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高中生物說課稿10分鐘篇一
1、 1教材分析
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這部分內容極其抽象,主要描述的是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變化過程,與已經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分裂知識、生殖種類知識等密切相關。它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它不僅是生物有性生殖過程中的關鍵,也為后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1.2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a、了解受精作用的實質,理解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b、理解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等概念
c、聯系有絲分裂,掌握精子形成過程
d、了解精子和卵細胞形成的異同點,進一步鞏固對減數分裂的理解
(2)能力目標:
a、通過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精子與卵細胞形成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
b、通過觀察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yǎng)學生識圖、析圖能力
(3)情感目標:
a、通過學生參與游戲表演,培養(yǎng)學生科學、嚴謹的求學態(tài)度
b、通過學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加深學生對事物自身變化規(guī)律的認識,培養(yǎng)對立統一和發(fā)展變化的觀點
1、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a、減數分裂的概念
b、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
(2)教學難點:
a、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等概念的理解
b、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的變化規(guī)律
c、精子形成過程
根據該節(jié)內容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聯系學生實際,結合素質教學理念,我采用以下方法及教具進行教學:
(1) 設置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認知矛盾,激發(fā)學習動機。
(2) 運用游戲教學,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提高學習興趣
(3) 培養(yǎng)學生預習和討論分析能力,倡導合作共學的教學方法。
(4) 精心設計提問,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5) 教學用具:8根橡皮繩,多媒體,幻燈片
注重于設計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誘發(fā)學生渴求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強烈學習愿望的教法,使學生真正愿學、樂學、會學。
由于知識的抽象難懂,教師尤其應注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應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課本,學會正確讀圖、析圖,進而會繪圖,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法、聯系實際法等加以理解、鞏固。
我想,一個教師想在教學上獲得成功,首先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形成這部分內容盡管抽象、難以理解,但只要教師運用教學得當,學生還是能夠體會、理解的。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
課前準備:
1、學生認真預習“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這部分內容。
2、把課桌椅往后移,騰出半個教室為游戲做準備。
4.1設置情境,引發(fā)認知矛盾,激發(fā)學習動機
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精子和卵細胞的投影圖片,以問題導入:
(1)生物體如何保持其前后代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的恒定?
(2)精子和卵細胞是怎么來的?它們的染色體與體細胞一樣嗎?
引發(fā)學生的認知矛盾,從而引出受精作用及受精作用和減數分裂的意義。
以問題“何為減數分裂,它與以前講的有絲分裂有何區(qū)別”過渡到減數分裂概念的講解。概念可請學生聯系有絲分裂,結合課本減數分裂的概念進行分析,弄清“減數”到底是減什么?減多少?為什么會減?怎樣減?從而提高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
4.2游戲教學,愚教于樂,提高學習興趣
學生課前預習精子形成過程,體會染色體行為變化。上課時先動畫演示精子形成過程,教師幫助整理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等概念,然后開展學生游戲,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
游戲方法:橡皮繩代表紡錘絲,四高(兩男兩女)四矮(兩男兩女)八位學生代表染色體,男女代表來源,身高代表形態(tài),同樣高的兩個男生代表姐妹染色單體,其他也一樣。另外再請課代表做指揮,其余學生幫助糾正錯誤,按精子形成過程中染色體行為變化進行游戲。
游戲結束后請學生課后以坐標圖的形式總結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的變化規(guī)律。
第二課時
4.3前后聯系,培養(yǎng)知識遷移能力
回憶導入:
1、受精作用的實質是什么?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的意義如何?
2、什么是減數分裂?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如何變化?請學生畫坐標圖。
3、聯系有絲分裂,請學生畫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變化曲線圖,并與減數分裂的曲線圖進行對比。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進一步鞏固上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
4.4融會貫通,適當引導,提高分析能力
請學生快速閱讀卵細胞的形成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對比精子形成過程,找出兩者的異同點(學生分析,教師總結)。學生通過對比,進一步鞏固對減數分裂的概念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規(guī)律的理解。
投影幾張細胞分裂圖,請學生判斷它們分別屬于什么分裂,是什么時期,要求講明判斷依據(教師注意適當引導)。學生分析后,教師總結細胞分裂圖判斷方法,強化對減數分裂過程的理解。
投影一些事先精選的習題加以鞏固。
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
精子(n) 卵細胞(n)
受精作用
減數分裂 受精卵(2n) 減數分裂
(♂)生物體(2n)(♀)
復制一次 分裂兩次 結果:染色體減半
染色體復制 聯會、四分體 著絲點分裂 變形
精原細胞 初級精母細胞 次級精母細胞 精細胞 精子
同源染色體分離
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分裂間期 減數第一次分裂 減數第二次分裂
相同點:過程相同,染色體行為變化相同
產生的子細胞中染色體均減半
產生生殖細胞數目不同
不同點: 產生細胞種類不同
細胞質分裂方式不同
通過投影一些習題,進一步強化減數分裂的概念及精卵細胞形成過程等重點,易化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等概念、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變化規(guī)律及精子形成過程等難點。
高中生物說課稿10分鐘篇二
1.1本節(jié)內容的地位該節(jié)是現行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jié)內容,"細胞增殖"是講述細胞的一種生命現象,只有了解了這一生命現象,我們才能讓學生逐步認識生物體的生命現象,例如生物體的生殖和發(fā)育,生物體具有的遺傳和變異,所以本節(jié)是我們學習生物學知識、了解生物生命現象的細胞學基礎。"細胞增殖"之所以作為本章乃至本冊的難點,就是因為這一知識非常地抽象化,沒有具體的實物模型,又不是我們生活中所見,因此,在講解知識的時候,我們直接示意這是本章中的難點,引起注意。
1.2教學重點和難點"細胞增殖"一節(jié)主要向學生展示的是有絲分裂——生物體普遍存在的一種分裂方式,結合學生認知的規(guī)律性,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重難點突出,有滲透力和感染力,本節(jié)重點內容就是讓學生理解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細胞周期的概念和特點,()以及真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由于細胞分裂這一現象的特殊性——整個過程是一動態(tài)變化,要讓學生具體把握在這個過程中細胞內部的變化,特別是遺傳物質的變化,從而讓學生明確細胞的周期變化,這一內容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
1.3教學目標本節(jié)內容為兩課時(1課時為講授課、1課時為實驗課),通過這一節(jié)的講授,要實現的教學目標:識記細胞周期的概念及特點,理解有絲分裂的過程,使學生能夠應用有絲分裂的知識去解答一些理論問題或解釋一種生理現象。例如根據有絲分裂后期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而得知該物種體細胞中染色體數;構成一個生物體的所有細胞遺傳物質是相同的,在進行組織培養(yǎng)時,無論取生物體哪個部分的分生組織獲得的植株是一樣的,諸如此類的,都是有關有絲分裂知識的運用。
對于本節(jié)課的內容,怎樣指導學生有效地掌握并靈活運用呢?在學習本節(jié)知識的時候,歸納記憶,找到規(guī)律,重點難點應重點識記,對于有絲分裂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
2.1掌握有絲分裂,記憶有絲分裂主要特征(啟發(fā)、引導與多媒體課件相配合)染色體dna在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變化規(guī)律(分析cai課件顯示、畫出圖像,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利用口決巧記各時期變化特征(列表歸納,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準確識別分裂圖像(例題解析,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細胞周期與細胞分裂間期的關系(設計動畫、具體展示裝片、說明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為什么占多數)由這幾個方面的歸納總結,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一種由觀察現象——解決問題——總結體會——知識提升的學習習慣,另外我們可以使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整個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增添學習熱情,以cai課件為主線,啟發(fā)引導學生去了解、掌握從而靈活運用。
3.1引言引言應重在精彩并具有更強的針對性。
于是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伊始,我先給學生列舉幾種有關細胞增殖的常見現象,以調動學生思維的活潑性,然后課件顯示幼苗的生長,讓學生通過現象分析本質從而引出細胞增殖。
3.2細胞周期的概念和特點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的講解,啟發(fā)引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cai課件演示細胞周期的有關動畫,明確指出細胞的分裂、分裂間期,再結合學生的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細胞周期特點,注意適時啟發(fā)引導,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實現探究式教學。
3.3有絲分裂的過程(重難點突破)對于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突出和突破,是本節(jié)課成功的關鍵。cai課件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通過flash動畫演示了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讓學生對細胞有絲分裂有個整體了解,然后動畫慢放,分析歸納各個時期特點,此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歸納,動畫背景音樂鼓掌以示肯定。
結合學法指導,師生共同畫出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以及dna的變化,cai課件展示此過程,此過程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加深對本節(jié)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從而實現了難點突破。
3.4測試補漏,cai課件展示習題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得到應用,另外通過檢測可以知道是否達到教學目標,了解學生情況,以便更好地進行專題鞏固練習。
說課重在一個"說"字,突出一個"課"字;是教師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其他教師講述自己對某節(jié)課的教學設想及其教育理論,同時和其他教師相互切磋教學構思的一種教研活動,精彩的說課,無不體現著說課者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特長。
高中生物說課稿10分鐘篇三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是必修2《遺傳與進化》的第二章第二節(jié),表面上看本節(jié)要說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問題,其根本是要解釋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實質。減數_與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緊密相連,而減數_又是高中生物學的重點和難點,可以說解決了本節(jié)的問題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學學習道路上的一只“攔路虎”。
2、教材的處理和課時安排
本節(jié)內容量大,主要講兩個問題,一是通過薩頓假說和摩爾根的實驗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一是對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現代解釋(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實質),如果一節(jié)課講完,時間肯定很緊,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鍛煉,因此我計劃安排兩課時,第一節(jié)課完成基因在染色體上的證明,并配以少量的練習,第二節(jié)課完成對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實質的理解,輔以較多的練習。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節(jié)課的特點,結合學生對前面內容(孟德爾的兩個實驗和減數_)的熟練程度,本節(jié)課主要達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認同基因在染色體上(這是理解孟德爾兩大定律實質的前提)
⑵能力目標:體會科學研究中的“類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標:學習科學家敢于懷疑的科學精神(當時就是因為摩爾根對孟德爾遺傳理論的不相信和對薩頓的懷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學的真理)。
4、重難點的確定
如果要記住“基因在染色體上”這個結論是非常容易的,這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關鍵是要求學生理解體會這個結論的來歷,學會這種科學研究的思路。因此如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學習”,我對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動都需要去做實驗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課就不需要探究,這個理念是希望讓我們和學生都形成一種習慣,即對我們發(fā)現的問題首先可以提出假設,然后實驗證明,最后得出結論,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這堂課我就準備按這樣一個思路來講授,因為這節(jié)內容剛好符合這樣一個特點,首先是薩頓發(fā)現孟德爾假設的一對遺傳因子,它們的分離與減數_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這樣一個現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設(薩頓假說),然后是摩爾根的實驗……,當然本節(jié)課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比如問題探討中“請你試一試,將孟德爾分離定律中的遺傳因子換成同源染色體,把分離定律再念一遍,你覺得這個替換有問題嗎?由此你聯想到什么?”如果學生能在老師的啟發(fā)下答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甚至說“遺傳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體”,我們這堂課已經成功了一半。
三。說學法
現代教學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僅僅通過教師的傳授及學生個體的主動學習是不夠的,教學任務需要更多地依賴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體協商與對話等教學情境來實現。所以本節(jié)課除了傳統的傳授法之外,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達到教學目標,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協作精神,主動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重要的潛在作用。
四。說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導入
請你試一試,將孟德爾分離定律中的遺傳因子換成同源染色體,把分離定律再念一遍,你覺得這個替換有問題嗎?由此你聯想到什么?(這是教材上設計的問題,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學生將遺傳因子與染色體聯系起來,如果學生能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回答出遺傳因子在染色體上,哪怕說“遺傳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體,”那我們這堂課已經成功了一半。
(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類比推理讓學生從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體上)
通過上面的導入很容易過渡到薩頓的發(fā)現以及假說,但是要說明一點,假說的提出不是無根據的亂說,而是通過“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因為薩頓發(fā)現基因和染色體存在明顯的平行關系(這里面需要給學生介紹科學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類比推理,并強調其重要性),然后是小組合作學習“思考與討論”: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體)嗎?如果你也認為基因在染色體上,請你在圖中染色體上標注基因符號,解釋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p28圖)
這個“思考與討論”必須讓學生來完成,當學生將基因標注在染色體上之后,會發(fā)現不管是f1還是f2代,結果與前面孟德爾所做的實驗(還沒有發(fā)現減數_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這個時候學生會有這種感覺:將孟德爾所說的遺傳因子標注在染色體上是一點都沒有問題。
(三)摩爾根的實驗
由推理得出的結論并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其正確與否,還需要觀察和實驗的檢驗。
實驗圖解(略)
對于摩爾根的實驗我想特別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選材是關鍵(果蠅)
2、所研究的性狀(紅眼和白眼)也很重要,是一對相對性狀,符合孟德爾的分離定律。3、關注特殊的現象(白眼性狀總是與性別相關聯)是實驗最終的突破口。
4、性染色體的發(fā)現推動了這個實驗的進展。
將控制白眼的基因w定位在x染色體上,y上沒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的實驗現象的導了合理解釋。這里有必要讓學生寫出紅眼雌蠅與白眼雄蠅的遺傳圖解:
還必須提醒學生注意,在孟德爾對豌豆的雜交實驗現象提出合理解釋之后還必須有一個驗證,即測交實驗,因此這里也需要多摩爾根的解釋進行驗證,這個過程讓學生完成,有利于對前面遺傳圖解的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