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小學三年級語文說課稿篇一
沙灘上的童話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課文比較具有童趣,與孩子的生活相貼近,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
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講述了一群孩子在沙灘上壘起一座城堡,然后展開想象的翅膀編織了一個美麗的童話:城堡里住著一個兇惡的魔王,搶走了美麗的公主……最后,這群孩子成為攻打城堡的勇士,他們炸死了魔王,救出了公主。故事一方面再現(xiàn)了孩子們快樂繽紛的童年生活,另一方面也歌頌了一種人間的善良溫情與正義。在孩子們的童話中,那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那純真的對他人的關愛和幫助,盡顯人性之美。
1、知識與技能:
(1)會認18個生字及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會寫田字格的10個生字。
(2)積累詞語,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出現(xiàn)的“兇狠”等詞語的意思。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
(1)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能夠邊讀邊想象孩子們在沙灘上玩耍的情景,感悟課文帶給大家的樂趣。
(2)展開小組討論,對課文中的詞、句、思想內容及情感進行分析。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想象孩子們在沙灘上玩耍時的情景,感受文字之美。
(2)體會童年生活的快樂,培養(yǎng)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和熱愛生活的品質。
(三)教學重點、難點
正確認讀識記生字,在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感受孩子們在沙灘上玩耍時的情景,體會童年的快樂。
二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字詞的能力和自主閱讀的能力。這篇課文的詞語比較淺顯,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自己積累。對于生字的教學,我重點講述容易混淆的生字,同時,這樣也可以從現(xiàn)在開始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及閱讀習慣。
但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所以更喜歡情節(jié)性較強的故事,需要教師引導在故事中體驗情感。
1、 說教法
(1) 閱讀感悟 (2)情境教學
2、 說學法
(1) 交流合作學習法 (2)讀想結合法四 、 說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童話是什么?你們最喜歡的童話是什么?沙灘上的童話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呢?”
生動的故事本身就對孩子有很大吸引力,再加上疑問的色彩就更能體現(xiàn)故事的神秘感,讓學生在猜想的過程中輕松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可以用自己習慣的方式獨立解決生字問題,然后我采取同桌互讀的方式來檢查自讀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提高認讀質量。
學生交流讀后感受。試著讓學生說出“孩子們編織了一個怎樣的童話故事?”學生可能出現(xiàn)幾種答案:孩子們在沙灘上建造城堡、孩子們變成勇士救公主等等,此時學生是對文本的內容初步的感受,因此回答會比較零散。我通過適時板書和語言上的指導,查漏補缺,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三)再讀課文,體會樂趣。
1、要求學生再讀課文,勾畫出不明白的詞語,小組內先進行交流。
趁機出示“兇狠”“編織”“補充”“反駁”“贊賞”等詞語,由學生試著說出他們所理解的意思,然后我加以補充或糾正,為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掃除障礙。
2、在閱讀教學中,先聽錄音,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正確引導下發(fā)現(xiàn)文章的內部聯(lián)系,又能讓學生感受到文中的情感在朗讀時的集中體現(xiàn)。通過“補充”“轉眼間”“反駁”“歡呼”等詞語讓學生感受到孩子們在編織童話時激烈、熱鬧、快樂的情景,體會孩子們的情感變化。我通過語言的引導,讓學生體會到孩子們童年生活的快樂以及孩子們的善良純真。
3、然后讓學生小組內朗讀,并交流,試著找出這個童話讓你感動的地方在哪,或者你最喜歡哪一部分,并能說出理由。繼續(xù)進行全班交流。
4、自由品讀,體會文中孩子的樂趣。
5、分角色讀文,因為文章的語言貼近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們的語言特點,所以分角色朗讀,更能使學生融入課文,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以自己喜愛的方式,進行生動地表演。
(四)在實踐中提升語言能力。
1、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為我們營造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此時也讓學生展開討論,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以及更深層次的挖掘文本的意思。
2、接下來,要求學生借助板書,概括故事內容。
3、要求學生一個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美美地品讀課文,看哪個小組讀的棒。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達到較好的效果。
沙灘上的童話
成勇士(孩子)
編織童話 攻城堡 快樂童年
炸魔王
救公主(媽媽)
小學三年級語文說課稿篇二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閱讀教學的中心”。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將課文里的外部語言內化為自己的內在語言的心理過程,而促進這一過程順利進行的方式就是“讀”。我非常重視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課堂里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
《錫林郭勒大草原》是課改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一篇寫景的精讀課文。寫的是我國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大草原美麗而歡騰的景象,表現(xiàn)了作者贊美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寬闊胸懷。本篇課文有4個自然段,依據(jù)重點句和段的關系,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圍繞重點句“草原是廣闊而又美麗的”,通過對野草、湖水、野花等事物的描寫,描繪了一幅靜態(tài)的畫面;第二部分圍繞重點句“草原……是個歡騰的世界”,通過對動物和人的描寫,描繪了一幅動態(tài)的場景。動靜有序,畫面優(yōu)美,生動感人,引人向往。
中年級重點是進行“段”的教學,本篇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其中一二自然段是總分關系,三四自然段也是總分關系。而第三自然段又是一個過渡段,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認識。
中年級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他們喜歡閱讀,但草原離學生生活很遠,所以要根據(jù)課文引導學生想象,并結合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增加學生的直觀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選用“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欣賞圖片直觀教學的方法,帶著問題一邊讀,一邊思考。由于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朗讀把大草原的美麗、神奇的感覺表達出來,并引導學生自學、交流和展開想象。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大草原的美麗和歡騰。
2.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豐富想象理解句子意思。
3.培養(yǎng)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能力,產生對草原的喜愛之情。
抓住重點詞句,理解、體會。
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豐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草原神奇而美麗的景象。激發(fā)情感,想象創(chuàng)新。
多媒體課件。
1、出示字詞,學生認讀:內蒙古鋪滿草灘歡騰矯健悠閑廣闊
2、能用以上的幾個詞語說說錫林郭勒大草原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一)小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介紹了錫林郭勒大草原是個怎樣的地方?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草原的廣闊美麗,請大家默讀第二自然段。同時提出閱讀要求,用鉛筆畫出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廣闊美麗?
同桌小聲討論后回答。(讀書,理解,討論,回答)
2、指名反饋,教師相機板書。
3、出示課件,對照品讀課文中各種景物所對應的句子。
(1)藍天底下,滿眼綠色,一直鋪向遠方。
先出示相應的畫面,讓學生看圖說話,然后比較句子:
藍天底下,全是野草。
藍天底下,滿眼綠色,一直鋪向遠方。
品句,指名說說哪一句寫得好?為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言)
分組讀出你的感受來。
(2)指名讀描寫野草的句子,品詞品句(這里的草很多,到處都是;也很高,能把我們沒過,還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說明草很茂密。這里的景色很美。能夠說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出示課件中相應的畫面感受美麗與有趣,再出示句子,男生有感情地讀出大草原的廣闊與美麗來。(有感情地朗讀)
(3)指名讀描寫湖水的句子,品詞品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學生自由發(fā)言(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寶鏡一樣。在草灘之中,
嵌著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話故事里的寶鏡一樣。一洼洼說明湖水很多,清亮說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真美?。?/p>
課件展示,理解“嵌”的意思,并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水面映出了太陽的七彩光芒,想想還映出了什么?
(展開想象:映出了藍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綠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4)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寶鏡一樣的湖水,還有什么呀?
指名反饋,相機出示課件,欣賞各種各樣的野花,感受野花的美麗迷人,全班齊讀課件出示的句子。然后細細品讀句子:文中哪個詞寫出了花多?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花美?哪個詞寫了花的.味道?
男女生對讀句子后,展開想象:清香單單是花朵的味道嗎?學生自由發(fā)言。
4、師帶領學生小結:
第二自然段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是從哪幾方面介紹錫林郭勒大草原是廣闊美麗的?
學生試著填空: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是廣闊美麗的,因為那里有()的(),有()的(),還有()的()。
小結: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現(xiàn)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種各樣的野花。這樣美麗迷人的草原,像是把我們帶入了仙境一般,我們大家試著把這段背誦一次。(老師引導背誦)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1、默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這一段寫了什么,從哪兒能讓我們感受到草原是歡騰的,用“ ”圈出來。
2、輕聲讀一讀第四自然段,想想他們在做什么,口頭完成下列填空。
雄鷹( )地( )
百靈鳥( )地( )
牛羊( )地( )
小馬駒( )地( )
黃羊( )地( )
小牧民( )地( )
3、生對讀,再次感受草原是個歡騰的世界。(老師讀名稱,學生讀描寫并唱出最后一句)。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引導了解過渡段的作用。
1、文中哪段介紹了草原的美麗,哪一段又介紹了草原的歡騰?
2、引導發(fā)現(xiàn):哪句話與它前后兩個自然段的內容有什么聯(lián)系?
3、教師總結說明:在這句話中,前半句介紹了上一段的內容,后半句又介紹了下一段的內容,起了承接上下文章內容的作用,叫過渡句,獨立成段的叫過渡段。我們在以后的寫作中要學會使用。
1、師引導:草原的廣闊美麗深深地吸引著我們,我也想象馬背上的少年一樣放聲歌唱,請你繼續(xù)—
小組合作,續(xù)寫幾句歌詞。交流展示。
2.師小結:是的,人與動物和諧生活,非常地友好,并且十分的快樂。這么美麗歡騰的草原,不僅是草原人的,也是我們的,讓我們像小牧民一樣放聲歌唱,在歌聲中結束這次草原之旅。(全體起立,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學生跟唱,在歌聲中結束。)
板書設計:15、錫林郭勒大草原
美麗:野草、湖水、野花
歡騰:人和動物
1.通過朗讀,及時評價,進行反饋。
2.填空,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以及運用語言的能力。
1.根據(jù)三年級的特點,在這節(jié)課中,我非常重視段的教學,引導學生認識段與段的關系,以及過渡段。從而了解整篇的關系
2.重視一課時與二課時的有效連接,在課始,復習字詞時,讓學生有一兩個詞說說對文章的感受,這既是說話又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小學三年級語文說課稿篇三
我所執(zhí)教的是我校國學校本教材三年級《千字文》中的第13課《渠荷的歷》。這一課僅有32個字,卻包含四季景象。這一課中寫到了春天的草木,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落葉,冬天的枇杷樹等。除了要了解文中描寫的幾種景物外,課后還安排了“莽”字的演變過程,《焦尾琴》的故事,古詩欣賞,以及用自己的話說圖意。
因教學國學沒有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也沒有現(xiàn)成的教案,因此,在認真研讀教材和與同組教師一起研討之后,將本課主要教學目標定為:
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背誦《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初步了解文中介紹了幾中動植物。
3、學習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簡單的畫面。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課文,誦讀《千字文》
2、初步了解課文意思。
第一環(huán)節(jié):復習引入新課
復習背誦《千字文》片斷,引入新課。
第二環(huán)節(jié):讀文(由讀正確到讀流利)
聽視頻范讀正音,在聽讀基礎上學生自由練讀,要求讀準字音。之后分句指名讀,讀對跟讀,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讀。在讀正確后自由練讀,要求讀通句子,指名讀全文并齊讀。
第三環(huán)節(jié):借助視頻、圖片感悟課文
課上播放視頻講解,要求認真聽。聽后讓學生找找文中講了哪些景物,并動筆畫出來。指名交流時,提示學生按照“從哪句知道了什么”的句式回答,隨機將文中講到的7種景物板書于黑板上。
借助注釋讓學生說說課文中是怎樣描寫荷花、園莽、枇杷、梧桐的,同時借助圖片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在學生匯報到“渠荷”時,相機引導學生背誦課后詩歌苑中的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在學生匯報交流到“園莽”時,隨機引導學生閱讀課后漢字宮中“莽”的本意。在學生匯報到“梧桐”時,引導學生自讀課后故事《焦尾琴》。
在學生學習理解了前兩句后,后兩句作為略處理。出示圖片,讓學生借助圖片找到相關句子,讀句子即可。
第四環(huán)節(jié):誦讀課文
指導背誦積累時先練背,由出示填空背到借助板書看詞背,由易到難降低背誦難度。
第五環(huán)節(jié):拓展說圖意
模仿《千字文》的形式用四字形式描述畫面。
由于《千字文》學習對于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怎樣在這節(jié)課上很好的體現(xiàn)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是我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為此教學中采用視頻導學和教師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力求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課件的合理利用,既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學生在聽、說、讀相結合的學習中,既欣賞了美麗的風景,又感悟了文本,突破了教學的難點。這也是這節(jié)課上最大的一個亮點。
遺憾的是教學中時間劃分不勻,課堂調控不及時,導致課堂上沒有進行小故事的閱讀,拓展說圖意用時有些長了。
小學三年級語文說課稿篇四
《亡羊補牢》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本課的教學目標,以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所以,我把本次說課的主題確立為了:強化自主合作學習輕松突破教學重難點。
縱觀本堂課,自主學習的環(huán)節(jié)有一處,如下:
1、“通讀故事,會講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出示了自主學習提示: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把預習時勾畫出的難讀的生字、生詞,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把故事讀熟;不知道意思的詞語借助注釋和圖畫理解一下。并設計了自主學習檢測的三個環(huán)節(jié):(1)開火車認讀生詞。(2)抽讀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紅色的輕聲字、生字、多音字。(3)聯(lián)系生活、結合圖片理解“街坊”“窟窿”“結結實實”的意思。這一自主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掃清了字詞障礙,為后面的順利學習做好了鋪墊。
合作學習的環(huán)節(jié)有二處,如下:
1、合作問答
師:講故事是有一定順序的??粗}目,大家先來提提問題。我們就知道故事的順序了。
生:怎么會丟羊的?
生:丟了幾次羊?
生:怎么補牢的?
生:后來怎么樣?
師:(隨機板書學生的問題)按照這樣的思路把故事整理一下,默讀課文后同桌兩人合作問答。
學生讀課文后互問互答。這一合作交流,為的是人人都能理清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為順利講好故事做鋪墊。
2、合作講故事
師提示:有了思路,可以自己練習講故事了。同學們可以一個人根據(jù)板書講這個故事給小組成員聽,也可以小組合作講,講故事時可以配上動作。學生練習講故事后,小組匯報講故事。當然,展示時有的小組選擇了個人匯報,有的選擇了合作匯報。不管方式如何,孩子們合作得都很好!
本課的教學目標有3個:
1、認記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勸告”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寓言故事。
3、了解寓言故事的特點,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寓言故事。
2、難點: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關于教學重點“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寓言故事”我采取了根據(jù)板書提問,同桌互問互答,理清故事順序,然后小組合作講故事的方式輕松突破。
而教學難點“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又采用了逐層提問,順勢引導的方法,如:
一問:養(yǎng)羊人的心情變化。一開始她一點也聽不進別人的勸告,無所謂的樣子,后來趕快補羊圈的時候,心里很不平靜??赡茉趺聪肽??
二導:一個“趕快”,說明他想馬上改正自己的錯誤。我們可以表揚表揚他吧!
三延伸:這個故事流傳到現(xiàn)在一千多年了。養(yǎng)羊的人不在我們身邊,但是我們讀了這個故事自然會想到自己,想到身邊的人,是不是也有“亡羊補牢”的事情呢?和同桌相互交流,想一想,說一說。
在孩子們交流后,課件出示: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并揭示了這個故事的出處,學習了相關的八字成語。
反思這堂課,還有諸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懇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讓我更加進步,謝謝!
小學三年級語文說課稿篇五
《趙州橋》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在設計上的特點。從王老師執(zhí)教的第一課時片斷中,可以看出執(zhí)教者在突出這一重點上的良苦用心。
首先,以簡馭繁,為學生理解課文重點掃清字詞障礙。字詞教學是講讀每一篇課文經(jīng)常性的任務,同時又最能體現(xiàn)教師駕馭教材的功力。在第一課時中,王老師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對先后出現(xiàn)的二十八個生字難詞輕松愉快地進行了學習。在通過板書強調“州”“濟”“洨”三字后,教師打出幻燈片,集中就“創(chuàng)舉”“似乎”“智慧”等十四個生詞,引導學生討論發(fā)言,在緊張愉快的氣氛中初步掃清了字詞障礙,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通過教師范讀和學生自讀,把學生的思路引進課文,為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課文重點做了良好的知識和心理準備。
其次,化難為易,為學生把握課文重點選擇最優(yōu)教學手段。很顯然,王老師把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做為課文的重點。限于學生的閱歷和知識水平,讓學生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是比較困難的,王老師在學生默讀課文時,要求對照書上插圖,在初步了解趙州橋設計特點的基礎上,打出趙州橋彩色幻燈片,引導全班學生研究,把學習熱情推向了高潮,經(jīng)過一番熱烈討論,教師通過板書肯定了同學們的學習成果。課文重點,通過電教手段,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比較容易地解決了。
理解趙州橋在建筑上的美觀,是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個難點。對幾種雕刻圖案做抽象講解是比較困難的。當學生提出“什么叫戲珠”,“飛龍是什么樣的”和“‘抵著’怎么講”時,王老師照樣以分別放映幻燈片的辦法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第三,環(huán)環(huán)相扣,為突出訓練重點巧作安排。如在處理段與段的聯(lián)系中,在第一段最后抓住“世界聞名”提出問題,過渡到第二段的學習。為了突出對第二段的理解而又不沖淡訓練重點,在講解第三段時,王老師只出示圖畫,幫助學生理解欄板上的圖案。又如在課文和板書的結合上,為了突出訓練重點,王老師首先板書“設計特點”,引起同學注意,接著把同學討論得出的趙州橋在設計上體現(xiàn)“雄偉”和“美觀”的正確答案,都扼要地做了板書。這便是一堂課中學生總在教師指引下圍繞訓練重點積極主動活動的奧妙所在。
此外,王老師尊重學生的發(fā)言,從多方面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在師生雙向情感交流中啟發(fā)和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也是本堂課圍繞訓練重點成功教學的重要特點。
小學三年級語文說課稿篇六
《望天門山》這首詩都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抒發(fā)了贊美之情。頭兩句描寫山川氣勢。"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沖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詩歌通過對天門山景象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樂觀豪邁的情感?!锻扉T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詩中有畫。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望天門山》是《古詩三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yǎng)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能借助漢語拼音學習古詩,認識文中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理解詞義句意,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過程與方法: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理解詩意,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xù)學習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李白 (著名詩人),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目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fā)現(xiàn)疑難。這樣可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關鍵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斷、開、回、出、來"這幾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斷、開、回、出、來"聯(lián)系實際,展開想象"法,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提高審美趣味,豐富個人感情世界,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學些什么呢?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圖,啟發(fā)想象。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shù)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畫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門山。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讀出節(jié)奏感,分辨重音區(qū)別語調劃分節(jié)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布置作業(yè)。
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yǎng),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