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6年5月,中共中央放棄了反蔣抗日的口號,第一次公開把蔣介石作為聯(lián)合的對象。這是中國共產黨根據(jù)國內階級關系變化的實際狀況作出的一個重大政策調整,標志著這一變化的文件是( )
A、《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B、《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
C、《停戰(zhàn)議和一致抗日通電》
D、《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36年5月,中共中央放棄了反蔣抗日的口號,第一次公開把蔣介石作為聯(lián)合的對象。這是中國共產黨根據(jù)國內階級關系變化的實際狀況作出的一個重大政策調整,標志著這一變化的文件是( )
A、《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B、《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
C、《停戰(zhàn)議和一致抗日通電》
D、《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答
案C
解析
1936年5月,中共中央發(fā)布《停戰(zhàn)議和一致抗日通電》,放棄了反蔣抗日的口號,第一次公開把蔣介石作為聯(lián)合的對象。因此正確選項為C選項。
干擾選項分析:
A選項是在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fā)表的內容,為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B選項是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fā)表的內容,即八—宣言,呼吁停止內戰(zhàn),—致抗日。
D選項則是在1945年4月20日中國共產覺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文件,對覺的重大歷史問題做出結論。
因此ABD選項錯誤。
擴展知識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誕生100周年,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開展“黨旗飄揚百年路——黨史學習教育主題活動”。以黨的百年發(fā)展歷程為序,以不同時期的經典事件、歷史人物、紅色故事為主干,全景式回顧黨的偉大歷程和輝煌成就,激勵全院黨員、職工一同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醫(yī)院高質量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將紅色精神融入實際工作,以優(yōu)異的成績迎接建黨百年!
日本侵略者在侵占東北后,加緊了對華北的爭奪。1935年6月中旬,在日本脅迫下,國民黨“中央軍”撤出平津和河北,整個華北危在旦夕。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游行,由此開始的一二·九運動迅速波及全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興起說明,中國已處于政治形勢大變動的前夜。把各種要求抗日的力量匯合起來,組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御外敵,這一使命落在中國共產黨身上。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不久公開發(fā)表。宣言主張停止內戰(zhàn),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lián)軍,對日作戰(zhàn)。
1936年上半年,黨中央和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先后派馮雪峰、潘漢年到上海,與那里的黨組織重新建立聯(lián)系,積極開展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5月,愛國人士宋慶齡、沈鈞儒、鄒韜奮、陶行知、章乃器等發(fā)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主張“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
與此同時,黨對駐扎在西北地區(qū)的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和以楊虎城為首的第十七路軍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到1936年上半年,紅軍和東北軍、第十七路軍之間,實際已停止敵對行動。但是,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并沒有根本改變。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親赴西安,逼迫張學良、楊虎城率部“剿共”。張學良、楊虎城在向蔣介石要求抗日遭拒后,于12月12日凌晨,采取了“兵諫”,扣留了蔣介石,并通電全國,提出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等八項主張。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事變發(fā)生后,張學良連夜電告中共中央。黨中央派周恩來于12月17日到達西安。在弄清情況后,黨中央以中華民族團結抗日的大局為重,獨立自主確定了用和平方式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據(jù)此,周恩來與張學良、楊虎城共同努力,經過談判,迫使蔣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聯(lián)紅抗日”的承諾。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對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此,十年內戰(zhàn)的局面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xiàn)。在抗日的前提下,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已成為不可抗拒的大勢。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