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生物說課稿 表里的生物說課稿篇一
本節(jié)課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章第五節(jié)的《生物的變異》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們學習了生物的遺傳后,對基因決定生物性狀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知識的延伸。并為下一節(jié)《生物的進化》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究答案,并能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之情。
基于對教材啊分析和《課標》的理解,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了解生物變異的原因。
2、舉例說明遺傳變異的在實踐中的運用。
難點:探究花生兩個品種的變異實驗。
(心里方面)八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思想活躍,好奇心強,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培養(yǎng)探索精神。(知識儲備方面)學生已對生物的生殖發(fā)育,生物的性狀以及決定性狀的因素有所了解。但對生物變異方面還知之甚少,因此,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變異的存在,并進一步探究變異的原因。
結合教學內容及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里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變異的概念及影響因素。
2、 了解遺傳變異在實際生活中運用。
3、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步驟。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例引導學生發(fā)現變異的存在及變異的普遍性。
2、 以花生果實大小變異為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探究答案、得出結論并進行交流,培養(yǎng)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了解生物的變異及原因使學生逐漸認識到自然界的奇妙力量,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環(huán)保意識。
2、通過探究性實驗使學生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意識,并培養(yǎng)其團隊合作精神。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知識,我選擇下面的教法學法。
本著《課程標準》中對學生“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好發(fā)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等方面得到提高”的要求,以及我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我采用了:1.多媒體教學法??梢詣?chuàng)造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討論法。圍繞“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和“影響變異的因素”這些核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和辯論活動,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其中,培養(yǎng)合作精神,激發(fā)學習興趣。3.談話法。通過詢問學生自己與父母、兄弟姐妹間性狀特征和他們身邊動物、植物上下代間性狀特征等問題的方式認識變異,充分啟發(fā)學生的智力活動、發(fā)展思維能力。此外,我還運用了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等教法,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大小不同的花生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下面我將從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觀察材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觀察實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質→自主學習、課外拓展、增長見識四個方面來展開新課。
1、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為了引發(fā)學生們的好奇心,使學生對這節(jié)課有直觀的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再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洛陽牡丹花會了,洛陽牡丹以其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而聞名天下,已知洛陽牡丹有9大色系,10種花型,1000多個品種。同樣是牡丹,同學們知道其千姿百態(tài),姹紫嫣紅的原因嗎?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開始今天的新課“生物的變異”
這樣的導入從學生們熟悉的花卉入手,進而過渡到生物學知識,引起學生們的好奇,激發(fā)求知欲,調動學習興趣,符合心理學上的認知規(guī)律。
2、 觀察材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為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并能夠具有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我將這樣來開展以下的教學活動。
“同學們,看看這些圖片,菊花有不同的品種,玉米的果穗也多種多樣,綿羊的體型千差萬別,即使是果蠅的眼睛也有紅白之分。這些都是與生物的變異有關的。變異:即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變異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們大家都愛吃的花生是不是也存在變異呢?這里有些花生,現在發(fā)給大家,大家觀察以下他們有什么不同呢?對,它們有大有小,形態(tài)各異,但是不是外殼大的花生籽粒就一定飽滿呢,外殼小的就籽粒就一定小了?其實,定義花生的大小是要通過它們籽粒的大小平均值來衡量的。同學們還按八人一小組,按照課本提示分組探究一下這兩種花生到底哪一種才是真正的no.1。等會兒每一組要匯報自己的探究結果”。
等探究實驗完畢之后我還要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同學們:我們一起想一想,為什么有的。花生能長大,而有的花生不能長大呢?是不是把小的花生種在肥沃的土壤中也能長成大的花生呢?”
通過共同討論使學生認識到變異是由環(huán)境改變和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并使他們了解哪些變異是可遺傳的,哪些變異是不可遺傳的。
這樣的課堂設計真正地做到了還課堂給學生,充分展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符合課標中對學生“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fā)展”的要求。
3、 觀察實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質
為了讓學生弄清處變異的本質和遺傳變異原理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應用,我采用談話法,詢問學生自己與父母、兄弟姐妹間性狀特征和他們身邊動物、植物上下代間性狀特征等問題,使他們進一步認識變異是普遍性;并以多媒體為媒介,向他們展示一些例如高產奶牛、高產抗倒伏小麥、太空椒等圖片,并讓學生討論,分析原因,最終使學生弄清楚“變異是環(huán)境和遺傳物質發(fā)生改變而引起的”這一本質問題。
這樣的教學設計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完善了其思維的完整性,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偉大論斷。
4、 自主學習、課外拓展、增長見識
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生物變異的知識,我會鼓勵學生在課外查閱相關的書籍和網站,并向他們推薦相關的參考資料。并以“了解利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的其它方法”作為課后作業(yè),讓學生自主學習,達到增長見識,開闊眼界的目的。
生物說課稿 表里的生物說課稿篇二
各位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一節(jié):生物的特征。本次說課包括五個部分: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和說教學過程
本節(jié)是初中生物第一課,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這節(jié)課激發(fā)學生對生物學的熱情,宜采用比較輕松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征。另外,本節(jié)的重點知識就是掌握生物與非生物的區(qū)分方法,而區(qū)分的過程則需要通過對比待分析事物與生物的一般特征是否吻合。
1、教材所處的地位、編排和作用
新教材依據新課標的設計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學,動物學和生理衛(wèi)生等學科的編排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為第一節(jié),說明了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qū)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教材p3-p5的彩圖
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征,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精神,本節(jié)課以討論為主,在充分準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
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激發(fā)感情,引起興趣。
2、學案導學——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精析點撥——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耙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發(fā)現真理?!苯虝W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在兼容并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fā)展性、創(chuàng)造性,從而達到激發(fā)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fā)展。)
學法指導具體如下:
1、預習導學——整體感知,了解全文。
2、任務驅動——積極參與,總結規(guī)律。
3、合作探究——小組合作,鞏固提高。
4、當堂檢測——查缺補漏,歸納總結。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教室內的課桌,凳子以及學生的卡通玩具,說明它們的根本不同在哪里?引導出生物與非生物的概念。
閱讀學案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快速瀏覽全文,對學習內容整體感知。(二)、任務驅動,學案導學
要想認識生物,就必須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然后指導學生看書,閱讀p2的內容,完成學案設計的目標。小組合作交流,教師注意引導點撥,學生代表公布自學結果指導學生認真閱讀p3-p5的內容,完成學案設計的目標在學生完成學案內容后小組內進行交流,展示自學效果。
(三)、精析點撥,拓展思路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書本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然后,通過與教室中的課桌、黑板、墻壁等非生物做比較,大家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2、以自身為例,分析表述。學生分小組,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征,派代表,舉例說明,各小組間可針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四)、概括總結: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能說一說什么是生物嗎?(根據生物的特征說)設計意圖:讓學生自覺回憶所學知識,加深對本節(jié)內容的理解。板書設計:(與總結相結合,同步進行)
本節(jié)課我采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提綱挈領、層次分明,很好地說明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生物的特征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營養(yǎng)。
2、都能進行呼吸。
3、都能排出體內的廢物。
4、都能對外界刺激做反應。
5、都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五)、鞏固記憶
認真背誦學案上和黑板上板書的重點內容,同桌之間相互提問。
(六)、根據學習的情況,完成學案的能力提升
根據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的掌握情況,當堂練習,當堂檢測。加強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落實。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生物說課稿 表里的生物說課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少版小學美術第16冊《海洋生物》一課。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海洋生物》一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這節(jié)課通過介紹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等,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個性的表現力;讓學生在暢游海底世界的同時感受美、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進而增強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1、引導學生欣賞神奇的海洋生物,初步認識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等。
2、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來表現海洋生物,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欣賞海洋生物,表現海洋生物,感受海底世界的美妙。
教學難點:能夠對海洋生物的某個特征著重描繪,色彩亮麗,生動有趣。
學法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中我采用演示法,談話法,范例教學法進行教學,以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感受美、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
在學法上,主要通過欣賞、感受、觀察、比較、想象、表現等方法相結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教具和學具結合教法和學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學具:多媒體課件——《海洋生物》、勾線筆、油畫棒、彩筆,刮畫紙、紙盤、廢舊材料等。
為了使學生能在視、聽、說、做、思等行為環(huán)節(jié)中經歷美術的過程、體驗創(chuàng)造美的快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因而,新課伊始,師生共同欣賞一段《海底總動員》的動畫片,跟隨鏡頭去探索神秘又美麗的海底世界。觀看之后請學生談談觀看感受,學生對這種動畫片很感興趣,會紛紛發(fā)表看法,互相交流。我隨機引導:“海底真美啊,那里生活著數不盡的海洋生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海底世界,去認識神奇的海洋生物。”(此時板書:“海洋生物”)設計意圖: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充分發(fā)揮了動畫的作用,讓學生欣賞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素材,這不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為突破難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賞圖怡情,歸納方法
海底世界是神奇美麗的,然而我們這個地區(qū)的孩子很少有親身經歷的,基本要通過電視或動畫片來了解,所在要想很好地完成海洋生物的繪畫,有相當的難度,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突破此教學難點,我設計了多層次的欣賞環(huán)節(jié)。
1、邊猜謎邊欣賞。用多媒體出示有趣的謎語,學生猜謎的同時欣賞到海洋生物的圖片。兇猛無比的鯊魚,聰明靈巧的海豚,那艷麗無比的珊瑚??各種神奇美麗的海洋生物深深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球。欣賞之后我激勵學生說出“通過欣賞這么多海洋生物圖片,你最喜歡哪些海洋朋友?它有什么特點?他有哪些迷人的色彩呢?
2、欣賞小朋友的美術作品,在欣賞之前老師提出2各問題共大家邊欣賞邊思考,(1)你覺得他們的作品怎么樣?(2)他是如何表現海洋生物的?通過小組討論,歸納出作品的表現形式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既尊重的學生的個性選擇,又達到了以觀察為鋪墊的教學目的。
3、創(chuàng)作思路??戳四敲炊嗟膬?yōu)秀作品,有了這么多的獨特感受。今天你們小組想要用什么方法來表現你喜歡的或想象中的海洋生物呢?請(各小組討論)說一說你們的巧妙構思。(學生談想法,教師引導,講解創(chuàng)作過程。)設計意圖:通過多層次的欣賞,小組討論,歸納出作品的表現形式,這樣的設計,既尊重的學生的個性選擇,又達到了以觀察為鋪墊的教學目的。
(三)指導表現,鼓勵創(chuàng)作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為我采用直觀教學法,教師示范作畫,學生根據觀察以及之前的學習經驗自已嘗試著總結畫法,然后再由我適當適時的點撥。使學生對海底生物的認識從感性向理性發(fā)展,教學的重點很快被突破了。學生掌握了海洋生物的表現技巧以后,最為急迫的是想給親自動手畫一畫。我沒有過多的言語,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思維。而在學生創(chuàng)作的同時,我也將黑板創(chuàng)作成了一副海底藍圖,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展示做好了鋪墊。
(四)評價總結,展示作品當學生完成圖畫時,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采用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教師及時地給予鼓勵性評價。評價之后,我號召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剪下來,并貼到黑板上。同學們的海洋朋友游進了美麗的“海洋世界”。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使學生在評價和展示中個性得到發(fā)揮,充分體驗到美術活動的快樂。
(五)拓展延伸,滲透德育
此時的黑板已經變成了一幅生動的海底世界圖。大家都沉浸在這美的世界中。我在這時將話鋒一轉:“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環(huán)境污染的日益嚴重,很多海洋生物瀕臨滅絕。我們將永遠失去這些美麗的海洋朋友。伴隨著敘述我將黑板上的海洋生物摘下,”掉落到底邊?!傲私獾竭@里,你們有什么感受?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剛剛還美好的海底世界,瞬間化為烏有,孩子們的內心必然頓生出一股憤慨與惋惜之情,我便抓住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并向同學們發(fā)出號召:“大海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瑰寶,我們在感受它的美的同時更有責任去保護它,那就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從撿起一塊紙屑做起,從節(jié)約一滴水做起,為保護我們的大海、保護這些神奇又可愛的海洋朋友做出我們的貢獻?!?/p>
我號召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剪下來,并貼到黑板上。這樣,同學們的海洋朋友游進了美麗的“海洋世界”,此時的黑板已經變成了一幅生動的海底世界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使學生的創(chuàng)作得到充分的展示,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接著,又以此為契機,對學生進行了環(huán)保教育。
效果預測海洋生物【】是學生一直感興趣的題材,但感興趣并不一定就能表現好。保持學生高昂的情緒,將學生模糊的記憶變成清晰的形象,轉化為個性的創(chuàng)作非常重要,因此,這節(jié)課,我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始終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并運用激勵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相信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定能夠在輕松氛圍中感受創(chuàng)作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