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含有哲理的故事篇一
后來他調(diào)任離去,當(dāng)?shù)毓偌澃傩涨皝斫吽托?。沒想到船方解纜時,突然烏云閉天,風(fēng)雨大作,波濤洶涌,包拯大驚失色,以為自己在不覺中做過什么虧心之事,于是立即閉目反省??墒?,他搜腸刮肚,都想不出自己在此為官一任有何不對。這時,他命隨從包興把船艙搜索一遍,看看是不是有誰偷偷把禮物送上船來。包興找遍每一個可以藏匿物品的地方,都未曾發(fā)現(xiàn)什么。最后,還是包興不忍看主人著急,交代了他在上船時背著主人受了人家的禮。他以為這是在主人離任時百姓對主人感恩所送的禮物,收之無妨,說著就從包袱里取出一方用黃布包裹著的精美端硯。包拯二話沒說,從包興手上接過端硯,一揚手就把它丟進(jìn)洶涌的江濤里去了。說也奇怪,狂風(fēng)巨浪隨即平息。
【點評】古人說:“一段不為的氣節(jié),是撐天立地之柱石;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育物之根芽?!币坏嗡?,可見太陽的輝煌。這故事對一個叱咤風(fēng)云的包拯來說真是微不足道,但它正反映了包拯做人的頂天立地,為官之清正廉明。若按常理,包興所思所為也無可非議。百姓感念父母官的政績在其離任送別時送點禮物以表謝意,這與在任上送禮畢竟不同,但在包拯這個大清官看來,為官一方,為老百姓做任何好事都是份內(nèi)事,沒有理由接受老百姓的感謝,更不能收受老百姓的財物。正所謂“受享不逾分外,修持不減分中”。一方端硯物雖小,但是,“書畫是雅事,一貪癡便成商賈;山林是勝地,一營戀便成市朝?!睙o論在什么情況下收受老百姓的財物,都是對官風(fēng)人品的玷污,都會使一身官袍散發(fā)出銅臭。
含有哲理的故事篇二
有一只鳥長著兩個頭,當(dāng)一個頭睡覺時,另一個頭就擔(dān)負(fù)警衛(wèi)任務(wù)。
左邊的頭愛打瞌睡,右邊的頭只好常常當(dāng)警衛(wèi)而不得休息。
一天,右邊的頭在執(zhí)行警衛(wèi)任務(wù)時,一陣風(fēng)吹來,樹上落下一顆香甜的果子。右邊的頭想叫左邊的頭一起品嘗,但見到它睡得香甜,不忍叫醒它,就想:“反正我和它同一個身體,我吃下去,它也受惠?!庇谑蔷桶压映粤恕?/p>
左邊頭醒來后,聽到右邊頭打了一個飽嗝,又聞到一陣香味,就明白了右邊的頭獨享了美味佳肴,從此懷恨在心。
一天,輪到左邊的頭擔(dān)任警衛(wèi)了,它想也能獨享香甜的果實。正好,一陣風(fēng)吹來,隔壁樹上掉下一顆有毒的果子。左邊的頭在怨恨自己背運的同時,想道:“它獨享了甜果,我就獨享毒果了,反正我和它是同一個身體,要死就一起死吧!”于是就把毒果吃下去了。
【點評】其實,在很多令你怒不可遏的事情面前,只要你忍一忍,很快會發(fā)覺,事情原本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糟,甚至可能你一點也不吃虧,別人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壞。為人處世,應(yīng)當(dāng)與人為善。善待別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可是,這世上的確有人寧可你死我活,兩敗俱傷,也不愿饒人一回,甚至寧愿與人同歸于盡,也不讓別人活著。更可怕的是這種“同歸功于盡”的勇毅,卻往往緣于雞毛蒜皮的小事甚至是因為一時的誤解。古人勸誡曰:“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辈灰蚪娴僦露陨老啾啤?/p>
含有哲理的故事篇三
有一天,顏回上街看見一個買布的人和一個賣布的人在吵架。買布的說:“明明三八二十三,你為什么收我二十四個錢?”賣布的說:“三八本來就是二十四,我收你二十四個錢沒錯?!鳖伝厝滩蛔∩锨皠窦?,他對買布人說:“先生,三八是二十四,你算錯了?!睕]想到那人指著顏回的鼻子說:“你是什么人?敢說我算錯了?我就聽孔夫子的,咱們找孔夫子評理去?!?/p>
顏回帶著買布人來見孔子。在路上,買布人問:“如果是你錯了怎么辦?”“是我錯了,我就把我頭上這頂新帽子送給你。”顏回反問,“如果是你錯了你怎么辦?”買布人回答:“如果是我錯了,我把腦袋割下來給你?!?/p>
聽明情況,孔子對顏回嚴(yán)肅地說:“三八本來就是二十三嘛,顏回你輸了,快把帽子給人家吧!”
顏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視若神明的老師居然也糊涂到如此地步,但為了尊重老師,他還是把帽子摘下來,遞給了買布人。
等買布人拿著顏回的帽子高高興興地走了以后,孔子笑著對一臉烏云的顏回說:“我說你輸了,你只是輸了一頂帽子;如果我說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沒看到那買布人的認(rèn)真樣子嗎?你以為是帽子重要還是人命重要?”
顏回恍然大悟,跪到了老師面前說:“老師這是重大道義而不計小是非,學(xué)生慚愧萬分!”
【評點】聰明人自有聰明之見,非常人自有非常之舉。圣人孔子在這個是非之爭中裝作糊涂,而正是他這種“糊涂”顯示了圣人的明智。想想看,孔子在人們心中有這么高的威望,他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別人發(fā)生影響,如果此時他一定要堅持“真理”,實話實說,那個只記住“三八”是“二十三”的沒有文化但又很認(rèn)真的買布人就要履行諾言丟了性命??鬃釉诟嬖V顏回,做人應(yīng)當(dāng)重大義講大節(jié),不應(yīng)當(dāng)在芝麻小事上與人較真。在這一點上,清代書畫家鄭板橋可謂悟得透徹,他竟以“難得糊涂”作為自己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