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jié)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篇一
花了一天的時間,拜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F(xiàn)在欣賞到大師級的文字、音樂,常常由衷的發(fā)出敬佩的感受。人類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羅素說過,女人對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產生嫉妒,男人則通常對同行的男人產生嫉妒;幸好,上帝還賦予了人類另外一種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夠多發(fā)展敬佩這種感情,也許將來會有時間和意愿去欣賞藝術、美術、雕塑之類的內容,但就目前而言,書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內涵也最豐富的藝術形式。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被叔本華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雖然這本書完成的時代在叔本華的后半生,但在這本書中,叔本華常常表現(xiàn)的像個自負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異常熱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學思想為個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舉幾個讓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見解:
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亞里士多德說過,理性的人們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沒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樂,其本質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質確實肯定的。舉個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順利的,你很少感受到這些順利給你帶來的快樂,即使有,也只是轉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說牙疼、損失少許錢財,這個痛苦都會時時的拜會你,給你帶來深刻的印象。因此,快樂只是表象,無法持久,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世上人們都去追求快樂,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權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與其追求快樂,不如避開痛苦。
獨處的好處,一個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豐富,對別人的依賴性很少,才能從獨處中自得其樂,而獨處對于天才而言,則更是必需的部分。一個無法忍受,無法從獨處中獲得快樂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貧乏的,是這世上大多數(shù)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開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會好好享受獨處的好處。
哲學家,是探索人類靈魂的先行者,是人類思想文明的開拓者,他們的思想往往遠遠領先于他們的時代,不被當時所理解,但最終真理就是真理,即使過了幾百年,也會被重新認定;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在當代就被大家贊揚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會被遺忘。因為天才就是引領人類的火把和旗幟,他們永遠前行在大多數(shù)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篇二
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難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別處得到則不可能。
—尚福爾。
本書中,所謂“人生的智慧”含義完全是形而下的方面;“人生的智慧”在這里的意思,就是如何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這樣一門藝術。關于這方面的教誨在哲學上可稱為“幸福論”。因此,這本書教導人們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存。而這樣的“幸福生存”,從客觀上審視,或者更確切地說,通過冷靜??b密的思考(因為這里涉及主觀的判斷),都可以定義為肯定要比非生存好。既然“幸福生存”是這樣的定義,我們就可以這樣說:我們依戀這一生存,就是因為這一生本身的緣故,而不是出于是否活著能夠與如此定義的生存相吻合,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幸福論的這種肯定答案是基于人的一個與生俱來的錯誤,很多人對很多著作已經給予了批判,但是要完成這一類型的著作,就只能放棄更高的、屬于形而上和道德的審視角度——而真正的哲學本來就是要引領人們進入這樣的審視角度。因此,書中所作的評論是從平常、實用的角度出發(fā),并且保留著與此角度相關的繆誤時,那么,這些議論就確確實實經過了折中的處理。因此,它們的價值就只能是有條件的。其實,eudamonologie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委婉詞。另外,這些議論還說不上完整徹底——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所討論的主題難以窮盡;另一個原因就是如果我要全面討論這個主題,那么,就只能重復別人已經說過的話。
卡丹奴斯的《論逆境》其目的與這本書相似,它可以作為這本書的補充。雖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辭學》中,摻進了簡短的幸福論方面的論述,但那些只是老生常談。當然,一般來說,各個時代的智者們,都說過同樣的話語,但是很多人卻在做著相反的一件事,因此,伏爾泰說過:“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還是照樣愚蠢的邪惡,跟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多發(fā)現(xiàn)的并沒有兩樣?!?/p>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篇三
一個具有深遠和高貴思想的人,不應該允許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瑣事和低級煩惱所占據(jù),以致于無法進行深遠、高貴的思考,因為這樣做確實是“為了生活而毀壞了生活的目的”。
我們關心的只是,如何使一個人以本性的內容和特質所允許的方式發(fā)揮他的本性,既不應該希望改變他人,也不可以干脆譴責別人的本性。真正偉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鷹一樣,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獨的高處。
據(jù)說列夫·托爾斯泰當初一讀叔本華的這本書,就喜歡得不得了。在給友人的信中自稱,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給他所帶來的愉悅是“從來未曾體驗過的”。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強調人的內心世界的豐富對于人的幸福感的極端重要性,認為獨處與思考是開發(fā)這種內在精神世界因而提高一個人自我品味的前提。一個不甘于平庸的人應該愛好獨處,站在時代的最頂端。這樣他才能看的更遠,思考的更深。
叔本華認為,窮人痛苦,富人無聊,是一個社會經濟快速增長時所面對的兩大問題。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大死敵。每當我們脫離其中的一個時,我們也就在接近另一個。一個社會的窮人越多,這個社會的苦難就越深重。饑餓、疾病,甚至戰(zhàn)爭,都和貧困貼得很近,有些原本就是貧困的原因和結果。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窮人脫離貧困而走向富裕,富人群體日益龐大,無聊的人群也開始逐漸增加。無聊的人會生出許多無聊的事,無事生非是人的本性。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現(xiàn)在越來越多,所謂溫飽思淫欲,正在變?yōu)橐环N我們這個社會的常態(tài)。
吃飽了總得找點事做吧,不然太無聊了,于是乎女人就成了目標之玩物,毒品就成了精神麻醉之寄托。
所謂人生智慧,就是關于人的一生怎樣過得幸福的智慧。叔本華認為,最可靠而持久的幸福源自自愛,自娛自樂,源自一個人的內在精神。即帕斯卡爾所說的,獨處是一種能力,我們最大的毛病就是無法學會一個人獨自安靜地呆在房間里。
對于人生幸福,叔本華指出,決定普通人命運的根本在于3個內容:
1.人的自身,即在普遍意義上屬于人的個性的因素,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fā)展。
2.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財產和其他占有物,比如房產、車、固定資產等等。
3.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亦即人們對他的看法,主要是榮譽、地位和名聲。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華說:“一副健康良好的體魄和由此帶來的寧靜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躍清晰深刻、能夠準確把握事物的理解力,還有溫和節(jié)制有度的意欲以及由此產生的清白良心,所有這些好處都是財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薄叭俗陨頁碛械膬?yōu)勢,如偉大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感,與人的地位出身以及優(yōu)厚財富等諸優(yōu)勢相比,猶如真正的國王與戲曲舞臺上假扮的國王一樣?!边@些話告訴我們,心靈和情感對于一個人的影響遠遠勝過地位、出身以及財富。因為心靈是人自身所擁有的,而地位出身等則屬于身外之物,并不屬于人的本性。
一個人精神豐富的程度決定著一個人是平庸還是高貴。因為他精神能力的范圍決定性地限定了他領略高級快樂以及是否能感知幸福的能力。
叔本華說,能夠自得其樂的人最幸福。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就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他的原話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獨處時,沉謦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樂。但對于一個冥頑不靈的人,接連不斷地聚會、看戲、出游消遣都無法驅走那折磨人的無聊?!薄耙粋€善良溫和節(jié)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樂,但貪婪妒忌卑劣的人盡管坐擁萬千財富卻難以心滿意足?!?/p>
壞人容易形成團伙,小勢力,偉大的人卓爾不群。真正偉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鷹一樣,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獨的高處。實際上,叔本華一生大半時間都過著半隱居生活。在柏林大學和黑格爾pk之后,他便辭去教職避走他鄉(xiāng),在法蘭克福遠郊的一個小鎮(zhèn)住下,著書立說,直至去世。
珍愛自己的精神個性,耐得住人生的寂寞,做一個卓爾不群的人。叔本華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能夠享有自己卓越的與眾不同的精神個性所帶來的樂趣,那么,普通大眾所追求的大部分樂趣對他來說,就是多余的,甚至是一種煩惱和累贅。
蘇格拉底看到街上擺賣的各種各樣的奢侈品時說,我不需要的東西可真多!
一個人喜歡與人交往的程度,與其思想的平庸和貧乏程度一致。對此,叔本華很明確的提出:“人生,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平庸?!彼f:“一個人若有了卓越而偉大的精神思想,就會造成他不喜歡與人交往的性格氣質。因為這種人堅信,一百個傻瓜聚在一起也產生不了一個聰明的人。”
大致而言,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平庸。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選擇了。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閑暇只會造成一個無用的家伙。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華表明了一點,即能夠自得其樂的人,能夠按照自己的天生才能發(fā)展并取得成就的人,最后能獲得幸福。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個人若能夠按照自己天生的才能不斷發(fā)展,并借助這種才能從事某種活動取得成果,就能享有幸福。幸福屬于那些能夠自得其樂的人。因為幸福的外在源泉不受我們控制。人到老年,幾乎所有的外在源泉都會枯竭,此時此刻,一個人的自身擁有,比起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因為只有我們的自身擁有才能夠在我們各自的生命中保持得最為持久。
對此,歌德也說,誰要是生來就具備某種才能并為此而生活,那他就由此而找到了最美好的人生。
叔本華認為,拋棄今天的人,不會有明天。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生活在未來,現(xiàn)在才是生命確實占有的唯一形態(tài)。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忽視眼前的美好事物,或者說眼前事物的美好,直到有一天這種美好消失時,我們才后悔沒有珍惜人生每個被它閃耀的瞬間。我們不能因為觸手可及,俯拾即是,就不去珍惜眼前的美好。要知道萬物屬無常,有生便有滅,好好珍惜當下,我們才能享受生活,收獲幸福。
生命就像一條奔騰的大河,有人沉,有人浮,沉下去的化作一攤泥,浮上來的隨波逐流,在這沉浮間,我們還能剩下些什么,還能追求些什么?逝去的已成為過眼云煙,未來的還無法揣測,只有珍惜現(xiàn)在,珍惜擁有的一切,才是幸福。
叔本華用他一生的哲學所學和體驗之智慧,讓你我懂得:在明天和意外之間,我們永遠不知道,哪個會最先到來。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篇四
所有雞湯,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做到就是人生的智慧。
用這位大名鼎鼎的唯意志力論創(chuàng)始人自己的話說,這是一本形而下的哲學書,是一本幸福論。
拋開哲學定義上的推論和爭論,也不談叔本華哲學思想的架構,這本書更像一位飽經滄桑又睿智博學的老人對后輩們的循循善誘。
300年前的智者,不囿于時代的局限,跨越百年,其中諸多內容能夠為現(xiàn)在的情感夜讀和處事哲學爆款作者提供諸多金句、取之不竭,書中的每一段都有那么幾句話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這本書總體劃分為七個章節(jié),哲學家總是喜歡用矛盾對立的概念闡釋觀點,開篇就是如何權衡人的自身、身外之物和形象地位,隨后開始討論財產、地位、榮譽、孤獨和零碎的人生建議。
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就是精神價值的重要意義,如果沒有精神價值,要么陷入為生計而奔波的痛苦,要么陷入物質得到滿足的空虛,排解的辦法古有棋牌、看戲,今有游戲、賭博,孰高孰低莫衷一是但異曲同工,進而推斷出群居可以緩解這種精神力薄弱的缺陷,擁有高貴的氣質和情感的人是孤獨的,如他所言,“要么孤獨,要么庸俗”。
對于人在他人心中位置,叔本華專門門用一章來談,“討好型人格”可以著重看看個人自身所擁有的東西越多那么他對外部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我們討好外部或許源于內心的空虛和焦慮多給心靈一些養(yǎng)分,讀書、跑步、冥想,在處事原則上先尊重自己內心的想法要先于別人的期待。
對于這種感受,叔本華的解釋一如以往的目光如炬,、青年時和老年時對時間流逝速度的感知程度不同,原來出自這里,青年時每都是在過去緯度上的20分之老年時可能就變成了60分之青年時每件事都是新鮮事物,老年時卻早已激情不再,忍受重復的折磨。
最后是一個爆料吐槽,對于這樣一個看穿世事又不得不沉浮其中的智者,其實叔本華做不到書中所言那么灑脫。他脾氣火爆,曾經因為吵鬧把一個女裁縫推下樓梯,每月需要付贍養(yǎng)金,他的生活受人詬病,他的作品熠熠生輝,名垂青史,但他本人做的一些事卻顯得斤斤計較、玩世不恭。
不過這并不影響《人生的智慧》和叔本華哲學的偉大。用他的遺言來說:“希望愛好我的哲學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獨立自主地理解我的哲學。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篇五
作者:蒲的花間集。開始讀前面幾章的時候覺得寫的真好,文章觀點即使放到現(xiàn)在,也是適用的,并且中文譯本,語句通順、符合邏輯,譯者功底深厚,也增加了讀者的可讀性。
但讀到男女性名譽的時候,諸如女性一生只能忠于自己的丈夫,如果婚前被侵犯,還必須與侵犯者結婚,男女私通只懲罰女性,男性不能對自己的妻子太好,會被其他男性瞧不起這些觀點。這些觀點也反應出當時的女性地位極低,男性在社會占主導地位,而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這和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對女性要求的三從四德如出一轍。
顯然,這些觀點已經不符合時代了。如果年紀小的孩子看到這幾章,會不會被這些觀點誤導呢。就像這些年興起的女德班一樣,把歷史文華的糟粕植入孩子的腦袋里。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篇六
為什么明明過了一生,老了卻覺得如曇花一現(xiàn)?叔本華終于解答了我的疑問。
我們青年時期,困擾我們的不幸福是對于幸福的追求。我們堅持認為,可以在生活中尋覓到幸福,我們通過詩歌、小說來提升期望,可現(xiàn)實就是我們的希望持續(xù)不斷地落空,而我們的不滿情緒由此產生。如果能在這時及時得到教誨,就可以在這世界盡情收獲。
在青年時代感受到喜悅之情和擁有生活的勇氣,部分原因是我們正走著上坡路,沒有看見死亡。因為死亡在山的另一邊。當走過了山頂,才真正跟死亡打了照面。青年是詩歌,老年是哲學,前者以生活為前景,后者的前景是死亡。老年才能看到生活的整體。
如果人的前半生特征是對幸??嗫嘧非蠖譄o法滿足,那么,后半生就成了對遭遇不幸的害怕和憂慮。因為到了后半生會認識到:幸福是虛幻,苦難才是真實。因此我們努力爭取的只是一種無痛苦和不受煩擾的狀態(tài),而不是快感。一個成熟的人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所能獲得的,就是擺脫偏見;開始以樸素的眼光看待事物,客觀對待他們。
為什么人到了老年,在回顧一生的時候,會覺得人生如此短暫?如同曇花一現(xiàn)。因為對生活的回憶不多,所有無關緊要和不愉快的事情都從我們記憶中篩漏掉了。有時候回憶一幕往事,仿佛發(fā)生在昨天,因為我們無法生動回想過去發(fā)生這一幕往事距今為止的這段間隔時間發(fā)生了什么,對大部分事件只保留在抽象中的大概認識,而不是直觀認識。
年輕的時候是充滿意識的活著,老了后生活的意識越發(fā)減弱,并不會留下什么印象。就好比一件藝術品看上千遍后的感覺。
確實,人活到了高齡,精神力就開始衰退,但如果一個人原先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那么他就有綽綽有余的精神力抵御無聊。通過經驗、認識、實踐和反思,對事物有精確的見解和敏銳的判斷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補償,消滅無聊。貧窮是老年的一大不幸,因為金錢是失去了的體力的替代品。能夠有金錢和健康的老年生活,就是最大的幸運。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篇七
今天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淺。這本書有點心靈雞湯的味道,但依舊不影響到它的經典。它所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財富、名聲等。許多生活中的困惑,經叔本華深刻而透徹的討論之后變得清晰簡明。
近一年來對原先感興趣的事提不起興趣,對生活不再積極樂觀。對工作也失去熱情。不斷從外界找原因,卻忘記從內部探尋。而今天看到叔本華所寫,才恍然大悟。他寫道:我們從我們自己那里汲取的快樂遠比從我們周遭所獲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級的、最多樣的、最持久的快樂是那些思想上的快樂。而思想上的快樂,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問自己一個問題,什么時候是最快樂、幸福的?戀愛時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紅柿,一邊欣賞美麗的晚霞。在泰國時和朋友們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無忌憚的高聲唱歌嬉笑。元旦聯(lián)歡會時和學生們一起跳舞、游戲。大學時,周末在圖書館閱讀的一個下午。高一時,在課堂上心無旁騖的聽課。還有安靜的夜晚寫出一篇好文章的時候。
他人會帶給我快樂,但并不穩(wěn)定,也不容易達成,需要天時、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樂卻相反,不需要別人的配合,獨自一人就可以實現(xiàn)。無論你是有錢還是沒錢,是身處要職還是處于底層,只要你打開書,靜下心來去讀,就能有所收獲。
他還寫道:人類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實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內在的構成,他心靈的構造。因為這是個人感覺、欲望和想法引發(fā)的內心的滿意或不滿的直接源頭;從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環(huán)境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媒介或者是一種間接的影響。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我總認為是環(huán)境的改變導致現(xiàn)在的倦怠狀態(tài)。但仔細分析下來卻不是這樣的。大概是因為當初所設下的目標大部分達成了,下一個人生階段又尚未來到。長遠目標過于遙遠,近期目標沒有設立。
于是,我找到了答案。環(huán)境可以改變人,但最主要的還是源于內心的充盈,不斷的學習,閱讀和思考才是讓人快樂的法寶。是因為停下這些思想上的步伐才導致無所事事的不快樂。所以,即便是畢業(yè)以后、工作以后依然不能忘記學習、閱讀。精神食糧所帶來的滿足大大超過物質上的享樂。不妨暫且把近期目標設定為每天閱讀,堅持寫作。就算寫得不好,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思考的認真記錄。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只要能每天多記錄一點點、多思考一點點、多進步一點點,就是好的。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篇八
斯托拜阿斯說:“幸福就是施展、運用我們的技巧,并且獲得希望的結果?!彼€特別指出,他用古希臘文字來說明的是所有需要使用技巧和能力的活動。大自然之所以給予人們力量,最初就是為了讓人們有能力和周圍的匱乏進行搏斗。
第一類是由機體新陳代謝能力帶來的快樂:包括進食、消化、休息和睡眠。一些國家認同這類快樂,甚至是全民的娛樂方式。第二類是運用肌肉力量帶來的快樂:包括走步、跳躍、擊劍、騎馬、跳舞、打獵和各類體育游戲;甚至包括戰(zhàn)爭和搏斗。第三類是發(fā)揮感覺能力帶來的快樂:包括思考、觀察、感覺、閱讀、冥想、寫作、學習、發(fā)明、演奏和思考哲學等。
出色的感覺能力讓我們得以享受認知方面,也就是精神思想方面的快樂。情感能力越是突出和優(yōu)秀,我們享受到的這一方面的快樂也就越強烈。如果想要讓一個平庸的人熱切地關注某件事,只能通過刺激他的意欲來使他對這件事產生切身興趣。但是,意欲如果保持長時間的興奮,就無法保持純凈,總是會有雜質,與痛苦緊密相連。
一個擁有卓越的思想的人過著雙重生活,第一重是他的個人生活,第二重則是思想領域的生活。逐漸地,第二種生活變成了唯一目標,而第一種生活則淪為了實現(xiàn)其目標的手段。普羅大眾卻總把希望寄托于身外之物上,希望財產、地位、妻兒、朋友、社會人群能夠帶給自己生活的快樂;在這些東西上面寄托了他一輩子的幸福。所以,一旦這些東西沒有了,或者得到這些東西的希望破滅了的話,他的幸福也就隨之消逝了。
為什么這類極為少見的天才,就算本身性格脾氣很溫和,但是對朋友、家人和集體也缺少其他人所擁有的那種息息相關的興趣。他們自身擁有豐富的內在,所以就算其他所有東西都消失了他們也能夠得到安慰。所以,他們總是有一種孤獨的氣質;特別是當他人從來未曾真正、完全地使他們滿足的時候,這種特質就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所以,他們無法將其他人看作自己的同類。確實,如果相互之間的差異巨大的話,他們對于作為人群中的另類生活其中也就習以為常了。
任何時代的杰出的精神人物都把閑暇看作人生至寶:因為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閑暇的價值就等同于他自身的價值?!靶腋K坪蹙褪情e暇”
那個天賦異稟的人就能夠獲得更高級的生活,亦即這種生活擺脫了人生的兩個互相對立的痛苦根源:匱乏和無聊。換言之,他不用再為了生存而苦苦奔波,也不會無法承受閑暇(閑暇就是自由地生存)。只有人生的兩種痛苦互相抵消和中和,人才能夠擺脫兩者的煩擾。
索??死账顾鞲?死账梗ㄇ?96—前406):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對于這種問題就有著兩種相矛盾的看法:對于幸福來說聰明的頭腦是最重要的。以及想要擁有輕松愉快的生活最好擁有簡單的頭腦。
菲利斯坦人的巨大痛苦就是,任何理念性的事物都不能給予他們快樂。為了避免無聊,他們對于現(xiàn)實性的事物有著無窮無盡的需求。但是,因為現(xiàn)實性的東西很快就會窮盡,這種情況一旦發(fā)生,這些東西所能帶來的就不再是快樂而變成了厭倦。此外,這些東西還會招致災禍。相較之下,理念性的東西確是無窮盡的,而且它們本身是無邪無害的。
但是,如果一個擁有百倍財產的人,一旦他對某種東西有了需求又無法得到它的話,他就會感到郁悶。
荷馬在《奧德賽》第十八節(jié)所表達的意思與這里所說的相類似。這一節(jié)的最后兩行如下:平凡之人的情緒起伏不定,就像神、人之父所賜予的日子。
人們對財富的尊重要比對其他任何東西的尊重都要更多、更真誠,甚至近乎崇拜,這也不足為奇。甚至連權力也只是獲取財富的工具而已。同樣不值得奇怪的是:為了實現(xiàn)獲得財富這一目標,什么東西都可以被推翻、被拋棄。比如,哲學教授就是這樣拋棄了哲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