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光曲說課稿一等獎篇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執(zhí)教的是《月光曲》第一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說說這堂課的設計。
《月光曲》課文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讀后,既能讓人進入樂曲描述的如夢似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無限的向往,又能對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愛戴之情。
在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文本的資源優(yōu)勢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1、正確讀寫并理解“蠟燭、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鍵”等詞語。
2、了解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經過,在質疑理解、感情朗讀、想像寫話的語言實踐過程中體會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及了解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3、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
《月光曲》是一個傳說。我發(fā)現這個傳說只是記錄了貝多芬的所見所聞,他的所思所想沒有一個字,但我個人認為,就是這未見一字的空白,恰恰是月光曲產生的核心所在。一首偉大樂曲的產生,我相信老師們會認同,它不僅靠天賦,不僅僅靠豐富的想象,更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所以貝多芬自己也說,我為什么要作曲,因為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這是我這堂課唯一引用的課外資源。所以我把這堂課的暗線(貝多芬內心的想法)轉化為我整堂課的明線、主線。讓學生入情入境,將心比心,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了解他豐富的心理和情感,我想這是符合高段的學段特點,也是符合本單元的主題。只有走進藝術家,才能走進藝術,才能欣賞藝術。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像貝多芬一樣,今天經歷一次溫暖的,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
“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是新課標以及本冊教材的要求,我緊緊圍繞第三自然段:兄妹對話,第七自然段:盲姑娘與貝多芬對話,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我很努力地根據文本的不同特點選擇設計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比方說,對兄妹倆的對話是在我老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感悟的,以情境體驗為中心,以感情朗讀為重點,而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對話,我是讓學生質疑、感悟,以探究性學習為重點,同學們的問題都提得非常好。
依據課堂教學靈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課的教學流程大致為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樂曲激趣、激情導入:
課始,播放貝多芬《致愛麗絲》,進而了解貝多芬。
(二)進入問題,自主感悟,感情誦讀。
教師引出問題:究竟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創(chuàng)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三)入情入景,想象寫話,欣賞音樂。
1、 師生共讀“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語段: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了琴鍵。
2、 重新回到問題:貝多芬此時此刻會想些什么?
3、進一步了解貝多芬,聯系上文,想像寫話,體會貝多芬內心情感。
讀寫結合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專門設計了“貝多芬準備再談一曲時心里想什么”的書面語言訓練,讓學生想象寫話。
月光曲說課稿一等獎篇二
一、說教材:
《月光曲》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以“藝術的魅力”為專題。選編本組教材的意圖。
三是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
四是從實際出發(fā),根據各自條件,經過閱讀和其他渠道盡可能多地了解各種藝術。
《月光曲》講述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命的同情和熱愛,同時也告訴我們,完美樂曲的產生不僅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課文文脈清晰,文章有明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過程。暗線是貝多芬的感情發(fā)展。這種感情的發(fā)展與盲姑娘對音樂喜愛的感情是交織在一齊的。另外,體會作者在敘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加深刻是文章的主要寫作特點。
二、說學情:
《月光曲》這篇課文,感情深沉,意境深遠,異常是第九自然段聯想和想象相結合的表達效果,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需要教師引導學習,反復品悟語言內涵,真正讀出深層次體驗,在此基礎上到達與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通。
三、
說教學
目標: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等詞語。
2、根據課文線索概括主要資料。體會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及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
3、學會分辨實在的事物和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意境,感受樂曲美妙和作者在敘事中將兩者恰當結合,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深刻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四、說教學重點:
定為使學生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的,體會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及感情變化原因。
五、說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在敘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深刻。
六、說教法:
抓住重點、默讀思考、讀后交流、朗讀悟境、欣賞體會、感悟寫法、拓展閱讀、遷移運用和多媒體輔助教學。
七、說學法:
讀思、批畫、體悟、說與寫。
八、說教學流程:
結合211導學練三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模式,讓教法、學法充分應用于課堂,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安排了兩課時教學。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二、檢查字詞學習情景(重點指導“粼”和“霎”的書寫)
三、抓住課文線索概況文章主要資料[網友投稿]
四、探尋原因,體會情感
五、小結
以上五個環(huán)節(jié)的實施,主要為了達成兩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等詞語。
2、根據課文線索概括主要資料。體會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及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溫故而知新。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復習兩個知識點:一、聽寫詞語二、回顧課文主要資料。經過復習,做好與第二課時資料的銜接,使整個教學渾然一體。
二、抓住重點品讀感悟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相信學生的本事,沒有眉毛胡子一把抓。重點放在了八九自然段上。文章的第八九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落,最能表達月光曲旋律和作者情感的變化,是文章的精妙之處,是本單元及本課讀寫訓練的著力點,應當把更多的時間停留駐足在此,引導學生讀思、勾畫批注、概括畫面、朗讀悟境、欣賞體會。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小點。默讀八九自然段,勾畫批注,分辨出哪些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實在在的事物產生的聯想。品讀第九自然段,體會作者是如何用文字來描述《月光曲》旋律的變化的。在那里我做了三個預設。預設1首先出示重點句段,引導學生用四字詞語概括畫面。有效的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本事,學生借助這些詞語還能夠清晰的想象畫面。有利于后面的朗讀指導。預設2聯系文章資料,體會月光曲旋律的變化和貝多芬情感變化之間的聯系。用感情朗讀表現景象的變化、月光曲旋律的變化以及貝多芬情感的變化。學生用繪聲繪色地個性化朗讀,再現文本的情境,彰顯語言學習的魅力。內化語言、體悟情感、積淀語感。在品讀感悟的基礎上,和孩子們一齊欣賞《月光曲》讓語言與音樂相通相諧。
三、領悟寫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閱讀中,要初步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并在習作中加以運用。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根據看到的、聽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產生的聯想。這樣寫的好處是使文章資料更具體、更豐富,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應鼓勵學生在習作時,不僅僅要把自我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寫下來。在記事中恰當地加進自我的聯想,文章就會更加的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加豐富,更加深刻!
四、拓展閱讀扎實訓練: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借以訓練學生的語言本事?!?,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目的是讓學生將學到的方法在課外拓展閱讀中得以實踐。學生親歷了概括、表達、訓練的過程,奠定了授之以漁場的方法。
五、讀寫結合,遷移運用: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使學生學會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學會閱讀和表達。朱作仁教授曾說“很多讀寫,讀寫結合是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所以,我設計了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寫一段話,進一步訓練了學生的語文本事。
月光曲說課稿一等獎篇三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執(zhí)教的是《月光曲》第二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課堂預設五個方面說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月光曲》是義務教育新課程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二篇課文。教材的編排按專題組織單元,本文是單元主題為“藝術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貝多芬同情窮兄妹倆為他們彈琴,并即興創(chuàng)作了月光曲的故事。課文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讀后,既能讓人進入樂曲描述的如夢似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無限的向往,又能對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愛戴之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币虼耍诮虒W中,我依據課標理念,充分發(fā)揮文本的資源優(yōu)勢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二、以學定教說目標
學生基本情況:本班共有學生46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6人。學生大多數對語文學習有一定的興趣,基本上能靜下心來閱讀,多數人有記筆記的好習慣,有一定的識記能力,但學生比較內秀,傾聽的多,表達的少,存在兩級分化的現象。
上節(jié)課學習情況:
在第一課時學生已經預習了課文,掌握了字詞,能熟讀課文,能大致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诖?,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預設的本課教學目標為: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背誦第九自然段。
2、了解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
3、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教學難點為:
1.探究貝多芬情感變化的原因。
2.感受音樂的旋律和魅力。
三、整合資源說策略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1、以讀促悟策略:在教學中,實行多向互動,通過多種形式的導讀,使學生讀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內化為學生自己腦中的畫面,從而體會貝多芬樂曲音樂的魅力。
2、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主要通過ppt課件展示文章重點句段,并結合《月光曲》音樂,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領學生進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當中。
3、適時引導策略:因為本課容量較大,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現文本內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師敘述相關文本,自然過渡的辦法,突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心。
四、多向互動說過程
依據課堂教學靈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課的教學流程大致為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復習導入,概述課文主要內容
1、學生聽寫詞語:傳說、譜寫、盲姑娘、蠟燭、琴鍵、清幽。
2、試著用上述詞語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探究,體會感情
1、敘述故事,領會“平靜”
教師敘述貝多芬演出結束后散步的情節(jié),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當時輕松平靜的心境。之后教師在通過敘述貝多芬聽到有人斷斷續(xù)續(xù)彈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聽到了對話——課件出示對話。
2、品讀對話,領悟“感動”
引導學生品讀人物對話,體會兄妹倆的互相體貼,并通過想象貝多芬的心理活動,體會兄妹倆的手足之情給貝多芬?guī)淼母袆雍退麑π置脗z的同情,從而理解貝多芬為什么要彈琴給盲姑娘兄妹聽。
3、思讀語言,領悟“激動”
貝多芬為盲姑娘彈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沒有馬上離開,又要彈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這樣做呢?教師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找到盲姑娘的語言,課件出示語言,學生通過品讀,體會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和對音樂的理解,領悟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動心情及借助月光譜曲表達心情的現實。
(三)品讀揣摩,入畫悟情
劉勰曾說:“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彼栽谶@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引導學生學習寫《月光曲》內容的第九自然段,通過默讀思考、讀后交流、朗讀悟情、欣賞體會等活動,將《月光曲》的意境內化為學生自己腦中的畫面,達到學生個性化體驗,使之與兄妹倆產生情感共鳴。具體做法是:
1、默讀課文,想象畫面
課件出示課文第九自然段的內容。學生自己默讀本段,并想象眼前出現了什么畫面。
2、根據描述,展示畫面
根據學生描述,教師相機出示三幅畫面,引導學生想象樂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喜歡讀哪一處就讀哪一處,教師通過激勵評價,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的體驗,努力走進畫面描述的意境中去。
3、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學生閉眼想象。
教師指導:在樂曲中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或感受到了什么?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皮鞋匠的聯想,拓寬思路,說出自己對樂曲的獨特感受和理解。
(四)、精巧點撥,學習寫法。
引導學生區(qū)分第九自然段中哪些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所產生的聯想,體會其好處。
(五)、激情總結,目標達成。
五、精心設計說預設。
(一)復習導入,概述內容7分鐘
(二)精讀探究,體會感情15分鐘
(三)品讀揣摩,入畫悟情14分鐘
(四)、精巧點撥,學習寫法。3分鐘
(五)、激情總結,目標達成1分鐘
月光曲說課稿一等獎篇四
1.說課內容:《月光曲》。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冊第六單元第二篇閱讀教學教材,是繼第五單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歸并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的訓練后,進行用幾個問題,再把問題的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的閱讀訓練。這也是本冊教材閱練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文的閱讀訓練就是將上一課《兩塊銀元》中學到的方法在本課的學習時加以嘗試、運用,也為下一課《五月端陽》的教學即回答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第3次訓練作了奠基。
3.教材特點,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全文可分為兩段,第一段僅僅是個引子,第二段是個完整的故事,而整個故事的內容又分兩部分加以敘述,其中分別敘述了貝多芬從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愛好從而走進茅屋為她親自奏了兩曲,從而產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譜寫了《月光曲》的情景。課文語言優(yōu)美,感情豐富,意境優(yōu)雅,適宜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閱讀訓練的好材料。若是進行多媒體教學,更能激發(fā)學生情感,不僅能讓學生體會美的意境,更能讓學生受到同情勞動人民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為了充分發(fā)揮本教材的優(yōu)勢,關鍵在于讓學生正確回答課后問題,能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突破難點: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內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貝多芬說的兩次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教材的內容,依照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進一步學會運用問題答案歸并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2)學會生字券,理解13個詞語的意思,運用譜寫、傳說、幽靜、純熟、陶醉等詞,描述畫面進行語言訓練。
(3)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5.課時安排:3教時
第一教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大意,理清文脈,并學習第一段。
第二教時:按課后練習1的問題細讀課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教時: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9自然段??偨Y課文,句段練習,進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月光曲說課稿一等獎篇五
(一)教材簡析
《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鋼琴獨奏曲,具有深邃、雋永的意境和優(yōu)美、和諧的曲調。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傳奇故事,展現了他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卓越的藝術才華,同時體現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熱愛勞動人民的音樂家。文章采用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不僅語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極富感染力。本單元意在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美好情感和感悟能力,讓學生領悟到音樂所包含的文化內涵。
本文計劃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以學生自學課文為主。第二課時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品讀《月光曲》的內容,細讀貝多芬為何能創(chuàng)作出如此美妙的樂曲。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a、理解“幽靜、傾聽、純熟、激動、陶醉”等
詞語
b、熟讀并背誦第九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a、通過農遠設備和資源應用,欣賞《月光曲》的意境。
b、抓住情境特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重點段落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貝多芬為兄妹作曲,理解貝多芬人性中的光輝,了解他是一位同情和熱愛勞動人民的音樂家。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旋律,通過朗讀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難點: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熱愛勞動人民的音樂家。
(四)教具準備
農遠設備和資源,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設計理念
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的發(fā)展,體現“五主一輔”原則,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以教材為主源;以學生情感的升華為主旨;以農遠資源的聲像技術為輔助的原則,確定學生的主體意識、訓練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二)學情分析
對于音樂的欣賞,農村的學生只停留在表面,對國外音樂家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不能將音樂與生活聯系,本課的教學是拉近學生和音樂距離的良好時機,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欣賞,更要讓他們懂得欣賞。
(三)教法
在教學中我利用農遠資源的聲像特點,采用“聽、看、讀的情境激發(fā)式”教學來激發(fā)學生“學”的欲望。
1、聽音樂。通過傾聽讓學生走進課文。
2、看圖片。通過欣賞讓學生入情入境。
3、讀文本。通過誦讀品味讓學生以讀為突破口,品悟人物內心情感。
以讀促思,以讀悟情是本文教學成功的關鍵。聽曲、品文、悟情的教學過程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樂曲之美,領悟到語言之美,更讓學生體會到人的`情感之美。
(四)學法
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教師之為教者,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此為善教者?!毕胍蔀椤吧平陶摺?,必須向學生傳授科學的學習方法。
1、自主探究:通過不同任務、不同目的的欣賞和朗讀,讓學生探究自悟。
2、質疑解難:引導學生通過上下文的語境以及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內涵。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的三維目標和對教材的全面分析,我按照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實施既定的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導入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會為同學們播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說一說這是什么曲子,聽了以后有什么樣的感受,并引導學生說出文章的課題《月光曲》。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在于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由于生活閱歷的局限,使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只停留在表面,所以本課的導入從感性認知入手,教師利用農遠聲像資源,將課文中描寫《月光曲》意境的文字以音樂的形式在課堂上加以呈現,讓學生的情感因受環(huán)境氛圍的感染而產生變化,運用農遠課件播放的月光曲是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學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二)品讀課文,知《月光曲》
《月光曲》的內容是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的。首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兄妹倆在聽到《月光曲》時的表現,并用圈劃的方式區(qū)分出虛寫和實寫。同時出示課件,呈現描寫《月光曲》內容的段落。其次,對照出示的課件,提出要求,找一找自己喜歡的畫面來讀一讀,并且說說為什么喜歡?這樣寫好在哪里?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品讀之后,教師配樂朗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跟隨著教師范讀走近音樂的深處。
(設計意圖:第二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在于借助語言文字,提升學生對音樂意境的感悟能力。為了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的魅力,逐漸自主獲得語言畫面體現意境美的教學策略,我抓住“朗讀”這一教學手段。通過農遠多媒體課件展示重點段落,讓學生自由鑒賞,朗讀品析,讓學生在讀和說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提高表達能力。重點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結合課件的圖片資源和文中的優(yōu)美文字,抓住舒緩、曲折和高昂的語調,有層次性,入情入境地讀。教師的課件配樂朗誦則讓學生陶醉于音樂中,感悟音樂的意境。這也為下文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作了鋪墊。)
(三)精讀課文,悟人性美
第三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為了更好的體現“五主一輔”的原則,此環(huán)節(jié)重點抓住,農遠課件和互助合作訓練的結合。通過合作實踐探究新知。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1)被兄妹情感動品味親情美
教師提出質疑,為什么貝多芬會創(chuàng)作出如此美妙的音樂?此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帶學生精讀課文。課件出示兄妹倆的對話,請同學對照課件練習分角色朗讀,評析人物心理活動。
(2)遇知音而激動體會人性美
課件出示貝多芬彈鋼琴的畫面,盲姑娘入神的傾聽,同時出示盲姑娘的對話,讓學生自由讀,揣摩盲姑娘的心情。進一步提出質疑,對話中哪里可見盲姑娘的心情?最后在理解的基礎上,請學生再來讀一讀課文。
(3)尋找環(huán)境描寫欣賞月光美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交流,對學生的各種方法都給以表揚和鼓勵。最后引出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p>
(設計意圖:第三環(huán)節(jié)著重讓學生體會貝多芬人性中的光輝,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美好情感。教學上需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剝絲抽繭。解決這個教學難點的關鍵在于運用課件突出妹妹的對話,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盲姑娘這里,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揣摩人物心情的方法,分析盲姑娘因為家庭貧窮而艱難地堅持著自己的音樂夢想,聽到貝多芬演奏樂曲后的激動心情。農遠課件的運用,是凸顯人物內心變化的關鍵點,讓學生一目了然,確保了人物內心探索的順利和高效,從而也解決了本單元的教學難點。此外安排了質疑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發(fā)散思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情境再現,主題升華
教師通過課堂小結梳理課文結構,再現月光曲的意境,升華課文主題。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領悟樂曲包含的文化內涵,升華主題。為了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教師注意知識的回顧和情感的升華,利用板書引導學生將文章片段一一串聯,從整體的角度回顧課文。課文的結束再次播放《月光曲》,讓學生一邊欣賞音樂和畫面,一邊朗誦文中對應的句子。此時農遠課件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使學生完成了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整體回歸,使學生的情感達到了新的感性高度。)
四、布置作業(yè)
二選一:
1、聆聽《月光曲》,寫出你想象的畫面
2、課后搜集資料,認識貝多芬音樂的文化內涵
(設計意圖:二選一的作業(yè)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幫助學生鞏固課內、拓展課外的知識。)
五、板書設計
月光曲說課稿一等獎篇六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音樂”主題中的《月光曲》第二課時。這節(jié)課我按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一、說教材;二、說教材教法;三、說教學過程;四、作業(yè)設計;五、板書設計。
(一)教材簡析
《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鋼琴獨奏曲,具有深邃、雋永的意境和優(yōu)美、和諧的曲調。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傳奇故事,展現了他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卓越的藝術才華,同時體現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熱愛勞動人民的音樂家。文章采用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不僅語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極富感染力。本單元意在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美好情感和感悟能力,讓學生領悟到音樂所包含的文化內涵。
本文計劃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以學生自學課文為主。第二課時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品讀《月光曲》的內容,細讀貝多芬為何能創(chuàng)作出如此美妙的樂曲。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a、理解“幽靜、傾聽、純熟、激動、陶醉”等
詞語
b、熟讀并背誦第九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農遠設備和資源應用,欣賞《月光曲》的意境。
b、抓住情境特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重點段落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貝多芬為兄妹作曲,理解貝多芬人性中的光輝,了解他是一位同情和熱愛勞動人民的音樂家。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旋律,通過朗讀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難點: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熱愛勞動人民的音樂家。
(四)教具準備
農遠設備和資源,多媒體課件
(一)設計理念
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的發(fā)展,體現“五主一輔”原則,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以教材為主源;以學生情感的升華為主旨;以農遠資源的聲像技術為輔助的原則,確定學生的主體意識、訓練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二)學情分析
對于音樂的欣賞,農村的學生只停留在表面,對國外音樂家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不能將音樂與生活聯系,本課的教學是拉近學生和音樂距離的良好時機,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欣賞,更要讓他們懂得欣賞。
(三)教法
在教學中我利用農遠資源的聲像特點,采用“聽、看、讀的情境激發(fā)式”教學來激發(fā)學生“學”的欲望。
1、聽音樂。通過傾聽讓學生走進課文。
2、看圖片。通過欣賞讓學生入情入境。
3、讀文本。通過誦讀品味讓學生以讀為突破口,品悟人物內心情感。
以讀促思,以讀悟情是本文教學成功的關鍵。聽曲、品文、悟情的教學過程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樂曲之美,領悟到語言之美,更讓學生體會到人的情感之美。
(四)學法
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教師之為教者,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此為善教者?!毕胍蔀椤吧平陶摺?,必須向學生傳授科學的學習方法。
1、自主探究:通過不同任務、不同目的的欣賞和朗讀,讓學生探究自悟。
2、質疑解難:引導學生通過上下文的語境以及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內涵。
根據本課的三維目標和對教材的全面分析,我按照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實施既定的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導入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會為同學們播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說一說這是什么曲子,聽了以后有什么樣的感受,并引導學生說出文章的課題《月光曲》。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在于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由于生活閱歷的局限,使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只停留在表面,所以本課的導入從感性認知入手,教師利用農遠聲像資源,將課文中描寫《月光曲》意境的文字以音樂的形式在課堂上加以呈現,讓學生的情感因受環(huán)境氛圍的感染而產生變化,運用農遠課件播放的月光曲是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學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二)品讀課文,知《月光曲》
《月光曲》的內容是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的。首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兄妹倆在聽到《月光曲》時的表現,并用圈劃的方式區(qū)分出虛寫和實寫。同時出示課件,呈現描寫《月光曲》內容的段落。其次,對照出示的課件,提出要求,找一找自己喜歡的畫面來讀一讀,并且說說為什么喜歡?這樣寫好在哪里?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品讀之后,教師配樂朗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跟隨著教師范讀走近音樂的深處。
(設計意圖:第二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在于借助語言文字,提升學生對音樂意境的感悟能力。為了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的魅力,逐漸自主獲得語言畫面體現意境美的教學策略,我抓住“朗讀”這一教學手段。通過農遠多媒體課件展示重點段落,讓學生自由鑒賞,朗讀品析,讓學生在讀和說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提高表達能力。重點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結合課件的圖片資源和文中的優(yōu)美文字,抓住舒緩、曲折和高昂的語調,有層次性,入情入境地讀。教師的課件配樂朗誦則讓學生陶醉于音樂中,感悟音樂的意境。這也為下文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作了鋪墊。)
(三)精讀課文,悟人性美
第三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為了更好的體現“五主一輔”的原則,此環(huán)節(jié)重點抓住,農遠課件和互助合作訓練的結合。通過合作實踐探究新知。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1)被兄妹情感動、品味親情美
教師提出質疑,為什么貝多芬會創(chuàng)作出如此美妙的音樂?此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帶學生精讀課文。課件出示兄妹倆的對話,請同學對照課件練習分角色朗讀,評析人物心理活動。
(2)遇知音而激動、體會人性美
課件出示貝多芬彈鋼琴的畫面,盲姑娘入神的傾聽,同時出示盲姑娘的對話,讓學生自由讀,揣摩盲姑娘的心情。進一步提出質疑,對話中哪里可見盲姑娘的心情?最后在理解的基礎上,請學生再來讀一讀課文。
(3)尋找環(huán)境描寫、欣賞月光美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交流,對學生的各種方法都給以表揚和鼓勵。最后引出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
(設計意圖:第三環(huán)節(jié)著重讓學生體會貝多芬人性中的光輝,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美好情感。教學上需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剝絲抽繭。解決這個教學難點的關鍵在于運用課件突出妹妹的對話,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盲姑娘這里,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揣摩人物心情的方法,分析盲姑娘因為家庭貧窮而艱難地堅持著自己的音樂夢想,聽到貝多芬演奏樂曲后的激動心情。農遠課件的運用,是凸顯人物內心變化的關鍵點,讓學生一目了然,確保了人物內心探索的順利和高效,從而也解決了本單元的教學難點。此外安排了質疑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發(fā)散思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情境再現,主題升華
教師通過課堂小結梳理課文結構,再現月光曲的意境,升華課文主題。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領悟樂曲包含的文化內涵,升華主題。為了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教師注意知識的回顧和情感的升華,利用板書引導學生將文章片段一一串聯,從整體的角度回顧課文。課文的結束再次播放《月光曲》,讓學生一邊欣賞音樂和畫面,一邊朗誦文中對應的句子。此時農遠課件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使學生完成了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整體回歸,使學生的情感達到了新的感性高度。)
二選一:
1、聆聽《月光曲》,寫出你想象的畫面
2、課后搜集資料,認識貝多芬音樂的文化內涵
(設計意圖:二選一的作業(yè)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幫助學生鞏固課內、拓展課外的知識。)
五、板書設計
《月光曲》
月光美
親情美
人性美
(設計意圖:教師運用月光美、親情美和人性美將教學過程一一串聯。既體現了本課教學的難點,也易于讓學生接受。)
本課教學設計的教學重點,在于為學生再現《月光曲》所表現的優(yōu)美意境,從波光粼粼的海面到波濤洶涌的大海,這些畫面只有借助農遠多媒體課件才能呈現。農遠設備和資源的運用拉近了音樂與學生的距離,同時也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設備在學習過程中的巨大優(yōu)勢。
月光曲說課稿一等獎篇七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新課標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6課《月光曲》,是本冊第八單元第二篇精讀教學教材,這篇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命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傳說、美景、深情于一爐。
根據人教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譜寫、傳說、幽靜、純熟、陶醉等詞語的意思。
能力目標: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能分辨事物和聯想。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情感目標:了解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經過,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1、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景。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難點: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景。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物,它對教學起著指導作用。根據教材本身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著重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并且更重要的是考慮如何讓學生在參與上耗費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采用了嘗試教學、變序教學等多種方法,利用多媒體軟件,運用“以讀代講”、“嘗試練習”、“點撥議論”的方法。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fā)展的時代,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先運用嘗試、自學的方法,再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合作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滲透“讀”、“思”、“議”、“悟”、“勾”等學法。
第一教時
一、音樂導入,揭示課題
新課前,我應用情景教學,多媒體出示貝多芬畫像,隨后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并隨樂聲簡介貝多芬,讓學生明確貝多芬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他為人民創(chuàng)作,為人民演奏,人民對他十分愛戴和敬仰。創(chuàng)設出濃郁的情景氛圍,使學生進入情景,既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又暗示了課文的內容中心,引出課題。
(播放《月光曲》錄音,讓學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誘發(fā)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初讀課文時,聽課文配樂朗讀。思考:課文主要講的什么事?
(課文錄音的播放,把學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三、檢查預習字詞情況(落實字詞教學)
四、學習課文
1、齊讀第一段,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學習課文的第一節(jié),學習本節(jié)時,重點理解“譜寫”一詞,及本節(jié)的主要意思。學習課文第一節(jié)后,點出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總的介紹)
2、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其它段落,找出課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繪了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多讀幾遍,想象描繪的景象。(第九自然段)
3、畫出描寫皮鞋匠聯想的句子。
4、體會感悟。
(1)課件出示句子——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大大的眼睛。
(2)請學生自由讀這個句子,大家讀了覺得怎么樣?還美嗎?我們來讀這些聯想的句子。
a “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灑遍銀光?!?/p>
b“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c“海面上刮起了大風……”
(3)匯報這部分內容,教師相機指導朗讀。(柔和、徐緩、有力、快速、高昂激蕩)
(4)欣賞畫面,傾聽音樂,感情朗讀
(5)指導朗讀這段課文,并初步背誦。
(直奔文章重點,體會樂曲意境:本篇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悟《月光曲》的內容,而文章并沒有描寫《月光曲》的琴聲、節(jié)奏及旋律,而這一內容文章是通過皮鞋匠聽音樂時的聯想表現出來的,為此,我讓學生勾畫出皮鞋匠聽音樂時聯想的文字,合作學習,初步體會樂曲的三層變化,再用多媒體施放月色海天的圖畫,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靜”、“月亮升高,穿過微云”、“月光照耀,風起浪涌”。并配與月色海天圖畫相對映的《月光曲》的三具樂段,即輕松舒緩的、漸強發(fā)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師再用富于感情的語言朗讀三層文字。這樣,以圖畫展現情景、以音樂渲染情景、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音樂、美術、語文三門學科成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體,深深地撼動了學生的心靈,從而突破了重點,并讓學生分辨了事物和聯想。這一步,體現了學法“勾”和“議”。在落實這一環(huán)節(jié)時,著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寫實”和“聯想”部分。(結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繪的景象,讓學生在具體的形象中感受與理解)從而使學生領悟到:以景物的變化引起曲調的變化,再以曲調的變化體會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
五、結束語:
如此美好的樂曲,深深地吸引了我們,那么,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激情、創(chuàng)作靈感又是從何而來的呢?下節(jié)課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如此美好的樂曲,貝多芬是在怎樣的心境和激情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呢?下節(jié)課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來得出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靜,聽到琴聲;走進茅屋,引起同情;遇見知音,非常激動;環(huán)境清幽,創(chuàng)作名曲。讓學生明白兄妹貧窮的現狀與貝多芬憎惡社會的激情,使得貝多芬的心情在變化,而窮兄妹倆,特別是對愛音樂又懂音樂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對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礎,從而讓學生體會了貝多芬的卓越才華,和他對勞動人民的關心、熱愛。)
六、作業(yè):
背誦第九自然段
板書設計:26月光曲
柔和徐緩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有力快速月亮升高風卷巨浪
高昂激蕩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總之,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旨在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培養(yǎng)學生多種能力的指導思想。
月光曲說課稿一等獎篇八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執(zhí)教的是《月光曲》第二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說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課文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讀后,既能讓人進入樂曲描述的如夢似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無限的向往,又能對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愛戴之情。
在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文本的資源優(yōu)勢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二、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弄清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貝多芬同情窮苦人民的思想。
教學難點:1.探究貝多芬情感變化的原因。
2.感受音樂的旋律和魅力。
三、整合資源說策略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1、以讀促悟:在教學中,實行多向互動,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讀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變成腦中的畫面,從而體會貝多芬樂曲音樂的魅力。
2、情境創(chuàng)設:主要通過課件展示月夜圖片、文章重點句段,并播放《月光曲》,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領學生進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當中。
3、適時引導:本課容量較大,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現文本內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師敘述相關文本,自然過渡的辦法,突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心。
四、多向互動說過程
依據課堂教學靈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課的教學流程大致為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配樂朗讀、激情導入:
教師配樂朗讀第九自然段。這樣設計的原因是通過文章主人公拉近師生與文本的距離,給聽者一種融合的感覺。
(二)品讀揣摩,入畫悟情
劉勰曾說:“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遍喿x教學中應該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所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通過默讀思考、讀后交流、朗讀悟情、欣賞體會等活動,將《月光曲》的意境內化為學生自己腦中的畫面,達到學生個性化體驗,使之與兄妹倆產生情感共鳴。具體做法是:
1、配樂朗讀,想象畫面
學生聽師朗讀并想象眼前出現了什么畫面。
2、根據描述,展示畫面
根據學生描述,教師相機出示三幅畫面,引導學生想象樂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讀。
3、配樂齊讀,體會悟情
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生齊讀第九自然段,讀出自己獨特感受和理解。
(三)精讀探究,探尋靈感
1、品讀對話,領悟“感動”
引導學生品讀人物對話,體會兄妹倆的互相體貼,體會兄妹倆的手足之情給貝多芬?guī)淼母袆雍退麑π置脗z的同情。
2、思讀語言,領悟“激動”
引導學生找到盲姑娘聽完一曲后的語言,課件出示語言,學生通過品讀,體會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和對音樂的理解,領悟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動心情及借助月光譜曲表達心情的現實。
3、美讀環(huán)境,領悟“美景”
引導學生找到當晚景色描寫的句子,體會什么是情景交融。
4、激情敘述,總結全文
本課的板書設計圍繞教學重點,按三條線索展開,分別由皮鞋匠聯想到的畫面、樂曲的旋律、貝多芬的心情變化組成,通過板書,既可以了解《月光曲》的旋律,也能使大家明確《月光曲》創(chuàng)作的原因。
(四)欣賞拓展
播放《十面埋伏》選段,聽、想、說、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