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chǔ)。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dāng)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大清相國讀后感1500篇一
本書作者王躍文大約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描寫小說主角陳廷敬從鄉(xiāng)試到初入官場。這一段,我深有所得。雖然對于我來說,有些東西現(xiàn)在才看到、才懂得,真的很遲了。但是,人生的坑,總要一個個踩,才知道,朝聞道夕死可矣。
年輕的陳廷敬是什么樣一個人呢?
在我看來,
陳廷敬是一個命很好的人!
陳廷敬是一個非常努力、時時刻刻都不忘學(xué)習(xí)讀書、成績特別好的學(xué)霸。
陳廷敬也是一個普通人,年輕時死讀書讀死書,一腔熱血、滿臉青澀,同樣需要經(jīng)歷各種磨難、甚至九死一生,才逐步成長的人。
陳廷敬家在地方也算小豪強,累世官宦,商讀傳世,能夠抵御明末清初的流民,放在今天,就是地方大型企業(yè)主的家庭。但是面對一省巡撫以及京城而來的考官,就很不夠看了。遇上了科舉舞弊,他站在一邊看了看熱鬧,滿心單純的以為清者自清,結(jié)果被不講理的衙役和翻云覆雨的高官給弄在牢里,求告無門、即將問斬。但是,由于他的才學(xué)實在出眾,被新來的山西考官衛(wèi)向書看中——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貴人點了陳廷敬鄉(xiāng)試第一,但是陳廷敬不肯寫悔罪書,仍然不能出獄。這位貴人頂著欺君之罪,自己寫了一份悔罪書交給朝廷。這樣,陳廷敬才驚險的保住了性命。
陳廷敬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是由于年紀輕輕,突然見識到太深的官場腐敗和險惡,還經(jīng)歷了牢獄之災(zāi),死讀書的他鉆進了牛角尖——對官場、對社會產(chǎn)生了極大的失望,進而選擇了逃避!即使父母親人,也無法勸解。這個時候,貴人再度出手,一紙書信,棒喝!
接下來,陳廷敬進京趕考,再度遇上了科場舞弊。這一次,他直接卷入朝廷大佬掀起的驚天漩渦當(dāng)中,就像小魚小蝦,只能被動接受命運的審判。但是,陳廷敬在這時遇到了人生中第二個貴人未來的岳父(是由衛(wèi)向書介紹的),和第三個貴人——第二個妻子(陳廷敬在老家山西還有個妻子)。同時,他也遇到了他在未來最大的對手,索額圖、明珠、高士奇。當(dāng)然,在當(dāng)朝大佬面前,現(xiàn)在的他們都是小蝦米,位卑人輕、無足輕重。但是,陳廷敬殺出來了,并成功在順治皇帝心中留下了印象,與明珠相提并論。
所以,陳廷敬的命真的很好!
生死時刻,有人救命;迷惘時刻,有人點撥。
但是,這有一個基礎(chǔ)前提,那就是——陳廷敬的才氣文章遠超他人,這才得了貴人賞識和提點。而這又是陳廷敬長期堅持學(xué)習(xí)讀書的結(jié)果。
所以,命好的基礎(chǔ)是——自身足夠優(yōu)秀。
足夠優(yōu)秀,要到什么程度呢?必須優(yōu)秀到萬分之一的那種程度。只有到那種程度,優(yōu)秀才能讓別人看到,優(yōu)秀才能讓別人認可,優(yōu)秀才能讓別人提點。
而自身足夠優(yōu)秀則要求自己必須堅持讀書學(xué)習(xí)、并長期堅持、不可懈怠。
有一句毒雞湯是這么說的:比你有天分的人比你更加努力,你有什么資格說累?
還有一句毒雞湯是這么說的:這個世界上的絕大部分人,都達不到需要拼智商的層次;只拼努力程度,你就輸了。
這兩段毒雞湯,對于我來說,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尤其恰當(dāng)!
為什么呢?來看下陳廷敬的成績。
陳廷敬12歲院試第一,鄉(xiāng)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四(皇帝本屬意狀元,但是連中三元者古往今來僅有17人,衛(wèi)向書出于保護的目的,建議放到二甲);放到今天,陳廷敬就是中考狀元、高考狀元、研究生第一,博士后第四。
強嗎?強!非常的強!
文中還有一個小細節(jié),陳廷敬在會試中,屢被小人打擾,但是這個小人居然對著上官說:“只見得他一筆好字,實在叫下官佩服!”。能讓對頭說出如此夸獎的話,可見陳廷敬的字該是多么的好!
所以,作為山西同鄉(xiāng)的貴人愿意幫他,提點他,是因為陳廷敬真的值得幫、值得提點!
由于明珠的推薦以及與衛(wèi)向書的關(guān)系,陳廷敬侍候幼帝康熙讀書。這是他政治前途的一大步。這個時候,明珠還是很照顧陳廷敬的,陳廷敬稱之為恩人。明珠曾對陳廷敬說:“朝政大事,得講究個因時、因勢、因人,不要太死腦經(jīng)了?!?/p>
其實,不論是什么事,都得講個天時地利人和,強行不得、冒進不得。尤其是政治,勝算不高,不能輕易出手,失敗了輕則影響仕途,重則丟了性命。就連炒個股票,也要講究大盤形勢、板塊趨勢、個股情緒,勝算如果不高,肯定要虧錢的。
凡事,不能靠運氣!畢竟,能走到這一步的人,誰不是有大氣運的人(比如高士奇)!
在陳廷敬年輕的時候,衛(wèi)向書大人教了一個“等”字,岳父大人教了一個“忍”字。
“少年得志自是可喜,但隱憂亦在,須得時時警醒。盯著你的人多,少不得招來嫉妒,反是禍害。官場上沒有一番歷練,難成大器。所謂歷練,即是經(jīng)事見世,乍看起來就是熬日子。世人常說任勞任怨,想你二位都不是疏懶之人,任勞是不怕的,要緊的是能夠任怨。那就得忍功啊!”
等,捺著性子等;忍,硬著頭皮忍。
做生意,尤其是需要忍,迎來送往,笑臉迎客。但凡有一點點情緒,就會毀掉一單生意。為了賺錢,就把情緒關(guān)進牢籠。
做投資也需要等和忍。等機會,等確定性;忍住手,忍住沖動。
道理很簡單,但是,真的很難做到。尤其是當(dāng)你獲得一點榮譽時,取得一點成績時。陳廷敬也不例外,仍然有等不起的時候、有沒忍住的時候。我曾經(jīng)在“等”和“忍”上面,也翻了大錯。自己時常也會想,如果當(dāng)時沒那么沖動,是不是會不一樣?是不是還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人生沒有如果,不能回檔。沒有人的成功會是僥幸!陳廷敬初入社會,每一步都走在漩渦中,稍不留意,就是人頭落地、粉身碎骨。這點挫折和教訓(xùn),對于我們未來幾十年的人生歷程來說,只是頭道菜。
把等做到,人到中年。等什么?等自己的積累,等形勢的變幻。
把忍做到,需要一生。忍什么?忍自己的心氣,忍世事的壓迫。
把等和忍作為一場修行,一場貫穿整個人生的修行。
時刻勿忘,時刻警醒,時刻修行!
大清相國讀后感1500篇二
一個十一長假又拖上兩天,終于把《大清相國》看完了,看的很是過癮,不禁就想說點什么。
說起買《大清相國》這本書,還是有一段機緣。下午下班往家趕的漫長的一個多小時很是熬人,沒有早上的昏昏欲睡,就想找點樂子來打發(fā)時間。這還要感謝智能手機的多種功能,打開收音機漫無目的的搜索,無意中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不錯的頻道,每天下午有一個小時的講書時間。斷斷續(xù)續(xù)的聽了《侯衛(wèi)東官場筆記》、《大清相國》、《步步驚心之年羹堯》,每天只講兩集,有時候忘了聽,有時候別的事耽誤了,覺得《大清相國》的故事還算吸引人,于是就淘了一本。后來,一百度,知道這還是一本挺出名的書,是多次推薦的。作者王躍文也是個寫故事的高手,只是以前從來沒看過他的作品。
最初看《大清相國》是帶著看故事的心態(tài)去看的,就跟看《隋唐英雄傳》、《七俠五義》、《神探狄仁杰》、《宰相劉羅鍋》沒什么區(qū)別,看完之后還是有一些收獲的。
首先,《大清相國》的故事能夠引人入勝。雖然一部書從頭至尾寫了陳廷敬的一生,卻沒有敘述生平事跡的感覺,故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跌宕起伏,同時把該介紹的人物和主要事件都交代的比較清楚,更深刻的刻畫了陳廷敬這個人物形象。整體感覺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演繹故事。把陳廷敬寫成了一個完人,無論事業(yè)還是家庭雖然經(jīng)過一些波折,卻是幸福美滿。出身富賈,連中三元,父慈子孝,妻賢妾美,位居相位,難怪連皇帝都要羨慕嫉妒恨。同時,他身邊的人物,大清皇帝順治、康熙,名臣明珠、索額圖、高士奇、徐乾學(xué),個個特點鮮明、栩栩如生,險惡的官場爭斗、權(quán)力與良心的較量、利益的取舍、情義的交織,讓人一讀起來就欲罷不能。只是這種人物只有小說中才能出現(xiàn),陳廷敬作為歷史人物,他的整個官場生涯最終完美收場,只不過各種細節(jié)去靠各種猜測了。
其次,很多人可能是沖著陳廷敬的為官之道去看的,那就來說說陳廷敬做人和做官的原則。陳廷敬之所以能夠屹立官場幾十年,雖然也有起起落落,但是結(jié)局是圓滿的。他的總結(jié)的那些圍觀之道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管為官還是為民都有值得學(xué)習(xí)的地方。"等、忍、穩(wěn)、狠、隱",前三個字都比較贊賞。"等"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積少成多、積土成山,終究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最大能量。對我們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尤其適用,多少人思想踏上了快車道,抱著等不及的想法,什么都求新求快,反而限制了長遠的發(fā)展。只有耐得住寂寞,撲下身子,專心做事。"忍"對任何人都適用,不是指一味退縮避讓,而是堅持低調(diào)做人,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該做的事。不說別的,就說我們所謂的"易怒"一族,開車的"路怒族",一旦有車超過自己,就要想方設(shè)法超回來,甚至還送對方幾個白眼。更有甚者,車停在你的前面,人走到你的車窗前"哥們兒,想找事是吧,不行下來練練",這種意氣用事的"怒"只能害人害己。"穩(wěn)"字自不必說,記得駕校考試前大家都很緊張,教練說了一句話"心慌者無知",通俗卻在理,雖然大家知道遇事越緊張越對處理事情無益,卻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性,要練得"穩(wěn)"很不容易。對于"狠",大概是官場一種自我保護或者是為了良心正義必須做出的選擇,卻不想提倡做人如此。"隱"已經(jīng)談不上,到了年齡該退休退休,不用再把自己當(dāng)回事。五個字看似簡單,卻包含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不是簡單看一部小說,談點體會就能懂得,需要的是在人生中細細體會,不斷實踐。
再次,小說的語言也值得好好去欣賞。文筆帶著一種古樸的文風(fēng),讀小說仿佛人也跟著回到那個年代,讀快餐讀多了,猛然換回來有一種愉悅的感受。就像一個年少貪玩的孩子,喜歡纏著老人聽故事,除了故事,還有說故事人的那豐富多彩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每每讓人流連忘返。那些詩、那些句、那些詞,讀來朗朗上口,想來內(nèi)蘊豐厚。另外,看書加上最近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突然覺得,自己有點像個半文盲,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去學(xué)習(xí)。作為一個學(xué)習(xí)者,有必要多讀多思。
讀者筆拙,自以為洋洋灑灑幾千言要寫,落諸筆端,卻覺得詞窮,只有以此聊以自慰。但望勤學(xué)勤思,耐得住寂寞。
大清相國讀后感1500篇三
看完了妻子給我借回來的王躍文先生寫于20xx年的《大清相國》,因為書中的主人翁是山西300年前非常著名的入仕53年、歷任經(jīng)筵講官(康熙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的陳廷敬,我又于20xx年去參觀過他家的私宅皇城相府,所以看完一半時就迫不及待地寫了一篇《大清相國讀中感》,上周全部讀完后,頓時覺得醍醐灌頂,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對人生也突然有了好多新的認知和看法??纯串?dāng)今官場,一個個落馬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無才或有才無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陳廷敬那樣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穩(wěn)、狠、隱"的幾乎少之又少。全書的內(nèi)容其實就是圍著"等、忍、穩(wěn)、狠、隱"五個字展開的。
" 等"——即厚積薄發(fā),相機而動。陳廷敬的老師、山西老鄉(xiāng)衛(wèi)向東大人告老還鄉(xiāng)之時送給陳廷敬的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等".結(jié)合當(dāng)時的形勢和陳廷敬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其實我們不難理解。陳廷敬作為當(dāng)時的青年才俊,可謂少年得志,在學(xué)業(yè)上一路高歌猛進,深受皇帝欣賞。但是,當(dāng)時的制度環(huán)境下,就是中了進士,也得在翰林院繼續(xù)學(xué)習(xí)幾年。此時,如果陳廷敬守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過于急功近利的話,那估計也不會有后期的發(fā)展。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作為領(lǐng)導(dǎo)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在得意之時千萬不能忘形,在機會不好時也千萬不要強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這段時間,加強學(xué)習(xí),從而做到厚積薄發(fā)、相機而動,等到機會到來的時候我們早已做好準備。
" 忍"——即心胸豁達,顧全大局。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陳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個"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訴他這個道理。事實上,陳廷敬在日后的為人處事過程中也是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屢次拿假的古玩、字畫哄騙皇上,他雖心知肚明,但考慮到對國家、對君王不會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沒有揭穿。像這樣的例子書中還有很多。"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身在官場,特別是身處陳廷敬這樣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動,如果不能做到一個"忍"字,今天參這個,明天參那個,四面樹敵,那最終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殺頭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愛莫能助。因為,"一把手"得顧全大局,很多時候他得綜合考慮、綜合權(quán)衡。泱泱大國,穩(wěn)定與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為干部,特別是領(lǐng)導(dǎo)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里能撐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穩(wěn)"——即遇事沉著,處事嚴謹。"穩(wěn)"并不是說該說的話不說,該做的事不做,而是在說話與做事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處事原則,不能毫無主見、人云亦云。山西鄉(xiāng)試,當(dāng)學(xué)子們因考場腐敗而怒砸孔子像的時候,陳廷敬就感覺到了其中的不妥而未盲目參與;了解到老友張汧想帶暗藏機關(guān)的硯臺上考場,他極力勸阻,勸阻不成,就暗中拿走了機關(guān)中所藏之物,不但維護了張汧的面子,也暗中救了老友一命;山東奏報全省糧食豐收,群眾為感激皇恩,自愿捐建龍亭,正當(dāng)康熙皇帝欲全國推廣的時候,陳廷敬卻提出了"大凡提群眾自愿者未必真實"的觀點,后經(jīng)查核果然發(fā)現(xiàn)問題,避免了一次全國性的決策失誤。像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場中的他從不輕易站隊等,無不體現(xiàn)了他的老成、智慧與穩(wěn)重。當(dāng)然,穩(wěn)重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豐富的實踐中加以歷練,經(jīng)歷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這也是為什么當(dāng)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層工作經(jīng)歷、多崗位鍛煉的重要原因吧!
"狠"——即意志堅定,行為果斷。一旦看準了,就得堅持不懈。遇山開路,遇河架橋。這才是英雄當(dāng)有的氣魄與擔(dān)當(dāng)。陳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間,在幕后組織的那場連環(huán)參,皇上身邊的大臣彼此間幾乎被參了個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誰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組織者卻是這個老謀深算的陳相國。對于"狠",可能我們理解起來會有所偏差,總認為這樣做似乎不太地道,有點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實際上,我理解這恰恰體現(xiàn)了一個官員的執(zhí)行力,有了前期的"穩(wěn)",必須要有后期的"狠",它體現(xiàn)的恰恰是一種敢于擔(dān)當(dāng)、勇于碰硬的膽量和一往無前、一抓到底的氣魄。
"隱"——即審時度勢,急流勇退。能夠在風(fēng)華正茂的年齡不斷追求、積極向上,成就一番事業(yè),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夠?qū)彆r度勢、急流勇退,愉快地將接力棒交給后人,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呢?其實說實話,書中的明珠大人同樣是一個比較厲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謀絲毫不遜于陳廷敬,但他在"隱"字上的功力卻顯然比陳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權(quán)重卻不能正確定位,終于落得一個老來深陷圇圄的下場。反而,陳廷敬70高齡時的裝聾賣傻讓他得到了一個完美的收場。身在官場,善始者未必能善終,如何把握好一個度,掛好前進擋,踩好急剎車,確實是當(dāng)前很多官員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