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白x”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杜甫傳讀后感篇一
杜甫少年時代可謂是十分肆意,家族中出過名將也出過能臣富貴,自是不用說的。他追求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歷覽山河家國,心中滿腔抱負。鮮衣怒馬的少年郎還曾寫過“詩是吾家事”“吾祖詩冠古”這類狂放的詩句。在詩中,杜甫豪情萬丈,充滿自信,狂放傲氣。杜甫恰逢青春年少,意氣風發(fā)之時,站在高高的泰山頂上,傲視天地,發(fā)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嘆。這也說明,在杜甫的體內(nèi)曾流著狂放和熱血。
二十三歲的杜甫赴洛陽應試,遙想著未來在朝堂上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為國家效力。只不過,世事總是不如人愿。應試不第,失敗并沒有將他打敗,他仍然抱著為國效力的真心。然而,再一次的應試中,仍然落榜。想要在朝堂上一展才華的愿望落空。此時已經(jīng)三十好幾的杜甫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一無是處,是否真的毫無才華。但他仍舊充滿熱枕,不忍放棄。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嘗試了許多他年少時曾不齒的辦法,最終當上了一個小官。只不過官職太小,職權太低,他為國家、為人民的抱負無處施展,官場不得志。這個時候的杜甫,又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恰逢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而后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這個時候的杜甫,一定在痛苦著,掙扎著,不甘心就這樣郁郁一生。他的世界是苦難深重的。
家國沉淪,他的生活條件也從原本的富貴安逸淪落到窮困潦倒。要名氣沒名氣,要地位沒地位,要金錢沒金錢。似乎他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過,曾經(jīng)擁有的也已失去。人間所有苦痛,他都嘗了一遍,一般人可能就此沉寂無聲,自生自滅了,可是,在黑暗中他無數(shù)次昂起頭,強撐病體,寫了1400首詩,3天一更,頻率驚人,直到他離開人世,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談及杜甫,人們永遠忘不了他的憂國憂民,忘不了他滿頭白發(fā)依然心懷國家。“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種“艱難苦恨”也許就是人生的艱難和抱負無成的苦恨,“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恐怕是他生平最大的愿望了。
如果說,李白的詩里是狂浪不羈、直沖云霄的奔放。那杜甫的詩里就是在歷遍世事的磨難后,依然隱忍著,對家國抱有希望。他是曾年少熱血的杜甫,是田園牧歌的杜甫,是以衣?lián)Q酒的杜甫。雖然朝堂上沒有他的位置,但是,唐詩的巔峰一定有他的一席之地。
杜甫傳讀后感篇二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xiàn)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詩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詩史”,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jīng)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nèi)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讀杜甫。
文檔為doc格式。
杜甫傳讀后感篇三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fā)生的抓壯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于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qū)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于人,更認同青蓮的飄逸豪放,于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史獻出一位詩圣。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成就來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
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nèi)容”,但事實上,杜甫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后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wèi)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jīng)不是關于個人,而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無限憂慮?!妒纠簟氛沁@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的學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謹。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據(jù)說《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澤東是每期必看,連載完畢后,毛澤東說:“《新觀察》現(xiàn)在將《杜甫傳》登完了,我《新觀察》也不要看了?!?/p>
杜甫傳讀后感篇四
去成都時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們選的時間不太好,當天大雨傾盆。
本想著,也許雨天游人會少一些,其實不然。走到草堂遺址處時,游人密密地擠在草屋之中,我有些驚訝于人們的熱情,同時也憂慮擾了“詩圣”的清修,只好略帶遺憾地遠離了草屋。
759年,48歲的杜甫到達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馮至先生在《杜甫傳》中寫杜甫初到成都時的情形:“杜甫在廟里沒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塊荒地,先開辟了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棵相傳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樹下建起一座并不十分堅固的茅屋。”
順帶說一句,浣花溪這個名字個人非常喜歡,離開了草屋之后,順著小溪走了好長一段路。
幾乎每一位國人都是從小就開始接觸杜甫詩作的,從《春夜喜雨》中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到《江南逢李龜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倍紩r常被后人吟誦。
李龜年是大唐開元時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遇李龜年,是在724(開元十二年),這時的杜甫是十幾歲的少年郎。幾十年后,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長沙)再次偶遇李龜年時,寫下了這首《江南逢李龜年》。
平日里,我們對詩圣杜甫的了解多是因為一首詩作,或者是因為一個傳說,非常的片面。讀《杜甫傳》,可以讓我們對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體的了解。
20xx年,馮遠征導演并領銜主演的話劇《杜甫》在首都劇場首演,得知消息之后,人提前一個月就在網(wǎng)上預定了演出票。
整部話劇從李白、高適、杜甫三人把酒言歡開始,到三個人各奔東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寫下“三吏三別”。最后,話劇落幕在杜甫高聲吟誦《春望》,童聲背景音讓觀眾們聽得潸然淚下。
《杜甫傳》中寫,游俠與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對杜甫來說,這兩種生活于他非常遙遠。然而,當744年(天寶三年)李白,因酒后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楊貴妃離開長安來到洛陽之時,杜甫因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與李白一同渡黃河來到王屋山道家圣地。
馮至先生說,這在杜甫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這段插曲書寫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相遇的偉大時刻。
在這里,杜甫李白與高適相遇,三個朋友度過了一段呼鷹逐鹿的田園生活。
杜甫與李白、高適兩人雖然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他們之間純摯的友誼、文人間的惺惺相惜令人羨慕,在我看來,李白和高適是杜甫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馮至先生在前記中寫:這部傳記,力求每句話都有它的根據(jù),不違背歷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個人的想象加以渲染。
這段話讓我由衷欽佩馮至先生,他堅守文人操守,為我們講述了杜甫真實的人生故事,讓我們在吟誦詩圣留下詩篇的同時,也可以走近詩圣杜甫的世界、品讀杜甫的人生。
杜甫傳讀后感篇五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xiàn)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霸娛ァ倍鸥τ闷湟簧炀汀霸娛贰?,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常客,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jīng)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nèi)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
杜甫傳讀后感篇六
在泱泱中華光輝燦爛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發(fā)出贊嘆;在泱泱中華根深葉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綠樹,高聳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視;在古往今來異彩紛呈的文化史節(jié)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詩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誠拜讀!
帶一份崇敬,懷一絲心酸,品讀杜甫,就如品讀一部詩集,一部寫滿悲憤,同時也蓬勃著英雄豪情的詩集。
舉世不第,壯志難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飄來飄去,將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賦予了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壯闊,賦予了杜甫“白鷗沒浩蕩,千里誰能訓”的氣魄;人民的疾苦,賦予了杜甫“朱門灑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憤!
杜甫雖有“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的遠大抱負,但大唐的土地上卻沒有留給杜甫施展抱負的那一片空間。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寫滿了詩的云。
仰視這片云,它偶爾也能與別的云相遇,使他暫時丟掉了孤獨寂寞,但這短暫相遇之后呢?當然幾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遠離他而去之后呢?此時,充斥著杜甫的內(nèi)心,映入了我的眼簾的卻又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孤獨和悲涼。
你想做一只鳥,卻沒有高天任你來飛;你想做一條魚,卻沒有闊海憑你來躍。
你只能做一片云,飄在滿是憂愁,滿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著戰(zhàn)火紛飛的大唐土地,看著浮華衰敗的大唐朝廷,看著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轉頭然后默默地掉著眼淚,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靈魂卻化成了一部詩集,記錄了你的所見、所聞、所感。
這部詩集落在了人間,被無數(shù)人看到,又被無數(shù)人傳播;讓無數(shù)人落淚,又讓無數(shù)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讀了它。
杜甫傳讀后感篇七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觀杜甫。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xiàn)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霸娛ァ倍鸥τ闷湟簧炀汀霸娛贰?,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停斨赡鄣耐魧⒍鸥Φ脑娮x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jīng)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nèi)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讀杜甫。
杜甫傳讀后感篇八
“你的貧窮在閃爍發(fā)光,像一件舊衣裳,就是一絲一縷在人間,也有無窮的神的力量?!边@是馮志眼中的杜甫。人們都說杜甫的堅守,少年時不愛,愛時已非年少。而我剛過碧玉年華,僅僅初嘗到杜甫的光芒。
杜甫是我國歷史上有數(shù)的幾個偉大的詩人里的一個,由于他對祖國與對人民的熱愛,寫出許多反映現(xiàn)實與批判現(xiàn)實的、不朽的詩篇。在過去,無論在多么黑暗的統(tǒng)治下,這些詩都不曾停止放射他的光芒。他的詩篇與他的人生經(jīng)歷有斬不斷的聯(lián)系。他經(jīng)歷過無數(shù)艱苦的過程與矛盾,超越了他階級的局限,體驗到被統(tǒng)治、被剝削的人民的災難,從而使唐朝的詩歌得到巨大的發(fā)展。
一直以來我對杜甫的印象僅限于課本上的《登高》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的悲情吶喊讓我覺得杜甫一直都是一個郁郁不得志,憂國憂民,一生窮困潦倒的愁苦“詩圣”。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沒有如此刻板。
他也曾是“庭前八月梨棗樹,一日上樹能千回”的天真孩童;他也有“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豪壯;他經(jīng)歷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豐實”的盛世確幸;他暮年在草堂定居時,也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閑情雅致。
讀這本書時,“詩圣”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隨著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軌跡,以及他對人生信念的堅守,鮮活的映入我的眼簾。
杜甫出生在一個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家庭里,雖然他的家庭正在逐漸沒落,但杜甫的童年不可謂是不幸運的。杜甫是晉代名將杜預的后人。杜預曾在戰(zhàn)場上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他的子孫后代都以他為榮,杜甫也不例外。他曾多次在詩中對自己的這位祖先推崇備至。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創(chuàng)作的詩歌和宋之問、沈佺期齊名,同為五言律詩形式的奠基者。這樣的家學淵源也讓杜甫十分熱愛詩歌。
李白曾說:“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毕裨S多的文人志士一樣,少年時期的杜甫也踏上了遠游的行列。他經(jīng)歷了兩次的漫游旅程,相比于為自己找活路的功利心,他更多的是遵循自己內(nèi)心的渴望和向望。這兩次的經(jīng)歷讓他初次接觸到了生活。
在杜甫到長安的十年里,便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原本心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滿腔熱血,卻遭到意外的雙重打擊。當時的玄宗已經(jīng)成了一個糊涂天子,朝政大群全落在佞臣李林甫手中,他害怕新上任的文人不受自己控制,他控制了科舉竟一個人未錄取。視這場考試為唯一出路的杜甫因此備受打擊,同時他任職奉天縣令的父親也去世,這給他的經(jīng)濟帶來了重創(chuàng),杜甫在長安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窮困。
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jīng)危機四伏,時常的暴力征兵讓百姓的生活因為這暴虐的統(tǒng)治而苦不堪言。杜甫也在看到凄苦的百姓后寫出了第一首為人民發(fā)聲的詩歌《兵車行》。從此,他便成為了百姓的喉舌,講述百姓被奴役的故事。
苦難才剛剛開始。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攜著他的家人開始了流亡生活。風餐露宿,櫛風沐雨,一路無數(shù)的艱辛。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杜甫得到了左拾遺這個職位,然而因為他的剛正不阿得罪了皇上,又被貶官為華州司功參軍。一路上杜甫又一次接觸到了流亡的百姓,給他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映像,寫下了留名萬世的“三吏”“三別”。
安史之亂后,杜甫流亡成都,他借助朋友的幫助,開辟了一片草地,蓋了一間草屋,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這是時常流離失所的杜甫心中凈土,正是這里讓他過上了一段安寧清凈的日子。自己的日子固然清貧,可他也沒有忘記關心百姓,他和他當官的朋友說要恪盡職守,愛護人民。
公元770年冬天,在湘江飄蕩的一葉小舟上,杜甫發(fā)出他的嘆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位一生凄苦飄零的詩人永久的閉上了他疲憊的雙眼,生命終結在59歲。
一位偉大的詩人就此隕落了。
他的貧困是終日以藜羹度日,他身上的衣服寸寸都是補綻,他的疾病終日纏身,他看他的死期將近卻無法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都沒有忘記國家的災難,他寫道“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是怎樣堅定又執(zhí)著的信念,讓他一直將自己目光聚向人民,為人明訴苦,為國家擔憂。他時刻帶著向上向善的力量,對國家安泰的希冀,對人民富足的憧憬,支撐著他勞苦艱難的一生。
“這個時代我來過,我奮戰(zhàn)過,我深愛著,我不在乎結局。”我生活在一個安定繁榮的時代,我可能不會經(jīng)歷杜甫經(jīng)歷過的,但我也會面臨困難和迷途,我希望當我走投無路時,可以也有杜甫一樣的雄心,也可以像他那么堅定,什么跳澗猛虎金睛猛獸都可以在我坐懷不亂的威風中迎刃而解。
愿我們裘馬輕狂,笑對人間百態(tài)。
杜甫傳讀后感篇九
世稱杜甫為詩圣,譽此詩為“杜甫七言律詩第一”。這是詩人漂泊時的力作,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九月九日。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歷來有飲酒、賞菊、登高的習俗。古代的詩人留有許多重陽登臨望遠、懷鄉(xiāng)思親的佳作,這是其中最優(yōu)秀的一首。
杜甫在《詠懷古跡五首》之一中寫道:“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痹凇逗迍e》中寫道:“洛陽一別四千里。”他自公元760年到770年的十年間,都是在遠離故鄉(xiāng)漂泊西南的歲月中度過的。杜甫的晚年一直在四川的成都、梓州、云安、夔州以及湖北、湖南漂泊,寫了許多光輝燦爛的詩篇,這首《登高》詩就是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代表,是拔山扛鼎之作。
詩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四句寫景,后四句寫詩人登高時的感受。開頭兩句十四字,一筆拽出六種意象: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這六種意象分別從形、聲、色、態(tài)不同角度,描述出了詩人登高望遠所見的夔州地區(qū)深秋時節(jié)的獨特風物。風急,是深秋時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歷代文人寫秋天,大多都寫到風,如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開頭便是“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漢武帝劉徹在《秋風辭》的開頭就寫出了“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的詩句。宋玉在《九辯》中也描寫了秋風的凌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碧旄?,寫出了秋天特有的狀態(tài)。我國南方地區(qū),一交秋令,天空常常是萬里無云,雨量和雨日都特別少,白日則日麗風清,夜間則星月交輝,天空顯得異常高遠。故歷代文人都有描寫秋日天空高遠的名句。如宋代歐陽修寫秋天有:“其容清明,天高日晶。”黃庭堅詠秋天有:“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分外明?!碑敶鷤ト嗣珴蓶|在詠秋天時有:“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猿嘯哀”中一個“哀”字,就將長江三峽中的猿猴凄厲之聲描述得淋漓盡致。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江水》中引用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崩畎自姼小皟砂对陈曁洳蛔 钡那Ч琶??!颁厩迳嘲坐B飛回”一句,除與前句對仗外,又和前句一樣還有句中對。這兩句在寫景時同中見異。第一句,由上至下,先寫風寫天,再寫猿;第二句,由下至上,先寫渚寫沙,再寫鳥。這樣不僅顯得對仗工整,而且又有變化。前兩句寫景寫得細致,是俯仰之間的近景,接下兩句寫的遠景,是騁目四望而看到的遠景。
第三句承第一句而來,繼續(xù)寫山。看到的是“無邊落木”,聽到的是“蕭蕭”風聲。第四句承第二句而生,繼續(xù)寫長江??吹降氖菬o盡的江水,聽到的是波濤滾滾,“高江急峽雷霆斗”。寫山寫江,寫得氣勢雄渾,境界曠遠。
以上寫景,都抓住了秋天景物的特點,使人如臨其境,如觀其形,如見其色,如聞其聲。但作詩寫景終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是基礎,而真正的目的是要抒發(fā)出胸中之情。
抒什么情?作者離家萬里,漂泊天涯,客居異鄉(xiāng),孤身一人,抱病登高,又逢霜天,木落之秋,豈不悲從中來?悲秋,是歷代詩歌中習見的主旨,而杜甫這首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個人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思。宋人羅大經(jīng)在《鶴林玉露》中對“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有過一段極為精僻的分析,稱此聯(lián)“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苯袢松踔翉闹嗅尦鍪?,可見此聯(lián)所蘊含的內(nèi)容是多么豐富。這兩句為一篇重心所在,不但自傷身世境遇,且將前四句寫景時所蘊含的比興、象征、暗示之意也揭示了出來。
最后兩句中的“艱難苦恨”四字,寫盡國難家愁,雙鬢因而凝霜,“艱難苦恨”使之然也。潦倒,衰頹、失意。在此指多病。末句寫得更是凄涼無比,暗用“更進一層”的寫作方法。曹操詩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李白有“舉杯消愁”之句,宋人有“美酒如刀解斷愁”之句,可見詩人都有借酒澆愁的經(jīng)歷。現(xiàn)在杜甫愁有幾多?從前面的描寫來看,應該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般。不盡長江,滾滾流來的是什么?分明是難以排遣的愁緒;無邊落木,落下的是什么?也分明是揮之不去的離愁!這么多的愁,須借酒消除,而詩人卻因病新近又停了酒!因為“金尊清酒斗十千”,價格太高,買不起,只能飲濁酒,而現(xiàn)在連濁酒也不能飲,豈不是悲中添悲,愁上加愁!讀此詩若與宋代石象之《詠愁》詩中的“柔如萬頃連天草,亂似千尋匝地絲”參讀,更能體會到杜甫在前面“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詩對后邊四句的作用,真是妙不可言。
此詩通篇運用對偶,可見詩人的藝術造詣之高。
(原載20xx年第三期《楓林秋韻》)。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
杜甫被后世尊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他與詩仙李白齊名李杜。可他卻和李白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世人的印象中,他的詩詞主調(diào)大多是哀愁,他仿佛也從未年輕過。他在那個時代也許只是個詩人,在現(xiàn)在回望,他卻是個圣人。他出生在一個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家庭里,卻成功蛻變,從愛家到愛國,從愛己到愛民,從小愛到大愛。
可他并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他出生在鼎盛的唐朝,見證了這個時代的衰落,他是名仕之后,他也曾年少輕狂過。是那個時代迫使他成長,迫使他蛻變。他少時愛好劍舞,九歲便慣于書寫大字。他也曾寫下“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他也曾覺得自己不可一世,將屈原,賈誼,曹植等古人都不放在眼里。青年時代的杜甫就像當代的年輕人一樣,有裘有馬,能用放蕩與輕狂來鄙視人間的庸俗,只因未受過人間疾苦,有理有據(jù)卻只得紙上談兵,空有一腔大志,卻無真才實學。往往高估自己,認為天下不過如此。那時的杜甫還配不上“詩圣”的名號。
杜甫始終是一個出生于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家庭的人,受到家庭的熏陶,與大多數(shù)人一樣,執(zhí)著于功名利祿,也有著自己的政治訴求。但杜甫可能并沒有什么官運,在最縱橫的年,遇上了一個從精明到糊涂的帝王——唐玄宗。在長安的十年里,他用盡全身力氣,卻也做不出任何改變,只得孤寂寥落,離開長安。他看見宮室里的華美,不禁想起長安街頭的餓殍只得嘆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p>
他終于開始蛻變,經(jīng)歷過安史之亂,國家破敗不堪,再不能享受朱門里的生活,杜甫的生活,落魄了。再失去了李白,那個他一生向往崇拜的男人,他身心俱疲。他從此顛沛流離,于天下游走,見識世間疾苦。
應他家族的觀念,他無可厚非的追逐著功名利祿,而他只剩偏偏與官無緣?;实凵磉叡M是奸佞小人,侍奉皇帝也變得如此艱難。國家遍是胡人的侵略,人民飽受胡人的摧殘,大地滿目瘡痍。想要救國家,救人民,杜甫只有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李氏朝廷上,在他的時代,不可能對于帝王制度有任何懷疑,他所擁護的朝廷平時是剝削人民的,到了困難的時候,也不能發(fā)動人民抵抗。想救國家,只能征兵役,而人民在兵役在家破人亡。在這當中,一個正直的詩人自然要感到極大的矛盾,若是強調(diào)人民的痛苦,反對兵役就無法抵御胡人,但是在人民在殘酷的壓迫和剝削當中,到了難已忍受的地步,他又不能閉上眼睛不看、堵住嘴不說。他所站在人民的立場反對侵略戰(zhàn)爭,這時他除去替人民訴苦外,還不得不考慮到國家與民族所面臨巨大的危機。在這時,杜甫把他今生聽到的、經(jīng)歷的作出了這三吏三別,他一生成就中的一所高峰。他的詩已然能成為“詩史”。
杜甫對這世間的疾苦卻又無能為力,他終于是放棄了做官,對當前的政治表示無望。國家不興詩家行,在任何時候,杜甫依然沒有放下手中的筆,杜甫依然還有滿腔的熱情,又投入到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當中,才有了今天所看到的詩圣與詩史。
杜甫離開了長安,去到了成都。那個談杜甫都不會忘掉的——杜甫草堂。就是在四川這個地方,杜甫在深山中曾經(jīng)常說怕死,在途中永遠只能被“高人”小視。杜甫說這樣的話未免太過忠厚,事實上沒有一個人能小視杜甫,反而是杜甫的肩膀與實際的精神,使一切所謂“高人”都會自慚形穢。杜甫覺得他的一生免于荷役,已經(jīng)享有特權,也就不辭路途的艱苦吧。杜甫去到了他成都的草堂,結束了他十載長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世外桃源中得一棲身之所,清苦但快活。難道杜甫沉醉于自己的生活中,忘記了人民的痛苦與國家的災難了嗎?并沒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碧煜?,他從未忘記,他依舊心系天下。他二度出川,無奈這天下實在苦難,最后只落得個悲劇的結局。一生最后,仍不忘北歸,終了在湘江一漂浮的小舟中逝去。那年冬天,他五十九歲。
他是個偉大的詩人,他的一生是個悲劇。一個正直的詩人,在封建社會里必然的悲劇。他對著社會抱著無限的希望,最后落得極大的失望。他這一生中不乏政治熱情與創(chuàng)作熱情,他的詩才,也不曾因為生活上的阻礙而枯竭,因為取之不絕的源泉就是生活。
可能每一個初出江湖的年輕人都曾年少輕狂過,都認為清華北大不在話下,都認為自己定能在這世間闖出一片天地。到真正面臨生活的一座座大山,無數(shù)人不得翻越時,才有人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無力。杜甫也曾真真正正奮斗過,遭受過無數(shù)的打擊,最終也放棄了他的政治抱負,但他從未放棄過的,是手中的筆,他抒發(fā)內(nèi)心的武器。一支筆桿撐住他腐朽的身軀,不朽的靈魂。杜甫是站在人民一邊的,杜甫仍是符合當今社會主義的詩圣。
我們現(xiàn)在正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時代,我們有裘有馬,但我們不得猖狂,唯有經(jīng)歷過,才知世間疾苦。也許我們也會不斷的經(jīng)受打擊,但請記得,握住了筆,也要握住初心。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一
假期在家讀的第二本書是馮至的《杜甫傳》,總地看來,感覺沉重,不似之前看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那般快意。
東坡先生雖然屢遭貶謫,但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他總是那么豁達、樂觀,即使是在黃州,他也能從容地安排好一家人的住宿,并自行耕種,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他那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定,讓我們仰視,他的豁達、樂觀讓人折服,在林語堂先生的書里,東坡先生似乎是個完美的存在,文采一流,門庭若市,政績斐然。
而馮至先生筆下的杜甫在青年時期以后的生活,盡是“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客觀現(xiàn)實。正如馮至先生自己所說:“力求每句話都有它的依據(jù),不違背歷史?!?/p>
這本書中,杜甫的生活歷程的介紹是重中之重,作者安排了十三個章節(jié),敘述了杜甫的游歷、為官、漂泊的生命歷程。杜甫生于“奉儒守官”和“吾祖詩冠古”的儒官家庭,經(jīng)歷了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的劇變。從小,他就是一個有詩歌天賦的兒童,馮至先生說他“在常常上樹折取梨棗的年齡,已經(jīng)由于他的詩文在洛陽顯露頭角了”。青年時期的他在吳越和齊越之間漫游,那時,他的父親在兗州做司馬,從他晚年回憶的詩歌可以看出,那時他的生活是裘馬清狂,唱歌游獵。一直到二十八,九歲,他寫出了他詩集中最早的最有名的一首《望岳》——這首詩就像一個萌芽,預示著他將會有一個遠大的發(fā)展。而立之年,他結婚了,生活也需要安定下來,三十五歲西去長安,渴望求得一個官職,他積極參加科舉考試,向勢利的權貴們進獻阿諛奉承的詩賦,然后現(xiàn)實卻是一再失望。
貧困交加的生活讓他接觸到人民的痛苦,他開始把目光投到了普通百姓的身上,四十歲,他寫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說話的詩:《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他由求仕的失敗認識到了這個政治集團的腐敗,從此,他的心里裝著的是天下百姓,他的詩里也都是國與民——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接近晚年的他生活窮困潦倒,因安史之亂,四處流亡,他看到的都是些老翁老嫗、征夫怨婦的愁眉苦臉,聽到的是流亡百姓的哀哭,感受到的人民無處申訴的痛苦,他把這些人民的悲劇凝結成《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六首詩是杜甫的杰作,它們反應了人民的凄苦,同時,也讓我們真正認識了,這是一個那么熱愛人民和祖國的詩人。
是什么樣的人?在自己衣食無著的時候,仍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為“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而哀嘆“天地終無情”?為“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是杜甫!他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擔憂。
在當時,杜甫的一生不可避免是個悲劇,尤其因為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不能容忍他充作人民的喉舌。但是他并沒有在這樣的生活中沉淪,失去信念,所以是他——來自最底層人民的他,寫出了這些偉大的作品,而不是別人!
英雄來自于“人民”,不僅是封建社會,現(xiàn)在依然如此,“戰(zhàn)疫的白衣戰(zhàn)士們”,為疫情吹響“預警口哨”的醫(yī)生們,每天堅守的警察、社區(qū)工作人員、清潔工人……因為大家的責任堅守,才有了這社會的美好。
今天,我依然相信,英雄就在我們身邊,他們就是身邊那些最普通的勞動者!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二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lián)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lián)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diào)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lián)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lián)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lián)),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tài),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lián)),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后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后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復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xiàn)得沉郁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三
《登高》這首古詩好像是為我寫的。壯志未酬身已老,且最早有這感觸的到是那回醉死在東陵大門前,門前落木蕭蕭下的霞光,還在那兒等著些過往的像長江滾滾來的殷殷學子。秋高氣爽的日子,自以為是的氣度不凡的人啊,有幾人知自己是蕭蕭下的落木;而些人,早無盡長江滾滾來的,用利己手法鋪墊好了他們令壯志的人去未酬的道路。
而我,在那好像大青門前,看到的僅是落木的蕭蕭和那些單純的學子。在那兒,豆蔻年華的情開始蒙動,我喜愛的她傻傻的酒窩兒,把我迷惑。最好的最早的寫作動力和源泉,在那里出現(xiàn);而同時我卻有回光反照的感觸,那就是落木蕭瑟的把霞光遞給了我,其實,是在影子般的提示我的人生坎坷。
我的人生坷坷絆絆的在兒時過來。那時最早的落木霞光,該在那次四,五歲的幼兒園我一人過小馬路,挨騎車的碰的路邊;圍觀的一鄰里小哥,把我傷口包好且用大前門牌香煙紙包的。當時疼到我有種無盡長江滾滾來的感觸;媽值晚班,爸卻出差了,大一歲的姐卻在農(nóng)村。而我被媽掛在脖子上的大小門藥匙,卻早甩在我脖后;這樣我昏迷在大門外點起了幾根火柴,看到了今生確信無疑該走的路就是苦不堪言的道路,就是金光閃閃的學以致用的苦坐舟,也是獨臂滑行一路挨整;也看到了學校里朗朗讀書聲也淹沒不了那些拿孩子們前途當兒戲的,可讓孩子們落木蕭蕭的毒鞭的。
讀書后蕭瑟的人生確實開演了。雖然早已是80年代啦,那餓死鬼的'教員的鞋子,媽在春節(jié)時都給送過,爸都被媽欺負的像長江的纖夫,卻還督促我和姐讀書。而我看到了爸對我們的無盡長江滾滾來的期盼,期盼在目前實現(xiàn);而目前的事業(yè)和家庭的小收獲更離不開打小到今的,那些蕭瑟的路程!
《登高》這詩在杜甫夔州濱臨長江登高而作,那是何等意境!唯獨我巧的是頭些年,坐那趟翻山越嶺的玩命面包車里,駕駛員帶我們這些白領出差學習的,神學于黃山風景區(qū)蕭瑟落木彩云間;那時,更怕挨整下崖下的高干們,帶著孩兒落木的哭了??!
而我冷汗流盡后,神般添了些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人生的心!寫到此,彎彎腰,看看落木蕭瑟的冬首;而這時妻兒開使了晚上該做的事,妻在洗衣服,女兒在寫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