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男同GAYA片大全,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

當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作文 >> 汪曾祺散文賞析(專業(yè)18篇)

汪曾祺散文賞析(專業(y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4-01-24 09:58:02
汪曾祺散文賞析(專業(yè)18篇)
時間:2024-01-24 09:58:02     小編:紫薇兒

總結是對過去的一種尊重和回顧,也是對未來的一種規(guī)劃和展望。注意總結時的結構,明確出目的、主題和要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一

平淡之美是道家美學思想衍生出的美學范疇,它是指一種樸素自然、平和淡遠、本真天成,不刻意雕琢,不尚修飾的藝術境界。

汪曾祺作為中國當代名家,以其頗具特色的小說和散文獨立文壇,他的作品如其人溫和、淡靜,讀他的作品浮躁的心靈在他如水般的平淡中享受一份難得的靜謐。他的小說和散文總給人一種“淡淡的滋味”,卻淡的有滋有味,真可謂是閑適沖淡中孕育著一種文化,恬淡中自有一份厚重。

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是真情、真語言。平淡致遠,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文風平易近人,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由于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xiàn)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

美食向來是中國文人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稱,每到一處,品嘗地方風味和民間小食,每每陶醉其中,自得其樂。人皆愛美食,而懂美食,食出心得,卻難。汪曾祺深知個中滋味,那些尋常小食一經(jīng)他的點睛之筆,無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汪曾祺筆下,飲食成為了一種文化,一種境界。最令人難以忘懷的,當數(shù)作者回憶故鄉(xiāng)美食的文字,如《故鄉(xiāng)食物》《故鄉(xiāng)的元宵》《端午的鴨蛋》等,這些兒時的食物,一經(jīng)作者生花妙筆點染,不僅驟成妙筆,還令人頓起游子之思。

《端午的鴨蛋》是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韻又凝結著濃烈民俗鄉(xiāng)情的散文。是對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讀,是對家鄉(xiāng)情懷的慨然詮釋。

先生以“家鄉(xiāng)的端午”開篇,直接切題,用“很多風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筆下,一系列端午風俗就走入了我們的視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等。這人有我有,人無我有的風俗,在先生看來,都成了他最珍貴的回憶。因此,行文流水,如話家常,如數(shù)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達了對生活的真愛和對故鄉(xiāng)的懷想。

最讓先生頗感自豪的還是家鄉(xiāng)“著名”的“鴨蛋”,“著名的鴨種”、“善于腌鴨蛋”的高郵人、大都市店鋪里的鴨蛋、別處沒有的雙黃鴨蛋、質(zhì)細而油多的高郵咸蛋,甚至用鴨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為他不厭其煩并引以為自豪的表述對象,以至于對對方的“肅然起敬”和“稱道”也不屑一顧。“驚奇不已”、“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薄案哙]咸蛋的特點是質(zhì)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fā)干、發(fā)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等等語言使先生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悅躍然紙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還不甘罷休,還要羅列種種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鴨蛋和故鄉(xiāng)的咸鴨蛋比對?!斑@叫什么咸鴨蛋呢!”八個字符,一個嘆號,直白而樸素的話語,幽默而爽朗的聲音把先生對故鄉(xiāng)的厚愛鋪滿了整篇文章?!爸āt油就冒出來了?!币粋€拖著長音的“吱”字,就把先生孩童時吃鴨蛋的情態(tài)出神入化般地描繪出來。我們從這里深深感受到先生對兒時生活的懷戀和追憶,以及對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

汪曾祺認為:“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chuàng)作的抒情詩?!泵袼椎亩嘧?、平凡的生活、兒時的影像在他的筆下顯示出了獨具風格的魅力。而他那簡約、傳神、清新、鮮活的語言特點也給我們帶來了生活和藝術的享受?!拔宜非蟮牟皇巧羁蹋呛椭C?!痹谧髡哒劤韵盗猩⑽闹?,用疏朗清淡的筆調(diào),寫出了人世間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于地方特色,于平淡中顯現(xiàn)奇崛,風格靈動淡遠,處處透著對這世界的贊美,對生活的熱愛。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二

1、我初學寫小說時喜歡把人物的對話寫得很漂亮,有詩意,有哲理,有時甚至很“玄”。沈從文先生對我說:“你這是兩個聰明的腦殼打架!”他的意思是說著不像真人說的話。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

2、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3、我以為語言具有內(nèi)容。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zhì)、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語言像樹,枝干內(nèi)部汁液流轉(zhuǎn),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4、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6、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nèi)サ迷缌?,他還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fā)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做“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當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厦娲蟾庞袀€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

7、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眾文藝叢刊》,撰稿人為黨內(nèi)外的理論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文中說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梢哉f,是郭沫若的這篇文章,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卻由前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寫了序。人事變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誰能逆料?這也是歷史?!?/p>

8、國子監(jiān),現(xiàn)在已經(jīng)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fā)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于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jīng)襄贊其事,并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里了。首都圖書館藏書除原頭發(fā)胡同的和建國后新買的以外,主要為原來孔德學校和法文圖書館的藏書。就中最具特色,在國內(nèi)搜藏較富的,是鼓詞俗曲。

9、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民主墻”。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gd黨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咬著尾巴兜圈子”是狗。

10、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yǎng)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11、國子監(jiān),就是從前的大學。

12、坐在亭子里,覺山色皆來相就。

13、人間存一角,聊放側(cè)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汪曾祺《受戒》。

22、薅三遍草的時候,秧已經(jīng)很高了,低下頭看不見人。一聽見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濃綠里唱:梔子哎開花哎六瓣頭哎……姐家哎門前哎一道橋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兩步就趕到,趕到就低頭薅起草來,傍晚牽?!按蛲簟?,是明子的事。――水牛怕蚊子。這里的習慣,牛卸了軛,飲了水,就牽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滾撲騰,弄得全身都是泥漿,這樣蚊子就咬不通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掛十四軋的水車,兩人車半天就夠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車杠上,不緊不慢地踩著車軸上的拐子,輕輕地唱著明海向三師父學來的各處山歌。

看汪曾祺散文,他寫小學春游上文游臺,扒在兩邊窗戶上看風景:東邊是農(nóng)田,碧綠的麥苗、油菜、蠶豆正在開花,很喜人。西邊是人家,鱗次櫛比。最西可看到運河堤上的楊柳,看到船帆在樹頭后面緩緩移動。緩緩移動的船帆叫我的心有點酸酸的,也甜甜的。

汪曾祺故鄉(xiāng)高郵離揚州不遠,但也僅去過一次。大學某年十一曾與小臉往游,登奎樓,觀凈土寺塔,游盂城驛,看高郵湖,訪王氏故居,高郵城七拐八繞已日暮,當日返揚,幾乎錯過末班車。未履文游臺,至今引為憾事。他日當再往一游。

北方稱胡同,南方多稱巷或弄,我的家鄉(xiāng)山東,在農(nóng)村,胡同是生活的一部分。一般北方胡同多橫平豎直,顯得開敞,南方巷弄曲折多變,更委婉。胡同和巷弄都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的市聲“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p>

胡同文化。

胡同或巷弄中的生活離年輕人越來越遠了,也離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遠,它們正在消失。很多城市進行舊城改造,拆舊房,建高樓,老城正在淪陷。汪曾祺在最后傷感而無可奈何: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也許像西安的蝦蟆陵、南京的烏衣巷,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使人悵望低徊。

在他寫這篇文章后的幾十年里,北京的胡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讓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變得越發(fā)粗俗,像個暴發(fā)戶。

所幸,揚州還保留著數(shù)百條巷子,不少舊時風貌依舊,騎車穿行其中,體會市井風情,別有一番風味。

五味。

汪曾祺在五味中說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以我所知,北方人吃糖確實少,最多不過蒸糖包子,餡只用糖,蒸熟熱吃極香甜,菜包肉包加糖是難想像的。尤其是做菜,絕少放糖,不像江南一帶,糖成了做菜必備調(diào)味品。

南方多用白砂糖,北方多吃綿白糖,更細軟。汪老提到他家一個正定鄉(xiāng)下的老保姆,回鄉(xiāng)探親,臨行稱了二斤白糖,說她的婆婆就愛喝個白糖水。過去在北方農(nóng)村,逢年過節(jié),走親戚看望長輩,多會帶上兩斤白糖,類似曾經(jīng)的麥乳精現(xiàn)在的腦白金,算是滋補品。

白糖水對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也是難得的佳飲,白開水味寡淡,抓一把白糖放茶缸里,用筷子攪勻,等稍涼了,咕咚咕咚,一飲而盡,覺得是無限滿足。直到高中時我還喜歡喝白糖水。每月一次放假,我先在城里逛一回書店,搭客車到柳樹店,一路吹著口哨,晃蕩著翻過東山坡,到家已傍晚。父母下地干活還未歸,我把大門掇開,鉆窗進屋,走了一路早就口渴,從柜子里翻出白糖罐,抓兩把沖大半茶缸,拎一個馬扎坐在天井里,邊喝邊看書邊等父母歸家。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三

1、有的小說,是寫農(nóng)村的。對話是農(nóng)民的語言,敘述卻是知識分子的語言,敘述和對話脫節(jié)。

2、小說的語言是浸透了內(nèi)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們有時看一篇小說,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為語言太粗糙。語言的粗糙就是內(nèi)容的粗糙。

3、語言,是內(nèi)在地運行著的。缺乏內(nèi)在的運動,這樣的語言就會沒有生氣,就會呆板。

4、好的語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說得出來的語言--只是他沒有說出來。

5、往往有這樣的說法:這篇小說寫得不錯,就是語言差一點。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6、我最近看了一個青年作家寫的小說,小說用的是第一人稱,小說中的“我”是一個才人小學的孩子,寫的是“我”的一個同桌的女同學,這未嘗不可。但是這個“我”對他的小同學的印象卻是:“她長得很纖秀?!边@是不可能的。小學生的語言里不可能有這個詞。

7、人人心中所有,筆下所無。“紅杏枝頭春意鬧”,“滿宮明月梨花白”都是這樣?!棒[”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經(jīng)人道。

8、我想任何人的語言都是這樣,每句話都是警句,那是會叫人受不了的。

9、不單是對話,就是敘述描寫的語言,也要和所寫的人物”靠”。

10、一個人精神好的時候往往會才華橫溢,妙語如珠;倦疲的時候往往詞不達意。

11、我的習慣是,打好腹稿。我寫京劇劇本,一段唱詞,二十來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來,才落筆的。

12、我們不能說這首曲子不錯,就是旋律和節(jié)奏差一點;這張畫畫得不錯,就是色彩和線條差一點。我們也不能說:這篇小說不錯,就是語言差一點。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附加的,可有可無的。

13、語言的奧秘,說穿了不過是長句與短句的搭配。

14、若我在臨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綠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無從說,說不好的美麗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遙遠的舉杯致意。逝去的從容逝去,重溫的依然重溫,在滄桑的枝葉間,折取一朵明媚,簪進歲月肌里,許它疼痛又甜蜜,許它流去又流回,改頭換面千千萬,我認取你一如初見。

15、他(聞一多)在很年輕的時候,寫過一篇《莊子》,說他的文字(即語言)已經(jīng)不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認為這是說得很對的。

16、一個作家要養(yǎng)成一種習慣,時時觀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寫下來也可以。不寫下來,就記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記的)。記憶里保存了這種常用語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寫作時就會從筆端流出,不覺吃力。

17、我認為一篇小說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作的。作者寫了,讀者讀了,創(chuàng)作過程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寫盡了。要留出余地,讓讀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補充。

18、我們的語言都是繼承了前人,在前人語言的基礎上演變脫化出來的。很難找到一種語言,是前人完全沒有講過的。那樣就會成為一種很奇怪的,別人無法懂得的語言。

20、如果平日留心,積學有素,就會如有源之水,觸處成文。否則就會下筆枯窘,想要用一個詞句,一時卻找它不出。語言是要磨練,要學的。

21、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他們很多很多日子了。

22、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你說我在做夢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23、語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話,而在話與話之間的關系。

24、流動的水,是語言最好的形象。

25、曾見一些青年同志寫作,寫一句,想一句。我覺得這樣寫出來的語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個兒”,沒有咬勁。

26、語言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語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

27、“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p>

28、他(韓愈)提出一個語言的標準:宜。即合適,準確。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說過“每一句話只有一個最好的說法”,比如福樓拜。他把“宜”更具體化為“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

出自 zgxlcd.com

29、一瀉千里,戛然而止,畫舫笙歌,駿馬收韁,可長則長,能短則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30、世界上沒有沒有語言的思想,也沒有沒有思想的語言。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四

1)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他們很多很多日子了。

2)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你說我在做夢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3)語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話,而在話與話之間的關系。

4)流動的水,是語言最好的形象。

5)曾見一些青年同志寫作,寫一句,想一句。我覺得這樣寫出來的語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個兒”,沒有咬勁。

6)語言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語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

7)“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p>

8)他(韓愈)提出一個語言的標準:宜。即合適,準確。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說過“每一句話只有一個最好的說法”,比如福樓拜。他把“宜”更具體化為“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

9)一瀉千里,戛然而止,畫舫笙歌,駿馬收韁,可長則長,能短則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10)世界上沒有沒有語言的思想,也沒有沒有思想的語言。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五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毕旅媸峭粼魃⑽牡暮镁洌垍⒖?!

1.我初學寫小說時喜歡把人物的對話寫得很漂亮,有詩意,有哲理,有時甚至很“玄”。沈從文先生對我說:“你這是兩個聰明的腦殼打架!”他的意思是說著不像真人說的話。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p>

2.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3.我以為語言具有內(nèi)容。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zhì)、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語言像樹,枝干內(nèi)部汁液流轉(zhuǎn),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4.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6.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nèi)サ迷缌耍€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fā)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做“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當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厦娲蟾庞袀€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

7.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眾文藝叢刊》,撰稿人為黨內(nèi)外的理論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文中說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梢哉f,是郭沫若的這篇文章,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卻由前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寫了序。人事變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誰能逆料?這也是歷史?!?/p>

8.國子監(jiān),現(xiàn)在已經(jīng)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fā)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于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jīng)襄贊其事,并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里了。首都圖書館藏書除原頭發(fā)胡同的和建國后新買的以外,主要為原來孔德學校和法文圖書館的藏書。就中最具特色,在國內(nèi)搜藏較富的,是鼓詞俗曲。

9.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民主墻”。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gd黨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耙е舶投等ψ印笔枪?。

10.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yǎng)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11.國子監(jiān),就是從前的大學。

12.坐在亭子里,覺山色皆來相就。

13.人間存一角,聊放側(cè)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汪曾祺《受戒》。

22.薅三遍草的時候,秧已經(jīng)很高了,低下頭看不見人。一聽見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濃綠里唱:梔子哎開花哎六瓣頭哎……姐家哎門前哎一道橋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兩步就趕到,趕到就低頭薅起草來,傍晚牽牛“打汪”,是明子的事。――水牛怕蚊子。這里的習慣,牛卸了軛,飲了水,就牽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滾撲騰,弄得全身都是泥漿,這樣蚊子就咬不通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掛十四軋的水車,兩人車半天就夠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車杠上,不緊不慢地踩著車軸上的拐子,輕輕地唱著明海向三師父學來的各處山歌。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六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毕旅媸峭粼魃⑽牡暮镁洌垍⒖?!

1.我初學寫小說時喜歡把人物的對話寫得很漂亮,有詩意,有哲理,有時甚至很“玄”。沈從文先生對我說:“你這是兩個聰明的腦殼打架!”他的意思是說著不像真人說的話。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p>

2.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3.我以為語言具有內(nèi)容。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zhì)、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語言像樹,枝干內(nèi)部汁液流轉(zhuǎn),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4.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5.她問了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么我的小說里總有水?即使沒有水,也有水的感覺"。

6.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nèi)サ迷缌?,他還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fā)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做“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當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個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

7.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眾文藝叢刊》,撰稿人為黨內(nèi)外的理論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文中說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梢哉f,是郭沫若的這篇文章,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卻由前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寫了序。人事變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誰能逆料?這也是歷史?!?/p>

8.國子監(jiān),現(xiàn)在已經(jīng)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fā)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于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jīng)襄贊其事,并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里了。首都圖書館藏書除原頭發(fā)胡同的和建國后新買的以外,主要為原來孔德學校和法文圖書館的藏書。就中最具特色,在國內(nèi)搜藏較富的,是鼓詞俗曲。

9.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民主墻”。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gd黨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耙е舶投等ψ印笔枪?。

10.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yǎng)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11.國子監(jiān),就是從前的大學。

12.坐在亭子里,覺山色皆來相就。

13.人間存一角,聊放側(cè)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汪曾祺《受戒》。

22.薅三遍草的時候,秧已經(jīng)很高了,低下頭看不見人。一聽見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濃綠里唱:梔子哎開花哎六瓣頭哎……姐家哎門前哎一道橋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兩步就趕到,趕到就低頭薅起草來,傍晚牽?!按蛲簟?,是明子的事。――水牛怕蚊子。這里的習慣,牛卸了軛,飲了水,就牽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滾撲騰,弄得全身都是泥漿,這樣蚊子就咬不通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掛十四軋的水車,兩人車半天就夠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車杠上,不緊不慢地踩著車軸上的拐子,輕輕地唱著明海向三師父學來的各處山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七

汪曾祺這個名字對不少人來說,可能有些陌生,他不是一個高產(chǎn)作家,也沒有寫過什么驚世駭俗的作品。他在文壇上最早引起轟動的作品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受戒》和《大淖記事》。有人可能以為他是個年輕作家,錯了,他是西南聯(lián)大的高材生,是沈從文的高足。

我對汪曾祺先生的關注,不僅是因為他的小說、他的散文,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與樣板戲的關系。1962年,汪調(diào)至北京京劇團任編劇,文革時期,他便開始了樣板戲的創(chuàng)作與改編。家喻戶曉、萬口傳唱的京劇《沙家浜》便是由他參與改編、定稿的。文革時期,“橫掃”的風暴遍及全國,一個摘帽右派為什么會得到如此的重用?我曾經(jīng)困惑過,后來才知道,是“旗手”江青賞識汪,宣布“汪曾祺先生可以控制使用”,這才使汪曾祺的才華有了“用武之地”。但他本人是否定樣板戲的,同老一代文人一樣,對樣板戲深惡痛絕。

是汪的才華和經(jīng)歷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我開始閱讀和走近汪曾祺先生。由此知道了原來關注和欣賞汪曾祺先生的絕不在少數(shù),無論專家或讀者對汪都非常喜愛。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世紀經(jīng)典60家”文學叢刊,汪的作品收入其中,出版社還請專家和讀者對所選的60家文學大師的作品打分,汪曾祺排名第十一位。而今汪老已作古12年了,他的作品仍然暢銷不衰,我在這里不想、也無力對汪的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風格進行探討和研究,只想就其散文的語言,談談我讀后的一些感受。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沒有苦心經(jīng)營的結構,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zhì)樸,如話家常,是其散文的本色。汪曾祺先生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币虼似纷x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

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語言總的說來是平和的、沖淡的、生動的、親切的,鮮活的、生活化的、口語化的。當然,有時候也會化用一些成語、詩詞和典故。初讀汪的作品,可能不會給你帶來太大的沖擊,但他的語言有一種悠遠的意蘊,合上書以后,卻能讓你回味,讓你感動。你等不及了吧,來,先開一下胃口。

(表姐們)有時竟是特地為花來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樂于干這項差事,爬到海棠樹上,碧桃樹上,丁香樹上,聽她們在下面說“這枝,唉,這枝這枝,再過來一點,彎過去的,諾,唉,對了對了”。(《花園》)。

多么傳神,多么生動!一群雀兒般唧唧喳喳的少女們在樹下要花的神情、語氣,活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

再來品品下面的語句——。

聽,瞿瞿瞿瞿,哪里?這兒是的,這兒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來了。顧不得螺螺藤拉手,撲,追著撲。(《花園》)。

一個孩子從聽到蛐蛐的叫聲,到用盡辦法把它掏出來,再全神貫注地去捕捉,寫得惟妙惟肖,如在目前!

(齊)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飯的米都是老人親自量,用一個香煙罐頭?!耙幌?,兩下,三下……行了”!——“再添一點,再添一點!”——“吃那么多呀!”(《老舍先生》)。

白石老人的節(jié)儉、慈祥,孩子們略帶撒嬌的請求,老少間的親情、對話,就這樣極為生動真實地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

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難聞死人。(《花園》)。

語含孩子氣,甚至女孩子氣,是鮮活的,完全口語化的語言。

汪老的語言有時用筆極簡,寥寥幾字就能表現(xiàn)出極為豐富復雜的含義。

故鄉(xiāng)的鳥啊。

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花園》)。

“故鄉(xiāng)的鳥啊”一句獨立成段,表達很模糊,似乎不完整,不清晰。但讀了這樣的句子,心中突然生出一種感動,它包含著多么復雜、多么細密的感情!能揣摩出作者對故鄉(xiāng)風物的眷戀,對美好童年生活的贊美和向往,對失去的童年歲月的追憶和感傷。這是個無主句,但比“我懷念故鄉(xiāng)的鳥”這樣的句子所表述的內(nèi)容要豐富得多,情感要復雜得多。它也不是一個感嘆句,用一個平平常常的句號收結了句子。若換成感嘆句后,會發(fā)現(xiàn)效果反不如這樣淡淡的語氣,它除了有淡淡的憂傷,還有一種隱隱的無奈。再結合《胡同文化》的語言和風格,會發(fā)現(xiàn)作者真是個語言大師,一個抒情高手,許多感情都是若隱若現(xiàn),乍吐還收。一番玩味后,滿口噙香,余味無窮。

文革時期的一個春節(jié),汪曾祺先生的兒子冒著極大風險,把當時正受到林彪迫害的一個空軍的兒子帶回家來過年。汪很是擔心,就責備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們商量一下’,我的兒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傷心。我們當時立刻就明白了:他是對的,我們是錯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從兒子的淚水中,汪曾祺先生一瞬間讀懂了兒子的委屈。這中間省去了多少復雜的思維內(nèi)容和思維過程!“他是對的,我們是錯的?!辈粌H省悟到對兒子和同學間的義氣缺乏理解,對兒子的感情不夠尊重,也無情地批判了自己怕?lián)上档挠顾缀妥运健?/p>

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隨遇而安》)。

酸甜苦辣,百感交集,歸于一句。右派是人當?shù)膯幔咳珖?0多萬右派,有多少人魂斷冤屈,有多少人夢涕闌干!不堪回首的歲月,怎么會三生有幸?是反語?是譏刺?是玩世不恭?是俏語含悲?真的不可捉摸。我生也有幸,躲過了右派的年代,但讀了這樣的句子,仍不免喉欲哽,鼻欲酸,泣欲下,心欲碎。汪老是個好用反語的人么?非也。我讀了汪老的許多文章,他很少用反語。為什么會說出這樣一句話來?百思不得其解。

簡約是汪曾祺先生的語言的全部特點嗎?肯定不是。有時候他的語言又會很繁,而且繁的可以,繁的傳神!

(葡萄)卷須這東西最耗養(yǎng)分,凡是作物,都是優(yōu)先把養(yǎng)分輸送到頂端,因此長出來就給它掐了,長出來就給它掐了。(《葡萄月令》)。

沈先生(從文)面色如生,很安詳?shù)靥芍?。我走近他身邊,看著他,久久不能離開。這樣的一個人,就這樣的去了。我看了他一眼,又看了他一眼,我哭了。(《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兩句中畫線的部分都使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惟其如此,才可以準確地表達出作者的意思,也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重視從生活中吸收語言的營養(yǎng),讓自己的語言鮮活、生動,生活化、口語化。如果把前一句改成“只要它一長出來就把它給掐了”,后一句改成“我看了他兩眼”,意思好像沒有變化,但語言的色彩上、感覺上、表達的效果上就差得遠了。作者對語言的運用出神入化,不露痕跡,好像漫不經(jīng)心,信手拈來;但出手不凡,讓人嘆為觀止?!翱此茖こW钇驷?,成如容易卻艱辛”,對語言不經(jīng)過長時間的錘煉,不是語感特好的人,是不會有這樣好的語言的。

以上兩句雖然使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但看上去語言還不是很“繁”。一起看一段不厭其“繁”的語言:

汽車轉(zhuǎn)過一個山頭,一車的人都叫了起來,“哈”!賽里木湖,真藍!……真藍!

下車待了一會,我心里一直驚呼著:真藍!(賽里木湖)藍得奇怪,藍得不近情理。……湖色略有深淺,然而一望皆藍。

上了車,車沿湖岸走了20多分鐘。我心里一直重復著這一句:真藍。遠看像一湖純藍墨水。

賽里木湖究竟美不美?我簡直說不上來,我只是覺得:真藍。我顧不上有別的感覺,只有一個感覺——藍。(《天山行色》)。

一氣呵成,暢快淋漓!非躲在書屋中閉門造車者可為。你嫌行文啰嗦嗎?如果你沒有到過賽里木湖,如果你沒有汪曾祺先生的襟懷和性情,如果你不具備汪老的才華和文筆,你可能會覺得啰嗦,而且啰嗦之至!但如果一切“如果”都成了真實,你還會有這種感覺嗎?讀了這樣一大段盛贊賽里木湖水的藍以后,我不禁擊節(jié)贊嘆,大呼過癮!如暑天里一口氣喝了兩大瓢井拔涼,直涼透心里,沁徹心肺!

汪老還有些語言是很形象的,略舉幾例以供欣賞:

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伾詈謳ЬG,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昆明的雨》)。

還有一種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雞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塊銀元那樣大,的溜圓。(《昆明的雨》)。

這里的比喻和類比都非常貼切、新穎、生動、形象,出人意表又很難替代。何為干巴菌?一般人不知道。如果僅去形容,不易模擬得之,必須通過恰當?shù)谋扔?,才可以比較準確地了解它。

汪老的語言,除了以上談到的幾點外,還有不可忽略的一點,就是文學性。作為一個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的作家,他的語言肯定會具有很強的文學性。有些詞語經(jīng)他一用,竟別開生面,意味無窮。

我知道皂角仁的“物性”,警告大家不可多吃。一位老兄吃得口爽,弄了一飯碗,幾口就喝了。未及終席,他就奔赴廁所,飛流直下起來。(《草木春秋》)。

畫線句,顯然套用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但用在這個特殊的場合,卻讓人“悠然心會,妙處難于君說”。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翠湖心影》)。

汪老對生活的感悟是多么微妙,尋常的景,尋常的人,到了汪老的眼中就有了不尋常的意境,皆可入詩,入畫。讓人聯(lián)想到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既不似初期那樣的放筆橫掃,不加節(jié)制;也不似后期那樣過事雕琢,流于晦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適度,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又讀〈邊城〉》)。

汪曾祺將沈從文的語言分為三個時期,通過細致的比較,用一個新穎、形象、別致的比喻,概括其特點,而且這個比喻又是個非同尋常的比喻,是通感。對語言的感覺,居然可以用味覺來形容,真是“奇外無奇更出奇”(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與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和賀鑄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有異曲同工之妙。

汪老的很多散文后面都附有小詩或題詞,汪老的詩和題詞我讀得不多,但我所看到的幾首(副),覺得都是精品。

這他在自己畫的一幅“冬日菊花”上題的詩:新沏清茶飯后煙,自搔短發(fā)負晴暄。枝頭殘菊開還好,留得秋光過小年。

這是他給張抗抗畫的“牡丹圖”上題的詩:看朱成碧且由他,大道從來直似斜。見說洛陽春索寞,牡丹拒絕著繁花。

這是他贈恩師沈從文詩中的兩句:玩物從來非喪志,著書老去為抒情。

這是他為武夷山一招待所的題詞:四圍山色臨窗秀,一夜溪聲如夢清。

這是他在云南大理寫的一副對子:蒼山負雪,洱海流云。

夠了,透過這些詩或題詞,可見汪老語言功底的扎實。即使拿到現(xiàn)代詩壇上任何一位詩人面前,也毫不遜色。

這樣的一個人,就這樣的去了。掩卷長思,戚然動容,其人已歿,余韻猶存。

“菌子已經(jīng)沒有了,但是菌子的氣味留在空氣里?!?/p>

這樣的一個人啊。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八

1.我初學寫小說時喜歡把人物的對話寫得很漂亮,有詩意,有哲理,有時甚至很“玄”。沈從文先生對我說:“你這是兩個聰明的腦殼打架!”他的意思是說著不像真人說的話。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p>

2.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3.我以為語言具有內(nèi)容性。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zhì)、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語言像樹,枝干內(nèi)部汁液流轉(zhuǎn),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4.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5.她問了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么我的小說里總有水?即使沒有水,也有水的感覺”

6.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nèi)サ迷缌?,他還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方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子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fā)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做“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當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個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

7.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眾文藝叢刊》,撰稿人為黨內(nèi)外的`理論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文中說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梢哉f,是郭沫若的這篇文章,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卻由前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寫了序。人事變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誰能逆料?這也是歷史?!?/p>

8.國子監(jiān),現(xiàn)在已經(jīng)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fā)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于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jīng)襄贊其事,并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里了。首都圖書館藏書除原頭發(fā)胡同的和建國后新買的以外,主要為原來孔德學校和法文圖書館的藏書。就中最具特色,在國內(nèi)搜藏較富的,是鼓詞俗曲。

9.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民主墻”。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gd黨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耙е舶投等ψ印笔枪贰?/p>

10.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yǎng)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九

1、無事此靜坐,一日當兩日。

2、初陽照積雪,色如胭脂水。

3、坐在亭子里,覺山色皆來相就。

4、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

5、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6、紫蘇葉子上的紅色呵,暑假快過去了。

7、許多東西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

8、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湯,我想念家鄉(xiāng)的雪。

9、在黑白里溫柔地愛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10、我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我這里一點是熱的。

11、我以為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chuàng)作的生活的抒情詩。

12、無聊是對欲望的欲望,我的孤獨是認識你的孤獨。

13、人間存一角,聊放側(cè)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14、我則有點像董日鑄,以為“濃、熱、滿三字盡茶理”。

15、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

16、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17、我舍不得你,但是我得走。我們,和你們?nèi)瞬灰粯?,不能湊合?/p>

18、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19、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

20、我希望能做到融奇崛于平淡,納外來于傳統(tǒng),不今不古,不中不西。

21、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

22、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

23、年年歲歲一床書,弄筆晴窗且自娛。更有一般堪笑處,六平方米作郇廚。

24、語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聽就記住。語言的唯一標準,是準確。

25、這些白茶花有時整天沒有一個人來看它,就只是安安靜靜地欣然地開著。

26、人到了超經(jīng)驗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就只好狗一樣地亂叫。

27、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灑脫,想咋個就咋個,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慮。

28、他的軀體是老了,不再有多大用處了,但他身體內(nèi)有某種東西卻是全然年輕的。

29、口味單調(diào)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30、都到歲數(shù)了,心里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

31、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靜靜坐下來,想一點事,讀一點書,寫一點文章。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

汪曾祺(193月5日—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早年就讀于西南聯(lián)大,師從沈從文。1943年開始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50年后在北京文聯(lián)、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diào)入北京京劇團(后改北京京劇院)任編劇。著有小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對于性靈散文在90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勞是首當其沖,如孫郁所對他的評價:“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復了傳統(tǒng)的藝術品格,將非我的藝術,還原到真我的性靈世界。當代文學的這種精神上的調(diào)整,可以說是從他開始的。”他的散文似道實儒,他對文氣的推崇,他從理論到實踐對中國傳統(tǒng)散文和現(xiàn)代散文的溝通,都可作為他的貢獻。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橋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諸篇,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tài)度親切,不矜持作態(tài)。文求雅潔,少雕飾,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汪曾祺《蒲橋集·序》作家出版社7月)這段自評從他的散文的題材和行文特點兩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評價,有益于我們對他的散文的欣賞。他的散文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融自我于其中,蘊濃厚個人情趣。

就像他的老師沈從文教給他寫小說要貼著人物來寫一樣,在講求“真”的散文這一文體中,他更是緊貼著文中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無論是記人類、游記類、隨筆類、還是小品類散文,他都是通過“我”的情感浸潤的,有鮮明的個人特點。他說過“畢竟,人和自然的關系,人是主體”(《目看兩不厭》,《汪曾祺全集》卷5,406頁),他不會把自己淹沒在景物和歷史中。如凡到過泰山的文人在寫泰山時無一不寫它的雄偉渾厚,可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卻寫到:“我是寫不了泰山的,因為泰山太大。我對泰山不能認同。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我“更進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薄1緛硎菍懱┥降?,卻在泰山之“大”中,一下子發(fā)現(xiàn)了小小的“我”,于是就寫出了“我”眼中的泰山——擔山人、石刻、所食野菜,即使寫泰山的云霧,也無一句寫其壯觀的,反倒只寫了霧所帶來的麻煩。泰山的這些小而平常之處著了汪曾祺的平淡色,還著了他的文人色,一個接一個典故,說古考據(jù),卻沒讓人感覺到味同嚼蠟的`“吊書袋”,原因即在于這些故紙堆里的考據(jù)并非死的學問的羅列,處處以“我”的眼光和心緒量之,處處顯個人情趣。所以他入筆看似平淡,平淡中蘊藏的博學的、性情的自我又使他的散文在平淡中顯得不同凡響,別有一番悠長滋味。

二、于俗世描摹中顯不動聲色的幽默。

汪曾祺的幽默讀起來平淡之極,卻能讓你在瞬間與作者對視,莞爾一笑。汪曾祺對幽默的見解是:“人世間有許多事,想一想,覺得很意思。有時一個人坐著,想一想,覺得很有意思,會噗噗笑出聲來。把這樣的事記下來或說出來,便挺幽默。”汪曾祺的幽默是善意的微笑,無關其他什么影射、批判,汪曾祺在散文中常夾雜不動聲色的幽默,這使得汪曾祺在說古考據(jù)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說教,而是慈眉善目的娓娓道來,時不時以幽默來調(diào)劑?!杜芫瘓蟆分械摹叭松鷰缀?,戀愛三角”的失戀者,侯兄送傘“貴在永恒”的故事,眾人皆逃難便有用不完的水,于是在警報中總是留守的煮食蓮子者和洗頭者,有趣,好玩,面對災難不在乎,讀者于笑中體會到我們民族生存的韌性。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金岳霖先生》等追憶逝者的散文,汪曾祺的幽默筆觸使所記人物躍然紙上,在記憶里鮮活起來。金岳霖聚會時捉虱子的自嘲,80歲時坐三輪逛王府井的偶發(fā)童心……讓我們于幽默中接近人物。

一雙慧眼于世俗生活中發(fā)現(xiàn)樂趣,就是一種幽默。在昆明吃汽鍋雞,說成:“今天我們培養(yǎng)一下正氣。”(《昆明菜》“一邊談著克列斯丁娜·羅塞蒂的詩,布朗底的小說,一邊咯吱咯吱地咬胡蘿卜”的聯(lián)大女生。

三、文言與現(xiàn)代白話于一爐的獨特語言。

李陀在《道不自器,輿之圓方》中這樣評價汪曾祺的語言:“把白話‘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滿文人雅氣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強烈的張力中達到和諧……”(《重讀大師——激情的歸途》人民文學出版社第355頁第一次版)這足以概括汪曾祺的語言特色,汪曾祺在語言上也顯示出了俗趣和雅化結合。汪曾祺從小便接受了儒家經(jīng)典的熏陶,汪曾祺的祖父為他講解《論語》,父親請當?shù)孛飨蛲粼鱾魇诠诺湮膶W。汪曾祺自己閱讀甚廣,中國古典文論、古代散文,尤其偏愛接近自己心性的晚明的性靈小品。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使汪曾祺在語言方面簡省、本色、平淡而又不是古得讓人有隔閡之感,如素描的得其精髓,如中國畫的計白當黑。對民俗的體察,對生活之平凡人平常事的關注,又使他的語言充滿口語化,讀來不覺俗氣,反覺暢快淋漓,甚而叫絕。在《虎頭鯊、昂嗤魚、陣螯、螺螄、蜆子》一文中說到,蘇州人喜歡塘鱧魚,上海人也是,提及此魚更是眉飛色舞,吊了作者半天胃口,“后來我知道:塘鱧魚就是虎頭鯊,嗐!”一個“嗐”字,讀來過癮。類似的還有《故鄉(xiāng)的食物》寫到高郵咸蛋“筷子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爸ā弊炙装祝瑓s極精準,勾人食欲?!镀咸言铝睢分型ㄆ獙懛N葡萄的過程,“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春風……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澆水……五月,澆水,噴藥,打梢,掐須……六月……”。名詞的羅列,一目了然,事實的陳述,簡單明確,仿佛過于直白口語,但看無意,然連綴成篇,卻韻味十足,漢語傳遞的獨特魅力在這里展現(xiàn)出來。融文言與現(xiàn)代白話于一爐,漢語的表現(xiàn)力被展現(xiàn)和增強了。

汪曾祺的散文得宋明小品遺韻,看似散淡無法的結構,駁雜的文體相混,游刃有余,顯出深厚老到的文學功力。對一草一木的俗世的生表達一種超然的審美,對凡俗個體顯示自己的尊重,舉重若輕,暗藏對理想和諧的人世和社會的召喚。汪曾祺在散文中避開宏大的事物的思考、濾掉生活經(jīng)歷中的丑,避重就輕,使汪曾祺散文中顯示的人生有一種笑而卻之的退縮,也缺少了一份崢嶸血性之感,這是必須承認的局限。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一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lián)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二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p>

與陸游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

汪老喜愛這首詩,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境,這種心境是具有生活氣息的。“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是汪曾祺用來評價自己的散文的。他喜歡疏朗清淡的風格,深得自然之馥郁,敘述平淡,含蓄,而節(jié)制。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jīng)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fā)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淡”,淡得相當有味道。他的散文,記的也就是一些昔人舊事,或者名勝古跡什么的,好像信手拈來,娓娓而敘,并且點到即止,留下大量讓人回味和思考的空白。那些隨手拈來的東西經(jīng)過作者看似漫不經(jīng)心的處理后,立即就充滿一種雍容大度的雅儒氣息,是一種真正意義的聰穎和智慧。這些年文壇玩深沉的東西特別多,滿紙文章故弄玄虛或者莫測高深。比較著汪曾祺,你就會發(fā)現(xiàn)后者的大家風范,而前者只不過是一群自作聰明者,他們不是“真和尚”??芍^:真僧最言家常話。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三

暑假開始了,老師向我推薦了幾本書,《汪不祺讀本》一聽它的名字我就喜歡。這本書寫的是關于他小時候在自己家的大花園所發(fā)生的趣事,如捉螞蚱、捉蜻蜓、捉蝴蝶,各種各樣的昆蟲,汪不祺先生總喜歡把它們放在小瓶子里,開著蓋,讓這些小東西們自生自滅。

在日常生活中,也必定離不開五味:酸、甜、苦、辣、咸,這些都是人們做菜時放的佐料,像汪不祺先生這位名副其實的“美食家”會把所有有關吃的學問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全說出來,讓你聽得直流口水,可他為了一道菜而遺憾了六十多年。

我小時候也有一個夢想,就是當一名美食家,但是在媽媽的勸說下,我才放棄了,除了媽媽燒的菜之外,我最喜歡吃徽州的毛豆腐了!它樣子不討人喜歡,可它經(jīng)過油炸之后,簡直是舊貌換新顏,像一塊金麥,可香了!

關于這個美味的豆腐,還有一個傳說呢!很久以前,某州的大人愛吃一位老人做的豆腐。可是,一次突發(fā)的風寒,讓老人臥病在床。這位老人一病病了好幾天,制好的豆腐放在紙箱里,數(shù)日已過,老人已經(jīng)病好了,發(fā)現(xiàn)豆腐已長毛,老人不舍得丟掉,就放在油鍋里一炸,嘗了之后景竟比鮮豆腐還好吃。于是老人就把這長毛的豆腐取名“毛豆腐”,傳給了后代從此就過世了。

所有好吃的我都愛,可我最愛“毛豆腐”。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四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當代杰出的散文家,小說家。在讀他的散文集《寄意故鄉(xiāng)》之前,以前也曾讀過他的一些小說和散文,他獨樹一幟的文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汪曾祺于1939年考入西南聯(lián)合大學中文系,是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深得沈先生的真?zhèn)?,他的代表作品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文筆,優(yōu)美富有地方色彩,那方水土那號人,有點像《邊城》,但不少地方有所創(chuàng)新。

讀汪曾祺的散文,覺得他的語言有很高的美學價值,作為一個家學淵源的作家,他繼承了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有人說他的散文可以稱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這我并不完全同意。我認為只能夠說他的散文是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散文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植根于我們民族精神土壤之中。正如汪曾祺自己說的:“一個當代作家的思想總會跟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有些血緣關系。但是作家的思想是一個復合體,不會專宗哪一種傳統(tǒng)思想?!彼晕艺J為把汪曾祺的散文稱為真正的文人散文是有失偏頗的,因為他的語言平淡、質(zhì)樸、簡煉,是一種提純度很高的語言,絕無文人的“掉書袋”之嫌,相反倒是貼近生活的。

描寫鐵橋和尚的情人:鐵橋有一個情人,年紀輕輕,長得清清雅雅,不俗氣。見《鐵橋》。

描寫三圣庵:三圣庵在大淖西邊。這是一片很荒涼的地方,長了一些野樹和稀稀拉拉的蘆葦,有一條似有若無的小路。

抒寫內(nèi)心胸臆:凡事都是這樣,要能適應、習慣、湊合。見《牙疼》。

可見汪曾祺無論是描寫人物,還是描寫環(huán)境,人物心理,都文筆洗練,惜墨如金,但是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比起西方現(xiàn)實主義大師如巴爾扎克他描繪人物工筆刻化服飾,眼睛、眉毛、胡子、面容動輒洋洋數(shù)百近千言,看多了給人以昏昏欲睡之感,相比之下,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汪曾祺談到沈從文教寫作,常說“要貼到人物來寫”,在寫作過程中要隨時緊緊貼著人物,用自己的心,自己的全部感情。什么時候自己的感情貼不住人物了,大概人物也就會“走”了,飄了,不具體了。汪曾祺本人散文用語也能做到貼到人物來寫,即使文中沒有人物,我們難道不能說,作者本人就是文中所說的人物嗎,這樣,他的寫風俗,讀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家鄉(xiāng)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娓娓到來,如話家常,創(chuàng)造的是真境界,傳達的真感情,真正做到了文章不寫一句空。

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文學語言不是像砌墻一樣,一塊磚一塊磚疊在一起。而是像樹一樣,長在一起的,枝干之間,汁液流轉(zhuǎn),一枝動,百枝搖。語言是活的,也是流動的,中國人喜歡用流水比喻行文,這是非常貼切的。

有一位評論家說:汪曾祺的語言很怪,拆下來沒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點味道。語言的美不在每一個字,每一句,而在字與字之間,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包世臣論王羲之的字,說他的字單看一個一個的字,并不覺得怎么美,甚至很不平整,但是字的各部分,字與字之間“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汪曾祺的文學語言也是這樣的。

汪曾祺認為:語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內(nèi)容,語言和思想是同時存在,不可剝離的。語言不僅是所謂“載體”它是作品的本體,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話,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語言后面有文化的積淀,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越高,他所傳達的信息就會更多。汪曾祺的文學語言兼具南北神韻,打通古今脈絡,才氣學識與高超的文字工夫?qū)F(xiàn)代中國文學提高了境界,豐富了現(xiàn)代漢語和文字的表達方法,自有一種超邁古今的曠達和淡泊。他自詡為“中國式的人道主義者”,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fā)現(xiàn),從小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論鄉(xiāng)情民俗,于不經(jīng)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散文的經(jīng)典和高峰。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五

我對茶實在是一個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換三次葉子。每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但是毫不講究。對茶葉并不是很挑剔。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但有便喝。茶葉多是別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開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了。但是不論什么茶,總得是好一點的。太次的茶葉,便是只好留著煮茶葉蛋?!侗本┤恕防锏慕┱J為喝茶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以為還有一種功能,是:提神?!短这謮魬洝酚涢h老子茶,說得神乎其神。我則有點像董日鑄,以為“濃、熱、滿三字盡茶理”。我不喜歡喝太燙的茶,沏茶也不愛滿杯。我的家鄉(xiāng)認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滿,茶要淺”,茶斟得太滿是對客人不敬,甚至是罵人。于是就只剩下一個字:濃。我喝茶是喝得很釅的。常在機關開會,有女同志嘗了我的一口茶,說是“跟藥一樣”。因此,寫不出關于茶的文章。要寫,也只是些平平常常的話。

我讀小學五年級那年暑假,我的祖父不知怎么忽然高了興,要教我讀書。“穿堂”的左側(cè)有兩間空屋。里間是佛堂,掛了一幅丁云鵬畫的佛像,佛的袈裟是紅的。佛像下,是一尊烏斯藏銅佛。我的祖母每天早晚來燒一炷香。外間本是個貯藏室,房梁上掛著干菜,干的粽葉??繅τ幸桓住俺酐u”,面筋、百葉、筍頭、莧菜都放在里面臭。臨窗設一方桌,便是我的書桌。祖父每天早晨來講《論語》一章,剩下的時間由我自己寫大小字各一張。大字寫《圭峰碑》,小字寫《閑邪公家傳》,都是祖父從他的藏帖里拿來給我的。隔日作文一篇。還不是正式的八股,是一種叫做“義”的文體,只是解釋《論語》的內(nèi)容。題目是祖父出的。我共做了多少篇“義”,已經(jīng)不記得了。只記得有一題是“孟子反不伐義”。

祖父生活儉省,喝茶卻頗考究。他是喝龍井的,泡在一個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興砂壺里,用一個細瓷的小杯倒出來喝。他喝茶喝得很釅,一次要放多半壺茶葉。喝得很慢,喝了一口,還得回味一下。

他看看我的字,我的“義”,有時會另拿一個杯子,讓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從此我知道龍井是好喝的,我的喝茶濃釅,跟小時候的熏陶也有一點關系。

后來我到了外面,有的時候喝到龍井茶,就會想起我的祖父,想起孟子反。

我的家鄉(xiāng)有“喝早茶”的習慣,或者叫做“上茶館”。上茶館其實是吃點心、包子、蒸餃、燒賣、千層糕……茶自然是要喝的。在點心未端來之前,先上一碗干絲。我們那里是原先沒有煮干絲,只有燙干絲的。干絲在一個敞口的碗里堆成塔狀,臨吃,堂倌把裝在一個茶杯里的作料——醬油、醋、麻油澆入。喝熱茶、吃干絲,一絕!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幾乎天天泡茶館?!芭莶桊^”是西南聯(lián)大學生特有的說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館”,“坐”,本有消磨時間的意思,“泡”則更勝一籌。這是從北京帶過去的一個字。“泡”者,長時間地沉溺其中也,與“窮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語源。聯(lián)大學生在茶館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書、寫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館是讀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稱泡茶館的冠軍。此人姓陸,是一怪人。他曾經(jīng)徒步旅行了半個中國,讀書甚多,而無所著述,不愛說話。他簡直是“長”在茶館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獨自坐著看書。他連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館里,一起來就到茶館里洗臉刷牙。聽說他后來流落在四川,窮困潦倒而死,悲夫!

昆明茶館里賣的都是青茶,茶葉不分等次,泡在蓋碗里。文林街后來開了家“摩登”茶館,用玻璃杯賣綠茶、紅茶——滇紅、滇綠。滇綠色如生青豆,滇紅色似“中國紅”葡萄酒,茶葉都很厚。滇紅尤其經(jīng)泡,三開之后,還有茶色。我覺得滇紅比祁(門)紅、英(德)紅都好,這也許是我的偏見。當然比斯里蘭卡的“利普頓”要差一些——有人喝不來“利普頓”,說是味道很怪。人之好惡,不能勉強。我在昆明時喝過大烤茶。把茶葉放在粗陶的烤茶罐里,放在炭火上烤得半焦,傾入滾水,茶香撲人。幾年前在大理街頭看到有烤茶缸賣,猶豫一下,沒有買。買了,放在煤氣灶上烤,也不會有那樣的味道。

一九四六年冬,開明書店在綠楊請客。飯后,我們到巴金先生家喝工夫茶。幾個人圍著淺黃色的老式圓桌,看陳蘊珍(蕭珊)“表演”濯器、熾炭、注水、淋壺、篩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工夫茶,印象深刻。這茶太釅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婦,有靳以、黃裳。一轉(zhuǎn)眼,四十三年了。靳以、蕭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也沒有喝一次工夫茶的興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我在杭州喝過一杯好茶。

一九四七年春,我和幾個在一個中學教書的同事到杭州去玩。除了“西湖景”,使我難忘的兩樣方物,一是醋魚帶把。所謂“帶把”,是把活草魚脊肉剔下來,快刀切為薄片,其薄如紙,澆上好秋油,生吃。魚肉發(fā)甜,鮮脆無比。我想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切膾”。一是在虎跑喝的一杯龍井。真正的獅峰龍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槍,泡在玻璃杯里,茶葉皆直立不倒,載浮載沉,茶色頗淡,但是入口香濃,直透肺腑,真是好茶!只是太貴了。一杯茶,一塊大洋,比吃一頓飯還貴。獅峰茶名不虛,但不得虎跑水不可能有這樣的味道。我自此才知道,喝茶,水是至關重要的。

我喝過的好水有昆明的黑龍?zhí)度?。騎馬到黑龍?zhí)叮柴Y之后,下馬到茶館里喝一杯泉水泡的茶,真是過癮。泉就在茶館檐外地面,一個正方的小池子,看得見泉水骨嘟骨嘟往上冒。井岡山的水也很好,水清而滑。有的`水是“滑”的,“溫泉水滑洗凝脂”并非虛語。井岡山水洗被單,越洗越白;以泡“狗古腦”茶,色味俱發(fā),不知道水里含了什么物質(zhì)。天下第一泉、第二泉的水,我沒有喝出什么道理。濟南號稱泉城,但泉水只能供觀賞,以泡茶,不覺得有什么特點。

有些地方的水真不好。比如鹽城。鹽城真是“鹽城”,水是咸的。中產(chǎn)以上人家都吃“天落水”。下雨天,在天井上方張了布幕,以接雨水,存在缸里,備烹茶用。最不好吃的水是菏澤。菏澤牡丹甲天下,因為菏澤土中含堿,牡丹喜堿性土。我們到菏澤看牡丹,牡丹極好,但是茶沒法喝。不論是青茶、綠茶,沏出來一會兒就變成紅茶了,顏色深如醬油,入口咸澀,由菏澤往梁山,住進招特所后,第一件事便是趕緊用不帶堿味的甜水沏一杯茶。

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茶喝“通”了,這一天才舒服。無論貧富,皆如此。一九四八年我在午門歷史博物館工作。館里有幾位看守員,歲數(shù)都很大了。他們上班后,都是先把帶來的窩頭片在爐盤上烤上,然后輪流用水氽坐水沏茶。茶喝足了,才到午門城樓的展覽室里去坐著。他們喝的都是花茶。北京人愛喝花茶,以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很多人把茉莉花叫做“茶葉花”)。我不太喜歡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

老舍先生一天離不開茶。他到莫斯科開會,蘇聯(lián)人知道中國人愛喝茶,倒是特意給他預備了一個熱水壺??墒?,他剛沏了一杯茶,還沒喝幾口,一轉(zhuǎn)臉,服務員就給倒了。老舍先生很憤慨地說:“他媽的!他不知道中國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一天喝茶喝到晚,也許只有中國人如此。外國人喝茶都是論“頓”的,難怪那位服務員看到多半杯茶放在那里,以為老先生已經(jīng)喝完了,不要了。

龔定庵以為碧螺春天下第一。我曾在蘇州東山的“雕花樓”喝過一次新采的碧螺春?!暗窕恰痹且粋€華僑富商的住宅,樓是進口的硬木造的,到處都雕了花,八仙慶壽、福祿壽三星、龍、鳳、牡丹……真是集惡俗之大成。但碧螺春真是好。不過茶是泡在大碗里的,我覺得這有點煞風景。后來問陸文夫,文夫說碧螺春就是講究用大碗喝的。茶極細,器極粗,亦怪!

在湖南桃源時喝過一次擂茶。茶葉、老姜、芝麻、米、加鹽放在一個擂缽里,用硬木的擂棒“擂”成細末,用開水沖開,便是擂茶。我在《湘行二記》中對擂茶有較詳細的敘述,為省篇幅,不再抄引。

茶可入饌,制為食品。杭州有龍井蝦仁,想不惡。裘盛戎曾用龍井茶包餃子,可謂是別出心裁。日本有茶粥?!顿饺说氖澄铩氛f俳人小聚,食物極簡單,但“惟茶粥”一品,萬不可少。茶粥是啥樣的呢?我曾用粗茶葉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為這便是“茶粥”了。有一陣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發(fā)明的茶粥,自以為很好喝。四川的樟茶鴨子乃以柏樹枝、樟樹葉及茶葉為熏料,吃起來有茶香而無茶味。曾吃過一塊龍井茶心的巧克力,這簡直是惡作劇!用上海人的話說:巧克力與龍井茶實在完全“弗搭界”。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六

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

木香花濕雨沉沉。

寧坤要我給他畫一張畫,要有昆明的特點。我想了一些時候,畫了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題了這樣幾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懸空倒掛,尚能存活開花。于此可見仙人掌生命之頑強,亦可見昆明雨季空氣之濕潤。雨季則有青頭菌、牛肝菌,味極鮮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謂雨季?!坝昙尽?,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體感受的。

我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從幾月到幾月,好像是相當長的。但是并不使人厭煩。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而且并不使人氣悶。我覺得昆明雨季氣壓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我的那張畫是寫實的。我確實親眼看見過倒掛著還能開花的仙人掌。舊日昆明人家門頭上用以辟邪的多是這樣一些東西:一面小鏡子,周圍畫著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個洞,用麻線穿了,掛在釘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極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園的周圍種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籬笆——種了仙人掌,豬羊便不敢進園吃菜了。仙人掌有刺,豬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極多。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連西南聯(lián)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青頭菌比牛肝菌略貴。這種菌子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diào)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雞,味道鮮濃,無可方比。雞是名貴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貴得驚人。一盤紅燒雞的價錢和一碗黃燜雞不相上下,因為這東西在云南并不難得。有一個笑話:有人從昆明坐火車到呈貢,在車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雞,他跳下去把雞撿了,緊趕兩步,還能爬上火車。這笑話用意在說明昆明到呈貢的火車之慢,但也說明雞隨處可見。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里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么好吃?!還有一種菌子,中看不中吃,雞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塊銀圓那樣大,滴溜兒圓,顏色淺黃,恰似雞油一樣。這種菌子只能做菜時配色用,沒甚味道。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七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我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他的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都曾獲獎,一些作品還被翻譯到國外。他還曾創(chuàng)作和改編了京劇《范進中舉》、《王昭君》及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顯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備受眾多讀者的真心喜愛,并在海外產(chǎn)生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劇作家沙葉新評價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間有書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八

(多給孩子們寫一點神奇的,驚險的故事吧。)。

孩子們跑著,跳著,在圓筒上面,在圓筒里面。忽然,有一個孩子在心里驚呼起來:“我已經(jīng)頂?shù)酵沧禹斄?,我沒有踮腳!”啊,不知不覺的,這些孩子都長高了!真快呀,孩子!而,這些大圓筒子也一個一個地安到深深的溝里去了,孩子們還來得及看到它們的淺灰色的脊背,整整齊齊地,長長地連成了一串,工人叔叔正往溝里填土。

現(xiàn)在,場子里又空了,又是一個新的場子,還是那棵小棗樹,挺立著,搖動著枝條。

不久,溝填平了,又是平平的,寬廣的,特別平,特別寬的路。但是,孩子們確定地知道,這下面,是下水道。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nèi)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