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jié)方法。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聶海勝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一
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高中畢業(yè)時順利通過了空軍招飛,于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今空軍航空大學)入伍。
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飛過殲五、殲六、殲七等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為空軍特級飛行員。
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經(jīng)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huán)境適應性、專業(yè)技術(shù)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yōu)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yè)技術(shù)綜合考核。曾入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
2005年10月,執(zhí)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2011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
2013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
2013年6月11日,聶海勝與新航天員張曉光、王亞平(女)搭乘神舟十號再次飛抵浩瀚宇宙。
2016年2月,特級航天員聶海勝少將出任中國航天員大隊大隊長。
2019年12月,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擔任指令長。
2021年6月16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宣布,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聶海勝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二
又一個8年過去了,已是57歲老將的聶海勝擔任神州十二號飛船乘組指令長,成為繼景海鵬后,我國第二位三探蒼穹的宇航員,他也是我國執(zhí)行飛天任務年紀最大的宇航員。
這位出生于荊楚大地的航天老將,正續(xù)寫著我國載人航天的新傳奇。
老將出征。
“海勝可能又要飛了!”
端午節(jié)前夕,在聶海勝老家楊垱鎮(zhèn)凡莊村,幾位村民坐在一起閑聊著。
神舟十二號飛船發(fā)射在即,網(wǎng)上一直有消息稱,聶海勝將又一次執(zhí)行“飛天”任務。雖然最后確定的名單尚未公布,但家鄉(xiāng)父老期待著他能再立新功。
“他和我老公是小學同學,同一年的。”村民張女士說,自己已到了帶孫子的年紀,聶海勝卻還能憑借優(yōu)秀的身體條件和出色的能力征戰(zhàn)太空,實在太了不起。
一聽說宇航員將在太空待上一段時間,張女士有些不解:“他們在上面待那么多天,吃什么呢?”
張女士娘家離凡莊村不遠,她小時候也認識聶海勝,“他學習成績很好,人也很好?!?/p>
在提到聶海勝時,鄉(xiāng)親們都喜歡親切地稱他為海勝。
聶海勝家的老宅在村里一個叫聶莊的自然村落。1964年,聶海勝就出生于這里,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六,上面有五個姐姐,下面還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那時,他的家庭非常貧困,經(jīng)常吃不飽飯,但父母總會想盡辦法讓他讀書。
聶金山家在聶海勝家老宅對門,他比聶海勝大5歲,是隔代的堂兄弟。聶金山說,海勝小時候話不多,但特別勤勞,會跟他一起推著車去運牛草。海勝的身體條件也很好,游泳特別厲害,大家都游不過他。
聶海勝16歲時,父親病逝,原本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他還是堅持完成學業(yè),于第二年考入棗陽一中。棗陽一中是當?shù)氐闹攸c高中,當年全鎮(zhèn)只有他和另一同學被錄取。
1983年聶海勝高中畢業(yè)時,趕上空軍招飛,他報了名,結(jié)果各項考核和體檢全都順利過關(guān)。當年6月,聶海勝于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今空軍航空大學)入伍。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飛過殲五、殲六、殲七等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為空軍特級飛行員。
1月,他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
聶海勝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三
出生的聶海勝,至今“聞到大醬就反胃”,因為貧寒的童年中,那是他最主要的食物。
聶海勝上面有5個姐姐。父母很疼愛這個來之不易的兒子,但母親奶水不夠,父親沒錢買奶粉,只能由姐姐們抱著他到處求食。
嬰兒時期,他吃嫂嫂嬸嬸的奶水;少年時期,窩窩頭蘸大醬就是一日三餐。
或許是親眼目睹家里人有多不容易,家中獨子的聶海勝并沒有養(yǎng)成任性、自我的壞習慣,很小有了擔當,有了“爺們樣兒”。
他喜歡看軍旅片,喜歡聽軍歌,喜歡在放牛時追著飛機不停地奔跑。
雖然家境貧窮,但同齡人中,聶海勝格外出挑,因為他堅毅且自律。
16歲,聶海勝經(jīng)歷了父親離世的噩耗,看著母親一人擔起全家六口人的生活所需,他心疼不已,瞞著母親輟學,偷偷干起了農(nóng)活。
母親發(fā)現(xiàn)后,趕他回學校上學,聶海勝便發(fā)了狠勁兒:要讀書,就讀出個名堂,不然母親的幸苦就白費了。
聶海勝從沒有上過補習班,但成績出類拔萃,是當?shù)匚ㄒ灰粋€考入縣城一中的學生,還領到了學校救濟金。
高中學業(yè)更難,他讀書更勤奮了。
為了補貼家用,聶海勝每年寒暑假還會去打工,他有一股“老牛耕地”的執(zhí)著,什么苦力活都干,薪水只有十幾塊也無所謂。
高中離家有30公里遠,為了省錢,他每次都是走回家。而且,為了不把媽媽做的布鞋磨壞,他總是脫了鞋,光腳走回家。
18歲,聶海勝報名空軍部隊在校招生,從幾百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
他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花好幾年時間死磕體能、理論、技巧和毅力,總算成為飛行大隊第一個放單飛行的學員。
聶海勝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四
聶海勝出生在湖北的一個小山村,家里兄弟姐妹一共有8人,生活非常貧苦。他的小學老師講:“他從來沒有穿過一雙像樣的鞋,下雨天總是光著腳,怕弄臟他唯一的布鞋?!庇幸淮螌W校交學費,他沒錢,就抓了條大魚賣給老師,才換了2元錢交了學費。雖然生活如此艱辛,小海勝卻從不埋怨,小海勝成了同學中的“學習王”、“數(shù)學狂”。海勝回憶說:“我們家窮,供不起姐弟8人上學,我們只有1個上了高中,我很珍惜我的上學機會?!?/p>
終于,高中畢業(yè)時國家航空部隊招募飛行員,聶海勝積極報名,憑借過硬的身體素質(zhì)順利通過了招飛考試。來到航校,聶海勝積極投入訓練,各項指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他成為了學員中第一個單獨飛行的人。
在殲七飛機改造后的一次試飛中,聶海勝飛行11分鐘后突然聽到“砰”得一聲巨響,飛機急速下降,機艙溫度迅速升高。他一邊報告情況,一邊排查故障,但卻無濟于事。地面指揮他馬上棄機跳傘,但他仍然想做最后的努力保住飛機。直到距地面600米的時候,他才無奈棄機。就在他彈射出機艙的瞬間,飛機爆炸了,他與死神擦肩而過。
9年后,北京航天城宣告成立,聶海勝一路過關(guān)斬將成為了一名航天員,艱苦的訓練鍛造了聶海勝過硬的身體素質(zhì),讓他順利成為了“神舟六號”的宇航員。2005年“神六”的順利飛天標志著我國的航天事業(yè)跨進了一大步,也完成了山里娃41年的飛天夢。時隔八年,49歲的聶海勝再次入選“神十”飛行組,不曾想又是一個八年,57歲的聶海勝在“神十二”中實現(xiàn)三探蒼穹,進入天河核心艙,這也標志著我們進入了自己的空間站,迎來了航天事業(yè)的新突破。
聶海勝曾說:“祖國需要,不管年紀多大,只要能飛,我都會全力以赴?!?/p>
聶海勝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五
首位以將軍身份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
兩年后,20xx年4月,聶海勝入選神十飛行乘組。在擔任指令長的同時,還承擔手控交會對接的操作任務。在我國載人航天飛行史上,這兩項艱巨任務首次由同一人承擔。執(zhí)行任務前,聶海勝的地面模擬訓練超過20xx次。
與聶海勝一起執(zhí)行“神十”任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曾評價說:“聶師兄在我眼里穩(wěn)重、踏實,是一個非常值得信賴的人。他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非常得嚴格,他要求我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肯定是一定會做到。給我的感覺,聶師兄就是我們乘組的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我們心里就很踏實。”
聶海勝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六
聶海勝是繼楊利偉、翟志剛之后排名第三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飛梯隊成員,也是他們?nèi)齻€人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吧裰哿枴憋w船于10月12日發(fā)射,聶海勝成為兩名航天員之一……一時間,聶海勝再次成為舉世注目的焦點。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位航天英雄竟來自湖北省棗陽市一個偏僻的山村,早年喪父的他,是在母親的鼓勵下,一步一步地走上航天路……眾望出品《必刷題》系列,從小學到高中,陪伴孩子成長,助力中考高考,為孩子學習護航。
聶海勝1964年9月出生在湖北省棗陽市楊當鎮(zhèn)一個貧困的農(nóng)家,家中共有8個孩子,他排行第六,父親聶云華、母親張金秀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勤勞善良。由于靠種地維生,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相當艱難。盡管如此,但聶海勝卻非常好學上進。在當?shù)?,他是出了名的“讀書狂”,別人家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他從不羨慕,只是一門心思地把心放在學習上。每次臨考時,村里的許多學生都在家里玩,他卻提著一盞煤油燈到學校里去補習……村里人都說:“這孩子將來肯定會有出息的!”正當聶海勝滿懷信心地憧憬著未來時,災禍卻不知不覺地降臨了。1980年6月的一天,正在鎮(zhèn)中學上初中的聶海勝突然接到母親捎來的口信,說他父親胃疼得厲害想見他一面。聶海勝一聽急得要命,撒腿就往家里跑,父親可是家里的頂梁柱呀,要是倒下了,一家人該怎么過啊!當他滿頭大汗地趕回村里,父親已經(jīng)被人用板車從醫(yī)院拉回來了,再也不能睜開眼睛。從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了母親一個人的肩上。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她沒日沒夜地操勞,養(yǎng)豬、喂雞、種地……只要孩子們回到家里,她就告誡他們:“家里雖然窮,但我決不會讓你們挨餓,你們自己也要爭氣,保持有一個好身體,免得走你們父親的老路啊!”
在8個孩子中,聶海勝是最讓母親放心的,不僅在學校里表現(xiàn)突出,而且還能替家里著想。為了不讓母親過度勞累,只要學校放假,他都回家?guī)椭苫?,夏天割麥子、冬天摘棉花,特別是每年的“雙搶”,他還像大人一樣,到田里挑稻子,渾身上下曬得像個“黑泥鰍”一樣。一年后,聶海勝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棗陽市一中,成為村里第一個進城念書的學生。從家里到市區(qū),大約有30公里的路程。為了節(jié)省開支,聶海勝每次上學、回家都靠步行,而在學校的干糧則是自帶的大米和咸菜。每次看到他腳上磨出的血泡,母親都心疼得要命,不由自主地落下眼淚,為了減輕他走路的痛苦,母親還為他納過一雙厚厚的布底鞋。一次開學,母親好不容易為聶海勝湊了20多元的學費,可是,在他報到時卻發(fā)現(xiàn)錢包被小偷偷了,這可是母親半年來從牙縫里省下來的呀!為了不讓家里人擔心,他利用星期天的時間,一個人悄悄跑到火車站扛包,硬是將學費給掙回來了。日復一日,聶海勝在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中磨練出了堅韌的毅力和強壯的身體,他不僅學習成績優(yōu)秀,而且還被推選為班上的體育委員,短跑、長跑、單杠、雙杠、跳高、跳遠……無所不能,贏得了眾多老師和學生的喜愛。
聶海勝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七
神六發(fā)射成功,從湖北小山村走出去的航天員聶海勝成為我國第二批進入太空的航天員。他究竟是怎樣成長起來的呢?最近,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了解到了這位中國“飛人”背后的故事。
愛踢足球和釣魚。
本報訊實習生廖琴、記者謝寶武報道:昨日,聶海勝最親密戰(zhàn)友喻尊平向記者講述了聶海勝生活和工作的點點滴滴。
喻尊平告訴記者,他轉(zhuǎn)業(yè)前與聶海勝同在空軍駐贛某部,當時是聶海勝的教導員,兩人朝夕相處了三年多。在喻尊平的印象中,聶海勝隨和、穩(wěn)重、謙虛?!坝浀糜幸淮螆?zhí)行飛行任務時,聶海勝用肉眼就看到42公里以外的空中目標,讓戰(zhàn)友們驚嘆不已?!甭櫤倨匠酆锰咦闱?,因電視里的一些足球比賽時間一般很晚,有時看不到比賽,聶海勝和戰(zhàn)友們便會“磨”喻尊平,希望通融一下讓他們看足球比賽。此外,聶海勝還很喜歡釣魚。
母親激勵踏上航天路。
像許多山里的男孩一樣,聶海勝從小就向往軍營。他愛看打仗的電影,喜歡聽軍歌。只要聽到飛機的轟鳴,他就會馬上站立不動,還常對伙伴們說,長大了要去當兵、當飛行員、開飛機。
沒想到,這一天終于變成了現(xiàn)實。1982年秋,空軍某部隊到棗陽市一中招飛行員,聶海勝積極報名,經(jīng)過近百項的體驗、政審,終于如愿以償。臨行時,母親一再囑托他:“孩子啊,好好干,要為咱們山里人爭氣呀!”
聶海勝被送到長春航校后,時刻銘記著母親的囑托,拋開一切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中,各項指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成為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
從零出發(fā)刻苦備戰(zhàn)。
據(jù)了解,航天員大隊共有14名航天員,但隨神六飛船飛天的只有兩個名額。按照作業(yè)要求,這兩名航天員在飛行過程中必須配合得天衣無縫,才能圓滿完成任務。這意味著聶海勝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練起。
聶海勝說,今年以來,他們幾乎沒有雙休日,一些航天員晚上還接著學習、補訓。大家有一句口號:“不管誰上,我們都支持他!”作為神五首飛梯隊成員,他一方面要自己抓緊訓練,同時還要毫無保留地把經(jīng)驗傳授給其他航天員。針對飛船在太空飛行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他們還預想了70多種故障模式,訓練和提高航天員應急處置能力。
聶海勝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八
聶海勝1964年出生于湖北棗陽楊垱鎮(zhèn)一個小村莊里。入黨志愿書兒時貧困的生活常常讓父母為區(qū)區(qū)幾元錢的學費犯愁,只好東挪西借,有時代替學費交到老師手中的竟是一只兔子。
聶海勝姐弟六人,他排老六。父母靠種田維持生計,家大口闊,生活拮據(jù)。小時候,糧食不夠吃,印象里最多能搜撿到的就是紅薯面做的黑窩子、雜面餅,蘿卜干、咸菜、大醬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因此直到現(xiàn)在聶海勝一聞到大醬味就犯惡心。
聶海勝對待學習,自覺而刻苦。盡管沒錢買學習資料,但課本上的內(nèi)容,在哪頁哪個位置,他都清清楚楚。讀小學時他經(jīng)常穿著姐姐的舊布衫,打著赤腳,但學習很刻苦,特別是數(shù)學成績好,經(jīng)??紳M分。初中畢業(yè)考試,聶海勝考上了縣重點高中。那個假期,他搬木材、下地干活,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整個楊垱鎮(zhèn)只有兩個學生考上。學校了解到他的家庭困難,為他補助了救濟金。每次放假,他還去十幾里外的堂兄家?guī)椭崮静?、裝茶葉、下地干活,一個假期下來能掙十幾塊錢。就這樣,他靠自己的雙手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
聶海勝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九
2005年10月,聶海勝乘神舟六號遨游太空。火箭發(fā)射那天,聶捷琳在電視上看見丈夫和費俊龍頂著鵝毛大雪踏上出征路,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這天氣能行嗎?可千萬別出什么問題!
火箭順利升上長空,聶捷琳又擔心丈夫在太空能否適應,是否吃飽,會否受凍。她把家里的電視24小時打開,不放過任何與“神六”相關(guān)的消息。實在困了,就先迷糊一會兒,突然醒來時,馬上搜索“神六”的最新動態(tài)。
飛船順利返航那天,從直播里看到丈夫和隊友微笑著走出返回艙時,聶捷琳喜極而泣,哇地一下哭出聲。
心頭壓著的千斤巨石終于落地,那一刻,淚水成了聶捷琳最好的宣泄。
此前,聶海勝兩次“飛天”,在太空與聶捷琳“兩地分居”共計22天。這次神舟十二號任務,聶海勝和隊友預計在太空駐留3個月時間,行程更遠,時間更長。
“牽掛是人之常情,但我不太擔心?!蓖ㄟ^前兩次成功飛行,聶捷琳不但對我國目前的航天科技水平充滿信心,也調(diào)整好了心態(tài),只當丈夫又“出了次差”。
聶捷琳清楚丈夫和隊友平時的訓練水平,相信他們定能勝任,定會凱旋!
是的,我們都相信!聶海勝將軍和他的隊友,一定能順利完成任務,如期返航,載譽而歸!
我們已經(jīng)準備好了鮮花和掌聲。捷琳大姐,聶海勝這個常勝將軍,除了帶給你成功的喜悅,還有——小別勝新婚!
聶海勝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
1996年,因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從最優(yōu)秀的飛行員中招募航天員。
他毅然決然報名,并在報名表中寫下:“選不上我,我毫無怨言,但是如果不敢挺起胸脯去應選,我會為自己感到羞恥!”
挑選航天員到底有多嚴格?嚴格到我們難以想象。
1998年,34歲的他成為中國首批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為了啃下40多萬字的飛船飛行操作手冊,他幾乎沒有出門逛過街,夜里12點前沒有睡過覺,在模擬倉里一待就是七八個小時,反復讀儀表、按旋鈕、操作儀器,開著燈練熟了,他就把燈關(guān)了摸著黑練,練到所有的動作成為肌肉記憶,練到看球的時候把自己的膝蓋當成“緊急營救”旋鈕狠狠按下去。
這些考驗的難度之大,普通人完全無法想象,可聶海勝全部挺了過來!
2003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fā)射,聶海勝位列首飛梯隊。雖然這次沒有上天,但他擁抱著太空歸來的楊利偉,依然激動得眼泛淚光……他離航天夢越來越近了!
兩年后的2005年10月12日,伴著清晨霏霏的飄雪,神州六號即將問鼎蒼穹,
這一次,聶海勝和費俊龍一起出征太空!“在太空飛行的5天里,每當飛臨祖國的上空,不管白天或黑夜,我總是不由自主地往下看。因為只有那里最讓你牽腸掛肚,只有那里是你的根?!甭櫤賱P旋后,這樣動情地說。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nèi)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
2013年6月,聶海勝執(zhí)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擔任指令長。
隊友王亞平說:“聶師兄就像是我們乘組里的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我們心里就很踏實,什么都不怕?!?/p>
聶海勝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一
都知道成為航天員太難太難,但很多人并不知曉到底有多難。
曾經(jīng)看過一篇資料介紹,與聶海勝同批的14名航天員,他們僅需學習掌握的理論課程,就達58門。包括載人航天工程、計算機應用、高等數(shù)學、英語、電工電子等,哪本教材都是厚厚幾百頁的大部頭,像我等學渣,想想都望而生畏。
基礎課目之外,還有我們難以想象的嚴酷訓練:失重、超重、缺氧、寂靜與孤獨等等,不是挑戰(zhàn)生理極限,就是挑戰(zhàn)心理極限。而一名合格航天員的訓練過程,至少得經(jīng)歷3至5年。
聶海勝和隊友們很快投入到緊張的訓練中。航天城訓練基地與家屬樓相距不過500米,但訓練前期,聶海勝很難回家一趟,夫妻倆近在咫尺,卻無異于兩地分居。
偶爾有次“探親假”,聶海勝回到家,總是面色蒼白、疲憊不堪,有時連上床睡覺,都得妻子幫他把腿抬到床上。軍醫(yī)出生的聶捷琳,利用自己掌握的醫(yī)學知識,每次都會長時間給丈夫做按摩做理療。等丈夫沉沉睡去時,往往自己一身也累得散了架。
即便“休息日”,聶海勝也鮮少放松身心好好休息片刻。他將家里布置成了學習室,無論客廳還是臥室,到處都堆滿了學習用書,甚至連墻上、衣柜上,都滿貼著需要背記的紙條。
為讓聶海勝在家里學得更輕松,聶捷琳還常常扮演“閱讀機”、“提詞器”的角色,她在一邊念,丈夫在一邊記。甚至連女兒,也給爸爸當上了學習、訓練“助理”。
聶海勝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二
聶海勝的女兒名叫聶天翔。在她念小學高年級和初一階段,正是爸爸訓練最緊張的時候。
聶海勝英語底子薄,在女兒面前,他甘當“小學生”,讓女兒幫著自己正讀音、記單詞。這也是小天翔和爸爸最親密的時光,所以她總是樂此不疲。
當然,還有跑步。在航天城,如果看到聶海勝自己在場外訓練跑步,那一定能從他身邊發(fā)現(xiàn)小天翔,有時聶捷琳也會加入。小天翔調(diào)侃說:“爸爸把自己訓練成了航天員,把我們也訓練成了‘動員員’!”
小天翔又盼爸爸回家,又“怕”爸爸回家,原因是爸爸太“挑食”,媽媽總是“遷就”他。航天員進餐有嚴格的標準,聶海勝在家吃飯,桌上的肉食除了一小份牛肉,就是蔬菜和豆制品,以至女兒每每玩笑著“抱怨”:“爸爸一回家,我就沒好吃的了?!?/p>
聶海勝全心撲在訓練上,照顧好家人,就成了聶捷琳義不容辭的責任。
有天夜里,小天翔突發(fā)高燒,體溫升到近40度,不時伴發(fā)著抽搐。聶捷琳趕緊抱著孩子送往醫(yī)院。到得急診室,雨水和汗水濕透了聶捷琳全身。醫(yī)生見狀,責怪地問:“你老公咋不來呢?”聶捷琳不知如何作答,倒是小天翔在迷糊中替媽媽解了圍,說:“我爸是航天員?!?/p>
“神六”任務啟動后,有天聶海勝的母親突發(fā)腦溢血。為不影響丈夫訓練,聶捷琳只身趕回老家,承擔起照料婆婆的重任。后來兄妹們擔心母親有個三長兩短,將消息告訴了聶海勝。
聶海勝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三
1964年出生的聶海勝,至今“聞到大醬就反胃”,因為貧寒的童年中,那是他最主要的食物。
聶海勝上面有5個姐姐。父母很疼愛這個來之不易的兒子,但母親奶水不夠,父親沒錢買奶粉,只能由姐姐們抱著他到處求食。
嬰兒時期,他吃嫂嫂嬸嬸的奶水;少年時期,窩窩頭蘸大醬就是一日三餐。
或許是親眼目睹家里人有多不容易,家中獨子的聶海勝并沒有養(yǎng)成任性、自我的壞習慣,很小有了擔當,有了“爺們樣兒”。
他喜歡看軍旅片,喜歡聽軍歌,喜歡在放牛時追著飛機不停地奔跑。
雖然家境貧窮,但同齡人中,聶海勝格外出挑,因為他堅毅且自律。
16歲,聶海勝經(jīng)歷了父親離世的噩耗,看著母親一人擔起全家六口人的生活所需,他心疼不已,瞞著母親輟學,偷偷干起了農(nóng)活。
母親發(fā)現(xiàn)后,趕他回學校上學,聶海勝便發(fā)了狠勁兒:要讀書,就讀出個名堂,不然母親的幸苦就白費了。
聶海勝從沒有上過補習班,但成績出類拔萃,是當?shù)匚ㄒ灰粋€考入縣城一中的學生,還領到了學校救濟金。
高中學業(yè)更難,他讀書更勤奮了。
為了補貼家用,聶海勝每年寒暑假還會去打工,他有一股“老牛耕地”的執(zhí)著,什么苦力活都干,薪水只有十幾塊也無所謂。
高中離家有30公里遠,為了省錢,他每次都是走回家。而且,為了不把媽媽做的布鞋磨壞,他總是脫了鞋,光腳走回家。
18歲,聶海勝報名空軍部隊在校招生,從幾百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
他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花好幾年時間死磕體能、理論、技巧和毅力,總算成為飛行大隊第一個放單飛行的學員。
聶海勝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四
此次任務,航天員在軌停留時間長達3個月。時間長,意味著航天員面臨的挑戰(zhàn)更大。長期飛行中應急事件出現(xiàn)的概率大大增加,各類應急故障情況下的應急救生、緊急撤離、緊急救援、待援、故障處置等艙內(nèi)外的應急操作,都對航天員自身素質(zhì)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3個月的時間跨度前所未有,長期在失重和密閉狹小環(huán)境工作,要求航天員具備極好的身心素質(zhì)?!敝袊d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tǒng)總設計師黃偉芬說。
據(jù)了解,航天員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6月10日進入發(fā)射場,開展了全系統(tǒng)發(fā)射演練的專項訓練,飛行手冊的復習、體育鍛煉、心理放松等專項訓練,參加了升旗儀式,種植紀念樹、瞻仰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等活動,圓滿完成進艙確認,為執(zhí)行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做好充分準備。
“本次任務航天員乘組選拔按照‘新老搭配,以老帶新’的方式,結(jié)合飛行經(jīng)歷、相互協(xié)同能力等方面選拔出飛行乘組和備份航天員,并周密制定了航天員訓練方案和計劃,開展地面訓練和任務準備,每名航天員訓練均超過6000學時?!敝袊d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說。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
聶海勝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五
25歲的聶海勝,已經(jīng)是一名出色的飛行員了,組織安排他經(jīng)歷“生死挑戰(zhàn)”:試飛新型殲擊機。
某次試飛中,聶海勝駕駛的飛機發(fā)出巨響,開始減速下降,眼看就要墜地,他憑借強大的心理素質(zhì)打開通訊,向指揮臺報告,然后按下彈射按鈕。
人剛脫離機艙,飛機就在不遠處墜毀爆炸。這么一個生死關(guān)頭,他還記住了機艙內(nèi)各項數(shù)據(jù),為改良機型做出巨大貢獻,被記三等功。
聶海勝做了15年飛行員,駕駛時間高達1480小時。扎實的技術(shù)加上過硬的素質(zhì),讓34歲的他被上頭選中,和楊利偉一起,被選為中國首批航天員。
是什么讓普通人成為了“英雄”?
如今的聶海勝,是許多孩子心目中的航天英雄。
這些孩子或許衣食無憂,體會不到“三餐只吃窩窩頭”的貧苦,但也都有追著飛機奔跑的航天夢。
作為一名曾報名參加過空軍招生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班一共有三名女同學被選中,三人都符合基本要求:個子高、視力好、身體好。
那位女同學平衡感比較差,坐在模擬器里360度旋轉(zhuǎn)幾圈后,她吐得一塌糊涂,哭著說自己不參加了。
唯一進入三輪復試的女同學,和全國備選學員一起去了北京。
在那里,她看著朝夕相處的伙伴一個個被刷下、離開北京,每天都心驚膽戰(zhàn)。
輪到她復試的前一晚,她和剩下的伙伴抱頭痛哭。那時她就有一個感覺:我恐怕過不了這關(guān)。果不其然,最后她也被刷了下來。
一晃十多年過去,再回想起這段和航天員擦肩而過的經(jīng)歷,我自己反思:
如果我當時咬牙祛疤,就能進三輪復試;如果我撐過那段提心吊膽的日子,就能進最后考核;如果我在最后考核里,熬過大腦充血、嘔吐不止、震破耳膜的訓練,就能成為一名女空軍。
可是,哪有這么多如果?
就像聶海勝,全國家境和素質(zhì)比他優(yōu)秀的男孩,太多了,可只有他從幾千上萬名學員中脫穎而出。他的成功,就來自克服了無數(shù)個“如果”,沒給自己留下一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