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自從中國共產黨自發(fā)展以來涌現出了很的的英雄人物和事跡,大家所了解的黨史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黨史小故事,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黨史的小故事:紅軍山炮連的來歷
1931年5月16日,第二次反“圍剿”戰(zhàn)斗打響。31日,紅三軍團及紅十二軍突襲建寧城,共擊潰國民黨軍劉和鼎師4個團。至此,紅軍15天橫掃700里,連打5仗,消滅國民黨軍3萬多人,繳槍2萬多支,繳獲山炮4門(兩門為白沙戰(zhàn)斗中繳獲),戰(zhàn)后,毛澤東高興地在建寧留下《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的光輝詩篇。
31日晚,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毛澤東在建寧城紅三軍團駐地主持召開了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第五次會議。會議決定利用繳獲的山炮,組建紅三軍團山炮連和紅一軍團山炮連。紅一、三軍團山炮連在建寧組建后,紅一方面軍總部為了提高山炮的作戰(zhàn)效果,決定建立炮兵訓練基地,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炮手,地址就設在溪口北郊涼傘坑的百丈臺。從此,百丈臺上軍號嘹亮,紅軍炮兵戰(zhàn)士刻苦學習軍事技術。
山炮連建立之初,山炮少,炮彈更少,每一顆炮彈都顯得十分珍貴,不能隨便浪費。訓練時是沒有炮打的,新炮手只能在實戰(zhàn)中由老炮手現場指教。因此,炮手們平時就要苦練過硬的本領。經過嚴格的訓練,紅軍炮兵戰(zhàn)士個個頂呱呱,稱得上神炮手。
紅軍有了炮兵如虎添翼,山炮在攻防戰(zhàn)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32年10月,總政委周恩來、總司令朱德簽發(fā)了《建黎泰戰(zhàn)役計劃》,拉開了第四次反“圍剿”序幕。10月18日下午,攻打建寧的戰(zhàn)斗打響,攻城部隊是紅一軍團。敵周志群部依仗著堅固的城墻和精良的武器,企圖負隅頑抗。紅軍從建寧城北門發(fā)起攻擊,紅軍用山炮轟開了一個大口子,敵人被炸暈了頭,紛紛朝城內逃竄。紅軍又用山炮沿著敵人逃跑的方向延伸射擊。炮彈炸得敵人鬼哭狼嚎。建寧戰(zhàn)斗很快結束,紅一軍團擊潰建寧縣城守敵周志群部的第二團,繳獲槍支500余支,俘敵官兵400余人,占領建寧城。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重兵,開始了第五次“圍剿”。紅一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奉命從江西廣昌移師建寧、指揮建寧阻擊戰(zhàn)。1934年1月29日,國民黨派出飛機轟炸紅軍陣地,向邱家隘防線進攻。7倍于紅軍的敵軍輪番進攻,山頭上炮火紛飛,子彈呼嘯。紅軍指戰(zhàn)員沉著應戰(zhàn),紅軍的山炮派上了用場,待敵人發(fā)起沖鋒進入了最佳射程才開炮,敵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只可惜山炮數量少,炮彈有限,在防御戰(zhàn)中只能起輔助的作用。
建寧溪口涼傘坑的百丈臺是紅軍第一個山炮連誕生地。關于百丈臺還流傳著一首紅色民謠:“百丈臺,百丈臺,紅軍炮兵射擊臺,白軍官兵斷魂臺!”
黨史的小故事:朱德回鄉(xiāng)的“約法三章”
新中國成立后,朱德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不辭辛勞,經常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呼聲,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著密切聯系。從1952年到1966年,他先后深入到27個省、市、自治區(qū)進行了130多次視察。其間,他6次到四川視察,但只回過家鄉(xiāng)1次。
1960年3月9日,朱德乘車從南充經蓬安、營山抵達儀隴,回到了闊別52年的故鄉(xiāng)。在儀隴縣馬鞍中學時,正值學生吃晚飯,他徑直走到食堂和寢室去查看,親切地詢問同學們:“一個月吃多少粗糧、細糧?零花錢多少?有沒有補助?家里能供給嗎?”
現場看到的情景和同學們欲言又止的回答,使朱德意識到情況不容樂觀。他嚴肅地對陪同人員說:“娃娃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讀書又苦,費腦子,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使生活補助到位。至于一些支農活動,我看繁重的就不必讓孩子們參加了。飯都吃不飽,哪有勁啊!”接著,他又對儀隴領導說:“對于我的接待,一切從簡。不喝酒,不抽煙,不吃肉,不給當地添麻煩。我是一個普通老兵,能吃上故鄉(xiāng)的家常飯就高興。”
當晚的餐桌上,全是青菜、豌豆尖、魚腥草、紅薯等,一點葷菜都沒有。朱德吃得津津有味,他說:“幾十年沒吃過家鄉(xiāng)的菜了,今天吃起來真香!”有人見他吃紅薯不剝皮,說連皮吃不好消化。朱德笑著說:“我消化得了!過去一直是帶皮吃的,丟了可惜。”
3月10日晚上,儀隴領導看到朱德在故鄉(xiāng)吃的是家常飯,睡的是木板床,很過意不去,便準備了一餐較為豐盛的晚宴。朱德知道后,嚴肅地批評說:“在南充地委,我就提出回故鄉(xiāng)的約法三章:一不要限制我的行動,我想上哪就去哪;二是我愿找哪個人談話就找哪個人談;三是飯菜自己點。我提的你們忘了嗎?你們專門為我設宴,我吃得下去嗎?”
朱德見的同志低著頭,臉紅一陣白一陣的很不好受,就變得和藹起來,聲音也放低了:“你們給我做些家鄉(xiāng)飯,省錢又簡便,我吃起來也高興。”的同志見朱德批評嚴厲,說得中肯,只得撤下晚宴。朱德笑著點了菜:“我吃豆芽、菠菜、魔芋豆腐,外加一份側爾根(即魚腥草)。”作為老一輩革命家,朱德一生功勛卓著,回到故鄉(xiāng)卻能夠“悄悄地來、靜靜地走”,不擾民,值得我們深思。
黨史的小故事:陳云的三次自我檢討
一個人做工作,不犯錯誤的事是沒有的。因此,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辨別真?zhèn)?、是非,提高思想認識的一種重要方法。陳云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在中共七大上給自己算一算賬”
在中共七大上,陳云在大會發(fā)言中講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結合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他當中央委員即從三中全會到七大這十多年中的革命經歷進行深刻的檢討和剖析。陳云認為,在這次會上給自己算一算賬,是需要而且有責任的。他說:“從參加臨時中央領導機關一直到長征,到靈關殿,這中間犯的許多錯誤,我都有份,我參加了許多問題的討論,我都同意了,我都舉了手。這個錯誤不能怪別人。”
反思早年革命生涯中的失誤,陳云一點也不給自己留面子。
第一條教訓就是政治落后。他說,承認這個落后,就是要更進一步趕上去,就是要有認真地實事求是分清是非這樣一種精神。第二條是當大官的態(tài)度。陳云說,當大官就要注意當的官是什么性質的官?對于革命全局的利害關系多大?這一點要考慮。再就是擔任這個官配不配?在參加了中央以后,老實說,那時認為中央委員還容易當……現在想起來,這樣的擔子在身上真要汗流浹背,這是一個大教訓。一個人做了大官之后,切記自己擔子有多重,要估計這個擔子好挑不好挑,自己有多大本領就是有多大本領。不要挑了擔子,做了大官,就把自己弄糊涂了。
接著,陳云又總結了七年組織部長期間的兩條教訓。一條是叫做自由主義,一條叫做沒有群眾路線。自由主義在什么地方?他說:“我是管干部的,干部是活的,要看干部的思想意識,哪些東西對黨有害,哪些東西對黨有利。我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盡到責任。”至于群眾路線,在審查干部中學會了,這是一個法寶。其實很簡單,人多能成事,一個人只有兩只眼睛,只有兩只耳朵,后面、左面、右面都看不見,為什么不讓大家來搞,特別是負責干部來搞,只有大家起來搞才能搞好,這是一個教訓。
陳云在七大上的檢討,不僅反映出他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更反映出他對工作的深謀遠慮。那就是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不僅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還要開展深刻的自我批評;不僅要認識到實事求是的重要性,還要學習掌握辨別是非的方法。
“遼東土改工作中的錯誤主要由我負責”
1948年3月29日,東北局專門召開重點總結各地土地改革工作的書記聯席會議,陳云出席這次會議并認真檢討了遼東土改中出現的“左”傾錯誤。他說:“遼東土改打擊面寬了,南滿分局有責任,主要責任在我。”十幾天后,陳云鄭重地向中共中央寫了一份檢討報告,陳云再次坦誠地說:“土改工作中的錯誤,主要由我負責,因我是負責指導土改的。”
原來,陳云就任南滿分局書記和軍區(qū)政委后,將土改運動視為鞏固和發(fā)展南滿的重要條件,領導南滿軍民一邊戰(zhàn)斗,一邊在新收復地區(qū)發(fā)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在土改運動開展3個月后,中央公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規(guī)定將一切土地加以平均分配。在研究貫徹全國土地會議精神的過程中,土改運動開始侵犯富裕中農的利益,在11月以后出現了“左”傾偏向并在1947年12月和次年1月達到高潮。
盡管《中國土地法大綱》中已經有了許多“左”的規(guī)定和偏向,盡管“左”傾偏向泛濫時陳云已經離開遼東,但是,陳云還是認真地進行了檢討。
最后東北局對遼東土改問題作出的基本結論是“遼東的土改,成績是基本的,只是在對待中農的個別問題上犯了錯誤,但陳云已作了充分自我批評并已經得到糾正。”
1983年編輯出版陳云的文選時,他還要求把他寫給中央的關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遼東地區(qū)土改工作中所犯錯誤的檢討報告,收進他的文選。編輯組幾次提出,這個錯誤在當時是帶普遍性的,責任不能由他一人負,因此主張把這篇稿子撤下來,他都沒有同意。他說,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他也是有錯誤的,并不是一貫正確,世界上沒有一貫正確的人,“應當做自我批評。”
“大家吃不飽肚子,我負有責任”
1961年,陳云在上海青浦區(qū)小蒸公社作調查研究時,面對家鄉(xiāng)人民群眾,陳云不僅耐心傾聽他們的意見,有時還主動承擔責任。據同去調查的隨行人員回憶,陳云在農村干部座談會上動情地說:“共產黨領導人民鬧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使大家有飯吃,有衣穿?,F在老百姓的肚子還吃不飽,生活還那么困難,說明我們的工作還沒有做好,還存在不少問題。應該說主要責任在中央,是我們中央的幾個同志工作沒有做好,我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經濟出現的“躍進”給國民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損失,造成農業(yè)發(fā)展困難,糧食緊張,甚至出現饑荒。面對全國性嚴重的經濟困難,中央領導人逐漸冷靜下來,開始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真實情況,調整原有的政策和計劃。為此,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號召“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其實,在此之前的一個月,陳云已到河北、山東等地進行了3個月的調查研究活動。接著,他又在北京、杭州、南京多次召開座談會,調查研究加速發(fā)展化肥工業(yè)的具體辦法。下半年,陳云又對農村、煤炭工業(yè)、冶金工作進行了調查,范圍包括上海青浦、浙江嘉興等等。
對于這次調查,陳云在晚年的時候還常常提起。他說,確實,這些年來,我自己有一條很深的體會,那就是“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陳云說:“共產黨是做事業(yè)的黨,共產黨員是做事業(yè)的人,做事就不可能沒有錯誤。無論何人,哪怕他再高明,哪怕他很有本領,但還是有犯錯誤的可能。”因此,“在兩人談話中可以承認錯誤,在小組會上可以承認錯誤,在大一點的會上可以承認錯誤,在千萬人面前可以承認錯誤,這就叫論事不論人,論事不論臉。這樣,扯皮就少了,事情也就好辦了。”陳云的三次自我檢討,無疑體現了他的這種自我批評的精神。三次檢討,時空不同,目的不變,那就是實事求是,執(zhí)政為民。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網小編為大家講解的黨史小故事的相關內容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xù)關注本網站。
【優(yōu)秀黨史小故事 感人的黨史故事介紹】相關推薦文章:
黨史感人小故事 黨史故事簡短
黨史小故事100字精簡 關于黨的黨史故事
黨史小故事100字左右 關于黨史的故事勵志
黨史故事我來講5分鐘演講稿 關于黨史5分鐘的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