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清明節(jié)的習俗 清明節(jié)有三倍工資嗎篇一
古代的時候,人們就認為,清明節(jié)即起始于節(jié)氣。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稱:“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边@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故有“三月節(jié)”之稱。后來,《歲時百問》一書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憋@而易見,清明節(jié)是因它所處的時令,在光照、氣溫、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后來,皇帝為了紀念忠臣介子,把這天叫做寒食節(jié)(也就是今天的清明節(jié))。久而久之,清明節(jié)就成為了拜祭祖先的日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說話間,不知不覺就到了爺爺奶奶的墓地前,墓地坐落在一片開滿油菜花的田地里。背面是高高的土坡,土坡旁邊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河岸上一排垂楊柳隨著春風輕舞,偶爾有幾只小鳥忽的一下飛走又忽的一下飛來,給寂靜的墓地帶來一絲活力……
來到墓旁,只見整個墓地雜草叢生,一塊石頭碑上刻著爺爺奶奶的名字、出生及其逝世的時間,我算了一下,爺爺和奶奶年紀輕輕地就去世了,聽爸爸講爺爺奶奶都是十分勤勞善良的農(nóng)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節(jié)約來的錢都供給爸爸念書,自己有病了也舍不得看,當爸爸剛剛參加工作,日子剛剛好起來,本該享福了,卻不幸得了重病去世了……看到眼前的景象,我的心情也變得沉悶起來,難怪杜牧在詩中說“路上行人欲斷魂”,爸爸跟媽媽不聲不響地拔著墓上的野草,我也默默地拔著……雖然我沒有見過爺爺奶奶,但是兩行思念傷心的淚水還是不爭氣的流了下來……
雜草清理干凈了,爸爸點上了紙錢,紅紅的火焰映紅了爸爸的臉,爸爸凝視著一張張寄托哀思的紙錢在火中發(fā)黃,卷起,變灰……臉頰上流下了不知是淚水還是汗珠。我默默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給爺爺奶奶磕了三個頭,心里暗暗發(fā)誓:一定要給爺爺奶奶爭氣,不讓他們的辛勞白費……
今年清明時節(jié)雖然沒有雨紛紛,但是路上行人一樣欲斷魂……
清明節(jié)的習俗 清明節(jié)有三倍工資嗎篇二
以前的我,從未知道在清明這天的感受是什么,現(xiàn)在我隱隱約約明白了,清明就是“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钡臒o奈。
由于前幾天買的魚只剩下一只了,所以昨天我就再去買了三只。結果一夜之間,又死了一只,也許是不喜歡我家的緣故吧,但它死了還是覺得可惜,畢竟是我讓它早早就結束了生命。今天是清明節(jié),本應要去掃墓的,但因為現(xiàn)在住在城里,所以沒有回去,再者,我家沒有過清明的習俗。
然而,現(xiàn)在我只能祭奠今天剛死去的魚,我想是它太不堅強了,所以在今天就逝去了。它的逝去可能是想讓我好好記住清明,因為清明應該是很重要的,但在我眼里,清明只是可以放假而已。也就是說,我不大明白清明要做什么。
若每個人都明白清明的意義,就不會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若每個人都能快樂地過清明,就不會有“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若每個人在清明里都無憂愁,就不會有“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薄R簿褪钦f清明是傷心的一天,是悼念逝去的人的一天,是最為冷清的一天。
雖然沒能為死者掃墓,但卻可以感受到她的存在。就像今天死去的那條魚,即使它與我相處的時間不長,但卻讓我難以忘記它曾經(jīng)來過我家,只因為它死在了這個特殊的日子里,這個讓人記住死者的日子。
我想你會問我:“明明有那么多英雄偉人等著你去悼念,為何你偏偏只悼念一條魚?”我會這樣回答,因為這條魚離我比較近,又是因為我照顧不周而死去的,所以我必須悼念它?;蛟S這樣的我很傻吧,居然為一條魚而如此傷心。在我看來,生命本來就是平等的,況且以自己現(xiàn)在的能力,也就只能將關懷放在這些小動物身上,更何況我有一個心愿想讓它替我傳達。
折柳插瓶卻不見,孑然回首心生愁。佳節(jié)相聚笑顏生,清明又至僅懷念。清明來了,卻只?;貞浥c曾祖母在一起的美好日子。倘若可以,我希望今天逝去的那條小魚可以將我的思念帶給曾祖母,希望它可以相伴著她,就像以前我們在一起那樣快樂。
清明那天死去的魚都讓人感到如此悲傷,更何況是已逝去的我們最親的人。清明不僅是對逝去的人的懷念,還是對活著的人可以好好活著的祝福。
清明節(jié)的習俗 清明節(jié)有三倍工資嗎篇三
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又到了,家家戶戶都要包青團,我家也不例外。
那天下午放學回家,我來到廚房,看見盆里有一大團看上去發(fā)霉了似的綠東西,覺得很奇怪,便去問外婆:“這是什么呀?”外婆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回答說:“這是用面粉搓合一種草,再加上一點水做成的面團。別看它這么難看,其實是用來制作青團的?!甭牭桨鄨F,我就來勁了,一定要幫外婆一起包。
我和外婆每人各取出一半的面團來反復搓揉,使面團變軟。搓著搓著,我的手都要沒力氣了,想停下來休息一會兒,但看到外婆還是那么用力地搓,我也就堅持了下來。
搓好面團之后,我學著外婆的樣子把面團分成一塊一塊的,再取出其中的一塊拿在手上繼續(xù)揉。外婆說:“先在粉團的中間戳一個洞,再用大拇指把四周的粉捏得薄薄的,最后把粉團做成碗口形狀,就可以放餡了?!蔽艺罩馄耪f的去做,但不管我怎么努力,就是做不好。這粉團太不聽話了,好像成心要跟我作對似的。就在我打算要放棄的時候,外婆說了一句話:“失敗乃成功之母?!庇谑?,我又繼續(xù)做。工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把粉團捏得有點像碗口的形狀了。然后,外婆又教我怎樣放餡,怎樣封口。原來每一道工序都是有講究的。我學著外婆的樣子,認認真真地做,終于把一個青團包好了。我激動地嚷了起來:“我成功了!這個青團一定要留著自己吃?!蓖馄趴粗疫@興奮的樣子,也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我看見外婆把包好的青團貼上幾片葉子,再把葉尖剪掉,覺得很好奇,就問:“為什么要貼上葉子呢?”“這樣蒸起來才不會黏著鍋,方便拿出來。”外婆邊貼著葉子邊說。我見外婆這么忙,也過來幫忙。
最后,是把青團放入鍋里蒸。我又想起了一個問題,就問:“外婆,清明節(jié)為什么要吃青團?”外公聽見了,搶著回答:“吃青團是我們這個地方的傳統(tǒng)習俗。就拿我們這些農(nóng)民來講,青團又稱苦團,吃了青團后,就要開始耕田、插秧了,苦日子就要開始了?!甭犃送夤脑?,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青團蒸好后,揭開鍋蓋,一陣清香撲鼻而來。湊近一看,個個青團晶瑩剔透,就像一塊塊碧玉,我看得直流口水。外婆說:“青團要涼一會兒吃才香?!蔽抑缓媚托牡氐却?。涼了一會兒,我們全家人就聚在一起吃青團。我嘗了一口,真是又軟又香,有一種吃了還想吃的感覺。
這次包青團,不僅讓我嘗到了自己做的香甜的青團,還了解到了關于青團的知識和傳統(tǒng),真是令人難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