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仨讀后感1
??整個假期,我把這本書讀了兩遍,每一次閱讀,穿越平淡樸素的字跡,用潺潺柔水寫成的文字,字里行間那無言的感動,相失之后的痛楚與難過。團聚,生死離別,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蘊藏在楊絳先生的文字中,文字敘述很簡潔,很平靜,但是我們心里卻掀起一層又一層的波瀾和無言的感動。
??故事很簡單,普通不過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很簡短,就一頁。講了一個夢的故事。我記住了鐘書先生安慰楊老的那句話: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仍是楊老在講給我們一個“萬里長夢”。夢中她是一名交通員,住在客棧,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后來也病重)之間不停地游走奔忙,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一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實在不想動了,先得到女兒“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著載著鐘書先生的船變成一葉小舟,“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后兩張老倆口相互理發(fā)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鐘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里,才真正領會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jīng)歷的快樂?!拔覀冞@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p>
??在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們夫婦二人留學期間的苦讀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想像著兩個不嗜家務的學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鹽,他們的真實生活都在楊先生的筆下復活,讓我看到兩個抽空去探險(散步)的快活人。鐘書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讓我也提起興趣早起為家人用自制豆?jié){和五分鐘白水蛋當早餐,看他們爺倆吃得心滿意足。
??讀到第七章,阿瑗兩年不見父親,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jiān)視著。晚飯后,她對爸爸發(fā)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鐘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p>
??-----真是絕句啊,這父女間的對話!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yè),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修”,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jīng)對爸爸說: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
??顯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這樣聰慧的女兒,媽媽怎能不記得她吐露出的每一個音符句語?所以,當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楊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后就不用牽掛了”她嘴上這么說,心上卻牽扯得痛!阿圓去世時,還差兩個月才滿六十。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如何摧殘著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
??當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熬瓦@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弊x到這里,還能有人不動容嗎?
??最后的附錄里,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最后附錄三里,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鐘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于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楊絳先生用她的樸實的文字,娓娓道來講述了“我們仨”,一生,也因為有“我們仨”,感覺并不孤獨,生活很有意義。逝者不可追,往者不可留。留在楊絳先生心里的,是“我們仨”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這樣的回憶,有些痛楚,有些溫暖,有些感動,有些回味。再平凡不過的一個小家,因為有“我們仨”,很快樂,很溫馨。
我們仨讀后感2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一佳作。主要講述了楊絳夫婦和其女瑗的一些往事,可以算是一篇回憶錄。整個文本分三部,其中第二部以“夢”為主導,也引發(fā)了我較多感想……
??將第二部通讀下來,我并未讀出如預其那樣有一種溫馨、歡快的愉悅感。相反,我感受到其更多的是一種悲涼、孤寂的一種傷感。初讀時,我在疑問:這到底是在夢中還是在現(xiàn)實中?有一處的內(nèi)容很好地解決了這個疑問,“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雖說這是夢,但也從某種角度看出楊絳對他們一家人的關心。他已經(jīng)老了,她已經(jīng)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牽掛他人,以至于在夢中也為他人著想,可見其品質(zhì)高尚。書中有一處描寫了一年四季柳樹的變化,也是其中難得的景物描寫,這也從側面反應出時光飛逝,歲月無情。
??一轉眼又來到了楊絳先生求學的時候,他因為經(jīng)濟原因,無法上自己想上的大學,只能撇下家人當旁聽生來完成學業(yè)。在此期間,她與錢鍾書的深厚情誼與信任也體現(xiàn)了出來。
??比較吸引我的還是第二部中的情節(jié),因為有時候夢也會是人內(nèi)心中的真實想法,鍾書對楊絳說:“人老了就會做那樣的夢?!蹦菢拥膲??根據(jù)書中所講,那樣的夢,就是年老以后所牽掛的東西太多了,總是會擔心下一刻會失去它。因此“那樣的夢”,就是你在夢中在尋找的某種東西,尋找的那個東西恰恰是你最害怕失去的東西。
??人老了以后的思想會怎樣?人老了以后世界又是怎樣?人老了以后的夢又是怎樣?這一切,也許只有等到老的那一刻才會體會到!
我們仨讀后感3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該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了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她的語言樸素、平實卻感動人心。沒有輝煌時的炫耀,沒有坎坷時的抱怨,更沒有失去親人的聲嘶力竭與吶喊,只是將故事平靜地敘述出來??此撇懖惑@,但卻波濤暗涌,字里行間飄散著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
??我仿佛看見老人那滿頭白發(fā)里藏著經(jīng)歷過的曲折坎坷,那滿臉的皺紋中藏著飽受的艱辛與磨難,那清澈明亮的眼神里藏著睿智和堅強的女性的偉大。
??全書共分三部分,第一、二部以一段夢靨般的古驛道之旅開頭的。第一個夢"我"夢見鍾書自顧撇我而去。"我"大聲呼喊,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里,好像給吞吃了似的,沒留下一點依稀仿佛的音響。徹底的寂靜,給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我感覺到了老人內(nèi)心極度的恐慌,那份對家人的珍惜與不舍都出現(xiàn)在夢里。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夢。生,為夢的開始,殤,為夢的泯滅。
??第二個夢是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正是一個家庭真實的寫照。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無能為力,卻又想寸步不離。年邁的老人惶恐的走在人生的驛道上,奔波于雙雙病重的丈夫和女兒之間,愛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對人生的重大打擊,而愛侶的日漸衰弱更加讓她心緒難平。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到底是快刀斬亂麻還是抽絲剝繭般依依不舍,這種矛盾的心情對于楊絳先生是萬般痛苦的抉擇,書中那割舍不斷的親情、愛情不自覺地讓我深陷其中,感慨不已!幾十載風雨相伴,相親相愛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這位老人。她說:"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其凄苦與悲涼,讓人看得傷心落淚。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有幸福時光,也有艱苦的日子。志趣相投的夫妻倆、乖巧伶俐的女兒,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們總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找樂趣,比如飯后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把平淡的生活調(diào)節(jié)的有滋有味。
??她們互相欣賞對方的優(yōu)點,不拘小節(jié)。楊絳先生總是把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但從來不嫌棄錢鍾書隨意;錢老在外是名人、是學者、是教授,在家是好丈夫、好父親,每天堅持笨手笨腳的為家人準備早餐;女兒雖然體弱多病,但是還要照顧不敢走夜路的媽媽。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jié),都表現(xiàn)這個家庭的和睦溫馨。多溫暖的小家庭,多溫馨的"我們仨"。
??回國后的動蕩不定,幾十年的風雨歷程,文革期間一家三口的分離,和文革后相聚的艱辛,居無定所的飄搖,他們都坦然接受,相濡以沫、相親相愛、不離不棄。家人在哪,哪里就是家,有個安身立所之處、有書讀就是最幸福的。一個國學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者,耀眼的頭銜并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他們不求名分,不求富貴,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定的祥和的世界里。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看標題就讓我潸然淚下,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先后失去愛女和丈夫兩個至親,那種孤獨和恐懼沒有顯現(xiàn)出來,而是化作平淡的文字感染了無數(shù)人。書中字句平淡,細細品味,卻是對往事美好的回憶。誰都看得出,這是一部含著淚用心寫就的書。一位92歲高齡老人對家人的追憶,平實、自然。溫婉平實的文字中,蘊涵著深厚的感情,在日常的生活里,無不彰顯著濃濃厚重的親情。我曾想,楊絳先生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來回憶和家人一起的日子,我讀不懂。"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的心情,也許需要用很久的時間和深厚的閱歷才能夠領悟。
??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態(tài),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nèi)這么多人的爭相傳閱!親情,不需要過多華麗語言的修飾,那份溫暖的感覺像冬日里的溫泉緩緩流入每位讀者的內(nèi)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