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蟬教案一等獎 蟬教案一課時篇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后患”的道理。
3、復述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我們上堂課初步學習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這位少年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勸說吳王的?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讀吳王說的話。
二、學習第二段。
過渡:盡管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但是這位侍奉吳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勸說吳王。他究竟是怎么勸說吳王,并使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的呢?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討論這兩個問題。
1、講讀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著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p>
(1)指名朗讀。
(2)讀了這段話,你知道了什么?(從“轉來轉去”一詞,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吳王的注意。從“毫不介意”、“一連轉了三個早晨”等詞語,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吳王的決心。)
(3)轉了三天,少年仍未見到吳王。他心里會想些什么呢?(啟發(fā)學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勸說吳王的決心。)
[句意理解的引導得法,尤其是啟發(fā)想象少年的內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創(chuàng)意。]
2、講讀第4-11自然段。
(1)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轉地與吳王交談。通過“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發(fā)吳王的好奇心,從而很自然地講述“螳螂捕蟬”這個故事?!?/p>
(2)同桌分角色練讀:吳王與少年的對話。要求:注意讀好吳王、少年對話的語氣,體會他們各自的心情。指名分角色朗讀。
(3)少年究竟給吳王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根據(jù)學生講述出示故事內容)
①用“”劃出故事,并練說。
②指名講故事。提示:講故事要生動。
③你覺得故事中,哪句話講得最有道理?
④討論:你覺得少年所講得“它們”表面上指什么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⑤引讀故事。
⑥少年講這個“螳螂捕蟬”的故事,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
三、學習第三段。
1、指名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2、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
3、吳王到底明白了什么?
四、深入探究。
五、總結全文。
六、作業(yè)。
復述寓言故事。
蟬教案一等獎 蟬教案一課時篇二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編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十五課。本單元的文章或寫人或寫景,但字里行間都飽含著作者深摯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語言,記下自己青年時代的足跡,傾訴著對昆明的雨的喜歡與懷念。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昆明雨的特點;
2、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3、學習作者通過拾取生活中的瑣細事物表情達意的寫作手法?!具^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來品味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情感?!厩楦袘B(tài)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中語句,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品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課前準備
1、讓學生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2、了解汪曾祺的寫作風格;3、教師準備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1、導入:
師:同學們,春天的雨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學生各抒己見)
昆明是個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會是什么樣呢?今天我們就隨同作家汪曾祺一同來欣賞課文《昆明的雨》。(板書)2、作者簡介: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蓖粼髟诙唐≌f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yè)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從上海經(jīng)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聯(lián)大中國文學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聯(lián)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發(fā)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fā)表。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顧問。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因病醫(yī)治無效去世,享年77歲。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1、朗讀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你不認識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并借助字典給予解決,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3)指名讀課文,教師相機給予指正。(4)學生自由練讀。
2、學生思考下列問題,師生共同探討交流。
(1)題為“昆明的雨”,文章開篇為什么要描述給寧坤的畫呢?
明確:所畫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點。又可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具體的描述。
(2)昆明的雨與別處的雨有何不同讓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請圈劃出最能概括其特點的那
一句。
明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具體的寫昆明雨季之明亮、豐滿,使人動情?
明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
昆明的雨季是“豐滿的”,因為“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因為“仙人掌不僅多,且極肥大,可以種在菜園的周圍代替籬笆,并且倒掛著也能開花?!保?/p>
因為“昆明雨季最多的還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濕空氣最有特征性的景物”;“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牛肝菌、青頭菌、雞樅、干巴菌、雞油菌?!?;
昆明的楊梅不僅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而且顏色黑紅黑紅的,名字也很好聽,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和木香花,緬桂花“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shù)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脹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1、品讀課文,探討問題。
(1)這樣明亮又豐滿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動情的。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師生共同交流并明確:懷念、喜愛、鄉(xiāng)愁。
(2)你是從文中哪些詞句之中體會出作者的這種感情?
(3)作者想念的不僅僅是“雨”,還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風、人情和當年在那里寧靜、恬然的生活,你能體會出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
明確:生活中并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2、學生默讀課文,師生相互交流探討,品味語言之美。
例如:
(1)這種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么好吃?!
短短一句話,稍作改動但,疑問、驚喜、感嘆之情卻盡在其中!
(2)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板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為何要寫買花女孩?)
運用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細節(jié)描寫)。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tài)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發(fā)作者對昆明的懷念、喜愛之情。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大家讀完這篇文章,覺得這篇文章語言上能給你什么獨特的收獲?
請學生朗讀比較感興趣的語句并總結:可能會有a、短句b、文言、成語。c、口語(例句見文中)
教師小結:在這里,典雅的文言詞語與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讓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將極雅與極俗的兩種語言和諧地捏到一處的藝術功力。在平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情趣,發(fā)現(xiàn)詩意,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2、簡析汪曾祺的散文寫作特點: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
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敘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以平淡、含蓄節(jié)制的敘述,暴露了濫情的、夸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溫曾經(jīng)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虛假、病態(tài),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五、課堂總結:
在這篇文章中,汪老不僅僅關注著昆明的雨,還描繪了很多自然風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這一草一木中,顯示出汪老獨特的詩情和生活雅趣,他還用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捕捉他們,然后攜入文字,與我們則更是一種美的享受。六、布置作業(yè):
1、推薦閱讀《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細觀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葉,抓住其特點,并披情入文,寫一點能表現(xiàn)自己獨特感悟的文字。
七、板書設計:
昆明的雨汪曾祺
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
◆教學反思
略
蟬教案一等獎 蟬教案一課時篇三
【學習目標】1、初步認識說明文及與記敘文的區(qū)別;
2、理解怎樣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具體把握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3、了解中國石拱橋的光輝成就,認識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增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學習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會懂得本文的說明對象、特征、說明順序、說明結構、說明方法等。
教學難點:體會分析舉例的典型性和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初步認識說明文及與記敘文的區(qū)別;
【自主突破】
1、說明文是指客觀地 或 的文章,以說明事物的顏色、形狀、構造、性質、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闡明事理、介紹知識為主要內容。
2、說明文按說明對象可分為兩類:(1) 說明文 (2) 說明文
3、常見說明順序:
① 順序:以時間先后作為說明的順序,用于說明事物的發(fā)展變化。
② 順序:(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總體—部分……)
③ 順序: 按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體到局部,由概括到具體……)
4、說明文常見的結構形式: 式、 式。
5、注音 惟妙惟肖( )勻稱( )洨河( )暴漲( )傾聽( )
6、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記載 橫跨 陡峭 就地取才 b.和諧 支撐 推祟 巧妙絕倫
c.漳州 優(yōu)久 弧形 獨一無二 d.合攏 殘損 拱圈 長虹飲澗
7、了解作者:茅以升, 專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設計了中國第一座現(xiàn)代化大橋 。他還參加了新中國第一座現(xiàn)代化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
【合作探究】
8、本文共10個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試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9段):
第三部分(第10段):
9、默讀課文,分別找出石拱橋、中國石拱橋、趙州橋、盧溝橋的特點。
【拓展延伸】
10、下面是橋梁專家茅以升對“橋”的解釋,請根據(jù)示例特點,以“路”是什么開頭寫一段話
橋是什么?不過是一條板凳。兩條腿架著一塊板,板上可以承擔重量,把這條板凳放大,“跨”過一條河,或是一個小山谷,就形成了一座橋。
路是什么
【當堂測試】
11、注音、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拱(gǒng)橋 橋礅(dūn) 艱(jiān)固優(yōu)(yōu)久
b.陡(dǒu)坡勻稱(chēn) 和協(xié)(xie) 疏浚(jun)
c.翌(yi)日 湍(tuān)急鋪砌(qi) 并行不悖(bei)
d.鳥瞰(kān) 老嫗(yu)迥(jiǒnɡ)異 窺(kūi)見
1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巧妙絕倫交頭接耳提心吊膽才疏學淺 b.言簡意該改邪歸正姹紫嫣紅流連忘返
c.栩栩如生性命悠關偃旗息鼓惟妙惟肖 d.美輪美奐潛然淚下就地取材鍥而不舍
13、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惟妙惟肖(相似) 窺(從縫隙里看)見 孩提(六、七歲時) 匝(遮蔽)道
b.風格迥(完全)異 儼然(很像真的) 愜意(稱心舒適) 情愫(感情)
c.美輪美奐(有光彩的樣子) 昭蘇(蘇醒) 徜徉(安閑自在步行) 偃旗息鼓(倒下)
d.姹紫嫣(嬌艷)紅 并行不悖(相反) 豁(開闊)亮 鳥瞰(向下看)
14、判斷下列各句所用的說明方法。
1、(盧溝橋)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2、我國橋梁事業(yè)的發(fā)展,表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yōu)越。
3、我們遵照前人的經(jīng)驗,臥床假寐,靜待五更。
4、汩汩有聲的淙淙細流,在曉月映照下,也呈現(xiàn)出波光粼粼的景色。
5、龍船鳳舟倒映流水,何等絢麗,何等豪華!
【總結反思】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理解怎樣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具體把握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了解中國石拱橋的光輝成就,認識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增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自主突破】
1、指名讀1、2段,討論:本文主要寫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為什么開頭兩段寫一般石拱橋的特點?
展開全文閱讀
2、默讀4、5段,討論: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趙州橋的?
3、讀第6段,教師強調“橋長……十一個半圓形的石拱……;每個石拱……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等語句,提問:這一部分寫盧溝橋是按什么順序?
【合作探究】
4、中國的石拱橋很多,都有相同的特點,作者為什么選擇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說明的例子?
5、趙州橋和盧溝橋都具有中國石拱橋的共同特點,作者為什么不選一個而要選兩個呢?
【拓展延伸】
設想一下未來的橋是什么樣子的。請發(fā)揮你的想象力,向同學們介紹一下你想象中的未來的橋。
【當堂測試】
【達標訓練】
①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間。②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由16米到21.6米。③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④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lián)成一個整體。⑤由于各拱相聯(lián),所以這種橋叫做聯(lián)拱石橋。⑥永定河發(fā)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⑦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⑧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tài)的獅子。⑨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tài)萬狀,惟妙惟肖。
6、這段文字以盧溝橋為例,說明中國石拱橋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征。
7、第②句話運用了________的說明方法,說明盧溝橋的________;
第⑥句話運用了________的說明方法,說明盧溝橋的________。
8、這段文字中有一個描寫性的語句,它的序號是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
9、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10、這段文字共九句話,可劃分為四個層次,應該怎么劃分?并概括出層意。
11、第③句話中有兩個詞突出表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請把它找出來,然后簡要地進行分析。
12、盧溝橋的結構特點是什么?試簡要說明。
【能力提高】
我國傳統(tǒng)的橋梁有三大基本形式:用梁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叫“梁橋”,用拱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叫“拱橋”,用懸掛的纜索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叫“懸索橋”,亦稱“吊橋”。
在人類有歷史記載以前,就有這三種橋。河邊的大樹被風吹倒,恰巧橫跨河上,就成為“________”。兩山間有瀑布,中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逐漸擴大,孔上面層,磨成圓形,就成了“________”。一群猴子過河,一個先上樹,第二個上去抱著它,第三個又上去抱著第二個。如此一個一個上去連成一串,把地上的猴子甩過河去,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對岸一棵樹,這就成為一串“猴橋”,形式上就是現(xiàn)代的“________”。所有千變萬化的各種橋,都由此脫胎而來。
13、三處橫線上依次應填入的詞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一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________,說明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15、第二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________,說明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16、文中加粗詞“脫胎”一詞指什么?
17、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一樣,為什么這樣安排?
【總結反思】
《中國石拱橋》學案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
1、解說事物、闡明事理 2、事物、事理 3、時間,空間,邏輯 4、總分式,遞進式 5、xiào chèn xiáo zhǎng qīng 6、d 7、橋梁,錢塘江大橋8、本文共10個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橋的特點;
第二部分(第3—9段):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國石拱橋的發(fā)展。
9、石拱橋:橋洞為弧形,橋梁史上出現(xiàn)得較早,形式優(yōu)美,結構堅固。
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分布廣、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杰作。
趙州橋:歷史悠久,結構堅固,設計巧妙,形狀像弓,用料省,藝術價值高。
盧溝橋:石拱相聯(lián),結構精巧,堅固耐用,形式優(yōu)美,藝術價值高,歷史價值突出。
10、示例:不過是深深淺淺的腳印。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這些眾多的腳印集合起來,就成了路。11、c 12、b 13、c 14、列數(shù)字、作詮釋、引資料、摹狀貌、打比方
第二課時
1、開頭第1段,一連幾處以虹喻橋,寫石拱橋的形式優(yōu)美,可以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激發(fā)閱讀興趣。第2段寫石拱橋的結構堅固,這是石拱橋的又一特點。這兩個特點是石拱橋的一般特點,為下面寫中國石拱橋作了鋪墊由整體到局部,自然過渡到寫特殊的石拱橋。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順序。
2、由整體到局部
3、本文在安排說明順序時,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體的順序;在說明橋梁的結構時,是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有關歷史發(fā)展的說明則以時間先后為順序。這樣寫,可以使文章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4、趙州橋和盧溝橋歷史悠久,氣魄宏偉、馳名中外,有中國石拱橋的典型特點,很有代表性。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說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使讀者對被說明事物的特征認識得更具體、更明確、更深刻。
5、趙州橋和盧溝橋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前者是“獨拱”石橋,后者是“聯(lián)拱”石橋,既有共性也有個性。作者選擇兩例可以起到互相對照、互相補充的作用,說明了中國石拱橋形式多樣、多彩多姿的特點。
6、歷史悠久;結構堅固;形式優(yōu)美 7.列數(shù)字,雄偉;作比較,堅固。8.⑨;說明盧溝橋形式優(yōu)美,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9.邏輯順序,即從整體到局部 10.第一層(①)交代修建時間;第二層(②③④⑤)介紹橋長、寬及其特點;第三層(⑥)與以前作對比,說明它的堅固;第四層(⑦⑧⑨)介紹柱子上的獅子,強調其形式優(yōu)美。 11.“約”是“大約”的意思,準確說明了8米是個約數(shù);“幾乎”是“差不多”的意思,用在這里準確說明了橋面與河面的平行關系。 12.聯(lián)拱石橋;由兩個以上并列在一起的石拱構成的橋就是聯(lián)拱石橋。盧溝橋是由11個石拱相聯(lián)成一個整體,所以它也被稱為聯(lián)拱石橋。(二)13.梁橋;拱橋;吊橋14.橋的三大基本形式;分類別;下定義 15.三種橋的成因或由來;分類別;作詮釋 16.在文中指以后的橋大都由此演化而來。 17.由最常見的入手去寫,逐漸加深,使人容易理解。
蟬教案一等獎 蟬教案一課時篇四
1、正確認讀本課十五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十四個生字,理解“徹夜不眠、驚心動魄、煎熬”等詞語的意思。
2、朗讀課文,會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3、能夠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啟示,獨立表達自己的感悟。明白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經(jīng)歷痛苦的,每個人都要學會承受。
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學會邊閱讀邊體會學生的思想感情。
讓學生懂得自然之道,懂得各種生物生存的規(guī)律,同時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四年級的時候曾經(jīng)學過一篇課文《自然之道》大家還記得嗎?
1、讓學生復述回憶課文內容
2、讓學生說說《自然之道》的中心。
對了,作者出于幫助小海龜,但是好心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那么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和《自然之道》有什么相同之處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自己理解。
2、指明讀課文,教師糾正。
3、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回答!
4、蘇格拉底為什么徹夜不眠,是什么這么打動他。在文中找出正確的答案!
第二課時
一,重點指出,自己感悟。
1、重點讀蟬拖殼的艱難過程。
“一直到天快亮的時候,蘇格拉底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只背部裂開了一道細細的縫兒,就像有誰在泥塑上劃了一刀。接著,其它幼蟲的背上先后都出現(xiàn)了細縫兒。蟲兒的身體開始顫抖,細縫開始變大,漸漸,露出了一抹象牙一樣的玉肌。
蟲兒痛苦地戰(zhàn)栗著,背部弓起就像一個駝子。這駝的背越弓越高,蟲兒的戰(zhàn)栗也越來越劇烈。
是刀在剝皮么?是火在燒身么?是劍在剔骨么?是針在穿心么?孩子看到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著戰(zhàn)栗起來。 ”
2、怎樣才能把上面的段落讀出感情,教師范讀,學生模仿。
3、通過上面的一段,作者為什么能寫得這么真實。(觀察細致)
4、蘇格拉底看到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著戰(zhàn)栗起來。這是為什么呢?
5、這工作是這么難做,蘇格拉底把這些程序做完,渾身已被汗水浸透了。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6、蘇格拉底的勞動換來的是什么?
二、 點明中心,重點感悟
那些憑自己的力量完成蛻變過程的蟬兒們,雖然多經(jīng)歷了一些痛苦的煎熬,抖一抖,展開美麗的翅膀,都變成了真正的蟬;而經(jīng)他幫助的那只蟬,翅膀卻始終縮成一團,怎么也展不開;而且它的六條腿也是瘸的,爬起來左搖右晃,極其笨拙。
想象一下這時候,蘇格拉底得內心是什么樣的。為什么會這樣?
如果你是蘇格拉底,你會這樣做嗎?為什么?
三、教師總結
自然總是有自己的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是人力所不能為的,我們要尊重大自然的規(guī)律和某些動植物的特性。學會觀察和認識。
四、拓展延伸
通過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全體討論,小組交流。大膽發(fā)言!
五、布置作業(yè)(略)
蟬教案一等獎 蟬教案一課時篇五
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駢儷文;而夏天,像一首絕句。
已有許久,未嘗去關心蟬聲。耳朵忙著聽車聲、聽綜藝節(jié)目的敲打聲、聽售票小姐不耐煩的聲音、聽朋友附在耳朵旁低低啞啞的秘密聲……應該找一條清澈潔凈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為我聽不見蟬聲。
于是,夏天什么時候跨了門檻進來我并不知道;直到那天上文學史課的時候,突然四面楚歌、鳴金擊鼓一般,所有的蟬都同時叫了起來,把我嚇一跳。我提筆的手勢擱淺在半空中,無法評點眼前這看不見、摸不到的一卷聲音。多驚訝!把我整個心思都吸了過去,就像鐵沙沖向磁鐵那樣。但當我屏氣凝神正聽得起勁的時候,又突然,不約而同地全都住了嘴。這蟬,又嚇我一跳!就像一跳繩子,蟬聲把我的心扎捆得緊緊地,突然在毫無警告的情況下松了綁;于是我的一顆心就毫無準備地散了開來,如奮力躍向天空的浪頭,不小心跌向沙灘。
夏天什么時候跨了門檻進來,我竟不知道!
是一扇有樹葉的窗,圓圓扁扁的小葉子像門簾上的花鳥繡,當然更活潑些。風一潑過來,它們就“刷”一聲地晃蕩起來;我似乎還聽見嘻嘻哈哈的笑聲,多像一群小頑童在比賽蕩秋千。風是幕后工作者,負責把它們推向天空;而蟬是拉拉隊,在枝頭努力叫鬧。沒有裁判。
我不禁想起童年,我的小童年。因為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錄音帶,讓我把童年的聲音又一一撿回來。
首先撿的是蟬聲。
那時,最興奮的事不是聽蟬,而是捉蟬。小孩子總喜歡把令他好奇的東西都一一放在手掌中賞玩一番,我也不例外。念小學時,上課分上下午班,這是一二年級的小朋友才有的優(yōu)待,可見我那時還小。上學時有四條路可以走,其中一條沿著河,岸邊高樹濃蔭,常常遮掉半個天空。雖然附近也有田園農舍,可是人跡罕至,對我們而言,真是又遠又幽深,讓人覺得怕怕地。然而,一星期總有好多趟,是從那兒經(jīng)過的;尤其是夏天。輪到下午班的時候,我們總會呼朋引伴地一起走那條路,沒有別的目的,只為了捉蟬。
你能想象一群小學生,穿卡其短褲、戴著黃色小帽子,或吊帶褶裙,乖乖地把“碗公帽”的松緊帶貼在臉沿的一群小男生小女生,書包擱在路邊,也不怕掉到河里,也不怕鉤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就一腳上一腳下地直往樹的懷里鉆的那副猛勁嗎?只因為樹上有蟬。
蟬聲是一陣襲人的浪,不小心掉進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拋出千萬圈漣漪如千萬條繩子,要逮捕那陣浪。
“抓到了!抓到了!”有人在樹上喊。趕快下面有人打開火柴盒把蟬關了進去。不敢多看一眼,怕它飛走了。那種緊張就像《天方夜譚》里,那個漁夫用計把巨魔騙進古壇之后,趕忙封好符咒再不敢去碰它一般??墒?,那輕紗般的薄翼卻已在小孩們的兩顆太陽中,留下了一季的閃爍。
到了教室,大家互相炫耀鉛筆盒里的小動物——蟬、天牛、金龜子。有的用蟬換天牛,有的用金龜子換蟬。大家互相交換也互相贈送。有的乞求幾片葉子,喂他鉛筆盒或火柴盒里的小寶貝。那時候打開鉛筆盒就像開保險柜一般小心,心里癢癢的時候,也只敢湊一只眼睛開一個小縫去瞄幾眼。上課的時候,老師在前面呱啦呱啦地講,我們兩眼瞪著前面,兩只手卻在抽屜里翻玩著“聚寶盆”。耳朵專心地聽著金龜子在筆盒里拍翅的聲音,愈聽愈心花怒放,禁不住開個縫,把指頭伸進去按一按金龜子,叫它安靜些;或是摸一摸斂著翅的蟬,也拉一拉天牛的一對長角,看是不是又多長一節(jié)?不過,偶爾不小心,會被天牛咬上一口,它大概頗不喜歡那長長扁扁被戳得滿是小洞的鉛筆盒吧。
蟬教案一等獎 蟬教案一課時篇六
教學目標:
1、提高朗讀能力,在讀準字音的同時要能讀出感情;
2、了解由抑到揚的寫作手法以及培養(yǎng)由事物引發(fā)哲思的能力;
3、體會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活著的情感,樹立對動物追求自身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教學重難點:
由抑到揚的寫作手法的掌握 難點:對生命的意義的理解
教學方法 :提問法、引導法 學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課前讓學生收集關于蟬的成語,比賽說出找到的成語)
蟬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見聞不廣。
蟬翼為重,千鈞為輕:把蟬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萬斤的重量看成是親輕的。喻
指是非顛倒,真?zhèn)位煜?/p>
春蛙秋蟬:春天蛙叫,秋天蟬鳴。比喻喧鬧夸張、空洞無物的言談。 功薄蟬翼:功勞象蟬的翅膀那樣微薄。形容功勞很小。常用作謙詞。
寒蟬凄切:寒蟬: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時,知了發(fā)出凄慘而低沉的聲音。文藝作
品中多用以烘托悲涼的氣氛和情調。
金蟬脫殼:蟬變?yōu)槌上x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fā)覺。 噤若寒蟬: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
不敢說話。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
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蟬喘雷干:蟬:昆蟲名,知了;干:空。蟬喘息,雷聲凈。形容酷熱干旱。
(同學們喜不喜歡蟬?那我們今天就要學習一篇關于蟬的文章,看看作者筆下的蟬是不是和成語當中的蟬感覺一樣。)
二、初步感知,讀熟《蟬》
1、請大家齊讀一遍課文,注意結合預習,讀準字音。 ——設計意圖:對文章進行正音訓練,積累生字詞。
2、讀過課文,你們覺得蟬還煩不煩?你們還喜不喜歡蟬?
三、整體感知,了解“蟬” “蟬之煩”
1、作者為什么說蟬的叫聲是“煩人的聒聒”? (蟬鳴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追問:因為蟬打擾了我們人類,就覺得它煩,你怎么看待這一問題? (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討論)
“蟬之恕”
1、我們知道,作者最終寬恕蟬“煩人的聒聒”,從文章當中我們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寬恕的原因?
(預設答案:病蟬可憐、小小的卻響徹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好好的過活90天)
2、“我”和朋友進行了第一次“對話”,請找出來,說說這次對話說明了什么道理? (“我”認為僅僅是一個夏天的時間卻是蟬的一輩子,通過用17年和一夏三個月的時間對舉,說明人類不能以自我為中心,用自己的價值尺度去衡量蟬,以我們自己的好惡去苛責蟬。)
“蟬之敬”
1、文中作者與朋友進行的第二次“對話”說明了什么道理?
(17年埋在土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但即使只有九十天,也要好好地過活,這就是蟬生命的意義,在屬于他的那個夏天里,拼盡它小小軀體額全部力量去響徹一個夏天。
2、蟬的生命的意義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除了贊美之外。也意在喚醒人類向蟬學習:好好過活,熱愛生命;理解、尊重蟬)
“蟬之悟”
1、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蟬的生命的意義了,那么老師要請大家思考這么幾個問題:對待自然萬
物,人類應該采取何種態(tài)度?只有人類的生命和事業(yè)才是有意義的嗎?人類如何和其他動物和諧相處?
(生命需要相互理解、尊重進而關愛)
2、作者最初表達對蟬態(tài)度的貶抑,而最后表現(xiàn)對蟬的態(tài)度褒揚,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寫法?有什么作用?
(欲揚先抑,是褒揚顯得尤為突出)
四、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讀出對蟬的感情,體會作者由日常小事物引發(fā)的對人生的感想。
五、作業(yè)
讀了這段文字,你有什么話要對周瘦鵑說的嗎?請寫下來,言之有理即可。 ——設計意圖:這是對課堂的遷移,鞏固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同時也是對學生課外閱讀量的一種擴大,取得互文解讀的效果。
在大熱的幾天里,一天到晚,總可聽得蟬聲如沸,小園里樹木多,所以蟬也特別多,便織成了一片交響樂,簡直鬧得人心煩意亂。天氣越熱,蟬也越鬧,清早就鬧了起來,直鬧到夕陽西下時,還是無休無歇。聽它們的聲音,似乎在喚“知了!知了!”所以蟬的別名就叫知了。但不知它們成日的喚著知了知了,到底知道了什么。【周瘦鵑:《蘇州游蹤》】
教學反思:
蟬教案一等獎 蟬教案一課時篇七
教學目標: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fā)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樹立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
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大自然中有太多的生命讓我們感動不已!植根于淤泥中的夏荷,竟能出于淤泥而纖塵不染;細細黑黑的螢火蟲,竟能在茫茫黑夜里發(fā)出耀眼的光芒;枝頭輕吟的小鳥,雨后潮涌般的春筍,夏日里知知不休的鳴蟬,海邊精美的貝殼……
這無數(shù)弱小而美麗的生命,在帶給我們感動的同時,也引起了我們對人生更深刻的思考。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其中的兩個弱小的生靈,去聆聽他們的生命最強音。
二、檢查預習
1、作者簡介
小思,原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原籍廣東番禺,1939年香港出生,1964年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翌(yì)年進入羅富國師范學院進修,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當研究員。1981年,以論文《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獲香港大學碩士學位?!凇鬯怨P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談》、《承教小記》、《日影行》、《不遷》、《彤云箋》、《香港文學散文》等。
2、字詞學習:《補充習題》“自主學習”部分。
三、整體感知
1、《蟬》這篇課文開頭就用知知不休和煩兩個詞語表明作者對蟬的討厭。文章開頭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先抑后揚。
2、你從文中看到了一只怎樣的蟬?(蟬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明確:
一只知知不休卻響徹一個夏天的蟬。
一只等了17年才活一個夏天的蟬。
一只為了延續(xù)生命,必須好好活著的蟬。
……
四、合作探究
(一)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fā)哲理的寫作方法。
1、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當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xù)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jīng)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對蟬生命意義的贊美。
2、文中那一句話是作者對蟬情感變化的關鍵?它有何含義?(啟示)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過?!?/p>
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二)作者是怎樣由蟬的生命短暫聯(lián)想到人的?(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三)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句子含義:
1、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明確:秋風來了,果實成熟了,對人們來說,秋天是金色的,是快樂的,是個豐收的季節(jié),但是對于蟬來說,卻是黑色的。它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蟬來說,卻意味著生命的結束。生命雖然短暫,蟬卻執(zhí)著地等待,“我”對它的敬意油然而生,所以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2、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
它等到的那個夏天是讓它覺得幸福的夏天,17年的等待換來了一個夏天短暫的幸福。充分說明了生命的可貴!
拓展延伸:蟬的一生
①卵在樹洞生活10個月左右。
②幼蟲在六月七月爬出來。
③兩個月后,若蟲第二次脫皮,成為二齡若蟲。
④一年后,長大兩倍,變成四齡若蟲。
⑤再過兩年,長大兩倍,脫皮成為五齡若蟲,在夏天爬出地面。
⑥產(chǎn)卵后的第6個夏天,羽化成蟲。
⑦成蟲大約只有兩個星期的生命。
⑧羽化后五六天,雄蟬以歌聲引誘雌蟬前來交配,等待死亡。
在你了解了蟬的一生后,你有什么感想,我們可以向它學習什么?
小結:
《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fā)中,今后我們寫作文要學會這種含蓄的寫法。
作業(yè):1、《評價手冊》;2、預習《貝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