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措施:明朝廢除丞相;清朝設軍機處。
(2)變化:君主制到寡頭制,再到民主制。
論證:因為占雅典居民多數(shù)人的奴隸、女性、外邦人不享有民主權利;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3)過程:1712年,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國王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英國政黨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工業(yè)資產階級獲得更多議席。
解析
試題分析:(1)本題考查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結合所學知識,明清時期“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的主要措施有: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權分六部;清代設軍機處,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2)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根據(jù)材料二“最初是實行君主政體,以后讓位于由九個執(zhí)政官主持的寡頭政治”“后來向愈益民主化的方向發(fā)展”可知,雅典政治制度的變化是君主制到寡頭制,再到民主制。
有學者認為雅典的民主政治“建立在一種非常不民主的基礎之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占雅典居民多數(shù)人的奴隸、女性、外邦人不享有民主權利;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因此,它的基礎是“不民主”的。
(3)本題考查英國近代民主歷程。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但當時國王還掌握著行政權等一部分權力,1721年,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國王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內閣形成后,議會中的早期政治派別輝格黨和托利黨長期輪流執(zhí)政,英國政黨政治制度逐漸形成與發(fā)展。工業(yè)革命后,工業(yè)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崛起,要求獲得政治權利,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工業(yè)資產階級獲得更多議席。

擴展知識
01
明朝君主專制的加強
1、中央:廢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
(1)原因:
①丞相胡惟庸驕恣擅權(直接原因)
②元朝丞相權勢過重,以致皇權不穩(wěn)(歷史原因)
③廢行省設三司使統(tǒng)領中央各部的宰相,職權擴大(具體原因)
④相權過大,威脅皇權(根本原因)
(2)結果:
①皇帝集皇權和相權于一身,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②皇帝政務繁多,身心疲憊。
2、內閣的出現(xiàn)
(1)過程
明太祖:殿閣大學士(侍從顧問)——奠定基礎
明成祖: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務) ——正式確立
明宣宗:內閣大學士(票擬權) ——發(fā)展
明神宗:內閣首輔(張居正侵奪六部職權)——全盛
02
雅典人民主權的特征體現(xiàn)在眾多規(guī)模不大的行政和軍事機關上。
一、直接民主制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權利,其權力通過公民直接參與和管理城邦事務的方式來實現(xiàn)。公民參政的最高民主機構是公民大會。
二、主權在民
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質是主權在民。伯里克里著名的《喪禮演說詞》宣稱:“我們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shù)人手中。”城邦政權在“全體公民手中”這是對“主權在民”的十分明確的表述。
三、崇尚法治
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的國家政治,其產生、發(fā)展、繁榮的過程中無不充滿法的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雅典民主政治運行的基本政治原則。
四、權限交叉制約
雅典國家權力的運行中存在著民主權力的制約,這種制約以國家機構權限的交叉為特色。
雅典權力制約機制自梭倫改革始,為使各階層在城邦中協(xié)調地生活,梭倫以“仲裁者”的姿態(tài)力主對立的雙方以一定權力范圍為“界限”,實行權力相互制約,以圖達到“權力和諧”。
為此梭倫開始賦予公民大會以立法權,陪審法庭以司法權,五百人會議以行政權,并使之互相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