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江西中考作文素材篇一
他就是蘇軾。軾者,車前木也。他的名便注定了他的命,正如那橫木居于車前,他站在了千千萬萬人前,令后來者難以望其項背。
才華橫溢,學(xué)富五車,他聰穎、善思、敏捷、好學(xué)。飲酒樂甚,便扣弦而歌;情景生慨,便出口成章;興致濃處,便吟詩作賦;思鄉(xiāng)情切,便舉酒對月……
他也曾在仕途上一帆風(fēng)順,平步青云,有著“左牽黃,右擎蒼”的豪邁,有著彎弓射天狼的的壯志,也有“把酒問青天”的思念和“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的傷痛。
烏臺詩案,一貶再貶。
攜朝云貶謫萬里之外,他也無數(shù)次回首,故土起來越遠(yuǎn),他越行越遠(yuǎn)。
但子瞻不愧為子瞻。凄風(fēng)苦雨吹不折、打不殘他的心,驚濤統(tǒng)駭浪掀不翻、扳不斷他的魂,蘇軾還是那個蘇軾,不屈、不撓、不退、不避、不詛、不傷。
赤壁之游,他感嘆萬物興衰——“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卻又不詛于人世短暫——“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他欣喜于“
白露
橫江,水光接天”之景,沉醉于“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愀然于“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洞蕭。蘇軾不僅僅是一個才子,更多時候,他是一個孩子。貶謫又如何?流放又如何?丟官又如何?官場之外,自有大好河山入眼,自有漁歌嘹亮貫耳,自有暖風(fēng)微微拂面。只因他是蘇軾,所以可以縱情山水,忘卻煩憂,可以駕一葉扁舟游四海,可以舉一杯濁酒屬五湖。
他將政治陰影拋諸腦后,轉(zhuǎn)身邁向地平線那里,一輪紅日正冉冉升騰,一抹紅霞在日邊綻放,一抹笑容在他嘴角綻放。
他不是那追名逐利的鳶,更不是目光短淺的鼠。件君如件虎,他懂的,才會那么毅然決然,才會那么恬然與山水為伴。
誰也不曾忘卻那一抹身影,歷史的長城上有他烙下的重重的一筆。他是蘇軾,站在千千萬萬人前的蘇軾,轉(zhuǎn)向光明,舍棄陰影的蘇軾。
回望歷史,也許還能聽見他在低吟:“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江西中考作文素材篇二
喜歡魯迅,喜歡他的作品,更喜歡他的性格!
喜歡魯迅,喜歡他的真情,更喜歡他的思想!
喜歡魯迅,喜歡他的才華,更喜歡他的勇氣!
魯迅先生,是中國白話文的奠基人,是為中國做出了偉大奉獻(xiàn)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五四”運動的洪流中,拿起筆成為了新
文化
運動的主將。1936年10月19日,這是一個由淚水匯成的日子,魯迅先生放下他心愛的筆,永遠(yuǎn)地離開了我們!“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彼@樣說,他也這樣做了。在那個民不聊生的時代里,在那個寫滿悲苦的記憶里。僅有用他手中的筆寫下他心中的悲憤,記下他對時代的吶喊。他手中的筆仿佛一把刺向敵人胸膛的利劍,他的作品仿佛一盞驅(qū)散黑暗的明燈。
《吶喊》《彷徨》《墳》《野草》……這一本本書中系托了魯迅先生太多太多的感情,太多太多的思考。正是因為他的不朽杰作,讓那個時代的人們看見了期望,看見了曙光。而在今日,他的作品依然給我們是心靈的震撼。如果,說在那個時代沒有他的出現(xiàn),人們也許會感到迷茫。如果說在那個時代沒有他的出現(xiàn),也不會有那么多不朽的篇章震撼著人們的心。魯迅先生的作品對于我來說是一股動力,讓我學(xué)會了很多很多。
如果,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是一片天空,那么,魯迅先生必須是那一顆永遠(yuǎn)最亮的啟明星。如果,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是一首嘹亮的歌,那么,魯迅先生必須是那一段高潮的旋律。如果,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是一座五彩的花園,那么,魯迅先生必須是那一朵最艷麗的花朵!
我喜歡魯迅先生!
江西中考作文素材篇三
再也沒有魯迅了,沒有。
先生已去了70年,我們一直在贊嘆先生的
文章
,一直在背誦先生的名篇,一直在懷念先生的事跡
。魯迅是空前的,縱觀中國文學(xué)的漫漫長路,他是最耀眼最璀璨的一顆星。他個性的為人,他個性的文筆,文壇中為數(shù)寥寥。
魯迅是絕后的,他的文學(xué)成就迄今無人能及。人們一直在為先生個性的文章叫好,無人不曉他是最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與文學(xué)家。但能說出這些的人們并不完全清楚魯迅的痛楚與寂寞。
書架上堆滿了戴望舒的詩、梁實秋的
散文
、郁達(dá)夫的小說,魯迅去哪兒了?是一聲無奈的嘆息,還是不置可否的一笑?魯迅的文章好像缺了點什么,悠閑?溫和?暗淡?感性?這樣與眾不同的文章難以和現(xiàn)代的新新人類產(chǎn)生共鳴。如果我們沒有記錯的話,60多年前先生曾批判過這些“漂亮、雍容、縝密”的文章,說這些是“使人麻痹 的”,但如今它們卻都成了最流行最大眾的,是歷史嘲弄了魯迅,還是魯迅調(diào)侃了歷史?
先生為中國文學(xué)殺出了一條血路,頗為尷尬的是,路上再也沒有人走了,我感到先生“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悲哀。先生的個性文采和犀利筆鋒,讓現(xiàn)代人難以接受?,F(xiàn)代人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不愿讓犀利的目光洞穿自己的弱點,不愿意受到委屈。
于是,我們在絞盡腦汁理解魯迅的文章時,也潛移默化地接受著“不要當(dāng)另一個魯迅”的教誨。相比之下,新新人類似乎比魯迅更富有個性,他們討厭孔乙己、閏土呆若木雞的形象,卻寧愿喜歡“小丸子”那樣“無知者無畏”的社會小人物;他們討厭阿q的窮酸相,卻寧愿追隨“哈韓族”的腳步;他們討厭涓生和子君那樣反封建的吶喊,卻寧愿生活在一片混沌之中……在個性多元化的社會中,惟獨魯迅的“個性”顯得如此寂寞,也許這正是“自古圣賢皆寂寞”。
魯迅注定是寂寞的,那個寒冷的大年夜里,在魯鎮(zhèn)的祝福聲中逝去的祥林嫂已離我們越來越遠(yuǎn),最終化為一個小黑點,隨時光的流逝,被記憶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