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白x”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官場現形記讀后感篇一
《官場現形記》是近代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以暴露封建官僚為題材的小說。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官場現形記讀后感,供大家參閱!
《官場現形記》是晚清譴責小說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共60回,結構安排與《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轉入下一人,如此蟬聯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場為表現對象,集中描寫封建社會崩潰時期舊官場的種種腐敗、黑暗和丑惡的情形。這里既有軍機大臣、總督巡撫、提督道臺,也有知縣典吏、管帶佐雜,他們或齷齪卑鄙或昏聵糊涂或腐敗墮落,構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圖。
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是我國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直面社會而取得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也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首開近代小說批判社會現實的風氣。全書從中舉捐官的下層士子趙溫和佐雜小官錢典史寫起,聯綴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長吏、省級藩臺、欽差大臣以至軍機、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們?yōu)樯俣暧@營,蒙混傾軋,可以說為近代中國腐朽丑陋的官場勾勒出了一幅歷史畫卷。
《官場現形記》寫的多是實有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這確是不假。胡適曾在為此書做的序言中論說過這種情況:“就大體上說,我們不能不承認這部《官場現形記》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華中堂之為榮祿,黑大叔之為李蓮英,都是歷史上的人物,不用說了。那無數無名的小官,從錢典史到黃二麻子,從那做賊的魯總爺到那把女兒獻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說是完全虛構的人物?!焙m對《官場現形記》做過較深入的研究和考據,他的話無疑是有根據的。當然,實際上小說中的某個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包括這一個在內的幾個實有人物的集合。比如小說中的華中堂,可能主要指的是榮祿,但也可能包括了其他某些官僚。小說中華中堂回答賈大少爺請教的問題時說:“多碰頭,少說話,是做官的秘訣?!比A中堂說的這個秘訣,榮祿可能的確說過,但據清人朱克敬《暝庵二識》載,大學士曹振鏞也曾對下屬說過,清人汪康年《汪穰卿筆記》又載,曾國藩每見到地方上來人到京,也總是教以“多叩頭,少說話”。這種情況表明,“多碰頭,少說話”實際上已成為晚清官場上通行的做官訣竅,同時也說明《官場現形記》確是如孫寶所說,“多實有其事”,又如胡適所說,“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
由于《官場現形記》在晚清官場上風行,寫的又多是實人實事,所以關于此書的種種消息,很快傳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于是,“慈禧太后索閱是書,按名調查,官吏有因以獲咎者”??磥泶褥笞x到此書后很是生氣,并把清末政令倒行、法紀廢弛的責任都歸罪到了官員們的腐敗,胡來,不爭氣,她還把《官場現形記》當成了懲辦官員的黑名單,按圖索驥,抓人辦人。當那些官員們正搖頭晃腦地翻讀著這本為他們描形畫像的《官場現形記》時,哪里想得到,此時太后老佛爺也正翻看著這部書,盤算著怎么整治他們呢!
《官場現形記》出自我國清末小說家李寶嘉之手,被魯迅評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首。這部長篇小說反映了晚清統(tǒng)治的黑暗和腐朽,揭露了貪官污吏的丑惡嘴臉,更深深地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朝廷上下的痛惡和嘲諷,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在《官場現形記》中,有很多故事讓我讀后感到憤慨,特別是“制臺見洋人”一節(jié)。
這一節(jié)寫的這個文制臺是兩江總督,卻欺軟怕硬,老奸巨猾。洋人在中國的地盤上做了虧理的事,淮安知府向他稟告,他卻推三阻四,對洋人百般維護;最后在兩個中國留洋學生的據理力爭之下,洋人理屈詞窮,答應賠款平息風波。而這文制臺仍心有余悸,唯恐洋人記恨報復,囑咐淮安知府好好安撫洋人,萬不可再生出什么事端來。讀到這里我既對制臺的言行無比氣憤,也為清朝廷有這樣的對下屬驕橫跋扈,對洋人百般維護,吃里爬外的官員深感恥辱;卻特別敬佩那兩個仗義執(zhí)言中國留學生。
從《官場現形記》我又聯想到了現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類似這樣的官,這樣的人,比如河北第一貪李真,又比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等等。他們媚上欺下,粗俗卑劣,蠻橫霸道,寡廉鮮恥;官氣十足,人氣全無。整天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形同走肉腐尸。正像詩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在此,我想奉勸那些還沒有現出原形的“怪物們”,懸崖勒馬,回頭是岸,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每日三省吾身,捫心自問,能否無愧于天地間,不要等一切都晚了的時候再后悔。
我也非常希望自己將來能夠成為小說中留洋學生那樣的人,堅持正義,主張公道,為人民爭氣,為祖國爭光!
魯迅先生曾經推薦過四部清末譴責小說:《老殘游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孽海花》和《官場現形記》,這四本書都是寫關于清末的黑暗腐敗社會的的著名小說,但各有各的妙處,其中《官場現形記》是結構最大,散的最厲害的一本。
《官場現形記》作者李寶嘉,李寶嘉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少年時聰慧,曾以第一名考取秀才,后來屢試不第,失意之中,對清末社會日益不滿。該書是近代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以暴露封建官僚為題材的小說。這本書主要是描述當時形形色色的封建官僚衙役。
無論軍機大臣、總督、巡撫、提督、道臺,還是知縣、典吏、管帶、佐雜,都是愛財如命的貪官污利。官場如商場,官吏如同市儈。在他們的統(tǒng)治之下,從朝廷到地方,一片都是烏煙瘴氣。
清末的社會以及官場賄賂成風的情景,在書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揭露。為了錢他們賣官鬻爵、貪贓枉法、殘害人民、出賣國家、甚至出賣自己的靈魂。小說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封建官僚形象。上自軍機大臣,下至州縣雜佐,雖然職位不同,但都是一些貪污腐化、徇贓枉法、殘害人民、寡廉鮮恥、屈膝媚外、出賣靈魂的無惡不作,無所不為的惡棍。
他們的信條是:千里做官只為財.官場成了商場,官吏成了市儈。朝廷公開賣官鬻爵,外省大肆買賣差缺,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他們出賣礦產,私吞賑款,克扣軍餉,販賣人口,甚至借過生日,辦喜事來撈一把,達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此外,小說還揭露了清末統(tǒng)治集團對帝國主義妥協(xié)投降的罪行。
為了官,一些人甚至不顧親情,拋棄了尊嚴,甚至把自己的兒女送給別人,只為了得到一官半職。冒得官原來是江蘇泰興縣的一個長隨,知道當地的羊統(tǒng)領貪圖女色,便吃鴉片裝死,逼自己的親生女兒嫁給了羊統(tǒng)領做小老婆。還有一個侯補知府叫瞿耐庵,為了巴結總督,居然讓自己的年過半百的老婆拜一個小姑娘寶珠做干娘,為此他也得到了興國州知府的職位。在瞿耐庵向馬老爺請教做官法門的時候,馬老爺的做官法則更是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我們做官人有七個字秘決。那七個字呢?叫做‘一緊,二慢,三罷休’。監(jiān)察案件只拉弓,不射箭。
各式事情到手,先給人家一個老虎勢,一來叫人家害怕,二來叫上司瞧著我們辦事還認真:這便叫做‘一緊’。等到人家怕了我們,自然會生出后文無數文章。上司見我們緊在前頭,決不至再疑心我們有什么;然后把這事緩了下來,好等人家來打點:這叫做‘二慢’。‘千里為官只為財’,只要這個到手;無論原告怎么來催,我們只是給他一個不理,百姓見我們不理,他們自然不來告狀:這就叫做‘三罷休’?!庇纱丝梢姰敃r當官的心理是怎么樣的了,這樣的官如何能統(tǒng)治整個國家,人民的生活何來的保證。
對國民楊威作福,對洋人則卑躬屈節(jié),一副奴才相,這是書中的另一個腐敗情景。洋人求見文制臺,剛好文制臺正在吃飯,巡捕不敢進去向文制臺稟報,在門外徘徊著。文制臺見到后便問他什么事,巡捕剛收完有客人求見便遭到了文制臺的一個耳刮子,說吃飯的時候不見客。但當巡捕說這個客人是個洋人時,文制臺頓時氣焰矮了一大截,愣在那里半天,然后又抬手刮了巡捕一個耳刮子,說:“說洋人來了,為什么不早點稟報?”更令人氣憤的是當文制臺聽說有洋人被打死了,居然說出了這樣的話:“中國人死了一百個也不要緊;如今打死了外國人,這個處分誰能擔待得起?”作者通過描述文制臺的的前后表情動作,充分地揭露了當時官員對外國人卑躬屈節(jié)的丑態(tài)。
《官場現形記》雖然全部只有六十多回,但卻完完整整的描述了清末時期官場中形形色色的官場事,令人深醒,引以為戒。想想大清最初侵入我國趕跑占據北京的李自成,又覆滅南明小朝廷。其士氣銳不可擋,其民族堪稱彪悍強大。不過僅僅支撐300多年,在康乾盛世后就逐漸走向衰敗。閉關自守的政策加速了它的滅亡,自外國列強入侵,與英國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成為了被外國列強爭奪的肥肉,主權喪失,國土割讓,國家已經遍體鱗傷。自此,官場愈加腐敗。
這部書描述的事情已經變成歷史,但是其中的教訓我們是永遠不能忘記的。閉關自守只會使國家落后于世界的潮流,一個國家要發(fā)展,必須進行對外開放。
此外,腐敗也是一個國家的敗落的重要原因,為官就要為民服務,為民做主。正所謂:“當官不為民做主,寧可回家中番薯”。人有七情六欲,當官的人,也一樣。但你既然是個掌權的,就要學會控制自己。成易驕,敗易餒。喜時易輕諾,輕諾必寡信。一個國家只有制度正確,官員清廉,才能國家興旺,民族強大,人民富強。
這部小說,集中地暴露了封建社會崩潰時期統(tǒng)治機構內部的腐朽情況。魯迅先生說,“凡所敘述,皆迎合、鉆營、朦混、羅掘、傾軋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熱心于作吏,及官吏閨中之隱情,頭緒既繁,腳色復夥,其記事遂率與一人俱起,亦即與其人俱訖,若斷若續(xù),與《儒林外史》略同”。書中出現的那些官僚,昏聵糊涂,卑鄙齷齪,達到極點;他們壓迫人民,剝削人民,嚴酷暴虐,也達到極點。
原來是考科舉,現在是考公務員,當然還有黨政的路數,與“圣眷憂隆”差不多,還有官商的路數,與“捐班”“捐花樣”也是手心手背的,另外還有勞動模范之途,與“孝廉”無異,國企的領導,也和“鹽道”“漕道”“制造局”什么的是一個路數,無非是社會發(fā)展了,科技進步了,花樣更多了一些,官場世界更大,游戲空間更廣闊了而已。
法律法規(guī)是表面上人們必須遵循的規(guī)則,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遵循的卻是另外一套灰色規(guī)則,一套沒有用法律形式展現出來,卻深入人心的行為規(guī)范,即所謂的隱蔽的秩序。
書中作者主要分析了以下3種關系:官與民、皇帝與官、官與官。用通俗的語言、豐富的歷史例子、創(chuàng)新的詞匯、一些經濟學原理完成了這本書。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歷史雜糅起來,綜合性較強。
老百姓是冤大頭。通常,老百姓都受官吏的壓迫,吃了官吏的虧,還要歌頌官吏。老百姓是草,官吏是食草動物,食草動物吃草,這是食物鏈中的一環(huán)。為什么老百姓只能是草。那是因為老百姓一無所有。沒有權力、沒有財富、沒有靠山。而官吏手中握有權力,有靠山。官與民的力量對比懸殊,這使得官與民之間的斗爭毫無懸念,勝利始終站在官吏的這一邊。民受官吏壓迫,享受第二等的公平,即奴隸級的公平。為官吏做牛做馬,認真繳稅,不能給官吏們捅亂子。官與民之間博弈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種新的平衡形式-硬伙企業(yè)。即民營企業(yè)以金錢從官吏手中買入“護身符”,這樣就可以免受其他官吏的壓榨。從官吏手中買入護身符的代價要小于被官吏敲詐付出的代價,民營企業(yè)家認為這是一筆合算的買入。博弈,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情況總是不斷地趨向另外一個平衡。
皇帝與官。
皇帝也是個冤大頭?;实弁ǔ*剟钅切┳鰤氖碌墓倮?,而懲罰那些做好事的官吏。這種情形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引起的。一條來自最底層的信息,要傳到皇帝的耳邊,至少要經過6、7層的關卡。例如,村-縣-市-省-中樞大臣-皇帝的秘書-皇帝。信息每經過一層,由于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信息都會被當事人重新加工,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加工,然后再往上報,一層層,信息的失真程度越來越大。等到傳到皇帝的耳邊的時候,信息可能都已經偏離了70%左右了。這樣的傳遞方式,足以把好的說成壞的,把壞的說成好的。所以,便出現了馬太效應。貪官污吏越來越多,清官越來越少。惡政是面篩子,把清官都篩掉,留下那些貪官污吏。為什么要做貪官。從收益與風險的角度出發(fā),做貪官的收益很高,風險卻不大(因為官吏大部分都貪污受賄)。而做清官的收益極低,風險卻很高(要受貪官污吏的排擠,迫害,打壓)。人都有趨利避害性,既然做清官是件這么危險的事情,那么從事這個職業(yè)的人便越來越少。也只有做貪官污吏,才能夠在中國官場中生存下來,這也符合自然競爭的道理。在中國官場,正義往往敗給了邪惡。這是因為邪惡的力量過于強大,而正義過于弱小。
中國官場中,官與官之間的博弈過程中,通過擺平違規(guī)者,達到一種平衡狀態(tài)。在官與官之間存在的潛規(guī)則,是每個官員都必須遵循的。例如“三節(jié)兩壽”、“炭敬”、“冰敬”等等,都是官場運行的潛規(guī)則,哪個官員不遵守規(guī)則,就會被掃地出局。潛規(guī)則必須遵守,違反規(guī)則,只能被淘汰。在中國,官員的聘任經歷了幾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官托”,其實就是賣官鬻爵,花錢買官做。這種情形是錢說了算。第二種形式是“隨機抽簽”和“論資排輩”。這兩個內容是經過長期博弈后形成的產物。“隨機抽簽”的建立者是為了杜絕別人走后門買官,通過隨機抽簽,增加不確定性?!罢撡Y排輩”的建立者是為了維護官場中和諧的局面,按資歷和輩分論升遷,先經過一輪篩選,再從中選擇,減少惡性競爭。劉瑾潛流。通過建立龐大的溝渠網絡,主干、枝干、支流等等,聚斂財物,最終富可敵國。
在本書中,作者有很多創(chuàng)新詞匯。例如,血酬(依靠暴力因素獲得的報酬)?;依?關押平民的非正式場所)等等。書中有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下已定,英雄當烹”。劉邦當年事成之后就是這樣對待韓信。當不當烹,什么時候烹,這是個問題。
官場現形記讀后感篇二
《官場現形記》把中國官場那點事赤裸裸的展現給了讀者,中國現如今的官場,難道真比清朝或者更早的朝代要進化嗎?現如今的官場只不過是用錢買官,做官受賄更進化了;官官相護,瞞上欺下更進化了;利用職權,發(fā)國家財,發(fā)百姓財,發(fā)企業(yè)財更進化了……。
特別是地方官府,小至村官,就吃低保一項便可養(yǎng)肥他一個家族;一個副鄉(xiāng)長光修路一項可成有名車族;一個鎮(zhèn)副書記光城鎮(zhèn)規(guī)劃一項可成大城市有房族;一個教委,一個縣委……。
無論何時,百姓也只能發(fā)發(fā)牢騷而已,中央政府又能怎樣呢?這樣的現象,也許只有等人類社會進化到“不為財死”的那一天才會消失吧。說到底,這一切都是因為金錢,都是金錢蒙蔽了人們的雙眼,都是金錢驅使人們做一些違背原則的事情,人們常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不錯,事實就是如此,當今社會已可謂是金錢社會,雖然說沒有金錢是不行的,但如果人人都淪為金錢的奴隸更是一種可怕的現象。官場是社會發(fā)展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所以國家想要更好的發(fā)展,就必須要有一個清正廉潔的官員隊伍。
官場現形記讀后感篇三
看完了《官場現形記》,李寶嘉著,張友鶴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6月第1版,1978年4月西安第1次印刷。這本書大多是繁體字,也有不少簡化字,正是建政初期繁簡過渡時候的面貌。質量很不錯,紙張印刷都是上乘,雖說耽擱了21年才出版,發(fā)行了能夠出落得這樣的一個模樣,再比較這本書的各方面素質,也是天理昭然。張友鶴的校已很下功夫,通篇我就查處了兩個錯字,也是形近,字兒小,難免是誤植;注得精到!雖然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注解,但這是有選擇的注,不是濫注,堪為唱和,讓人看了知話里有話又不留痕跡心照不宣。張友鶴在此書后面還編了一個《清代的官制》,對不了解清朝官制的我來說真是大大的補了一堂課,來龍去脈,言簡意賅,答疑解惑,茅塞頓開,同時也越發(fā)感到近幾年的古裝戲實在沒文化不考究。而且這張友鶴的《清代的官制》還有另外一種好處,基本上可以作為《官場現形記》的概要或者縱覽,即便沒什么耐心去看這1000多頁的小說,看了這《清代的官制》也就夠提綱挈領,大可發(fā)揮的了。此書開篇是“出版說明”,而本來可以作為“序”的一段話,卻被編到了最后作為“后記”。本來“序”是點睛之筆,此乃清代說部的慣例,如此給放到了后面,不知何意。但我認為如果起初不看附錄里的《清代的官制》和《后記》這兩篇兒張友鶴的文章的話,這本書未必能夠一次看懂,不過就是笑笑過去了的。
現在那篇兒魯迅推薦的清末譴責小說我算是都看完了,《老殘游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孽?;ā贰豆賵霈F形記》,各有各的妙處,不過統(tǒng)宗的是一本兒《儒林外史》。其中文筆最好最有才情的,當推《孽海花》,結構最大膽的是這本兒《官場現形記》,散得很厲害,但又不是章法,不像《老殘游記》也同樣散得無邊際,但過于隨意了。論結構的造詣,這四篇都在《海上花列傳》之下?!豆賵霈F形記》的最后一章點題相當大氣,弄得我想對該書發(fā)議論也說不出更多的啥了。
據我看《官場現形記》的水平要在果戈理的《死魂靈》之上,首先是傳統(tǒng)白話不像老果那樣廢話那么多,而且諷刺更靈巧尖刻,篇幅差不許多,《官場現形記》大大小小記事過百,而《死魂靈》則僅只有那么幾個地主官員現眼,靈感明顯不在一個檔次上的。論體例,都是只寫了上半部,下半部《死魂靈》雖然也出了若干,但成色顯然寡淡,不足論的。李寶嘉和果戈理都是以諷刺見長,李寶嘉見好就收,不越雷池一步,知道自己寫不出什么好形象正派角色來,索性不寫,只托被火燒了;而果戈理則是受了但丁的荼毒,非要寫出個三部曲來才罷休,實在犯不上的這么勞駕。寫小說,一是揚長避短,一是量力而行,哪怕得到的是個殘篇,不完足,不圓滿,也要比畫蛇添足的好許多了。
《官場》此書通篇都用京話,無論是說在哪兒的事兒哪兒的人,就是說發(fā)生在外國的事兒也是如此,只除了寫上海的事情,對話里用了方言。我想可能是因為此小說一開始是在上海的小說雜志上發(fā)表的,其他地方方言還好敷衍過去,但唯獨上海的讀者是會挑剔的。那段兒寫上海官場的戲,讀起來就有《海上花列傳》的味道了,那股辛辣也就顯得綿軟了許多,不過終歸在上海發(fā)生的事兒不多,有兩回左右,于通篇的語言風格倒沒有什么顯著的顛簸。
這部小說體例上已經不拘泥于老話本那樣非要有鎮(zhèn)場詩,給說書的人一個摔醒子的機會,僅是個“且聽下回分解”,這點已有近現代的小說的意思了。而且通篇看也還有“連載”的痕跡,前面幾回的語言多少有些急躁,話趕話,雖說此時李寶嘉已經是小說的老手了,初入一個題材,難免要籠絡聽眾,緊張是難免的,到第十回時候吧,差不多就說得入港了,舒暢多了,什么俏皮話京片子也就十分樂意往外甩,越到后面說得越帶勁兒,言語間也就越不給那些官場人士們留面子,那群豬狗淋漓盡致,現在看著也是大快人心的。
雖說現在社會發(fā)展了許多,但官場總的生態(tài)性質貌似是沒什么變化的,原來是考科舉,現在是考公務員,當然還有黨政的路數,與“圣眷憂隆”差不多,還有官商的路數,與“捐班”“捐花樣”也是手心手背的,另外還有勞動模范之途,與“孝廉”無異,國企的領導,也和“鹽道”“漕道”“制造局”什么的是一個路數,無非是社會發(fā)展了,科技進步了,花樣更多了一些,官場世界更大,游戲空間更廣闊了而已。那什么收納姨太太、年敬、厘捐,現在識字的人更多些,自然玩兒更靈巧多端了,關注一下新聞天天都會看到這本兒《官場現形記》的繼續(xù)。剛才大概查了一下,編寫《新官場現形記》《續(xù)官場現形記》等等名目的戲也得有二三十出,還不論那些官場小說、反腐小說,看了都是可圈可點涼爽宜人的。從五代《世說新語》到唐朝《羅織經》,到元末《水滸傳》,到這《官場現形記》,官場好事貌似是說也說不完的,真不知如果中國沒了官或者民主了,小說家們會過怎樣的生活。其實就是很簡單的“磕頭請安”,《官場現形記》里說一個官突然腿摔折了,家里實在著急,說是這就丟了吃飯了家伙了,沒了腿,就不能磕頭請安了,那以后還怎么掙錢養(yǎng)家糊口呢?就這么點兒事兒,卻又能兩千年仍然樂此不疲津津樂道,這就是中國小說的功夫了。不過看現在的官場小說能夠像李寶嘉這么撕破臉皮說話的實在很少,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到現在仍是有其教科書意義的。雖說現在的世界已經沒有那么多老禮兒要講了,見領導也不必“老父臺”“老憲翁”的呼喚,也不必作揖打千下跪磕頭,給點兒臉的握握手,隆重點兒的鞠一躬,疏遠點兒的點點頭,親熱點兒的我也見過擁抱耳熱的,操行雖然不同吧,但還是同樣一個肏性。
有藥沒藥可救不可救,這樣的大話我說不來,我在科研界雖說時常與領導首長們過面兒,當終歸更多的時間是和“非社會世界”打交道的。不過現在科研界的專家、院士們也漸漸顯見的唯領導是瞻了,都怕擔責任,“科學家”說來是一頂烏紗帽吧,不管是忽悠的還是機關算盡強取豪奪的,哪怕是個掛名兒的虛銜兒,也算是個功名呢。前兩天我看我們單位武警部隊出的宣傳欄,說軍人要培養(yǎng)“四做到”,前三個我忘了,無非是不怕死怕怕死之類,第四個是“力爭榮譽”,也就是功名。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實話說我也回避不得呀,身在江湖么,也想著能自己掌控兩個課題,順順當當的做兩天自在試驗,多少我還是愛科學的呢。于是這幾天也不免為了官場的事兒發(fā)急,痰迷心竅,說了些領導的不干不凈的話。咋辦呢?看看《官場現形記》聊以自慰吧,反正那個“土饅頭”我是一直沒在乎過的。
官場現形記讀后感篇四
《官場現形記》出自我國清末小說家李寶嘉之手,被魯迅評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首。
這部長篇小說反映了晚清統(tǒng)治的黑暗和腐朽,揭露了貪官污吏的丑惡嘴臉,更深深地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朝廷上下的痛惡和嘲諷,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在《官場現形記》中,有很多故事讓我讀后感到憤慨,特別是“制臺見洋人”一節(jié)。
這一節(jié)寫的這個文制臺是兩江總督,卻欺軟怕硬,老奸巨猾。
洋人在中國的地盤上做了虧理的事,淮安知府向他稟告,他卻推三阻四,對洋人百般維護;最后在兩個中國留洋學生的據理力爭之下,洋人理屈詞窮,答應賠款平息風波。
而這文制臺仍心有余悸,唯恐洋人記恨報復,囑咐淮安知府好好安撫洋人,萬不可再生出什么事端來。
讀到這里我既對制臺的言行無比氣憤,也為清朝廷有這樣的對下屬驕橫跋扈,對洋人百般維護,吃里爬外的'官員深感恥辱;卻特別敬佩那兩個仗義執(zhí)言中國留學生。
事實上,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講究牧民。
代表皇帝來放牧黎民百姓者,就是那些各級政府、各種機構的大小官員。
官吏是皇帝的爪牙,官本位思想是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
權力和隨權力而來的實際利益和與日俱增的欲望,構成舊時官員物質和精神的支柱。
于是,當官,便治人;不當官,便治于人。
換言之,要想不被別人像牛羊一樣放牧,唯一的辦法即是做官。
所以,要做官,想做官,不擇一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踩著他人腦袋、骸骨,用別人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戴,是一種生存競爭。
追逐官職,謀取官位的時尚,成了封建社會中的人們的一種動力。
從《官場現形記》我又聯想到了現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類似這樣的官,這樣的人,比如河北第一貪李真,又比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書記等等。
《官場現形記》分上下兩冊,先是從趙溫中舉寫起,寫了官場中形形色色的官場事。
既妙趣橫生,讓人忍俊不住,又發(fā)人深醒,引以為戒。
讀罷掩卷,不覺身心疲憊。
想想大清最初侵入我國趕跑占據北京的李自成,有覆滅南明小朝廷。
其士氣銳不可擋,其民族堪稱彪悍強大。
不過僅僅支撐300多年,在康乾盛世后就逐漸走向衰敗。
閉關自守的政策加速了它的滅亡,自外國列強入侵,與英國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成為了被外國列強爭奪的肥肉,主權喪失,國土割讓,國家已經遍體鱗傷。
自此,官場愈加腐-。
這時,國家國庫空虛,為了賑災,為了治理黃河,為了一些具體的國事,中央財政竟然拿不出錢來,于是乎,民間捐錢成為實效的方法,捐錢買官的行為隨之盛行。
捐官后,貪公款彌補之前捐官時的窟窿成為必然。
上行下效,清朝大多數大大小小的官吏,在為國家做事時順手“牽”一些國家的錢財也就不足為怪。
捐官后,不見得能馬上上任,能不能去做官那的看皇上,更多是軍機大臣,甚至是一省巡撫的作用。
因此,多數捐官后,都還得拿大量銀子去“孝敬”上級,這樣才在上級那里掛上號,才有可能在以后得到提拔重用。
至于有不少人捐官后,再也沒有銀子在拉關系以至于一輩子都不能做官,僅僅是徒有虛名,書上說是“候補”。
清朝的官吏,大多存在自我心理。
得過且過,整日價混日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和洋人不要發(fā)生沖突,這是多數清朝官吏的真是內心寫照。
欺內怕外,欺下瞞上。
悲哉!一部《官場現形記》生動形象的描繪出清朝后期官吏的種種官場丑聞,讓人嘆為觀止。
有此陋習,有此污吏,清朝焉能不毀。
這部小說,應該引起當今政壇重視,整治貪,懲處腐-,是國家中興之大舉。
官場現形記讀后感篇五
從《官場現形記》中,人們或多或少可以得到為官之“術”,還有一些關于官場的啟蒙。
峰回路轉,演繹出幾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事來,不謀其政,而謀其位,這是做官之前的主要奮斗目標。待謀到其位,又有百事待舉,一要邀寵固位,二要防別人來謀位,三要進一步謀更高的位,哪里還有功夫謀其政?精力都用在拳打腳踢、閃轉騰挪的“功夫”上了。政績云何?官績歷歷在目,那是由某官調任某官,升任某官,偶又降謫,終得恢復,一步一個腳印,身心交瘁,死而后已。
事實上,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講究牧民。代表皇帝來放牧黎民百姓者,就是那些各級政府、各種機構的大小官員。官吏是皇帝的爪牙,官本位思想是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權力和隨權力而來的實際利益和與日俱增的欲望,構成舊時官員物質和精神的支柱。于是,當官,便治人;不當官,便治于人。換言之,要想不被別人像牛羊一樣放牧,唯一的辦法即是做官。所以,要做官,想做官,不擇一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踩著他人腦袋、骸骨,用別人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戴,是一種生存競爭。追逐官職,謀取官位的時尚,成了封建社會中的人們的一種動力。
今天的官和過去不同,就是要為百姓辦事。其實這個官,又好做,又不好做。說好做,首先要忘記自己是個官,不能打官腔,說官話,擺官架子。要時刻記?。耗悴贿^是個為百姓辦事的辦事員罷了。你沒有高人一等的權利,沒有只享受、不做事的權利。只要你真正為百姓做了實事,做了好事,百姓就會記著你,有點小錯,只要能改,百姓也會諒解你。說不好做,你又不能忘記自己是個官,要用好你手中的權利。當官的人,手里多少有些權。掌權的人不容易。原則問題,含糊不得;小是小非,不能太認真;尤其要注意,不能抓住人家的小毛病、小辮子不放。為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造就大事業(yè)的人,是不在小事上糾纏的。人有七情六欲,當官的人,也一樣。但你既然是個掌權的,就要學會控制自己。成易驕,敗易餒。喜時易輕諾,輕諾必寡信,什么都答應人家,答應又不作數;怒時易拒人,該答應的也不答應,還要訓斥人家。不管是成或敗、喜或怒,都要冷靜。遇事冷靜一點,退一步想想,給自己降點溫,就會少犯錯誤。退一步天高地闊。對上對下,都應該做到既得體又得理。對下級能做到得理,難做到得體;對上級容易做到得體,不容易做到得理。還要注意不能攬功推過,如有功歸唐僧,有過歸于孫猴。
為官和為人,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同的地方。好人不一定能當好官;好官必須是好人。做官說到底了,還是要掌權,要懂得如何出主意,如何用干部。最后告訴大家,什么是官呢?官的本意是庇護民眾的人,引申為為民作主,蛻變成主宰民眾的人。為官者應該使人得到這樣一種印象:他在生活中是平凡的,在職務中卻是超眾的。
《官場現形記》是晚清譴責小說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共60回,結構安排與《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轉入下一人,如此蟬聯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場為表現對象,集中描寫封建社會崩潰時期舊官場的種種腐敗、黑暗和丑惡的情形。這里既有軍機大臣、總督巡撫、提督道臺,也有知縣典吏、管帶佐雜,他們或齷齪卑鄙或昏聵糊涂或腐敗墮落,構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圖。
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是我國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直面社會而取得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也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首開近代小說批判社會現實的風氣。全書從中舉捐官的下層士子趙溫和佐雜小官錢典史寫起,聯綴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長吏、省級藩臺、欽差大臣以至軍機、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們?yōu)樯俣暧@營,蒙混傾軋,可以說為近代中國腐朽丑陋的官場勾勒出了一幅歷史畫卷。
《官場現形記》寫的多是實有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這確是不假。胡適曾在為此書做的序言中論說過這種情況:“就大體上說,我們不能不承認這部《官場現形記》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華中堂之為榮祿,黑大叔之為李蓮英,都是歷史上的人物,不用說了。那無數無名的小官,從錢典史到黃二麻子,從那做賊的魯總爺到那把女兒獻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說是完全虛構的人物?!焙m對《官場現形記》做過較深入的研究和考據,他的話無疑是有根據的。當然,實際上小說中的某個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包括這一個在內的幾個實有人物的集合。比如小說中的華中堂,可能主要指的是榮祿,但也可能包括了其他某些官僚。小說中華中堂回答賈大少爺請教的問題時說:“多碰頭,少說話,是做官的秘訣?!比A中堂說的這個秘訣,榮祿可能的確說過,但據清人朱克敬《暝庵二識》載,大學士曹振鏞也曾對下屬說過,清人汪康年《汪穰卿筆記》又載,曾國藩每見到地方上來人到京,也總是教以“多叩頭,少說話”。這種情況表明,“多碰頭,少說話”實際上已成為晚清官場上通行的做官訣竅,同時也說明《官場現形記》確是如孫寶所說,“多實有其事”,又如胡適所說,“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
《官場現形記》出自我國清末小說家李寶嘉之手,被魯迅評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首。這部長篇小說反映了晚清統(tǒng)治的黑暗和腐朽,揭露了貪官污吏的丑惡嘴臉,更深深地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朝廷上下的痛惡和嘲諷,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這一節(jié)寫的這個文制臺是兩江總督,卻欺軟怕硬,老奸巨猾。洋人在中國的地盤上做了虧理的事,淮安知府向他稟告,他卻推三阻四,對洋人百般維護;最后在兩個中國留洋學生的據理力爭之下,洋人理屈詞窮,答應賠款平息風波。而這文制臺仍心有余悸,唯恐洋人記恨報復,囑咐淮安知府好好安撫洋人,萬不可再生出什么事端來。讀到這里我既對制臺的言行無比氣憤,也為清朝廷有這樣的對下屬驕橫跋扈,對洋人百般維護,吃里爬外的官員深感恥辱;卻特別敬佩那兩個仗義執(zhí)言中國留學生。
從《官場現形記》我又聯想到了現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類似這樣的官,這樣的人,比如河北第一貪李真,又比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等等。他們媚上欺下,粗俗卑劣,蠻橫霸道,寡廉鮮恥;官氣十足,人氣全無。整天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形同走肉腐尸。正像詩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在此,我想奉勸那些還沒有現出原形的“怪物們”,懸崖勒馬,回頭是岸,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每日三省吾身,捫心自問,能否無愧于天地間,不要等一切都晚了的時候再后悔。
我也非常希望自己將來能夠成為小說中留洋學生那樣的人,堅持正義,主張公道,為人民爭氣,為祖國爭光!
教師。
評語。
:這篇文章擷取了《官場現形記》中的一段章節(jié)闡發(fā)感受,以點帶面,小中見大,很有窺一斑而見全豹之感。開篇點題,簡明扼要。讀與感結合,讀得精,感得徹;敘與議結合,敘得簡,議得深。觀點自材料出,憎愛從胸中溢,事例由現實來。有抨擊,有提醒,有勸誡,又有自我感悟。語言精煉又富有文采,結尾收束,干凈利落。
官場現形記讀后感篇六
看完了《官場現形記》,李寶嘉著,張友鶴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6月第1版,1978年4月西安第1次印刷。這本書大多是繁體字,也有不少簡化字,正是建政初期繁簡過渡時候的面貌。質量很不錯,紙張印刷都是上乘,雖說耽擱了才出版,發(fā)行了能夠出落得這樣的一個模樣,再比較這本書的各方面素質,也是天理昭然。張友鶴的校已很下功夫,通篇我就查處了兩個錯字,也是形近,字兒小,難免是誤植;注得精到!雖然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注解,但這是有選擇的注,不是濫注,堪為唱和,讓人看了知話里有話又不留痕跡心照不宣。張友鶴在此書后面還編了一個《清代的官制》,對不了解清朝官制的我來說真是大大的補了一堂課,來龍去脈,言簡意賅,答疑解惑,茅塞頓開,同時也越發(fā)感到近幾年的古裝戲實在沒文化不考究。而且這張友鶴的《清代的官制》還有另外一種好處,基本上可以作為《官場現形記》的概要或者縱覽,即便沒什么耐心去看這1000多頁的小說,看了這《清代的官制》也就夠提綱挈領,大可發(fā)揮的了。此書開篇是“出版說明”,而本來可以作為“序”的一段話,卻被編到了最后作為“后記”。本來“序”是點睛之筆,此乃清代說部的慣例,如此給放到了后面,不知何意。但我認為如果起初不看附錄里的《清代的官制》和《后記》這兩篇兒張友鶴的文章的話,這本書未必能夠一次看懂,不過就是笑笑過去了的。
現在那篇兒魯迅推薦的清末譴責小說我算是都看完了,《老殘游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孽?;ā贰豆賵霈F形記》,各有各的妙處,不過統(tǒng)宗的是一本兒《儒林外史》。其中文筆最好最有才情的,當推《孽海花》,結構最大膽的是這本兒《官場現形記》,散得很厲害,但又不是章法,不像《老殘游記》也同樣散得無邊際,但過于隨意了。論結構的造詣,這四篇都在《海上花列傳》之下?!豆賵霈F形記》的最后一章點題相當大氣,弄得我想對該書發(fā)議論也說不出更多的啥了。
據我看《官場現形記》的水平要在果戈理的《死魂靈》之上,首先是傳統(tǒng)白話不像老果那樣廢話那么多,而且諷刺更靈巧尖刻,篇幅差不許多,《官場現形記》大大小小記事過百,而《死魂靈》則僅只有那么幾個地主官員現眼,靈感明顯不在一個檔次上的。論體例,都是只寫了上半部,下半部《死魂靈》雖然也出了若干,但成色顯然寡淡,不足論的。李寶嘉和果戈理都是以諷刺見長,李寶嘉見好就收,不越雷池一步,知道自己寫不出什么好形象正派角色來,索性不寫,只托被火燒了;而果戈理則是受了但丁的荼毒,非要寫出個三部曲來才罷休,實在犯不上的這么勞駕。寫小說,一是揚長避短,一是量力而行,哪怕得到的是個殘篇,不完足,不圓滿,也要比畫蛇添足的好許多了。
《官場》此書通篇都用京話,無論是說在哪兒的事兒哪兒的人,就是說發(fā)生在外國的事兒也是如此,只除了寫上海的事情,對話里用了方言。我想可能是因為此小說一開始是在上海的小說雜志上發(fā)表的,其他地方方言還好敷衍過去,但唯獨上海的讀者是會挑剔的。那段兒寫上海官場的戲,讀起來就有《海上花列傳》的味道了,那股辛辣也就顯得綿軟了許多,不過終歸在上海發(fā)生的事兒不多,有兩回左右,于通篇的語言風格倒沒有什么顯著的顛簸。
這部小說體例上已經不拘泥于老話本那樣非要有鎮(zhèn)場詩,給說書的人一個摔醒子的機會,僅是個“且聽下回分解”,這點已有近現代的小說的意思了。而且通篇看也還有“連載”的痕跡,前面幾回的語言多少有些急躁,話趕話,雖說此時李寶嘉已經是小說的老手了,初入一個題材,難免要籠絡聽眾,緊張是難免的,到第十回時候吧,差不多就說得入港了,舒暢多了,什么俏皮話京片子也就十分樂意往外甩,越到后面說得越帶勁兒,言語間也就越不給那些官場人士們留面子,那群豬狗淋漓盡致,現在看著也是大快人心的。
雖說現在社會發(fā)展了許多,但官場總的生態(tài)性質貌似是沒什么變化的,原來是考科舉,現在是考公務員,當然還有黨政的路數,與“圣眷憂隆”差不多,還有官商的路數,與“捐班”“捐花樣”也是手心手背的,另外還有勞動模范之途,與“孝廉”無異,國企的領導,也和“鹽道”“漕道”“制造局”什么的是一個路數,無非是社會發(fā)展了,科技進步了,花樣更多了一些,官場世界更大,游戲空間更廣闊了而已。那什么收納姨太太、年敬、厘捐,現在識字的人更多些,自然玩兒更靈巧多端了,關注一下新聞天天都會看到這本兒《官場現形記》的繼續(xù)。剛才大概查了一下,編寫《新官場現形記》《續(xù)官場現形記》等等名目的戲也得有二三十出,還不論那些官場小說、反腐小說,看了都是可圈可點涼爽宜人的。從五代《世說新語》到唐朝《羅織經》,到元末《水滸傳》,到這《官場現形記》,官場好事貌似是說也說不完的,真不知如果中國沒了官或者民主了,小說家們會過怎樣的生活。其實就是很簡單的“磕頭請安”,《官場現形記》里說一個官突然腿摔折了,家里實在著急,說是這就丟了吃飯了家伙了,沒了腿,就不能磕頭請安了,那以后還怎么掙錢養(yǎng)家糊口呢?就這么點兒事兒,卻又能兩千年仍然樂此不疲津津樂道,這就是中國小說的功夫了。不過看現在的官場小說能夠像李寶嘉這么撕破臉皮說話的實在很少,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到現在仍是有其教科書意義的。雖說現在的世界已經沒有那么多老禮兒要講了,見領導也不必“老父臺”“老憲翁”的呼喚,也不必作揖打千下跪磕頭,給點兒臉的握握手,隆重點兒的鞠一躬,疏遠點兒的點點頭,親熱點兒的我也見過擁抱耳熱的,操行雖然不同吧,但還是同樣一個肏性。
有藥沒藥可救不可救,這樣的大話我說不來,我在科研界雖說時常與領導首長們過面兒,當終歸更多的時間是和“非社會世界”打交道的。不過現在科研界的專家、院士們也漸漸顯見的唯領導是瞻了,都怕擔責任,“科學家”說來是一頂烏紗帽吧,不管是忽悠的還是機關算盡強取豪奪的,哪怕是個掛名兒的虛銜兒,也算是個功名呢。前兩天我看我們單位武警部隊出的宣傳欄,說軍人要培養(yǎng)“四做到”,前三個我忘了,無非是不怕死怕怕死之類,第四個是“力爭榮譽”,也就是功名。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實話說我也回避不得呀,身在江湖么,也想著能自己掌控兩個課題,順順當當的做兩天自在試驗,多少我還是愛科學的呢。于是這幾天也不免為了官場的事兒發(fā)急,痰迷心竅,說了些領導的不干不凈的話。咋辦呢?看看《官場現形記》聊以自慰吧,反正那個“土饅頭”我是一直沒在乎過的。
今天,我讀了一本被列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首的——《官場現形記》。
這部小說的作者是李寶嘉。李寶嘉,字伯元,1867年出生于江蘇武進一個書香門弟之家。18只身來到上海,他深感當時官場的黑暗腐敗,由此創(chuàng)作了《官場現形記》。作者原計劃寫120篇,但在寫完60回之后,李寶嘉就與世長辭,年僅39歲。
這部小說集中的揭露了封建社會崩潰時期統(tǒng)治機構內部的腐朽情況。為讀者展示了一幅清末官場貪污的“群丑圖”。
《官場現形記》一書中,沒有一個主要人物,但情節(jié)卻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開始在一個小村莊里,一位老夫子造就了幾個人材,個個都成了秀才,當了官。在清朝末期,人們開始賣官,官場黑暗腐敗,軍機大臣不務正業(yè),內務府在官員假公濟私,每天都沉迷在花天酒地的日子里,縣令貪贓仆人亦如此,官場之中,頭戴紅纓帽的一品二品三品的官員,明里暗里,查封下等官員的家,剝削人民,多收苛捐雜稅,縣令不管街頭的地痞欺負百姓。外國勢力的不斷侵入,干擾官府與群眾之間,官府的黑暗無處不在,太監(jiān)在皇上眼皮低下偷東西,劣紳向洋人買出中國獨有的礦產。官場之事,考舉之事,都要用金銀打通層層關系,不然就會被罷免還鄉(xiāng)。在官場上還會有性命之憂??傊?,在官場上的黑暗,已經蔓延至大江南北,無人可以打破腐敗的官場,長期積存的腐敗之風一其發(fā)出,一國雖有其主,但其主而不能作主,后者垂簾聽政,政權在手,但不加于治理一時腐敗,釀成千年大錯。在垂死掙扎時期的清王朝,這無疑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打擊。
《官場現形記》一書告訴我,國家政治機構的腐敗,是毀滅的根本。
官場現形記讀后感篇七
看完了官場現形記,李寶嘉著,張友鶴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6月第1版,1978年4月西安第1次印刷。這本書大多是。
繁體字。
也有不少簡化字正是建政初期繁簡過渡時候的面貌。質量很不錯紙張印刷都是上乘雖說耽擱了20xx年才出版發(fā)行了能夠出落得這樣的一個模樣再比較這本書的各方面素質也是天理昭然。張友鶴的校已很下功夫通篇我就查處了兩個錯字也是形近字兒小難免是誤植;注得精到!雖然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注解但這是有選擇的注不是濫注堪為唱和讓人看了知話里有話又不留痕跡心照不宣。張友鶴在此書后面還編了一個清代的官制對不了解清朝官制的我來說真是大大的補了一堂課來龍去脈言簡意賅答疑解惑茅塞頓開同時也越發(fā)感到近幾年的古裝戲實在沒文化不考究。而且這張友鶴的清代的官制還有另外一種好處基本上可以作為官場現形記的概要或者節(jié)略即便沒什么耐心去看這1000多頁的小說看了這清代的官制也就夠提綱挈領大可發(fā)揮的了。此書開篇是“出版說明”而本來可以作為“序”的一段話卻被編到了最后作為“后記”。本來“序”是點睛之筆此乃清代說部的慣例如此給放到了后面不知何意。但我認為如果起初不看附錄里的清代的官制和后記這兩篇兒張友鶴的文章的話這本書未必能夠一次看懂不過就是笑笑過去了的。
現在那四篇兒魯迅推薦的清末譴責小說我算是都看完了,老殘游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孽?;ü賵霈F形記,各有各的妙處,不過統(tǒng)宗的是一本兒儒林外史。其中文筆最好最有才情的,當推孽海花,結構最大膽的是這本兒官場現形記,散得很厲害,但又不失章法,不像老殘游記也同樣散得無邊際,但過于隨意了。論結構的造詣,這四篇都在海上花列傳之下。官場現形記的最后一章點題相當大氣,弄得我想對該書發(fā)議論也說不出更多的啥了。
據我看官場現形記的水平要在果戈理的死魂靈之上,首先是傳統(tǒng)白話不像老果那樣廢話那么多,而且諷刺更靈巧尖刻,篇幅差不許多,官場現形記大大小小記事過百,而死魂靈則僅只有那么幾個地主官員現眼,靈感明顯不在一個檔次上的。論體例,都是只寫了上半部,下半部死魂靈雖然也出了若干,但成色顯然寡淡,不足論的。李寶嘉和果戈理都是以諷刺見長,李寶嘉見好就收,不越雷池一步,知道自己寫不出什么好形象正派角色來,索性不寫,只托被火燒了;而果戈理則是受了但丁的荼毒,非要寫出個三部曲來才罷休,實在犯不上的這么勞駕。寫小說,一是揚長避短,一是量力而行,哪怕得到的是個殘篇,不完足,不圓滿,也要比畫蛇添足的好許多了。
晚清時期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是最有代表性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小說以晚清官場為表現對象,集中描寫封建社會崩潰時期舊官場的種種腐敗、黑暗和丑惡的情形。這里既有軍機大臣、總督巡撫、提督道臺,也有知縣典吏、管帶佐雜,他們或齷齪卑鄙或昏聵糊涂或腐敗墮落,構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圖。
小說所寫大多是當時社會上的實際人物,只是改名換姓而已。胡適曾在為此書做的序言中論說過這種情況:“就大體上說,我們不能不承認這部官場現形記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華中堂之為榮祿,黑大叔之為李蓮英,都是歷史上的人物,不用說了。那無數無名的小官,從錢典史到黃二麻子,從那做賊的魯總爺到那把女兒獻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說是完全虛構的人物?!碑斎?,實際上小說中的某個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個人,可能是包括這一個在內的幾個實有人物的集合。
作品還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對帝國主義奴顏婢膝的丑態(tài)和喪權辱國的劣跡。外國人打死中國小孩子,當地官員迫于群眾壓力,將兇手判處監(jiān)禁五年。而清政府的總理衙門,卻按照“同外國人打交道”“只有順著他辦”的邏輯,竟依照外國公使的要求,將巡撫撤換,并由他們指定的人接任巡撫。徐大軍機糊里糊涂地在出賣安徽鼠產的契約上簽字,將國家主權拱手獻給洋人。這些描寫充分地揭示出朝廷大小官吏懼怕外國人的無恥嘴臉。
官場的黑暗和骯臟是不可聞睹的,中國古代的官場尤其如此。幾千年了,那陰穢依然如故,真叫人痛心,嘆息、憎恨!官宦們凌駕于百姓之上,大官凌駕與小官之上,層層疊疊使百姓不得翻身,不見天日。
官場現形記讀后感篇八
我剛才似乎做夢,夢見走到一座深山里面。這山上豺、狼、虎、豹,樣樣都有,見了人,恨不得一口就吞下去的樣子。我幸虧躲在那樹林子里,沒有被這班惡獸看見,得以無事……我在林子里,那些東西瞧不見我,我卻瞧見他們,看的碧波爽清的。原來這山上并不光是豺、狼、虎、豹,連著貓、狗、老鼠、猴子、黃鼠狼,統(tǒng)通都有,至于豬、羊、牛,更不計其數了。老鼠會鉆,滿山里打洞:鉆得進的'地方,他要鉆;倘若碰見石頭,鉆不進的地方,他也是亂鉆。狗是見了人就咬,然而又怕老虎吃他,見了老虎就擺頭搖尾巴的樣子,又實在可憐。最壞不過的是貓,跳上跳下,見虎、豹,他就跳在樹上虎、豹走遠了,他又下來了。猴子是見樣學樣。黃鼠狼是顧前不顧后的,后頭追得緊,他就一連放上幾個臭屁跑了。此外還有狐貍,裝做怪俊的女人,在山上走來走去,叫人看了,真正愛死人。豬、羊頂是無用之物。牛雖來得大,也不過擺樣子看罷了。我在樹林子里看了半天,我心上想:‘我如今同這一班畜生在一塊,終究不是個事。’又想跳出樹林子去。無奈遍山遍地,都是這班畜生的世界,又實在跳不出去。想來想去,只好定了心,閉著眼睛,另外生主意。正在這個檔口,不提防大吼一聲,頓時天崩地裂一般。這時候我早已嚇昏了,并不曉得我這個人是生是死。恍恍惚惚的,一睜眼忽然又換了一個世界,不但先前那一班畜生一個不見,并且連我剛才所受的驚嚇也忘記了。
很多故事,只是換個地點仍舊在發(fā)生;很多滑稽,只是換了個人仍舊在上演;很多風景,只是換了人間,人非物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泥漿。只是看這些是主流還是細枝,是大道之行還是旁門左道罷了。
官場現形記讀后感篇九
官場現行記,描寫清朝末期趙溫和其管家方某,還有一個仆人間之間當時官場升遷,買官賣官的故事,期間充滿的諷刺和笑料,但笑過之后,讓我感到最佩服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李寶嘉,他寫下的不只是這本書諷刺和笑料而是給我們留下的發(fā)人深思的點點滴滴.至今仍然還是那么受用,從官場現行記中訴說的這些故事來看今天的中國這樣的故事依然在發(fā)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家文化熏陶下的做官者能把一些圣人的教誨能夠和至理名言做的如此之雅也可謂也是一種不可多的的教誨.這些故事突出表現了在專制社會下,朝廷的腐敗;官場上的勾心斗角、沽名又釣譽、喜怒哀樂、明爭暗斗、阿諛逢迎、見風使舵、名欲利重,丑惡的嘴臉一針見血刻劃得淋漓盡致。也算的上是不可多的為官必讀之書.
今天中國支撐中國高gdp產值的行業(yè)里邊那個有逃出了國家機會主義的身影,在某重程度上不正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側面嗎,有需要才有市場,對于不菲的消費費用,那市場的需求者又都是些什么人呢.我們統(tǒng)稱為客人,以我對那些場所的客人構成來看,花自己口袋里銀兩的人相信是少之又少,多半是如官場現行記中進行著某種情感的溝通,如果說成是在彼此進行著某種交易可能會更恰當.說的客氣些是買辦資本,其實更透徹的解釋應該是權力資本.
佛學上講,舍得,舍得,追根溯源,“舍得”一詞“舍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舍得”。應無所著而生其心,有舍才有得.在這個物欲橫流道得淪喪的社會,如果我們不去舍得投入一些東西,那要得真的是件很難的事情,歷史告訴我們在中國固有文化主體儒家的學說無非是粉飾天下太平學說,而官場和生意場,更多的是利益的交換,關于感情投入所得到的回報,應該是一張過期的船票,這是世界主流社會下進步的悲哀啊.而在中國可謂是別有一處的景色.
無論如何,我們對待財富和名利的追求,是每個人都一定要面對的,哪怕你出家無論是當和尚還是道士,也要面對方丈和道長的,面對這個關系復雜的社會,既然我們無處可逃,那就只能面對或者早點跑路出國,而個人選擇態(tài)度和行動,一定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見解,而這些的事情無奈的選擇源于,監(jiān)督機制的不健全,法律沒有可信的執(zhí)行力度,權力沒有制衡的體系和人民擁有的公共財產被掠奪而人民危機感不夠明顯,致使權力擁有者的獨裁.重而有為以權牟利設置了罪惡的溫床.
第一,趙溫在得知自己的官位無望的情況下能夠及時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檢討,重而懂得了舍得,北上京畿不惜重金建立自己的人脈網絡,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們能夠自始至終的堅持和執(zhí)行自己的計劃.真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第二,能夠在自己對立的敵人面前大度從容和忍耐能力,作到一堂和氣遇事不慌,雖然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但是他們的胸懷和包容能力應該是讓現代人望塵末及的.真是能屈能伸是條龍.
第三,無論何時何地,哪怕是經歷了在大的挫折,即使是被撤官,也時刻保持著旺盛的斗志,從不氣餒和妥協(xié),凡事盡力去爭取,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長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關系推銷自己.并且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第四,優(yōu)秀的公關天才,能夠在短時間內發(fā)現別人的需求,并用適當的方法為己所用,都是很好的管理天才,知道如何均衡各方面利益,懂的制衡和妥協(xié)的道理.
第五,敏銳的思維,在很多時候能夠出人意料的給競爭對手以痛擊.該出手時就出手,當出手不足給與對手致命打擊時候,停止攻擊甚至為對手解套.等待下次機會.力求一擊解決對手.穩(wěn)準狠才是消滅對手的前提.
第七,制造矛盾,并且利用矛盾,為自己創(chuàng)造利益和價值機會,在辦事的過程中懂得利用走曲線,而不是直線透過他們身邊的可以信賴的人去做工作,巧為鉆營,只為名利,但是大前提,確實真真用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