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趙汝談,字履常,生而穎悟,年十五,以大父忍補蔣仕郎。登淳熙十一年進士第。丞相周必大得其文異之,語參知政事施師點曰:“是子他日有大名于世。”調汀州教授。嘗從朱熹訂疑義十數條,熹嗟異之。佐丞相趙汝愚定大策,汝愚欲驟以詞掖處之,力辭去。持祖母服。汝愚去國,其弟汝讜力上疏乞留汝愚、斬侂胄,聞者吐舌。兄弟罹黨禍斥去。尋調安慶府教授。丁母憂,免喪,召為太社令。時侂胄用事熾甚,汝談痛憤,登壇讀祝,大呼侂胄名。以參知政事李壁薦,召試館職,擢正字。是時吳曦叛上下束手或請就以曦為王其人造汝談汝談詰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斬其人面發(fā)赤不能對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觀。改湖北提舉常平,振饑盡力。知溫州,作詩勉其族屬,皆望風而化。寧宗崩,以哀痛得疾。賀理宗表,力寓勸誡。數丐祠,授江西轉運判官,之官一月,以言者罷。端平初,以禮部郎官召,改秘書少監(jiān)。時集議出師,汝談反覆言不可輕戰(zhàn),而和尤非計。既而三京收復,雖前言用兵不便者亦喜,汝談獨有憂色。未幾,洛師敗,朝論始服其先見。權吏部侍郎。時朝議履畝稱楮,汝談言非便,迕時宰意。京師軍變,宰相乞貶秩,上已允,汝談奏恐失體,持不可,宰相滋不悅。以言去國,起知婺州,權禮部侍郎。卒以老祈免。及卒,轉兩官。汝談天資絕人,沈思高識,自少至老,無一日去書冊。篤于倫誼而忘仇怨,御史王益祥嘗劾之,后汝談官其鄉(xiāng),益祥愧不敢見,汝談乃數過之,相得歡甚。所著有《易》、《書》、《詩》、《論語》、《孟子》、《周禮》、《禮記》、《荀子》、《莊子》、《通鑒》、《<杜詩>注》。
(節(jié)選自《宋史?趙汝談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是時吳曦叛上/下束手或請/就以曦為王/其人造汝談/汝談詰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斬其人/面發(fā)赤不能對/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觀/
B. 是時吳曦叛上/下束手或請/就以曦為王/其人造汝談/汝談詰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斬/其人面發(fā)赤不能對/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觀/
C. 是時吳曦叛/上下束手/或請就以曦為王/其人造汝談/汝談詰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斬/其人面發(fā)赤不能對/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觀/
D. 是時吳曦叛/上下束手/或請就以曦為王/其人造汝談/汝談詰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斬其人/面發(fā)赤不能對/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觀/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參知政事是我國古代官職名,原是臨時差遣名目,唐太宗時是宰相官名,宋代是副宰相官名,設此職以輔佐宰相,也有削弱相權的用意。
B. 教授原來是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yè),后來成為學官名,在太學傳授包括“四書”“五經”在內的儒學等課業(yè),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C. 中國有豐富的喪葬文化,其中一些術語如“持服”指守孝、服喪,“丁憂”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長等喪事,后多指官員居喪。
D. “擢”指提升,是我國古代官職變動術語,文中類似的詞有“補”“調”“轉”等,其中“補”指補充缺職或由候補而正式任命,“調”“轉”指一般調動。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趙汝談備受稱贊,學識頗為淵博。他的文章受到丞相周必大的欣賞;考訂義理,其學識受朱熹贊嘆,他又為《易》、《書》、《詩》等作注,著述頗豐。
B. 趙汝談勤政愛民,遇事不畏強權。他賑濟饑民,教化族人,給理宗賀表極盡勸誡之意;為趙汝愚罷官事,他和弟弟上疏陳奏,結果遭黨禍被貶斥離京。
C. 趙汝談心懷雅量,富有人倫情誼。他在御史王益祥家鄉(xiāng)做官,王益樣因彈劾過他不敢去拜見他,趙汝談就多次前去拜訪,二人關系相處融洽。
D. 趙汝談思想深邃,具有遠見卓識。他不是主和派,也不同意輕易開戰(zhàn),朝廷沒采納他的意見,結果雖然收復了三京,不久宋軍在洛陽戰(zhàn)敗。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數丐祠,授江西轉運判官,之官一月,以言者罷。
(2)京師軍變,宰相乞貶秩,上已允,汝談奏恐失體,持不可,宰相滋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