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共享文明的意義篇一
在這個共享時代中,我也是共享資源的使用者,使用最多的莫過于共享單車。每次一下地鐵,就會看到地鐵口擺放的各種各樣的共享單車。挑一輛騎回家,包或其他較重的東西放在籃子里,既方便又快捷,輕輕松松就到家了,價格也很親民。
不僅是在下地鐵回家的路上,平時出行只要不是太遠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共享單車代替小轎車、私家車。既能運動鍛煉身體,又能起到節(jié)能減排的環(huán)保效果,還能節(jié)省不少的油費,可謂是一舉多得。
不過,共享資源在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隱患。在電視新聞中,曾多次報道過有人偷竊、私藏等把共享資源占為己有的行為。還有在共享單車原有的二維碼上又貼了一層假的二維碼,以此來騙取錢財。這些不文明的行為比比皆是,給“分享”一詞蒙上了陰暗的面紗。
以上還都只是錢財上的安全隱患,更為嚴重的是關乎到人身安全的隱患。在使用共享單車的過程中,總會發(fā)現有些車子上的二維碼掃不開,甚至有的車已經壞了剎車失靈了等等。這樣的車騎在路上,很容易發(fā)生意外,不僅是危害了自己的人身安全,更是對他人生命的不負責。而在這些壞了的車中,還不乏是有人惡意損壞的。
“分享”本是一種美德,何況它的出發(fā)點是給人們帶來便捷,這一點在我的使用中已經深深感受到了。在我看來共享資源應該得到支持和保護,雖然它有缺點和弊端,可難道有缺點的事物就應該被否定嗎?我們更應該從自身做起,規(guī)范地使用共享資源,也應該提醒身邊的人規(guī)范使用,好好利用。
共享資源是時代的產物,象征著、反映著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融入、接納、保護、傳承是我們每一個時代人該做的,那么,就讓我們攜起手,共創(chuàng)文明的共享時代!
共享文明的意義篇二
清早,隨處可見騎著共享單車的孩子,明黃色的車身和孩子陽光般明媚的笑臉,照亮了孩子們的上學之路,傍晚,共享書店中的燈光,照亮了日夜辛苦勞累、加班加點的上班族的精神世界。隨處可見的,愈來愈豐富的共享資源,照亮了我們的生活。
共享資源,無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和樂趣,就拿共享單車舉例,從前人們會因不想花錢去買一輛不怎么去用的自行車,或者因自行車無處停放等等的問題而不想出門,或用汽車代步,這樣毫無疑問,少了許多樂趣。共享單車的出現,讓出行變得環(huán)保,變得快樂,更鍛煉了人們的身體。
但新名詞,新事物的出現也必然伴隨著問題和質疑,隨處停放、惡意損壞的事件層出不窮,這讓單車的數量銳減,有時一個停放點甚至看不到一輛車。
隨著許多規(guī)則的制定和設備的不斷完善,以及人們共同的保護下,這些問題都在變好,而這些公共資源也間接考驗、鍛煉了人們的公德心,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
大型綜藝節(jié)目《朗讀者》中,曾邀請過某共享單車品牌的ceo,她簡單地分享了她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她說她剛開始做共享單車時,別人都不相信她們能成功,但她一定要做好這件事,因為這是創(chuàng)新的事,這是給人們提供方便、快樂的事,剛開始時甚至賺不了什么錢、不斷的虧本,但她們堅持下來了,才有了現在如此普及,如此受歡迎的共享資源。
是無數人的堅持,才有了我們現在的便利共享,快樂共享,所以我們也更要保護、珍惜這些資源,做到文明共享,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在街上隨處可見共享單車和人們的笑臉,而近旁的停車點,停著一排排整齊的單車,希望共享書店中的書架上排列著整齊、完整的書籍。希望每個人都能享受共享資源、珍惜共享資源、保護共享資源。
在這個共享的時代里,愿大家都可以便利共享,快樂共享,文明共享。
共享文明的意義篇三
現代社會飛速發(fā)展,從狼煙到電報,從電報到電話;或者說從巨大的計算機到小巧的筆記本電腦,甚至是從人力車夫到靠汽油的汽車,科技無時無刻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改變身邊的事物。時代的發(fā)展如展翅翱翔的巨鷹般愈來愈快,各種奇葩的新創(chuàng)意新發(fā)明都在我們身邊浮現。而最近最新奇的,莫過于那些在馬路邊隨處可見,五花八門的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顧名思義,就是指能夠公共分享,今天你用明天就他用的自行車。當你嫌徒步回家太累而且效率低時,共享單車往往會是最令人稱心如意的優(yōu)選。掏出手機,調出掃描二唯碼的裝置,將手機放到自行車尾部,對準二唯碼——只聽“嘀”的一聲,微信或付款,你就能暫時將這輛單車“據為已有”。
整個過程都分外便捷,沒有多么復雜的操作。為此,具備方便與貼心二大優(yōu)點的共享單車一時頗為討人喜愛。漸漸地,五顏六色的單車都冒出來了——什么摩拜呀,小黃車呀……一群各色各樣的奇葩。
雖說共享單車真的是現在很通用的交通工具,可是種類太多太雜,反倒成了一種過猶不及的壞事。馬路邊,人行道旁,小區(qū)里,到哪都能看見那些有著顯眼亮色的單車。說它成了壞事,那么問題出在哪兒?我曾見過這樣的一幕,一大堆五花八門的共享單車側倒在路邊,歪歪扭扭雜亂無章,令任何人看了都不禁覺得心中癢癢的,不大自在。這不就是共享單車的一大問題嗎?那些沒有公德心,還一心只想要自己方便的人,用完了單車就隨手往道路旁一丟,便“事不關已,高高掛起”,似乎還理所當然地認為總會有人幫他們收拾這爛攤子——當然,自然會有人替他們收拾,可在被整理之前,他們可否想到過,這關系到了一個大城市的整體面貌!
自打共享單車現世,不文明的事物還不止這些呢,譬如說,有人拿鏈子將單車鎖上,對“共享”二字視若無睹,好像這是他的私家車,他擁有這個權利似的;再好比,一部共享單車被破壞了,原應有自行車車座的地方,只剩一根光禿禿的桿,這難道不屬于破壞公共財產嗎?最令人發(fā)指的,正是這些不公德的行為,他們使原本許多人都格外支持的共享單車,成為了飽受爭議的大問題。
現代科技的確帶來了更便捷的生活,共享的事物愈來愈多——共享書店、共享籃球……而共享是建立在文明的基礎上的,只有讓共享與文明共存,“共享”一詞才能真正發(fā)揮它的最好水平為我們服務,不是嗎?
共享文明的意義篇四
終于等到這一天,曾經被生銹鐵鏈拴住的自行車不再橫七豎八地停在馬路邊,因為他們被一批名為共享單車的新產品代替。曾經人手一把的天堂傘不再盛行路邊,另一種輕便的雨傘被人們所喜愛,他們叫共享雨傘。曾經的老品牌被新時代以共享為名的產品淹沒,這究竟是福,還是禍?
“共享”的概念是由北大的一位學生提出的,它的初衷很簡單:方便學生在諾大的校園里自由快速地穿行。于是共享單車快速興起,早晚高峰交通堵塞的時候,擁有一輛小黃車便能稱霸于水泄不通的路段,它甚至不需打廣告就能吸引大多數上班族的目光。
但這輛以便捷得意的小黃車上,開始滋生出一種不安全的因子。身邊的一個朋友很心水這類共享產品,過了一個暑假當我再次見他時,他的兩顆門牙竟都只剩一半了。詢問他原因,他回答我說騎的一輛小黃車手剎壞了,沒剎住車,便釀成了這場悲劇。他家長說他當時滿臉是血,且這門牙要等18歲以后才能補。家長眼中的惋惜痛心以及語氣中對小黃車的憂怨展露無遺。
我不禁有些后怕,這要是摔得不巧,迎面沖過來一兩及時的轎車……我立馬中斷了這個念頭,這般悲劇,我不愿想,也不敢想。
不過共享概念依舊是好的,出門不再需要背個大包,只需一部智能手機即可。一切都逐漸變得可以共享,生活的效率變得越來越高。這不正是我們想創(chuàng)造的高速發(fā)展的科技時代嗎?
可惜,有人在破壞這一美好的創(chuàng)新!我親眼所見某些地方的小黃車停車區(qū)域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東倒西歪的。前一輛左摔,后一輛右倒。網上甚至流傳著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圖片,有人將車架在樹上,我不知道他們是想博人眼球,還是單純的認為這是公共財產,所以無論如何糟蹋都與自己的利益無關?我為共享惋惜,遇上了這群沒素質的人。
不過無論是愛護抑或是反之,對共享感興趣的好像永遠是青年人。老年人討厭繁瑣的流程,他們依舊愿意用那把有些破損的天堂傘,騎那輛承載著回憶的老自行車……
這是一個以共享為名的時代,也是一個盛行共享的時代,它將會成為“共享?!保€是“共享禍”?
共享的明天,指日可待。
共享文明的意義篇五
自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共享資源出現,刷新了人們的生活,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但新的問題層出不窮。
當你走在街上,你會看到一排排自行車,對!這就是共享單車??墒?,當你走近一瞧,準備掃碼取車時,去發(fā)現車上的二維碼被刮花,這輛車已不能在使用。
所以其實,共享資源共享的不僅僅是資源,共享的更是使用人群的文明。
一天,我走上街,看到一排排共享單車旁蹲了一個汗流浹背的老人,身旁放著一個陳舊的工具箱。見他這樣的裝束,我不僅好奇地詢問他:“大爺,您在干什么呀?”大爺一抹額頭上的汗,告訴我:“我看到這個車好像有點問題,我剛騎上去的時候一直在響。我給他修修?!迸叮靠粗鬆斮M力地樣子,我也蹲下去,仔細觀察看這輛單車,“好像是剎車片的問題,大爺?!蔽疫呎f邊遞過去一個工具。大爺笑著對我說:“沒想到你還挺懂,確實是這個問題?!笨粗鬆斝捃?,我再次審視了單車,好像這單車已經是第二次“慘遭毒手”,車上的籃子也搖搖晃晃。大爺邊修邊開口道:“唉!現在的人,有了這么好的資源,都不好好珍惜。共享,真是一點都不文明??!”看著大爺修完車,我目送著大爺離開,繼續(xù)往前走。
一排排共享單車倒在地上,我想應該是昨夜的風雨把他們吹倒在地,正準備像往常一樣視而不見,繼續(xù)往前走,但老人滿頭大汗修車的場景在我腦海中浮現。對呀!他一個老人家都如此盡心盡責,我不能坐視不管。于是,走上前去,扶起東倒西歪的共享單車,排列整齊,轉身離去。
進入共享時代,我們在運用共享資源的同時在共享文明。其實我和老大爺都在共享文明,那么如果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在共享文明,每一個人每一秒每一刻都將文明發(fā)揮到極致,那么何愁資源共享得不好呢?
共享文明的意義篇六
那是一個早晨,雨密密麻麻地下著,沒有因為這么多孩子要上學而停止片刻。大人小孩、書包、雨傘、電瓶車、……擠得就像一鍋不斷冒泡的臘八粥,雜亂不堪。
“喲,是誰不長眼睛,雨傘碰到我臉上了!”一個中年婦女騎在電瓶車,一邊擦著臉上的雨水,一邊罵罵咧咧。
“吱嘎!”一聲刺耳的急剎車聲,穿透我的耳膜,接著就是“哐當”一聲,剛才踩急剎的電瓶車翻了,車上的人也摔在了地上。幸好車速不快,又穿著厚衣服,人沒受傷,只是衣服濕了一大片。剛才從旁邊攤位上突然躥出來的那個粗心學弟也被嚇傻了,在那兒呆呆地立著,不知所措。周圍響起一片議論聲:
“這校門口的路實在太窄了!大家都只管自己往前擠,這樣反而都得堵在這!”
“這些電瓶車、三輪車、汽車就不應該進來!這不是自己找堵嗎?”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這樣雜亂和驚險的景象,我經常能看到,學校也多次采取過措施,但也無法對抗迅速增加的車輛和大家都想早一點到校的急切心情。
這學期,學校為了徹底解決學生上下學時校門口交通不暢的問題,舉行了“人人為‘文明出行,道路通暢’出金點子”的意見征集活動,這個活動還鼓勵家長和我們一起參與。果然,人多力量大,各種各樣的點子如秋日的桂花般怒放。學校篩選出十條最佳“道路暢通金點子”,發(fā)放給每個孩子和家長共同學習。通過這次活動,“文明出行”的思想,就像金色的桂花般,讓每個參與過的孩子和家長都看到、聞到,并深入了大腦。
現在,同樣是下雨天,不同的是:汽車、電瓶車、三輪車都乖乖地停在了離校門口百米以外的地方;學生不再到學校旁邊的小攤上買東西了,這些小攤自然也就消失了。校門前的道路,成了名副其實的“步行區(qū)”。這不僅讓師生出入校園多了一分自在和安全感,也讓家長和周邊的居民感受到了文明出行的好處。我想這樣的文明行為,會像桂花的香味一樣傳播得很廣、很遠。
其實,只要每個人都能將心比心,多為別人著想,我們的校園,我們的家園,我們的社會,就能處處綻放“文明花”,時時長出“平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