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讀后感篇一
1、精讀課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讀。
2、通過肖邦彌留之際“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剖析,以及3、4節(jié)肖邦的愛國行動的感悟,體會肖邦是一個愛國者。
3、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通過讀,感悟肖邦強烈的愛國感情。
2、讓學生體會到肖邦的愛國體現(xiàn)在語言和行動兩個方面。
小黑板、多媒體
1、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離開祖國——滿懷悲憤
2、詠唱送別曲
告別2、無論……都……不要忘記祖國
3、贈銀杯
4、指名背背誦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體背誦)
( 肖邦這一去不知能不能記住老師的話,能不能回到祖國?)(不能,為什么?為了祖國,為了生計……)真的回不去了嗎?
1、彌留之際,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他是怎么想的?(學生思考、討論)(死了也要回故鄉(xiāng)……)
a、老師的叮囑,同學的期望。、
b、肖邦愛國
表達了肖邦怎樣的思想感情? (愛國)
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點題)
肖邦這么愛國,大家能把肖邦愛國情懷讀出來嗎?
學生先自由讀,然后教師指名讀。
1、 肖邦愛國吧,他在國外到底為祖國做了哪些事情?
聽到起義失敗悲痛欲絕。作為一個音樂家,他化悲痛為力量,將一腔熱血化成催人奮起的旋律和音符。(看書中插圖)
(多媒體:播放《革命練習曲》)
板書:起義失敗—— 一腔熱血化音符
指導看圖,指導有感情地讀書。
2、他日夜思念祖國。(心系祖國的人會怎么做?)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jié)板書: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導讀(悲憤)
3、最后一節(jié):一個人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嗎?
指名讀最后一節(jié)。
比較: 肖邦就這樣在異鄉(xiāng)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鄉(xiāng)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肖邦的“死”:為國而死,;他還年輕,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導讀:聲音緩慢、低沉、惋惜。
肖邦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誰不熱愛自己的祖國,中國有哪些愛國人和愛國的故事。
(文天祥、陸游、周恩來、吉鴻昌……)
從校圖書室借“愛國故事書”閱讀。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離開祖國——滿懷悲憤
1、詠唱送別曲
告別
2、無論……都…… 不要忘記祖國
3、贈銀杯
起義失敗 ——一腔熱血 化 音符
愛國行動
思念祖國 ——工作、工作、再工作
愛國語言 : 把我的心臟帶回……(彌留之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寫的是波蘭遭到外國列強的瓜分,音樂家肖邦被迫流落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xiāng),靈魂卻渴望回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我相信學生們同我一樣,也一定或多或少會有感動。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有機結(jié)合。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上課伊始,我首先抓住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題目中的“我”是誰? “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句話的?讓學生初步體會肖邦的愛國之情。然后話鋒一轉(zhuǎn):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國家?為什么當初要選擇離開呢?
讓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肖邦 “不得不”離開祖國的無奈,通過從課內(nèi)課外獲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憤中離開祖國的不得已: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督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
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
我抓住“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這幾個“送別”場面,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從肖邦的神態(tài)、動作中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xiāng)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舍。當《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的送別曲在課堂中響起時,我相信,學生此刻已經(jīng)走進了肖邦的內(nèi)心……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xiāng)用音樂作為武器、拼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jīng)歷,就能理解肖邦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和眷戀。
通過這四步,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了解肖邦不僅是一個杰出的音樂家,還是一個滿腔熱情的愛國者,從而使學生對肖邦的敬仰之情達到沸騰的頂點,同時也使學生在心中升騰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導學生背誦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讀后感篇二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一篇講述了波蘭被外國占領(lǐng),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的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靈魂深處的吶喊是愛國情懷的極至的表現(xiàn)。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對人的情感與心靈具有很強的沖擊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這一段落,我要求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熟讀、領(lǐng)悟、背誦。
第一步,初讀感知。這一段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自由讀對這三個場景的描寫,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第二步,引導品讀。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都深深地表達著一個期望:無論你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國啊。
第三步,誦讀背誦。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詞語,感受肖邦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濃濃的同學之情,深深的師生之情,反復誦讀,背誦。
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誦讀,背誦。既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語言文字在表情達意方面的功能,同時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語言文字的積累。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讀后感篇三
蘇教版語文十一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讀出肖邦對祖國的愛,讀出對沙皇的恨,讀出與親人的難舍,讀出肖邦臨行前對波蘭的留戀。(找出語言、動作、情感的描述)
你覺得在這一段中那些環(huán)節(jié)最感人?
1、“他們(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nèi)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p>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著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p>
完成小訓練: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語言
針對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同學說:“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
學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p>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我們‘天涯若比鄰’”
(我插話:“這位同學還是個中國通?!保?/p>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也不能把我們忘記。”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我也會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p>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我們也會永遠記住這一刻?!?/p>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p>
……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說:“”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答案有:祖國,我會回來的!
我?guī)е瘧嵍?,我會帶著驕傲而歸的。
祖國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們,朋友們再見了!
沙皇,這里不會永遠屬于你!
祖國,我會為你而奮斗的!
祖國,我會用我的方式來愛你的!
(當時在此又引開了一個話題:肖邦以什么方式來愛國?簡單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如科學家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戰(zhàn)士的浴血奮戰(zhàn),工人農(nóng)民的辛勤勞作,教師為祖國培育人才等等。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的原因。)
……
在充分體驗了當時的情與境之后,我讓學生就“特殊禮物”所含的象征意義進行了討論,同樣答案也是多重的,(這是祖國、這是你的根、這是生你養(yǎng)你的土地、這是波蘭人民、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長江之歌》的影響]、這是你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動力……
通過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個臺階。
反思:
“你告訴我,我可能會忘記,你給我看,我可能會記不住;你讓我參與,我可能會明白和發(fā)現(xiàn)?!痹谡Z文教學中,教師是教材與學生之間的中介橋梁。一堂課能不能喚起學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學生透過特定的文學符號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蘊,進入教材規(guī)定的情景,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師這個中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是學習,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我們只有將學習的主體地位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在生動活潑地在課堂內(nèi)外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讀書,去感悟,去思考,去創(chuàng)造,去表現(xiàn),我們的教學質(zhì)量才會獲得切實的提高,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讀后感篇四
9月13日 星期一 晴《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切入口就在愛國。所以今天教學時,我在讓學生用一句話評價肖邦之后,緊扣愛國不放,讓他們找出課文中能證明肖邦愛國的表現(xiàn)來。學生自由讀,深入課文尋找每一個細節(jié),最后得出這些地方表現(xiàn)出肖邦是愛國的:
1、悲憤 在亡國這后滿懷悲憤;在得知華沙起義失敗后悲憤欲絕。
2、留戀 在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時,接過老師的特殊禮物之后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所表現(xiàn)出來的纏綿。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
4、四處奔波 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
5、至死不忘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整個一節(jié)課就在這樣的讀中尋,尋中思的過程中度過。有了今天的基調(diào),我們明天也可以更好地體會作為一個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來說,肖邦如何愛國。
再通過讀來品味他的具體行為與思想。20xx年9月14日 星期二 晴轉(zhuǎn)雨 (受臺風影響)《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重點段,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閱讀,讀出肖邦對祖國的愛,讀出對沙皇的恨,讀出與親人的難舍,讀出肖邦臨行前對波蘭的留戀。(找出語言、動作、情感的描述)體驗,你覺得在這一段中那些環(huán)節(jié)最感人?
1、他們(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nèi)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著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完成小訓練: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語言針對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同學說: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 學生的答案有: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我們天涯若比鄰(我插話:這位同學還是個中國通。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也不能把我們忘記。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我也會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我們也會永遠記住這一刻。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說: 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答案有:祖國,我會回來的! 我?guī)е瘧嵍?,我會帶著驕傲而歸的。
祖國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們,朋友們再見了! 沙皇,這里不會永遠屬于你! 祖國,我會為你而奮斗的! 祖國,我會用我的方式來愛你的!(當時在此又引開了一個話題:肖邦以什么方式來愛國?簡單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如科學家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戰(zhàn)士的浴血奮戰(zhàn),工人農(nóng)民的辛勤勞作,教師為祖國培育人才等等。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的原因。) 對話 在充分體驗了當時的情與境之后,我讓學生就特殊禮物所含的象征意義進行了討論,同樣答案也是多重的,(這是祖國、這是你的根、這是生你養(yǎng)你的土地、這是波蘭人民、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長江之歌》的影響]、這是你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動力通過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個臺階。這次教學也有遺憾,如果有《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的音樂,我想效果會更好!
20xx年9月15日 星期三 陰轉(zhuǎn)晴今天的教學中覺得有兩處引得較好:作為愛國的音樂家的肖邦,他對祖國的任何情感都是通過音樂來抒發(fā)的,起義華沙失敗了,他創(chuàng)作了《革命進行曲》,試想如果起義成功了,他會如何創(chuàng)作?(有學生說:《革命勝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頌歌》、)就在他們漸漸興奮的時候,我語調(diào)沉了下來:然而,真正的結(jié)果是起義失敗了。讓他們感受了一種情緒的起落。不但沒有沖淡主題,反而使主題的效果更強烈了。進一步再引:我們中國有這樣的音樂家嗎?(有:聶耳、冼星海、劉天華、喬羽)另我將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學中進行了實踐: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我抓住了奔波這個海面上的一角:為了生計,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爭取一些演出的機會、甚至可能在街頭演奏、做別人家的家庭音樂老師等等)那么,肖邦又在為祖國奔波什么呢?(學生真的探尋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尋找在巴黎的波蘭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藝術(shù)家們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進行演講;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蘭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惡;他義演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這種冰山的追尋使得學生對下文中肖邦對他姐姐說的話理解起來就有了更深的體味。在學生最后的集體誦讀中,這份情感被發(fā)揮到了淋漓盡致。
躺倒在病床上彌留之際喃喃地又使語調(diào)變得低緩而深情。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在積極主動地參與,他們活躍的思維和豐富的情感活動,使得他們對這原本陌生的主題加深了理解和體驗,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讀后感篇五
上周,我校有效語文課堂教學過關(guān)活動在三位骨干老師精彩獻藝中拉開了帷幕。武高云老師以《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的課堂教學,向我校全體語文老師詮釋了“有效課堂教學”的真正含義,并為我們構(gòu)建出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教學組織有著很強的示范性,同時,這堂課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骨干教師過硬的教學內(nèi)功和語言素養(yǎng)。我認為,這節(jié)課不僅具有有效性,還具有藝術(shù)性。
一、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定位準確,為有效、高效的教與學奠定了方向。
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教學主題是“心中有祖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其中的一篇記敘性散文。高云老師根據(jù)這篇課文的特點和單元訓練的情感目標,把研讀課文“別離祖國”、“埋頭創(chuàng)作”、和“將心臟帶回祖國”這三個自然段作為教學重點、難點,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展開和延伸都重點建立在這三個自然段上,且步步深入,層層提升,直至學生在認識主人翁崇高人格的基礎(chǔ)上,也使自己的愛國之情得以加強。
二、教學重點的突破,立足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變得水到渠成,教學方法樸實而有效。
如對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學習,高云老師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理解肖邦愛國的思想根源。老師從此節(jié)中肖邦情感變化的兩個詞“感動”、“激動”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發(fā)現(xiàn):是什么讓肖邦感動?又是什么讓肖邦激動呢?從而抓住了層次性很強的內(nèi)容“詠唱送別曲”、 “深情叮囑”、“贈送泥土”,并透過內(nèi)容讓學生品析到 ,這不是普通的送別,而是祖國和人民對肖邦的真切囑托和深切希望,這使得肖邦的別離是建立在愛的基礎(chǔ)上的,正是因為對祖國的愛和不舍,肖邦才淚水“盈滿眼眶”,“鄭重”接過泥土,“回首望了望”華沙城,“疾弛而去”,同學們找出的這些詞句,加之他們的理解、匯報和真心朗讀,讓我們感覺到,同學們已能聽到肖邦的心跳了。
再如對肖邦愛國行為這一部分的教學,高云老師又抓住引導對“悲憤憂慮”、“徹夜工作”這些關(guān)鍵詞語的理解與交流,再從詞深入到句子,到段落,再發(fā)散延伸,讓學生逐漸感悟到肖邦在國外18年,心卻留在祖國。而對于“把心臟帶回祖國”這部分的教學,高云老師又引領(lǐng)學生扣住對“緊緊”、“喃喃”這對力量色彩矛盾的詞語的研析,讓學生真正能穿越時空,清晰地看到一個年青而偉大的愛國音樂家的高尚靈魂。
高云老師就是用以詞為作眼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章及中心的教學手段 ,讓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構(gòu)建,始終植根在具體的語言文字這個基礎(chǔ)上。
三、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有效權(quán)力交給了學生。
縱觀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對于文字的理解,對于語意的感悟,對于中心的突破,都是教者經(jīng)過巧妙地引領(lǐng),讓學生自己走進課文,讀文章,找詞句,談理解,想畫面,悟中心,有感情朗讀,背誦,直至對肖邦18年工作情景的細化和延伸說話,以及“他就是這樣的人”的主題寫話環(huán)節(jié),課堂上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角,老師只是在傍白。課堂容量大,學習環(huán)節(jié)緊密,學生時刻處于有效而緊張的訓練氛圍中。這正是小學高年級有效、高效語文課上學生應具備的學習狀態(tài)。
四、把課文作為載體,基于課文,同時拓展學習空間,激發(fā)學生想象,活躍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
課文對于肖邦在法國18年的創(chuàng)作生活作墨不多,但很感人,這一節(jié)又是文章的重點。文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作曲、彈琴”“他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這些文辭蘊藏的漲力很大,想象空間很廣闊。高云老師抓住這一契機,鼓勵學生想象說話,想象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身體狀況下,肖邦總在為國創(chuàng)作。這一說話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一下子就讓人物形象變得更為豐滿起來,中心變得更為鮮明起來。類似這樣的拓展還有幾處。我認為這種教學環(huán)節(jié),它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教學方向,它在告訴我們語文老師,要把語文書作為教學的載體,同時要善于利用這一載體引領(lǐng)學生走向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訓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不能教死書。
五、富有文彩的和激情的語言,營造了語文課學習的最佳氛圍,使得語文課具有區(qū)別于其它學科的特殊的文化品昧。
高云老師的教學語言凝煉、精美,包含情感,富有文彩。這正是小學高年級語文老師崇尚的語言特色和文學修養(yǎng)。有人喜歡家常話,但我更喜歡文學語言。我發(fā)現(xiàn)高云老師整堂課的教學語言的組織,對發(fā)展學生語言來來說就是一種示范,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學。如對找課文重點詞的提問方式:“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哪些詞語一下子闖入了你的眼簾?”等,問話方式富有變化,保鮮!再如,當高云老師結(jié)合課文特點用音樂來渲染學生讀文情感時,老師在一邊獨白:“這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這催人奮進的旋律,這是悲痛中的憤怒,憤怒中的吶喊,吶喊中的抗爭??!”我想老師的這段獨白給學生搭建了走進音樂,走進課文,走進主人翁的橋梁,這種語言不僅能促進學生理解文字,也會讓每一個有情感學生的心和主人翁的心共同博動。
再如,在導入過渡學習第5節(jié)時,老師深情朗誦:“18年忘我的工作,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得這位天才音樂家病倒了,彌留之際,他有多少話要說,又有多少話想說啊,但是他只說了一句話。”這樣的過渡一下子就能讓學生帶著虔誠的學習態(tài)度把目光和心定格在反映課文靈魂的這句話上“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鳖愃七@樣撞擊心靈的語言有很多,它讓我們感到語文課是一門藝術(shù)。
這里,我想提兩點想法:
一、對于第二節(jié)的背誦,在組織形式上可不可以把它同對主題的理解扣連在一起,是否可以先這樣引領(lǐng)背誦:愛斯內(nèi)爾兩次叮囑,在肖邦聽來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心上,因為這叮囑不僅是老師的,更是祖國和人民的,讓我們和肖邦一起記住它,能行嗎?試試看。這樣就把背誦的目的性提升了,而不是為了背誦而背誦。
二、課文第5節(jié)是文章的靈魂,無論內(nèi)容或思想都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可以從前面的教學中挪點時間來,加強朗讀和感悟,讓同學們記住這讓全世界的愛國人士為之動容的聲音“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讀后感篇六
教學這一課時,我能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對課文的重點掌握得較好。大致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一、自讀課文,說說肖邦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能順利地答出:年輕、杰出、愛國、音樂家。
二、從哪兒可以看出肖邦是個愛國的音樂家?
“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p>
“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肖邦得知這一消息,悲憤欲絕?!?/p>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p>
“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p>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三、抓住課文最后一節(jié)——“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鄉(xiāng)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弊寣W生談談自己的看法,此時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表達的欲望特別強烈,不少學生說得很動情、很在理。真讓人覺得學生很懂事、很可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讀后感篇七
文本的語言特點是敘述中安排了許多抒情的詞句。透過這些與事件緊密相連的抒情語句,我們可以感受到流亡海外的肖邦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亡國的痛苦激發(fā)著他忘我工作,譜寫出許多革命樂曲激勵著祖國人民奮勇殺敵??梢哉f,從被迫離國到臨終遺言主要人生經(jīng)歷都透露著肖邦強烈的拳拳愛國情感。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一些情節(jié)、一些細節(jié)去體會肖邦的愛國之情。在角色轉(zhuǎn)換的交流互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學生能夠找到具體的語句來談感受,但部分學生仍不能從具體的語言入手體會這樣一種情感,對文本的學習還停留在內(nèi)容的了解上,沒有很好地達成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目標。高年級文本的學習絕不能蜻蜓點水,而應在重點故事的感悟、重要語句的理解中不斷加深對文本的情感,從而提高感悟能力,受到文本所要表現(xiàn)出的故事美、人性美,構(gòu)思美、語言美的熏陶。
師:同學們,你們怎么看待國家危難時刻,肖邦選擇流亡海外,而不是拿起武器從軍殺敵?
(學生思考并同桌交流。)
生:他選擇離開祖國是十分無奈的,從“不得不”這個詞可以看出,他并不想離開自己的祖國。他肯定是經(jīng)過了一番思考才決定選擇離開的。
生:我覺得肖邦的選擇是正確的,他是音樂家應該用音樂為武器去打擊侵略者,比直接上戰(zhàn)場殺敵要更合適,發(fā)揮的作用更大。
師:能再說明白一些嗎?他怎么樣用音樂作為武器呢?
生:他可以創(chuàng)作革命樂曲,來鼓舞軍隊的士氣,士兵們就可以奮勇殺敵了。
師:有道理,革命樂曲不是槍炮子彈,但可以發(fā)揮比槍炮子彈更大的威力。
生:我覺得他選擇離開也是正確的,他有那么出色的音樂才華,如果不能創(chuàng)作音樂了就太可惜了。再說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后他還會回來的。他在國外也可以聯(lián)絡愛國的人士共同支援國內(nèi)的戰(zhàn)爭,揭露沙俄的罪惡行徑,喚起世界各國人民對沙俄的反對。
師:你太有才了,居然想到用社會輿論來打擊侵略者。這是一條非常好的救國策略。
師:同學們的理解是深刻的,也許當時有人對肖邦的離開還會說三道四,認為他是想逃避,甚至是叛國。那么,肖邦只有用事實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下面我們就一起去感受肖邦流亡海外的生活經(jīng)歷。
分析:離開不是背叛,而是愛國,是為了更好的支援祖國抗擊沙俄。這種情感,要讓學生充分體會。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對肖邦選擇流亡海外的看法,學生能夠很好地結(jié)合課文中的有關(guān)詞句以及設身處地的從揣摩肖邦內(nèi)心想發(fā)的角度思考,感受豐富,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時,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與提高。在此,我主要運用了語言理答,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肯定與提升,應該說這樣的理答是帶有智慧的,有效地推進了教學的進程。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讀后感篇八
字字句句都是情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在學習師友送別部分,孩子們都很動情。有一個孩子忍不住說道,作者真有才,把離別場景寫活了。我一想,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正是我們班孩子的習作軟肋于是讓他們說說文章好在哪兒?
生1:你總說我們的文章干巴巴的,現(xiàn)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寫人物的動作,緊緊地握住捧過回首望了望等這些寫得很傳神。
生2:作者還描寫的了埃斯內(nèi)爾送別時說的話,抓住語言來描寫。
生3:作者的語言描寫值得學習,只寫了老師的話,而沒有像我平時作文那樣一問一答,特別羅嗦,像流水帳,現(xiàn)在我知道了語言描寫不一定要一問一答。
生4:作者沒有一問一答,但描寫了肖邦的反應:感動地點了點頭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等,讓我們覺得情意深長。
師:是啊,此時無聲勝有聲?。榱酥笇Ш帽痴b,也為了體會情感,我說,作者的文字總是包含著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寫了送別的幾個小場景,能讀出其中的情感嗎?
說實話,這幾個小場景,在教學資料上有:告別親人離華沙,師生詠唱送別曲,老師叮囑送禮物,肖邦接杯登車去??墒呛⒆觽兊母爬ǜ岓@訝:歌別、話別、禮別、目送。我問為什么會想到這樣概括的。一個孩子居然說,你以前教我們學送別詩的時候說的啊!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情在歌中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nèi)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話別情深埃斯內(nèi)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以物寄相思這時,埃斯內(nèi)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fā)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滿目皆情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突然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走得比我遠。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讀后感篇九
蘇教版第十一冊《灰椋鳥》第一課時
由于本地灰椋鳥很少,因此學生對灰椋鳥認識不夠。而且本課上得有點匆忙,學生沒有預習就開始上了,導致學生在課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
音樂《一個真實的故事》導入,介紹徐秀娟(徐秀娟恰好是本班一個學生的阿姨,充分運用學生資源,讓她介紹徐秀娟的事跡,學生聽得很投入。)然后學生自學并交流自學感受:
師:同學們,在讀完本文后,你有什么疑問嗎?
……
正當學生大談自己的不解之處時,突然一個學生說:
老師,我覺得文中有一處寫得是矛盾的。
師:哦?
生:課文前面說“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遠遠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而后面卻說“看,這幾只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棱棱地飛起。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我覺得這兩句話是前后矛盾的:前面說灰椋鳥是灰灰的,而后面卻說灰椋鳥是金紅色的。
(這時讓我想起了去年教這一課時的情景:
學生也提出了相類似的問題,可是我當時因為自己心中沒數(shù),竟當場楞在那,并且一時間還和學生有同感呢!還表揚了學生敢于質(zhì)疑教材,挑戰(zhàn)教材,還說:教材有點時候是會出現(xiàn)錯誤的!課后還饒有趣味地和同事談起這件事,結(jié)果同事卻反對我的看法,她說:你自己再讀讀課文哦!這半句意味深長的話讓我低下了頭,又重新認真讀起了文章,結(jié)果……哎!真如同事所說,我的理解是錯誤的。這件事讓我深思了許久,它讓我了解了自己教學的薄弱,更讓我懂得了要想使學生得“魚”,必須自己先取得“漁”的方法,才能授之以漁而得魚也!
因此從那以后,我每教一篇文章,必先把文章讀三遍,盡量把每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都考慮好,以備不時之需。特別是教這篇課文前,我更是細心又細心地讀了又讀,以免再出現(xiàn)同樣的貽誤學生的場面。)
此時同學們紛紛舉手,因為我對此問題心中有數(shù),而且知道這問題并不難解決,只是這為學生初讀課文,對課文不熟導致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的,因此我并沒有馬上讓其他學生幫她解決這一問題,而是對她說:你真善于思考!而且敢于把自己的見解發(fā)表出來!可是如果你在把課文多讀幾遍,相信你自己就能把這個問題解決的。楊老師相信你的實力哦!
第二天上課,這位學生自己站起來說:
老師,昨天哪個問題我已經(jīng)解決了
師:哦?你怎么解決的呀?
生:昨天回家我先讀了一遍課文,可是我還是不懂,我又讀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直到讀到第五遍,我才弄懂了。
師;真會學習?。◣煄ь^鼓掌,學生也鼓掌)說來聽聽。
生:課文前面說得灰椋鳥灰灰的,是它的羽毛顏色。而后面說它是金紅色的,是因為那時是:夕陽漸漸西沉,晚霞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刺槐林和竹林,是晚霞把灰椋鳥映紅了,所以變成了金紅色的。
后續(xù)說到這兒我們都感覺很不錯了,可是我們的學生并不滿足,此時竟然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
我覺得作者說灰椋鳥金紅色的,還帶有自己的情感因素的。前面因為作者對灰椋鳥認識不深,認為它沒什么好看的,所以說它是灰灰的,沒什么好看。而后面作者看到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內(nèi)心里已經(jīng)非常喜愛灰椋鳥了,他感覺灰椋鳥很美麗,所以把自己的喜愛之請就溢于言表,就說“灰椋鳥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
1、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善于從文中找出問題,并敢于表達心中的疑問,這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這位學生在讀課文時發(fā)現(xiàn)了文章的矛盾之處,沒有隱藏自己的想法,而是勇敢地提出來,或許這是每個同學心中相同的疑問,這樣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疑問,也因此更深地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更為老師日后更好的教學奠定了基礎(chǔ)。
2、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準確。當學生有不解時,教師應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的作用。第一次我就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這一點,因此讓學生跟著我錯誤地理解了課文,假如我不在去深究一下,可能就此影響學生的一生。而第二次正是有了萬全的準備,才讓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更讓學生學到了怎樣去解決問題。
3、言為心聲,文章也是作者個性的載體。學生在學習每篇文章時,也理應做個性化的解讀。而教師則應加倍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對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觀點作反問,而后潛心探索,獲得更深刻更多元的理解。在學生對教材自己的看法時,教師應該及時鼓勵,年假如像我第一次那樣,在不知道對錯的情況下就隨意對學生大肆表揚的話,或許就造就了學生的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