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昆蟲記的讀后感昆蟲記讀后感篇一
你有多久沒有仰起頭看看天空,俯下身就是他弟了,我們在這個時代,又有多少時間去關心留意周圍一些弱小的生命呢?可能在墻院一角,紅牧蟻正搬著戰(zhàn)利品回家;可能在一顆枯木中,天牛幼蟲正計劃著逃離家園,飛向藍天;可能在一片小小的樹葉上,大螢火蟲努力的發(fā)著光,搶盡綿薄之力,照亮漫漫長夜……讓我們通過《昆蟲記》慢慢了解他們吧!
在法布爾的方式園中,各種昆蟲出沒,有“建筑師”蜾蠃,它的杰作常常讓人目瞪口呆;有負葬甲,勤勤懇懇的工作,只為養(yǎng)活子孫后代;有花金龜,它是春天的榮耀,玫瑰的主人,天真的如同孩子一般。
最令我驚訝的昆蟲,卻是看似平平無奇的'天牛,法布爾形象地將天牛幼蟲比作“一節(jié)蠕動的小腸”。不僅是因為其外表相似,但是因為幼蟲所具備的感覺和一節(jié)小腸差不多,它們沒有嗅覺,沒有視覺,更沒有聽覺。而僅有的味覺和觸覺也非常遲鈍,他能知道什么呢?僅憑這與外界小小的關聯,它對現在幾乎一無所知,卻對未來看得清清楚楚。
天牛幼蟲知道成蟲無法自己從橡樹中鉆出,于是冒著生命危險,準備好逃生之路。它知道成蟲身披鎧甲,無法在蛹室里轉身,于是在化蛹前,選擇了頭朝洞口的姿勢。它知道蛹的身體非常嬌嫩,于是將蛹室鋪滿柔軟的內襯;它知道,在漫長的蛻變過程中,可能會有天敵進攻,于是在胃里儲存了含鈣的糊,以便把洞口封起來。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它對外界的了解甚少,幾乎沒有感覺,我想這便是它與生俱來的天賦。
再看看其他昆蟲,法國狼蛛知道進攻對手的精神中樞,快速致死;大螻步甲懂得布置陷阱,引導獵物一步步走向死亡;孔雀天蠶蛾用獨特的方式吸引同伴,讓人疑惑不解……還有許許多多的昆蟲,它們的天賦各不相同,將目光投向時間的長河,想想這些昆蟲的祖先,它們的天賦并不是從物種誕生時就擁有的,而是經過歲月沉淀,時光洗淘,歷史變化得來的這種天賦,這種能力是多么偉大呀,可現在他們卻因為弱小,不起眼,被我們所忽視。
《昆蟲記》輕聲告訴我們:世間萬物,哪怕一草一木,一只小蟲子都有它所蘊含的巨大道理,我們要仔細觀察,耐心體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昆蟲記的讀后感昆蟲記讀后感篇二
我第一次買昆蟲記,我堅持要沒有插圖的版本,因為我很怕那些毛蟲。但我讀著讀著,看到了昆蟲們的小溫暖,感覺作者是個很溫暖的人。
書中有弱肉強食的自然世界:小螳螂吃掉了可貴的小雌橡樹蛾,螢火蟲最愛的食物是蝸牛,金步甲會殘忍的吃掉自己的配偶……作者每天的第一次觀察,常會發(fā)現夜里喪生了昆蟲的殘骸。這都是大自然的冷漠。
但法布爾的筆下更多的是溫暖的昆蟲世界,象態(tài)橡栗象會精心的挑選合適的橡栗產卵,要求極其嚴格;米諾多蒂菲用情專一又忠于家庭,朗格多克蝎的媽媽會毫不猶豫地保護別的蝎寶寶。在法布爾溫暖的筆下,一個個昆蟲的小家庭和諧融洽,那些小家伙給了我莫名的觸動,好像讓我發(fā)現了這世界的美好。
法布爾觀察昆蟲時也很有人情味,糞球推不上啦,就幫一下,無傷大雅;邀請昆蟲來做客,也要細心周到的幫他們準備好房子、食物,再不行,直接到他們的屋子邊仔細觀察。他對于自然,有一種很純凈的熱忱,30年的研究,十卷《昆蟲記》全部問世。
這部蟲子集傾注了法布爾多少的心血啊,對昆蟲的生命,嚴謹的記述,不增加什么,不忽略什么,每一個前人的結論,他都認真證實,不帶有絲毫偏見,滿心滿眼的熱忱。
最為溫暖的是法布爾對生命自然的敬畏。大孔雀蝶身上,“它能長途跋涉,越過重重障礙,不過找到雌蝶后,只能存活一兩天”,毫不猶豫的奔向愛情,哪怕生命那么短暫,可不讓人肅然起敬。對于那“探索的人生”的作家,他已經拿到了與昆蟲的對話、參與到他們中的合格證了。
讀完《昆蟲記》,我不再有對毛蟲們的厭惡了,法布爾用他頑童般的好奇心,用他的執(zhí)著和熱愛,用他暖暖的筆觸,讓我越讀越喜歡他筆下的小生靈。這個放大幾十倍的世界,給予我非常美好的感受。
昆蟲記的讀后感昆蟲記讀后感篇三
只要看名字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本記錄昆蟲的書,也可以從側面看出,此書的作者熱愛昆蟲,熱愛大自然。與作者相同的是,我也喜歡昆蟲,于是,我翻開了書的扉頁。
映入眼簾的是關于作者法布爾的介紹,他那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的精神使我蕭然起敬。一個人,可以這么有毅力,真的很不容易??粗绱撕竦臅?,我不禁感嘆道。
法布爾將自己一生的心血奉獻給了研究昆蟲,留下了這本曠世巨作《昆蟲記》。書中運用大量筆墨介紹了昆蟲的生活習性,描寫十分細膩,語言生動形象,充滿了詩意和情趣。其中我特別喜歡描寫蟬的那幾章。法布爾先用寓言《螞蟻和蟬》引出下文,再寫蟬的地洞以及蟬是如何挖地洞的,后來又寫蟬如何蛻變,再后來寫了蟬的歌唱,我最喜歡這節(jié),因為法布爾開始研究實驗了,他先找來五中蟬,再逐一分析、實驗,語言充滿了科學性,段與段之間十分鮮明,沒有一點斷開,連接十分緊密,令人回味無窮。
《昆蟲記》里還有其他的昆蟲,如螳螂、螞蟻、蝴蝶……法布爾對它們一視同仁,都很喜歡,并沒有一絲厭惡的感覺,由此可見,他真的十分愛昆蟲,也特別愛大自然,如果一個特別討厭昆蟲的人,還會寫下這么富有哲理的書嗎?還能有這么堅持不懈的精神嗎?不會了,所以法布爾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熱愛生靈、熱愛大自然的榜樣!
《昆蟲記》語言十分幽默,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昆蟲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法布爾所敘述的昆蟲習性來源于他的仔細觀察,他用心去觀察,用他那細膩的心去觀察,將昆蟲的習性完完本本地描寫了下來,讓人們知道昆蟲。
哦,我懂了,法布爾的《昆蟲記》之所以那么精彩,語言那么詼諧、生動,形象那么鮮明,是因為他有一顆平易近人的心以及愛昆蟲的志趣。
人們都說:“多讀書,讀好書。”像《昆蟲記》這樣的書就是好書,所以,我們大家都應該看看。把讀書的精神發(fā)揚光大,使人們愛上讀書,就可以為國家獻上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
不知不覺,已經翻到了書的末頁,我不由得感慨:這本書實在太好了!我們大家都應該多讀書,讀好書!
初一:徐星月
昆蟲記的讀后感昆蟲記讀后感篇四
前不久,按照老師的要求,我開始讀《昆蟲記》。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布爾,他是法國最著名的昆蟲學家。
法布爾從小就喜歡觀察昆蟲,長大了之后,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寫出了這本不朽的傳世佳作《昆蟲記》。
這本書細致地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非常生動有趣。這些都來源于法布爾長期細致的觀察。
在描寫它的捕食工具時寫道:螳螂的大腿很長,前半段內側長著兩排尖利的鋸齒,在兩排鋸齒的末端,還有三根巨齒。觀察得可真仔細。
上周五在去世紀廣場的路上,爸爸幫我抓了一只螳螂,和法布爾描寫得一模一樣,我還被螳螂腿上的鋸齒鉤到了手呢。
除了螳螂,法布爾還寫了像小蜘蛛、紅螞蟻、屎克郎、松蛾蟲、金步甲等許許多多的昆蟲,讓我大開眼界!
讀完《昆蟲記》,讓我知道了很多關于昆蟲的知識,也讓我明白了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昆蟲記》真是一本好書啊!
昆蟲記的讀后感昆蟲記讀后感篇五
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致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讀者讀得興趣盎然。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于作者的仔細觀察,細致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后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盀槭椎哪菞l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致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里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致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
昆蟲記的讀后感昆蟲記讀后感篇六
陽光射在門前的榕樹下,投下斑駁的樹影。屋外熱浪陣陣,蟬聲轟鳴。
蟪蛄(蟬)知盛夏之樂,而不知人之樂,我調侃著。
在我們印象的寓言故事中,蟬只是一個自命清高的偽君子。
但在《昆蟲記》的“蟬出地洞”一文中,蟬變得機智,勤勞,是偉大的工程師。蟬的幼蟲為了搭建一個蛻殼前的住所,可謂煞費苦心。
蟬的幼蟲在向前挖掘時,用尿液把粉狀泥土澆濕,使之成為糊狀,并立刻用身子把糊狀泥壓貼在洞壁上。這時有彈性的泥土便糊在了原先干燥的土上,形成泥漿,滲進粗糙的泥土縫隙中。拌得最稀的泥漿滲透到最里層,剩下的則被幼蟲再次擠壓,堆積,涂在空余的縫隙中。這樣一來,坑道便暢通無阻了,一點浮土都沒有了。這就是為什么蟬的幼蟲挖出的兩百立方厘米的土全都消失不見了,因為已被就地和成了泥漿,比原先的沒被鉆透的泥土更瓷實,更勻稱。
這是法布爾觀察的昆蟲。
在十九、二十世紀的法國,當許多作家正研究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存在主義時,他只是待在自己的實驗室中,認真地觀察這些小蟲子。他的那股鉆勁,韌勁,孜孜不倦,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筆下的那些昆蟲,就連一般人討厭的蜣螂,也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充滿靈性,讓人看了之后覺得妙趣橫生。
那么,他為什么沉迷研究昆蟲呢?
前不久的美術課上,我看了意大利畫家莫蘭迪的作品。他生于19世紀末,一直沒結婚,和3個獨身的妹妹生活在一起,鮮少外出,甚至很少和人交往。在喧囂的二十世紀,當其他的畫家都沉迷于各種畫派,各種主義的時候,他只是安靜地待在老家博洛尼亞,靜靜地畫著自己家的靜物和窗外的風景。他一輩子幾乎只畫這些東西。博洛尼亞郊外的一些山,一些樹,一些花,還有家里的一些瓶瓶罐罐,那些他看了幾千遍,畫了幾千遍的靜物。
他還說,當你花成千上萬個小時觀察某個東西,描繪某個東西時,你就會越來越接近這個事物的真實。
這時,我也明白了,法布爾為什么要觀察昆蟲。因為這樣才能限度地逼近一只昆蟲的真實。
認真做平凡的事,就像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一樣;認真過短暫世俗的生活,就仿佛面對千秋萬代一樣。
蟬是如何蛻皮的?螳螂是怎樣捕食的?金步甲的婚禮是什么樣子的?大孔雀蝶是如何選擇配偶的?正是這些細節(jié),構成了大自然的本質,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也因此豐富了成千上萬倍。
要說法布爾為什么要研究昆蟲,就是為了在節(jié)奏太快的生活中放松下來。在做完美實驗抬起頭的片刻,發(fā)現這個世界又清晰了一點。他用一生的時間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鉆研某個問題,就會限度逼近它的真實。
昆蟲記的讀后感昆蟲記讀后感篇七
最近,我讀完了《昆蟲記》這本書,感觸很深。
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第一次帶我走進了一個真實的昆蟲世界,喜歡上了這個真實的真實的昆蟲世界,讓我迷上了去仔細觀察那些小昆蟲。
我覺得法布爾的昆蟲記是一部值得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閱讀,讀出滋味讀出感想,必須能夠開闊眼界的。也給我很大的啟發(fā),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爾勇于探索世界付出的精神,讓我感覺到了昆蟲與環(huán)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堅持下去。
昆蟲記的讀后感昆蟲記讀后感篇八
最開始看《昆蟲記》是小學的時候在課本上學到過的一些章節(jié),現在已經沒有什么印象了。這部作品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一部作品作品。這部作品記錄了作者觀察昆蟲的行為。這部作品也被一些人叫做昆蟲界的《荷馬史詩》。讀完這本書以后我非常佩服作者的觀察能力和超凡的想象力。
作者一直從事昆蟲的研究,創(chuàng)作這個作品花費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他放棄了很多次獲功名利祿的機會。他前半生一貧如洗,后半生勉強維持溫飽。他為了完成這本書做了很大的犧牲。他用散文的形式將昆蟲的行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記錄下來。在文章的描寫方面法布爾也是下足了功夫,比如蟬和螞蟻在乞討糧食的時候的狼狽情景。
“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著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去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蟬。那蟬則伸著爪子,不是伸著手”,看到這里不得不佩服法布爾觀察的細心,如果是我們普通人,對這些行為根本就不會注意,讀到這里我深深的感受到法布爾觀察的仔細。
讀完《昆蟲記》我不禁感受到法布爾觀察的細心,和他給我們帶來的驚喜。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好好面對生活,做一個對得起自己的人。還有一定要堅持自己,對于知識方面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不懂的問題一定要虛心請教和認真去查資料。
在這本《昆蟲記》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昆蟲的大千世界,更應該領略到的是法布爾“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昆蟲記的讀后感昆蟲記讀后感篇九
它的內容,并非像我想像的那樣枯燥,相反那生動的文筆讓我仿佛進入了帶著泥土之香的曠野里。語言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那些在我眼前放大的文字,不是讓我感到泥土的潮濕、日月星辰還有那田野間的螢火蟲……猶如身臨其境,置身于天地之間。眼前和腦海的影像一下子涌了過來,我屏住呼吸,任憑他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鉆入我的肺腑,帶給我自然的洗禮、大地的召喚!它不同于其他的小說,因為它是真實的寫照,是自然的輪廓;是自然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文中的昆蟲,大概不是十個手指頭就數的過來的,但是有些充滿靈氣的小生物,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
哲理大師——“螢火蟲”。
很多文人都把筆墨螢火蟲不滅的光芒上,但只有法布爾發(fā)現了它絢麗而短暫的一生,并為它的短暫成年而感到惋惜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