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洛陽導游詞篇一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導游,就不得不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可以加深游客對景點的印象,是提升講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么一遍條理清晰的導游詞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洛陽名吃導游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朋友們:
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于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里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在它的東面不遠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然斷斷續(xù)續(xù)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宏偉輪廓。那就是東漢洛陽城的舊址。
關于白馬寺的創(chuàng)建,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即“白馬馱經(jīng)”說。據(jù)在關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jīng)、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jīng)”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jīng)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jīng)、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jīng)之,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于鴻臚寺之“寺”字。再后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說到白馬寺,不少游人都會把它和“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從時間上看,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jīng)”早560多年。
我們眼前的這兩匹石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右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yōu)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它們遷置于山門前。大家看到的這座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頂部,木質(zhì)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個門洞,象征著佛教所說的“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磐之門。三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體上看此種券石應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文物。
白馬寺山門內(nèi)西側(cè),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山門東側(cè),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于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nèi)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并說“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后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體瀟灑工整,豐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體為“趙體”。
前面這座東西對稱的建筑,東側(cè)為新建的鐘樓,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西側(cè)為新建的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的“云水堂”。“門頭堂”、“云水堂”現(xiàn)已辟為佛教法物流通處和旅游接中心。
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靠近東西兩側(cè)圍墻,分別為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長期禪居白馬寺內(nèi)譯經(jīng)傳教,在這里他們共同譯出了中國最早的漢文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他們先后圓寂于白馬寺,就葬于寺內(nèi),現(xiàn)墓前有明代崇禎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騰蘭墓”也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洛陽導游詞篇二
水席起源于洛陽,這與其地理氣候有直接關系。洛陽四面環(huán)山,雨少而干燥。古時天氣寒冷,不產(chǎn)水果,因此民間膳食多用湯類。之所以稱為水席,一是它的每道菜都離不開湯湯水水,二是一道道地上,吃一道換一道,仿佛行云流水一般,故稱水席。
所謂"水席"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二是熱菜 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
全席共設24道菜,包括8個冷盤、4個大件、8個中件、 4個壓桌菜,冷熱、葷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順序極為考究,先上8個冷盤作為下酒菜,每碟是葷素三拼,一共16樣;待客人酒過三巡再上熱菜:首先上4大件熱菜,每上一道跟上兩道中件(也叫陪襯菜或調(diào)味菜),美其名曰"帶子上朝";最后上4道壓桌菜,其中有一道雞蛋湯,又稱送客湯,以示全席已經(jīng)上滿。熱菜上桌必以湯水佐味,雞鴨魚肉、鮮貨、菌類、 時蔬無不入饌,絲、片、條、塊、丁,煎炒烹炸燒,變化無窮。不過,在民間的水席做法仍然有很多種,比如有的最后一道菜是八寶。
洛陽人把水席看成是各種宴席中的上席,以此來款待遠方來客。它不僅是盛大宴會中倍受歡迎的席面,就是平時民間婚喪嫁娶、誕辰壽日、年節(jié)喜慶等禮儀場合,人們也慣用水席招待至親好友,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三八桌”。它作為傳統(tǒng)的飲食風格,和傳統(tǒng)的牡丹花會、古老的龍門石窟,并稱為洛陽三絕,被譽為古都洛陽的三大異風,成為洛陽人的驕傲。
洛陽水席可謂是店鋪林立,各家口味不盡相同。據(jù)了解,截至20xx年,洛陽經(jīng)營水席的大小飯店有上百家,兼營水席的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在外地專營的“洛陽水席”卻很少,兼營水席的酒店也寥若晨星。業(yè)內(nèi)一些人士認為,“洛陽水席”走不出去,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資金問題,二是管理問題。據(jù)了解,“洛陽水席”主要專營店周轉(zhuǎn)資金普遍緊張,企業(yè)再創(chuàng)業(yè)承受巨大壓力。特別是到外地經(jīng)營,更需要籌措大量資金,企業(yè)不敢冒這個風險。此外,政府相關部門沒有鼓勵企業(yè)向外拓展的優(yōu)惠扶持政策,企業(yè)更是不敢輕舉妄動“洛陽水席”專營店多是“老字號”的國有餐飲企業(yè)。在機制轉(zhuǎn)換過程中,企業(yè)管理層過于求穩(wěn),缺乏向外進軍的魄力。
同時,適應市場的新型管理人才缺乏,無力他顧。不僅如此,有著千年歷史的“洛陽水席”存在兩大發(fā)展隱患:市場混亂、面孔陳舊具體表現(xiàn)為:水席市場魚目混珠,質(zhì)量參差不齊,從整體上影響了“洛陽水席”在顧客心目中的聲譽?!奥尻査鼻О倌陙韽膶m廷走向民間,很多烹飪工藝失傳,品種沒有多大改變。在人們需求日益提高的現(xiàn)代社會,“水席”亟待改變千年一面的陳舊狀況。俗話說:“打鐵先得自身硬?!币恍<抑赋觯骸奥尻査币胫性粐?,必須首先解決這些問題。在規(guī)范市場方面,“洛陽水席”應當通過協(xié)會作用,推行市場準入制,制定標準化操作規(guī)范,加強行業(yè)自律,規(guī)范市場競爭。在推陳出新方面,則需要不斷挖掘、提升,滿足當今人們的需求。
洛陽導游詞篇三
洛陽水席是河南洛陽一帶特有的漢族傳統(tǒng)名宴,屬于豫菜系。洛陽水席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久遠的名宴之一。下面是本站帶來的洛陽水席
導游詞
,希望可以幫到大家。洛陽人對于湯水豐富的傳統(tǒng)水席,有著外人難以理解的深厚感情。它不僅是盛大宴會中倍受歡迎的席面,就是平時民間婚喪嫁娶、誕辰喜慶等禮儀場合,人們也慣用水席招待至友親朋。當?shù)厝诉€把水席看成是各種宴席中的上席,以此來款待遠方來客。它作為傳統(tǒng)的飲食風俗,和傳統(tǒng)的牡丹花會、古老的龍門石窟并成為洛陽三絕,被譽為古都洛陽的三大異風。
洛陽水席的格式非常講究,24道菜不多不少,8個涼菜、16個熱菜不能有絲毫偏差。16個熱菜中又分為大件、中件和壓桌菜,名稱講究,上菜順序也十分嚴格??腿说烬R坐定后才上涼菜。8個冷盤分為4葷4素,冷盤拼成的花鳥圖案,色彩鮮艷,構思別致。水席首先以色取勝,客人一覽席面,未曾動筷就食欲大振。
冷菜過后,接著是16個熱菜一次上桌。上熱菜時,大件和中件搭配成組,也就是一個大菜和兩個略小的中菜配成一組。一組一組地上,味道齊全,豐富實惠。在水席上,愛吃冷食的人,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涼菜,愛吃酸辣菜的人,水席菜能讓你辣的冒汗酸的淋漓。有人喜食甜食,第四組甜菜足以讓人吃的可口,吃的愜意。如果有人愛吃葷菜,席面上山珍海味、飛禽走獸應有盡有,盡可飽口福。不愿吃葷想吃素菜,以普通蔬菜為原料的素菜,粗菜細作,清爽利口。
湯水多是水席的特色,赴宴人湯菜交替食用,能讓人感到腸胃舒適??吹诫u蛋湯上桌,了解當?shù)仫L俗的人都知道,24道菜已全部上完,這碗送客湯說明水席到了尾聲,賓主皆大歡喜,紛紛起身離席。
由于洛陽水席內(nèi)容豐富,味道齊全,所以它的適用面比一般的宴席寬。上到王宮貴族,嚇到庶民百姓,人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濟實力點菜,豐儉隨意,實惠大方。據(jù)說唐代時武則天就品嘗過洛陽水席,食后贊不絕口。如今,許多品嘗過洛陽水席的外國元首和中外賓客也對洛陽水席倍加贊賞。
洛陽水席的名稱的由來,一是緊扣水席湯水多的特點,二是指似水流云的上菜順序。它精美的造型、豐富的品種和嚴格的菜序,令人耳目一新,事之不忘。來此旅游的朋友不妨親口嘗上一嘗,領略一下洛陽水席的風味。相信大家吃了都說好!
上個星期天,我和媽媽游完所有景點,跟著人們來到飯店里,準備吃一頓洛陽水席。
上菜了,服務員端來八盤菜說:“這是八道涼菜,各位請慢用。”這八道涼菜有肉、蔬菜,還有水果,味道還不錯。
八道涼菜被我們一掃而光后,服務員端走空盤子,開始上十六道熱菜——洛陽水席。
這里上菜的方式也不同,我們都是把所有菜一起上,而這里是一道一道上。第一道菜是牡丹燕菜,里面都是各種顏色的絲絲,其他的都是湯,色香味俱全,直讓人流口水。
第八道菜是洛陽酥肉,在一大盤湯里,漂著幾塊骨頭肉,正好夠我們每人一個,也很好吃。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好吃的菜。我發(fā)現(xiàn)這些菜中都有許多湯,原來洛陽以前氣候干燥寒冷,所以人們喜歡湯類食物。
洛陽水席不愧是洛陽三絕之一,果然名不虛傳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泵總€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特產(chǎn),我的家鄉(xiāng)洛陽就有許多著名的風味小吃,如洛陽水席、燙面角、小街鍋貼、漿面條、洛陽餛飩、鐵謝羊肉湯等等等等,其中最好吃的莫過于洛陽水席了。
洛陽水席與洛陽牡丹、洛陽龍門石窟并稱為洛陽三絕。洛陽水席來自民間,是洛陽一帶特有的傳統(tǒng)名吃,酸辣味殊,清爽利口。洛陽水席,故名思義,就是全部熱菜都有湯-湯湯水水;另外熱菜吃完一道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更新。
洛陽水席共設24道菜,包括8個冷盤、4個大件、8個中件和4個壓桌菜,冷熱、葷素、甜咸、酸辣全都有,而且都是用青花海碗舀制。24道菜有菜有湯,上菜的順序也很有講究,在桌子上先擺四葷四素八個涼菜,接著上四個大菜,每上一個大菜中間帶兩個中菜,這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帶子上朝”。接著上四個壓桌菜,最后送上一道“送客湯”。
在這其中牡丹燕菜是鐵定要出場的。我記得第一次吃牡丹燕菜時的情景:牡丹燕菜猶如盛唐時期艷裝出場的婦人,剛一出場就吸引了我的目光,一朵色澤奪目嬌艷的牡丹花浮在湯面之上,花艷、菜香、湯鮮味美、酸辣香郁、爽滑適口,味如燕窩,真是人間美食啊。
洛陽燕菜,漂亮吧。
我從網(wǎng)上看了燕菜的做法:原來它的主料居然是白蘿卜,真的難以想像那細細的絲,吃起來好吃得不得了的燕菜居然是最普通的大蘿卜做成的,我真是感嘆廚師們的高超廚藝,也為我們洛陽有這樣的美食感到驕傲。
閑話少說現(xiàn)在給大家說一下燕菜的做法:把大白蘿卜切細絲,用綠豆淀粉拌勻,上籠屜蒸熟,然后把火腿絲等排在碗底,將蒸好的蘿卜絲放入碗內(nèi),加入鹽、料酒等調(diào)料上籠蒸20分鐘后,扣入海碗,最后加鹽及高湯等調(diào)料,放上牡丹花。
關于燕菜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武則天在洛陽居住時,東關的一戶農(nóng)民家里的地里長出一個幾十斤的大白蘿卜,農(nóng)民覺得這是吉祥的象征,就獻給了武則天。武則天命令御廚把它做一道菜,可是大蘿卜能做出什么好吃的東西啊,做不出來美食惹怒女皇也不是好玩兒的,御廚們沒辦法,經(jīng)過反復的琢磨,就把大白蘿卜切成細細的絲,拌粉清蒸,再配上山珍海味鮮美的湯汁,做成了一道湯菜。女皇吃后是贊不絕口,因為口感很像燕窩,就賜名“洛陽燕菜”。
1973年10月,周恩來陪加拿大來洛陽參觀。著名的廚師精心制作燕菜來招待遠方的客人,要了兩道,客人吃后一起稱贊洛陽燕菜的好吃。周笑著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應該叫它‘牡丹燕菜’。”周的改菜名,讓洛陽水席更加的名聲大振。
洛陽的水席太有魅力了,它讓人吃了還想吃,如果外地游客來洛陽觀光旅游,一定要來品嘗洛陽的水席,如果不吃的話,那可就太遺憾了。
洛陽第三十屆牡丹花會已經(jīng)開始了,歡迎博友們來洛陽看牡丹,感受洛陽的文明和魅力。如果來洛陽一定來找我啊,我一定會當好向?qū)?,讓您不虛此行?/p>
洛陽導游詞篇四
曬人場最近處這座山峰,峰頂平坦,四周陡峭。峰頂松樹成林,郁郁蔥蔥,取名叫曬人場,傳說是大地上原來沒有人,道德天尊請來洪鈞老祖捏造泥人,曬干以后撒向十方凈土,大地上才有了人。有一天洪鈞老祖正在曬人場上晾曬泥人,突然狂風暴雨大作,洪鈞老祖來不及一個一個收拾?;艁y之中用手一搓,撒向空中,造成一些瞎眼少耳朵,折胳膊斷腿的殘疾人組成了人類社會。
擠擠身站在這里向東眺望,地平線上一個玉米粒大小的缺口就是洛陽伊闕龍門。俗話說無巧不成書,這兩塊山巖是長在一起的,也就無話可說了,偏偏留下一條縫隙,路又經(jīng)過這里,僅容一人通過,無論胖瘦,都能擠身過去,所以就叫“擠擠身”。
潤筆池朋友們請看這一石坎,圓似水瓢,半池清水,四季不干。真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山有水方顯其秀,水因山而顯其靈。有人說這里是老子的潤筆池。老子在道德府里寫詩,斷不了取水磨墨洗筆,也在情理之中。過去這個地方叫煮人鍋,傳說是專煮不孝道的人,所以不孝順的人千萬不要近前。
朝陽洞原來洞內(nèi)供奉著老子和他母親塑像。山下群眾叫它“老君母殿”。這里一年四季陽光和煦。老君把母親的仙魂安置在這里,顯其孝心。
仙人橋兩山對峙,長石橫架,下臨深谷,走在上面戰(zhàn)戰(zhàn)兢兢。仙人橋相傳是太上老君超度節(jié)婦孝子、義士信徒得道升仙的地方。據(jù)說一個人如果有仙根仙緣,經(jīng)太上老君點化,走過這座橋,就可以羽化升仙,升仙是道教教徒的最高理想,當然這些都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羽化升仙是什么樣子沒有一個人看到過。
洛陽導游詞篇五
四是原始林海、古木秀色。在老君山海拔1500米以上有大面積的原始山林,因山高氣寒和春短冬長的特殊氣候影響,出現(xiàn)了數(shù)目形態(tài)多變的怪象。它們在中秋節(jié)過后開始落葉,到了十月就抖掉了綠色的秀幕,裸露出了古林的新奇。生長在這里的樺櫟、青崗、黑臘子、山榆等樹如雕似塑,千姿百態(tài)。有的樹長得像蟒蛇彎彎曲曲;有的像木橋橫加平伸;有的樹如同駱駝彎腰弓脊;還有的像雄鷹展翅欲飛。這些老林古樹的紙條還鼓起了許多樹疙瘩,猶如桃李掛滿枝頭。這些光怪陸離的林貌現(xiàn)象被有人稱為“古林秀色”。
女士們,先生們,請把您的視線移向右邊。這里依山傍水,氣勢不凡。這里是尚待開發(fā)的七里坪——欒川旅游服務中心,計劃占地0.6平方公里,它背靠伏牛山、依傍伊河水,左有青龍盤踞、右有白虎護衛(wèi),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風水寶地”的理念。服務中心有“伏牛山地址文化廣場”“伏牛山地質(zhì)博物館”“旅游接待處”和伏牛山世界地質(zhì)公園欒川主題碑、地學科普長廊、恐龍雕塑群、河洛文化浮雕墻、欒川斷裂地質(zhì)構造剖面等建筑群組成。兩年以后,您可以在這里享用現(xiàn)代文化而領略伏牛山歷史文化與自然科學積淀的厚重。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的旅游車繼續(xù)前行,而君山畫軸也在繼續(xù)展開,靈官殿便映入了您的眼簾。
尊敬的游客,從這里到山頂,要經(jīng)過幾十分鐘路程。老君山風光畫軸會向您連續(xù)展開,在您細細品嘗美景的同時,我將老君山風景區(qū)的重要歷史遺跡“太子宮”向您作以簡單的介紹。
洛陽導游詞篇六
黃河南岸的洛陽,位于隴海鐵路線與焦柳線的十字交叉點上。這里是九朝故都,有白馬寺、龍門石窟等重量級風景名勝。關林,就坐落在洛陽市南郊七里處。隨著關羽被皇家屢屢敕封,洛陽關林也曾多次更名。漢時,這里稱“關?!?,明代稱“關王冢廟”,清順治稱“關帝陵廟”,康熙時稱“關夫子冢廟”,至道光年間,“關林”一名問世后宣告塵埃落定。
在中國封建社會,百姓之墓稱墳,王侯之墓稱冢,皇帝之墓稱陵,圣人之墓才能稱林。武圣關羽與文圣孔子齊名,安放關羽首級的地方,當然名正言順地稱為“關林”了。
漢時,關林只有一堆封土。明神宗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在關冢前立坊,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開始建廟,施地70畝為廟基,并植柏數(shù)百株。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擴建,始成規(guī)模。二十世紀末,關林管理委員會又征得撥款千余萬元,對廟址周邊百余戶民居實施拆遷,使整個關林面積達190余畝。
關林建筑風格與北京故宮相仿,沿中軸線排列著舞樓、山門、儀門、拜殿、文殿、武殿、春秋殿、石坊、碑亭、關羽古墓。
關林大門上方,懸“關林”金匾,朱漆大門上鑲嵌金黃乳釘,橫九行,豎九行,展示著帝王的高貴。大門東西兩側(cè),各有石坊一對,坊額題“允文允武”、“乃神乃圣”等。儀門上方,有慈嬉太后題匾“威揚六合”,意為關公的聲威遠揚東西南北上下六方。
關林文殿又稱大殿,高約二十米,面積七百余平方米,殿頂琉璃覆蓋,五脊飄逸。文殿內(nèi),關羽帝王像高達6米,關帝頭戴十二冕旒帝王冠,身著錦繡龍袍,鳳眼蠶眉,面貼赤金,端嚴正坐,兩側(cè)為關平、周倉、王甫、廖化等諸將,造像高大,栩栩如生。
儀態(tài)逼真。
春秋殿又稱三殿,殿內(nèi)塑有關羽觀《春秋》及睡臥像。關林各殿正檐之上,高懸歷代皇帝御匾,成為一大景觀。
關林甬道兩旁,還有五虎堂、娘娘殿等附屬建筑。文殿兩側(cè)的東西長廊,珍藏展示東漢以來的五百余件珍貴文物,再現(xiàn)了九朝故都洛陽的古代文明,成為兩千年中原文化的縮影。
中軸線盡頭的關帝古林,呈八角形,高10米,占地250多平方米。墓前有康熙四十六年修筑的石墓門,題額“鐘靈處”,其聯(lián)曰:
神游上苑乘仙鶴,骨在天中隱睡龍。
另有高四米八石碑一通,上刻“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林”,乃道光三年(公元1821年)重刻。墓門有四個圓洞,到此祈拜的人們,有的把銅錢和硬幣投入其中,可聽到各類響聲,導游說,這是預兆祈禱靈驗的回音。
被譽為洛陽八景之一的“關林翠柏”,蒼翠剛勁,奇姿各異,足有八百株上下,郁郁蔥蔥的關林古柏,遮天蔽日,不僅多,而且長得奇。許多古柏,還讓洛陽人賦予了生命,賦予了靈性。
自1994年以來,洛陽關林精心策劃,成功舉辦了“東方文化尋根游暨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之后逐步形成了一年一屆的“朝圣大典”定規(guī)。(文 朱正明)
洛陽導游詞篇七
洛陽關林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接洛龍大道,東傍伊水清流,為海內(nèi)外三大關廟之一,是我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jīng)典建筑群。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洛陽關林
導游詞
,歡迎參考!在洛陽市城南約7公里的關林廟,規(guī)模不大,但是香火極旺,因為這里埋葬著蜀漢名將關羽關二爺?shù)氖准?頭顱)。根據(jù)古代封建禮制,帝王墓為“陵”,王侯將相墓為“?!?,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稱為“林”。兩千年來,關羽的地位從王侯一直上升到武圣人,能與“關林”相媲美的也只有山東曲阜的孔林。
明朝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開始建廟種植柏樹,清朝乾隆年間(1735—1799年)加以擴建,基本形成如今的關林廟的規(guī)模。關林廟的建筑規(guī)格是按照傳統(tǒng)的宮殿式修建的,游客進入關林大門后,步行沿著中軸線向前游覽,依次可以看到關林廟的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等祠廟部分,在祠廟的后面,就是埋葬著關羽首級的墓冢(地)。
當你來到關林廟,除了拜祭武圣人關二爺之外,還有很多亮點值得你去觀賞。明代(修建)儀門上的七七四十九顆門釘和清代(修建)大門上的九九八十一顆門釘,反映了從明代到清代,關羽的地位從王侯級別上升到了帝王級別。
當你來到儀門和二殿時,不要忘記抬頭看看上面的匾額:“威揚六合”和“光昭日月”兩塊匾額,分別出自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之手。當你從儀門走向拜殿時,能看到兩邊有一百多尊“甬柱頂?shù)袷{”,小獅子各個圓潤生動,一點沒有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時間中原石刻的最高水平。在大殿和二殿內(nèi),還有不少和關羽相關的木刻和雕像,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zhàn)呂布和關羽夜讀春秋等。
在每年的九月,關林廟將會舉辦大型國際朝圣大典,大典期間來自海內(nèi)外的朝拜團將會在這里祭拜關圣人;每年的春節(jié)期間,關林廟還會舉辦大型廟會,有時會有民間社火前來助祭,非常熱鬧。關林廟距離龍門石窟不遠,一般游客會一并游玩。
關林位于洛陽市南七公里,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望熊耳青黛,東傍伊水清流,是武圣關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合祀的古代經(jīng)典建筑,始建于漢代,重修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占地180畝,現(xiàn)存明清殿宇廊廡150余間。
據(jù)廟碑記載,關林漢時有廟,距今已有1780余年的歷史?,F(xiàn)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年,其布局按帝王宮殿式建筑而建呈“回”字形結構。從大門外的舞樓、大門、儀門、大殿、二殿、三殿、墓冢直至后門為其南北向中軸線,其他建筑的布設皆沿此線左右對稱,錯落有致。體現(xiàn)我國古建文化的傳統(tǒng)特點和“大一統(tǒng)”的思想意識。
財神殿,是關林現(xiàn)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年。殿門裙板上浮雕龍鳳、牡丹、麒麟等,額坊彩繪八仙及“斬顏良”、“誅文丑”、“殺秦琪”等12幅關羽故事,展示關羽萬人無敵的神勇歷史。殿門懸有光緒皇帝手書的“光昭日月”匾額。二殿佛龕內(nèi)塑關羽財神像一尊,關平、周倉肅立左右。兩邊各立一童子,持算盤者為招財童子,持稱者為利市童子。二殿東西墻上的壁畫,展現(xiàn)了百姓心目中所熟知并供奉的各路財神。
中國洛陽關林北依隨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接洛龍大道,東依伊水清流,為海內(nèi)外三大關廟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jīng)典建筑。
關林因厚葬關羽首極而名聞天下。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擴建成占地180余畝,四進院落、150余間殿宇廟會,千余株翠柏的關廟。兀立于廣場上的“千秋鑒”為舊時“燈影鐘鼓話興亡”之所在;分立于大門兩側(cè)的明代石獅、赳赳而踞,具有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極富封建意味的大門鑲嵌著81顆金色門釘,體現(xiàn)了關林的崇高地位和關羽的身后榮耀;立于儀門左右重3000余斤的鐵獅,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關公的遺物,雖歷經(jīng)400余載風風雨依然肅穆含威;儀門“威揚六合”匾為慈禧太后傳筆,端莊厚重,彌足貴;連儀門和拜殿的石獅通道為海內(nèi)外關廟所獨有,通柱頂?shù)袷{104尊,百獅百變,圓潤生動,毫無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時期中原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關林位于洛陽老城南7公里關林鎮(zhèn)。相傳這里是埋葬三國蜀將關羽首級的方。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始建廟植柏,清乾隆時又加以擴建,形成今之規(guī)模。關林占地百畝、殿宇廊廡150余間?,F(xiàn)存碑刻70余方,石坊4座,大小石獅、鐵獅110多尊,古柏800余棵,塑像10余軀,墓冢1座。隆冢豐碑,殿字堂皇,古柏蒼郁,幽雅偉麗。
關林的布局,表現(xiàn)了典型的中國古建筑特點,其主要建筑均分布在中軸線上,依次為舞樓、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后為關冢。整個園內(nèi)建筑蓋顯高聳,雕梁畫棟,飛檐流丹,氣勢崢嶸。豐碑高冢,香煙繚繞,古柏千章。殿堂中設有一尊身著龍袍,頭戴十二冕旒王冠的關羽坐像,身旁還有捧大印的兒子關平和持刀的周倉立像。后邊有張飛殿和五虎殿等。在這里,人們不僅能聽到許多有關關羽神奇的傳說,還可以感受關公獨具魅力的傳統(tǒng)美德,幸運的話,還可以一睹一年一度的“東方文化尋根游暨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的盛況。
關羽是我國唯一為儒、釋、道三教并尊的歷史人物,是三國時蜀國大將,又名關云長(公元160─220xx年)。傳說孫權殺害關羽之后,將其首級獻給了曹操,曹操便將其首級葬于關林。關羽一生,以忠義和勇猛見稱。從古到今,人們把他視為蓋世英雄,作為神靈頂禮膜拜。千百年來,關林一直吸引著眾多的中外游客。
關林是處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有舞樓、大門、儀門、石欄板甬道、月臺、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碑亭、墓冢等。兩側(cè)對稱聳立著鐘樓、鼓樓、華表、焚香爐、配殿及長廊等。
主要建筑包括門外的高臺建筑舞樓,三門道硬山式頂?shù)拇箝T、儀門,卷棚式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碑亭、石牌坊、鐘樓鼓等;在儀門和大殿之間,修有石欄板甬道,欄板之間的望柱頭皆雕作獅子頭,計一百零四個,姿態(tài)各異,形象生動;三殿之后建石坊,正額題“漢壽亭侯墓”五字;長廊建置于廟院東西兩側(cè),里邊陳列洛陽歷代出土的石刻、墓志精品,是研究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
舞樓與關林大門相對,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一座平面作凸字形的高臺建筑,其頂以歇山和硬山相結合,設計巧妙,宛如重檐樓閣,蔚為壯觀,堪稱我國舞臺建筑的典型。
大門為5開間3門道硬山式建筑,門前的1對白色大理石雄獅是洛陽現(xiàn)存明代石獅中最大者。儀門原為明代關廟的大門,清擴建時改為儀門,其前所立鐵獅為洛陽少見。石欄板和月臺是按帝王宮殿制度修建。望柱頭上的小石獅共104個,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拜殿為5開間卷棚頂明代建筑,是舉行祭禮時謁拜的場所。殿中間有乾隆、慈禧親書的匾聯(lián),西端豎立著高35米的關羽大刀。大殿與拜殿相連,面闊7間,進深3間,高約20米,總面積700平方米,是關林最大建筑。廡殿頂,琉璃瓦,檐角飾以神將,懸以鐵馬金鈴。檐下斗拱華麗,朱門雕窗。正門兩側(cè)木雕有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等13幅故事畫。
大殿是關林最雄偉的建筑,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高約20米,總面積為760平方米。廡殿頂上,琉璃瓦覆蓋,五脊橫立,六獸揚武,飛檐斗拱,朱柱盈圍;四檐角飾以龐涓、韓信、羅成、周瑜四神將,懸以鐵馬金鈴。殿內(nèi)暖閣三間,透雕花龍。大殿正門上,有木刻浮雕關公故事圖:桃園三結義、三英戰(zhàn)呂布、水淹七軍、三顧茅廬、單刀赴會、挑錦袍、斬顏良、誅文丑等共十二幅,還有二龍戲珠、鳳凰戲牡丹、龍戲鳳等圖案,刻工精細,構圖美妙。
二殿是五開間廡殿頂建筑。殿內(nèi)正面塑“關羽怒視東吳戎裝像”,關羽長髯飄灑、端莊威嚴,關平按劍于左,周倉持刀于右。前檐下繪有斬顏良、誅孔秀、大戰(zhàn)夏侯敦、古城會等故事圖。后門上方繪有“華容道義釋曹操”、“東吳赴宴”、“水戰(zhàn)龐德”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關羽驍勇善戰(zhàn)的歷史畫面。
三殿是五開間的硬山式建筑,規(guī)模較小,又叫“寢殿”。殿檐下有“三戰(zhàn)呂布”、“威鎮(zhèn)荊州”、“戰(zhàn)長沙”三幅大型故事圖。前枋上還有九幅小型故事圖。斗拱的昂首都雕成龍頭,彩飾絢麗異常。
關冢們于后部,高10米,占地250平方米,平面作八角形。向南有石墓門。相傳關羽首級即埋于此冢內(nèi)。冢前有林碑,高4.8米,碑額題“敕封碑記”,碑陰為董篤行所撰之《關圣帝君行實封號碑記》,其內(nèi)容為關羽的生平、封號以及建廟的情況。
關林大門前有石獅一對,高2.7米,為明代作品。儀門前有鐵獅一對,重三千余斤,乃鑄于明代;拜殿東端懸有明代大鐵鐘,兩端豎立有關羽的大刀;中間有乾隆、慈禧親書匾額;拜殿前月臺上,放置明代鐵花瓶一對。
關帝冢平面為八角形,高10米,占地250平方米,外筑圍墻。冢前石碑高4.8米,下有龜趺,上有雕龍碑首,額題九疊篆書《敕封碑記》,是康熙皇帝給關公追加封號所立碑。護碑亭作全木構八角形,為八面起坡歇山頂,斗拱枋椽交錯勾連,構筑奇巧,別具一格,是清代亭式建筑之典范。碑亭前有明代所立的石供案及石牌坊,石牌坊高10米,寬6米,3道門,正額題“漢壽亭侯墓”5字。
關林已辟為洛陽古代藝術搏物館。廟內(nèi)兩側(cè)長達90米的長廊,分別為碑刻墓志陳列室、石刻藝術品陳列室。共收藏陳列歷代碑刻、墓志、石刻藝術品近20xx件,反映了我國古代石雕藝術的風貌.尤其東漢石辟邪、北魏升仙畫像石棺、隋代石獅等,更是稀世珍寶。碑刻、墓志近1000件,其中許多涉及到古代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均有補史、證史之價值,可謂一部“石史”,并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洛陽導游詞篇八
朋友們,洛陽市委、市政府這些舉措,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其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日益明顯的表現(xiàn)出來。這是一個良好開端。相信不久的將來,洛陽定會以嶄新的姿態(tài)讓世人刮目相看,洛陽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河南洛陽導游詞2
“花王”依舊盛開著,鮮紅的花瓣層層疊疊地,足有七八層,被蒼綠的葉子映著,好似一團團溫暖的火,猶如雍容華貴的貴婦人,這不愧是花中之王。
坐著豪華本田,載著大堆行李,經(jīng)過六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一行七人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九朝古都——洛陽。
四月一日到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的洛陽牡丹節(jié),我們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好機會,來到了歷屆牡丹節(jié)的主會場——王城公園。雖然如今牡丹的敗落期,但仍有一些頑強者傲然挺立,那一株株牡丹綠葉托著圓圓的花骨朵,好像在保護著一顆顆紅寶石?!盎ㄍ酢币琅f盛開著,鮮紅的花瓣層層疊疊地,足有七八層,被蒼綠的葉子映著,好似一團團溫暖的火,猶如洛陽雍容華貴的貴婦人,這不愧是花中之王。接著,我們又來到了精品區(qū),這里的牡丹更是令人眼花繚亂?;ǘ淙缈?,如蓮,如繡球;花瓣似朱唇,似秀眉,似金鱗,妙趣橫生;花俏立于枝頭,有的低垂,有的搔首,有的醉臥,有的挺立,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最讓人稱奇的還是牡丹中的絕品“綠牡丹”。花朵像一團團綠色的繡球,翡翠般晶瑩透亮。千言萬語匯成劉禹錫的一句話“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倍饲f典雅的牡丹構成了美輪美奐的洛陽城。
緊接著,我們來到了第二站——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五a級景點龍門石窟,這里匯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停車場里已經(jīng)都是車,連通道都水泄不通,盡管烈日炎炎,但卻擋不住人們的熱情,瞧,遮陽帽、遮陽傘齊都上陣,甚至有的人把包都頂在了頭上。走進大門,滿眼都是攢動的.人頭,不論河東還是河西,山腳還是山頂,入口還是出口。當然最擁擠的地方還是龍門石窟的代表窟——盧舍那大佛。我們頂著炎熱,拋棄勞累,忍著口渴向大佛臺攀登,那光滑的石階擋不住我們好奇的腳步。當我們穿過人海猛一抬頭時,發(fā)現(xiàn)盧舍那大佛正沖著我們微笑。正如導游所說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能與大佛的眼睛正視。那大佛僅頭就有四米高,耳朵與劉翔齊高。我真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勞,能在奔流的伊水畔、高聳的大山上造就這偉大的建筑群真是奇跡呀!
最后一站是現(xiàn)代人民智慧的偉大工程——小浪底水電站。在山中疾馳了半個小時,終于見到了偉大工程,盡管因為時間關系不能參觀大壩,但傾斜的壩體上三個醒目的大字“小浪底”卻深深鐫刻在我的心頭。感謝工人叔叔們,正是因為他們的辛勤,才有了這偉大的水利樞紐,為華北乃至全國輸送著電??缟蠐u搖晃晃的黃河索橋,望著腳下碧波蕩漾的河水,真讓人在心驚膽戰(zhàn)之際更有一種征服感。
黃昏時分,我們依依不舍地踏上了歸途,難忘洛陽,難忘這九朝古都,更難忘的旅游帶給我的視覺盛宴和精神大餐。
洛陽導游詞篇九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您在牡丹盛開的四月來到美麗的洛陽。我是洛陽市小明星旅游公司的一名導游,我叫快樂一心,希望我一心一意的為您服務,能帶給您無盡的快樂!旅游期間,請大家認清導游旗的笑臉標志,以免跟錯隊伍。
請大家上車后扶好坐好。各位朋友,現(xiàn)在是牡丹盛開的季節(jié),每年的四月都要舉行為期一個月的牡丹花會。到今年為止已經(jīng)成功舉辦了29屆。洛陽牡丹始于隋朝,盛于唐朝而“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各位朋友,關于洛陽牡丹的詩詞,哪位朋友知道一些呢?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p>
呵呵,看來朋友們對洛陽、對牡丹的了解很多啊!謝謝朋友們對我們洛陽的關注。牡丹是中國的傳統(tǒng)名花,賞花是洛陽人民的古老習俗。1982年洛陽將牡丹定位市花,1983年第一次舉辦牡丹花會,洛陽牡丹花會已成為洛陽人民的驕傲,也為中外賓客留下了美好印象。洛陽牡丹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有紅、白、黃、紫、綠、藍、黑及復色九大色系,十種花型,1000多個品種,花朵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牡丹根皮可以入藥,花瓣可以釀酒。
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排隊進入的是洛陽觀賞牡丹最重要的場所——王城公園。相信大家已經(jīng)急不可待了,看著這長長的賞花隊伍,大家就可以想象到花會的盛況。好,我現(xiàn)在將帶領大家一睹洛陽牡丹的風采。這里有牡丹閣、牡丹仙子,大家可以盡情的欣賞國色天香的牡丹:這是嬌嫩的趙粉,潔白的夜光白,黃色的姚黃,花色奇特的二喬……各位朋友可以盡情地合影留念,留作美好的回憶。
各位游客,牡丹花確實讓我們流連忘返,明天我們將游覽文明天下的龍門石窟和天下第一古剎白馬寺。
明天早上七點,我們再見!
洛陽導游詞篇十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城,也是中國著名的九大古都之一,它像是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閃爍在世界的東方。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洛陽著名景點
導游詞
,歡迎參考!世界文化遺產(chǎn)——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20xx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它位于洛陽市南13公里的伊河兩岸,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若門闕,故稱“伊闕”,隋朝始稱龍門。龍門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鑿(公元493年),歷經(jīng)400余年的雕刻,現(xiàn)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0多萬字。兩山窟龕造像以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題材多樣,雕刻精美,蘊涵豐富而蜚聲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達到當時藝術的頂峰及匠心獨具的皇家典范、中原風格而異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題記數(shù)量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譽為“古碑林”。以造像內(nèi)容廣涉佛教信仰的眾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題材也是石窟藝術中所罕見。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cè)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fā)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洛陽白云山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中國十佳休閑勝地。景區(qū)總面積168平方公路,現(xiàn)已開發(fā)白云峰、玉皇頂、雞角曼(小黃山)、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觀光區(qū)和白云湖、高山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園、留侯祠、蘆花谷無大休閑區(qū)。
白云山景區(qū)地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之水于一峰,集三河之靈于一山,為中原獨有,堪稱“中原山水大觀”之絕品。
白云山地處暖溫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平均海拔1800米,夏季最高氣溫不超過26℃,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jù)調(diào)查,有動物204種,植物1991種,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被專家學者譽為“自然博物館”。境內(nèi)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37座,其中玉皇頂海拔2216米,為中原第一峰,是看日出觀云海的最佳處。
這里奇峰俊秀,白云悠悠,瀑布飛跌,林深谷幽。主要景觀有:
有以中原第一峰玉皇頂、雞角曼、仙人橋為代表的奇石險峰景觀;以高山杜鵑林、萬畝原始森林、唐代銀杏林為代表的森林景觀;以九龍瀑布、珍珠潭、黃龍井為代表的瀑潭景觀;以留侯祠、玉皇閣、烏曼寺、云巖寺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云海日出、雞角晚霞、金秋紅葉為代表的物候景觀。
整個景區(qū)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現(xiàn)已成為中原地區(qū)集觀光旅游、度假避暑、科研實習、尋古探幽為一體的復合型旅游區(qū)。
洛陽白云山景區(qū)內(nèi)林深谷幽,奇峰俊秀,白云悠悠,置身白云仙境,總有“人在畫中游,云在樹上飄,水在空中舞”的美感。-視察洛陽白云山景區(qū)時題詞“中原名山”。穆青題詞“白云天下秀”,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揮毫“人間仙境白云山”。
出行時間
鄭州—洛陽的火車特別多,隨時都可以出發(fā)。鄭州火車站對面就是中心汽車站到洛陽的大巴很方便。
從洛陽到白云山有很多選擇:
1、直接從洛陽一運站(火車站對面)到白云山上,票價46元/人。早晨6:30分發(fā)車,而一個小時還有一班(但是周一到周五第二班不一定發(fā)車)大下午1:30還有一班,大概行程3個小時。
建議用第一種方法,比較快,車子也不錯,車老板水平也很好,而且時間上也好,可以中午休息一下然后就到九龍瀑布去玩。
從白云山上到洛陽可以還坐豪華大巴,每天早上7:30,中午1:30分從中心廣場場發(fā)車。
乘車路線 洛陽--伊川--嵩縣--欒川合峪鎮(zhèn)--白云山
少林寺,位于登封縣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若從鄭州、開封、洛陽乘汽車,可直達寺院門前。少林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寺建于少室山麓的叢林茂密之處,故名“少林”。正如《說嵩》中所說:“少林者,少室之林”。少林寺是我國佛教禪宗的發(fā)樣地,所以又稱《少林禪寺》和《大少林》.據(jù)文獻記載,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來洛陽,他0幽棲,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詔于少室山陰,筑少林寺而居之”。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間,另一印度僧人達摩來中國,修禪于嵩山少林寺。他廣集弟子,傳授禪宗,使少林寺的影響日益擴大,傳說達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因此留影于石。
少林寺原有建筑較多,分布較廣?,F(xiàn)在少林寺包羅的范圍除主體建筑常住院外,還有離寺西不遠的塔林,寺西北阜地上的初祖庵,少溪河南岸的南園,缽盂峰下的二祖庵,寺東太室山麓的三祖庵,以及分散在寺周圍的古塔、碑刻等。
常住院是少林寺的主體建筑,位于少溪河北岸,院內(nèi)現(xiàn)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自衣殿、千佛殿(毗盧閣)和地藏殿等,常住院自山門至最后大殿南北長300余米,現(xiàn)有面積約4萬平方米,分前后六所院落。
山門是少林寺最前面的建筑,創(chuàng)修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額懸“少林寺”黑漆方匾,為清康熙皇帝御書。據(jù)《少林寺志》載:此匾原懸于大王殿正門上方,大王殿焚毀后,移于此處,入少林寺山門,是一條寬闊的慢斜坡形雨道,兩旁有許多重要的碑刻,有武則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詩書碑》,還有日本僧人邵元所撰的息庵禪師道行之碑,碑文反映了邵元和息庵禪師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古代中日人民的友好關系。郭沫若為此曾題詩說:“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來唐不讓仁。愿作典型千萬代,相師相學倍相親”。寺內(nèi)還有《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唐嵩岳少林寺碑》、《宋蘇東坡觀音贊》等。另外還有許多著名書法家如米芾、趙孟頫、董其昌、蔡京等人書寫的碑刻。這些碑刻不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都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碑林的盡頭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堂(即藏經(jīng)閣),1920xx年這三座重要建筑都毀于軍閥的兵火。除三大殿之外,被大火燒毀的殿堂還有:鐘樓、鼓樓、客堂、庫房、香積廚、東西禪堂、緊那羅殿、六祖堂、閻王殿和龍王殿,還燒了7棵大柏樹和“五品封槐”等。據(jù)說,大火蔓延了40余天,這是歷史上少林寺最慘重的一次火劫。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有關部門已決定對被毀的建筑進行修繕和整理,天王殿、緊那羅殿、六祖堂、東西禪房和僧院已重修復原。緊那羅殿的0、妙法、持法三尊4米多高的法身,魁梧地挺立在殿中。六祖堂內(nèi)恢復了達摩、慧可等禪宗六代祖師朝拜觀世音菩薩的一組泥塑。菩薩身后是一組巨型山水圖景,表現(xiàn)的是達摩只履歸西的故事,寺內(nèi)的中心建筑——大雄寶殿重建工程于1986年6月完成,1985年7月寺內(nèi)還新建了擁有14廳的捶譜堂,堂內(nèi)塑造有坐撣、念經(jīng)、練功、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通臂拳、羅漢拳、朝陽拳等204身拳武僧,形像逼真。特別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明代小山和尚掛師平倭寇等,英姿颯爽,給少林寺大增風彩。
穿過法堂是方丈室,它的面積約有250多平方米。清乾隆皇帝于十五年(1750年)游祭中岳廟,路過少林寺,當晚即以方丈室為行宮。
方丈室后是達摩亭,又稱立雪亭,相傳這里是禪宗二祖神光為求佛法、恭候達摩、雪沒雙膝的地方。檐下有雕花柱,是一座小巧玲瓏的單檐龐殿式建筑。此亭建于明代,現(xiàn)石柱上有題記。亭內(nèi)神龕中供奉銅質(zhì)達摩坐像。龕上懸有清乾隆皇帝所題“雪印心珠”四字匾。此亭現(xiàn)為寺僧做佛事的場所,內(nèi)有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鑄造的銅鐘及其它鼓、缽等法器。
千佛殿在立雪亭北,又名昆盧閣,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至明崇幀三年(1630年)與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先后進行重修,現(xiàn)為硬山建筑。殿內(nèi)正中的神龕里,供奉昆盧銅佛。殿東端的神臺上,有明代漢白玉雕造的南無阿彌陀佛一尊,西墻下供達摩像一尊。殿內(nèi)東、西和北墻上,繪有彩色壁畫“五百羅漢朝昆盧”。畫面以山水云氣作底襯,并將五百羅漢區(qū)別為上、中、下三層,畫中羅漢,有的降龍伏虎,有的持缽顯法,有的高談闊論,有的朝覲上尊。形象生動、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白衣殿位于千佛殿東,清代硬山建筑。因殿內(nèi)繪有少林拳譜壁畫,所以又稱“拳譜殿”。殿內(nèi)神龕中供奉白衣菩薩銅像。南北山墻畫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場面。北墻繪寺僧徒手搏斗圖共16組。這些畫面生切地再現(xiàn)了古代少林拳的風姿。
地藏殿位于千佛殿西側(cè),原為清式建筑,近年重修。神龕內(nèi)塑有地藏菩薩及左右二侍者像。
除以上主要建筑外,少林寺西側(cè)還有塔院等。據(jù)記載,從隋代起,少林寺內(nèi)就有塔院的建置,唐、宋時又加整修?,F(xiàn)在塔院內(nèi)有古塔兩座,同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為少林寺僧廣慶所建。少林寺為千古名剎,中外游人絡繹不絕。
洛陽導游詞篇十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特產(chǎn),我的家鄉(xiāng)洛陽就有許多著名的風味小吃,如洛陽水席、燙面角、小街鍋貼、漿面條、洛陽餛飩、鐵謝羊肉湯等等等等,其中最好吃的莫過于洛陽水席了。
洛陽水席與洛陽牡丹、洛陽龍門石窟并稱為洛陽三絕。洛陽水席來自民間,是洛陽一帶特有的傳統(tǒng)名吃,酸辣味殊,清爽利口。洛陽水席,故名思義,就是全部熱菜都有湯-湯湯水水;另外熱菜吃完一道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更新。
洛陽水席共設24道菜,包括8個冷盤、4個大件、8個中件和4個壓桌菜,冷熱、葷素、甜咸、酸辣全都有,而且都是用青花海碗舀制。24道菜有菜有湯,上菜的順序也很有講究,在桌子上先擺四葷四素八個涼菜,接著上四個大菜,每上一個大菜中間帶兩個中菜,這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帶子上朝”。接著上四個壓桌菜,最后送上一道“送客湯”。
在這其中牡丹燕菜是鐵定要出場的。我記得第一次吃牡丹燕菜時的情景:牡丹燕菜猶如盛唐時期艷裝出場的婦人,剛一出場就吸引了我的目光,一朵色澤奪目嬌艷的牡丹花浮在湯面之上,花艷、菜香、湯鮮味美、酸辣香郁、爽滑適口,味如燕窩,真是人間美食啊。
洛陽燕菜,漂亮吧。
我從網(wǎng)上看了燕菜的做法:原來它的主料居然是白蘿卜,真的難以想像那細細的絲,吃起來好吃得不得了的燕菜居然是最普通的大蘿卜做成的,我真是感嘆廚師們的高超廚藝,也為我們洛陽有這樣的美食感到驕傲。
閑話少說現(xiàn)在給大家說一下燕菜的做法:把大白蘿卜切細絲,用綠豆淀粉拌勻,上籠屜蒸熟,然后把火腿絲等排在碗底,將蒸好的蘿卜絲放入碗內(nèi),加入鹽、料酒等調(diào)料上籠蒸20分鐘后,扣入海碗,最后加鹽及高湯等調(diào)料,放上牡丹花。
關于燕菜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武則天在洛陽居住時,東關的一戶農(nóng)民家里的地里長出一個幾十斤的大白蘿卜,農(nóng)民覺得這是吉祥的象征,就獻給了武則天。武則天命令御廚把它做一道菜,可是大蘿卜能做出什么好吃的東西啊,做不出來美食惹怒女皇也不是好玩兒的,御廚們沒辦法,經(jīng)過反復的琢磨,就把大白蘿卜切成細細的絲,拌粉清蒸,再配上山珍海味鮮美的湯汁,做成了一道湯菜。女皇吃后是贊不絕口,因為口感很像燕窩,就賜名“洛陽燕菜”。
1973年10月,周恩來陪加拿大來洛陽參觀。著名的廚師精心制作燕菜來招待遠方的客人,要了兩道,客人吃后一起稱贊洛陽燕菜的好吃。周笑著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應該叫它‘牡丹燕菜’。”周的改菜名,讓洛陽水席更加的名聲大振。
洛陽的水席太有魅力了,它讓人吃了還想吃,如果外地游客來洛陽觀光旅游,一定要來品嘗洛陽的水席,如果不吃的話,那可就太遺憾了。
洛陽第三十屆牡丹花會已經(jīng)開始了,歡迎博友們來洛陽看牡丹,感受洛陽的文明和魅力。如果來洛陽一定來找我啊,我一定會當好向?qū)В屇惶摯诵小?/p>
洛陽導游詞篇十二
欒川縣位于河南省西部,東與嵩縣毗鄰,西與盧氏接壤,南與西峽抵足,北與洛寧摩肩,素有“洛陽后花園”和“洛陽南大門”的美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洛陽欒川
導游詞
,歡迎參考!欒川縣位于河南省西部,東與嵩縣毗鄰,西與盧氏接壤,南與西峽抵足,北與洛寧摩肩,素有"洛陽后花園"和"洛陽南大門"的美譽。欒川縣東西78.4千米,南北寬57.2千米,總面積2478平方千米,現(xiàn)轄14個鄉(xiāng)鎮(zhèn),全縣山多地少,有名的山頭達1.2萬個,人均耕地0.59畝,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h城面積10.2平方千米。欒川縣先后榮獲全國衛(wèi)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生態(tài)建設示范縣、全國科技先進縣等56項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欒川還是全國低碳旅游實驗區(qū)和首批中國旅游強縣,是洛陽市下轄經(jīng)濟強縣之一,也是洛陽市重點規(guī)劃建設的衛(wèi)星城市。
欒川是國家首批十七個"中國旅游強縣"之一,并開創(chuàng)了叫響全國旅游界的"欒川模式"。擁有兩個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六個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在全國縣級行政區(qū)域內(nèi)尚屬首例。
有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商品交易中心,有2家五a級旅游休閑酒店(還有2家正在興建),三家四a級酒店,和眾多星級旅游服務酒店。交通設施四通八達:通往洛陽和周邊各縣快速通道暢通無阻,洛欒高速公路正在興建,計20xx年底建成通車,經(jīng)過欒川的其他兩條高速公路也將在今年開工建設。
欒川旅游資源豐富。按國家制定的調(diào)查與評價體系,全國旅游資源分為8大類31個亞類155種基本類型,欒川有8大類26個亞類84種基本類型,分別占全國的100%、83.9%和54.2%。
欒川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qū),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1℃,年日照2103小時,年均降水量862.8毫米,無霜期198天。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有青山、老林、險峰、峻嶺、幽谷、飛瀑、藍天、白云、奇石、溶洞、溫泉、翠竹、小橋、流水、人家,空氣中負離子含量平均3萬個/立方厘米,最高達6萬個/立方厘米,被權威專家測定為中原空氣最清潔的地方。
欒川縣位于本省西部,伊河上游。屬洛陽市。面積2185平方公里,人口30萬,轄15個鄉(xiāng)鎮(zhèn),214個行政村。伊河以南為伏牛山地,海拔1500米,高峰在大門扇啞,海拔2212米。老君山2192米,小河以北為熊耳山地,三條山脈縱貫全境。由于山系復雜,溝深且狹,溪流縱橫,匯集成河。主要河有伊河、小河、明白河,泉水分布很多。年平均氣溫12.1℃年平均降水量為946.7毫米,全年無霜期171天。
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81364萬元,人均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2718元。現(xiàn)有耕地17.7萬畝,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經(jīng)濟作物有煙葉等;森林覆蓋率為54.6%,主要樹種有櫟類、油松、華山松、核桃、刺槐等。礦產(chǎn)資源有鋅、鉬、瑩石等22種,其中鉬金屬儲藏量大,品位高,居全國首位。主要中藥材有柴胡、朱苓、連翹、二花、山萸肉、天麻、桔梗、蒼術、百合、五味子等830種。土特產(chǎn)有菌類食品:猴頭、木耳、香菇等。欒川木耳為全國上品。另外本縣山區(qū)溪流中盛產(chǎn)“娃娃魚”。山里有豹、獐、羚羊、豹等珍貴動物。 境內(nèi)公路總里程486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9.6公里,有國道311線穿過,全長52.7公里;省1條,全長84公里;縣鄉(xiāng)道全長349公里,晴雨通車里程200公里,橋梁72座2365延米15個鄉(xiāng)晴201個行政村通汽車。 漫子頭遺址在城關鎮(zhèn)西河村的漫子頭,距縣城2公里,現(xiàn)有清時樹立的伊群耕莘古地碑。
欒川縣擁有世界級特大型鎢鉬礦床,白鎢金屬儲量在200萬噸以上,鎢平均品位達0.117%,工業(yè)平均品位達0.126%以上,因鎢為緊缺金屬,市場銷路極好。由于本縣財力有限,技術力量薄弱,致使在鉬行業(yè)開發(fā)的同時,每年有120xx噸以上的白鎢流失到尾礦中,經(jīng)濟損失上億元,鎢鉬屬伴生礦,選鎢不需進行礦山開采,可直接從選鉬尾礦中選取,且該縣每年選鉬尾礦都在9000萬噸以上,交通運輸方便。為此急需尋求合作伙伴。
欒川縣位于豫西伏牛山,一直有“洛陽后花園”美稱。
欒川旅游資源豐富。按國家制定的調(diào)查與評價體系,全國旅游資源分為8大類31個亞類155種基本類型,欒川有8大類26個亞類84種基本類型,分別占全國 的100%、83.9%和54.2%。欒川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qū),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1℃,年日照2103小時,年均降水量 862.8毫米,無霜期198天。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有青山、老林、險峰、峻嶺、幽谷、飛瀑、藍天、白云、奇石、溶洞、溫泉、翠竹、小橋、流水、人家,空氣中負離子含量平均3萬個/立方 厘米,最高達6萬個/立方厘米,被權威專家測定為中原空氣最清潔的地方。
欒川交通
大巴:到洛陽錦遠汽車站坐大巴到欒川,35元。
自駕游:走洛欒快速通道,王城大道一直向南到郭寨右轉(zhuǎn)一直走快速路就可以了,開的快的話不到2個小時就能到了,想繞遠走盧氏最少得8個小時才能到。
欒川特產(chǎn)
欒川特產(chǎn)資源豐富。根莖類(天麻、首烏、柴胡、黃芩、黨參等)、果實類(杏仁、山楂、五味子、枸杞子、連翹等)、花葉類(竹葉、二花、茵陳、野菊、辛荑等)、皮枝類(杜仲、桑枝、柳枝、椿皮、竹薷)、藤本樹脂類(松香、桃膠、冬藤、木通、五倍子等)、菌藻類(豬苓、桑寄生、靈芝、銀耳、馬勃等),中藥材有1400多種,年產(chǎn)量500萬公斤以上,醫(yī)藥專家稱之為“豫西天然藥庫”,有“一步三棵藥”之美譽。木耳、香菇、猴頭、鹿茸、核桃、板栗、柿子、蜂蜜等 100多種土特產(chǎn)享譽全國,產(chǎn)品遠銷歐洲和東南亞各國。
欒川旅游景點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洛陽西南160公里處的欒川縣境內(nèi),已開發(fā)了12個景區(qū),100多個景點。境內(nèi)山勢雄偉、峰巒疊嶂、林海茫茫、古木參天。這里 “龍”文化薈萃,自然景觀萬千,四季景色秀麗,奇峰異石林谷幽深。溪水、清潭、瀑布縱橫其間。是原始的、純天然的、無污染的生態(tài)旅游區(qū),是河南省首家“全國文明森林公園”。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是洛陽市的后花園,欒川十大景觀之首。最高峰唱曉峰(俗稱雞角尖)海拔2212.5米,狀如雞角,引吭高歌,勢如刀削,奇險無比。當代作家李準贊譽“秀壓五岳,奇冠三山”。
森林公園內(nèi)的洪洛河,水流湍急,穿石過澗,多有瀑布奔瀉,如天銀河,甚為壯觀。公園內(nèi)峽谷深邃、峭壁林,石壁間多有龕洞布于其上。洞中有洞,清泉叮咚,別有情趣。
老君山坐落在欒川縣城東3公里處,海拔2192米,是伏牛山三大主峰之一,又名景室山。因為相傳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曾在此山歸隱修煉,故而得名老君山。北魏時 建老君廟,鐵椽鐵瓦,金碧輝煌,唐、宋、明、清諸代都把這里尊為道教圣地。老君山氣勢雄渾,“駐足峰巔,放眼四顧,可西瞻秦闕,南望楚地,北眺龍門,東瞰 少林”。歷代文人騷客對老君山多有推崇。山頂太清觀始建于北魏,歷代重修,唐代尉遲敬德曾監(jiān)工重修,明朝最為鼎盛,鐵椽、鐵瓦、金碧輝煌,千百年來,一直 是豫、陜、皖、鄂等地眾香客朝拜的中原道教圣地。
重渡溝
國家4a級景區(qū)。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東北50公里的潭頭鎮(zhèn)內(nèi)。從洛欒快速通道可達,欒川縣城有班車直達。距洛陽市區(qū)120公里。是水域風光風景區(qū)。傳說西漢末年,漢王劉秀為躲避王莽追殺,兩次渡過這道溝河而得名。
重渡溝景區(qū)內(nèi)林茂草豐,雉飛鹿鳴,四季泉水噴涌,常年飛瀑成群,翠竹碧水交織,肥鴨壯鵝嬉戲,水鄉(xiāng)特色濃郁,堪稱“北國一絕”。
抱犢寨
抱犢寨位于欒川縣城西北50公里的抱犢山上,是豫西名寨之一。
周圍都是百丈懸崖,南門壁立千仞;西門兩峰對峙,當中僅隔一米多寬的狹谷;東門右側(cè)有“斷山壕”,屬“一夫當關,萬人莫開”的險要所在。
山上有四季長流的泉水,有遮天蔽日的茂林,寨上有天然石洞名叫“過風雨”,洞內(nèi)原塑有一位懷抱牛犢、白面無須的神像“抱犢真人”,所以人們又把這里叫作“抱犢宮”。
抱犢寨東門以外,有一座山峰,峰上矗立著一座石筍,遠遠望去,酷似一名耄耋老者,當?shù)厝朔Q之為“石老漢”。北門邊懸崖上也有石柱,好似盤膝而坐的老婦,人稱“石老婆”。
傳說二人是老君駕前守丹爐的童男童女,因私自婚配,偷吃仙丹,而被老君罰在此處看守山寨的。
雞冠洞
雞冠洞風景區(qū)位于河南洛陽欒川縣城西三公里處,區(qū)內(nèi)一山,山中一洞,山以形名,洞以山名,故曰“雞冠洞”。雞冠洞洞深5600米,上下分五層,落差138米。目前已開發(fā)洞長1800米,觀賞面積23000平方米,共分八大景區(qū)。洞內(nèi)峰回路轉(zhuǎn),曲徑通幽,景觀布局疏密有致。
養(yǎng)子溝
養(yǎng)子溝風景區(qū)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東5公里處。洛欒快速通道可達。距洛陽市區(qū)142公里。是集山水景觀、歷史文化為一體的旅游區(qū)。因唐代貞觀年間巾幗英雄樊梨花在此安營扎寨,養(yǎng)子、教子而得名。
伏牛山滑雪場
伏牛山滑雪場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西25公里??h內(nèi)有客車直達,距洛陽市區(qū)166公里。是集觀光、會議、休閑、度假、運動(滑雪)為一體的綜合型高山旅游度假區(qū)。由北京協(xié)成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投資興建,20xx年12月28日對外營業(yè)。
九龍山溫泉度假區(qū)
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潭頭鎮(zhèn)東3公里,距洛陽市區(qū)120公里,是集游覽、保健療養(yǎng)、會務、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型旅游度假區(qū)。九龍山溫泉歷史悠久,早在唐神豬年間(公元720xx年)在此建凈安寺已有文字記載:“士農(nóng)商賈,洗浴療疾者絡繹不絕”。1960年,欒川縣衛(wèi)生局在此建防治院,溫泉醫(yī)療作用得以更好的發(fā)揮。1992年,河南省交通廳先后投資1200余萬元,興建各種配套設施。
通天峽
國家2a級景區(qū)。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東18公里,311國道東側(cè)l公里處。距洛陽市區(qū)135公里。屬水域風光旅游區(qū)。因峽谷內(nèi)或群山高聳或天成一線,懸崖峭壁,靈秀峻峨,飛瀑連環(huán)、清流疑是由天而降,故名通天峽,又名通天河。
蟠桃山
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西25公里。縣內(nèi)有客車直達,距洛陽市區(qū)166公里。屬山岳型自然風景區(qū)。于20xx年5月1日對外開放。景區(qū)內(nèi)山、水、石、洞兼而有之,高、險、奇、峻無而不精。古木秀竹,奇花異草,懸崖峭壁,峰巒疊嶂,飛泉吊瀑,碧淵深潭,山青水秀,空氣清新,是不折不扣的天然大氧吧。景區(qū)內(nèi)共分六大區(qū)域,百余景點,區(qū)區(qū)有神化,景景有典故。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春天,山花爛漫,爭奇斗艷,漫山遍野香氣襲人;夏天,飛瀑流泉,壯觀無比,林蔭覆蓋,清涼宜人;秋天,碩果累累,漫山紅葉,層林盡染;冬季,冰凌玉柱,雪樹銀花,讓人陶醉。景區(qū)山頂有5畝的高山牡丹園,花大色艷,每年五一后開放。高山湖泊,水域面積5000平方米,是一個水上游樂園。景區(qū)內(nèi)外有農(nóng)家賓館20多家,大型餐廳一個,可容納300人的會議室一個,是集休閑度假,商務會議,觀光旅游,消夏避暑,尋幽探險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qū)。
倒回溝
省級森林公園。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西南35公里的叫河鄉(xiāng)境內(nèi)。欒川縣城內(nèi)有客車直達。據(jù)洛陽市區(qū)188公里。屬山岳型自然風景區(qū)。因西漢末年,王莽追殺劉秀至此,恰遇漫天飛雪,劉秀倒穿靴子,造成出溝假象后至南陽稱帝而得名。
蝴蝶谷
蝴蝶谷位于欒川縣城 1.5 公里的鼎室山腳下,西臨雞冠洞、東臨老君山。兩側(cè)環(huán)山,中間谷底貫穿一條溪流,谷內(nèi)小橋流水、景色怡人、自然生長著成千上萬只蝴蝶,隨處可見色彩斑斕的蝴蝶在谷間翩翩起舞,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峽谷內(nèi)總面積 15 平方公里,有385 種野生物種,野藤、野果形成綠色長廊,滿山野花 競相斗艷, 進入峽谷,漫天蝴蝶在谷中起舞,情景令人心曠神怡,一些蝴蝶密密匝匝依附在枝葉、灌木叢中、飛瀑流泉之上與自然融為一體,受到游人的干擾后,象炸開了鍋般五顏六色漫天飛舞,幾秒種又聚在一起,因此游人留下:“蝶谷游人多好奇,以物擊之散又聚”的絕妙詩句。谷內(nèi)的蝴蝶繁殖園、標本制作室和購物中心是制作蝴蝶標本和工藝品的場所,陳列了多種蝴蝶文化商品,以滿足游人的購物需求。
寨溝
寨溝風景區(qū)位于欒川縣城東3公里處,景區(qū)內(nèi)有水上樂園、樊梨花寨、象鼻山、情人谷等景點20余處。區(qū)內(nèi)山清水秀,景觀美妙絕倫,更為獨特的“七潭八瀑”落差680余米,泉水如縷如線,依次跌落而下,一級一潭,堪稱瀑中奇觀。最奇異的“過風洞”,深幽莫測,身近洞口可聽“轟嗚”風聲,冬日風暖,夏日風涼,妙不可言。近萬平方米的人工湖,青山綠水相映成輝,蕩舟湖中,心曠神怡。
白云寺
洛陽市欒川縣秋扒鄉(xiāng)之古剎白云寺,背倚千仞白崖,高聳入云。古剎始建于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70年),與洛陽白馬寺(始建于公元68年)是同時代建造的姐妹寺,距今約20xx年,現(xiàn)存四塊碑碣為證。
昔時,晨鐘暮鼓、僧眾誦經(jīng)禮佛聲聞十里開外,香火鼎盛乃豫西一大名寺。土改期間一度遭到破壞,后毀于文革時期,有居士尚記古寺
對聯(lián)
:紅塵滾滾苦海無邊,白云悠悠回頭是岸。今日,古寺在遺址旁邊重建,原遺址依然保存
楊山寨
楊山寨位于嵩縣木植街鄉(xiāng)石滾坪村,與欒川交界。楊山 因宋朝楊六郎在此屯兵而得名。清末,有個叫王天縱的曾在楊山占山起桿,因此而更加出名(詳細介紹請見嵩縣之窗資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