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迪字復古其先趙郡人全文翻譯
李迪字復古,其先趙郡人。曾祖避五代亂,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嘗攜其所為文見柳開,開奇之,曰:“公輔才也。”舉進士第一,擢知制誥。真宗幸亳,為留守判官,遂知亳縣。亡卒群剽城邑,發(fā)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罷所發(fā)兵,陰聽察知賊區(qū)處,部勒曉銳士,擒賊,斬以徇。嘗歸沐,忽傳詔對內(nèi)東門,出三司使馬元方所上歲出入材用數(shù)以示迪。時蝗旱,問何以濟,迪請發(fā)內(nèi)藏庫以佐國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當出金帛數(shù)百萬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財無內(nèi)外,愿下詔賜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悅。
初,上將立章獻后,迪屢上疏諫,以章獻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獻后深銜之。天禧中拜給事中周懷政之誅帝怒甚欲責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從容奏曰陛下有幾子乃欲為此計。上大寤,由是獨誅懷政。
仁宗即位,章獻太后預政,貶寇準雷州,以迪朋黨傅會,貶衡州。丁謂使人迫之,謂敗,知河南府。來朝京師,時太后垂簾,語迪曰:“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今日吾保養(yǎng)天子至此,卿以為何如?”迪對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見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縣因祠岳為上祈年,仁宗語輔臣曰:“祈禱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將或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邊,詔不許,然甚壯其意。李迪,賢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于斯見之。
(選自《宋史•李迪傳》,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天禧中/拜給事中/周懷政之誅/帝怒甚/欲責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從容奏曰/陛下有幾子/乃欲為此計/
B.天禧中/拜給事中/周懷政之誅/帝怒甚/欲責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從容奏曰/陛下有幾子/乃欲為此計/
C.天禧中/拜給事中/周懷政之誅/帝怒甚/欲責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從容奏曰/陛下有幾子/乃欲為此計/
D.天禧中/拜給事中/周懷政之誅/帝怒甚/欲責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從容奏曰/陛下有幾子/乃欲為此計/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進士”,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科舉考試到明清發(fā)展為四個級別,最低一級是鄉(xiāng)試。
B.“歸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數(shù)在各個朝代有所不同,如漢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為了加強對內(nèi)控制,將財政大權從宰相手中分割出來而設置了“度支、戶部、鹽鐵”三司,長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谷豐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來“社稷”被用來借指國家。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迪才華出眾,受人賞識。柳開對他寫的文章很是贊賞,認為他能堪大任,后來李迪參加科舉考試,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頗有建樹。
B.李迪富有謀略,親力親為。就任亳地知縣后,他暗中打聽察訪,然后部署精銳士兵,最終擒獲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斬首示眾。
C.李迪為人正直,敢于進諫。李迪屢次上疏勸諫,不同意冊立章獻皇后;因為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獻皇后的打擊報復,貶官衡州。
D.李迪膽量非凡,富有豪氣。元昊攻打延州時,不少守將用其他名義來躲避戰(zhàn)爭,李迪卻主動要求戍守邊疆,仁宗皇帝沒答應。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時蝗旱,問何以濟,迪請發(fā)內(nèi)藏庫以佐國用。(5分)
(2)語迪曰:“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