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費祎,字文偉,江夏鄳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劉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將祎游學(xué)入蜀。會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與汝南許叔龍、南郡董允齊名。時許靖喪子,允與祎欲共會其葬所。允白父和請車,和遣開后鹿車給之,允有難載之色,祎便從前請先上。及至葬所,諸葛亮及諸貴人悉集,車乘甚鮮,允猶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持車人還,和問之,知其如此,乃謂允曰:“吾常疑汝與文偉優(yōu)劣未別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與允俱為舍人,遷庶子。后主踐位,為黃門侍郎。丞相亮南征還群僚于數(shù)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載由是眾人莫不易觀亮以初從南歸以祎為昭信校尉使吳。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辯,論難鋒至,祎辭順義篤,據(jù)理以答,終不能屈。權(quán)甚器之,謂祎曰:“君天下淑德,必當(dāng)股肱蜀朝,恐不能數(shù)來也。”還,遷為郎中,亮北駐漢中,請祎為參軍。建興八年,轉(zhuǎn)為中護軍,后又為司馬。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并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祎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亮卒,祎為后軍師。頃之,代蔣琬為尚書令。琬自漢中還涪,祎遷大將軍,錄尚書事。
延熙七年,魏軍次于興勢,假祎節(jié),率眾往御之。光祿大夫來敏至祎許別,求共圍棋。于時羽檄交馳,人馬擐甲,嚴駕已訖,祎與敏留意對戲,色無厭倦。敏曰:“向聊觀試君耳!君信可人,必能辦賊者也。”祎至,賊遂退,封成鄉(xiāng)侯。琬固讓州職,祎復(fù)領(lǐng)益州刺史。祎當(dāng)國功名,略與琬比。十一年,出駐漢中。自琬及祎,雖自身在外,慶賞刑威,皆遙先咨斷,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歡飲沉醉,為循手刃所害,謚曰敬候。
(選自《三國志?蜀書》)
8.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丞相亮南征還群僚/于數(shù)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載/由是眾人莫不易觀/亮以初從南歸/以祎為昭信校尉使吳
B. 丞相亮南征還/群僚于數(shù)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載/由是眾人莫不易觀亮/以初從南歸/以祎為昭信校尉使吳
C. 丞相亮南征還/群僚于數(shù)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載/由是眾人莫不易觀/ 亮以初從南歸/以祎為昭信校尉使吳
D. 丞相亮南征還/群僚于數(shù)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載/由是眾人莫不易/觀亮以初從/南歸以祎為昭信校尉/使吳
9.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舍人,隨侍身邊的親近屬官的通稱,戰(zhàn)國及秦初王公貴族都有舍人。
B. 踐位,文中指后主劉禪承繼皇位。與“踐位”意思相近的還有“履至尊”“君臨天下”等詞語。
C. 建興,后主劉禪的年號。年號是我國從秦初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
D. 刺史,官職,漢初指出刺各地檢核問事的官員;漢武帝時每部置刺史一人;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
10.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費祎出生于江夏鄳地,小時候父親死了,靠族父伯仁拉扯成人。后來,劉璋召見費祎,伯仁就將他帶人蜀地。
B. 費祎與董允一同乘坐簡陋的車子前往許靖兒子的墓地。董允臉上露出難以乘坐的神色,而費祎“從前請先上”,始終無怨言,神態(tài)泰然自若。
C. 魏延與楊儀反目成仇,每次一見面都爭論不休。費祎對他們直言勸說,曉以利害,讓兩人都發(fā)揮了各自的職能作用。
D. 費祎退魏軍后封侯,主持國事政績名望堪比蔣琬,即使在地方任職,朝廷重要的事情也要先征求他的意見請他決斷,深受后主信任。
11.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權(quán)甚器之,謂祎曰:“君天下淑德,必當(dāng)股肱蜀朝,恐不能數(shù)來也。”
(2)延熙七年,魏軍次于興勢,假祎節(jié),率眾往御之。