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感受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篇一
暑假到了,暑期作業(yè)的其中一項作業(yè)是“品味書香,誦讀經(jīng)典”之讀后感。我接到推薦書目后,精心地挑起書來,當《地球的故事》映到我眼簾時,我毫不猶豫地在上面打了個勾,表示我要買它。
當我拿到它時,心中就十分激動,因為這是美國著名文學家——房龍著作的。 我打開一看,里面沒有一張圖,我便開始讀了起來。
《地球的故事》一共分為二十六章,在這二十六章里,關于地球一切的事都清晰地表達出來,讓我的科普知識又提高了一成,讓我對地球的了解又加深了,但我對地球的印象并沒有改變:地球,一個偉大而又美麗的星球,養(yǎng)育了多少生物,她是永不磨滅的!
在《地球的故事》里,有一章我特別喜歡:“善待地球”。在這章里,房龍是這樣寫的:“數(shù)百萬年前,大自然已為人類潛心準備了自然財富。又花了數(shù)百萬年賦予了我們煤炭和石油這些寶藏。在百萬年中,這些財富長眠于地下。我們對其揮霍無度,任意開發(fā),完全不顧后果?!蔽矣X得這些話很有道理,現(xiàn)在的地球已經(jīng)被開發(fā)的不成樣子,再繼續(xù)下去,無異于是人類在慢性自殺。
我們地球的命運掌握在人類手上,是繼續(xù)開發(fā)還是保護?這是人類的選擇。我覺得,每一個人都要珍惜自然資源,保護地球。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每一個人的未來。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感受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篇二
這次“紅領巾愛讀書,做越秀讀書郎”的活動中,我借閱了《地球的故事》這本書。我從小就不太喜歡看書,一提起看書就頭痛。但這本書我只看了的幾頁,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并且把它一口氣讀完了。
這本書寫的是一些有趣的地理知識,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龍寫得很有趣味性而且很容易讓人看懂。不管是富有的法國,還是神秘的印度,或者是得天獨厚的美洲,房龍都把它們寫的栩栩如生,讓我的興趣油然而生,并且完全改變了我們對地理的偏見。
在這本書里,必要的名詞和數(shù)據(jù)雖依然存在,卻增加了更多生動有越的表達。在房龍筆下的世界是那么五彩斑斕的啊!
另外,這些歷史也使我知道人類的劇烈活動也會造成地球的毀滅:人類不受限制的砍伐樹木,導致水土流失,造成山泥傾瀉;人類改變物種,有意無意就造成物種的消失或引入……從中我認識到人類對地球的過度開發(fā)實在很過分,這樣做不就是自傷殘殺,不就是在傷害我們的地球母親嗎?
記得有一次,媽媽和爸爸帶我去野外露營。上山的時候,我看見有幾十個人在河邊砍伐樹木,并把樹木據(jù)成一段段放在大貨車上運走。那一剎那,我非常想上前阻止,可惜我沒有這個能力,只能呆呆地看著眼前的一幕。他們據(jù)的每一棵樹,都在傷害著地球,他們據(jù)的每一刀,我也是心如刀割。
他們?yōu)槭裁匆@樣?大家仔細想想,如果我們美麗的地球被人類破壞了,我們還會有這么好的生活嗎?地球媽媽給了我們這么多好的資源,我們卻去傷害她,我們對得起她嗎?想一想,如果別人這樣傷害你,你的心情會是什么?讓我們一起保護地球,不要只讓這句話成為口號,我們一定要用實際行動保護她,不能再讓她受到任何傷害了!大家行動起來吧!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感受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篇三
一顆孤單的行星懸浮在宇宙中,等待人類去探索。她就是我們的母親——地球。
你知道人們是怎樣來適應自然、利用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嗎?你知道什么是地理學嗎?美國的亨德里克·威廉·房龍先生用平易近人、生動流暢的文筆在1932 年寫的這一本《地球的故事》,將我們看起來枯燥無味的地理知識、科學常識以及里面的花草樹木,都變得生動形象、有情有義。在我們面前呈現(xiàn)的,已經(jīng)不再是那難背乏味的,一個個我們看不懂式子、知識點。他在房龍先生的筆下,變成了一個個貼近生活,易懂的小實驗、假設,就如同魚兒在水里游那般靈動。
我其實一直都不喜歡看科普類的書,因為我覺得看這種書會頭疼,里面有三分之一的我看的懂,三分之二的看不懂,尤其是一些公式。但是當我第一次打開這本書,就被吸引進去,但同時也驚呆了,讓我不由得驚呆了是他跟其他科普書不一樣的地方,公式很少,這讓我這個喜歡科學,但因公式不看科普書的人一蹦三尺高,媽媽以為我哪根神經(jīng)搭錯了,著實讓她嚇了一跳。他假設每個人都高180 厘米、寬45 厘米、厚30 厘米,那么用一個長、寬、高各800 米的大箱子就可以像裝沙丁魚罐頭那樣,把當時世界上生活的約20 億人全部裝進去。這樣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大可能,但真的計算,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答案是挺準確的。他假設地球的兩極就是用一根織毛衣的鋼針,從一個橘子或柚子中間穿過,鋼針穿入和穿出的兩個點就是這個球體的兩極,也相當于地球的兩極,南極和北極…… 這樣的假設還很多,但就是這樣簡單的假設,將原本難背的式子融于我們的腦中。這讓我的思維跟著一同轉起來。
再請問,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你們一定會想當然籠統(tǒng)地回答:地球就是個園球呀!但其實不然,地球并不是標準的圓球,而是一個橢圓形的球體,兩極稍顯扁平??吹竭@我不禁驚嘆道,原來,就是地球的形狀,也有很多奧秘的,以前的我,一直以為地球地球,他就是個圓不隆冬的球體,哪里會想到,他竟然會是一個橢圓形!平常在電視上電腦上看到的卡通地球一直是圓形的。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故事,如:地球的構造;英國的地理知識以及中國:東方文明古國…… 無不讓你驚嘆地球的魅力。
房龍先生在最后一章提到了珍惜并善待地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大本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是人類發(fā)展的空間。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愛護地球,與地球和諧共處。房龍先生的話令我陷入沉思…… 其實我覺得,不僅平常不能傷害地球,在探索研究中,也不能傷害地球。
一顆蔚藍色的星球孤零零的懸浮在宇宙中——地球。他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并揭開她的秘密……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感受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篇四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是我們賴以身存的家園,是各種生物的家園。飛禽走獸、花草樹木、千川萬壑、江河湖泊……許許多多,不計其數(shù)。
樹木被譽為“城市之肺”,它可以釋放氧氣,鞏固土壤。是人類的“好鄰居”??墒怯捎谏直环ィ亮魇?,洪災次數(shù)增多,規(guī)模愈來愈大。有的地方沙漠化,有的地方刮起龍風,全球出現(xiàn)海平面緩慢上升的情況。在馬爾代夫,那些天堂般一座座島嶼面臨著被淹沒的危險。繼而受到這種威脅的將是荷蘭和孟加拉國。過去科幻小說中提及的兩極冰雪消融的情景已變?yōu)楝F(xiàn)實,雖然目前還未構成巨大威脅,但已經(jīng)令人憂心忡忡了。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我們理應保護水資源,珍惜水資源。但是陸地上的淡水污染日益嚴重,合乎衛(wèi)生要求的地下含水層已非常少見。人類的淡水用量愈來愈多,因而污染淡水的機會也隨之增加。海洋曾被認為遼闊無比,擁有不可窮盡的更新能力,可今天它也被污染了:海洋受到威脅,石油污染使海洋表面平衡失調,海岸附近堆積了大量有毒廢棄物。
數(shù)以萬計的魚類遭受滅頂之災,嚴重影響了當?shù)貪O民的生活。
全球變暖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問題。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qū)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huán)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地球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里,我們應一起保護地球母親,給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美麗富饒的星球。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感受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篇五
你們喜歡地理嗎?我猜很多人不喜歡,我原本也是。但在這個寒假里,我讀了一本地理書---《地球的故事》。當我看完后,我倒是有點愛上了地理。
在這本書里,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房龍先生打破了寫地理書的常規(guī)。他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形像而又有趣的描述了各個地區(qū)的山脈,河流,同時還穿插了各個地區(qū)的歷史演變。地形的變化和人民的性格給這個地區(qū)帶來的影響。我覺得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房龍先生在一起探險一樣。
在意大利,我看到了意大利偉大的文藝復興;在西班牙,我遇見了熱衷于大航海開疆擴土的西班牙人。在法國,我又見識了自私又浪漫懂得享受生活的法國人。在瑞士,我又看到了和睦友愛熱衷于和平的瑞士人......這本書簡直就是旅行必備品啊!不管你到了哪個地方,只要通過這本書的哪個章節(jié),便可以大概的提前知道了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
在《地球的故事》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地方要算荷蘭了。荷蘭原本只是一片沼澤地,雖然我通過課文《田園情詩》知道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但是當我讀《地球的故事》這本書里介紹荷蘭這一章節(jié)時,才讓我知道了更多有關荷蘭的歷史文化。荷蘭人很聰明,他們知道使用風車可以讓這里的天氣好轉,還可以產生動力,發(fā)電,代替大量的勞力;荷蘭人還很樂于助人,在別人有困難時,他們大多會主動的施以援手......荷蘭,原來就是這樣的國家啊。
房龍先生在《地球的故事》里說,人類需覺悟到:在這同一個星球上,大家都是同行者,都是鄰居,都是旅伴,更是朋友。只有我們大家共同承擔起愛護地球的責任,才能讓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更加的健康美好。
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語言修飾,也沒有生硬的教條理論,也沒有用太多枯燥無味的數(shù)字,它以人為中心,讓我們去探索生命的根本意義,把呼吁保護地球,愛護環(huán)境的道理寫進字里行間。
相信我,讀了這本書,你們也一定能從中有所啟發(fā)的!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感受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篇六
讀了《地球的故事》這本書,我感覺全身都充滿了知識帶給我的力量。
這本書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龍先生寫的。這本書重點寫了地球上的許多洲和一些特別的國家,其中講了歐洲,意大利,亞洲,俄國等國家。中間還介紹了這個地區(qū)的人文、歷史、資源、地理環(huán)境等知識,書中還蘊含著許多的哲理。
在晚飯的時間里,我想著考一考爸爸,看他知不知道這些知識點:“爸爸,你知道中國的面積大還是加拿大的面積大呢?”爸爸撓撓頭:“應該是中國大一些吧!”我笑得直不起腰來“哈哈!不知道吧,加拿大比我們國家大!”然后很確切的地告訴爸爸加拿大的面積和中國的面積給爸爸。爸爸聽了后很好奇地問:“你怎么會知道得這么詳細呢?”我自豪地拿出了我的“秘密武器”。爸爸知道后也變得很“好學”起來了,我一句一句的和他講解書里面的知識點:俄羅斯比加拿大還要大呢……
這本書還講了很多寓意深刻的道理,例如“我們不僅在這里(地球)生活了很久,而且還將永遠地生活在這里。那我們?yōu)槭裁催€要如此急躁,如此匆忙呢?”這么深刻的道理不認真讀完這本書是不會理解的。
就拿“我們的目標不是索取,也不是做慈善,而是合作。”這句話來說吧,我們認真分析:不斷地索取只會讓別人憎恨;做慈善只會讓流浪者更加依賴別人;只有合作,既可以獲得利益,又可以讓別人學會自立,讓人民變得自信,不是一舉三得的好事嗎?所以說只有合作才討人喜愛!
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句子,那些看似很深奧的道理只有閱讀才能理解得透徹,你應該去看看這本書,看完之后就會體驗到閱讀的快樂與知識的力量!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感受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篇七
“地球”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畢竟她是我們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墒俏覀冋嬲私馑龁?她的安危我們關心過嗎?讀了《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和《地球的故事》這本書后,我思緒萬千。
當我通過《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和《地球的故事》這本書了解到我們長期居住的地球太容易破碎時,我心潮起伏,不禁浮想聯(lián)翩:地球啊,你是那樣偉大,卻又是那樣脆弱。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眼中很少看見自由飛翔的鳥群,耳邊很少聽見清脆的鳥啼聲,這是因為人類在大量捕殺它們。鳥兒在被捕捉、運輸、販賣的過程中,生存與死亡的比例是那般駭人聽聞——1:20。也就是說,每有一只鳥上市,就要付出20只鳥死亡的代價。多可憐啊!
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大海里的蝦蟹少了,河里的魚少了,田園里的青蛙蜘蛛少了,山上的野獸也少了……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在這個被稱為生命搖籃的星球上只剩下惟一的動物——人。植物也在加速滅絕。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氣體的濃度不斷增高,水中、土壤中有毒物質的含量不斷增大,自然災害泛濫,惡化了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溫室效應加大,使氣溫一升再升,冰山溶解,海水上升,土地沙漠化,使陸地生物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大氣中保護生物的臭氧層變薄,甚至在南極洲的上空已出現(xiàn)了一個直徑大達幾百公里的空洞,幸存的生物不得不接受致命的宇宙射線的洗禮……曾經(jīng)生物繁盛的地球也許會很快變得好象金星、火星一樣死氣沉沉。你感可怕嗎?
禍首是誰?是太陽?不是。是月亮?不是。是地球本身?也不是。哪是誰呢?是人類,是我們自己。是我們人類在改造我們生存環(huán)境的同時,也破壞了其他生物及其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大量捕殺、圍海造田、墾荒種植、地下開采、過度砍伐、農藥使用、工業(yè)污染……
警鐘已敲響,如果人類再執(zhí)迷不悟。地球這個適于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也許很快就會在這群星璀璨的宇宙中消失。同學們,朋友們,科學家已經(jīng)證明: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公里的空間范圍內,還未發(fā)現(xiàn)第二個適于人類居住的星球。倘若地球這個適于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消失了,那么意味著人類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和滅絕。
地球在流淚。地球在嘆息。地球已危在旦夕。拯救正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母親吧!中國有一句歇后語叫“兒子不養(yǎng)娘——白疼一場”。人類啊!如今母親在向你呼喚:救救我,孩子;孩子,救救我,救救我……
人類啊!你聽到了嗎?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感受 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篇八
《撒哈拉的故事》也僅是我極度書荒的情況下翻起,誰知一發(fā)不可收拾,一口氣翻過一大半,囫圇吞下,總得吐出些什么,若不然會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
初讀時,發(fā)現(xiàn)作者是三毛,我不由得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三毛流浪記》。哪知此三毛與彼三毛半毛錢的關系都沒有?!度骼擞洝分械娜皇菑垬菲焦P下虛構出的人物,反映舊社會人間的冷酷、殘忍、欺詐和不平。頌揚了在極度凄苦無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堅強、樂觀、善良、機敏、幽默的“三毛精神”。
三毛原名陳懋平,原籍浙江,生于重慶,后隨父母遷中國臺灣。翻看了三毛的人生履歷,我猜測是愛情催化出三毛這樣的奇女子。初戀失敗的她遠赴他鄉(xiāng)留學,后漫游歐洲等地。而第二次的愛情卻極度悲傷,未婚夫在結婚前夕心臟病突發(fā)猝死,而這才有了她進入撒哈拉重啟人生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也就這樣開始了。
撒哈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自然條件極度殘酷惡劣。我也曾想過那一天能去一去黃沙漫天的沙漠,去體味那份枯寂延續(xù)千百年的生命。
看《撒哈拉的故事》不得不提的人,荷西,這個將陪伴三毛走完后半生的外國人。我想每個女孩都希望有這么一個荷西陪伴自己。當他得知她將要去撒哈拉時,只是默默地收拾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礦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來,等她單獨去沙漠時好照顧她。
文章以《沙漠中的飯店》開篇,吃飯只是生活中的一個片面,她生動而幽默的呈現(xiàn)給了我們,讓我忘卻此刻的她身在撒哈拉沙漠里,而我不由得想到其余時間她是如何度過的呢?在這個枯寂的沙漠里,生為一個異鄉(xiāng)他客,與周圍格格不入。我想她可能是一個極靜的女子,能忍受那份孤寂。
然后《懸壺濟世》中又寫出她是一個跳躍活潑,極度大膽的女子,幾本閑書中得來的經(jīng)驗就敢付諸行動,甚至于不知哪里得來的土方也敢死馬當做活馬醫(yī)。而她的善也在這里表現(xiàn)的淋淋盡致,誰能忍受將自己花錢買來的東西無條件的贈予他人?誰能忍受住周圍鄰居一再的借取而不歸還的行為?想想如今在生活中看見的一些婦女常常為了半片蒜的事情吵上半天,罵上三天的。我不知她該是怎樣的心性才能忍受住那群不知感恩,只知索取的鄰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