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美術秦始皇兵馬俑教學反思篇一
針對這一教學重點為,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他們有著怎樣的鮮明形象?仔細讀讀課文,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兵馬俑介紹給大家,并說說你喜歡的原因?然后由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在保證一定閱讀時間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
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的興趣倒是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可由于交流匯報占了許多時間,學生閱讀感悟的時間倒是少了,給人的感覺像是在做表面文章。我想,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問題設計得不夠合理,而且教學沒有抓住重點。每個自然段的教學時間幾乎是平均分配,教學節(jié)奏沒有變化?;蛟S,在教學中,我可以先以“將軍俑”為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并指導學生朗讀,然后再讓學生照樣子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這樣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漁”,而且也不至于讓學生的閱讀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
另外,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了解。而在這點上,我做的也不理想,因為課前沒有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于秦兵馬俑的資料,只是教教材,而沒有做到“用教材”,沒有開發(fā)和利用更多的教學資源。
《秦始皇兵馬俑》這篇課文寫的是古代文物,介紹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地理位置,壯觀的建筑物和兵馬俑的軍陣、神態(tài),指出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是我國考古史上最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這篇課文語言精練、詞語豐富、段落清楚,從本單元閱讀訓練重點來講是訓練學生豐富語言和運用段落大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好教材。但這篇課文寫的是古代文物,對于我們農(nóng)村小學的學生來說,其見識少,缺少主觀性認識,對教材的理解又是一個難點。
我在教學《秦始皇兵馬俑》這篇課文是采取了這樣的教學過程:第一課時:1、審清題意,讀通課文,給課文分段。2、初步學會本課生字、新詞。3、學習第1、2、3自然段,完成作業(yè)本上的第1、2題。第二課時:1、了解兵馬俑的神態(tài)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價值。2、歸納課文主要內容。3、能用“也許”“似乎”造句。本課的重點是給課文分段,寫出段落大意,用段落大意歸并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難點是課文第二段,秦始皇兵馬俑軍陣這一段的課文理解。所以,我在突破這個難點是作以下嘗試,先讓學生報名參加:①軍事家、②文學家、③美術家、④導游哪個組,并給每個組出了題目:①軍事家:你認為秦始皇是怎樣安排軍陣的?②文學家:作者在觀察軍陣時是怎樣觀察的?又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下來的?③美術家:你能把這幅軍陣圖畫下來嗎?④導游:你能給來兵馬俑博物館參觀的游客寫幾句導游詞嗎?然后分組進行活動,最后各組交流。由于是大家自己喜歡的題目,討論時大家非常熱烈,交流時也特別認真,其效果也比較好。
1、學生喜歡學的,有興趣的參與其表現(xiàn)也比較積極,受到的效果也比較好。因為,我安排了四個小組,讓學生參與到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小組中進行學習,所以,學生們學得快樂,收到的效果也比較好的。
2、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課文,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
3、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參與當軍事家、文學家、美術家、導游的活動,讓他們參與了活動,讓他們盡自己的能力去發(fā)揮,去創(chuàng)造,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通過本課教學,我體會到語文教學本身是訓練學生語言文字,培養(yǎng)學生想象,創(chuàng)造,表達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但如何進行這一方面的訓練和培養(yǎng),還有待于今后進一步嘗試和探索,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使學生的整體素質進一步得到培養(yǎng)。我決心今后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不斷嘗試,是自己的教學業(yè)務水平跟上形勢發(fā)展的需要。
美術秦始皇兵馬俑教學反思篇二
《秦始皇兵馬俑》是一篇說明文,詳盡地評介了兵馬俑的特點、雕塑藝術、制作技術及其在軍事、藝術及科學上的重要價值。在教學方法上,我力求做到多樣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式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1、播放兵馬俑風光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兵馬俑的特點。
2、利用電腦課件展示兵馬俑形態(tài)圖,給學生直觀感受。
1、對于兵馬俑的介紹,讓學生把查閱的資料進行交流,資源共享,學生積極性高,這一設計一改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從而引導學生多觀察,多積累,激發(fā)了自主學習的興趣。
2、在學生學習課文內容時,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已選取學習片斷,根據(jù)自己所喜歡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并在小組交流。學生在大組交流時,根據(jù)各自愛好進行分工,有朗讀的、畫畫的、分析好詞好句的、提問的、作導游的等。這一設計既注意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又發(fā)揮了學生的多元智力,進一步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1、課堂上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我讓學生每小組根據(jù)小組的學習能力,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一個自然段或學全文。在學習之前先讓同學們回憶在學習《白鶴梁的沉浮》一文中的學習方法。(可以朗讀、抓住重點詞語句理解品、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提出問題、設計板書、畫畫、作導游……)并讓小組長征求組員的意見作好分工,愿意用什么方式學習就用什么方式學習。小組長作好記錄。
2、在學生交流時,學生交流方法多,針對每小組的交流進行補充或提出問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了主動學習的極大熱情,這充分體現(xiàn)他們的主體精神。學生在交流中質疑,大膽的展開想象,課堂氣氛活躍。
總之,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應對教學方式不斷推敲、總結,對學生學習方式逐步的培養(yǎng),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