛依德。
《被討厭的勇氣》還提到:課題分離并不是人際關系的最終目標,而是入口。“人際關系之卡”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是一切的根源,但我們要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變成他人的關心”,找到“共同體的感覺”。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看作“橫向關系”,大家都是“不同但平等”的,他反對“用糖還是用鞭子”的賞罰教育,認為這是操縱。為此,他提倡基于“橫向關系”的鼓勵,反對基于“縱向關系”的表揚。我認為這些觀點對于我們現(xiàn)代日益復雜且弊病叢生的人際關系都是很好的解毒藥,值得認真思考和運用,特別是對于心理老師而言。
篇三:《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當代社會發(fā)展的越來越快,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問題層出不窮,于是在書籍中尋求慰藉,希望能找到自己浮躁、焦慮的原因與解決辦法,并獲得追求幸福的方法。
這部書的中心心理學思想是“阿德勒心理學”,采用了對話的形式來進行層層的闡述,主題在青年與哲人的辯論中被揭示。每夜青年與哲人都圍繞不同的話題展開辯論,第一夜關于目的論和原因論展開辯論,得出了生活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選擇,告訴我們?nèi)松Q于當下。第二夜提出了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愛,同時還對人際關系作出了思考。第三夜講述了“課題分離”的方法。第四夜提出了共同體與個人的關系,以及人的價值和勇氣。第五夜講到了他者貢獻,告訴我們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在每一個當下跳舞。
書中確實有很多亮點,帶給我許多思考。“課題分離”這一主題帶給我的感悟最深,不想被人討厭也許是我的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確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好像總是活在別人的目光里,生怕自己做了什么事讓別人發(fā)笑抑或厭惡。“課題分離”告訴了我,做什么是我自己的事,是屬于我自己的人生課題,別人的想法是別人的課題,不要為別人而束縛了自己的課題。當然這不是主張我們隨心所欲,毫不在乎別人,因為阿德勒心理學是提倡共同體意識的,只是教我們學會將自己的事與別人的事分離開來,我們就能更加清楚的知道什么自己能改變,什么自己不能改變。接受了這一觀點后,很多人際關系中的煩惱便迎刃而解。“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當然,我個人覺得書中許多觀點也需要辯證看待。
比如關于目的論和原因論的沖突,青年堅持原因論,即人的行為都是受過去的經(jīng)歷影響的;而哲人主張目的論,即人的行為都是出于某種目的。作者將兩種理論作為沖突對立的理論來講述,我個人卻認為兩種理論是相互貫通的,人的行為本來就是復雜的,很難以單一的理論來限定。但是日常是可以運用兩種理論從不同方面來看待問題,這個主題讓我學到了處理事情的一種新思路,我認為這便是學到新東西的意義。
想將書中的一句話送給自己:“我們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篇四:《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大家好,我是經(jīng)濟委經(jīng)濟一組委員崔__。今天借此機會我想與大家分享一本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日本作家谷賀史健編著的哲學著作《被討厭的勇氣》。
現(xiàn)實中的你是否常常對繁瑣的事情感到乏味?是否時時為復雜的人際關系感到疲憊?是否認為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難見呢?
那么,我們?nèi)绾文軌蛟诜彪s的日?,嵥楹蛷碗s的人際關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呢?
如果你急切地想知道答案,那么我要推薦這本“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如果我的生命想綻放出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里走去。因為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我們才會有真正幸福的可能。
該書采取了希臘哲學的古典手法“對話篇”,圍繞“人是如何能夠獲得幸福”這一問題展開了簡單卻深刻的討論。“哲人”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向“青年”解釋如何改善人際關系,如何獲得幸福,又如何鼓起被討厭的勇氣去面對他人。
一名被諸多煩惱纏繞、眼里矛盾與混沌、根本無幸??裳缘?ldquo;青年”,在聽到了一名“哲人”的主張“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后,便來與其爭論,“青年”逐漸在一夜一夜與“哲人”辯論中懂得了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世界很簡單,人生也一樣!”。
那么阿德勒是誰呢?《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副標題是“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阿德勒出生在一個猶太人富商家庭,在6個孩子中排行老三,從小在他心目中,大哥一直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屬于典型的高富帥那種類型。而阿德勒正好相反,他只有155cm,還有點駝背,矮矬窮他就占了兩樣。而且他的運氣真的很背,小時候就有兩次被車撞的經(jīng)歷,3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5歲時得了肺炎差點丟了性命。不過就是這樣一個起步很低,學習很差,厄運不斷的人,卻在父親的鼓勵下,成長為一個心理學世界的一代宗師,阿德勒就是一個活生生的逆襲故事。
阿德勒的思想包括,發(fā)生什么事不重要,我們怎么看待才重要。有些人會覺得,我現(xiàn)在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生活在一個父母離異、感情不和的家庭。我現(xiàn)在之所以單身,是因為我的前任做了對不起我的事,讓我不再相信愛情了,這些話我們或許經(jīng)常聽到過。但對于成熟的人來說,絕不是把一切責任推給別人,推給外界環(huán)境,因為我們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我是一切的根源。
有一部很有名的電視劇《都挺好》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相信看過的人對蘇__的原生家庭都印象深刻,同時對她的遭遇有些憤怒。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家庭,母親性格強勢,父親性格懦弱,從小有什么好東西都輪不到她,在家里一直沒有存在感,這也導致了小蘇__性格比較偏執(zhí)。不過幸運的是,在與母親決裂后,她遇到了人生的貴人蒙總,后來一步步成長為企業(yè)高管,不僅生活富足,有車有房,同時也完全超越了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活成了很多人羨慕的樣子。
所以,過去的東西已經(jīng)定型,就像我們無法決定自己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里一樣。而事實上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問題的。過去的當然會對我們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我們自己未來會活成什么樣子,與什么樣的人結(jié)婚,這個還是取決于我們當下的選擇和努力。
阿德勒主張一切的煩惱,都來源于人際關系。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沒有發(fā)現(xiàn)那種“討好型”的人,為了營造一個好的人際關系,拼命去討好他人,其實自己本身并不快樂。
日劇《風平浪靜的閑暇》里,女主角在公司里為了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就不斷刻意去討好周圍的同事,但既然是刻意,那就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想法,所以她很痛苦。而且下班后回到家后,還要繼續(xù)討好她的男朋友,每天提前一小時起床,只為了把自己的卷發(fā)拉直,最后實在過得太累了,辭職離開了公司,換了地方搬到一個很遠的郊區(qū)居住,也跟男朋友斷絕了往來。阿德勒認為,不用擔心被別人討厭,也不用擔心別人的不喜歡。當然這里并不是說,我們要毫無顧忌,一點都不考慮別人的想法,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當然是不對的。只是說,我們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觀點和看法,需要有自己的主見,活出自己的性格來。其實說穿了,也就是我們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你才能真正獲得自由。
阿德勒說,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在用愛的名義去控制他人,尤其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果你理解阿德勒的課題分離,你就知道,你喜歡別人,跟別人愿不愿意喜歡你,完全是兩個課題。你喜歡別人是你的課題,她愿不愿意接受你,是她的課題。很多人之所以煩惱,就是因為模糊了各自的課題。比如女朋友喜歡吃橘子,而你卻買回來橙子,只因為你喜歡吃橙子,所以你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她,而不是對方喜歡的方式。很多人也會經(jīng)常模糊界限感,簡單說就是多管閑事,忘記了人與人之間是有邊界的,也就是界限感,跨越界限去干預別人的事,人家當然不開心了。所以說,一切煩惱都來源于人際關系。
書中的哲人說,人生是連續(xù)的點。人生是每一個瞬間都在不停舞動的連續(xù)的剎那,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才感嘆道,原來我們已經(jīng)走到這里了啊。我們都經(jīng)常會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旅行,那么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說我們想去埃及,那么會盡快抵達金字塔嗎?然后再以最快的速度返回?肯定不會啊,我們踏出家門的那一瞬間,旅行就已經(jīng)開始了,只要朝著目的地出發(fā),旅途中發(fā)生的每個瞬間,它都是旅行。即便說我們因為什么原因,沒有看到金字塔,那也并非是沒有旅行,這個就是現(xiàn)實的人生。
所以,人生在于過程,而不是目的,人生其實也很簡單。即便我們盡力了,最終還是一個平凡人,那也沒什么,因為我們平凡,但絕不平庸。人生只需認真,而無需深刻。過去對我們雖然有影響,但已經(jīng)無法改變,未來可以夢想,但它遙不可及,所以只有活在當下,把握好此時此刻的每一個瞬間,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真實而有意義的人生。
篇五:《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看完《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我感觸很深,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淺顯的對話模式值得反復咀嚼,通俗的道理卻能夠讓人不停的琢磨,總之就是讓人意猶未盡。
《被討厭的勇氣》全書采用的是青年與哲人的對話方式,用娓娓道來的方式把“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深入淺出的展現(xiàn)給世人,所提到的例子也是生活中比比皆是的,仿佛就是你的同學、你的鄰居、甚著就是自己。而青年的發(fā)問,時而熱烈、時而懊惱、時而氣憤,仿佛就是帶著我的疑問,在與大師對話,多希望我身邊也有這樣一位可以對話的亦師亦友的哲人!所幸,從這本書中,我亦能有所得!
縱觀全書,振聾發(fā)聵的聲音比比皆是:
束縛來自過去。卻不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而是我們對過去的看法,事可以改變的。
借“愛”之名,行支配與控制之實。
憤怒也是達成目的一種手段。
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一切煩惱都是來自于人際關系。
分離關系是人際關系的出發(fā)點。
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
簡直涵蓋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給,帶給我的感受也是耳目一新的,從最開始的匪夷所思:這些觀點,和我以前看到的心理學知識不盡相同呀?再到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看看哲人還能說些什么吧!再到豁然開朗:確實呀,我不是也經(jīng)常碰到這樣的事情或者有這樣的時候嗎?我覺得也是這樣的!直至看完這本書后,我卻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如何分清每一個課題屬于誰?怎么進行分離?我要怎么做才能達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呢?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講縱向關系變?yōu)闄M向關系呢……
結(jié)合這個過程,我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這本書是以哲人與青年對話的方式由淺入深地為讀者解讀了阿德勒的理論框架,講述了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很適合作為平時的自助讀物,還有哲人循循善誘、引導青年自己去尋找到答案的方式,很適合在平時開展工作時使用!
二就是:運用好文中提出的各種方法:改變心態(tài),擁有強大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并能與社會和諧共處,發(fā)展橫向關系、重新認識“孤獨”、敢于討厭自己、運用鼓勵的方法、勇于改變自己、相信自己等等,最終立足當下,從現(xiàn)在起,樂觀地做好當下該做的事!
當然,還有些問號仍久久盤旋在我腦海里,經(jīng)過我們小組的讀書分享會,我又明白了這僅僅是自己和阿德勒心理知識的一次初識,要想真正走進這個體系,還需要更多的學習和研究。
讀書就是向下扎根,我們將書中的知識用于我們的工作中,不斷去探索,去實踐,就是向上生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扎根的路很長,生長的路更長,讓我們攜手同行,共同邁向心中的理想國!
篇六:《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你還深陷于因果律的泥淖里不能自拔嗎?
你還沉淪于過去的精神創(chuàng)傷,為現(xiàn)在的痛苦生活開脫嗎?
你知道你所有的煩惱全都是關于人際關系的煩惱嗎?
你明白不再尋求認可,不再活在別人的期待中,敢于被別人討厭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嗎?
你了解人生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和愛的課題,而要想成功都須做好課題分離嗎?
…………
這些顛覆常識的新名詞,來自日本岸見一朗和古賀古健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一書。
一個生命畏縮,缺乏自信,有強烈自卑感的青年拜訪了一個哲人。哲人深諳“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在一間書房里,他倆展開了一場關于“勇氣”的辯論。全書以對話體的行文結(jié)構(gòu)展開,在質(zhì)疑和釋疑中,阿德勒的心理學思想正悄然影響著青年和讀者的我。
無法改變是因為下決心不改變
“勇于改變自己的人是神人;想要改變他人的人是神經(jīng)病。”可見改變要想真實的發(fā)生是多么不容易,那需要多大的勇氣和力量。
而哲人用阿德勒的”目的論”告訴我們,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了”不改變”的決心。因為舊有的生活方式持續(xù)保持,會更加輕松、更能安心。
而改變舊有的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要有打破重建的勇氣;要有直面能力不足的勇氣;要有被人質(zhì)疑的勇氣;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要有面對恐懼未知的勇氣;要有可能失敗的勇氣……這些勇氣都來源于面對真實的自己可能產(chǎn)生的挫敗。所以我們寧可在自己制造的繭房里煎熬痛苦,也不愿越雷池一步去做出改變。
自卑不是壞事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人人都有。但自卑感并不是壞事,人在擺脫自卑感的時候,有了普遍的欲求,就發(fā)展成”追求優(yōu)越感”。而人類的進步也是”追求優(yōu)越感的結(jié)果。作為教師,我們每天面對性格迥異,多姿多彩的學生。每一個生命都帶著它獨特的天賦密碼。但不可否認,沒有完美的人,更沒有完美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有個性化的自卑點,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自信又敏感憂郁;活潑又多愁善感,熱情又偏執(zhí)叛逆……作為班主任,除了能發(fā)現(xiàn)
這些顯性的自卑,更要多深入地了解被他們刻意隱藏起來的自卑。給自卑賦予正向的價值,讓其認識到自卑感只是目前的”我”所欠缺的部分。最健全的姿態(tài)應該是通過努力和成長去彌補欠缺的部分,例如:勤奮學習,刻苦訓練等。
從“目的論”解讀學生問題
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行為時,我們首先會憤怒,以斥責的方式去訓導學生。阿德勒卻認為憤怒只是為了讓對方屈服的工具而已。
我們想簡單快速解決問題,就利用了憤怒這一粗暴的手段。從”目的論”的角度看,每一種情緒的背后都隱藏著個人的目的需求。情緒化的處理辦法容易挑起學生的”權(quán)利之爭”。學生會用持續(xù)不斷的犯錯來證明自己不容忽視的力量。如果處理不當,暫時敗下陣的偏激學生,甚至會進入復仇階段,在別的地方以別的形式策劃著復仇,等待時機進行報復。
用心理學三棱鏡的三問來解決問題不失為好辦法。當面對問題時,我們很容易陷入三棱鏡上的前兩個問題:”他真令我討厭”,”我是多么憋屈”。這種賦予問題意義的思維,只能讓問題擴大化,復雜化。而真正解決問題是第三個問題”現(xiàn)在該怎么辦?”。把解決問題的辦法拋給學生,讓學生直面問題想辦法。這就是課題分離,誰的問題誰承擔責任,誰承擔責任誰想辦法。這也是我們面對問題時的最終目的,讓學生承擔起問題的責任。
總之,《被討厭的勇氣》為我們的生活打開了一個全新視角,勇敢做自己,即使被討厭。淺顯易懂的語言解讀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對教育工作者來說,也不失為一部實用性寶典。
篇七:《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生活中,我們常常被期待要友好、善良、有耐心,這似乎是我們?yōu)槿颂幨赖幕疽?。然而,當有人提?ldquo;你不需要那么好相處”時,我們可能會感到困惑。但若我們深入思考,或許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提到的“你是為了你自己而存在的,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存在的”,這句話讓我深有感觸。在工作中,我也曾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有時我會因為擔心領導或同事的評價而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有時因為害怕別人不高興,害怕傷了和氣,或者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請求,而只能委屈自己做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選擇了壓抑自己的情緒和需求,這種做法最終讓我感到迷失和疲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去隱藏或改變自己以迎合他人,而是盡可能地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同時接納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于是我不斷修煉自己的能力,去讀書,去實踐,去成長,擁抱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而非強迫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fā)現(xiàn)自己變得越來越自信和果斷,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真正的幸福并非來自于他人眼中的認可和贊美,而是來自于我們內(nèi)心的滿足和快樂。當我們真正接納自己、熱愛生活時,他人自然會被我們的快樂所感染,會尊重并欣賞我們的獨特。
除了克服心理障礙,《被討厭的勇氣》還教會了我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書中提到,人際關系的好壞取決于我們是否能夠尊重他人、接納他人的不同。我開始注重與領導、同事間的溝通和交流,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積極尋求共同點,這樣做不僅讓我贏得了更多的支持和信任,也讓我感受到了工作的樂趣和成就感。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局限,也讓我找到了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它提醒我,只要我們有勇氣面對自己的恐懼和不安,有勇氣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我們就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之路。因此,“你不需要那么好相處”,你有權(quán)利做自己。
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將繼續(xù)努力成長,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我相信,只有不斷地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職業(yè)價值和人生意義。我會繼續(xù)閱讀更多的書籍,繼續(xù)實踐書中的理念和方法,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和堅定。這將是我未來的方向,也是我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必經(jīng)之路。
篇八:《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這本書通過對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論進行深入解讀,探討了人們在追求自由、幸福及真實自我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困惑和挑戰(zhàn)。
阿德勒的核心理論之一是個體心理學,他認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體心理,而這個心理是我們個體對待事物的方式、反應和選擇的基礎。在這個理論的引導下,書中提出了兩個概念:被討厭的勇氣和現(xiàn)實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指的是我們對外界評價和期待的不屑一顧,通過勇氣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追求自我價值和幸福的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被他人的評價而束縛,甚至追求一種虛假的形象來獲得認可。然而,通過修煉被討厭的勇氣,我們可以擺脫他人的期待和評價,勇敢地追求真實的自我。
與此同時,現(xiàn)實的勇氣則是指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時,勇敢地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常常因為害怕面對現(xiàn)實而逃避,逃避一切可能的沖突和挑戰(zhàn)。然而,唯有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我們才能夠真正成長和進步。
這本書還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強調(diào)了互相依存和平等的重要性。書中提到,人們往往追求優(yōu)越感和優(yōu)勢地位,從而使人際關系變得緊張和不和諧。然而,只有在平等和共同合作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建立有意義和健康的人際關系。
閱讀完《被討厭的勇氣》后,我對心理學和個人成長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書中的理論和觀點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和他人,激勵我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境。無論是對待他人的評論還是面對現(xiàn)實中的問題,都需要我們保持一個積極和勇敢的態(tài)度。
在追求真實自我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和現(xiàn)實的勇氣。通過真正地了解自己、對自己負責,我們才能夠擺脫外界的期待和評價,勇敢地追求自我真實的生活。同時,也需要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問題,積極處理和解決,從而實現(xiàn)個人的成長和進步。
總而言之,讀完《被討厭的勇氣》給我?guī)砹司薮蟮膯⑹尽K粌H讓我意識到追求個人自由和幸福的重要性,也教會我如何勇敢地面對困難和問題。通過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指導,這本書給予了我更多關于自我發(fā)展和人際關系的思考,讓我對個人成長有了清晰的認識。
篇九:《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本我最近讀的書——《被討厭的勇氣》。本書的作者是兩個人,它是哲學家岸見一郎與作家古賀史健的合作作品。這本書采用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主要講了有關阿德勒的一些觀點。
該書內(nèi)容主要包括: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要有被討厭的勇氣、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等。
接下來我想分享本書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兩部分。
第一部分:原因論還是目的論?
我們的不幸到底是誰的錯?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學生。身為師生的兩人對于這個問題卻有不同的看法。弗洛伊德推崇的是原因論,他認為人之所以會感覺悲傷,難過,憤怒等痛苦的情緒一定是因為過去的一些經(jīng)歷或者心理創(chuàng)傷導致的;而阿德勒則認為心理創(chuàng)傷并不存在,你的不幸皆是自己的選擇。難過,憤怒等情緒反應不是一種表現(xiàn),而是一種手段。因此阿德勒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憤怒都是被捏造出來的。
書中提到青年人的這樣一個例子,青年平日里是一個很溫和的人,不會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但是一天下午他在咖啡店看書的時候,服務員經(jīng)過他的身邊不小心把咖啡灑到了他的衣服上,那是他狠下心買的一件好衣服,于是他忍不住大發(fā)雷霆,憤怒的聲音傳遍了店里的每一個角落。這難道不是先有事件,事件導致我不假思索的“憤怒”這樣的情緒結(jié)果的嗎?也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原因論。
但是“哲人”卻說,“你并不是受怒氣支配而大發(fā)雷霆,完全是為了大發(fā)雷霆而制造怒氣。你是先產(chǎn)生了要大發(fā)雷霆這個目的,通過大發(fā)雷霆來震懾犯錯的服務員,進而使他認真聽自己的話。因為即使你不大聲呵斥而是講道理的話,服務員也應該會誠懇的向你道歉甚至洗衣服,你也預料到了他可能會這樣做,盡管如此你還是大聲呵斥了他。你覺得講道理太麻煩,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錯誤方屈服。作為相應的手段,你采取了憤怒這種情感。”
反思生活中的例子,我們不免見到有家長關于輔導孩子功課而暴跳如雷的事件,好像很多家長都因為在家輔導孩子的事而變成了暴躁的人,常常因為一件小事而發(fā)脾氣。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很能理解家長的這份心情,所謂愛之深則責之切。想必讓回答上面那個問題,我們很多人也會選擇原因論吧?因為孩子/學生不認真聽課,因為他不寫作業(yè)不聽話,所以才導致了我的生氣。
今天我們不妨從阿德勒的目的論來分析一下這個事件,他認為,你生氣僅僅是因為你想生氣,所以找了孩子不聽話這個理由。我們想通過高聲震懾住孩子,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實際上我們的憤怒很多時候都是可以收放自如的手段,因為此時若有好友或上司打電話過來,我們可以很快回到彬彬有禮的狀態(tài)。
但是這個觀點并不是要我們否定憤怒,不許憤怒,事實上憤怒對于某些態(tài)度不好的服務人員或搗亂的學生來講效果要比溫和的溝通來得有效得多,只是讓我們明白憤怒是我們利用的來發(fā)泄或支配他人手段,我們是可以控制它的。
第二部分:課題分離
書中把人生分為三大課題,即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關于課題分離作者提出了三連問,一,這是誰的課題?二,哪些是自己的課題?三,哪些是別人的課題?實際上也就是教我們學會界限的意義。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很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jié)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比如孩子不愛學習,那么由這種決斷帶來的后果——成績不好、無法上好學校,這個后果始終是由孩子承擔,也就是說,學習孩子的課題。讓孩子認識到不學習應承擔的后果,才是父母的課題。過度干涉孩子的課題,可能在日后造成強烈的反作用。這樣的孩子要么一直長不大,遇事沒擔當,任何主意都要父母替自己拿;要么越長大越叛逆,一心要過和父母不一樣的生活,凡是家長反對的,就是他要去嘗試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在工作、學習、生活當中去做到課題分離,我們要慢慢地分清楚,哪些是別人的事情,哪些事跟我沒有關系,哪些跟我有關系。同時這個課題分離,也詮釋了這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當我們能夠意識到別人討不討厭我,是別人的課題,不是我能決定的事情,我能決定的是我如何看待自己,這才是我的課題,我們可能就會對這個“討厭”釋然一些。
再比如別人讓你幫忙,你的課題就是判斷自己是否拒絕他的請求,至于對方會不會感到失望,這是屬于他的課題。如果你永遠都是在關注別人的感受和需求,滿足他人的期待,最后會成為大家口中的討好型人格,共情了他人卻忽略了自己。生活中接受心理咨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都是苦惱于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如果我們能堅持課題分離,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總而言之,這本書真的很好讀也可以給人很多啟發(fā),我今天分享的兩點也不能完全表達書中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原書也有很多非常有趣的辯論和例子,因此感興趣的話還是推薦大家讀一讀原書,如果能夠給大家?guī)韱l(fā)和幫助的話,那真的是再幸運不過了。
篇十:《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最近閱讀了《被討厭的的勇氣》這本書,有人說:這是一本披著雞湯的外表跟你講哲學的書。在這本書中我也收獲了一些感悟與大家分享。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糾結(jié)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認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時此刻”,只關注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對自己的人生無可替代的剎那撒了一個巨大的謊言。
我們應該更加認真地過好“此時此刻”。如果感覺能夠看得到過去也能預測到未來,那就證明你沒有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當我們在人際關系中遇到困難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傾聽更大共同體的聲音”這一原則。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際關系,反過來說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際關系。
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一旦擁有了這種勇氣,人際關系也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我知道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不是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于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價值來自于不斷超越自我。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好當下。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你我所追求的自由。
篇十一:《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去年是第一次接觸到《被討厭的勇氣》,今年上半年初讀了一遍,有很多問題都沒有得到答案。下半年來參加《被討厭的勇氣》讀書交流會,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聽了同學們的不同觀點,也讓我對其中的部分內(nèi)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課題分離”是本書中討論度最高的內(nèi)容,第一遍讀的時候其實沒有太理解它的內(nèi)涵,一直認為這是在教我成為一個“冷漠的利己主義者”。第二遍的時候又有了新的理解,不被他人的課題干擾同時也不讓他人干涉我的課題,這并不是冷漠,做到自己該做的事情,讓自己不被他人的觀點想法所束縛,但是依然可以選擇給別人提/不提建議或者接受/不接受別人的建議。學會做課題分離,人生就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讀書交流會期間,和朋友交流發(fā)現(xiàn),書里寫的東西和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真的是對應的,并且有一定的可實施性。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中的部分觀點過于理想化了。不可否認的是,這本書確實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們應該有改變現(xiàn)狀的勇氣和信心,接納這樣的自己并且舞好此時此刻,勇敢得到找尋自己的幸福!
期待接下來的兩次讀書交流會,期待與大家的思想碰撞!
篇十二:《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書籍總是給我?guī)頍o盡的智慧和啟示。而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為我揭示了人生的真諦,使我對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全新的認識。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以對話的形式展開,講述了一位心理學導師與一位年輕人的對話。這位心理學導師,他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引導著年輕人,也引導著我,如何在生活中擁有勇氣,去面對種種困境。他的人生觀讓我深受啟發(fā),他告訴我,人生的意義并非僅僅在于成功,而在于我們?nèi)绾蚊鎸Υ煺?,如何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標。這種人生觀讓我明白,在面對困難時,不要一味地逃避,而是要勇敢地去挑戰(zhàn),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我成長。
在我閱讀這本書之前,我總是害怕被別人討厭,所以在與人交往時,總是小心翼翼地迎合別人。而這種做法讓我失去了自我,活得十分疲憊。然而,這本書的智慧之語告訴我,要有勇氣去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必害怕別人的看法。這樣的價值觀使我逐漸樹立起自信,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此外,書中還提到了關于人際關系的問題。我們生活在一個復雜的社會中,人際關系紛繁復雜。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面對人際關系中的困境,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保持自我。這種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更加懂得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
總的來說,《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在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方向。我不再害怕被別人討厭,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同時,我也學會了如何處理人際關系,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和諧美好。這本書成為我人生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繼續(xù)秉持書中所提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勇敢地面對人生,不斷追求成長與進步。我相信,只要我們有勇氣去追求,有勇氣去挑戰(zhàn),就一定能過上充實而美好的人生。而這本書,將會一直陪伴在我身邊,為我提供前進的動力和勇氣。
篇十三:《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
“被人討厭,它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命運,只有你擁有了這種被討厭的勇氣,才可以換得自由。”這句話出自《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每每想起都會讓我的內(nèi)心變得平靜。作者采用了對話的形式,在書中為我們介紹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哲學思想,書中青年的疑惑或許也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的疑惑,而哲人的話也給了我們答案。其實,被討厭是個不可避免的事情,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傾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
文章中有三個觀點令我深受啟發(fā),其一在于阿德勒認為人需要掙脫的第一個束縛來自過去。很多人都認為人是過去,尤其是童年經(jīng)歷的產(chǎn)物。這些經(jīng)歷會變成了潛意識,決定著我們的人生。但是書中的阿德勒卻說,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么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亦是可以改變的。這樣的觀點放在現(xiàn)實生活乃至教育行業(yè)中,我認為都是可行的。每一位學生都是發(fā)展中的人,而他們的童年,也一定不是完美無缺的,在成長的路上,總會伴隨著大大小小的摩擦。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家長、老師甚至孩子自己都會被過去的錯誤而束縛、捆綁。其實,過去已經(jīng)成為過去,當你把那些過去看作是一種成長,當你把目光放在更好的未來上,過去就一定會成為過去。
阿德勒認為人需要掙脫的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系。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我們的很多心理困擾都來自社會和他人的期待和評價。正是這種評價體系,造成了人的驕傲和自卑等一系列情緒。生活之中,教育之中,評價總是有好有壞且在所難免。但他人的評價真的有那么重要嗎?他人的評價就一定準確嗎?他人的評價就要讓我們改變自己嗎?或許我們只要能夠做到傾聽珍貴的意見,其次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過好自己的人生,就沒那么多糾結(jié)和煩惱。
阿德勒認為人需要掙脫的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很多人目標遠大,認為只有實現(xiàn)了“考上好的大學、考公考編考研上岸、升官發(fā)財”等目標,他們?nèi)松耪娴拈_始,現(xiàn)在的生活還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其實當我們這么想的時候,我們就把現(xiàn)在貶低成了實現(xiàn)未來的工具。但現(xiàn)在卻是我們唯一真正經(jīng)歷和擁有的。正如《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所說的,當你急著奔向未來的時候,說明你已經(jīng)不喜歡現(xiàn)在了。書中的哲學強調(diào)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人各有志,我們當然可以有所追求,但追風的時候也別忘了享受路上的美景。
生活之中總會有困惑的時候,有時對煩瑣的生活感到乏味;有時為復雜的人際關系感到疲憊;有時認為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困難……讀了《被討厭的勇氣》,我想只要做到不讓過去的自己束縛自己,不讓別人隨意的評價左右自己,更不讓飄渺的未來捆綁自己,我們便能聽到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獲得安寧,學會享受當下的美好人生。
作為一名老師,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為孩子童年的陪伴者,我想教育的意義或許就在于,看見孩子的過去,但不將孩子困在過去;對孩子提出寶貴的意見,但不左右他們的思想;鼓勵孩子勇敢的追求未來,但不要求他們一定要得到一個怎樣的未來。帶領著他們一起享受當下的美好,感受童年的快樂,接受知識的洗禮,獲得內(nèi)心的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