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立的作品一直是我們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研讀的多數(shù)作品之一,在其文章中有很多細節(jié)處值得我們細細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鄉(xiāng)村的光》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鄉(xiāng)村的光》閱讀原文:
①光是鄉(xiāng)村的支撐,是鄉(xiāng)村的靈魂,光是溫暖的。它的腳跟無處不在,隨便在哪個地方,溝渠柴垛,或者狗窩,你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是它挽高了樹,挽高了房檐,使鄉(xiāng)村有了邃深和遼遠。
②每次回家,我都感到對老家木鎮(zhèn)的光的不適應,走在路上,總像踩在了堆積著光的草垛上,腳步踉蹌。見到它,我像做錯什么似的,眼睛就低下去:春天的光發(fā)綠,夏季的光發(fā)黑,秋季的光發(fā)黃,冬天的光發(fā)紅。
③真的,春天的光總是如小手般,一點也不生分地抓撓我的頭發(fā)衣領,渾身癢癢、燥熱,它要扒掉你的衣裳。冬天的光則是懶散的,嫩嫩的,如同穿開襠褲的小孩露出的屁股,讓人想摸卻又不好意思。
④光究竟是什么顏色,沒人能弄通,那是雜亂而錯綜的。你分不清雞雛和鳥雛嘴角的黃是一種肉色還是一種光。早春的柳條,晚秋的杏葉,是光把冬的光禿變得扶疏,也是光把那種蓊郁刪繁就簡成光禿。物候是表征,其實是光的脾氣才使我們看到了顏色的各種面貌。
⑤緣于光,木鎮(zhèn)的一切都有了別樣的韻致,即使普通如一絮棉花。在秋深的時候,冬季已在門檻外徘徊,新的被窩剛鉆進去還是有點涼。你在昏昏的油燈下,把頭蒙進被窩,憋住氣,然后狠狠地猛吸一口——那粗布的被子上,滿是姐姐或者母親縫制的針腳,光“嘩”的一下就從里頭透了出來,包裹著新棉花的清香和陽光的溫暖。這豈能是城里的被子所能比擬的?
⑥沒有光的黑夜,木鎮(zhèn)是驚恐和不可知的,一切都小心翼翼。人們在那個時辰常聽到孩子夜哭,那樣嘹亮,順著街筒子跑。要是狗亂吠,大概連夜空的星星也會因驚嚇躲藏得無影無蹤。又想起小時候的冬夜,蒙在被子里聽木梆子打更的吆喝:防火防盜防蠟燭和暖棉被的火罩……
⑦其實那是對光的吆喝,有了光,那驚恐就不會在街筒子里高一腳低一腳地跑了,那些狗也不會在柴垛上嘶嘶亂叫了。
⑧關于光,我又想起在完小讀書的時候,用靛藍的墨水瓶,加上洋鐵片做蓋子,自制的一盞煤油燈。那燈發(fā)散出的光是昏黃的,把我和家里的羊投射到墻上,影子怪異。有時父親到我住的土屋里,借助煤油燈光,將手指絞在一塊兒,在墻上變換出兔子和狗的形象。這使我感受到了油燈光的神奇。我也注意到,風一過,油燈的燈苗就搖晃,父親的影子也搖晃在了墻上,有些陶醉。
⑨光,使人思索。若有一天木鎮(zhèn)沒有了光,那會怎么樣?那些讓我欣喜讓我煩憂的東西還會存在嗎?其它地方也和木鎮(zhèn)一樣嗎?兒時的我去問父親,父親給難住了,說我們去問問隊長吧。隊長只是苦笑,覺著我們是自尋煩惱。
⑩后來我才知道,不只木鎮(zhèn),天底下的鄉(xiāng)村沒有不與光發(fā)生聯(lián)系的事物。犁鏵下的土在光下酥軟,少女的雙頰在光下紅潤,一根草、一朵花、一聲螻蛄的叫,即使遠處如逗號的黑黑的鳥巢,都與光有關。光讓它顯形,它就得顯形,光不讓它顯形,它就無論如何也顯形不了。光如同一個教唆者,讓土地解開了懷抱,讓種子不再安心地沉睡,連我家白狗的領地不再只是門扉和柴垛。
(11)在光的明滅之中,我們還看到了地下蚯蚓對土地的低聲問候、家雀佇立在屋檐的弧線、遠處老人白發(fā)環(huán)繞的腦門……陡然睜開眼,光沖著你撲面而來的時候,你會有一種淌淚的沖動。
(12)陽光養(yǎng)料,對于莊稼和人的意義都一樣。在光的關懷下,莊稼綠了黃了,人們來了去了,年輕過,年老了。鄉(xiāng)村的人一旦年老,就在門旁或者土墻外曬暖。所謂曬暖就是讓陽光像曬糧食一樣曬人:糧食一曬,內部的細菌和蟲卵等壞東西就會死去;人老了,也能在陽光下吸收最后的養(yǎng)料。
(13)一個人一輩子能曬幾次暖?誰也說不清。有的老人在曬暖的時候,脖子一梗,就安靜地死去了。故去了老人的鄉(xiāng)村,像夏季收割完麥子后剩下的麥茬地,麥子沒了,陽光還在;即使連麥茬也沒有了,陽光也還會在的。
(選自2013年3月29日《光明日報》,有改動)
《鄉(xiāng)村的光》閱讀題目:
10. 請賞析第③段中的畫線語句。
11. 請分析第⑨段在結構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