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子夜讀后感100字篇一
它以1930年的上海為背景,生動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各種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通過民族資本家吳蓀莆的遭遇,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更加殖民化”的特征和急速變動的社會現(xiàn)實,使我們每個人都燃起強烈的愛國心,感受如此脆弱的祖國,作為學生的我們更應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故事發(fā)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當時民生凋敝戰(zhàn)亂不止,但在都市化的大上海卻另有一番景象。這里有著紙醉金迷的的生活,有著明爭暗斗的算計,有著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它是一部描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資本的社會命運的悲劇。其中包括民族資產階級與工人之間的矛盾斗爭;民族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勢力及其走狗買辦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以及農村經(jīng)濟破產是怎樣危及民族工業(yè)的,這些矛盾使我們得以全貌地了解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強烈地喚醒了我們的報國熱情。
小說驚心動魄地描寫了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剛也巨頭吳蓀莆,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雙重壓迫下,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涂地的悲慘命運。
吳蓀莆的斗爭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他并非一個束手待斃的人。他憑著自己的財力,游歷過歐美的見識,以及在同行中過人的智謀和手段,既獲得同業(yè)的重視也頗自大自是,具有狂妄的野心。他向往的理想境界是操縱中國的經(jīng)濟命脈,戴上二十世紀中國“工業(yè)王子”的桂冠,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猶如一只正要攝食的獅子。一心發(fā)展。
雖然片面地說是為了自己的理想,但還是會為了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貢獻。我們也該像他一般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懈奮斗,造福國家,造福人民。
不幸從農歷端午節(jié)后,省政府傳來了命令:為了支撐雙橋鎮(zhèn)市面,吳府在那里經(jīng)營的工廠、商店不得關閉,抽回資金的計劃落空了,吳蓀莆勃然大怒。但轉念一想“益中”即將吞進七八個小廠,又不由的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順從省政府的命令??墒牵碌拿苡质顾萑刖骄?;要擴充、整頓那些虧本的小廠,要資金;要搞公債投機,謀取暴利也要資金。吳蓀莆日益感到資金周轉不靈,在這種關鍵時刻,交易所的斗爭也日益激烈。趙伯韜盯上吳蓀莆這塊肥肉,想乘吳蓀莆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企業(yè)。隨后工廠舉行了罷工,市局發(fā)展對吳蓀莆十分不利。
吳蓀莆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前程暗淡,事業(yè)的危機,咬嚙著吳蓀莆的心。為了排除心頭煩悶,他瘋狂地帶著情婦尋歡作樂求刺激。突然,不速之客趙伯韜來訪,他要用吳蓀莆吞并小廠的辦法來吞并“益中”公司了。趙伯韜向吳蓀莆的銀行投資投股。吳蓀莆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他決心拼一次,與趙伯韜作最后的決斗,然而內線和趙伯韜的情婦劉玉英竟是兩頭作內線;連忠于“友情”的韓孟翔也臨陣倒戈……益中公司全軍覆沒。吳蓀莆傾家蕩產,徹底失敗了。
雖然曾顯赫一時的工業(yè)巨頭成了喪家之犬,但從他失敗的經(jīng)歷來看證明了一個不變的真理:強者生存。
中國的歷史是淹沒于屈辱與反抗中的。落后只有被挨打。感悟那悲慘的一幕幕,愛國之情油然而生,不知道處在安樂生活中的我們有多少對祖國的愛呢?
在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中,熱愛祖國永遠是人類永恒的主題!
子夜讀后感100字篇二
當我讀完文學巨匠茅盾的《子夜》一書時,不禁陷入了沉思,且深深感受到英雄有用武之地是要有良好的社會大環(huán)境的。
應該說小說中的主人公吳蓀甫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只不過他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他出身世家,實力雄厚,游歷過歐美,學會了一套資本主義的管理方法,有著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的性格和氣魄。他的理想是發(fā)展民族工業(yè),擺脫帝國主義及買辦階級的束縛,最終在中國實現(xiàn)資本主義,走向富國強國之路。因此在與帝國主義經(jīng)濟侵略的斗爭中,他表現(xiàn)出果敢冒險剛強自信的性格。
他沉著干練、剛愎自用,似乎為民族資產階級的振興帶來了希望。但是在強大的帝國主義面前,他連連失敗,節(jié)節(jié)潰退,乃至于遭滅頂之災,使夢想破滅。吳蓀甫這樣在當時出類拔萃的企業(yè)家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等閑之輩。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是一個民族工業(yè)生不逢時注定要失敗的時代。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我不禁傻想,假若吳蓀甫生活在今天,那他就大有用武之地啦。沒有戰(zhàn)爭的硝煙,也沒有專制的桎梏;沒有罷工的陰影,更沒有外來的侵略。“吳蓀甫”這個一心想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的時代驕子,懷著他的遠大理想,開始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置實業(yè)、辦工廠、設公司、開銀行……
與兄弟企業(yè)友善競爭,與外資企業(yè)強強對話,他的事業(yè)紅紅火火,如日中天;他的理想正在變?yōu)楝F(xiàn)實。他又恢復了他“三先生”的自信、膽略、智謀與手腕,他把自己的絲布、火柴、膠鞋等產品打造成響當當?shù)氖澜缑?,他帶動國家的民族工業(yè)興旺發(fā)達,他讓東洋人、西洋人自愧不如……時勢造就了“吳蓀甫”這個民族工業(yè)的大英雄。
然而,這終究不是真的,吳蓀甫畢竟是《子夜》中的文學形象。但是,生不逢時的吳蓀甫所追求的理想正由生逢盛世的千萬個“吳蓀甫”的后來者變?yōu)楝F(xiàn)實。
這一點,我們是堅信不疑的。
子夜讀后感100字篇三
《子夜》是一部宏篇巨制式的大手筆,這是我的第一印象。盡管作者曾自我反省道:“我原定的計劃要比現(xiàn)在寫成的還要多……可是因為今夏的酷熱損害了我的健康,只好馬馬虎虎割棄了。因而就成為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赜诙际猩畹拿鑼??!奔幢闳绱?,《子夜》的作者依然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恢宏闊大、風云變幻的“舞臺”——30年代初的大上海。其實我這樣說是不確切的,茅盾只是集中全部的筆力,透過一處一點來觀照當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的整個中國的。
《子夜》所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部民族工業(yè)資本的社會命運悲劇——一個剛強有力的民族工業(yè)巨子如何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路奔突,一敗涂地。在這里,茅盾也像選取“大上?!弊鳛槿臄⑹鲋匦囊粯?,“選中”了吳蓀甫作為30年代初一代民族資本家的“典型”來鋪寫和反映在“兩半”特殊性質的中國社會里,依靠民族資本家的單方面“努力”是決計擔負不起救國救民的歷史重任的。
其實有不少讀者,都誤解了作家的寫作意圖,以為作家是為民族資本家理想的最終幻滅而哀嘆。事實上這樣的理解嚴重損壞了作品本身擁有的更大的思想內涵。作家曾于1977年10月9日《子夜》再版的后記里明確提到“這部小說的寫作意圖同當時頗為熱鬧的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有關。當時參加者,大致提出三個論點……一、中國在是兩半社會,打倒法西斯政權是當前革命任務,工人、農民是革命主力,領導權必須掌握在共產黨手中;二、認為……走資本主義道路,任務由中國資產階級擔任;三、認為民族資產階級既可以反/共……也反官僚買辦……從而取得政權。《子夜》通過吳一伙終于買辦化強烈駁斥了后兩種謬論?!?/p>
從《子夜》,我們可以看出作家是自覺展開了對自己所處時代“全方位”的描繪。但引起我關注的,倒不是民族資本家“實現(xiàn)工業(yè)王國”夢想的破滅,抑或是農民暴動和工人運動的風起云涌這三條主線中的任一條。作為一個初讀者,我所著意關注的倒是當時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運及其歷糾葛和走向。我想作家一方面運用大手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30年代初中國社會的歷史畫卷,一方面也用極為深刻、犀利、入微甚至細膩的筆觸將作品里各階層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置于自己“觀察的顯微鏡”和“解剖的手術刀”下。光看作家塑造吳蓀甫和趙伯韜這兩大形象,所采取的藝術手法就不同。對于吳,他是放在讀者的眼皮底下,正面去描寫,而至于后者卻只是通過其他人物的反襯來達到“入木三分”的藝術效果的。這就提醒這我們,作家在創(chuàng)作技巧的運用上是多樣化的。
此外,我們在讀《子夜》時,還不能不注意到它的結構:宏偉嚴密且脈絡清晰。它沒有傳統(tǒng)小說那種龐雜冗沓的詬病,它是集中一處或兩處,一點或兩點來鋪蓋、折射全局的。我們還注意到作家在首尾呼應上的匠心獨運——開頭吳府不可一世的氣派,結尾“我們破產了!”的深沉的悲哀;開頭吳老太爺提心吊擔地來避禍,結尾吳家老小靜悄悄、灰溜溜地去避暑。
作為最重要的主人公形象,吳惹動我神經(jīng)的倒不是他的剛強和氣魄,恰恰正是他的軟弱、矛盾、自私和專斷。除了“怎么”和“專斷”為我所不齒之外,其他兩面都帶給我很大的思索和震撼。且看這一段描寫:
“他在企業(yè)界中是一員猛將,他是時刻向前突進的,然而在他前面,不是浮了空中的荒唐虛無的海市蜃樓么?在他周圍不是變形了的輪廓模糊的人物么?正如他現(xiàn)在坐這汽車在迷霧中向前沖呀!”
關于他的自私,不要列舉太多的例子,單從正面這一段里,我們就可以十分明了的地看出30年代初資本家的真實面目(不管何種性質的資本家)。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剛才勃發(fā)的站在民族工業(yè)立場的義憤,已漸漸地在縮小,而個人利害的顧慮卻在漸漸擴大,終至他的思想,完全集中在這上面了。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雖然吳是“工業(yè)時代的王子和騎士”,他的眼界也還是狹隘的,他所謂的“高大的煙囪如林,輪船在乘風破浪……”的“抱負”也只是中國“大棋盤”里的某一處的“小大小鬧”,終究像他那樣的民族資本家是難以負擔得起救國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歷史重任的。
再反觀廣大農村和沿海城市風起云涌的革命浪潮——“江浙交界,浙江的溫臺地帶,甚至于寧紹、兩湖、江西、福建,到處都是農民騷動,大小股土匪打起共產黨的旗號的數(shù)也數(shù)不清?!眲t簡直可以說吳的“努力”是徹頭徹尾的狹隘自私和不堪一擊了。
文章中因各種由農民、工人和“五四”后具有民族、民主思想的新知識分子在共產黨領導下引發(fā)的一系列遍布廣大農村和沿海城市的種項無能運動而引起當時社會各種上“精英階層”的恐慌和憤慨,則確確實實地讓我們可以看到一股真正的為民族、為民主的巨大的歷史潛流在暗涌,這就實實在在地提示了歷史的最終走向。
最后在《子夜》里,還有一群年輕人也同樣地牽動我敏感脆弱的神經(jīng)。
范博文,“五四”以后的新詩人,一個參加過“五卅”運動的有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整日里除了自己所謂的幽默之外,實實在在的只是個“只說不做”的“軟骨頭”。張素素、吳芝生之流的,雖則較范積極熱心點,但在“五卅”紀念日里也會躲進大三無酒家。而杜新籜和林佩珊,我則不想多置喙,作家在文中早已“露骨”地對其有所描繪――“杜新籜接了口,“不要緊!至少明天,后天,下星期,下個月,再下下下個月,都不要緊!豈但上海,至少天津、漢口……再下下下個月內……再不然,日本美國法國,總應該不要緊吧!供我們優(yōu)游行樂的地方還多著呢!不要緊!”林佩珊撲哧一聲笑,也就放寬了心?!?/p>
文中不可不提的還有另一個年輕人——吳少奶奶和她干枯的的玫瑰。()“干枯的.玫瑰”或者我們可以解讀為“兩半”社會下青年知識分子對于幸福無著落的深沉的悲哀。這也就從另一人性的層面上去鞭撻當時黑暗的社會(關于青年人幸福破滅的事實在文中還有多處例子,在此不贅述)。
總之,《子夜》是一部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杰作,時至今日,它留待我們反省思索的空間還是很大的,讀者不勝筆力,僅能淺薄地抒發(fā)一點感想。
子夜讀后感100字篇四
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可見,書是一個人一生不可缺少的東西,多讀書可以使自己的內在變得充實。
《子夜》這本書大家一定讀過,正是讀了這本書,使我體會到了許多東西,了解到了書的重要性!
它所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部民族工業(yè)資本的社會命運的悲劇——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工業(yè)巨子如何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路奔突,一敗涂地!
《子夜》為我們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一位魁梧剛毅、紫臉多皰,他就是吳蓀甫。他憑借著自己的見識,雄厚的資本,過人的膽識,智謀的手腕,企圖實現(xiàn)他的夢想——一個強大的工業(yè)王國。然而他生不逢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
在這些人物的塑造上,矛盾充分表現(xiàn)的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中雖有些如法蘭西資產階級性格的人,但是因為一九三零年半殖民地的中國不同于十八世紀的法國。因此中國資產階級的前途是暗淡無光的。
開頭,大上海溫軟的和風在蘇州河上輕輕吹拂,吹得人渾身酥軟之時,吳蓀甫來了,這時他氣派威風,不可一世。結尾,吳蓀甫大敗,什么也沒有了。他帶著姨太太到牯嶺消暑,灰溜溜的。一鬧一靜,不正表現(xiàn)出作者的匠心獨具嗎?
一個人的命運,是和國家的發(fā)展緊密相連著的。個人離不開國家,就像小魚離不開水一樣。國家興盛強大,人們才可以有更大更好的空間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使生活更加幸福。否則光憑個人的微薄之力是毫無用處的。
“光陰給我們經(jīng)驗,讀書給我們知識?!睆默F(xiàn)在做起,認真讀好每一本書,相信你一定會從書上讀到許多的有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