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高中生資本論讀書筆記五篇摘抄篇一
從《資本論》里,我似乎能夠看出一個古怪的植物狀社會體系來。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些厚厚的葉子,遮蔽了所有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投下無盡的陰影在根部。占整個體系絕大部分的根盤在深深的泥漿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統(tǒng)利用水分和養(yǎng)料,透過枝桿送至葉片上,而葉片將它們幾乎全部用于再生產,于是植物體便不斷長大。
無需解釋,根代表的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停地把各種自然資源轉化成社會財富,透過市場交換或租金――枝或桿,財富最終落到資本家――葉子――的手里,財富變成了資本,被重新投入再生產過程。為了吸取更多的養(yǎng)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葉子要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桿亦隨之長粗,變長。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漸成為一棵棵參天大樹!植物不能沒有根也不能沒有葉,社會不能失去上層的資本階級,更不能失去下層勞動大眾。問題在于,植物是一體的而人不是,由人構成的社會不可能像植物那樣安靜地生長。社會要發(fā)展,方向是平等,但照這種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怎樣辦?不明白。由科技發(fā)展帶動的社會生產力是社會關系發(fā)展的基礎推動力,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產品的增多,不能作為再生產原料的產品就務必被消耗掉。但勞動人民無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資產階級為了盡量提高社會的再生產率也不倡導鋪張浪費,植物形的社會其實就是節(jié)約的社會。
但是,科技的發(fā)展不會因此止步,生產效率的升級也是必然,若不思考自然資源的枯竭及大規(guī)模毀滅性的戰(zhàn)爭或災難,這個社會體系早晚要被自己生產的產品撐死!樹木不可能無限制地長高,并非因為時間不夠;相似結構的社會體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敵人太強!
高中生資本論讀書筆記五篇摘抄篇二
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fā)展?!顿Y本論》發(fā)現(xiàn)了人類社會的進化規(guī)律,是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兩大貢獻,即歷史唯物論和剩余價值理論的完美的統(tǒng)一。它的出版,
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件重要大事,這一巨著的問世,不僅實現(xiàn)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誕生,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最為全面的科學論證,它宣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末日,為無產階級革命指明了正確的方向,迎來了無產階級的新的斗爭歷程,因此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它是人類歷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對國際工人運動斗爭經驗的總結。是他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
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在自身范圍內的進一步發(fā)展。閉理論。他同時還是第一個將經濟和歷史聯(lián)系在一起的經濟學家,而《資本論》就是他這種創(chuàng)舉的體現(xiàn)。同時《資本論》也沒有簡單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般過程歸結為它們的共同基礎——物質生產過程,而是從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中引出了全部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內容和形式。
《資本論》的方法的特色,就是把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正如列寧所說:“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都應用于一門科學”。馬克思使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系統(tǒng)全面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發(fā)展和克服的過程,從而透徹詳盡地闡明了唯物辯證法關于對立面的統(tǒng)一和斗爭的學說,闡明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在《資本論》中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和發(fā)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資本論》的方法不亞于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發(fā)現(xiàn)。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剩余價值”學說,馬克思指出,干活付錢,這是錯誤的認識,就是說工人干活,資本家付給他錢,看來這并沒有什么不對,但是實際上,這不是“等價交換”,工人為資本家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遠遠大于自己所得的報酬,克思把這個“帳”算清以后,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本質、手段、訣竅就給暴露出來了,這使廣大工人階級更認清了資本家的剝削方法,從而為自己爭取更高的待遇準備了充足了條件。在這部書中,馬克思通過大量事實,詳細而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歷史,揭穿了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的“秘密”,暴露了資本主義殘酷剝削工人階級的丑惡本質,也指出了工人階級之所以極其貧困的原因。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斷然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必然勝利都是不可改變的,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就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提供了理論武器,增強了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決心和信心。
高中生資本論讀書筆記五篇摘抄篇三
許多年前,我們在高中時代聽老師講過剩余價值學說,但從沒讀過《資本論》的原著。我想即便那時讀,也不會理解的,因為我們沒見過或者說沒有親身體驗過資本主義社會。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一直都是西方資本主義不歡迎的人物。在中國,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資本論》很少有人去讀了。
我以前一直以為《資本論》是純經濟學著作,光那么厚,就讓人望而卻步。不久前,從新聞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在許多人特別是西方國家的人們當中,掀起了一股重讀《資本論》的小熱潮。我很好奇,為什么那么多長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們會重新審視這部革命著作?我順手拿起那本靜躺在我書柜上許久的《資本論》,隨便打開一頁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顿Y本論》并不是深奧難懂的經濟理論,是平常易懂的,更是無比貼近現(xiàn)實社會的,書中引用的事件,無不在真實生活中得到應驗。于是,我立馬沏茶,在新居的書房里匆匆讀了起來。
《資本論》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瀾,他真的是一部底層工農群眾的《圣經》。他帶給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澤東是對的!我明白了他為什么堅決不讓走資本主義道路,把資本主義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資本論》不僅總結了分析了資本主義的性質和一般規(guī)律,而且揭露了許多血淋淋的事實。讀著那一件件具體的事件,我在想,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國嗎?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國。馬克思寫《資本論》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國家避免那樣血腥的事情發(fā)生。我現(xiàn)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幾段話抄在這里,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示:
“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guī)律,引起社會的對抗。這種對抗已經發(fā)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來說,并不是我們這里的問題。這里的問題是這各種規(guī)律本身,是這各種以鐵的必然性發(fā)生作用并且貫徹下去的趨勢。工業(yè)比較發(fā)展的國家,不過為那些更不發(fā)展的國家,顯示出它們自己未來的形象?!?/p>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揭露近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guī)律。一個社會即便已經發(fā)現(xiàn)它的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一個法令來廢除自然的發(fā)展階段,但是它能夠把生育的痛苦縮短并且減輕?!?/p>
類似的章句還有許多,一下子不能如數(shù)摘抄,我會在回帖中貼出那些振聾發(fā)聵的語句和結合現(xiàn)實社會的感想。
如今,資本家們在惶惶不可終日,瘋狗般反對國進民退之時。猛然想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個叫馬克思的德國猶太人預言了他們的埋骨之所!
于是,政要顯貴們也紛紛捧起《資本論》,迎接革命導師在當今世代的華麗出場!
高中生資本論讀書筆記五篇摘抄篇四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chuàng)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二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于130多年前工業(yè)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tài)、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著巨大的差別。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chuàng)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勞動形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體力勞動。工業(yè)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工場手工業(yè)和機器大工業(yè)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yè))的分析,但由于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說:“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xiàn),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工業(yè)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fā)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因此,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chuàng)新勞動在創(chuàng)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tǒng)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形態(tài)。工業(yè)化初期,隨著產業(yè)革命和生產力發(fā)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chuàng)立之初,面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斗爭,勞動價值論創(chuàng)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的是結合在一起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因此,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為創(chuàng)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tài)來研究。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新情況、新問題涌現(xiàn)出來,社會勞動出現(xiàn)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但是,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chuàng)含義,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于都不直接創(chuàng)造物質產品,都不創(chuàng)造價值。這一原創(chuàng)含義,與現(xiàn)實經濟活動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