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的詩句篇一
【元】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fā)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湘川懷古
【唐】清江
瀟湘連汨羅,復對九嶷河。浪勢屈原冢,竹聲漁父歌。
地荒征騎少,天暖浴禽多。脈脈東流水,古今同奈何。
賀新郎·端午
【南宋】劉克莊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綀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憶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宋】陳與義
魚龍舞。湘君欲下瀟湘浦。瀟湘浦。興亡離合,亂波平楚。
獨無尊酒酬端午。移舟來聽明山雨。明山雨。白頭孤客,洞庭懷古。
澡蘭香·淮安重午
【南宋】吳文英
盤絲系腕,巧篆垂簪,玉隱紺紗睡覺。銀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約。為當時曾寫榴裙,傷心紅綃褪萼。黍夢光陰,漸老汀洲煙蒻。
莫唱江南古調(diào),怨抑難招,楚江沉魄。薰風燕乳,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念秦樓也擬人歸,應剪菖蒲自酌。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
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南宋】 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jié)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浙皭?, 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雙調(diào)】殿前歡·楚懷王
【元】貫云石
楚懷王,忠臣跳入汨羅江。《離騷》讀罷空惆悵,日月同光。
傷心來笑一場,笑你個三閭強,為甚不身心放。滄浪污你,你污滄浪。
《端午》
【現(xiàn)代】江南靖士
浴蘭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當日楚王憎逆耳,隨將一國殉靈均。
【元】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fā)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湘川懷古
【唐】清江
瀟湘連汨羅,復對九嶷河。浪勢屈原冢,竹聲漁父歌。
地荒征騎少,天暖浴禽多。脈脈東流水,古今同奈何。
賀新郎·端午
【南宋】劉克莊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綀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憶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宋】陳與義
魚龍舞。湘君欲下瀟湘浦。瀟湘浦。興亡離合,亂波平楚。
獨無尊酒酬端午。移舟來聽明山雨。明山雨。白頭孤客,洞庭懷古。
澡蘭香·淮安重午
【南宋】吳文英
盤絲系腕,巧篆垂簪,玉隱紺紗睡覺。銀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約。為當時曾寫榴裙,傷心紅綃褪萼。黍夢光陰,漸老汀洲煙蒻。
莫唱江南古調(diào),怨抑難招,楚江沉魄。薰風燕乳,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念秦樓也擬人歸,應剪菖蒲自酌。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
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南宋】 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jié)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 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峨x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雙調(diào)】殿前歡·楚懷王
【元】貫云石
楚懷王,忠臣跳入汨羅江?!峨x騷》讀罷空惆悵,日月同光。
傷心來笑一場,笑你個三閭強,為甚不身心放。滄浪污你,你污滄浪。
《端午》
【現(xiàn)代】江南靖士
浴蘭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當日楚王憎逆耳,隨將一國殉靈均。
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的詩句篇二
咱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僅僅72卷《全宋詩》中詩題里含有“端午”兩字的就有218首,還不包括詩句中寫到端午情景、端午習俗的?!度圃姟分兄苯訉懙蕉宋绲脑娨膊辉谏贁?shù)。翻閱這些典籍,我們總能發(fā)現(xiàn),古人的生活緩慢而精致,光是一個粽子,就吃得百轉千回,吃一口,還得作一首詩。透過歷史的紙張,我們仿佛能看到粽子身上那仨金光閃閃的大字:有文化。閑話少說,我們還是先來領略一下古人們閑適的端午時光。
元稹喜歡“萌”粽子 陸游愛辦派對吃粽子
詩人和吃貨是兩個并不矛盾的詞,在我國古代,越是文化人,就越講究吃。文人們端午吃粽子就是一個明證,比如說,那粽葉非得是太湖里的,那糯米非得黃河邊上的才好……古人吃粽子,花樣繁多。像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就是寫“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的那位,他詩風婉約,喜歡的粽子也很精小。元稹有詩“綠粽新菱實,金丸小木奴。”可見他對那種小如初生綠菱的“迷你賣萌”粽子情有獨鐘。
不過蘇東坡的口味卻又不同:“不獨盤中見盧橘,時于粽里得楊梅”,說明對以蜜餞為餡的粽子贊不絕口。而清代林蘇門的“一串穿成粽,名傳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膩透纖紅。細箬輕輕裹,濃香粒粒融。蘭江腌酺貴,知味易牙同。”則暴露了他對火腿粽子的心心念念。
當然有好吃的不能獨享,不少詩人也喜歡在這一天約好朋友一起分享美味的粽子。宋代陸游也寫過“端午數(shù)日間,更約同解粽”的詩句,看來陸游算是個比較喜歡熱鬧的“派對達人”。不過,熱鬧繁華的背后總是寂寞空虛冷,每一個節(jié)日都會引發(fā)他們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端午當然也不例外。喜歡獨自散步的詩人們,也免不了在節(jié)日里思鄉(xiāng)。
像宋代詩人朱松就在他的《重五》一詩中寫道:“異鄉(xiāng)逢午節(jié),臥病此衰翁。竹筍進新紫,榴花開小紅。山深人寂寂,氣潤雨蒙蒙。煮酒無尋處,菖蒲在水中?!惫湃藳]有電話,只能托些個花花草草、菖蒲艾葉什么的寄托一下對親人的相思,若是如現(xiàn)在這般通訊發(fā)達,一個電話便可聽到鄉(xiāng)音,就不會有這些讓人讀來肝腸寸斷的詩句了吧。
唐代皇帝和大臣互贈夏衣 衣上有題名,穿著很清涼
百姓要過端午,皇家也是不例外。當然,皇家過端午的規(guī)矩也多。比如說節(jié)日這天,皇上要向朝中的臣子賜予夏衣。這個工作很仔細,所賜的衣服用輕薄的細葛為料,還要根據(jù)臣子的身材縫制,讓他們穿著合身。
杜甫《端午日賜衣》詩中寫道:“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nèi)稱長短,終身荷圣情?!笔拙浔磉_出乎意料的心情:宮衣上面居然還有我杜甫的名字??!這是怎么回事?原來,此時肅宗正在打擊他老爹的臣子,把房琯、張鎬、嚴武、賈至、高適、岑參等人貶出京都,杜甫也在打擊之列,端午節(jié)過后沒有幾天也被外放了。所以,他對受賜夏衣這份“恩榮”感到意外。三四兩句寫夏衣的輕軟高級,細葛含著微風,香羅白如積雪,杜甫的想像力令人嘆服。五六兩句寫穿著的愜意,夏衣上面的題名墨跡尚濕,穿在身上感到十分清涼。第七句寫衣服長短合身,結句寫自己終身感戴皇恩。杜甫當時任左拾遺,是個八品小官,他能受賜夏衣,可見皇上端午賜衣的范圍十分廣泛。
一方是皇上賜予臣子夏衣,另一方是地方官吏向皇上敬獻夏衣。關于后者,史書未記,長于記事的杜甫卻把它寫進詩中。杜甫有《惜別行 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向卿其人名字不詳,他制成了一件高級的夏衣,去上都(即京都長安)進奉給皇上,杜甫寫詩給他送行。詩中寫道:“裁縫云霧成御衣,拜跪題封向端午”,云霧,比喻夏衣的輕柔,拜跪題封,是表示對皇上的敬重。
手腕上掛長命絲繩 皇上向大臣賜“百索”
除了互贈夏衣,因為五月是民間信仰的惡月,五月五日有被看作惡月中的惡日。流傳下來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這一點:宋朝的徽宗皇帝和童貫就是五月五日出生的,兩人心里難免疙疙瘩瘩、十分郁悶,于是改為十月十日生的,一下子就從金牛座,改成了天秤座。
出于趨利辟邪的考慮,每年端午節(jié),大家都要在門上或手腕上掛結長命絲繩,在門上插艾草。晚唐詩人和凝《宮詞》寫道:“繡額朱門插艾人,羞將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夸宣賜,五色香絲系臂新。”“朱門插艾”,“香絲系臂”就是這種風俗的體現(xiàn)。
古代端午,皇上還要向臣子賜贈“百索”,百索,就是長命絲繩,是用五色絲線編結的繩索,又名長命縷。唐代詩人竇叔向有《端午日恩賜百索》,詩云:“仙官長命縷,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龍見,恩深犬馬知。馀生倘可續(xù),終冀答明時?!钡澜谭Q有尊位的神仙為“仙官”,這里指皇上。皇上賜予長命縷,深深感動了這位詩人,他說此事之大足可驚動蛟龍,恩情之深足可曉諭犬馬,表示在有生之年盡力報答圣明的心情。
端午前下場“龍舟雨” 被認為是好兆頭
龍舟雨,就是端午前的雨,漲龍舟的水,意思就是說,為了方便人們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賽龍舟,端午節(jié)前都會下雨,讓河水上漲,人們把這種雨叫做“龍舟雨”。
傳說,在端午節(jié)前,如果有下“龍舟雨”,則是個好兆頭。端午節(jié)過后,氣溫將顯著升高,雨量也將更加充沛。下了雨,緊接著便是震人心魄的龍舟賽了。除了思鄉(xiāng),古人們著墨最多的,便是這龍舟賽了。
張建封的長詩《競渡歌》最被人們看好,其中描寫競渡場面十分精彩:“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钡搅藳_刺階段,場面更加熱烈了:“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舜。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望著即將靠近的終點錦標,兩條龍舟上的健兒們眼睛閃出亮光,“目如舜”,傳說舜有雙瞳,所以視覺特別明亮。
看著決勝的關頭,坡上的觀眾發(fā)出了驚雷般的呼叫。勝負轉眼間作出分曉:“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這是寫輸了一方的表現(xiàn),眼看著別人奪了錦標,只好徒勞地揮動船槳向前劃,郁悶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