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男同GAYA片大全,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

當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作文 >> 醫(yī)學微生物學考試大綱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5篇)

醫(yī)學微生物學考試大綱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4-06-15 12:43:42
醫(yī)學微生物學考試大綱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5篇)
時間:2024-06-15 12:43:42     小編:zdfb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膬?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醫(yī)學微生物學考試大綱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一

課程名稱:醫(yī)學微生物學

課程類別:必修課 編號: 50101164 學時:72(45+27)主編姓名:晏輝鈞 單位:中山醫(yī)學院 職稱:講師 主審姓名:江麗芳 單位:中山醫(yī)學院 職稱:教授 授課對象:本科學生 專業(yè):醫(yī)學類各專業(yè) 年級:二年級 編寫日期:2005年9月

一、教學目標

醫(yī)學微生物學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特性、致病機制、機體的抗感染免疫、檢測方法以及相關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一門與臨床醫(yī)學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聯(lián)系的基礎學科。根據(jù)七年制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七年一貫,本碩融通,較強基礎,注重素質,整體優(yōu)化,面向臨床”的培養(yǎng)原則,緊緊圍繞培養(yǎng)未來高級臨床醫(yī)師的目標,本課程教學應使學生掌握醫(y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習臨床醫(yī)學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應性疾病等奠定基礎,在實際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滅感染性疾病。與五年制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比較,應處理好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fā)性和適用性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出“新一點、精一點、深一點”的特色。1.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1)了解病原微生物學分類、基本形態(tài)結構以及與功能、診斷的相互關系(2)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學反應(3)掌握預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傳播的原則 2.智能培養(yǎng):

(1)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上講授重點、難點,結合課本每個章節(jié)后列出的熱點問題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和有關資料,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F(xiàn)將主要的有關參考書籍、資料等列于其后:

期刊:如國外醫(yī)學(微生物學分冊、病毒學分冊、傳染病和流行病學分冊、免疫學分冊等)

書籍:聞玉梅主編的《現(xiàn)代醫(yī)學微生物學》等

(2)思維能力:突出講課的層次和思路,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導學生將基本理論與病原學診斷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3)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病例引導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科學態(tài)度和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實驗課的嚴格訓練,培養(yǎng)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通過典型病例引導學生參加實驗設計,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提倡創(chuàng)新,提高研究的興趣,培養(yǎng)科研能力。

(5)專業(yè)英語能力的提高:掌握微生物學的常用英語詞匯,可閱讀英文原版書籍。教學中使用雙語教學,考試中英語占有相當比例,要求通讀以下英文書籍:

david greenwood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15th edition 3.基本技能的訓練: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學診斷、血清學檢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診斷技術的新發(fā)展。

二、課程目的與教學基本要求

1.課程目的:醫(y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醫(yī)學基礎課,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特性、致病機制、機體的抗感染免疫、檢測方法以及相關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為認識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學基礎及其防治提供理論基礎。根據(jù)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本課程教學應使學生掌握醫(y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習臨床醫(yī)學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應性疾病等奠定基礎,在實際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滅感染性疾病。在教學上要密切聯(lián)系臨床醫(yī)學實際,根據(jù)病原微生物學的傳播途徑或致病特點分類介紹,重點介紹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機制;以典型病例為引導,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為解決臨床上與感染有關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的診、防、治問題奠定扎實的臨床前基礎;堅持雙語教學,提高學生專業(yè)英語水平。為滿足七年制臨床醫(yī)學教育的高要求,跟蹤醫(yī)學微生物進展,論述對新現(xiàn)或再現(xiàn)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機制;為反映學科間交叉和微生物現(xiàn)代化內容,增加了細菌耐藥性、微生態(tài)概論、腫瘤相關病毒和醫(yī)院感染等章節(jié);為培養(yǎng)七年制醫(yī)學生自學能力,拓展思維空間,適當介紹一些展望或有爭議問題。

2.教學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種類。

第一章

細菌基本形態(tài)、基本結構(尤其是細胞壁結構)和特殊結構;細菌生長繁殖的方式,細菌代謝產(chǎn)物的種類及其醫(yī)學意義;革蘭染色法的原理和意義。

第二章

細菌遺傳變異相關的物質,細菌間基因轉移與重組的方式及機制。第三章

細菌耐藥性的分類(細菌耐藥的遺傳機制),細菌耐藥性產(chǎn)生機制(生化機制)。

第四章

細菌致病的物質基礎(侵襲力和毒素)及其作用機理。細菌全身感染的類型。

第五章 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增殖周期。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病毒對宿主細胞的致病作用機制(細胞水平病毒感染的類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損傷機制;持續(xù)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和類型。

第七章

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條件及繁殖方式;真菌的致病方式及特點。第八章

衣原體的共同特點、獨特的發(fā)育周期和形態(tài)染色。支原體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螺旋體的共性、形態(tài)結構和培養(yǎng)特性。斑疹傷寒、恙蟲病立克次體的傳染,致病及免疫特點,掌握外斐氏試驗的原理及應用。

第九章

干擾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機制及其特點。第十章

病毒感染的預防、疫苗的種類及其優(yōu)缺點。

第十一章 消毒、滅菌、抑菌、防腐、無菌、無菌操作的概念,高壓蒸汽滅菌法的用途及其機理,日光與紫外光的殺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項,濾過除菌法。

第十二章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微生態(tài)失調及微生態(tài)失調的主要原因。第十三章 結核分枝桿菌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抵抗力特點。流感病毒的結構、主要表面抗 原(ha、na)的功能、抗原變異與流感流行的關系。sars冠狀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與sspe的關系。

第十四章 腸桿菌科細菌重要的生化反應(乳糖發(fā)酵試驗)在初步鑒別腸道致病菌中的作用。大腸埃希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學檢查法。肥達反應的原理、結果解釋。食物中毒發(fā)生機理?;魜y弧菌的形態(tài)和培養(yǎng)特征,致病機制和防治原則。甲型、丙型肝炎病毒的共性及特性。脊髓灰質炎病毒的致病特點和預防原則。

第十五章 葡萄球菌a蛋白的主要性質及其應用,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鑒定依據(jù)及耐藥性在醫(yī)學實踐上的問題。鏈球菌分類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的致病性;抗0試驗(原理及應用)。破傷風梭菌和產(chǎn)氣莢膜梭菌致病特點和發(fā)病機理及其防治原則。無芽胞厭氧菌致病條件和感染特征。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原則。梅毒螺旋體的致病特點、檢查方法(特別是非螺旋體抗原試驗)及防治。hiv的致病特點及防治原則。單純皰疹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 各型肝炎病毒的的傳播途徑、基因組、與急慢性肝炎和肝癌的關系、預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組成、致病與免疫機制、微生物學檢查法。

第十八章 腦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與免疫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傳播特點、所致疾病及預防方法。朊粒的結構與致病特點。

第十九章 漢坦病毒的流行環(huán)節(jié);鉤端螺旋體的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征、基本結構、主要致病物質與所致疾病、鉤體病的防治原則。伯氏疏螺旋體致病性。普氏立克次體、斑疹傷寒立克次體、恙蟲病立克次體所致疾病及傳播特點。

第二十章 eb病毒的生物學性狀、致病與免疫性。

第二十一章 皮膚癬真菌的致病特點;深部感染真菌的種類、形態(tài)結構特征和致病特點。

第二十二章 醫(yī)院感染的概念、特點;醫(yī)院感染的微生物特點。

(2)要求一般掌握

緒 論 醫(yī)學微生物學的研究對象;郭霍法則。

第一章

l型細菌的形成與特性,細菌特殊結構的醫(yī)學意義;細菌的營養(yǎng)類型,影響細菌生長繁殖的環(huán)境因素,細菌的群體生長規(guī)律,細菌培養(yǎng)基的類型與用途;菌落的概念。

第二章

質粒的分類,轉位因子的種類,細菌突變的機制及規(guī)律。第三章

細菌耐藥性的控制策略。第四章

細菌性感染的類型。

第五章

病毒的異常增殖和干擾現(xiàn)象;病毒的遺傳和變異。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傳播方式和感染的類型。第七章

真菌的菌落特征。

第八章

衣原體的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支原體與細菌l型的區(qū)別。螺旋體的致病性和抵抗力。立克次體的共性。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種類(非特異性免疫及特異性免疫)和機制??咕庖邫C制。nk細胞的抗病毒機制。

第十章

抗病毒化療劑及其作用機制。

第十一章 干熱滅菌法,輻射殺菌法,濾過除菌法,化學消毒劑的種類及作用機制。第十二章 機會感染的概念與特點。

第十三章 結核桿菌細胞壁成分的免疫原性及其致病作用;免疫與變態(tài)反應的關系;卡介苗接種、結核菌素試驗的原理及應用價值;結核病的微生物學檢查及意義。流感病毒致病與免疫的特點、檢查要點和預防原則。肺炎球菌、軍團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四章 消化道傳播微生物共同特征與分類。大腸埃希菌在衛(wèi)生細菌學檢查中的意義。人腸道病毒的種類和共同特性及所致的主要疾?。蝗祟愝啝畈《窘Y構、基因組、主要抗原、致病特點、檢查方法。

第十五章 金黃色葡萄球菌形態(tài)、染色與培養(yǎng),分類及分類依據(jù),抵抗力。鏈球菌形態(tài)、染色與培養(yǎng)和抗原結構。銅綠假單胞菌致病性。無芽胞厭氧菌一般特點和微生物學檢查。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形態(tài)、染色與培養(yǎng)。沙眼衣原體沙眼亞種和性病淋巴肉芽腫亞種的致病性;解脲脲原體的致病性;梅毒螺旋體的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點和防治。hiv的生物學性狀。皰疹病毒的共性、分類及疾病特點。

第十七章 hcv的微生物學檢查法。巨細胞病毒致病特點、感染類型和檢查((elisa檢測cmv igm)。

第十八章 腦膜炎奈瑟菌的形態(tài)染色、營養(yǎng)要求和培養(yǎng)條件、抗原結構與分類、抵抗力、微生物學檢查法中標本采集、檢查方法及注意事項、防治原則。朊粒的概念和防治原則。

第十九章 漢坦病毒的致病特點,檢查、防治原則??袢《镜姆乐卧瓌t。鉤端螺旋體主要儲存宿主和流行環(huán)節(jié)、免疫特點。伯氏疏螺旋體的生物學特點。炭疽芽胞桿菌的生物學性狀、流行環(huán)節(jié)、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

第二十章 人類嗜t細胞病毒的基因結構,掌握其致病特點。

第二十一章 皮膚及皮下感染真菌的種類,皮下感染真菌的致病特點。第二十二章 醫(yī)院內感染的分類及危險因素;醫(y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

(3)要求一般了解

醫(yī)學微生物學發(fā)展簡史、學習醫(yī)學微生物學的目的。

第一章

細菌的大小,細胞壁的功能,細胞膜的組成與功能,中介體的組成與功能,細胞質的組成與功能,核質的組成與功能;細菌的化學組成與物理性狀,細菌的能量代謝;細菌形態(tài)學檢查法;細菌的分類。

第二章

遺傳與變異原理。細菌的變異現(xiàn)象,微生物遺傳變異在醫(yī)學上的應用。第三章

抗菌藥物的種類。第四章

細菌性感染的傳播。

第五章

病毒的大小、形態(tài)、對稱型、分類,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第七章

真菌的變異性與抵抗力、微生物學檢查。

第八章

衣原體的抗原結構和分類、防治原則。支原體的生化反應、抗原結構、抵抗力、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螺旋體的抗原結構、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立克次體的微生物學檢查。致病性放線菌和諾卡菌的生物學特性與致病特點。

第九章

病毒的特異性免疫。

第十章

細菌感染的檢查與防治的方法、原理及其應用意義;人工主動免疫與被動免疫的制劑及應用。病毒檢查方法、原理和結果解釋。

第十一章 消毒劑的應用;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

第十二章 生態(tài)學及微生態(tài)學的概念;正常微生物群生物種群之間的關系,人體各

部位的微生態(tài)系;機會性致病菌的種類和機會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第十三章 呼吸道傳播微生物的種類。肺炎球菌、軍團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流感嗜血桿菌、肺炎衣原體、白喉棒狀桿菌、百日咳鮑特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風疹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狀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和致病性。

第十四章 大腸埃希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的防治原則。幽門螺桿菌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檢驗診斷和防治原則。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檢驗診斷和防治原則。引起急性胃腸炎的病毒種類。其他消化道傳播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檢驗診斷和防治原則。

第十五章 創(chuàng)傷感染的微生物種類。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免疫性、檢查及防治;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檢查及防治。鏈球菌免疫性、檢查及防治;b群鏈球菌和d群鏈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生物學性狀、免疫性、檢查及防治。無芽胞厭氧菌的防治。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結構和免疫性。沙眼衣原體沙眼亞種和性病淋巴肉芽腫亞種的生物學性狀、免疫性、檢查及防治。解脲脲原體的生物學性狀和微生物學檢查。其它密螺旋體。逆轉錄病毒的共同特性和分類。人乳頭瘤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十七章 輸血及血制品傳播的微生的種類。hdv、hgv、ttv的生物學性狀和微生物學檢查。

第十八章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微生物的種類。乙型腦炎病毒的基因、抗原組成與分型、微生物學檢查。朊粒的診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的其他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 人類出血熱病毒的分類??袢《镜纳飳W特性和致病性。動物源性細菌(人獸共患病病原體)的常見種類。鉤端螺旋體微生物學檢查所用的方法。伯氏疏螺旋體免疫性及檢查、防治原則。立克次體生物學性狀、微生物學檢查法。布氏菌、炭疽芽胞桿菌、鼠疫耶氏菌等人獸共患病病原體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其它人獸共患的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

第二十章 人類腫瘤相關病毒的種類。人皰疹病毒8型的生物學性狀、致病與免疫。第二十一章 真菌與腫瘤的關系。

第二十二章 醫(yī)院內感染常見細菌的種類;醫(yī)院內感染的監(jiān)測。

二、教學內容(教學時數(shù))緒

(0.5學時)

第一章

細菌的生物學性狀(2.5學時)第二章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2學時)

第三章

細菌耐藥性(2學時)

第四章

細菌的感染與致病機制(1.5學時)第五章

病毒的生物學性狀(3學時)

第六章

病毒的感染與致病機制(1.5學時)第七章

真菌(1學時)

第八章

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立克次體、防線菌(3學時)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1學時)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檢查和防治原則(自學)第十一章

消毒與滅菌(0.5學時)

第十二章

醫(yī)學微生態(tài)學概論(0.5學時)第十三章

呼吸道傳播的微生物(5學時)第十四章

消化道途徑傳播的微生物(5學時)第十五章

創(chuàng)傷感染的微生物(4學時)

第十六章

性傳播疾病的微生物(3學時)

第十七章

輸血及血制品傳播的微生物(4學時)第十八章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的微生物(2學時)第十九章

人獸共患的微生物(2學時)第二十章

腫瘤相關病毒(1學時)第二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感染(1學時)第二十二章

醫(yī)院感染(1學時)

醫(yī)學微生物學考試大綱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二

第一篇

細菌學

第二章

細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掌握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方式及群體生長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基的種類和細菌在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狀態(tài),消毒、滅菌、防腐、清潔、無菌和無菌操作的基本概念;熟悉細菌的營養(yǎng)物質、常見生化反應、合成代謝產(chǎn)物、常用培養(yǎng)基類型,常見消毒滅菌方法及應用;了解細菌的理化性狀,常用化學消毒劑的種類、作用及影響因素,細菌的分類與命名。教學內容:

1.細菌的營養(yǎng)類型與營養(yǎng)物質

2. 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營養(yǎng)、溫度、ph、氣體環(huán)境和滲透性

細菌個體和群體生長繁殖的規(guī)律:二分裂無性繁殖和細菌群體的生長曲線 3. 細菌的能量代謝方式:發(fā)酵、需氧呼吸和厭氧呼吸 4.細菌的代謝產(chǎn)物

(1)細菌的分解代謝及有關的生化反應:糖發(fā)酵試驗、vp試驗、甲基紅試驗、枸櫞酸鹽利用試驗、吲哚試驗、硫化氫試驗、尿素酶試驗、大腸桿菌和產(chǎn)氣桿菌的imvic試驗(2)細菌的合成性代謝性產(chǎn)物:熱原質、毒素和侵襲性酶、色素、抗生素、細菌素和維生素

5.細菌的培養(yǎng)方法:培養(yǎng)基的概念、種類與主要用途,細菌在液體和固體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現(xiàn)象,菌落和純培養(yǎng)的概念

6.消毒滅菌的常用術語: 消毒、滅菌、防腐、清潔、無菌、無菌操作、。7.消毒滅菌的方法:

(1)物理消毒滅菌法:干熱滅菌法、濕熱滅菌法的種類、應用范圍;紫外線消毒滅菌的原理、應用;濾過除菌的原理、應用;干燥與低溫。(2)化學消毒滅菌法原理及常見試劑。8.物理消毒滅菌方法的應用 9.影響消毒效果的因素 10.細菌的分類原則

第三章

噬菌體

目的要求: 掌握噬菌體、毒性噬菌體、溫和噬菌體、前噬菌體的定義;熟悉噬菌體引起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了解噬菌體的生物學性狀。教學內容: 1.噬菌體的定義

2.噬菌體的分布、形態(tài)結構、化學組成、宿主特異性和抵抗力 3.毒性噬菌體的復制周期或溶菌過程,噬斑的定義

4.溫和噬菌體的定義、前噬菌體、溶原性細菌、溶原性、溫和噬菌體的存在形式及溫和噬菌體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其與細菌遺傳物質轉移的關系

第四章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目的要求: 掌握質粒、轉座因子、插入序列、轉座子、整合子、轉化、接合、轉導、溶原性轉換等概念;熟悉細菌的遺傳物質,細菌基因轉移與重組的過程,基因的突變,突變型細菌的種類,細菌遺傳變異的實際意義;了解細菌基因表達的調節(jié)。授課學時:理論1.5學時

教學重點:質粒、轉座因子、插入序列、轉座子、整合子、轉化、接合、轉導、溶原性轉換概念。

教學難點: 細菌基因表達的調節(jié)、質粒、轉座子的特性和基因的轉移與重組 教學內容:

1.細菌的遺傳物質:染色體、質粒、轉座因子、整合子、噬菌體 2.細菌基因表達的調控

3.基因轉移和重組:轉化、接合、轉導、溶原性轉換和原生質體融合4.基因突變

5.細菌遺傳變異在醫(yī)學上的實際意義

第五章

細菌的耐藥性

目的要求: 掌握耐藥性的概念;熟悉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細菌耐藥的機制及控制策略;了解細菌耐藥的現(xiàn)實狀況。教學重點:耐藥性的概念

教學難點: 細菌耐藥的機制 教學內容: 1.抗菌藥物的種類 2.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

3.細菌耐藥的機制:耐藥性定義、耐藥機制 4.細菌耐藥性的防治

第六章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目的要求: 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作用,菌群失調和機會感染的概念及意義。細菌的致病機制及其物質基礎。內毒素、外毒素和類毒素的概念、性質及其生物學作用,細菌的內毒素與外毒素的區(qū)別要點。全身感染的五種不同的臨床類型;熟悉微生態(tài)平衡、微生態(tài)失調、超抗原和感染的概念。抗毒素的概念及其作用,吞噬細胞種類及作用,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機制及功能,抗胞內菌感染免疫的特點及作用。粘膜免疫系統(tǒng)的抗感染作用。感染的來源,醫(yī)院感染的概念。了解正常菌群的分布,人體各部位的微生態(tài),引起機會感染的常見細菌。屏障結構組成,吞噬細胞的殺菌機制。

教學重點:正常菌群、菌群失調和機會感染、內毒素、外毒素、抗毒素、醫(yī)院感染的概念,內、外毒素的區(qū)別。

教學難點: 內毒素與外毒素的區(qū)別及感染的類型。教學內容:

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條件致病菌的定義

2.正常菌群、微生態(tài)學的含義:正常菌群的定義、分布和生理學意義;條件致病菌的致病條件;菌群失調、菌群失調癥、二重感染的定義;醫(yī)院獲得性感染的定義 3.細菌的致病性

細菌的毒力:侵襲力(莢膜、粘附素、侵襲性物質、細菌生物被膜)

毒素(外毒素和內毒素及其主要區(qū)別)細菌侵入的數(shù)量 細菌侵入的途徑 4.宿主的免疫防御機制

(1)天然免疫:屏障結構(皮膚粘膜屏障、血腦屏障、胎盤屏障)吞噬細胞

體液因素(補體、防御素、溶菌酶等)

(1)獲得性免疫機制: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黏膜免疫

(2)抗細菌免疫的特點: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內菌感染的免疫、外毒素感染的免疫 5.感染的發(fā)生與發(fā)展(1)感染的來源(2)傳播方式與途徑

(3)感染的類型:隱性感染、顯性感染、帶菌狀態(tài)的含義;毒血癥、內毒素血癥、菌血癥、敗血癥、膿毒血癥的含義

6.醫(yī)院感染:醫(yī)院感染的特點、醫(yī)院感染的流行病學特征與危險因素、醫(y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

第七章

細菌感染的檢測方法與防治原則

目的要求: 掌握細菌感染防治的主要原則、類毒素的定義;熟悉微生物感染的診斷方法。教學重點:人工主動免疫與被動免疫的方法。教學難點: 人工主動免疫與人工被動免疫的區(qū)別 教學內容: 1.細菌學診斷(1)標本的采集原則(2)檢驗程序

2.血清學診斷常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

3.人工主動免疫:死菌苗、活菌苗、亞單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組載體疫苗、dna疫苗、類毒素

4.人工被動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盤球蛋白、丙種球蛋白、細胞免疫制劑

第八章

球菌

目的要求: 掌握葡萄球菌a蛋白的定義及生物學功能;鏈球菌的分型,甲型鏈球菌與肺炎

鏈球菌的鑒別要點, 抗o試驗的原理及用途;腦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微生物學檢查;熟悉常見化膿性球菌的種類、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致病物質、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學檢查方法。了解常見化膿性球菌的防治原則。授課學時:理論3學時,實驗3學時

教學重點:球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物質、導致疾病的種類。

教學難點: 常見化膿性球菌的致病物質、葡萄球菌a蛋白的生物學功能、抗o試驗。教學內容: 1.葡萄球菌

(1)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抗原構造(spa)、抵抗力及根據(jù)色素和生化反應不同的分類

(2)致病性:金色葡萄球菌毒力最強;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意義;致病物質有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殺白細胞素、腸毒素、表皮剝脫毒素、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1等)、酶類(凝固酶及其他與侵襲力有關的酶類)及特殊結構(莢膜、胞壁肽聚糖等);所致疾病分侵襲性與毒素性兩種類型(3)免疫性

(4)微生物學檢查法:標本采集和初步診斷、分離培養(yǎng)、致病株的確認、腸毒素檢查(5)防治原則:醫(yī)學性感染、耐藥問題、自身菌苗 2.鏈球菌

(1)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抵抗力、分類

(2)致病性:a群鏈球菌毒力最強;致病物質包括特殊結構(lta、m蛋白)、毒素(s與o溶血毒、致熱外毒素)及侵襲酶類(透明質酸酶、鏈激毒、鏈道酶等);所致疾病以a群最多,分化膿性、中毒性和變態(tài)反應性三類(3)免疫性

(4)微生物學檢查:標本采集與初步診斷,分離培養(yǎng),抗“o”試驗(5)防治原則 3.肺炎鏈球菌

(1)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染色與培養(yǎng);抗原構造與分型(2)致病性:主要靠莢膜致病,引起大葉性肺炎(3)免疫性

(4)微生物學檢查:注意與甲型鏈球菌相鑒別(5)防治原則:多價菌苗 4.奈瑟菌屬

膜膜炎奈菌與淋病奈菌的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抵抗力、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

第九章

腸桿菌科

目的要求: 掌握致病性大腸桿菌的種類及致病機理;志賀氏菌的分群、致病性;沙門氏菌的致病性、免疫性、標本采集及分離鑒定、肥達試驗定義及意義;熟悉腸道菌的生化反應特點;大腸桿菌的致病條件;志賀氏菌的抵抗力、微生物學檢查及耐藥性;引起人類致病的主要沙門氏菌;了解大腸桿菌的防治;志賀氏菌的免疫性及防治;沙門氏菌的防治。授課學時:理論2學時,實驗6學時

教學重點:腸道桿菌共性,致病性大腸桿菌的分類,志賀氏菌的分群、致病性;沙門氏菌的致病性、免疫性、標本采集及分離鑒定、肥達試驗定義及意義 教學難點:致病性腸道桿菌的種類、致病機制、肥達試驗結果判斷 教學內容: 1.腸道桿菌的共性 2.埃希菌屬

(1)生物學性狀(2)所致疾病(3)致病株主要有五種類型及其致病機理(4)微生物學檢查及其防治(5)大腸埃希氏菌在衛(wèi)生細菌學檢查中的應用 3.志賀菌屬

(1)抗原構造與分類(2)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3)病原體分離鑒定的步驟(4)耐藥性問題(5)菌苗預防 4.沙門菌屬

(1)抗原構造與分類、變異(2)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3)免疫性(4)病原體的分離鑒定(5)肥達反應

第十章

弧菌屬

目的要求:掌握霍亂弧菌致病物質,病原學檢查方法。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熟悉霍亂弧菌兩個生物型的形態(tài)、染色性、培養(yǎng)特性、抵抗力、抗原構造及分型、免疫性、防治原則。

授課學時:理論1學時

教學重點:霍亂弧菌致病物質與病原學檢查方法,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教學難點:霍亂弧菌的生物學特征。教學內容:

1.霍亂弧菌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抗原構造與分型;古典生物型與el tor生物型;抵抗力、致病物質與所致疾?。幻庖咝裕晃⑸飳W檢查;防治 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

第十一章

螺桿菌屬

目的要求:掌握幽門螺桿菌的形態(tài)染色、生化反應、、致病性 授課學時:理論0.5學時

教學重點:幽門螺桿菌的形態(tài)染色、生化反應、、致病性 教學內容:幽門螺桿菌形態(tài)染色、生化反應、致病性

第十二章

厭氧性細菌

目的要求:掌握引起人類疾病的常見梭菌;破傷風梭菌的形態(tài)染色、致病性(條件破傷風外毒素作用機制及所致疾病特點)及特異性防治原則;產(chǎn)氣莢膜梭菌的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及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形態(tài)及致病性;熟悉產(chǎn)氣莢膜桿菌的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原則;常見的厭氧菌培養(yǎng)方法;艱難梭菌所致疾?。粺o芽胞厭氧菌的致病條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種類;臨床最常見的無芽胞厭氧菌的種類;了解厭氧菌的種類及分布;梭狀芽胞桿菌的通性;破傷風桿菌的培養(yǎng)特性;肉毒桿菌的生物學特性、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原則;無

芽胞厭氧菌的生物學性狀、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授課學時:理論2學時,實驗3學時

教學重點:破傷風梭菌的形態(tài)染色、致病性(條件破傷風外毒素作用機制及所致疾病特點)及特異性防治原則;產(chǎn)氣莢膜梭菌的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及所致疾??;肉毒梭菌的形態(tài)及致病性。

教學難點:厭氧性芽胞梭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則。教學內容: 1.破傷風梭菌

(1)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突出典型特征)、染色及抵抗力

(2)致病性:致病條件、致病物質(神經(jīng)痙攣毒素及其致病機制)、所致疾病

(3)防治原則:特異性預防(類毒素、抗毒素緊急預防)和治療(傷口處理、特異性抗毒素、抗生素)2.產(chǎn)氣莢膜梭菌

(1)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染色(有莢膜的g+大桿菌)、培養(yǎng)(雙層溶血環(huán)、nagler反應)和生化反應(洶涌發(fā)酵)

(2)致病性:致病物質(種類多、既是外毒素又具有侵襲性酶功能)、所致疾病(氣體壞疽━產(chǎn)氣莢膜梭菌與氣性壞疽的關系及臨床特點, 食物中毒, 壞死性腸炎)(3)微生物學檢查:涂片鏡檢、分離培養(yǎng)及動物實驗(4)防治原則 3.肉毒梭菌

(1)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染色(芽胞與破傷風梭菌、產(chǎn)氣莢膜梭菌比較)(2)致病性:致病物質(肉毒毒素)、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嬰兒肉毒病)4.艱難梭菌 5.無芽胞厭氧菌

(1)種類、性狀及在感染中的作用(2)致病性:致病條件、細菌毒力、感染特征、所致疾病(3)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

第十三章

分枝桿菌屬

目的要求:掌握結核桿菌形態(tài)結構、染色性、培養(yǎng)特性、抵抗力、變異性、致病性及所致疾病。結核菌素試驗的原理及意義,病原生物學檢查方法及防治原則;熟悉麻風桿菌的主要生物學特性、致病性;了解非結核分枝桿菌。

教學重點:結核桿菌形態(tài)結構、染色性、培養(yǎng)特性、抵抗力、變異性、致病性及所致疾病。結核菌素試驗的原理及意義。

教學難點:結核分枝桿菌的致病物質;結核菌素試驗結果判斷 教學內容: 1.結核分枝桿菌

(1)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及抵抗力(圍繞菌體組成含有大量脂質展開)、變異性(bcg及耐藥性變異)(2)致病性:致病物質及其致病機制(菌體成份簡介;koch現(xiàn)象;人原發(fā)感染和原發(fā)后感染;感染、免疫、變態(tài)反應三者關系)(3)免疫性:細胞免疫為主、屬有菌免疫、ot試驗(原理、方法、結果判斷及應用)(4)微生物學檢查(5)防治原則 2.麻風分枝桿菌

麻風分枝桿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

第十四章

嗜血桿菌屬

目的要求:掌握衛(wèi)星現(xiàn)象;流感嗜血桿菌的致病性。教學重點:衛(wèi)星現(xiàn)象;流感嗜血桿菌的致病性 教學難點:衛(wèi)星現(xiàn)象 教學內容:

1.流感嗜血桿菌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及所致疾病

第十五章

動物源性細菌

目的要求:掌握動物源性細菌的種類;布氏桿菌、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桿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則;熟悉布氏桿菌、鼠疫桿菌、炭疽芽胞桿菌的生物學特性;了解布氏桿菌、鼠疫桿菌、炭疽芽胞桿菌的免疫性及微生物學檢查。

教學重點:動物源性細菌的種類;布氏桿菌、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桿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則。

教學難點:布魯菌、鼠疫桿菌、炭疽芽胞桿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則。教學內容:

1.人畜共患病、動物源性疾病的概念

2.布魯菌屬種類、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致病物質與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則 3.炭疽芽胞桿菌形態(tài)特征、培養(yǎng)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防治原則 4.鼠疫耶氏菌鼠疫桿菌的形態(tài)和染色特征、變異、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臨床類型、免疫性與預防。

第十六章

其他細菌

目的要求:掌握白喉桿菌的形態(tài)染色、致病物質(白喉毒素)及特異性防治原則;熟悉白喉桿菌的微生物學檢查原則及shick試驗原理及應用;衛(wèi)星現(xiàn)象;銅綠假單胞菌的培養(yǎng)特性;了解流感嗜血桿菌、百日咳桿菌、軍團菌及銅綠假單胞菌的致病性。教學重點:白喉桿菌的形態(tài)染色、致病物質(白喉毒素)及特異性防治原則。教學難點:白喉外毒素作用機制。教學內容: 1.白喉棒狀桿菌

(1)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染色(菌體形態(tài)、neisser染色、異染顆粒)、培養(yǎng)特性(呂氏培養(yǎng)基、亞碲酸鉀培養(yǎng)基)、抵抗力及變異性。

(2)致病性:致病物質(白喉外毒素作用機制)、所致疾病。(3)免疫性:shick試驗。

(4)微生物學檢查:形態(tài)學檢查、培養(yǎng)及毒力鑒定。

(5)防治原則:預防(人工主動免疫與人工被動免疫)、治療(抗毒素、抗生素)。2.百日咳鮑特菌形態(tài)、所致疾病、免疫性與預防 3.嗜肺軍團菌形態(tài)、所致疾病、診斷與防治

4.銅綠假單胞菌培養(yǎng)特性、致病性與免疫性、診斷與防治

5.空腸彎曲菌空腸亞種培養(yǎng)特性及致病性

6.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生化特征及致病性(院內感染源之一)

第十七章

放線菌屬與諾卡菌屬

目的要求:掌握放線菌和諾卡菌的概念;硫磺樣顆粒的本質和臨床意義;熟悉放線菌和諾卡菌的致病性;了解放線菌和諾卡菌的生物學性狀、免疫性、診斷與防治。授課學時:理論1學時

教學重點:放線菌和諾卡菌的概念;硫磺樣顆粒的本質和臨床意義 教學難點:硫磺樣顆粒 教學內容:

1.放線菌的定義、放線菌屬與諾卡菌屬的比較。

2.主要致病性放線菌及其致病性;硫磺顆粒的本質及檢出意義。

第十八章

支原體

目的要求:掌握支原體的概念、主要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特點、培養(yǎng)特性;主要致病性支原體的種類與所致疾病;熟悉支原體與l型細菌的區(qū)別;解脲脲原體的生化反應;了解支原體的生化反應、抗原構造、抵抗力。授課學時:理論1學時

教學重點:支原體的概念、主要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特點、培養(yǎng)特性;主要致病性支原體的種類與所致疾病。

教學難點:支原體概念、與細菌l型的區(qū)別。教學內容:

1.概述:支原體定義、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與結構、培養(yǎng)特性、生化反應(分解葡萄糖、精氨酸、尿素)、抗原構造、抵抗力、對人致病支原體的種類、與細菌l型的區(qū)別 2.肺炎支原體:生物學性狀;致病性(感染途徑、致病物質、所致疾病)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

3.解脲脲原體:生物學性狀(t株、分解尿素)、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分離培

養(yǎng)、血清學試驗、pcr技術), 及防治原則。

第十九章

立克次體

目的要求:掌握立克次體的概念與生物學特性;外斐氏反應原理及應用;主要致病性立克次體的傳播媒介、所致疾??;熟悉常見立克次體的種類,共同特征;主要致病性立克次體的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了解立克次體的分類、抵抗力、微生物血檢查及防治原則。教學重點:立克次體的概念與生物學特性;外斐氏反應原理及應用;主要致病性立克次體的傳播媒介、所致疾病。

教學難點:外斐反應;主要病原性立克次體的傳播媒介、所致疾病。教學內容:

1.概述: 立克次體定義、共同特點與分類(常見致病的立克次體種類), 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原則,血清學診斷。

2.普氏立克次體:所致疾病及其傳播方式,外斐反應; 3.斑疹傷寒立克次體:所致疾病及其傳播方式;

4.恙蟲病東方體:所致疾病及其傳播方式;血清學診斷

5.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形態(tài)結構及致病性(所致疾病及傳播方式);診斷與防治 6.查菲埃立克體:致病性(所致疾病及傳播方式);診斷與防治

第二十章

衣原體

目的要求:掌握衣原體的概念、發(fā)育周期與形態(tài)染色;引起人類疾病的主要衣原體及所致疾??;熟悉衣原體的培養(yǎng)特性;主要致病性衣原體的種類: 沙眼衣原體的致病性;肺炎衣原體所致疾病特點;了解衣原體的共同特征、分類、抵抗力及免疫性;沙眼衣原體、肺炎衣原體的微生物學檢查。授課學時:理論1學時

教學重點:衣原體的概念、發(fā)育周期與形態(tài)染色;引起人類疾病的主要衣原體及所致疾病。教學難點:衣原體的概念、獨特發(fā)育周期 教學內容:

1.概述:衣原體定義、共同特征、致病性衣原體的種類 2.衣原體的發(fā)育周期、培養(yǎng)特性

3.沙眼衣原體:三個生物變種;生物學性狀(發(fā)育周期、原體與始體的區(qū)別)沙眼衣原體所致疾病、傳播方式、血清型與所致疾病關系、微生物學檢查方法;性病淋巴肉芽腫亞種所致疾病

4.肺炎嗜衣原體:致病性及防治 5.鸚鵡熱嗜衣原體:致病性及防治

第二十一章

螺旋體

目的要求:掌握螺旋體的概念;病原性螺旋體的種類;鉤端螺旋體的形態(tài)結構與染色、培養(yǎng)特性、致病性;熟悉鉤端螺旋體的抵抗力、免疫性、防治原則、微生物學檢查;梅毒螺旋體的形態(tài)染色、防治原則及微生物學檢查;伯氏疏螺旋體的形態(tài)染色及致病性;了解雅司螺旋體、伯氏疏螺旋體、回歸熱螺旋體、奮森螺旋體。

教學重點:螺旋體的概念;病原性螺旋體的種類;鉤端螺旋體的形態(tài)結構與染色、培養(yǎng)特性、致病性,梅毒螺旋體的形態(tài)染色、防治原則及微生物學檢查;伯氏疏螺旋體的形態(tài)染色及致病性。

教學難點:主要病原性螺旋體的形態(tài)染色特點、致病性及微生物學檢查法。教學內容:

1.概述:螺旋體定義, 分布、種類(常見致病性螺旋體的種類)

2.鉤端螺旋體:形態(tài)與染色、培養(yǎng)特性、抵抗力、抗原構造與分類;傳播途徑及中間宿主;致病物質與所致疾??; 免疫性;檢查方法;疫苗預防

3.梅毒螺旋體:形態(tài)、培養(yǎng)特性、抵抗力;所致疾??;傳播方式;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疫苗預防

4.伯道疏螺旋體:生物學性狀、流行環(huán)節(jié)、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5.回歸熱螺旋體與奮森疏螺旋體所致疾病。

第二篇

病毒學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狀

目的要求: 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大小,病毒的結構,衣殼、核衣殼、殼粒、包膜和包膜子粒的概念。病毒的增殖方式,復制周期與主要步驟,缺陷病毒和頓挫感染的概念。溫度敏感突變株、重組的概念。病毒滅活的概念;熟悉病毒的化學組成和功能。病毒復制過程,六類不同基因型病毒生物合成的機制,干擾現(xiàn)象的概念?;虍a(chǎn)物間的相互作用方式;了解病毒的不同形態(tài),其它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病毒核酸分類原則。教學內容:

1.病毒的大小(nm)與形態(tài)。

2.病毒的結構:裸露病毒(核衣殼:核酸+衣殼)或 包膜病毒(核衣殼+包膜)。3.病毒的核酸與蛋白質:(1)病毒的核酸(2)病毒的蛋白質

4.病毒的增殖:(1)病毒增殖周期(2)病毒的異常增殖(3)干擾現(xiàn)象(interference)5.病毒的遺傳與變異:(1)傳統(tǒng)遺傳學(2)分子遺傳學 6.病毒的分類:類病毒、擬病毒和朊粒的基本概念。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與免疫

目的要求: 掌握病毒的傳播方式;病毒的感染類型;干擾素的抗病毒作用;熟悉機體抗病毒的主要機制;了解病毒轉化細胞的特征和途徑。教學內容:

1.病毒的傳播方式:水平傳播、垂直傳播 2.病毒的致病機制 3.病毒性感染:(1)整體水平的病毒感染(2)細胞水平的病毒感染 4.病毒的感染類型: 隱性感染

顯性感染:急性感染

持續(xù)感染(慢性感染、潛伏感染、慢病毒感染)

5.抗病毒免疫(1)干擾素與nk細胞(2)特異性免疫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目的要求: 熟悉檢測病毒抗原及抗體的方法、病毒感染的特異性預防;了解病毒感染的診斷方法與防治原則;病毒標本的采集與送檢、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抗病毒治療??共《靖腥镜某R娨呙缂坝猛?。教學內容: 1.病毒的診斷:

(1)標本的采集與送檢(2)檢測病毒抗原與抗體的方法(3)檢測病毒核酸的方法(4)病毒的分離培養(yǎng)及鑒定。2.抗病毒治療:抗病毒藥物或制劑。3.病毒感染的預防,病毒疫苗的種類。4.病毒的分離培養(yǎng)及鑒定。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流感病毒基因組特征,病毒分型、分亞型的物質基礎,抗原性漂移、抗原性轉換的概念。sars病毒的致病性和風疹病毒的垂直感染;熟悉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流感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則。副粘病毒的共同特點,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及各自所致疾病。腺病毒、鼻病毒、冠狀病毒、呼腸病毒所致疾病。了解流感病毒病原生物學檢查原則,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學特性,所致疾病的診斷與防治原則。教學內容: 1.流行性感冒病毒

形態(tài)結構,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 2.副粘病毒

(1)麻疹病毒: 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2)腮腺炎病毒: 致病性(3)呼吸道合胞病毒: 致病性 3.冠狀病毒

sars-cov的傳染源,傳播途徑,致病性與免疫性及防治原則 4.風疹病毒 5.腺病毒

第二十六章

腸道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型別,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則;熟悉人類腸道病毒的種類及共同特性;了解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腸道病毒的致病性。教學內容:

1.腸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2.脊髓灰質炎病毒: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 3.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致病性

4.新型腸道病毒:腸道病毒68、69、70、71型的致病性

第二十七章

急性胃腸炎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輪狀病毒的型別,致病性;熟悉輪狀病毒的免疫性及防治原則;了解腸道腺病毒,杯狀病毒,星狀病毒。教學內容:

輪狀病毒: 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hbv形態(tài)結構,基因結構,抵抗力及抗原抗體系統(tǒng)組成、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原則;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學特征及簽別要點;hbv的傳染源,傳播途徑;了解hbv的免疫力及致病機制。教學內容:

1.甲型肝炎病毒: 生物學特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

2.乙型肝炎病毒: 生物學特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3.丙型肝炎病毒: 生物學特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 3.丙型肝炎病毒生物學特點和致病性 4.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學特點和致病性

5.戊型肝炎病毒: 生物學特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 -c/hgv和ttv:傳染源、傳播途徑 7.五型主要肝炎病毒的鑒別要點。

第二十九章

蟲媒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流行病學特點、致病性與免疫性。掌握登革病毒的傳播媒介及其所致疾病的特點。熟悉蟲媒病毒的主要特征及臨床類型。乙腦病毒的微生物學檢查;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性,森林腦炎病毒的流行特點,致病性。教學內容:

1.蟲媒病毒的共同特征

2.乙腦病毒:生物學性狀、傳播途徑、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 3.登革病毒致病性

第三十章

出血熱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漢坦病毒致病性,流行環(huán)節(jié);熟悉漢坦病毒的生物學性狀及微生物學檢查;了解其他出血熱病毒。教學內容:

漢坦病毒:生物學性狀、傳播途徑、致病性與免疫性、防治原則

第三十一章

皰疹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皰疹病毒的致病性;熟悉皰疹病毒的種類,共同特征;了解皰疹病毒的防 教學內容:

1.皰疹病毒的種類及共同特點。

2.單純皰疹病毒: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3.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4.人巨細胞病毒與eb病毒: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

第三十二章

逆轉錄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傳染源、傳播途徑、致病過程;熟悉hiv的結構,復制過程、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原則;了解人類嗜t淋巴細胞病毒(htlv)所致疾病。教學內容: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

第三十三章

其它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內基小體的定義;熟悉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則;人乳頭瘤病毒(hpv)的致病性;了解其他病毒的生物學特點。

教學重點:內基小體的定義;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則。教學難點: 狂犬病病毒的傳播方式,臨床表現(xiàn)及防治原則。教學內容:

1.狂犬病病毒: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2.人乳頭瘤病毒: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

第三十四章

朊粒

目的要求: 掌握朊粒的概念;熟悉朊粒的生物學特性及與之有關的疾病。

教學內容:

1.朊粒的概念2.生物學特性3.致病性與免疫性4.診斷與治療

第三篇

真菌學

第三十五章

真菌學總論

目的要求: 掌握真菌的概念及結構,真菌繁殖方式,真菌培養(yǎng)要求,真菌的致病方式;熟悉

真菌檢測。

教學內容:

1.真菌的概念及分類2.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結構:單細胞、多細胞、孢子、菌絲; 培養(yǎng)特性(培養(yǎng)條件、菌落類型與特點);3.真菌的致病性與免疫4.微生物檢測與防治原則

第三十六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

目的要求: 掌握皮膚癬真菌常見的種類和致病性;白假絲酵母菌、新生隱球菌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微生物學檢查;熟悉表面感染真菌,皮下組織真菌感染;了解其他真菌特點。教學內容:

1.皮膚癬真菌:種類、形態(tài)、培養(yǎng)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法 2.皮下組織感染真菌:著色真菌;申克孢子絲菌

3.機會致病性真菌:白假絲酵母菌的形態(tài)、培養(yǎng)特性,致病性和微生物學檢查法; 新型隱球菌的形態(tài)、培養(yǎng)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法。

醫(yī)學微生物學考試大綱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三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大綱(供臨床醫(yī)學五年制使用)前 言

課程編碼:071005 課程名稱:醫(yī)學微生物學

課程英文名稱:medical microbiology 課程性質:學科基礎必修課

授課對象:臨床醫(yī)學本科生、成人教育本科生及專升本 學 時 數(shù):總學時48 學時

課程教學目的

二、教學目的及要求

醫(yī)學微生物學是是一門重要的醫(yī)學基礎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主要要求學生掌握與醫(yī)學相關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為主)的基本生物學性狀、感染與抗感染免疫的機理、感染性疾病的診斷、預防與治療原則。本大綱所規(guī)定的內容,都是本科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必須掌握和熟悉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這些內容,主要是通過課堂講授或自學的形式傳授給學生。課程考核方法為理論考核。

醫(yī)學微生物學是研究與醫(yī)學有關的病原微生物學性狀,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與人體間相互關系的科學。醫(y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醫(yī)學基礎課程,其任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和運用這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習有關基礎醫(yī)學和臨 床醫(yī)學課程及從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礎。教學內容

醫(yī)學微生物學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命活動規(guī)律以及與機體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是基礎醫(yī)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為學習臨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傳染病、超敏反應性疾病和腫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可運用所學的知識直接控制和消滅感染性疾病。醫(yī)學微生物學分為基本原理、細菌學、病毒學和真菌學四篇。在基本原理中主要敘述微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新陳代謝、生長繁殖等生物學特征、感染與抗感染免疫的機理、遺傳變異的規(guī)律、微生物與人體的相互關系,以及微生物學檢查法和防治原則等內容。在細菌學、病毒學和真菌學中主要介紹幾種引起較為常見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性狀、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機理以及所致疾病診斷、預防與治療原則。

本大綱所列內容為醫(yī)學本科學生所應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內容。為適應現(xiàn)代微生物學發(fā) 展的需要,本大綱在第6版大綱的基礎上對講授內容進行了精選與調整,力求重點突出,反 映進展,如總論中重點對正常菌群、基因結構、致病物質基礎、微生物學檢查方法新進展、疫苗的發(fā)展等增加了相應內容。各論中對以往重點講解但目前已少見的疾病如白喉、脊髓灰 質炎等的內容做了必要的刪減,并對性病的病原、軍團苗、彎曲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增 加了要求,實驗教學中增開了新實驗內容,以加強對學生基本技能操作的訓練。

教學內容的程序按三段分述,順序是細菌學、病毒學及真菌學。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采用多媒體化教學,配合投影片、實物模型等;實驗課可配合幻燈 片、錄相教學。

教材及參考書選用:

教材:《醫(yī)學微生物學》(第7版)李凡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 參考書:

1.outline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山醫(yī)大微生物室1998 2.《現(xiàn)代醫(yī)學微生物學》聞玉梅主編,1998 3.medical microbiology, david greenwood,(15th edition),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0

理論教學部分

緒 論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義。2.掌握微生物按細胞結構特點的分類。

3.了解醫(yī)學微生物學的范疇、研究對象及發(fā)展簡史, 現(xiàn)代醫(yī)學微生物學新進展及其在生命科學中的意義。[教學內容]

微生物和的定義、分類(三大類微生物的分類依據(jù)及種類)。病原微生物的定義。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醫(yī)學微生物學的范疇、研究對象。醫(yī)學微生物學的發(fā)展簡史,現(xiàn)代醫(yī)學微生物學新進展及其在生命科學中的意義。[教學學時] 0.5學時。

第一篇 細菌學 第1章 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

[目的要求]

1.掌握細菌細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與g-菌細胞壁的不同點及其醫(yī)學意義。掌握細菌l型的概念及其醫(yī)學意義。了解細菌胞膜及胞質內與醫(yī)學有關的重要結構與功能。2.掌握細菌的特殊結構及其在醫(yī)學上的意義。熟悉革蘭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義(實驗課內容)。3.熟悉細菌的大小(測量單位)與形態(tài)。[教學內容]

細菌的大小與形態(tài):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細菌的不規(guī)則形態(tài)(衰退型)

細菌的基本結構:細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與g-菌細胞壁的不同點及意義。細菌l型的生物學特性及臨床意義。細胞膜與細胞質及其內含物的組成與功能。

細菌的特殊結構:莢膜的定義、化學組成、抗原性及致病性。鞭毛的的定義、化學組成,抗原性及其功能。菌毛的定義、化學組成、種類及其與致病力的關系。芽胞的定義、形成、對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及其與醫(yī)學的關系。[教學學時] 3學時。

第2章 細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影響細菌生長的環(huán)境因素。掌握細菌生長繁殖的方式,掌握細菌生化反應的概念及其意義掌握細菌的合成代謝產(chǎn)物及其意義。

2.熟悉細菌的營養(yǎng)類型及細菌的營養(yǎng)物質,熟悉細菌的人工培養(yǎng)(實驗課內容),熟悉細菌的分解代謝產(chǎn)物。熟悉細菌生長繁殖速度及生長曲線。

3.了解細菌的理化性狀。了解細菌的分類。了解細菌攝取營養(yǎng)物質的機制。

[教學內容] 細菌的理化性狀:細菌的化學組成,細菌的物理性狀。

細菌的營養(yǎng)與生長繁殖:細菌的營養(yǎng)類型,細菌的營養(yǎng)物質,細菌攝取營養(yǎng)物質的機制,影響細菌生長的環(huán)境因素,細菌的生長繁殖。

細菌新陳代謝和能量轉換:細菌的能量代謝,細菌的代謝產(chǎn)物

細菌的人工培養(yǎng): 培養(yǎng)細菌的方法、培養(yǎng)基、細菌在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情況(實驗課內容)、人工培養(yǎng)細菌的用途。細菌的分類 [教學學時] 2學時

第3章 消毒與滅菌與病原微生物試驗室生物安全

[目的要求]

1.掌握消毒、滅菌、防腐和無菌的基本概念。

2.熟悉熱力滅菌的種類、原理及應用范圍,掌握高壓蒸氣滅菌的用途與機理,掌握紫外線殺菌法、濾過除菌法的特點及機理。熟悉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熟悉病原微生物試驗時生物安全。

3.了解常用化學消毒劑的殺菌機理及應用。

[教學內容] 消毒、滅菌、防腐和無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滅菌法。熱力滅菌:機理、濕熱法較干熱法的優(yōu)越性。干熱滅菌法:焚燒和熱空氣。濕熱滅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氣法,間歇滅菌法,高壓蒸氣滅菌法及其應用范圍。日光與紫外光的殺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項。濾過除菌法的原理及應用。化學消毒滅菌法:常用化學消毒劑的種類、殺菌機理及其應用。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教學學時] 1.5學時。

第4章 噬菌體

[目的要求] 掌握噬菌體、毒性噬菌體、溫和噬菌體、前噬菌體、溶原性細菌的概念。掌握噬菌體的復制特點。[教學內容] 噬菌體的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結構、化學組成、抗原性、抵抗力 毒性噬菌體 溫和噬菌體 [教學學時] 1學時

第5章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目的要求] 1.掌握轉化、轉導、接合、溶原性轉換概念及機理。掌握f質粒、r質粒的功能。2.熟悉結構基因、非結構基因的概念。熟悉突變的概念,了解基因突變的規(guī)律。

3.了解細菌染色體的主要性質。掌握質粒的概念及其特征;熟悉轉座子、插入序列的概念。了解dna的結構與功能。了解細菌遺傳變異在醫(yī)學上的實際意義。

[教學內容] 細菌的遺傳物質基礎:細菌的染色體,質粒。細菌基因的轉移與重組:轉化、轉導、接合,溶原性轉換的概念與實例。基因突變:突變的概念,規(guī)律及分子基礎。細菌遺傳變異在醫(yī)學上的意義。[自學內容] 細菌基因表達的調節(jié) [教學學時] 2.5學時。

第6章 細菌的耐藥性 [目的要求]

1.掌握耐藥性、固有耐藥性及獲得耐藥性的概念。

2.掌握r質粒的功能。熟悉細菌耐藥性的發(fā)生機制:遺傳機制;生化機制。3.了解抗菌藥物的種類,細菌耐藥性的防治。[教學內容]

抗菌藥物的種類及其作用機制

細菌耐藥的機制:細菌耐藥性的概念。固有耐藥性,獲得耐藥性的概念及機制。r質粒??咕幬锏姆N類:β-內酰胺類,大環(huán)內酯類,氨基糖甙類等。細菌耐藥性的發(fā)生機制:遺傳機制;生化機制。

細菌耐藥性的防治: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等。[教學學時] 1學時。

第7章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微生態(tài)平衡、微生態(tài)失調的概念。熟悉微生態(tài)失調的原因及條件致病菌、菌群失調癥的概念。

2.掌握病原菌、毒力的概念。掌握細菌侵襲力的構成因素(莢膜、細菌生物被膜、黏附素、侵襲性物質)。掌握細菌外毒素、內毒素的性質及其作用,外毒素的種類,內毒素與外毒素的主要區(qū)別。掌握內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掌握以下概念: 隱性感染、顯性感染, 毒血癥、膿毒血癥、敗血癥、菌血癥、內毒素血癥。掌握醫(yī)院感染的概念。3.熟悉感染的傳播途徑。

4.了解醫(yī)院感染的特點、分類、微生物的特征、流行病學特征、危險因素及預防和控制。了解感染的類型。了解宿主免疫防御機制: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教學內容] 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人體常見的正常菌群。

微生態(tài)平衡與失調的影響因素。微生態(tài)失調的主要原因。微生態(tài)失調的防治原則。微生物的毒力。

細菌的致病機制:侵襲力:莢膜、細菌生物被膜、黏附素、侵襲性物質。毒素:外毒素的性質、種類及其作用;內毒素的性質、作用;內毒素與外毒素的主要區(qū)別。細菌感染的發(fā)生發(fā)展:感染來源、傳播途徑。

細菌感染的類型:隱性感染、顯性感染 ,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醫(yī)院感染:醫(yī)院感染的特點、分類、微生物的特征、流行病學特征、危險因素及預防和控制。[自學內容] 宿主免疫防御機制: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教學學時] 3學時。

第8章 細菌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目的要求]

1.熟悉細菌感染的診斷:病原菌檢測與血清學診斷。2.了解細菌感染的特異性預防。了解細菌感染的治療。

[教學內容] 細菌感染的診斷診斷:標本采集與運送、細菌的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病原菌抗原的檢測、病原菌核酸的檢測。血清學診斷的方法。[自學內容] 人工主動免疫:概念、疫苗、類毒素、預防接種。人工被動免疫:概念、抗毒素、兩種球蛋白等制劑。細菌感染的治療。病毒感染的治療。真菌的治療。[教學學時] 0.5學時。

第9章 球菌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種化膿性球菌的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掌握葡萄球菌、鏈球菌的抗原構造及分類。

2.熟悉化膿性細菌的微生物學檢查方法,了解其防治原則。[教學內容] 概述

葡萄球菌:分布,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與染色、培養(yǎng)特性、生化反應、抗原構造(葡萄球菌a蛋白)、分類、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質(凝固酶、溶血素、殺白細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膿、血等標本的分離鑒定,食物中毒檢查,防治原則。鏈球菌屬:鏈球菌分類與溶血現(xiàn)象。a族鏈球菌: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生化反應、抗原構造、分類。致病性: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

肺炎球菌:形態(tài)培養(yǎng)、抗原構造與分型、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學檢查。柰瑟菌屬:

腦膜炎球菌: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抗原構造、抵抗力、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

淋球菌: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抗原構造、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授課學時] 3學時。

第10章 腸桿菌科

[目的要求]

1.掌握腸道桿菌的共同特性。

2.掌握埃希菌、志賀菌、沙門菌的致病物質、所致疾病。3.熟悉腸桿菌科的生化反應特點、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原則。[教學內容] 概述

共性:形態(tài)染色、結構、培養(yǎng)特性、生化反應、抗原構造、抵抗力、變異。

埃希菌:大腸桿菌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水及食品衛(wèi)生學檢查標準、防治原則。

志賀菌: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

沙門菌: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傷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沙門氏菌的分離與鑒定、肥達氏反應),防治原則,特異性預防?;魜y弧菌:形態(tài)染色、動力、培養(yǎng)、生化反應、抗原構造與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腸毒素及其致病機理,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幽門螺桿菌:生物學特性、致病性。[教學學時] 3學時。

第11章 弧菌屬

[目的要求]

掌握霍亂弧菌的形態(tài)、培養(yǎng)特點、致病性(腸毒素及其致病機理)、微生物學檢查及快速診斷方法。熟悉副溶血性弧菌 [教學內容] 霍亂弧菌:形態(tài)染色、動力、培養(yǎng)、生化反應、抗原構造與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腸毒素及其致病機理,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診斷與防治 [教學學時] 1學時。

第12章 螺桿菌屬

[目的要求] 熟悉幽門螺桿菌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熟悉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和胃癌的關系。[教學內容] 幽門螺桿菌: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法、防治原則。[教學學時] 0.5學時。

第13章 厭氧性細菌

[目的要求] 1.掌握厭氧芽胞梭菌的致病性(致病條件,致病物質,所致疾?。?,防治原則。3.了解無芽胞厭氧菌感染的機體條件及所致疾病。[教學內容]

厭氧菌概述:種類與分布、感染、培養(yǎng)。厭氧芽胞梭菌菌:

破傷風梭菌: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人工自動免疫、人工被動免疫。

產(chǎn)氣莢膜梭菌: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法、防治原則。肉毒梭菌: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無芽胞厭氧菌: 概述

革蘭氏陰性無芽胞厭氧菌:脆弱類桿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教學學時] 2學時。

第14章 分枝桿菌屬

[目的要求]

1.掌握結核分枝桿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2.熟悉結核分枝桿菌的微生物學檢查與特異性預防。

3了解結核菌素試驗的原理及意義。了解牛分枝桿菌、非結核分枝桿菌 [教學內容]

結核分枝桿菌: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抵抗力、變異性、菌體成分及其作用。致病性、免疫性、結核菌素試驗、微生物學檢查、特異性預防。[自學內容] 牛分枝桿菌、非結核分枝桿菌。[教學學時] 1.5學時。

第15章 嗜血桿菌屬

[目的要求]

了解流感嗜血桿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法、防治原則。[自學內容] 流感嗜血桿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法、防治原則。[教學學時]0.5

第16章 動物源性細菌

[目的要求]

熟悉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桿菌的主要生物學特性、致病性。了解布魯菌屬、柯克斯體屬、巴通體屬、弗朗西斯菌屬、巴斯德菌屬。[教學內容] 概述

炭疽芽胞桿菌: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鼠疫耶氏菌: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自學內容] 布魯菌屬、柯克斯體屬、巴通體屬、弗朗西斯菌屬、巴斯德菌屬。[教學學時] 0.5學時

第17章 其他細菌

[目的要求]

1.熟悉白喉棒狀桿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熟悉軍團菌屬的致病性。

2.了解白喉棒狀桿菌的微生物學檢查法、防治原則。了解鮑特菌屬、假單胞菌屬、彎曲菌屬、窄食單胞菌屬、不動桿菌屬、莫拉菌屬、氣單胞菌屬、李斯特菌屬。[教學內容]

熟悉白喉棒狀桿菌: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法、防治原則。團菌屬: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法、防治原則。[自學內容] 鮑特菌屬、假單胞菌屬、彎曲菌屬、窄食單胞菌屬、不動桿菌屬、莫拉菌屬、氣單胞菌屬、李斯特菌屬。[教學學時] 0.5學時

第18章 放線菌屬與諾卡菌屬

[目的要求]

熟悉放線菌的主要生物學特性、致病性,放線菌屬和諾卡菌屬的形態(tài)特點及致病性。[教學內容]

放線菌的主要特性、分布及對人致病的種類。

放線菌屬和諾卡菌屬的形態(tài)特點及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硫磺樣顆粒。[教學學時] 0.5學時。

第19章 支原體

[目的要求] 1.掌握支原體和脲原體的致病性。2.熟悉支原休主要種類及主要特性,[教學內容]

概述:主要種類及主要特性、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特性、抗原結構、抵抗力、與細菌l型的區(qū)別。

支原體和脲原體: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學檢查。[教學學時] 0.5學時。

第20章 立克次體

[目的要求]

熟悉立克次氏體的共同特性,普氏及斑疹傷寒立克次體的傳播方式與致病特點、血清學試驗(外裴氏試驗)。[教學內容]

概述:主要種類及主要特點: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抗原結構、抵抗力、致病性與免疫性。主要普氏及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傳播方式與致病特點、微生物學檢查。[教學學時] 0.5學時。

第21章 衣原體

[目的要求]

1.掌握沙眼衣原體的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

2.熟悉衣原體的主要種類及主要特性,肺炎衣原體致病性。[教學內容]

概述:主要種類及主要特點:發(fā)育周期與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征、抗原構造、抵抗力。

沙眼衣原體:生物學特征,亞種,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性病淋巴肉芽腫生物變種的致病性。

肺炎衣原體:生物學特征,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

[教學學時] 0.5學時。

第22章 螺旋體

[目的要求]

1.掌握鉤端螺旋體、梅毒螺旋體的形態(tài)培養(yǎng)特點、抵抗力、致病性及微生物學檢查方法。2.熟悉螺旋體的主要特點及分類。[教學內容] 主要特點及分類

鉤端螺旋體: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抗原構造與分類。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原則。

梅毒螺旋體: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抗原構造。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教學學時] 0.5學時。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狀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基本特點,掌握病毒體的概念和病毒的測量單位。掌握朊粒的概念。2.掌握病毒的結構、化學組成與功能。

3.掌握病毒復制周期各步驟的要點。缺損病毒、頓挫感染、干擾現(xiàn)象的概念。4.熟悉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

5.了解病毒在醫(yī)學的重要性。了解病毒的大小與形態(tài)。了解病毒的分類原則。了解亞病毒:類病毒、擬病毒; [教學內容] 病毒的大小與形態(tài):

病毒的結構與化學組成:核酸、衣殼、包膜的化學組成與生物學功能。病毒的非結構蛋白。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復制周期:吸附,穿入、脫殼、生物合成(dsdna病毒,單正鏈、單負鏈rna病毒,逆轉錄病毒的特點)、成熟與釋放(包膜病毒與無包膜的不同)。病毒的異常增殖。

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病毒滅活的概念,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病毒的分類原則。亞病毒:類病毒、擬病毒、朊粒。[教學學時] 2學時。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與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病毒對宿主細胞的直接作用,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與人類惡性腫瘤密切相關的病毒。掌握病毒感染的傳播方式(水平傳播、垂直傳播),常見的先天性感染的病毒。掌握持續(xù)性感染的種類,潛伏感染和慢發(fā)病毒感染的特點和舉例。2.熟悉病毒非特異性免疫的特點。干擾素定義、種類,抗病毒機制和特點,3.了解病毒感染的類型。了解抗病毒免疫的持續(xù)時間。了解干擾素的免疫調節(jié)活性和抗腫瘤活性??共《咎禺愋悦庖叩奶攸c。[教學內容]

1.病毒的致病機制:病毒對宿主細胞的直接作用: 殺細胞效應, 穩(wěn)定狀態(tài)感染,包涵體形成,細胞凋亡、整合作用。病毒與腫瘤。免疫病理反應:抗體介導的免疫病理作用、細胞介導的免疫病理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2.病毒的傳播方式:傳播方式:水平傳播,垂直傳播。傳播途徑。

3.病毒感染的類型:隱性感染、顯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續(xù)性感染(慢性感染、潛伏感染、慢發(fā)病毒感染)。

4.非特異性免疫:干擾素的定義、產(chǎn)生、種類與性質、抗病毒活性、免疫調節(jié)活性和抗腫瘤活性。nk細胞抗病毒感染的特點。

6.特異性免疫:體液免疫即中和抗體、血凝抑制抗體和補體結合抗體的作用。細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的重要性。7.抗病毒免疫的持續(xù)時間的特點 [教學學時] 1.5學時。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目的要求]

1.掌握標本的采集和送檢要求,病毒的分離與鑒定,病毒感染的血清學診斷方法。2.熟悉各種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組載體疫苗,合成疫苗,亞單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

3.了解病毒感染的實驗室檢查方法。了解抗病毒藥物的類型及作用機制。

[教學內容] 病毒學診斷:標本采集,檢驗程序和方法,細胞培養(yǎng)。血清學診斷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人工主動免疫:疫苗;預防接種。人工被動免疫:丙種球蛋白等制劑。病毒感染的治療。

[教學學時] 1學時。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抗原變異與流行的關系。2.熟悉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疫苗的制備及使用現(xiàn)狀;熟悉冠狀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sars冠狀病毒致病性(傳播規(guī)律)、sars冠狀病毒微生物學檢查原則及防治原則。

3.了解其它常見呼吸道病毒的種類、致病特點。[教學內容] 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態(tài)結構、抗原變異與流行的關系;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法。防治原則。

冠狀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sars冠狀病毒致病性(傳播規(guī)律);sars冠狀病毒微生物檢查原則及防治原則。

其它常見呼吸道病毒: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風疹病毒一般特性。[教學學時] 2學時。

第27章 腸道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腸道病毒的分類、主要生物學特性、致病機制及各類腸道病毒的相關疾病。掌握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特異性防治。[教學內容] 概述:腸道病毒的分類及其共同特性。

脊髓灰質炎病毒:形態(tài)結構,致病性與預防措施(疫苗)。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腸道病毒:致病性 [教學學時] 0.5學時。

第28章 急性胃腸炎病毒

[目的要求] 熟悉輪狀病毒的主要生物學特點及致病性。[教學內容] 輪狀病毒:主要生物學特點及致病性。[教學學時] 0.5學時。

第29章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甲、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傳播途徑、致病性及特異性預防。2.熟悉丙、丁、戊行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學特點及致病性。[教學內容] 概述:人類肝炎病毒的種類及其重要性。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及免疫性,特異性預防。

乙型肝炎病毒:形態(tài)結構、基因結構與功能、復制特點、抵抗力、傳染源、傳播途徑、致病機理、免疫性、hbv與原發(fā)性肝癌的關系。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原則(基因工程疫苗)。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 致病性及流行病學特點。[教學學時] 3學時。

第30章 蟲媒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蟲媒病毒的概念及共同特性。

2.熟悉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流行環(huán)節(jié)、致病性及防治原則。[教學內容] 概述:蟲媒病毒的種類及共同特性。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流行環(huán)節(jié)、致病性及防治原則。[教學學時]0.5學時。

第31章 出血熱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漢坦病毒的主要生物學特點、傳染源、流行環(huán)節(jié)、致病性、及防治原則。[教學內容] 漢坦病毒:主要生物學特點傳染源、流行環(huán)節(jié)、致病性、及防治原則。[教學學時]0.5學時。

第32章 人類皰疹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人類皰疹病毒的分類、共同特點及常見人類皰疹病毒的致病性。[教學內容] 概述:人類皰疹病毒的分類及共同特點。

單純皰疹病毒:致病性及hsv-ii與宮頸癌的關系。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致病性。

巨細胞病毒:致病性(與先天性畸形的關系)。eb病毒致病性。[教學學時] 0.5學時。

第33章 反轉錄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方法及防治原則。2.熟悉人類嗜t細胞病毒的致病性。[教學內容] 命名與分類。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法,防治原則。人類嗜t細胞病毒:主要特性及致病性。[教學學時] 2學時。

第34章 其它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狂犬病病毒的主要生物學特性、傳播環(huán)節(jié)、致病特點及防治原則。2.熟悉人乳頭瘤病毒主要生物學特點、掌握其致病性。[教學內容] 狂犬病病毒:主要生物學特性、傳播環(huán)節(jié)、致病特點及防治原則。人乳頭瘤病毒:主要生物學特點及致病性。[教學學時] 1學時。

第35章 朊粒

[目的要求] 1.掌握朊粒、prp、prp的定義。

2.掌握朊粒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及防治原則。[教學內容] 朊粒的定義、生物學性狀、致病性(prion病的共同特點、主要的人和動物的prion病有哪些)及防治原則。[教學學時] 1學時。sc

c

第36章 真菌學總論

[目的要求]

1.熟悉真菌(單細胞、多細胞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真菌的繁殖方式與培養(yǎng)特點。2.了解真菌的定義。真菌的變異性與抵抗力。[教學內容] 真菌的定義。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單細胞真菌、多細胞真菌(菌絲、孢子)。真菌的繁殖方式與培養(yǎng):繁殖方式,培養(yǎng)特點。真菌的變異性與抵抗力: [教學學時] 1學時。

第37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淺、深部真菌的概念及種類,新型隱球菌、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學檢查。2.熟悉淺、深部真菌的生物學性狀、淺部真菌的致病性。3.了解其他真菌。

[教學內容] 淺、深部真菌的概念及種類,新型隱球菌、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學檢查。淺、深部真菌的生物學性狀、淺部真菌的致病性。[教學學時] 1學時。

醫(yī)學微生物學考試大綱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四

醫(y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學大綱(供臨床醫(yī)學、護理、口腔等??剖褂茫┥穷^大學醫(y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研室 二00二年五月

醫(y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學大綱

本教學大綱根據(jù)張卓然主編的全國醫(yī)學??茖W校教材《醫(y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第四版,參考原大綱修改而成。供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護理專業(yè)、口腔專科學生(三年制)學習參考。

大綱中各章節(jié)內容均分掌握、熟悉與了解三級。凡要求掌握的內容,在文字下面加劃直線為標記;凡要求熟悉的內容,在文字下面加劃虛線為標記;不加標記者為一般了解內容。

緒 論

醫(yī)學免疫學與醫(yī)學微生物學的概念及其發(fā)展簡史。

微生物的概念和種類、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我國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現(xiàn)狀。

第一篇 醫(yī)學免疫學基礎

概述:免疫的概念及三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穩(wěn)定和免疫監(jiān)視)。

免疫功能的獲得方式: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

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和特點。

第一章 抗原

抗原的概念及兩種性能(免疫原性與免疫反應性)。

抗原的分類:完全抗原與不完全抗原(半抗原)的概念。胸腺依賴抗原(tdag)及非胸腺依賴抗原(tiag)。內源性抗原(自身抗原)與外源性抗原等(異種抗原、異嗜性抗原)、同種異型抗原)。變應原與耐受原。

決定免疫原性的條件:異物性、大分子物質、一定的化學組成與分子結構。

抗原的特異性與交叉反應:特異性、抗原決定簇、抗原結合價及交叉反應的概念。

醫(yī)學上重要的抗原:病原微生物、細菌外毒素與類毒素、動物血清(對人體的兩重性)、異嗜性抗原、同種異型抗原(紅細胞血型抗原、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自身抗原、腫瘤抗原與變應原。佐劑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章 抗 體

抗體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區(qū)、水解片段及意義。

各類免疫球蛋白的結構、主要生物學性狀及免疫功能。

抗體的多樣性與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同種型、同種異型、獨特型)。人工制備抗體的類型(多克隆抗體與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抗體)。

免疫球蛋白異常及其意義。

第三章 補體系統(tǒng)

補體的概念、組成、命名與理化特性。

補體系統(tǒng)的激活與調節(jié):經(jīng)典激活途徑與替代激活途徑以及二條激活途徑比較。補體系統(tǒng)的生物學作用。補體系統(tǒng)激活的調節(jié)。

血清補體的檢測及異常。

第四章 免疫系統(tǒng)

免疫細胞的概念與分類。

免疫器官:中樞免疫器官、胸腺、骨髓、法氏囊、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結脾臟、粘膜相關淋巴組織。

免疫細胞的共性:分化抗原及分化群的概念、膜受體、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等)及其共同特性。

淋巴細胞:t細胞的分化、亞群及其功能、t細胞的主要受體(tcr、il2r、igfc-r、有絲分裂原受體和srbc受體)。b細胞的分化、受體(抗原受體、fcrr、c3r)和功能。單核吞噬細胞表面標志、功能,第三群淋巴細胞:nk細胞、lak細胞的特點和免疫功能。adcc的概念。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在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 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

組織相容性、人類白細胞抗原(hla)、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的概念。

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mhc-i、mhc-ⅱ類抗原)的分布、結構與功能。hla的遺傳特征:單元型遺傳、高度多態(tài)性,連鎖不平衡。

hla與疾?。号c疾病相關的hla;mhc-ⅱ類抗原異常表達與疾病相關。hla的鑒定。

第六章 免疫應答

免疫應答的概念、類型及效果。

免疫應答的過程:感應階段;活化、增殖、分化階段;效應階段。免疫應答中細胞的激活(雙信號)。

b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即體液免疫:概念、基本過程(抗原遞呈細胞提呈抗原、th激活、b細 胞的激活與分化、抗體產(chǎn)生及發(fā)揮效應)??贵w產(chǎn)生的一般規(guī)律(初次與再次應答)及其在醫(yī)學上的意義。

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即細胞免疫:概念、基本過程(提呈抗原、t細胞的激活分化、td與tc細胞發(fā)揮免疫效應的方式)。淋巴因子的概念、主要淋巴因子的功能。細胞免疫的實際意義。

免疫應答的調節(jié):抗原的調節(jié)、抗體的反饋調節(jié)(獨特型與抗獨特型網(wǎng)絡調節(jié)),免疫細胞的調節(jié)和細胞因子的調節(jié)。神經(jīng)、內分泌系統(tǒng)與免疫系統(tǒng)間相互調節(jié)。

免疫耐受:概念,形成原因(抗原與機體狀況),耐受狀態(tài)的消除。

免疫耐受與免疫抑制、免疫缺陷的區(qū)別。

第七章 超敏反應

超敏反應、變應原的概念。超敏反應的分型。

ⅰ型超敏反應(速發(fā)型超敏反應):參與反應的物質(變應原、抗體、細胞和介質及其作用);發(fā)病機理、特點及臨床常見疾?。ㄟ^敏性休克、皮膚過敏反應、消化道過敏反應、呼吸道過敏反應)。

ⅱ型超敏反應(細胞溶解或細胞毒型):發(fā)病機理、特點及臨床常見疾?。ㄝ斞磻?、新生兒溶血癥、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藥物變態(tài)反應性血細胞減少癥)。刺激型超敏反應。

ⅲ超敏反應(免疫復合物型):發(fā)病機理、特點及臨床常見疾?。ㄑ宀?、感染后腎小球腎炎、全身性紅斑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過敏性休克樣反應、arthus氏現(xiàn)象等)。

ⅳ型超敏反應(遲發(fā)型超敏反應):發(fā)病機理、特點及臨床常見疾?。▊魅拘宰儜B(tài)反應、接觸性皮炎、移植排斥反應。

超敏反應的免疫學診斷及防治原則:問過敏史、皮膚試驗、尋找并避免接觸變應原。脫敏注射和減敏療法。抗過敏治療和急救等對癥治療。

第八章 免疫缺陷病與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一般特征。

原發(fā)性免疫缺陷?。篵缺、t缺、b.t聯(lián)合缺陷,吞噬細胞缺陷病,補體缺陷病,繼發(fā)性免疫缺陷病,aids,繼發(fā)于其他疾病的免疫缺陷病。

自身免疫?。夯咎卣?,發(fā)病機制。

常見自身免疫病,治療原則。

第九章 免疫學的臨床應用

免疫學診斷:抗原抗體反應的特點、應用原則和常用種類。凝集反應(直接凝集反應、間接凝集反應與間接凝集抑制試驗)、沉淀反應(瓊脂擴散試驗)、補體結合反應的原理和應用。免疫標記技術(免疫熒光技術、免疫酶技術或elisa、放射免疫測定法)。

細胞免疫功能檢測:t細胞總數(shù)測定(e花環(huán)試驗、t細胞特異性抗原檢測);t細胞亞群測定;t淋巴細胞轉化試驗的原理和應用。

體內免疫檢測:抗原抗體反應的皮膚試驗、細胞免疫功能檢測的皮膚試驗。免疫學防治:人工免疫概念及種類。人工自動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生物制品(菌苗或疫苗、類毒素)的應用,新疫苗的研制。

免疫學治療:人工被動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生物制品(抗毒素、抗菌和抗病毒血清、丙種球蛋白、特異性人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應用。過繼免疫療法常用制劑及用途。免疫增強劑及免疫抑制劑。

第二篇 細菌學基礎

第十章 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

細菌的大小及測量單位。

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球狀;桿狀;螺旋狀。

細菌的基本結構:細胞壁的化學組成、結構與功能;革蘭氏陽性與革蘭氏陰性菌細胞的不同點及其意義。細胞膜及中介體的結構與功能。細胞質及胞質內超微結構(質粒、核蛋白體和異染顆粒)。核質的功能。

細菌特殊結構:芽胞、莢膜、鞭毛、菌毛(普通菌毛、性菌毛);各種特殊結構在醫(yī)學上的實際意義。

細菌形態(tài)檢查法:不染色標本檢查法(懸滴法或壓片法);染色標本檢查法(細胞染色的基本原理,單染色法、鑒別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革蘭氏染色的方法、原理及實際意義。抗酸染色法。

第十一章 細菌的生長繁殖及代謝

細菌的化學組成

細菌的生長繁殖條件:營養(yǎng)物質、酸鹼度、溫度和氣體。專性厭氧菌、專性需氧菌、兼性厭氧菌和微需氧菌對氧氣的不同需要。厭氧菌在有氧環(huán)境中不長的原因。細菌繁殖(個體與群體)的方式、速度與生長曲線。

細菌的人工培養(yǎng):方法及意義。常用培養(yǎng)基的種類與用途。細菌在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現(xiàn)象(菌落的概念)。

細菌新陳代謝的產(chǎn)物:分解代謝產(chǎn)物及其生化反應(糖發(fā)酵試驗、靛基質試驗和硫化氫試驗)在細菌鑒定上的意義;合成代謝產(chǎn)物(毒素和侵襲性酶、熱原質、抗生素、細菌素、色素、維生素等)在醫(yī)學實踐中的意義。

細菌的分類、命名原則:細菌屬、種、型及株的概念。細菌的拉丁文雙名法。

第十二章 消毒滅菌

細菌在自然界的分布:空氣、水、土壤中細菌的分布及其意義。

細菌在正常人體的分布:正常人體各部位常見細菌。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意義;條件致病菌的概念及其致病條件。菌群失調癥(二重感染)的概念及其在醫(yī)療實踐上的意義。

消毒、滅菌、防腐、無菌操作的概念。

物理消毒滅菌法:常用熱力滅菌法種類。干熱滅菌法(焚燒、干烤)、濕熱滅菌法(煮沸法、流動蒸氣法、間歇滅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壓蒸氣滅菌法)的應用與比較。電磁波射線滅菌(紫外線的消毒作用、電離輻射)。濾過除菌法。

化學消毒法:消毒劑、防腐劑的概念;常用消毒劑的種類、濃度和用途,影響消毒劑作用的因素。

第十三章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遺傳與變異的概念

細菌性狀變異的現(xiàn)象:形態(tài)結構的變異(l型變異及特殊結構變異),菌落變異,毒力變異和耐藥性變異。

細菌變異的物質基礎:細菌的染色體、質粒。噬菌體的概念、性狀,噬菌體與細菌的關系(毒性噬菌體、溫和噬菌體和前噬菌體);噬菌體在遺傳物質轉移中的作用。

遺傳型變異的機理:基因突變;基因的轉移和重組(轉化、轉導、接合和溶原性轉換)的概念和區(qū)別。質粒與細菌耐藥性變異的關系。

細菌變異在診斷、治療、預防和基因工程方面的實際意義。

第十四章 細菌的感染和免疫

傳染或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的概念。

細菌的致病性及毒力的概念,細菌致病的物質基礎(侵襲力和毒素)。

侵襲力的概念,細胞的侵襲過程。菌毛、莢膜及菌體表面結構,侵襲性酶類(血漿凝固酶、透明質酸酶、鏈激酶、膠原酶、siga酶等)在致病上的意義。

毒素:內外毒素性質、致病作用及主要區(qū)別。外毒素的分子結構及其作用機理(以白喉毒素、破傷風毒素、霍亂腸毒素為代表)。

細菌的致病作用與其毒力、數(shù)量、侵入門戶的關系。

感染的來源(外源性感染、內源性感染)及感染的途徑。

感染的類型:隱性感染、顯性感染(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注意菌血癥、敗血癥、膿毒血癥、毒血癥的區(qū)別)、帶菌狀態(tài)和帶菌者。

機體的抗菌免疫: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概念和特點。

非特異性免疫:屏障結構(皮膚粘膜屏障、血腦屏障和胎盤屏障)、吞噬細胞(種類、吞噬和殺菌過程、吞噬作用的結果)、正常體液和組織中的抗微生物物質(補體、溶菌酶、乙型溶素、干擾素)。

特異性免疫: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內菌感染的免疫、對外毒素的免疫特點。

第三篇 細菌學

第十五章 球菌

化膿性球菌的種類。

一、葡萄球菌屬

形態(tài)染色與培養(yǎng)、分類及分類依據(jù)。抵抗力。spa的性質及應用。主要的致病物質(血漿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剝脫性毒素、殺白細胞素和腸毒素)與所致疾?。ㄇ忠u性疾病與毒素性疾?。W⒁饽退幮栽卺t(yī)學實踐上的意義(葡萄球菌性腸炎、醫(yī)院內感染及交叉感染)。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鑒定依據(jù))。防治原則(類毒素及自身菌苗的應用)。

二、鏈球菌屬

形態(tài)染色與培養(yǎng),溶血性、抗原結構與細菌的分類分型。主要致病物質(透明質酸酶、鏈激酶、鏈道酶、鏈球菌溶血素、猩紅熱毒素和m蛋白質)及所致疾?。ɑ撔匝装Y、猩紅熱及感染后變態(tài)反應性疾?。┘仔玩溓蚓虏l件及所致疾病。d族、b族鏈球菌的致病性??筼試驗的原理和意義。防治原則。

三、肺炎球菌

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與分型。致病物質(莢膜與致病力的關系)及所致疾病。

四、奈氏菌屬

腦膜炎球菌: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要求及抵抗力。主要致病物質(內毒素、莢膜與菌毛)及所致疾病(流腦)。標本采集和送檢的注意事項,快速診斷法。防治原則。

淋球菌:形態(tài)染色。傳染方式及所致疾?。懿。?。分泌物直接涂片鏡檢,快速診斷法。防治原則。

第十六章 腸道桿菌

主要種類及共性: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及生化反應、抵抗力、抗原構造。

一、大腸桿菌(埃希菌屬)

生化反應特點(對糖類的發(fā)酵能力)。致病條件、致病物質(定居因子與腸毒素)與致病的關系。引起腹瀉的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產(chǎn)毒性大腸桿菌(etec)、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和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o,157:h7)。衛(wèi)生細菌學檢查(大腸菌群檢出的意義)。

二、志賀菌屬(痢疾桿菌)

形態(tài)、生化反應、抗原結構與分群、分型。抵抗力與變異性。主要致病因素(菌毛、內毒素和外毒素)及菌痢的臨床類型。微生物檢查法(取材注意事項、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快速診斷)。防治原則(選敏感抗菌藥)。

三、沙門菌屬

主要的致病菌種類。生化反應、培養(yǎng)??乖瓨嬙炫c血清學分類。主要致病因素(侵襲力、內毒素與腸毒素)。感染類型(傷寒與副傷寒、食物中毒、慢性腸炎、敗血癥)。傷寒與副傷寒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及致病的基本過程。免疫特點(體液抗體與細胞免疫)。微生物學檢查法:標本種類及其與病程的關系,病原菌的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肥達氏試驗的原理、用途和結果分析。帶菌者在傷寒流行上的意義與檢查。

四、克雷伯菌屬

形態(tài)。條件致病性。

五、變形桿菌屬

形態(tài)、動力、培養(yǎng)與生化特點,與立克次體的抗原關系。條件致病性。

第十七章 孤菌屬

特性及主要致病菌。

一、霍亂弧菌:兩種生物型(古典生物型與el tor生物型)的形態(tài)、染色、動力,培養(yǎng)特性和生化特點。抵抗力。抗原結構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質及所致疾??;腸毒素及其致病機理。免疫性。微生物檢查法(標本的采集與分離培養(yǎng)、快速診斷)。特異性預防。

二、副溶血性弧菌:形態(tài)染色、嗜鹽特性。傳染方式及所致疾病(食物中毒)。

第十八章 厭氧性細菌

厭氧菌的分類。

一、厭氧芽胞桿菌(梭狀芽胞桿菌屬)共性。

破傷風桿菌:形態(tài)、染色,厭氧培養(yǎng),抵抗力。厭氧創(chuàng)傷感染的條件,痙攣毒素的致病作用、臨床表現(xiàn)。免疫特點。特異性防治(抗毒素與類毒素的應用)。

產(chǎn)氣莢膜桿菌:形態(tài)、培養(yǎng)與生化特點。致病物質(侵襲性酶及腸毒素等)。致病條件及所致疾?。庑詨酿?、食物中毒、壞死性腸炎)。特異性防治。

肉毒桿菌:生物學特性。肉毒毒素的致病作用,引起食物中毒的臨床表現(xiàn)。毒素檢查及其意義。防治原則。

第十九章 分枝桿菌屬與放線菌

共性與分類。

一、結核桿菌:形態(tài)、染色(抗酸染色法的原理、方法與用途)、培養(yǎng)特點,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其實際意義。變異性(毒力變異和耐藥性變異)。傳染方式所致疾?。ㄔl(fā)感染與繼發(fā)感染)。免疫性與變態(tài)反應,結核菌素試驗(原理、判斷與用途)。微生物學檢查(直接涂片鏡檢與分離培養(yǎng))??ń槊绲膽谩?/p>

二、麻風桿菌:形態(tài)特點,臨床分型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的取材,染色鏡檢,麻風菌試驗的原理和意義。防治原則。

第二十章 動物源性細菌

人畜共患病的概念及病原菌的種類。

一、布氏桿菌屬:分類,對動物與人類的傳染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的取材血清學診斷的常用方法和意義。病畜管理及疫苗接種在預防上的作用。

二、耶爾森菌屬

鼠疫桿菌:典型形態(tài)與多形性。內毒素、外毒素及莢膜侵襲力的致病作用,傳染方式及臨床類型。取材及診斷依據(jù),預防措施。

三、芽胞桿菌屬

炭疽桿菌:形態(tài)染色、排列特點及培養(yǎng)。致病因素、傳染方式及臨床類型。特異性預防。

第二十一章 其它致病菌

共性及種類。

一、棒狀桿菌屬

白喉桿菌:形態(tài)、染色(異染顆粒)排列特點及培養(yǎng)特性。白喉外毒素的致病機理。傳染源、傳染方式及所致疾病。免疫性(錫克試驗的原理、結果及判斷)。微生物學檢查(取材、涂片染色在診斷上的意義;分離培養(yǎng)與毒力鑒定)。特異性防治(類毒素和抗毒素的應用)。

二、嗜血桿菌屬

流行性感冒桿菌: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要求(衛(wèi)星現(xiàn)象)。主要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

三、鮑特菌屬

百日咳桿菌:形態(tài)染色、營養(yǎng)要求。主要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學檢查的取材。特異性預防。

四、假單胞菌屬

綠膿桿菌:形態(tài)、色素及培養(yǎng)特點。條件致病性,致病物質及致病特點。

五、彎曲菌屬

空腸彎曲菌:形態(tài)、染色及培養(yǎng)特性。主要致病物質、傳染方式及所致疾病。

幽門螺桿菌:形態(tài)、染色及培養(yǎng)特性。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六、軍團菌屬

嗜肺軍團菌:形態(tài)、染色及培養(yǎng)特性。主要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

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五章 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和螺旋體

一、支原體 概念

特征:形態(tài)結構、繁殖方式與培養(yǎng)。

人類主要致病性支原體:肺炎支原體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學檢查。解脲脲原體、人型支原體、生殖器支原體和發(fā)酵支原體所致疾病。

二、立克次體 概念

主要種類和共同特點。形態(tài)染色與培養(yǎng)、抗原與外斐氏反應的關系。致病性:普氏及莫氏立克次體、恙蟲病立克次體的傳播方式和致病特點。免疫性。血清學診斷(外斐氏反應的原理及應用)。

三、衣原體 概念

共同特征。繁殖周期與培養(yǎng)特性。微生物學檢查。

致病性:沙眼衣原體的傳播方式及所致疾??;鸚鵡熱衣原體及肺炎衣原體所致疾病。

四、螺旋體

概念。致病性螺旋體的種類及特點。

鉤端螺旋體:形態(tài)與培養(yǎng),抗原與常見血清型、抵抗力。致病性(人畜共患?。?,傳染源、傳播途徑與臨床常見病。免疫性。鉤端螺旋體的檢查與血清學診斷。防治原則。

梅毒螺旋體:形態(tài)與培養(yǎng)。傳染源、傳播途徑與所致疾病。微生物學檢查。

回歸熱螺旋體及萊姆氏螺旋體的傳播媒介及所致疾病。

第四篇 真菌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 真菌概述、病原性真菌

真菌的概念及對人致病的種類。

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結構(單細胞及多細胞真菌),繁殖方式、培養(yǎng)特性與菌落類型。

致病性(多種方式致?。┡c免疫性。

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

主要病原性真菌:深部感染真菌(白念珠菌、新型隱球菌)的形態(tài)培養(yǎng),致病條件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學檢查法。淺部感染真菌(皮膚癬菌)的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法。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

第五篇 病毒學

第二十八章 病毒的基本性狀

病毒的概念、基本特點。

病毒的形態(tài)、大小與測量單位。

病毒的結構:核酸、衣殼(病毒衣殼的構型)、包膜。

病毒的化學組成與功能:核酸、蛋白質、脂類和糖類及其功能。

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方式及復制周期(吸附、穿入、脫殼、生物合成、組裝與釋放)。缺陷病毒與完整病毒顆粒的區(qū)別。

病毒的干擾現(xiàn)象:概念、類型、機理及意義。

病毒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抗生素的耐受性,常用的化學消毒劑。

病毒的遺傳變異:突變、基因重組、表型混合。

第二十九章 病毒的感染與免疫

病毒的感染方式與途徑:水平傳播與垂直傳播。

病毒感染的類型:隱性感染、顯性感染和持續(xù)感染(慢性感染、潛伏感染和遲發(fā)感染)。

病毒的致病機理: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殺細胞效應、細胞膜的變化、包涵體形成、細胞轉化);病毒引起的免疫應答導致宿主細胞損傷。

抗病毒免疫:體液免疫的保護作用(中和抗體的概念、作用機理,三類免疫球蛋白的作用);細胞免疫的保護作用;干擾素的作用(干擾素的概念、種類,抗病毒作用機理及生物學活性)。免疫性的持續(xù)時間(終生免疫、短暫免疫)。

第三十章 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及防治原則

病毒感染的檢查法:病毒標本的采集和保存運送的注意事項。病毒的分離培養(yǎng)法(雞胚接種、動物接種和組織培養(yǎng)),病毒在細胞中增殖的指標(細胞病變效應cpe、紅細胞吸附現(xiàn)象)。病毒血清學鑒定和血清學診斷的常用方法(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和中和試驗)和原理。病毒感染的快速診斷、核酸雜交技術、聚合酶鏈反應(pcr)。

病毒感染的防治:特異性預防(人工自動免疫及人工被動免疫常用制劑及實際應用)。干擾素與中草藥的應用。

第三十一章 呼吸道病毒

常見的病毒種類。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態(tài)結構、抗原構造與分型,表面抗原的變異與流感流行的關系(抗原漂移與抗原轉變),紅細胞凝集特性。致病性與免疫性。病毒的分離鑒定、血清學診斷及結果判斷。防治原則。

二、麻疹病毒:形態(tài)結構及培養(yǎng)特點。傳染方式與感染特點、所致疾病、sspe與麻疹病毒感染的關系。免疫性與特異性預防。

三、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的致病性與免疫性。

四、風疹病毒:傳染方式及所致疾病、垂直傳播與先天性畸形的關系。免疫性與特異性預防。

第三十二章 腸道病毒

常見腸道病毒的種類、共同特性。

一、脊髓灰質炎病毒: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及分型。傳播途徑與病毒在體內播散、隱性感染與顯性感染,誘發(fā)麻痹的因素。中和抗體和局部siga在免疫中的重要意義。特異性預防(滅活疫苗及減毒活疫苗的優(yōu)缺點及使用注意事項,丙種球蛋白的作用)。

二、柯薩奇病毒和??刹《荆悍中?、致病性(感染致病特點)及免疫性。

三、人類輪狀病毒:形態(tài)結構、致病性(與嬰幼兒、成人腹瀉的關系)。病毒感染的診斷。

第三十三章 肝炎病毒

人類肝炎病毒的主要種類及所致疾病。

一、甲型肝炎病毒(小rna病毒科):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特點及抵抗力。傳染源、傳播途徑及臨床表現(xiàn)。病毒學及免疫學檢查。防治(丙種球蛋白作用)。

二、乙型肝炎病毒(嗜肝dna病毒科):形態(tài)結構(dane顆粒、小球形顆粒和管形顆粒)、抵抗力??乖煞郑ㄈ罂乖贵w系統(tǒng)與前s抗原)。傳染源、傳播途徑,致病性(免疫病理損害)免疫性(抗體和細胞免疫的保護作用)。hbv與原發(fā)性肝癌的關系。病毒學及免疫學檢查(三大抗原抗體系統(tǒng)檢測的臨床意義)。特異性預防(乙肝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應用)。

三、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核酸類型。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所致疾病。特異性診斷和預防。

四、丁型肝炎病毒:核酸類型。傳播途徑及感染特點(共同感染與重疊感染)。特異性診斷。各型肝炎病毒比較。

第三十四章 蟲媒病毒

常見種類及共同特性。

一、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特性。流行環(huán)節(jié)(傳染源、傳播媒介、儲存宿主和流行季節(jié))。致病性與免疫性。病毒分離培養(yǎng)的方法及鑒定依據(jù),免疫學診斷。特異性預防。

二、登革病毒:形態(tài)、結構、血清型別。傳播媒介和所致疾病、致病機理與免疫病理反應。病毒學和免疫學檢查。

第三十五章 出血熱病毒

一、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漢坦病毒)

腎綜合征出血熱病毒:形態(tài)、結構及培養(yǎng)特性。傳染源(帶病毒宿主動物),流行季節(jié),所致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病毒學與免疫學檢查。

二、新疆出血熱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儲存宿主和傳播媒介、所致疾病與免疫性。

第三十六章 皰疹病毒

與人類有關皰疹病毒種類與共性。

一、eb病毒:eb病毒感染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及鼻咽癌的關系。特異性抗體(vca-iga、ea-iga)及嗜異性抗體的檢測在診斷上的意義。

二、巨細胞病毒:培養(yǎng)特性。傳染方式及所致疾病。先天性感染。尿中包涵體檢查及血清cmv-igm檢查的意義。

三、單純皰疹病毒:血清型別:hsv-

1、hsv-2的傳播途徑、感染特點與感染類型(原發(fā)感染、隱伏與再發(fā)感染),先天性感染與致畸,病毒感染與致癌關系。

四、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原發(fā)感染與再發(fā)感染的臨床特點。免疫性。

第三十七章 逆轉錄病毒

逆轉錄病毒:概念和主要分類。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病毒學特性。傳染源與傳播途徑,病毒感染和致病特點,所致疾?。ò滩。┘皳p傷cd4細胞的機理。病毒學及免疫學檢查。防治原則。

人類嗜t細胞病毒: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與病毒學檢查。

第三十八章 其它病毒及朊粒

一、狂犬病病毒:形態(tài)結構、內基氏包涵體的特點和意義。傳染源與傳播途徑及臨床表現(xiàn)。疫苗接種及注意事項。

二、人乳頭瘤病毒的概念及所致疾病。

三、朊粒的概念及所致疾病

醫(yī)學微生物學考試大綱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五

緒論 [目的要求]

(一)了解微生物的概念。

(二)掌握微生物的分類。

(三)掌握醫(yī)學微生物的學習目的。

(四)了解醫(yī)學微生物的發(fā)展簡史。[教學內容]

(一)微生物和的定義、分類(三大類微生物的分類依據(jù)及種類)。病原微生物的定義。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二)醫(yī)學微生物學的范疇、研究對象。醫(yī)學微生物學的發(fā)展簡史,現(xiàn)代醫(yī)學微生物學新進展及其在生命科學中的意義。

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 細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細菌的大小與測量單位。

(二)掌握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與排列方式。

(三)掌握細菌的基本結構。

(四)掌握細菌的特殊結構及在醫(yī)學上的意義。

(五)了解細菌的理化性狀、營養(yǎng)和營養(yǎng)類型。

(六)熟悉細菌的分類、命名、常見的生化反應、生長繁殖的規(guī)律和人工培養(yǎng)。[教學內容]

(一)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與測量單位。

(二)細菌的基本結構;細菌壁:主要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別;g+和g-菌細胞壁的比較。細胞壁的功能及細菌l型的形成;細胞膜:胞膜的結構及生物學功能;細胞膜形成特有的中介體,參與細胞分裂、擬線粒體功能;細胞質:核蛋白體、質粒與異染顆粒;核質。

(三)細菌的特殊結構;莢膜:概念與功能;鞭毛:鞭毛的概念、數(shù)量、部位、化學組成、功能及致病性;菌毛:菌毛的概念、分類及功能;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發(fā)芽,芽胞與醫(yī)學的關系。

(四)細菌的理化性狀及化學組成。

(五)細菌的分解代謝及有關的生化反應。

(六)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營養(yǎng)、溫度、ph和氣體環(huán)境。

(七)細菌個體和群體生長繁殖的規(guī)律。

(八)細菌的分類原則:細菌種、屬、型、株的概念;細菌的命名法。

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病毒的生物學地位、分類、命名。

(二)掌握病毒的大小、形態(tài)、結構、組成及其功能。

(三)掌握病毒的增殖過程。了解病毒干擾現(xiàn)象。

(四)了解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教學內容]

(一)病毒的大小與形態(tài)。

(二)病毒體的結構和化學組成。

(三)病毒的增殖:吸附、穿入、脫殼、生物合成、組裝成熟和釋放。

(四)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

(五)病毒的分類。

真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真菌的生物學地位;種類。

(二)掌握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繁殖方式和培養(yǎng)特性。[教學內容]

(一)真菌的生物學地位;種類。

(二)形態(tài)結構:單細胞、多細胞、孢子、菌絲;培養(yǎng)特性;抵抗力。

(三)致病性:感染類型,致病機制。

(四)免疫性。

(五)防治原則。

細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掌握細菌致病性的物質基礎。

(二)掌握內毒素、外毒素的主要生物學特性。

(三)掌握內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感染的傳播途徑。

(四)了解感染的類型。掌握以下概念: 隱性感染、顯性感染, 毒血癥、膿毒血癥、敗血癥、菌血癥、內毒素血癥。

[教學內容]

(一)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概念。

(二)細菌的致病機制;侵襲力(莢膜、粘附素、侵襲性物質);毒素(內毒素與外毒素)。

(三)細菌性感染的傳播:感染的來源與傳播途徑。

(四)細菌性感染的類型;隱性感染;顯性感染;全身感染:菌血癥、毒血癥、膿毒血癥、敗血癥和內毒素血癥的概念。

病毒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熟悉病毒的傳播方式,病毒感染的類型,病毒的致病機制。

(二)掌握病毒的垂直傳播和持續(xù)性感染。[教學內容]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病毒對宿主細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二)病毒感染的傳播方式及途徑: 水平傳播與垂直傳播的概念。

(三)病毒感染的類型;隱性感染和顯性感染;急性病毒性感染;持續(xù)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潛伏感染、慢發(fā)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遲發(fā)并發(fā)癥。真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掌握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點。[教學內容] 致病性:感染類型,致病機制。

抗感染免疫 [目的要求]

(一)了解抗感染免疫中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機制。

(二)掌握吞噬作用中吞噬過程和殺傷機制。

(三)掌握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和粘膜免疫的機制。

(四)掌握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抗胞內菌感染免疫和抗病毒免疫的特點。

(五)了解抗真菌感染免疫的特點。[教學內容]

(一)抗感染免疫機制:包括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二)非特異性免疫:屏障結構,吞噬細胞,體液因素。

(三)特異性免疫: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

(四)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抗體和補體的作用,細胞免疫的作用??拱麅染腥镜拿庖?,吞噬細胞的作用,細胞免疫。

(五)抗病毒免疫:抗病毒免疫機制。非特異性免疫,干擾素,nk細胞。特異性免疫。體液免疫,細胞免疫,抗病毒免疫時間。

(六)抗真菌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

遺傳與變異】 [目的要求]

(一)了解細菌的變異現(xiàn)象: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特性與生化反應、毒力、抗原性及耐藥性變異。

(二)掌握與細菌變異相關的物質:染色體、質粒、噬菌體、轉座子。

(三)掌握細菌變異機制。

(四)了解細菌變異的實際用途。[教學內容]

(一)遺傳與變異原理。

(二)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細菌的變異現(xiàn)象:形態(tài)結構變異,抗原性變異,菌落的變異,毒力的變異,耐藥性變異;與細菌變異相關的物質:細菌染色體,質粒,噬菌體,轉座子。

(三)細菌變異的機制:基因突變,基因的轉移與重組。

(四)病毒的遺傳與變異。

(五)微生物遺傳變異在醫(yī)學上的應用。

醫(yī)學微生態(tài)學與醫(yī)院內感染 [目的要求]

(一)了解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二)了解微生態(tài)失調的原因及防治。

(三)掌握機會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點。

(四)掌握醫(y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與預防控制。[教學內容]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與生理作用。

(二)微生態(tài)平衡與失調。

(三)機會性感染。

(四)醫(yī)院內感染。

消毒與滅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常用的物理滅菌器械種類和方法。

(二)了解常用化學消毒劑的種類和使用方法。[教學內容]

(一)消毒、滅菌、抑菌、防腐、無菌的概念。

(二)物理消毒滅菌法:熱力、紫外線、輻射、濾過除菌、超聲波、干燥和低溫抑菌法等。

(三)高壓蒸氣滅菌法的原理和應用。紫外線,電離輻射和微波的殺菌原理及應用。

(四)化學消毒滅菌法:許多化學藥物能影響細菌的化學組成、物理結構和生理活動。

(五)消毒劑的種類與作用。

(六)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消毒劑的性質、濃度與作用時間;微生物的種類與數(shù)量;溫度、酸堿度及環(huán)境中有機物的存在。

病原學診斷與防治 [目的要求]

(一)了解細菌學診斷的常用方法。

(二)了解病毒學診斷的常用方法。

(三)了解真菌學診斷的常用方法。

(四)了解常用疫苗及類毒素的種類與使用方法。

(五)了解人工被動免疫制劑的種類與使用方法。

(六)了解細菌、病毒及真菌感染的治療方法。[教學內容]

(一)細菌學診斷;病原菌檢測;常用于細菌學診斷的免疫學技術;血清學診斷。

(二)病毒學診斷;標本采集;病毒的分離鑒定:動物接種,雞胚培養(yǎng),細胞培養(yǎng);病毒感染的血清學診斷;病毒感染的快速診斷。

(三)真菌學診斷。

(四)特異性預防與治療;人工主動免疫:死疫苗,活疫苗,新型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組載體疫苗,合成疫苗,亞單位疫苗,dna疫苗,轉基因植物疫苗,治療疫苗。類毒素;人工被動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盤丙種球蛋白,其他免疫制劑。

(五)感染的治療:細菌感染的治療,抗菌藥物的種類,藥物的主要作用。病毒感染的治療,抗病毒化學制劑,干擾素和干擾素誘生劑的應用。

(六)真菌的治療。

細菌的耐藥性與控制策略 [目的要求]

(一)了解細菌耐藥性的種類和產(chǎn)生機理。

(二)了解細菌耐藥性的控制策略。[教學內容]

(一)細菌的耐藥性;細菌耐藥性的分類:固有性耐藥,獲得性耐藥,染色體突變、質粒介導的耐藥性、轉座子介導的耐藥性;細菌耐藥性的基因控制。

(二)細菌耐藥性產(chǎn)生機制。

(三)細菌耐藥性的控制策略。

化膿性細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引起人類化膿性球菌的種類。

(二)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學特性、致病物質、所致疾病、微生物學檢測及防治。

[教學內容]

(一)化膿性球菌概述,引起化膿性感染細菌的種類。

(二)葡萄球菌屬:生物學特性;致病性:酶類和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殺白細胞素、腸毒素、表皮剝脫毒素、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1);所致疾病的類型(侵襲性與毒素性);微生物學檢查法與防治原則。

(三)鏈球菌屬:鏈球菌的分類;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質有細胞壁成分(lta、m蛋白)、外毒素類(致熱外毒素、鏈球菌溶素s和o)及侵襲性酶類(透明質酸酶、鏈激酶、鏈道酶);所致疾病分化膿性、中毒性和超敏反應性三類;微生物學檢查:直接涂片鏡檢初步診斷,分離培養(yǎng)鑒定,抗“o”試驗。

(四)肺炎鏈球菌: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染色與培養(yǎng),生化反應(與甲型鏈球菌的鑒別),抗原構造與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質和所致疾??;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

(五)奈瑟菌屬:奈瑟菌屬概述;腦膜炎奈瑟菌與淋病奈瑟菌的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學檢查:標本(腦脊液/分泌物等)直接涂片鏡檢初步診斷,分離培養(yǎng)鑒定。防治原則:腦膜炎多糖疫苗。

腸道感染細菌 [目的要求](一)了解腸道感染細菌的分類。

(二)掌握致病性大腸埃希菌、志賀菌、沙門菌的主要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

(三)了解沙門菌屬的分類。

(四)掌握霍亂弧菌的主要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免疫性與防治。

(五)掌握霍亂腸毒素的作用機制。

(六)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學特性、所致疾病。[教學內容]

(一)埃希菌屬:正常菌群、條件致病菌及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的概念;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質、所致疾病, 胃腸炎的種類;微生物學檢查:標本分離培養(yǎng)鑒定,腸毒素檢查,衛(wèi)生細菌學檢查。

(二)志賀菌屬:生物學特性:鑒別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特性、生化反應、抗原構造與分類、抵抗力;致病性與免疫性:內毒素、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及致病機制,所致疾病類型;微生物學檢查:標本及時送檢,分離培養(yǎng)鑒定;防治原則:耐藥性問題,疫苗應用。

(三)沙門菌屬:沙門菌屬的分類,致病沙門菌血清型;生物學特性:鑒別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特性、生化反應、抗原構造與分類;致病性與免疫性:致病物質、所致疾病,免疫性(細胞免疫);微生物學檢查:根據(jù)不同病程采取標本、分離培養(yǎng)鑒定,肥達反應;防治原則。

(四)霍亂弧菌: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點、抗原構造與分型,o-1群(包括古典生物型與el tor生物型)、o139群,抵抗力;致病性:霍亂腸毒素的毒性作用、致病機理與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標本直接鏡檢初步診斷,分離培養(yǎng)鑒定;防治原則。

(五)副溶血性弧菌: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嗜鹽性、生長快)、抵抗力,所致疾病、防治。

厭氧性細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厭氧菌的種類。

(二)掌握破傷風梭菌、產(chǎn)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主要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

(三)了解無芽胞厭氧菌種類、分布。

(四)掌握無芽胞厭氧菌感染的特點,微生物檢查和防治。[教學內容]

(一)破傷風梭菌: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致病條件、破傷風痙攣毒素特點及致病機制;防治原則:特異性預防(類毒素、抗毒素緊急預防)和治療(傷口處理、特異性抗毒素、抗生素)。

(二)產(chǎn)氣莢膜梭菌: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質及引起疾?。晃⑸飳W檢查:直接涂片鏡檢確診、分離培養(yǎng)鑒定及動物實驗。防治原則:及時清創(chuàng)處理,抗生素、抗毒素。

(三)肉毒梭菌: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與染色(芽胞特點),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質(肉毒毒素及致病特點),所致疾病。

(四)無芽胞厭氧菌 無芽胞厭氧菌的種類和分布。致病性:致病條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微生物學檢查:厭氧培養(yǎng)。防治原則:抗厭氧菌藥物。

呼吸道感染細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分枝桿菌屬和棒狀桿菌屬的通性和種類。

(二)了解麻風分枝桿菌的生物學特性及致病性。

(三)熟悉結核分枝桿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機制、微生物學檢查法。

(四)熟悉結核菌素試驗原理、方法、結果及判定。

(五)熟悉嗜肺軍團菌、百日咳鮑特菌、流感嗜血桿菌的生物學特性和致病性。

(六)掌握結核分枝桿菌的形態(tài)染色、致病物質、結核菌素試驗和卡介苗預防。

(七)掌握白喉棒狀桿菌的形態(tài)染色和培養(yǎng);白喉棒狀桿菌外毒素、類毒素和抗毒素在致病與防治中作用。

[教學內容]

(一)結核分枝桿菌: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及抵抗力、變異性(bcg及耐藥性變異)。致病性:致病物質及其致病機制(菌體成份簡介;koch現(xiàn)象;人原發(fā)感染和原發(fā)后感染;說明感染、免疫、變態(tài)反應三者關系。)免疫性:細胞免疫為主,屬有菌免疫;ot試驗(原理、方法、結果判斷及應用)。微生物學檢查:形態(tài)學檢查有意義;濃縮集菌提高檢出率;分離培養(yǎng);動物試驗。防治:bcg、抗癆藥物。

(二)非結核分枝桿菌

(三)麻風分枝桿菌:生物學特性、致病性。

(四)白喉棒狀桿菌 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染色(菌體形態(tài)、albert染色、異染顆粒)、培養(yǎng)(呂氏培養(yǎng)基、亞碲酸鉀培養(yǎng)基)。致病性:致病物質(白喉外毒素產(chǎn)生條件、作用機制)。所致疾??;免疫性:shick試驗。微生物學檢查:形態(tài)學檢查、培養(yǎng)及毒力鑒定。防治原則:預防:人工主動免疫、人工被動免疫。治療:抗毒素、抗生素。

(五)嗜肺軍團菌的形態(tài);致病性;診斷與防治。

(六)百日咳鮑特菌的形態(tài);所致疾??;免疫性;菌苗預防。

(七)流感嗜血桿菌的形態(tài)、培養(yǎng);所致疾??;免疫性;衛(wèi)星現(xiàn)象;特異性預防。

動物源性細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動物源性細菌的主要種類及代表菌。

(二)熟悉布氏菌屬、炭疽芽胞桿菌和鼠疫耶氏菌的形態(tài)、致病性及防治原則。[教學內容]

(一)布氏菌屬:種類;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致病物質與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則。

(二)芽胞桿菌屬:炭疽芽胞桿菌的形態(tài)特征、抵抗力;致病物質、炭疽臨床類型。

(三)耶爾森菌屬:鼠疫耶氏菌的形態(tài)和染色特征、變異;致病物質,臨床類型;免疫性;菌苗預防;小腸結腸炎耶氏桿菌與假結核耶氏桿菌的致病性。

放線菌與諾卡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放線菌的通性。

(二)熟悉衣氏放線菌對人的致病性。[教學內容]

(一)放線菌屬與諾卡菌屬的通性。

(二)放線菌:形態(tài)染色與培養(yǎng)特性;致病性;與齲齒和牙周炎關系;硫磺樣顆粒。

(三)諾卡菌:致病性。

螺旋體 [目的要求]

(一)了解螺旋體的生物學地位;種類、生物學特性。

(二)掌握鉤端螺旋體的形態(tài)染色、致病性、檢查方法及防治原則。

(三)熟悉梅毒螺旋體致病性和防治原則。

(四)了解伯氏疏螺旋體的致病性。[教學內容]

(一)概述:分布、種類。

(二)鉤端螺旋體: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抵抗力、抗原構造與分類;致病物質與所致 疾??;免疫性;檢查方法;防治原則。

(三)梅毒螺旋體:致病物質、所致疾病和免疫性;檢查方法;預防原則。支原體和脲原體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支原體的生物學地位、種類。

(二)熟悉支原體的形態(tài)、培養(yǎng)和繁殖特點。

(三)掌握肺炎支原體、溶脲脲原體與人類疾病的關系。[教學內容]

(一)概述:概念、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特性、種類、與細菌l型的區(qū)別。

(二)肺炎支原體: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特性、抵抗力;感染途徑、致病物質、所致疾病和 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

(三)脲原體: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免疫性。

立克次體 [目的要求]

(一)了解立克次體的生物學地位、種類。

(二)熟悉立克次體的形態(tài)、培養(yǎng)和傳播媒介等特點。

(三)掌握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立克次體的致病機制和檢查方法。[教學內容]

(一)概述、共同特點與分類。

(二)普氏立克次體:形態(tài)染色、抗原構造、培養(yǎng)特性;感染途徑、致病物質與致病機 制、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

(三)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傳染源、感染途徑和所致疾病。

(四)恙蟲病立克次體:感染途徑和所致疾病。

衣原體 [目的要求]

(一)了解衣原體的生物學地位;種類。

(二)熟悉衣原體的形態(tài)、培養(yǎng)、繁殖特點和微生物學檢查方法。

(三)掌握衣原體所致的人類疾病及其致病機制。[教學內容]

(一)概述:概念、分類和共同特征。

(二)沙眼衣原體:三個生物變種;形態(tài)染色、發(fā)育周期、培養(yǎng)特性、抗原構造與變異、抵抗力;致病物質、所致疾病、傳播方式、血清型與所致疾病關系、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方法;防治原則。

(三)肺炎衣原體:感染途徑、所致疾病和免疫性。

呼吸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種類:副粘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結構。

(二)熟悉流感病毒的防治原則:sars冠狀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風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分型和變異,致病性,病毒分離和鑒定。[教學內容]

(一)流感病毒:形態(tài)結構,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變異和意義;培養(yǎng)特性;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法;防治原則。

(二)冠狀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形態(tài)結構、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防治原則。(三)麻疹病毒:結構和h、f蛋白;致病性;與sspe關系;免疫性和特異性預防。(四)腮腺炎病毒:致病性;特異性疫苗預防。(五)呼吸道合胞病毒:結構和分型;致病性。(六)腺病毒:結構和分型、致病性和免疫性。(七)其他病毒:風疹病毒,鼻病毒。

腸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腸道病毒的種類,新型腸道病毒的致病性。

(二)熟悉柯薩奇病毒、??刹《镜闹虏⌒?。

(三)掌握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抗原組成、致病性、免疫性和特異性預防。

(四)掌握輪狀病毒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

(五)熟悉腸道腺病毒、杯狀病毒、星狀病毒的致病性。[教學內容]

(一)腸道病毒的種類。

(二)脊髓灰質炎病毒: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特異性預防。

(三)柯薩奇病毒、??刹《九c新型腸道病毒。

(四)輪狀病毒: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

(五)腸道腺病毒、杯狀病毒、星狀病毒的致病性.。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hav、hcv、hdv和hev核酸類型,掌握hbv的基因結構、復制方式。

(二)掌握hav、hbv的形態(tài)結構,抵抗力,致病性與免疫性;hcv、hdv和hev的致病性;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則。

(三)掌握hbv的抗原―抗體系統(tǒng)及其在臨床診斷中的意義。

(四)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傳播途徑。[教學內容]

(一)肝炎病毒的種類。

(二)hav:形態(tài)結構與抵抗力,動物感染模型與細胞培養(yǎng);主要傳播途徑,致病與免疫。

(三)hbv:形態(tài)結構,基因結構與復制方式;抗原組成;動物感染模型與細胞培養(yǎng),抵抗力;傳染源,傳播途徑,致病與免疫機制;病毒抗原-抗體系統(tǒng)及其臨床意義,預防原則。

(四)hcv:形態(tài)結構;臨床感染特點,致病機制,微生物學檢查法。

(五)hdv:形態(tài)結構與感染方式。

(六)hev:形態(tài)結構;傳染源,傳播途徑,致病機制;微生物學檢查法。

(七)庚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八)tt型肝炎病毒致病性。

蟲媒病毒和出血熱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黃病毒屬和甲病毒屬的共同特點。

(二)了解黃病毒屬和甲病毒屬的基因結構。

(三)掌握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傳播途徑和防治原則。

(四)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特點。

(五)了解漢坦病毒的型別。

(六)掌握漢坦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和復制方式。

(七)掌握漢坦病毒的傳播方式和致病特點。[教學內容]

(一)黃病毒屬與甲病毒屬的主要種類及共同特性。

(二)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形態(tài)結構,傳播途徑(傳播媒介、儲存宿主、傳染源、傳播方式);致病性機制;微生物學檢查法,防治原則。

(三)登革病毒傳播途徑;致病特性(免疫促進作用)。

(四)森林腦炎病毒傳播媒介、儲存宿主。

(五)人類主要出血熱病毒的種類。

(六)漢坦病毒:形態(tài)結構,復制方式,培養(yǎng)特性,漢坦病毒分型;傳播方式和致病特點;微生物學檢查法與防治。

(七)新疆出血熱病毒致病性。

(八)埃波拉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致病特點;預防原則。

皰疹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人類皰疹病毒種類。

(二)掌握皰疹病毒的共同特點。

(三)掌握單純皰疹病毒種類、主要包膜蛋白功能;傳播途徑;原發(fā)感染、潛伏感染、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兒感染特性;了解皰疹病毒與腫瘤的關系。

(四)了解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潛伏感染特性。

(五)掌握巨細胞病毒復制的時相性、傳播方式;了解巨細胞病毒的感染方式。了解微生物學檢查方法及防治原則。

(六)掌握eb病毒的特異性抗原;兩種感染形式;了解eb病毒所致疾病。[教學內容]

(一)皰疹病毒的種類和共同特點(形態(tài)結構、復制、感染類型)。

(二)單純皰疹病毒:dna結構、包膜蛋白功能、培養(yǎng)特性;原發(fā)感染、潛伏感染、先天性感染的特性;防治原則。

(三)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傳染源、傳播途徑、潛伏感染特性。

(四)巨細胞病毒:核酸結構、局灶病變特點、復制時相性;傳播途徑、感染特點(先天性感染、圍產(chǎn)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輸血感染、接觸感染);cmv致癌潛能;預防原則。

(五)eb病毒:特異性抗原;感染細胞、感染方式、所致疾??;微生物學檢查方法。

(六)簡介人皰疹病毒6,7,8型。

反轉錄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反轉錄病毒的種類及特性。

(二)掌握hiv的形態(tài)結構、復制方式、抵抗力;傳播途徑、致病機理、臨床感染特點;微生物學檢查方法、防治原則。了解hiv的結構基因、免疫性。

(三)了解htlv-

1、2型的基因結構、抗原組成;htlv-1的傳播途徑、所致疾病。[教學內容]

(一)反轉錄病毒的種類和特性。

(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形態(tài)結構,病毒復制,病毒的變異與受體,培養(yǎng)特性,抵抗力;傳染源和傳播途徑,致病機理、臨床感染特點、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法(抗體檢測,病毒及其組分檢測);防治原則。

(三)htlv-

1、2型的基因結構、抗原組成;htlv-1的傳播途徑、所致疾病。

其他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狂犬病病毒,人乳頭瘤病毒,人類微小病毒b19的形態(tài)與基因結構。

(二)掌握狂犬病病毒的感染途徑、防治原則。了解微生物學檢查原則。

(三)了解人乳頭瘤病毒與宮頸癌的關系。[教學內容]

(一)狂犬病病毒: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感染途徑;微生物學檢查法(內基小體,抗原檢測);防治原則。

(二)乳頭瘤病毒:形態(tài)結構;傳播途徑;與宮頸癌的關系。

(三)人類微小病毒b19簡介。

朊粒 [目的要求]

(一)掌握prpc的功能,prpc與prpsc的區(qū)別。

(二)掌握prion病的特點。

(三)了解主要的人、動物prion病的種類。[教學內容]

(一)prion 的發(fā)現(xiàn)及簡介。

(二)prpc的功能;prpc與prpsc的區(qū)別;prpsc的復制。

(三)prion病的特點。主要的人、動物prion病的種類。

(四)微生物學檢查方法及防治原則。

皮膚與皮下組織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一)熟悉常見的皮膚與皮下組織感染真菌的生物學特性和致病特點。

(二)掌握皮膚癬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和菌落特點。

[教學內容]

(一)皮膚癬真菌:種類、形態(tài)、培養(yǎng)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法。

(二)皮下組織感染真菌:著色真菌;申克孢子絲菌。

深部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熟悉白假絲酵母菌和新生隱球菌的生物學特性和致病特點。[教學內容]

(一)白假絲酵母菌:形態(tài)、培養(yǎng)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法;防治原則。

(二)新生隱球菌:形態(tài)、培養(yǎng)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法。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